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绪论

(一)国外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

欧美各国的理论研究较强。在研究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子女对父母的评价时,常常应用交换理论来分析。夫妇双方、家族成员代际间的联系可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对立或合作。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 每个人都有从他人获得利益的机会,每个人都要计算从他人处获得的利益是否能抵消他本人失去的利益,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最终结果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基本均衡,即为互惠性交换。

在研究单亲家庭的发生,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时,性别角色理论常常被引入。该理论认为,单亲父(母)的性别角色常常混乱,这一方面缘于子女对缺位父(母)的要求,单亲父(母)必须兼具父母双重角色的功能,才能满足儿童成长过程的社会化需要;另一方面, 在现代两性分工日趋平等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本身往往具有性别角色易位的特征,从而为家庭的解体提供了前提。在单亲家庭儿童父母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容易引致性别角色的混乱,特别是家庭中缺乏同性父(母)时,失去了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儿童在性别角色认知过程中易发生偏差。

在分析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时,“社会等级论”的观点时常被引用。在双亲家庭中,等级制度明显,子女有父母双重的约束。而在单亲家庭中,只有父(母)子关系,家庭内部的等级性减弱,其原因在于,家庭是一个权力关系的缩影,在单亲家庭中,权力关系减弱,子女没有或较少地受到权力的制约,因而在等级社会中,如:在社会或学校中,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存在缺陷。单亲家庭子女成人后,无论在学业上、经济上、还是事业上,都不如完整家庭出身者。

前苏联学者更侧重于从教育学角度来研究单亲家庭问题。他们认为,青少年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单亲家庭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不是单亲家庭状况, 而是其生活环境及教育方式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应用系统论来研究单亲家庭的功能变迁。(二)我国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单亲家庭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离婚后果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 /3 。在这些分析文献中,又侧重于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在心理因素分析方面,包括子女社会过程中,离婚对子女认知水平、智力发育、心理适应以及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在所有对子女影响分析结论中都带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即离婚对儿童的认知水平,智力发育有消极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离婚可引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对单亲家庭父母主体的研究较为少见,约为l/10。

目前我国对离婚家庭问题的分析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国外的家庭理论较多地被应用到离婚问题研究之中,如性别角色理论、交换理论等。

在有关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中, 人们通常采用心理量表对离婚家庭及完整家庭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在统计分析中,多采用x Z分析法;对离婚的风险研究采用寿命表分析法;对影响离婚家庭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多采用回归分析及多变量风险回归分析。

(三)研究内容

综合国内外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且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不够;大多数的学者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基于此,本文将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一定的分析说明,并从社会工作这一较新的视角,运用心理分析理论,采用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提出一定的见解。

(四)研究方法

由于条件限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在原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的对比,进而提出了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并对单亲家庭子女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运用心理分析理论,采用心理治疗法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提出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案,希望以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社会工作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界定

关于单亲家庭的定义,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进行了18 年的研究,他将概念界定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的形成”;《婚姻家庭大辞典》中认为:“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定义,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的概念之后,同时便于国际比较,单亲家庭的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家庭成员关系只有一种,即只有单一父亲或母亲与子女关系;②子女应有年龄界定,以成年为标准。我国年满18周岁的人在法律上已被赋与成年人的权利与义务,因而单亲家庭子女的年龄可以界定在18周岁;③子女的婚姻状况应是未婚且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根据这三点,单亲家庭则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心理健康危机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破裂。生活在这种“残缺型”家庭中,极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从而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若自身调适不当,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调。家庭破裂,极易使单亲家长尤其是离异单亲家长长期处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影响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他们对家庭生活悲观失望,无暇顾

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或不知如何调适其心理,以致于亲子互动不良,从而使子女极易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孤僻、胆怯、沉默、抑郁、悲观和怪癖等心理异常现象,若不及时沟通,势必产生心理健康危机,严重的会产生心理健康障碍。

其次,心理适应状态失衡。由于家庭破裂是不以单亲家庭子女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对其无法掌控,极易产生挫败感,造成其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的挫折情境。对挫折耐受力较弱或极差的单亲家庭子女来说,其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难以承受突然的打击与压力,就易为挫折情境所困扰,产生消极情绪,若个体不能有效调节就极易使自身人格变态与心理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要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以整体家庭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方法,更容易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以实现对单亲家庭的全面介入。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分析理论入手找到辅导助人的着力点,运用心理治疗法介入,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分析理论的概念界定

