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章末整合

第一章 章末整合

第一章 章末整合
第一章 章末整合

章末整合

教材P2~3活动思考

1.人口自然增长率:埃及1.81%,美国0.6%。

2.计算结果表明埃及人口增长速度快,美国人口增长速度慢。

3.2010年,埃及自然增长的人口约是147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约是186万,美国自然增长的人口更多一些。

教材P3活动思考

1.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高,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会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下降;经济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出生率低;受教育程度高,受传统生育观影响小。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低,手工劳动者不需要接受较高的教育,因而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小,劳动力培训费用低廉,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小,所以出生率高;经济欠发达,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高,出生率高;受教育程度低,受传统生育观的影响大,不易接受新的生育观。

2.略。

教材P4~5活动探究

1.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18.7岁。

2.我国当代妇女初婚年龄不得早于20周岁”,唐代妇女初婚年龄(18.7岁)比现行法定初婚年龄小。

3.初婚年龄小,意味着初次生育时间提前,生育期长,就容易造成出生率升高。

4.晚婚晚育使世代间隔的时间延长,人口增长减缓,能够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

教材P6~7活动实践

艾滋病,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的病毒所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构成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典型的艾滋病期,有的学者称其为致死性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最终阶段。此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②发生各种致命性感染;③发生各种恶性肿瘤。艾滋病的终期,免疫功能全面崩溃,病人出现种种严重的综合病症,直至死亡。

教材P9活动探究

1.读表可知,我国历史上人口数量变动的特点是:起伏不定,时多时少,时快时慢。当发生自然灾害或朝代更迭时,人口增长缓慢;当风调雨顺、政局稳定时,人口增长迅速。但我国人口数量变动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

2.根据各地人口普查的材料填充表格。

3.绘制曲线图首先确定横纵坐标表示的变量,一般用横坐标表示年代,用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第二步是根据数据在坐标系内确定点。第三步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根据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和有关的数据指标判断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P10~11活动探究

观点一是错误的。从世界人口增长过程看,在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中,人口的增长表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特别是近100年来人口的指数增长,说明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马尔萨斯的“两种级数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观点二是正确的。马尔萨斯的“两种级数说”作为一种趋势,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是确实存在的。例如,18世纪产业革命后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后的亚、非、拉地区,都表现出人口的急剧膨胀,生产、生活资料的相对短缺,相对较为严重的人口问题。因此,马尔萨斯人口学说对当今人口的控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材P11~12活动探究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程度的提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领域和范围;增加自然资源的种类;一些过去没有列入资源范畴的物质,现在以及将来可能会被广泛利用。虽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但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更是有限的,通过科技的进步,增加的只是资源的可采量。

3.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山水风光可以作为自然资源。首先从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看,旅游资源除包括人文景观外,还包括自然景观,而自然景观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文地理景观、气象气候景观、生物景观,它们属于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从自然属性看,山水风光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质,从社会属性看,山水风光可直接用于人类的旅游消费活动。因此,山水风光完全可以当作自然资源。

教材P12活动思考

教材P14活动思考

一般同意中间派学者的观点。因为乐观派和悲观派过于极端化。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结合人类发展史来看,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地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

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教材P15活动探究

1.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我国最多可承载的人口是162480万人。

2.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也说明人口容量具有相对性。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土地、水等资源优于西部,能够承载较多的人口,但也存在着差异,越向南,纬度越低,热量越丰富,能够养活的人口越多。西部自然条件较差,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少。青藏高原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高寒,人口密度低。我国北方总体的土地承载力低于南方。水热条件越优越,土地承载力越大。北方的大兴安岭北部,属于寒温带,人口密度很小;南方的热带地区水热最丰富,人口密度较大。

教材P17活动思考

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不属于人口迁移,因为没有变更定居地。②张成高中毕业

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属于人口迁移,因为他长期改变了定居地。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属于人口迁移,因为她既改变了定居地又超越县级行政区的界线。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属于人口迁移,因为难民迁移也是改变定居地的空间流动形式,国际难民又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的两种情况。

2.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于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超越了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教材P19~20活动思考

1.与以往相比:①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更小,流动距离更长,流动原因更趋多元化,也更青睐大城市。②我国流动人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③流动方式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迁移转变。

2.①流动人口开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进城市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期待。②流动方式由个体劳动力向家庭化迁移转变,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产生归属感。

