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但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不可避免的有很大消极作用。他认为礼是达到仁的手段,要求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他要求人克制自我,使视听言行符合礼的规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他强调“正名”要求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使人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他认为这有利于消除争乱,但狗逼急了会跳墙、兔子逼急了会咬人,总被人压迫总居于别人之下,人民也是会起义的。我很认同李零的看法,他说:“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火车,千里迢迢,不是一时半会儿,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远了不说,明朝末年怎么样,清朝末年怎么样?野史笔记、旧小说还在,人和现在一般坏,甚至更坏。您别忘了,那时道德归谁管?正是孔老夫子”换句话说孔夫子的礼并不能消除争乱。总结一下他的消极作用就是极大的限制、摧残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欲望,在严格的社会名分的重压下,剥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形成了压抑私欲、因

循保守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社会失范,道德失灵,急需代用品。就像戒烟的抽如烟,暂时过嘴瘾。有人呼吁的乡约民规或宗教道德,也都是如烟。代用品,只要能代就行,不定是哪种。比如,咱们的邻居老大哥,人家俄国,就是双头鹰、三色旗、彼得大帝、东正教。什么人会出来吆喝,说我不讲道德?没有。什么时候,都有人吆喝道德,特别是缺德的乱世。我们现在不是乱世,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但飞速发展的是经济,飞速倒退的是道德,孔夫子再次被推到道德丢失的风口浪尖,当然不是要批判而是要再次认真学习。

总的说来我是认同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毕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规范,在现在他的很多思想尤其是仁学思想对中国以致世界都很有借鉴意义。很多学者说中国需要一种信仰(不等于宗教),儒家思想很多年占据了这个位置,但近代以来的批判完全动摇了其地位,人人都觉得孔子的思想这有错那有错,但没了孔子,什么“小悦悦事件”层出不穷,重新认识孔子及其现代价值成了很重要的事。

1.孔子倡导和平,孔子学府在世界各地的建立有利于其他国家了解中

国和平发展的意愿,中国的崛起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威胁。

2.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造了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孔子

的快乐学习理念、师生相互摄养的理念和有教无类的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

3.孔子的民本思想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

进社会的全面和谐有重要意义。

4.“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是这个道德日益败坏的社会

非常需要的东西。弘扬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应该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挖掘孔子思想的精髓并加以利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并加以发扬光大。不管社会怎么变怎么发展,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总是适应社会的,就要看我们怎么学习利用发展了。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泰州-88分)培训课件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试题及答案 (泰州88分) 1.单选题【本题型共15道题】 1.礼是外在的规定,仁是内在的基础。仁学为礼学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孔子对()做的一个新的论证。 A.仪礼 B.周礼 C.礼记 D.学礼 2.周礼人性论的基础是()。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有善有恶论 D.性无善恶论 3.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A.亲民说 B.亲仁说 C.孝悌说 D.仁政说 4.()在政治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宪法,是国之大法。 A.《仪礼》