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根据这个理论,案主的问题起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这类冲突也许起因于儿童期需求的不满足或一种创伤性的经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以从心理分析理论着手。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孩子源于其在儿童期缺少父爱(母爱)经历了家庭破裂的创伤,因此,我们需要从其心理入手,了解其不同状态下的个体行为和思想,才可能对于服务对象所特有的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理解,最终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来帮助他们。

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从其心理入手,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对单亲家庭的子女及其家长进行社会工作介入。

心理治疗法最早由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它包含很多具体的治疗技巧,向支持、忠告和提议等,依据治疗技巧的影响对象,可以把心理治疗法的治疗技巧分为两大类,直接治疗和间接治疗。直接治疗是指工作者直接对案主进行辅导、治疗,不需要借助第三者;间接治疗则是指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者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响、帮助求助者。

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运用直接治疗来帮助子女;同时通过间接治疗对其家长进行介入达到帮助子女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介入

首先,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给予自己恰当的自我评价。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容易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与他人相比较,不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应着重鼓励他们通过对自身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性格、品质等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以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处境和态度有客观的认识,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努力消除不利处境的消极影响,正确地接纳自己,以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协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为此,要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可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引导单亲子女理解单亲父母的困境和感情,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主动把自己置于同学、同伴的群体之中,主动与他人沟通,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再次,帮助其调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主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控制情绪必须对情绪进行认真思考,使其表达恰如其分。面对消极的情绪,要引导单亲子女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泄,并且要逐渐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重要的是要助其纠正自我评价偏差,引导其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尤其是要正视因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家庭破裂,使其相信自己在本质上与完整家庭的子女没有差别。

最后,鼓励其适当地运用心理防卫方法。单亲家庭子女在面对自己个性、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时,若能主动地运用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其摆脱因各种挫折而引起的烦恼,以恢复情绪上的平衡并保持心情安定,从而维护其心理健康。常见的心理防卫方法主要有:合理化、压抑、投射作用、升华作用等等。

(二)对单亲家庭子女家长的介入

第一,确保单亲父母的心理健康。面对家庭的变故,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单亲父母的心理难免有千疮百孔的伤痛,若其身心及生活的困苦不能改善,将严重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各种表现。确保单亲父母的心理健康,给予单亲父母心理上的协助,就要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心,坦诚面对问题并悦纳自己以脱离困境。

第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促使单亲家庭父母采取科学的方式管教子女。为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教育素质,教育部门要多办适应家长需要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家长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管教子女办法。此外,要让单亲父母认识到家庭破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鼓励单亲父母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地对

待父母离异等家庭破裂的客观事实,帮助子女自尊、自立、自强。同时,要引导单亲父母正确对待子女,给孩子一份关爱,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以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三,帮助单亲家长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尽可能消除社会舆论对单亲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协助其改善家庭及社区环境,建立健全的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当代,社会资源的获得是依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因此,必须协助单亲家庭建立起码的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单亲家庭的现状和经济问题,工作者可以与学校沟通,采取减免单亲家庭子女学杂费等措施来减轻单亲家庭的教育负担;设法改变社会成员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减少社会舆论对单亲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为其营造相对宽容的人文环境;另外,社会工作人员应重视联结社区资源,最大程度地改善社区和家庭环境,以帮助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

结论

随着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出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种种问题,就必须以整个家庭为取向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重点从单亲家庭子女及其单亲家长两个层面着手。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服务,独立于学校及家庭系统之外,更容易重视从家庭层面介入,协调学生与家长、社区及学校的关系,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自最大的功能,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将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从心理分析理论入手,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介入,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参考文献:

《学校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

《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单亲家庭综述》中国知网刘鸿雁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葛爱荣贵州遵义师范学院

儿童常见20种心理问题3-6岁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健康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预防以及矫正工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