教材P21活动探究

1.迁出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

2.主要原因是经济和文化教育因素存在的差距。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有更多的发展、就业机会,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高,教育设施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有很强的吸引力。发展中国家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为了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们想方设法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教材P22活动实践

爱尔兰地处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爱尔兰为北美洲通向欧洲的通道。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第一代居民的子嗣。它有5000多年历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

爱尔兰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全国98.7%的人是爱尔兰人,另有3万人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约有5000人,犹太人约有4000人。人口总数为4581269(2011年),人口增长率为1.061%(2011年),出生率(出生/百人)为1.61%(2011年);死亡率(死亡/百人)为0.634%(2011年);净移民率(移民/百人)为0.086%(2011年)。

教材P24活动探究

优生原理总的原则是血缘关系越近,后代先天身体素质就越差;血缘关系越远,后代先天身体素质就越好。因此,男女双方通婚距离的远近即通婚圈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后代的先天身体素质。一般地说,通婚距离越远,越有利于生育身体素质较好的后代。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也会对人口文化素质造成影响。任何地域都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而地域文化会给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人们打上烙印。不同地域文化的人口通婚,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乃至发展,这些将深深地影响到他们的后代,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______■教材P4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______■教材P4~6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图1.4可以看出,行星都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2)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行星公转轨道面差不多在一个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 (3)根据表中的行星轨道偏心率数据,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非常接近圆形。 2. 行星类别距日远近质量体积 类地行星 1 1 1 巨行星 2 3 3 远日行星 3 2 2 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特殊的地方。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______■教材P9~10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热带雨林生物量为2kg/(m2·a),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0.8kg/(m2·a),较小。 (3)有相关性。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后者决定前者。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

第四章 章末整合提升—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作业

章末整合提升

主题一连接体模型中的动力学问题 1.连接体.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叫作连接体.连接体的加速度通常是相同的. 2.处理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 (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整体的加速度. (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物体间的作用力”. 【典例1】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θ,木块A的质量为m,叠放在木块B的上表面,木块B上表面水平,下表面与斜面间无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当A与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下滑时,求A所受的弹力与摩擦力. 解析:研究木块A、B组成的系统,设木块B的质量为m0,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0+m)gsinθ=(m0+m)a, 解得加速度a=gsinθ.

甲乙 研究木块A,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竖直方向mg-F N'=masinθ, 解得F N'=mg-mgsin2θ=mgcos2θ, 水平方向F f=macosθ=mgsinθcosθ. 答案:mgcos2θmgsinθcosθ 【典例2】八节车厢的复兴号高铁,每节车厢质量为18 t,动车组的牵引系统包括牵引电机、牵引变流器和辅助变流器,是动车组高速运行的动力来源,被称为“动车之心”. 第2、4、5、7节车厢为动力车厢,每节动力车厢携带4台牵引电机,每台牵引电机能提供1.187 5×104 N的牵引力,第1、3、6、8节车厢为拖车厢,没有动力.平均每节车厢受到的阻力为1.25×103N.复兴号从出站加速到最大速度360 km/h可以看成在水平面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复兴号达到最大速度需要多少时间? (2)第7节车厢对第8节车厢的作用力有多大?

集合章节复习(教师版)

1 1.4集合章节复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2)掌握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 (3)运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相关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基础知识 (一):集合的含义及其关系 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的三个性质: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3.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属于 ∈ 不属于 ? 4.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 数集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复数集 符号 N *N 或+ N Z Q R C (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关系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相等 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所有元素都相 同 B A ?且A ?B ? B A = 子集 A 中任意一元素均为 B 中的元素 B A ?或A B ? 真子集 A 中任意一元素均为 B 中的元素,且 B 中至少有一元素不是A 的元素 A B 补集 全集是U,集合A U ?,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U C A x x U x A =∈?且

2 空集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 空集合的真子集 A ?φ,φ B (φ≠B ) 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真子集的个数 是n 2-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1.两个集合的交集:A B = {}x x A x B ∈∈且; 2.两个集合的并集: A B ={}x x A x B ∈∈或; (四):方法指导 1.对于集合问题,要首先确定属于哪类集合(数集、点集或某类图形),然后确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 2.关于集合的运算,一般应把各参与运算的集合化到最简,再进行运算. 3.含参数的集合问题,多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来处理. 4.集合问题多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要注意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解决问题时常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5.强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四、典型例题 考点一 集合的相关概念理解 例1: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非负奇数组成的集合; (2)小于18的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 )( ) 01212 2 =++-x x x 的解组成的集合; (4)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 (5)方程组? ??=+=-+10 12y x x x 的解集 例2、求集合{} 1),(≤+y x y x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