B.《礼记》 C.《周礼》 D.《古礼》 5.中国传统宗教以()为核心。 A.上天崇拜 B.民族氏族崇拜 C.炎帝崇拜 D.伏羲崇拜 6.《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A.纪传体 B.语录体 C.政论体 D.国别体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8.()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赵普 B.王安石 C.欧阳修 D.范仲淹 10.《尚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 A.以礼驭性 B.以智驭性 C.以德驭性 D.以诚驭性 11.西周末期,开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人教育兴起,有史可考的第一个教师就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段话出自()。 A.《礼记?礼运》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doc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是对经与权生动鲜活的诠释。本文从个体的人伦道德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方法论层面对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阐发。 关键词:权变;个体;社会;方法论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权”。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权”,如:”子罕”篇”未可与权”;”微子”篇”废中权”;”尧曰”篇”谨权量”。《(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在《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中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一道同他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一道同他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后来被引申为灵活变通,借指在面对具体境遇中的道德冲突时,行为主体在选择道德行为时的权衡变通。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重礼,推崇仁政,”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孔子的权变思想突出一个”变”字,不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乱变,而是以礼为前提的。我们可以说,权变是实现礼的手段,是具体的措施方法,礼是根本原则,二者相比较,权变则是围绕礼而进行的。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灵活性,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违反原则,但实质上正是与原则性相合。”可以说”权变”是一种度时势,审轻重,而不失其节的为人处世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知识讲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 试题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儒学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与世界其他地区思想相区别的最 本质的东西。() A. 正确A B. 错误 第 2 题. 孔子认为易创生万物后,易的本性就赋于了万物。() A. 正确A B. 错误 第 3 题. 孔子早期和晚年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不一样的。晚期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人性论观 点,即用礼去节制、约束它人的欲望。() A. 正确B B. 错误 第 4 题. 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概念是分开的,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论研究整个世界的演变。中国把宇宙论和本体 论结合在一起。() A. 正确A B. 错误 第 5 题. 仁、义、礼、智代表了人的本性,是最重要的部分,称为“小体”;吃、喝等人和动 物共同拥有的,称为“大体”。() A. 正确 B. 错误B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 1 题. ( )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整个人类历史有一个轴心期。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期间,世界不同地区都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产生了文化的爆炸、学术的发展。 在轴心期以前的文化都被这个时期所继承。 A. 德A B. 美 C. 法 D. 英 第 2 题.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指()。 A. 原生道A B. 道理 C. 次生道 D. 道德 第 3 题. 周礼人性论的基础是()。 A. 性善论A

B. 性恶论 C. 性有善有恶论 D. 性无善恶论 第 4 题. 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 赵普A B. 王安石 C. 欧阳修 D. 范仲淹 第 5 题. 孔子第一个发现《周易》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 A. 义理派A B. 学理派 C. 象数派 D. 法学派 第 6 题. “周公制礼作乐” 是中国()传统的开始,一直到清末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前, 都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A. 人文主义A B. 新人文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后现代主义 第 7 题. ()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C D. 清代 第 8 题.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易经》D 第 9 题. 孔子认为整个万物的创生者是()。 A. 道 B. 易B C. 德 D. 人 第 10 题. ()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继续教育试题(最全直接在中查找)

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下)试题 单位:姓名:成绩: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4.0分,共20.0分) 第 1 题. 孔子早期和晚年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不一样的。晚期思想继承了传统的人性论观点,即用礼去节制、约束它人的欲望。()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B 第 2 题. 孔子的“易”不仅是指《易》这本书,但更多是指“易”这个概念,相当于老子的“道”。()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3 题. 中国的形而上学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概念是分开的,本体论研究世界的本质,宇宙论研究整个世界的演变。中国把宇宙论和本体论结合在一起。()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 4 题. 中国的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第5 题. 孔子认为易创生万物后,易的本性就赋于了万物。() A. 正确 B. 错误 标准答案: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6.0分,共60.0分) 第1 题. 孔子第一个发现《周易》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了()。 A. 义理派 B. 学理派 C. 象数派 D. 法学派 标准答案:A 第2 题.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指()。 A. 原生道 B. 道理 C. 次生道 D. 道德 标准答案:A 第3 题. 《尚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 A. 以礼驭性 B. 以智驭性