如何进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如何进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这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 德行为都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及班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帮助单亲 家庭孩子走出困境,使他们顺利成长,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 一、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 为使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必须从分析其心理特点入手。 工作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在思想、心理、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其特点有如下几点。 1.孤独、自卑 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新鲜 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精神。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封闭退缩, 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情绪苦闷。他们的这种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是百事通,是万能者, 是了不起的人。而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没有这种优越感,因而产生自 卑感。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反应也没有其他同学强烈,课后言语 较少,极少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 2.疑虑、敏感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褒贬不理不睬,但对涉及自身的一些 问题又相当敏感,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爱说谎话,有时又表现得自尊心特强,受不了外界 的任何意外刺激,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的尊重关爱。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 况下,情绪波动明显,对自己灰心失望,无精打采,心情抑郁,严重的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或行为。 3.逆反心理和反向行为 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因为觉得父母离异很不光彩,再加上受到同学的歧视,就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尤其是当重新组合的家庭里有偏心的现象出现时,就会产生更大的逆 反心理,比如不愿同父母谈话,执意不听父母的忠言劝告,一味地与父母对着干,甚至产生 对父母的报复心。有时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有些同学把不满压抑在自己的心头,但压抑过久,超过了心理承受的临界点时,反而会 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在教室里最安静的时候突然大叫,或搞恶作剧作 弄他人,或在活动中过分显示自己,想以此吸引他人的注意,存在严重的人格裂变倾向。 二、采取的教育策略 正确分析、准确把握单亲家庭幼儿的特点,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选择适合学 生特点的方法进行教育,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1.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进行教育 如同治病,教师如同医生。好的医生治病应是一人一方,而不是千人一方。因而在摸清学生 家庭背景详实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因人制宜的办法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是达到教育 效果的关键。孤僻、冷漠型的孩子大多处在单亲离异家庭,我们应该视之为子女,当他们的 父母亲,从学习、生活上主动关心爱护他们,充当他们家庭的一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 和风细雨的工作方法,滋润他们的心田。还要从他们父母身上着手,通过家访,端正其父母 对待孩子的态度,说明不论后父后母都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都有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教

单亲家庭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孩子有哪些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也就显得不那么奇怪了,但是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问题还是需要注意的,像孤独、渺茫、逆反、自卑等等,每个孩子都是或多或少会有的,如何帮助孩子正视这些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呢? 单亲孩子的特殊心理现象 1、孤独 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 2、渺茫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3、逆反 单亲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因而也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有时不愿跟父母说话,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4、自卑 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孩子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5、独尊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亲情的隔阂不接受继父母的管教,或继父母不便于管得太严,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有的孩子不但不叫继父母,就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叫。这类孩子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公益活动,不遵守校规班纪。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浅谈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时间:2011-10-12 11:57:10 来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者:仲秀红付辉 浅谈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 仲秀红付辉 (嘉峪关市胜利路小学甘肃嘉峪关735100)单亲家庭是指由于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形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目前学校中单亲家庭学生的比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对学生本人的发展及学校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应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应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发展,了解他们的特点,并施以耐心的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成长。 一、单亲家庭尤其是离异家庭的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点 第一,失落、自卑 这一点大多体现在女生和性格内向的男生身上。这些学生常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精神。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封闭退缩,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情绪苦闷。他们的这种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了不起的人。而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孩子就没有这种优越感,同时,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产生自卑感。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反应也没有其他同学强烈,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同学们的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 第二,疑虑、敏感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褒贬不理不睬,但对涉及自身的一些问题又相当敏感,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爱说谎话,有时又表现