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18学年高中生物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章末整合提升教学案浙科版必修2 D

规律方法整合 整合一基因、性状等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1.传粉类 (1)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3)闭花授粉:花在未开放时,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上,传粉后花瓣才展开,即开花。 2.交配类 (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植物体中自花授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授粉。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与隐性纯合子相交,来(3)测交:就是让杂种(F 1 测F 的基因型。 1 (4)正交与反交:对于雌雄异株的生物杂交,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

交。 3.性状类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F 1 (3)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未能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F 1 (4)性状分离:杂交的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4.基因类 (1)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 (2)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3)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5.核心概念间的关系

例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B.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答案 A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故A错误。杂种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叫性状分离,故B正确。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纯合高茎和杂合高茎,故C正确。等位基因能控制相对性状,故D正确。

高中数学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 平面向量 ?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向量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的几何表示 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0与任意向量共线)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 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向量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向量的数乘及其几何意义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坐标表示 ?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e 1、e 2不共线,任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λ1、λ2,使a =λ1e 1+λ2e 2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设a =(x 1,y 1),b =(x 2,y 2),其中b ≠0,则a ∥b ?x 1y 2-x 2y 1=0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 定义a 、b 为非零向量,a ·b =|a |·|b |cos θ(θ为a ,b 的夹角) 性质a ⊥b ?a ·b =0;a 、b 同向,a ·b =|a |·|b |;a 、b 反向,a ·b =-|a |·|b |运算律a ·b =b ·a ,(λa )·b =a ·(λb ),(a +b )· c =a ·c +b ·c 向量的模设a =(x ,y ),则|a |=x 2+y 2 夹角公式设a =(x 1,y 1),b =(x 2,y 2),夹角为θ,cos θ= x 1x 2+y 1y 2 x 21+y 2 1· x 22+y 2 2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 平面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平面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专题一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1.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的综合运算通常叫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2.向量线性运算的结果仍是一个向量.因此对它们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要注意大小、方向两个方面. 3.向量共线定理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进行向量合成与分解的核心,是向量线性运算的关键所在,常应用它们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共线问题、共点问题. 4.题型主要有证明三点共线、两线段平行、线段相等、求点或向量的坐标等. 典例1 如图所示,△ABC 中,AD →=23 AB → ,DE ∥BC ,交AC 于E ,AM 是BC 上的中线,交DE 于N ,设AB →=a ,AC →=b ,用a ,b 分别表示向量AE →,BC →,DE →,DN →,AM → ,AN →.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章末整合提升 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章末整合提升学 案(含答案) 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1外因1单侧光茎的向光性单侧光照 射胚芽鞘,使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的同 时,在尖端产生一定程度地横向运输,从而使尖端下部背光一侧 生长素比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2地心引力根的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横放的植物,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茎.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分布得多.远地侧生长素分布得少。.为极性运输,.为横向运输水平放置植 物的生长素运输示意图2内因根.茎本身的遗传特性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强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弱植物生长状况的分析判断1 判断依据2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都有弯曲现象, 但解释弯曲的原因不同1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解释茎的弯曲一般 用“生长素的促进作用”。 2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解释根的弯曲一般用“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即两重性;顶端优势也体现了两重性。 3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芽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植物会水平生长。但其向光性是会保留的。 3生长素相关实验的图解分析类别图解条件相关结果遮盖类直立生长向光生长暗箱类直立生长向光小孔生长插入类向右侧生长

