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1至7课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1至7课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1至7课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1至7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禁烟运动达到高潮

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3日国际禁烟日6月26日国际反毒日)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2.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走私。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接口:保护鸦片走私

结果: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5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了《天津条约》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联军结果:占领北京后,1860年火烧圆明园。

条约:中英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的基础上继续压迫)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3.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初,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国号太平天国。

9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县)封诸王,定制度,建立政权。

1853,攻占武昌。后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这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群众投入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1856至1857天京事变。这件事使太平天国由兴盛走向衰败。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抗击洋枪队: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洋枪队”,由美国人

华尔统领;

在慈溪战役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李秀成

第4课,洋务运动

在内忧外患下,为实现强兵富国,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

60年代至70年代,打出“自强”口号,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70年代开始,打出“求富”口号,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洋务派又创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旅顺大屠杀。

主要战役:邓世昌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等。

影响: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半封建化,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1、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不足,装备落后。

2、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侵略中国的计划。

第6课,戊戌变法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进行公车上书。但因为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成功。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创建强学会,《时务报》,《国闻报》,《天演论》。1897年,德国舰队强占胶州湾。

1898年,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主要内容:1、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2、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3、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堂;4、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结果:1898年9月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和康广仁,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影响: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完就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维新派宣传“兴民权”,提倡新学,反对旧学,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失败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顽固派的破坏。

教训: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背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

1898年,义和团首先在山东爆发。(赵三多)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在西摩尔带领下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主要战役:紫竹林租界战役,廊坊、杨村车站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战役。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出逃西安。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西、荷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三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4、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内居住。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它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极大地加害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强化了列强对清廷的控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框架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期末复习学案 学科:历史 课型:复习 时间: 总第 课时 课程标准: 1、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 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 了解唐和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隋朝的建立,______年,杨坚,定都________ 隋的统一,________年,灭陈 完成统一原因: 隋文帝措施:国家的统一,安定,发展生产 结果: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1、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通原因: 3、开通时间、人物:_________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南至________ 。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______、淮河、_______、钱塘江。 8、开通的意义: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9、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_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的建立:________年,李渊,定都_________ 表现(定义、内容):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加强 原因:治国思想+治国措施 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 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评价: 统治前期:措施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盛世表现(定义、内容) 统治后期:由盛转衰 原因: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朝政混乱 修建水利工程 农耕技术大发展 曲辕犁、筒车 南北重归统一靶目蹑 隋朝经济 隋朝大运河靶目蹑禧 繁盛一时的隋朝 农业 开元盛世 唐 朝的繁荣与衰亡 贞观之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 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1-2单元)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半坡人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约6000千年约7000千年 生活地区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 磨制石器,如骨耜;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 器等 种植水稻种植粟 原始农业 (种植作物) 原始畜牧业 饲养猪、狗饲养猪、狗和水牛 (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制造陶器、玉器、乐器;会雕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 不同点①地理位置不同:半坡人处于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处于长江流域; ②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人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③建造的房屋不同:半坡人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住干栏式 房屋; ④制作的彩陶艺术风格不同。 相同点①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都处于原始社会后期); ②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发展; 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都使用磨制石器; ⑤都会制造陶器 影响农耕文明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进而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最终促使国家出现。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巨 大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完美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国历史第一册 第1课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雷电起火,堆积物高温起火。 2、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我们都是怎样认识到的? 通过考古学家考古,对远古人类遗址的残留物或骨化石进行鉴定、分析得到的。 【重点考点】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3、(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制作骨针。 4、(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6、简答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则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石器,山顶洞人则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则生活在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要点】 [难点解析]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作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