我国单亲家庭孩子特点

我国单亲家庭孩子特点、表现及其家庭教育策略探究甲子教育机构老师推荐文章1、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和比率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异或某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而因为离婚率的增加造成的单亲家庭又是近年来的主要原因,少量的是因为父亲或母亲故去。随着离婚率的每年递增,单亲家庭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我校现在的九年级(1)班,就有一半的家庭属于这样的情况,经过之前笔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其他班级、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此类现状。据北京某报记者在海淀区永定路中学采访了解到,这所学校初中年级的每个班几乎都有5到8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比例接近20%。前段时间在《现代家庭报》上看到一个报道说,A校德育处最近对该校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A校在校学生2300人,其中父母离异者13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3%。实际上,单亲家庭在国外也很普遍。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单亲家庭孩子占孩子总数的20.6%;在英国,1/3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可见,单亲家庭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比率居高不下,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由此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单亲家庭的大致类型与基本特点 2.1母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我国的单亲家庭多由母亲与孩子组成,这类单亲家庭大约占单亲家庭总数的85%以上。由单亲母亲支撑的单亲家庭,构成中国单亲家庭的主体。单亲母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由于母亲常常过分呵护,过分干涉,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性格自卑、任性、适应力差。这种性格常常会产生暴力倾向,出现激情暴力。 2.2单亲父亲与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由于单亲父亲的教育方式以严厉惩罚型居多,所以单亲父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暴躁性格,往往酿成暴力事件。正是上述情况,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对子女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在老师的眼中,大致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淡漠、不容易被温暖……上面提到的A校,通过对这133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55人,占总数的41.9%;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34人,占25%;其余44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同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教育容易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太溺爱,一种是完全忽略了孩子。3、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与误区毋庸讳言,单亲家庭的家长们在生活、情感、心灵、舆论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远比健全家庭的家长大得多。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带来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巨大创伤,加之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远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无辜”情况的发生——孩子的“遭罪”。于是,就直接出现了单亲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现象、误区与分析:3.1过度呵护。这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种教育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53.21%。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孩子身上,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满足,只要孩子开口,父(母)亲没有不答应的。孩子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安排和学业计划操心,一切自有爸爸或妈妈所替代。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孩子的过分依赖心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同时,这样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小皇帝”,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还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古人说“为人父母,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在许多的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疼爱往往超过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溺爱、放任、包庇甚至纵容,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孩子犯罪的温床。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制造者、培植者。3.2谁也不管。这种教育在43.32%的单亲家庭中存在。就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教育孩子的职责,谁也不管子女,或者委托孩子的祖辈代为管教,自己却没有尽到义务,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对孩子的一切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的结果是,在其父母离婚时就已形成了“爸妈不要我了!”的“原始”印象。如果对孩子不给予一定的关怀,那么,孩子又会产生“爸(妈)也不管我了!”的错误直觉。这种“放羊”式的教育给孩子造成的将是更多的痛苦与创伤。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孩子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