直立生长向光生长向光生长移植类直立生长向左侧生长中IAA的 含量abc,bc旋转类直立生长向光生长向小孔生长茎向心生长, 根离心生长横置类中IAA含量及作用abcd,都促进生长abcd, a.c.d促进生长,b抑制生长梯度类得出相应的最适宜的生长素浓度特别提醒有关生长素实验材料的作用归纳锡纸蔽光。 云母片或盖玻片生长素不能通过,阻挡其运输。 琼脂块不能感光,允许水分和生长素通过,也可贮存生长 素。 分析实验设计类型试题的方法1认清实验中的对照。在实验 的方法步骤设计中,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对照的常用方法有以下 几种1空白对照不给对照组任何处理因素。 2自身对照对照和实验都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 3相互对照不单设对照,而是几个实验相互对照。在实验中要注意“变量”的控制,一般只改变一个变量自变量。 2认清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确定实验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分三步分组.处理.观察。 3组织语言,准确描述。要注意体现“等量原则”的词语的准确使用,如“等量”“等温”“生长状况相同”等。在时间.温度.物质的量上难以做到准确的量化描述时,要尽可能用“定性”的 语言表达,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定量 的”等。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五章 曲线运动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2篇)

一、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判断合运动的性质 关于合运动的性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还是非匀变速运动(即加速度变化),都是由合运动的速度和这一时刻所受合力的情况决定的. (1)若合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合运动为直线运动. (2)若合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合运动为曲线运动. (3)若物体所受外力为恒定外力,则物体一定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2.小船渡河问题

v 水为水流速度,v 船为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θ为v 船与上游河岸的夹角,d 为河宽.小船渡河的运动可以分解成沿水流方向和垂直河岸方向两个分运动,沿水流方向小船的运动是速度为v 水 -v 船cos θ的匀速直线运动,沿垂直河岸方向小船的运动是速度为v 船sin θ的匀速直线运动. (1)最短渡河时间:在垂直于河岸方向上有t =d v 船sin θ,当θ=90°时,t min =d v 船 (如图1甲所示). 图1 (2)最短渡河位移 ①若v 船>v 水,则当合速度的方向垂直岸时,渡河位移最小x min =d ,此时船头与上游河岸成θ角,满足cos θ=v 水 v 船 (如图乙所示). ②若v 船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六新素养同步学案:第一章章末整合提升Word版含答案

即说整台?迟故知新. 章末整合提升 I ?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 什么是自然环境?什么是社会环境? 3?环境因素通常指哪些? 4?环境质量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5?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6.环境问题的危害是什么? 7?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分别是什么? 9?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0. 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II ?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环境问题? 12. 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措施有哪些? ! ----- ■教材P3活动■------------------------------- 1 ?奥运会期间采取了以下临时减排措施:控制施工扬尘;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 污染及废气排放。这些措施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如天 变蓝、水变清。 2?工业产生的废气影响大气质量,大气污染反过来也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从 而影响区域环境质量。 3 ?从天气预报中了解大气环境质量,从环保局了解水质状况。 4?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根据身边实际情况举例即可。 ! ----- ■ 教材P4活动(上)■-------------------------- 1 (1) 、⑶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 (2) 、(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 ----- ■ 教材P4活动(下)■-------------------------------------- 1 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又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人类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污染物超过了自然 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 ----- ■教材P9活动■------------------------------- 1 ?酸雨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①使土壤酸化,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②腐蚀树叶, 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③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④腐蚀建筑物;⑤危 害人体健康。 2 ?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 的产生,因此世界酸雨分布区往往分布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 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 ----- ■ 教材P14活动■ --------------------------- 1 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表明,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大自然漫长演化的结果,人类应该合理利 用和保护,要注意珍惜。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表明,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科学发明,利用科学技术改 造自然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两则材料表明人类与环境之间 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第一章 细胞概述 章末整合提升 学案(含答案)

第一章细胞概述章末整合提升学案(含答 案) 章末整合提升章末整合提升突破1细胞学说.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1细胞学说的创立1创立过程2意义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具有细胞结构这个共同的特征而统一起来。 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从而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2生物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1单细胞生物个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突破体验1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完成所不依赖的是A每个细胞无需分工,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B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

育D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答案A解析A 项中每个细胞有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引起艾滋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均无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B绿藻.变形虫.酵母菌.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只靠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摄食.运动.分裂.应激性等多种生命活动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完成均需要多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D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中参与下完成的答案A解析A项,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细胞中,并利用细胞的结构和物质生存,故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有关。 突破2对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认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生物,且都有严整的结构。 2病毒的生活方式为寄生生活,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不再有任何生命活动。所以病毒的培养必须利用活细胞,不能利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来培养。 3病毒对寄主细胞的危害,主要靠其增殖活动破坏细胞的结构,使细胞功能丧失。如乙肝病毒破坏肝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破坏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导致小儿麻痹症;HIV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丧失免疫功能。 突破体验3下列选项中属于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和SARS 病毒的共同特征的是A基本组成物质都有蛋白质和核酸B它们都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典中点第一章整合提升专训一