大汶口时期,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财富增多,氏族首领凭借权力拥有较多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重点考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生活。 2、河姆渡居民居于(长江)流域,受湿润气候影响,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于(黄河)流域,属内陆地带,干旱地区,受气候影响,居民多住(半地穴)式房屋。 3、河姆渡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粟)。 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贡献(之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知识要点]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2、华夏民族的形成 (1)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后人称自已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3、“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相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4、“禅让”制度---推举部落联盟首领做继承人的做法。 5、夏朝的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奴隶制王朝)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3)标志: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难点解析} 1、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简朴、克已爱人,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 2、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何区别?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推举联盟首领的办法,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继承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 [重点考点】 1.炎黄战蚩尤的战役是(涿鹿之战)。 2.(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3.我国历史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禹)。 4.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是(禅让制)。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知识要点] 一、夏、商、西周三朝更替表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1—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云南元谋(长江) 约170万年 知道用火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 约70-20万年 使用天然火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 约3万年 人工取火 磨光钻孔技术 骨针 氏族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房子 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房子 彩陶 纺线织布 大汶口原始居民:约四五千年 黄河流域 黑陶白陶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涿鹿之战 黄炎战蚩尤 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形成华夏 人文初祖—黄帝 建造宫室 制作衣裳 挖掘水井 发明舟车 发明文字 编出乐谱 禅 让 尧、舜、禹 原始社会结束 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二单元(4—9课)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前2070—1600年 建立:禹 暴君:桀 禅让制→世袭制 商 前1600—1046年 建立:汤 暴君:纣王 盘庚迁都殷 西周 前1046— 771年 建立:周武王 暴君:周厉王 牧野之战 分封制 商朝 青铜文化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最大) 四羊方尊 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 商周时期“五谷”齐备,西周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春秋争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修筑都江堰 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商鞅变法:前356年 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文字: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历法:夏历、商朝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24节气(历法上的重点大成就) 医学:扁鹊 春秋战国之际 “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钟鼓之乐”,编钟 百家争鸣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原始 社会 祖国境内的 远古居民 原始的 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 的兴亡 灿烂的 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 的纷争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中华文化 的勃兴

最完整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精华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 七年级历史教材为中国古代史内容,隐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等原因,编写者往往会将其情感隐匿于教材之 中。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希望大 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结构图欣赏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 、隋的建立: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 、隋的统一: 时间: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 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 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 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奠定了基础。 3 、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

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 、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 、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 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二三、大运河的开通 1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 、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 4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 、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 、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 、流通七省区:(略) 9 、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详解

高中历史线索及知识结构 中国历史 (一)古代史(距今170万年前——1840年前) 一、原始社会时期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分:旧石器时期(打制)新石器时期(磨制) 2、按社会组织形式来分:原始人群、氏族公社(血缘) (1)原始人群阶段:(距今170万年—前2070年)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左右 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前左右 (2)氏族公社时期: ①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左右: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 ②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4000年----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时期、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1、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阳城 2、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殷奴隶制度确立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镐京(今西安附近) (1)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夏)、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西周)确立 (2)经济上:井田制形成,青铜铸造技术高超,出现瓷器,商人出现,商业官控(工商食官)。 4、东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洛邑(今洛阳)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瓦解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封建制确立 (1)经济上:春秋时: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出现,鲁国税制改革,垄作法。 战国时: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土地私有确立 (2)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吴起)——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3)文化上: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核心是“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民舟水关系。性恶论,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家——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没落的奴隶主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追求“逍遥”贵族的利益(消极)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代表平民的利益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1、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步发展 (1)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秦朝(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

七年级历史知识框架

第1课 1、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元谋县流域:长江流域 特点(特征):(1)使用工具(石器)(2)使用天然火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流域:黄河流域 特点(特征):(1)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3)天然火(4)群居(5)采集果实,猎取动物 3、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3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流域:黄河流域 特点(特征):(1)长得和现代人差不多(2)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3)人工取火 第2课 1、半 民和 河姆 渡居 民的 不同 2、造成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建筑不同的因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3、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包括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 第3课 1、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2、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式,被称为禅让制,比如尧舜禹 第4课

1、夏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意义:第一个朝代 2、禅让制(尧、舜、禹)→世袭制(禹、启) 出现的原因:私有制的出现 3、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国家 4、夏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1600年被汤所灭 原因:桀的暴政,不得民心 5、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殷商 第5课西周的封邦建国 一、商亡周兴 (1)时间:公元前1046年(2)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3)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 (4)商朝灭亡的原因: a、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B、周国力的日益强大 二、分封制(重点记忆内容,大题必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分封对象:宗室、功臣、先朝贵族贵族(以血缘为基础) 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权利:获得土地和人口义务:朝觐、纳贡、随从作战 4、内容:周天子把宗室、功臣和先朝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定期朝觐、纳贡、随从作战。诸侯在自己的封土上再往下层层分封,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格局。 5、分封制的作用 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迅速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三、礼乐制 目的:维护分封制 第6课西周的衰微 一、国人暴动 时间:公元前841年国王:周厉王国人:平民 原因:社会的发展造成两极分化,使国人与贵族上层的矛盾日益激化。