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

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辅导 【摘要】初中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自尊心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会形成心理问题。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中,学生家庭的等级地位不同也会给学生们的心理带来多重观念。这时候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阴影。甚至逃避这样的活动。这无非给这些学生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贫困家庭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学生辅助站 由于经济发展及地区间的差别,亦或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因素,目前,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很多的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一少部分家庭还处在贫困线一下,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制约。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供给条件也相应上升。在学校生活与学习中,学生家庭的等级地位不同也会给学生们的心理带来多重观念。以初中生为例。初中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也是自尊心的形成时期。他们的家庭观念也是非常敏感的。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内心会形成焦虑、自卑、茫然、胆小等现状。这些现状直接导致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问题。 一、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物质方面。物质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硬性指标,物质匮乏那么就可以评价为贫困,而贫困有时候是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物质方面。笔者多次调查与分析,了解到很多贫困子女会形成自卑的心理。他们的穿着,学习用品等生活消费远远落后于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会觉得自己落后于那些同学们。尤其是学校组织活动的时候物质条件不能及时或者不能提供更好的物质需求,这时候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阴影,甚至逃避这样的活动。 2、人际关系方面。自卑心理是影响一个人正常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贫困家庭子女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中远差于那些条件好的同学。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单一。甚至很多学生性格内向,不擅言表。他们不愿意与那些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在一起共处,他们在心理上畏惧。认为不是一个级别。初中生正值激情活力的时期,他们应该性格开朗。同学之间应该快乐的一起生活与学习。课时心理的障碍导致他们距而远之。甚至这些同学与教师的关系也是极度的紧张。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对教师与同学的任何一句话都非常敏感。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的心理非常消极。 3、环境方面。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对其非常重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其生活与学习。但是这些学生的自我评价非常低,自我意识形成的也非常低。尤其周围都是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他们的自尊心更是受到挫折。加上某些顽皮的同学的语言讥讽和嘲笑。这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受到打击。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使体验的主题在遇到挫折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容易产生绝望、挫败的感觉等心理。有些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学生会出现自我伤害或者伤害其他同学的行为。 4、学习心理方面。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他们会更加努力刻苦,但是那些往往学习方法或者思维上进步比较慢得学生就会将其原因归咎于其他方面。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他们甚至排斥教师对其鼓励。认为教师或者同学都不喜欢自己,也会认为大家都嘲笑自己的家庭。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向同学帮助讲解,也不会主动向教师请教。这些同学的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心理阴霾,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二、辅导措施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测原因,家庭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变故,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了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加强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此外,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二)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三)焦虑 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这种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生活中,家庭闹“地震”、“后院”“着火”屡见不鲜,其后果是导致家庭的解体,父母分道扬镳造成一个个健全的家庭。儿童心理学家查索克说:“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离婚率逐年上升,而孩子在3—15岁期间,尤其是监护孩子的一方,处于对孩子的考虑,再婚比较难,成家的比较少,使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逐年增多。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和周围单亲家庭孩子的情况,就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教育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分析 据统计,我班就有8名。这些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大多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影响其健康成长。掌握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及产生一些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对辩证施教,加强管理和教育,促其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单亲儿童自身的心理比较复杂。一个家庭解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必定是孩子,一般又以学龄前期(3—6岁)到青春期(15岁)的孩子受影响最大。一个在备受父母关爱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突然间失去(死亡)或离去父母,孩子会在心理上有一段混乱期,在行为、态度、气质等方面随之会发生许多变化。 单亲家庭生活的儿童心理障碍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伙伴相处不好,攻击性、破坏性和捣乱行为比较严重。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儿童在失去双亲中的一方时,一段时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自卑感;近一半的儿童出现厌食、哭闹等不良行为反应,有的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是有攻击性,有的怀有戒备心理;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因而变得异常冷漠,凡事无动于衷。有的儿童在受到父亲或母亲不良情绪影响之后,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有时感到孤独无助,生怕别人取笑他(她),久而久之,有的心理发生畸形,没有长大成人反先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我曾经带过的班级里,一些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常为一件小事而打架吵闹,有的甚至偷拿、损坏同学的东西而宣泄心中的不满。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及行为倾向如不及时地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孤独、固执和不合群,如:我班有个女孩的家庭里,在一个学期里既然换了六个保姆,在谈心中得知每次都是因为她不满意而炒保姆鱿鱼的,重者会对别人产生忌妒和仇恨,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 二、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性、秩序性的连续过程,身体器官的发育也有一定的秩序。在3—1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成长中往往会有几个生理上、心理上的转折期,无论在哪个时期父母不幸离异或意外伤亡,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造成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 1.单亲前期潜在的因素。有的家庭在成为单亲家庭以前,就潜在着一种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紧张气氛,有的父母经常打架、吵闹、相互挖苦、讽刺、辱骂,有的夫妻在受到挫折时迁怒于孩子。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儿童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儿童在家庭中感到愉快和安全,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例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案 例 主讲:许建华时间:2005.8.13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当代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是空前的,对孩子教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是极大的。可是,同样是家庭教育,同样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有的父母能够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为家庭也为自我写下光辉的人生篇章,甚至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光点;有的父母却由于教子无方,使子女终生碌碌无为,断送了子女美好的前途,给原本幸福的家庭蒙上阴影,甚至出现家庭悲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因此,怎样顺应孩子的天性,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无疑是孩子否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概莫能外。教师如同父母,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方式方法是相当重要的。 换句话说,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如果在教育的问题上不分具体情况,不对症下药,效果会适得其反;

相反,如果因人而异,采取适当的可行的方法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方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尤为显著。所谓单亲,即离异家庭或父母一方亡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因此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但就意义而言是可想而知的。 案例一: 学生:李同学(男) 家庭成员:无固定工作的母亲;生重病的外婆;患小儿麻痹症的舅舅 家庭情况:收入很低,居住环境老城厢;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因而对其无法进行指导和教育 该生特征:心事重重,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等水平徘徊,没有大的起色 教育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多次找小孩谈话,要他面对困难,集中精力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在生活上,学校的各项活动能减免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为他减轻因家境而感到的压力。作为班主任我平时给予他的是平视的目光和平和的态度,有时,。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_成因及调适对策