专训一:利用矩形的性质巧解折叠问题名师点金:叠问题往往通过图形间的折叠找出线段或角与原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折叠部分与原图形或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即折叠前后的图形全等;在计算时,常常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 利用矩形的性质巧求折叠中的角 1.当身边没有量角器时,怎样得到一些特定度数的角呢?动手操作有时可以解“燃眉之急”.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矩形纸片要足够长),我们按如下步骤操作可以得到一个特定的角: (1)以点A所在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落在边AD上,折痕与BC交于点E; (2)将纸片平展后,再一次折叠纸片,以点E所在直线为折痕,使点A落在BC上,折痕EF交AD于F,求∠AFE的度数. (第1题) 利用矩形的性质巧求折叠中线段的长 2.(2015·衢州)如图①,将矩形ABCD沿DE折叠,使顶点A落在DC上的点A′处,然后将矩形展平,沿EF折叠,使顶点A落在折痕DE上的点G处.再将矩形ABCD沿CE折叠,此时顶点B恰好落在DE上的点H处.如图②. (1)求证:EG=CH; (2)已知AF=2,求AD和AB的长. (第2题)

利用矩形的性质巧证线段的关系 3.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点C 落在点E 处,BE 交AD 于F ,连接AE. 求证:(1)BF =DF ;(2)AE ∥BD. (第3题) 利用矩形的性质巧求线段的比 4.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ABCD 沿直线MN 折叠,使点C 落在点A 处,点D 落在点E 处,直线MN 交BC 于点M ,交AD 于点N. (1)求证:CM =CN ; (2)若△CMN 的面积与△CDN 的面积比为3∶1,求MN DN 的值. (第4题)

函数章末整合

函数章末整合 知识结构·理脉络 要点梳理·晰精华 1.函数的定义 初中所学习的函数传统定义与高中的近代定义之间的异同点如下: [不同点]传统定义从变量变化的角度,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近代定义,则从集合间的对应关系来刻画两个非空数集间的对应关系. [相同点]两种对应关系满足的条件是相同的,“变量x的每一个值”及“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唯一一个“y值”与之对应. 2.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三种表示法的特点(优缺点)比较如下: 解析法优点 (1)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 (2)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定义域内的任意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缺点 不够形象、直观,且有些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很难用解析式表 示或根本不存在解析式. 图像法优点 (1)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 (2)便于通过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 缺点只能近似地得到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有时误差较大.

列表法 优点 查询方便,不需计算便可直接得出自变量对应的函数值. 缺点 (1)只能表示有限个数的函数关系; (2)数较多时使用不方便. ? ???? 0,x ∈Q ,1,x ∈?R Q .列表法虽在理论上适用于所有函数,但对于自变量有无数个取值的情况,列表法只能表示函数的一个概况或片段.) 3.常见函数的值域 (1)一次函数y =kx +b (k ≠0)的值域为R . (2)二次函数 y =ax 2+bx +c (a ≠0):当 a >0时,值域为??? ?4ac -b 24a ,+∞,当a <0时,值域 为? ???-∞,4ac -b 24a . (3)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值域为{y ∈R |y ≠0}. 4.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重要结论 (1)当f (x ),g (x )同为增(减)函数时,f (x )+g (x )则为增(减)函数. (2)奇函数在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两个区间上有相反的单调性. (3)f (x )为奇函数?f (x )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f (x )为偶函数?f (x )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 (4)偶函数的和、差、积、商是偶函数,奇函数的和、差是奇函数,积、商是偶函数,奇函数与偶函数的积、商是奇函数. (5)定义在(-∞,+∞)上的奇函数的图像必过原点即有f (0)=0.存在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f (x )=0. (6)f (x )+f (-x )=0?f (x )为奇函数; f (x )-f (-x )=0?f (x )为偶函数. 5.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定义 对于函数y =f (x )(x ∈D ),使f (x )=0的实数x 称为函数y =f (x )(x ∈D )的零点. (2)几个等价关系 方程f (x )=0有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 (3)函数零点的判定 如果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f (a )·f (b )<0,那么,函数y =f (x )在区间(a ,b )内有零点,即存在c ∈(a ,b ),使得f (c )=0,这个c 也就是方程f (x )=0的根. 素养突破·提技能 专题 常见函数模型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章末整合归纳及练习(有答案)-(数学)