C. 以德驭性 D. 以诚驭性 标准答案:C 第4 题. 礼是外在的规定,仁是内在的基础。仁学为礼学提供一个基础,这是孔子对()做的一个新的论证。 A. 仪礼 B. 周礼 C. 礼记 D. 学礼 标准答案:B 第5 题. ()提出“五四运动”和对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吸收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A. 胡适 B. 李大钊 C. 蔡元培 D. 陈独秀 标准答案:A 第6 题.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易经》 标准答案:D 第7 题. 孔子晚年学()后形成一套形而上学体系,为仁和礼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 A. 《诗经》 B. 《尚书》 C. 《春秋》 D. 《周易》 标准答案:D 第8 题. ()曾说:“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 A. 斯大林 B. 撒切尔夫人 C. 杜鲁门 D. 丘吉尔 标准答案:B 第9 题. ()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 清代 标准答案:C 第10 题. 北宋政治家()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A. 赵普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论述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特点 仁、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乎哉!”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认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内在自觉性。有了“求仁”的内在自觉性,“我欲仁,斯仁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今天遇到了无比强劲的敌手,这就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西方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将带来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西方化,孔子的思想,还有其存在依据吗?我认为,孔子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思索是不会过时的,而他一生的经历及其精神境界,作为人的生存,也具有典型意义。 卡西尔说:语言与存在同一。那么我们只要看看这些词汇吧:仁爱、礼节、天命、中庸等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不可想象,如果他们有朝一日从人类的生存中消失那将是怎样的后果? 孔子的一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磨难,贫穷恓惶,理想没有实现,那是一个十分沉重凄婉的悲剧。但是,孔子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不忧不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人生多艰,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个人面对这一事实的时候,难道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吗?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自己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不为各种物欲的追逐、成败的计较、名利的诱惑所压倒,才能有一份宽松泰和、博大包容的心境,真正享受人生!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至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即努力改造社会、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的学说的根本——仁,即是爱人,即是人道。爱人或人道,就是使人都好起来,使人人生活得好,尤其是使人人都受到教育。总之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造成一个君子国,造成一个以人道为根本原则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但贯串于他一生的精神却很简单,一是知天命,一是弘毅。这两点,支撑着“任重道远”四个大字。极伟大的任务,极沉重的担子,极高远的目标,困难、挫折,甚至终身奋斗毫无结果,都是可能的,没有知天命的精神,生出许多一己的主观妄求,在不合理的事面前表现出不可理解和天真的愤激,甚至为忧烦、悲观、荒诞感所压倒,等等,这样的心理首先失却了宽和健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里我理解的知天命即上天命我来做这件事和上天注定我命运多舛两方面。所以有志向和真正干事的人,一定要懂得孔子知天命的正确涵义和积极精神。 命这个字眼儿很通俗也很高深。大别起来,人们对命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命是先天注定,无法改变的,所谓“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就是老百姓对命运观的极好概括。另一种认为,命是非人力可以改变的某种事实,比如某种外在的机遇,或是自己内在性格的偏长偏短,它们常常决定人的生活道路。比如仕途,前几年有一句话:“德才兼备加一碰。”这一碰特别重要。所以重要,就是你是否逢着了某种机会有决定意义。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就产生了两种“知名”的态度。持前一种理解的人生活态度消极,认为世事一无可为,“听天由命”;他们还很迷信,抽签算卦,奉算命先生为“铁嘴”,说他们某年有“水凶”,他们就不敢在沟渠边走,说他们某年不宜早出门,他们就日上三竿后离家。持后一种理解的人也认识到人生的无可奈何处,但却并不消极,更不迷信。拿孔子自己来说,他一生克己复礼,游列国,说诸国,但它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却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他们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严格说来,只有后一种“知名”才真正是人生智慧,而且是很高境界的人生智慧。国家元首、亿万富翁,以至村民百姓,芸芸众生,无论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总有够不着的、达不到的、无可奈何的,一句话,总有限定,总有失败,总有不如意。怎么办?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年级:二年级学号:05 姓名:刘军晓 摘要: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孔子仁儒家哲学 一、仁的思想内涵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他解释说:“恭则不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精)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目的培养“士”。辩证地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既有重大意义也有引起偏差理解的副作用。 4、教育内容“文、行、忠、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既重德育又不薄智育。加工整理补充修订“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紧扣“文、行、忠、信”施教。其于礼仪之邦的深刻影响举世公认。作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认真领会。辩证地看待,孔子的教育思想确有自相矛盾之处,如鄙视生产劳动等实际知识,又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知识的贫乏,忽视思辨知识和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哲学思辨气息。这也可以说与死板教条教学有一定的源流关系。 5、道德教育四原则: (1)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实施“挫折教育”。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发人深省。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玩物丧志,“不知好歹”的状况令人忧虑。 (2)克己内省当代教育,包括教师在内,很缺乏此种精神,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负,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当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孔子思想带来的消极一面;要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发展个性,有主见又能理解别人。(3)改过迁善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教师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4)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教师言不由衷学生还不会理解,其负面效应特强。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畅、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会背条条不会应用等等。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成为教书匠,往往就是缺乏奋发不息的求学精神,故作玄妙,装得神秘,实际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自身渐渐老化、僵化、退化。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当今教改强调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语文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实现纵横迁移。 (7)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照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认真领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内容摘要: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 为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 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 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仁学,仁与礼,天人观,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为其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架构为道,仁,礼,知,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孔子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一)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到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以,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被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在先秦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其含义,一是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类指规律;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形而上者谓之道;三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孔子的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由性与天道的一般探讨到易理研究的过程,其转折点是孔子晚年学《易》,孔子以《易》之道为统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是讲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了对象,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彼此肯定,彼此相爱中,体现了对人作为人或人格的尊重,也尊重他人的自立,自达,同时,孔子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我主体,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以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是对完全非人性的奴隶制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当然,孔子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他看到这一制度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 仁爱在孔子又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性。这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同时,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强调个体生命在群体,族类中实现自己,由此延伸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理结构。