第30卷第5期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10月No.5Vol.30Journal of N 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09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对策 薛晓红 (宁夏人民出版社《少年读者》杂志社,宁夏银川 750002) 摘 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离婚率的上升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这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出发,概括总结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论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实施心理调适的策略,以期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子女;心理问题;心理调适;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331(2009)05-0117-04 收稿日期:2009-07-09 作者简介:薛晓红(1959-),女,山西稷山人,宁夏人民出版社《少年读者》杂志社副编审、总编。 单亲家庭是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类型。由于家庭中夫妻之间离婚、一方死亡、遗弃、分居或其它原因等,形成了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由于传统的家庭模式和婚姻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家庭离婚率的迅速攀升使单亲家庭的数目日渐增多。夫妻离婚是造成单亲家庭与日俱增的主要原因。随着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社会和教育界也面临着一个严峻而复杂的新问题,那就是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于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残缺严重地影响了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致使单亲家庭子女在其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与非单亲家庭子女更为复杂、严重的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已是当前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孤僻冷漠,逆反仇视 单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且负面影响明显,有的孩子对失去父亲或母亲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大多不善言谈,不爱和老师同学们接触,有了矛盾也不及时和老师取得沟通。他们当中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别的同学的歧视,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于是对其他同学具有排外和敌对仇视的情绪。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有的孩子由于父亲或母亲的不负责任,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听老师的话,顶撞老师,违反校规,我行我素,产生逆反心理。 2.内向自卑,敏感多疑 由于世俗的偏见,单亲家庭的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总是不光彩的事,自卑感便油然而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从不谈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 ? 7 1 1 ?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1109403班石玲 摘要: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单亲家庭孩子不同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协调地发展。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近年来随着离婚这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加。由此,我通过该次调查报告初步的调查和分析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调查显示,一、在认为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94.4%人为有影响,5.6%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看出绝大部分的离异父母认为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但

又迫于种种原因,从而不得不给孩子带来这些不良的影响。二、在是否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时,近5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父母的离异等因素造成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们悲哀、愤怒甚至反叛的心理,而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这种家庭会让他们感到孤单、寂寞、无助。在此问题中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存在心理问题,38%的认为只有少部分存在。三、有近63%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家庭健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单亲父母的心理变异,“过分保护”或“重养轻教”,使得孩子失去自我;其次,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压力比其他孩子大,主要来自残缺不全的家庭本身,父母离异或丧偶是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而不管离异或丧偶,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心理打击或折磨;最后,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容易找到正确的宣泄渠道,有些被调查者(老师)认为对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宣泄是很重要的,只有将心中的不愉快发泄出来,才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四、在你认为单亲家庭孩子存在哪些心理问题时,抑郁孤独有72%,没有安全感有64%,放任逆反有63%,情绪压抑有61%,怯懦自卑有56%,多疑、嫉妒有47%,厌学渺茫有36%,单亲家庭孩子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沈荡中学姚培坤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学校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学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 现在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因此,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树立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对人生和未来的追求和奋斗,以便使他们能健康成长,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 小H(请允许我隐去她的名字,用她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称谓),女,16岁,独生子女,离异型家庭。个子瘦小,行为迟钝,智力反

应也很一般。上课不敢发言,作业质量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于较差的。忧郁、胆小、孤僻,看不到她脸上的笑容,看不到她与同学交往,在班级中她没有要好的朋友。做任何事都显得信心不足。 在对她进行家访以后,了解到小H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居住。母亲有一男友同住,周末有父亲接去住,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有母亲来管。但事实上母亲没有很好地负起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孩子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备忘录经常没人签名。多次跟她家长联络,均无回音。在备忘录上留言,也无法见到小H家长的踪影。后经多次催促小H,母亲才来了一张回条,声称工作忙,连孩子的晚饭也常常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关心她的学业了,没空到学校来联系。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造成小H性格和学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家庭生活不稳定,学业上无人督促帮助,造成学业方面的问题成堆,学习成绩差,以至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奚落,导致小H不敢与同学交往,变得更加自卑,更加孤僻胆小。生活使她过早地尝到了艰辛,在生活中,她无意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无能的信念。 了解了小H的情况以后,我深深地震动了。难以想象,一个失去家庭,没有母亲关爱的女孩会怎样成长,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个失去自信的孩子将怎样面对她今后的人生。我对自己说,我一定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常见的七种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龙塘乡中心学校封进军 关键词:离异表现影响原因教育方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本校离异家庭学生的问卷调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家庭对他们身心发展的影响,然后从五个方面具体详细的论述了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当今社会,离婚现象日益普遍,有社会学专家统计: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的离婚率以每年二百万对的速度递增。日益上升的离婚率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异子女的教育问题便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孩子是家庭与婚姻的产物。家庭离异对子女心理的负面影响已日趋严峻,并对这些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学习以及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如果引导不当,极有可能使他们未来的人生滑向深渊。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尤为显著。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孤傲、不合群、逆反、脆弱等心理特征,教育的难度相对较大,那如何引导和教育好离异家庭子女,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本人结合本校实际,从微观的角度,对离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一点体会和心得。请同行不吝赐教。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中29名离异家庭子女和部分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个案分析法。 二、调查内容分析 1、离异家庭学生人数在全校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的调查 ○1、单亲家庭学生人数占学校学生人数的6.7%;○2、各校各班人数分布不均,最多者竞占总人数的16%以上;○3、99%的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2、父母离异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 离异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94%的离异家庭子女知道父母离婚后自己感到愤怒、痛苦,极易产生恐惧、羞愧和攻击性行为;96%的学生对父母离婚感到不理解,认为父母自私。离婚子女一般都有情绪低落、烦躁、冷漠、孤独、受压抑的特征。例如:一名班主任介绍,在开“感谢父母”的主题班会课上,班里一名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离异家庭学生,整节课始终低着头,表情很冷漠和痛苦。92%的离异家庭学生在父母离异后,在集体活动中胆怯、懦弱、有自卑心理,生怕同学看不起自己。父母在离异过程中,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受刺激,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父母离异后,孩子缺少父母一方的关怀照顾,深感压力大。父母再婚后,有些学生不习惯新的家庭,背上包袱,学习精力分散;98℅离异家庭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如何克服马虎》 时间:2014、6、25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主讲人: 陈成 主要内容: 一、听觉集中训练法: 二、视觉想象训练: 三、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 2、记录法: 3、自我奖惩法: 四、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学会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5.学会增强耐挫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 时间:2014、4、8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主讲人: 陈卓 主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培养自信心的几点建议: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2.每天清晨醒来时,在心理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3.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4.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5.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 以改正。