第十章章末整合归纳 常考专题整合 常考专题一统计的相关概念的区别 在中考中,统计的相关概念的区别是中考考查热点,包括全面主嵖民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等概念,题型主要是选择题. 类型1: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例1:在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全面调查的是( ) A.了解我省中学生的视力情况 B.了解九(1)班学生校服的尺码情况 C.检测一批电灯泡的使用寿命 D.调查台州《600全民新闻》栏目的收视率 解析:由全面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准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总体的情况.了解我省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范围广,适合抽样调查,故A不符合题意;了解九(1)班学生校服的尺码情况,适合全面调查,故B符合题意;检测一批电灯泡的使用寿命,调查具有破坏性,适合抽样调查,故C不符合题意;调查台州《600全民新闻》栏目的收视率.调查范围广,适合抽样调查,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思维点拨本题考查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的区别,选择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察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全面调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的调查,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全面调查. 类型2: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例2:为了了解某县七年级98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查了100名学生的视力,就这个问题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98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学生是个体 C.100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样本容量是100 解析:根据总体是指考察的对象的全体,个体是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的对象,样本是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样本容量是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即可求解.98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是总体,故A选项错误;每个学生的视力情况是个体,故B选项错误;100名学生的视力情况是抽取的一个样本,故C选项错误;这组数据的样本容量是100,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思维点拨此题考查的是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注意区别.正确理解总体、个体、样本与样本容量的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常考专题二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中考中,一般是补全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或其他统计图,然后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综合解决其他问题.题型主要是解答题. 类型1:条形统计图 例3: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某校积极开展本校课程建设,计划成立“文学鉴赏”、“科学试验”、“音乐舞蹈”和“手工编织”等多个社团,要求每位学生都自主选择其中一个社团.为此,随机调查了本校各年级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五章章末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中地理第五章章末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专题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而南水 北调具有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三个方案。各方案的基本情况如以下图 表所示: 路线东线中线西线 路线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 长江水,基本沿京杭 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 水,出丹江口水库, 沿伏牛山、太行山东 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 河上游 水源区长江下游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 库、三峡水库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 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供水区 淮河下游、黄河下游、 海河流域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 黄河下游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可调水量大较大较小 源地水质较差较好最好 地形、地势对调水路 线的影响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 水,过黄河后可顺地 势北流 虽地形较复杂,但地 势南高北低,水可自 南向北自流输送 地形复杂,工程巨大, 现只是方案 现有可用的配套设施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 沿线湖泊可利用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 可利用 差 (1)“西电东送”工程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水能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区。由于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此外,我国煤炭资源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非常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 (2)“西电东送”工程简介:西电东送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

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西电东送工程包括北、中、南三条大通道(下图):①北通道是将“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坑口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游水电向华北送电;②中通道是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向华中和华东送电;③南通道是将西南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3)“西电东送”工程的重大意义:西电东送缓解了东部缺电的局面,对平抑东部省份过高的电价做出了贡献,还有利于减轻东部发达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压力。而且,西电东送还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获得西部大开发所需的启动资金,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项东西部“双赢”的战略。 3.北煤南运的路线 (1)山西的煤:大秦线—秦皇岛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华东、华南地区; (2)山西、河南、山东的煤:太焦线、焦兖日线—日照港—海运(黄海、东海、南海)―→华东、华南地区; (3)山西、河北、河南的煤:京广线―→华南地区; (4)山西、河北、河南的煤:京广线―→武汉—(长江)―→华东地区; (5)安徽的煤:淮南线—裕溪口—(长江)―→华东地区。 我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工程和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检测:第一章 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2019·江西师大附中月考)下面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1~3题。 1.观测者能够从________处观测到图乙所示昼夜状况() A.①B.②C.③D.④ 2.从a到b的箭头方向是() A.向东B.向西 C.先向西南、后向西北D.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3.此时,与a点日期相同的经度范围是() A.180°~45°W B.45°E~180° C.0°~90°E~180°D.135°W~0°~45°E 解析:第1题,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可以确定南极圈内出现极昼,而图乙所示昼夜状况正好是南极圈内出现极昼,为极地投影图,所以在④处能够观测到图乙所示昼夜状况。第2题,图乙为南极投影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从a到b的箭头方向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第3题,a点的经度为135°W,地方时为18时,则24时(0时)的经度是45°W,所以与a点日期相同的经度范围是180°~45°W。 答案:1.D 2.C 3.A (2019·金华十校联考)美国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于2018年8月升空,正式开启人类首次穿越日冕之旅。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地球绕日同向