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要: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之道可以说是贯穿整个体系的根本所在。而它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着它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固有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反映在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物欲日益膨胀的今天,对人们自身修养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在为人处世,协调人际关系的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它是人处世的明塔,让人生处于合理的轨道之上,以达万物的和谐。 关键字:中庸修身处世 正文: 一、何为中庸? 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有一见,即《雍也》篇所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认为大家已经长久的缺乏中庸这种道德了。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做不到“中庸”呢?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由此可见,中庸之道的衡量有一个很严格的标准,它强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均衡状态,不能有稍微的一点偏差。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这是中庸的本意。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庸理解为“折中”。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折中带有懦弱的贬义色彩,模糊了黑与白的界限。而孔子所说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公平地对待人与事,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并非采取各自退让一步的作法,模糊道德的界限。孔子强调的中庸,其实是包含了变通之意的,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而在变通的过程中,中庸又有着不偏不倚的稳定功能,是变通与稳定的高度统一,在变通的基础上追求事物发展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僵死的、静止的,而是一种运动变化中的平衡,是和谐,时中,是相对稳定,这点正是孔子所强调的,也是中庸的本质所在。 二、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 1.中庸思想与人格的塑造 “人类心血最大的成品,乃是他自己的人格。”人格的塑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好的人格,总是可以令人受益一生。一个人,倘若太上进,未必是件好事。上进的人往往过于功利,将自己禁锢在名利的牢笼,难以自拔。一味地追逐功名利禄,在寻找捷径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未免太过遗憾。联系到现在的大学生,有一些人太过在于名利等身外之物,在找工作的时候眼高手低,以天之骄子自居,不愿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但是到最后因为能力有限,不得不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到后来就失去激情,自暴自弃过完一生。相对于那些上进的人,太过被动的人同样是不幸福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虽然心态平和,与世无争,但是一辈子碌碌无为,不懂得争取,在自己的世界中羡慕别人,也只能算是井底之蛙。相对于前两者,最好的人生应该能够奋起拼搏,却不忘欣赏沿途风景的人。努力应该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将自己禁锢的束缚。当久久追求的东西得不到时,应该停下来歇歇,一味强求反而会失去得更快。把过程留给自己,把结果交给命运,会舍才会有得,最美的人生不过如此。 2.中庸与处世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碰撞,面对纷至沓来的矛盾冲突,人们往往需要运用中庸思想方法,来妥善解决问题。面对矛盾,只想到自己的人是自私的,自私得久了,便受人厌恶,渐渐被人疏远了。永远只为别人考虑的人,也并不明智。一个人,如果一直对别人太好,反而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的关心很廉价。真正遇到矛盾的时候,不要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仁学思想贯穿于其全部思想和行事中,对当时的中华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有学者将仁视为形而上的东西,对其仁者爱人的内涵也有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试图从孔子的教育活动、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中揭示孔子仁的涵义及爱人的范围,并将仁学思想置于当时的思想界对其进行评判。 关键词:孔子;仁学;内涵;比较法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礼崩乐坏之春秋,长于周公所封之鲁国。其先祖为宋人,微子之后。曾祖房叔避难奔鲁,为防大夫。父叔梁纥为鄹大夫,晚年续弦娶鲁颜氏女“野合”[1]1905而生孔子。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衰落,至孔子时他已沦为贵族最底层之士族。加之父母早丧,家境贫寒,所以曾为“委吏”、“乘田”等小官。[2]187孔子虽贫且贱,然居文献之大邦,儿时常陈俎豆,设礼容,十五志于学,学无常师,故在而立之年已有“知礼”[3]68之誉,并收徒设教。他曾周游列国、席不暇暖,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尽管从政时曾有出色的政绩,然“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1]1909终不能行道。他生前仅是一位自叹“道不行”[3]113的“丧家之狗。”[1]1921死后虽历代封建王朝对其推崇备加,“然专制时代之君臣,虽推尊孔子,表彰儒术。其实断章取义,别具私心,存其仁义之言辞,略其封建之背景,忘其平阶级之宗旨,遗其君子儒之教义。”[4]61又自“欧洲文化输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一个大的变化,每次都把孔子作为反对的目标。”[5]143故孔子虽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有中国第一大圣人之誉,然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之人可知。近代以来有人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孔氏,于是,孔子成了专制阶级的历史幽灵,此真不明孔子仁学思想真义之宣传。诋毁孔子的声音虽不始于近代,然在近现代历史中孔子思想所受扭曲却是于今为烈! 一、释仁 晚近学者曾对孔子思想的核心提出过见仁见智的回答,越来越多的人则倾向于“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不仅《吕氏春秋》载:“孔子贵仁。”[6]233高赞非先生也说:“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7]197,“‘仁’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孔子全部思想领域内,离开仁的思想,对孔子是什么也理解不了的。”[7]213“仁”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在讨论孔子所说仁之前有必要谈谈仁字之本义。 