七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一、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2.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 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7.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 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三、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3.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怎样尊重他人?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 一、“我能行!” 1.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 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 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自信有助成功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三、唱响自信之歌 1.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 3.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 磐石的根基。第三课走向自立 一、自己的事自己干 1.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举例) 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1.依赖思想的危害: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复习提纲总结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复习提纲总结 学习历史要学会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本条件,我们所要记忆的知识,首先要理解它的意义,就容易记住,而且保存的时间还比较长,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重点复习提纲,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第1 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时间:581 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3、隋朝的灭亡时间: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4、为什么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二、隋文帝-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1、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 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2、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3、分为四段(自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4、连接五大河(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第 2 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时间:618 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

长安二、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3、崇尚节俭;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5、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第3 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 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3)农业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① 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

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A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①背景 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意义 C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抗战胜利②胜利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A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的反对外来侵略取得了完全胜利; ③意义 B 洗雪了民族耻辱,扞卫了民族尊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背景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旧民主主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兴中会、同盟会义革命(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 民国成立:时间、性质、都城、国旗、纪年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性质、法令措施 (3)中华民国成立颁布时间:1912年 《临时约法》 制定的机构: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着的里程碑 ①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1)五四运动②过程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①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近(2)中共成立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代②中共一大 中内容: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国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的时间:1922年 民③中共二大内容: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统一南北。 2,大运河的开通: ①开凿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开始时间:605年。 ③隋炀帝 ④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⑤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3,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河流。 4,贞观之治出现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下令合并州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5,唐太宗任用的重要贤才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6,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7,唐玄宗统治前期实行的政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使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8,唐朝盛世经济繁荣体现在三方面: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农业的繁荣表现有: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蔬菜有很多新品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筒车。 唐朝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9,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日趋衰落。 10,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1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所做的贡献。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②发展生产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公里。 2、开凿的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框架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框架图 就初一学生来讲,年龄较小,都在十二、三岁。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力、思维能力及依靠思维能力而形成的想象力较差,同时又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基础。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框架图,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框架图鉴赏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炀帝在位时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自北向南)。 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自北向南)。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4、隋朝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灭亡原因:暴政。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4、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 (1)原因:①用人方面:虚心纳谏,选贤用能; ②经济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政治方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④法律方面:修订法令,编订《唐律疏议》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被誉为“贞观之治”。 (3)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二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1—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元谋人:云南元谋(长江)约170万年知道用火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约70-20万年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约3万年人工取火磨光钻孔技术骨针氏族 打制石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子磨制石器和骨耜 半坡原始居民: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粟半地穴式房子彩陶纺线织布 磨制石器和木耜 涿鹿之战黄炎战蚩尤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华夏祖养蚕缫丝 人文初祖—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发明文字编出乐谱 禅让尧、舜、禹(实质:原始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原始社会结束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第二单元(4—9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前2070—1600年建立:禹暴君:桀禅让制→世袭制 商前1600—1046年建立:汤暴君:纣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前1046— 771年建立:周武王暴君:周厉王牧野之战分封制 商朝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司母戊鼎(最大)四羊方尊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 商周时期“五谷”齐备,西周时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春秋争霸:齐桓公(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商鞅变法:前356年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 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文字: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历法:夏历、商朝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24节气(历法上的重点大成就) 医学:扁鹊春秋战国之际“望、闻、问、切”四诊法 文学: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钟鼓之乐”,编钟 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原 始 社 会 祖国境内的 远古居民 原始的 农耕生活 华夏之祖 奴 隶 社 会 夏商西周 的兴亡 灿烂的 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 的纷争 大 变 革 的 时 代 中华文化 的勃兴

部编新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 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设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唐三彩骑驼乐舞佣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