B.运行轨道为正圆 C.属于地球人造卫星 D.数次飞越小行星带 5.下列有关日冕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日全食时肉眼可见 B.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 C.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是耀斑 D.与空气分子摩擦产生极光 解析:第4题,读图,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绕日运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地球绕日方向相同,A对;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的运行轨道为椭圆,B错;帕克号太阳探测器绕日运行,不属于地球的人造卫星,C错;小行星带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没有飞越小行星带,D错。故选A。第5题,日全食时,明亮的光球层被挡住了,用日冕望远镜可见日冕层,肉眼不可见,A错;日冕层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B对;耀斑发生在色球层,C错;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光辉,D错。故选B。 答案:4.A 5.B (2019·江阴四校期中)2017年4月5日,美国宇航局捕捉到了惊人影像,疯狂24小时三次太阳耀斑巨大爆发。据此回答6~7题。 6.此次太阳耀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A.全球出现大面积停电 B.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C.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出现极光 D.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7.关于太阳活动周期,叙述正确的是() A.两次黑子最大值出现的年份相差12年 B.黑子出现最大值的年份与出现最小值的年份相差11年 C.连续两次黑子最小值出现的年份相差10年 D.连续两次黑子最大值出现的年份相差11年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章末整合提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 一册 章末整合提升 一、物质常见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关系。 2.树状分类法中的类别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 3.同类物质常具有许多共性。通过物质所属类别(如酸、碱、盐、氧化物等),可以推测它们所具有的性质,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针对训练】 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如图④)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如图③)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如图②) D.钠盐与碳酸盐属于并列关系(如图②) 解析:选C。A项,纯净物包含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项,碱性氧化物是化合物中的一种,属于包含关系;D项,钠盐与碳酸盐属于交叉关系。 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对于HCl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酸②强酸③一元酸④多元酸⑤含氧酸 ⑥无氧酸⑦化合物⑧混合物 A.全部B.①②④⑤⑧ C.①②③⑥⑦D.①③④⑤⑥ 解析:选C。HCl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从组成上分类属于酸,故①正确;

HCl完全电离,是强酸,故②正确;1 mol HCl可电离出1 mol H+,属于一元酸,故③正确,④错误;HCl不含氧元素,不属于含氧酸,故⑤错误;HCl属于无氧酸,故⑥正确;HCl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⑦正确;HCl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⑧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⑥⑦正确,故选C。 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1)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包括强酸、强碱、大多数可溶性盐)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非电解质、难电离的物质(包括弱酸、弱碱、水等)、难溶物、单质、气体、氧化物等用化学式表示。 (2)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电荷总数相等。 (3)检查各项是否都有公约数,检查是否漏写必要的反应条件。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Fe跟稀H2SO4反应,写成2Fe+6H+===2Fe3++3H2↑是错误的。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如NaHCO3与稀盐酸反应写成2H++CO2-3===CO2↑+H2O是错误的,因为HCO-3是弱酸的酸根,不能拆开。 (3)看离子方程式两边原子、电荷是否相等,如Zn+Ag+===Zn2++Ag两边正电荷不相等。 (4)看是否漏掉部分离子反应,如H2SO4溶液与Ba(OH)2溶液的反应,写成Ba2++SO2-4===BaSO4↓或H++OH-===H2O都是错误的。 3.判断离子共存 (1)离子间因生成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 ①OH-分别与Fe2+、Fe3+、Mg2+、Cu2+、Al3+、Ag+、Ca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②Ba2+(或Ca2+)分别与SO2-4、SO2-3、CO2-3、SiO2-3、PO3-4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③Ag+分别与Cl-、Br-、I-、CO2-3、SO2-4等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④Cu2+(或Fe2+)分别与S2-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2)离子间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 H+分别与CO2-3、HCO-3、S2-、HS-、SO2-3、HSO-3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3)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如HCO-3、HSO-3、HS-等)在强酸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HCO-3+H+===CO2↑+H2O; HCO-3+OH-===CO2-3+H2O。 (4)离子间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例如:S2-、I-、Fe2+等还原性离子与NO-3(H+)、MnO-4(H+)、ClO-等氧化性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针对训练】