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学校:目录 论文摘要 (2)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现状 (3)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概念 (3)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的主要存在形式 (3)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表现 (3) (一)心理障碍 (4) (二)人际交往障碍 (4) (三)社会适应能力差 (5) 三、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产生的原因 (5) (一)个人方面 (5) (二)不完整的家庭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5) (三)学校教育单一化片面化 (6) (四)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给离异家庭子女造成负担 (7) 1

四、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的解决对策 (7) (一)营造温情的家庭氛围 (7) (二)学校教育因人而异 (8) (三)单亲子女学习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 (8) (四)全社会应加大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注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试述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社会变迁,人口流动性增加;传统婚姻观转变,家庭功能外移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攀升,单亲家庭不断涌现,离异单亲子女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子女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因家庭破裂,情感挫伤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主张发掘潜能,增强个人的自我修复。以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缺失进行“代偿”。给予他们精神抚慰,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的融入社会。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问题;对策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环境改变,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对家庭的稳定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①“据统计,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普遍上升,近五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去年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的同时,196万多对夫妻劳燕分飞。中国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数量已有数百万之多。家庭离异对子女打击巨大,造成的心理伤害长时间无法复原。由此引发的一连串“不良反应”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 离异式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感上极其脆弱。由于父母离婚前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家庭矛盾日益激化,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往往使得夫妻双方忽略子女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婚姻关系解除过程中,父母在财产、子女抚养权等问题上的不当处理,不可避免的又将给子女的身心带来负担。家庭正式解体后,子女更要面对父母离异家庭破碎的事实,被动适应新的家庭关系。经历家庭的种种变革而不能及时、正确的应对和调整,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很可能出现不安、焦虑、敏感、自闭等心理特征,或是外显为某些偏差行为。例如:逃学,打架斗殴,无法融入集体。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造成子女对于性别角色的认识模糊,阻碍他们健全人格的塑造;离异家庭的特殊状态所带来的夫妻迁怒,父母再婚,家庭重组等问题也会对子女造成间断性的“二次伤害”。这些都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未来人生的走向。家庭矛盾激化导致家庭解体的悲剧无法挽回,但是如何将对子女的伤害降到最低,更好的构建他们身边的支持系统,以学校和社会弥补家庭解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现状 (一)离异式单亲家庭的概念 单亲家庭主要有丧偶式和离异式两种。单亲家庭主要指(核心家庭)由于死亡或离异只剩下夫妻中的一方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离异式单亲家庭指的就是后者。由于夫妻双方感情破裂离异后,其中的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所组成的家庭。 (二)离异式单亲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 夫妻双方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子女的监护权将由法院根据双方的经济情况和家庭环境将未成年子女判给一方,另一方有抚养义务。据此,离异式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分为随父生①《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青少年初恋年龄降低》,人民网2012年9月29日,转引自《人民日报》。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