许慎在《说文》中例举了仁字的三形三义:其一、亲也,从人二;其二、古文仁从千心作;其三、古文仁或从尸。历来释仁者,多依第一义,但许慎本人似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_ 本网提示:采用本网信息,务经授权并注明本网域名。 《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2008-11-29) 白兰静(中国哲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 [摘要] 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将是我们应当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和谐社会道德修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之所以能够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主体便是由以“仁”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撑的。两千五百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当中,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了宝贵的思想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教育理念、审美情趣等等,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注重严于律己。人要通过“修己”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更是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当今社会人们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在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中,缓解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心。纵观2007年内发生的大案,贪污腐败、非法集资、监守自盗、“高智商”的计算机犯罪等等层出不穷。尽管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间百态,值得我们仔细深思和回味。人们往往忙碌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渐渐忽视了对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继承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实现“德治”。这就要求通过个人的内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学生:苟奉山指导老师:谭贵全 内容提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 统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为此,本文试图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从“亲情之爱”到“泛爱众”,从“纳仁入礼”到“为仁由己”,从“杀身成仁”到“天下归仁”,孔子的仁学思想实现了“人”作为类存在物的自我肯定、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而又主张“爱有等差”、“克己复礼”和“以义制利”,孔子的仁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发现和尊重“人”的人文关怀价值。另外,它又因夸大道德的作用具有了“泛道德化”倾向。 关键词:孔子仁学价值局限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孔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纵观长达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它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对中国的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评价:“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①而“仁”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不仅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而且也是使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主要依据。 对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历来有不同的评价。笔者认为,与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应当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孔子仁学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应否定一切。为此,本文试图对其丰富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多角度剖析,以期探究其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恒常价值,揭示其由于受时代诸多因素影响而存在的固有局限。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有人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换言之,《论语》较全面地记载了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景所论述的仁学思想。的确,仅“仁”字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见,它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然而,孔子仁学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笔者以为: (一)仁者爱人 就仁学思想的最基本内涵而言,可概括在孔子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①柳诒微,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页。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他的政治思想是“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教育思想为“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他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中除了“仁”和“礼”比较重要外,“中庸”思想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子说:“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有人误解“中”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有人误解“庸”就是庸碌的意思,凡事“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中”其实是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意思。所谓恰到好处就是说大凡事物必有两端,两端也就是阴与阳,恰到好处就是在把握好两端的一个适合的度,这个度就是中。 《中庸》原文之中,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合。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

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