期末归纳总结1章末整合提升

期末归纳总结1章末整合提升(第一章) 一、“五审法”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一审“+”“-”——放热反应的ΔH 一定为“-”,吸热反应的ΔH 一定为“+”。 二审单位——单位一定为“kJ·mol -1”,易错写成“kJ”或漏写。 三审状态——物质的状态必须正确,特别是溶液中的反应易写错。 四审数值——反应热的数值必须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即ΔH 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五审是否符合概念——如燃烧热(燃料的化学计量数为1,生成指定产物)。 【针对练习】 已知在25 ℃、101 kPa 下,1 g C 8H 18(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 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g) ΔH =-48.4 kJ·mol -1 B . 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ΔH =-5 517.6 kJ·mol -1 C .C 8H 18(l)+252 O 2(g)===8CO 2(g)+9H 2O(l) ΔH =+5 517.6 kJ·mol -1 二、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步骤 1.明确每个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数目。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计算反应物的总键能和生成物的总键能。 3.依据“ΔH =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反应热。 4.注意ΔH 的符号,计算结果为负值,则ΔH 为“-”,反之为“+”。 【针对练习】 已知4NH 3(g)+5O 2(g)===4NO(g)+6H 2O(l) ΔH =-x kJ ·mol -1。蒸发1

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细胞的概述章末整合提升教案中图必修1

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第一章细胞的概述章末整合提升教案中图必 修1 章末整合提升 突破1 细胞学说、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1.细胞学说的创立 (1)创立过程 (2)意义 ①使千变万化的生物界通过具有细胞结构这个共同的特征而统一起来。

②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从而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③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2.生物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1)单细胞生物个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病毒虽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突破体验 1.多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完成所不依赖的是( ) A.每个细胞无需分工,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 D.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 答案 A 解析A项中每个细胞有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引起艾滋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均无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B.绿藻、变形虫、酵母菌、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只靠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摄食、运动、分裂、应激性等多种生命活动 C.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完成均需要多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 D.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中参与下完成的 答案 A 解析A项,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细胞中,并利用细胞的结构和物质生存,故其生命活动与细胞有关。 突破2 对非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认识

创新设计生物必修试题: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章 章末整合提升含解析

突破1内环境的成分确认方法 1.先确认成分是否存在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细胞外液)中,凡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水、气体分子、代谢产物、营养物质、胞外酶、激素、递质、抗体等)均可看做内环境成分。 2.以下成分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1)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血红蛋白、糖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及核酸(DNA、RNA)等。 (2)血浆≠血液,血浆属内环境,但“血液”不能全看做内环境,即内环境不包括“细胞”及细胞内物质。 (3)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均不可看做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做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突破体验

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内大多数水位于细胞外 B.a中水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C.内环境是由a、b、c共同组成的,被称为体液 D.a中溶解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答案 B 解析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而细胞内液约占2 3,所以A错;a为 血浆,其中水分的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B正确;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是由a(血浆)、b(淋巴)和c(组织液)组成,但也只是体液的一部分,所以C错;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而a为血浆,所以D错误。 突破技巧:明确内环境成分,能分辨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等成分存在的部位、能理解并识记各种代谢发生的场所,是准确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 突破2探究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确定——探究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实验原理 实验探究题是高考中区分度最高的题目,该类题具有“三高”特点:难度高、分值高、失分高。通过实验案例分析、训练科学的实验思维,规范准确的问题解答,成功突破答题时常见的不善于利用题干信息理顺探究思路,以及作答时只知其意、但不能准确表达的两大障碍。 要想证明动物血浆对pH的变化具有缓冲作用要用到条件对照。 1.实验材料:动物血浆、自来水、缓冲溶液(如Na2HPO4、KH2PO4等)、量筒、试管若干、模拟人体血浆导致pH变化的乳酸和Na2CO3、pH计、彩色铅笔。 2.实验方案(注:所加物质的量均为2 mL) 分组项目 A组B组 1 2 3 1 2 3 步骤一蒸馏水缓冲液动物血浆蒸馏水缓冲液动物血浆步骤二乳酸Na2CO3 pH变化结果明显降低不明显不明显明显升高不明显不明显的1为空白对照,A组的2和B组的2为条件对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动物血浆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