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川大传播学导师情况

川大传播学导师情况

川大传播学导师情况
川大传播学导师情况

1、咨询电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28——85470947或拨打院办电话找田桂英老师

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fa15446925.html,/scu2004/xueyuanhome.htm

https://www.sodocs.net/doc/fa15446925.html,/

2、导师:一、蒋晓丽,女,

教授,文化与传媒专业博

士生导师。出版著作主要有:

《现代新闻传媒标题艺术》(独著)、

《现代新闻编辑学》(独著)、

《网络新闻传播学》(副主编)、《网络新闻编辑学》(主编)、《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主编助理)、《中国地域文化集成--〈巴蜀文化〉分卷》(主编)、《巨人身上的镣铐--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两位作者之一)等十二部。近五年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全球化语境下的华文传播言述方式的嬗变》、《网络新闻传播面临的问题》、《跨异质文明对话中的\"话语权\"问题》、《传媒产业热运作三重趋势的冷思考》、《从公共危机事什传播透视传媒公信--\"非典型肺炎\"报道个案解读》、《从\"异质\"到\"对话\"的二度界说》、《美国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40余篇。负责的主要课题有: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教材一项,国家级\"十五\"重点教材一项,四川省社科课题两项。曾获全国社科基金二等奖(五位主研之一)、两次获四川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五位主研之一)、一次获四川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唯一作者)。

二、

李杰,男,浙江大学教授。

博士,教授,文化与传媒方

向博士生导师,广告研究所所长。

现在文学与新闻学院从事广告学、美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美学》、《广告策划》等本科课程和《传播美学研究》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美学、广告业务。近年来在全国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30多篇,其中大部分为核心期刊和权威核心期刊,有的被其它报刊转载。于1997年获得成都市人民政府金芙蓉文学一等奖,获得1999年度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二等奖。曾经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其它横向研究项目两项。并独立承担了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诗学话语》。

科研方向主要在两方面开展,一是广告传播学,主要成果有《广告大创意》(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等专著,有《展望21世纪的中国报纸广告》、《传媒文化及其权力现象——“传媒权力论”之一》、《传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当代性》、《论广告传播学的人文视点》、《传媒的的“技术权力“与商业广告的“造梦”机制》、《大众传播、商业广告与审美的当代性》、《广告的传播学性质与广告符号》等20多篇论文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参与策划了大型工具书《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并任主编助理和分卷主编。二是比较诗学,有专著《中国诗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荒谬人格——萨特》等专著,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比兴”的生命感应:“诗”与“思”的对话》、《全球化与边缘话语的重建》、《中国诗学的话语言说方式》等20多篇论文。

三、

欧阳宏生,51岁,高级记者、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之一。70年代从事文艺创作,担任过中学教师、文化馆创作员、广播电视大学教师。1984年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并开始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先后在地方、中央电视媒体担任过记者,编辑,新闻部、总编室主任,局(台)领导,研究员,从事新闻采编、管理及研究工作。1996年开始,作为高级理论专家客座中央电视台,从事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并参与部分重点栏目的策划研究工作。2001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四川大学。

学术成果

迄今为止,先后主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中国电视产业与经营”、“电视文化批评”、“中国电视发展”、“区域传播研究”等一系列国家“九五”、“十五”重点、一般或部级课题。发表了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了《新闻学论集》、《新闻写作学概论》、《新闻评论新论》、《中国电视论纲》(总撰稿)、《电视批评论》、《广播电视学导论》、《区域电视传播论》(主编)、《纪录片通论》等一系列著作,个人著述230多万字,两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三项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届国家政府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委、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西部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客座研究员、多座卫视台顾问,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新闻传播研究》主编、《西部电视》主编。2001年在全国首届“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评选中获“全国‘十佳’广播理论工作者”称号。

出版著作

《新闻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新闻写作学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6月

《机关写作大辞典》(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5月

《新闻评论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5月

《经济写作大辞典》(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7月

《中国电视论纲》(总撰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8月

《电视批评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

《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区域电视传播论》(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纪录片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论文发表(近年来)

对中国电视批评的批评,《电视研究》2001年第9期

电视传播优势的发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01年第9期

中国电视批评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01年第11期

中国电视批评的四个阶段,《现代传播》(CSSCI)2002年第1期

论中国电视批评的正确方向,《当代电视》(核心刊物)2002年第5期

用创新理念关注现实与未来,《电视研究》(CSSCI)2002年第5期

论中国电视批评的性质与任务,《电视研究》(CSSCI)2002年第7期

论中国电视先进文化,《当代电视》2002年第9期

实现纪录片创作的可持续发展,《电视研究》(CSSCI)2002年第10期

论中国电视批评的科学立场,《当代电视》(核心刊物)2002年第11期

传播先进文化是中国电视的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2001年第12期

树立鲜明的人民群众利益观,《电视研究》2002年第12期

2002:中国电视理论研究述评,《电视研究》2003年第3期

电视批评:影响比较研究,《现代传播》(CSSCI)2003年第3期

中国电视批评:审思与前瞻,《电视研究》2003年第12期

走出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低谷,《新闻界》(CSSCI)2003年第6期

纪录片创作如何寻求突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2期、电视大国向电视强国迈进,《电视研究》2003年特刊

电视批评:端正和指引方向,《新闻传播》(核心刊物)2003年11期

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国电视批评,《电视研究》2003年11期

电视批评:社会学研究方法,《新闻传播研究》2003年第1期

我国报业研究的一项可喜成果,《新闻战线》2003年7月

另外,还在其它相关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获奖情况

《经济写作大辞典》:第七届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三等奖

《机关写作大辞典》:第八届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三等奖

《舆论监督的策略》:第九届中国新闻奖论文奖二等奖

《电视批评论》:第十届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二等奖

《2003:中国电视理论研究年度报告》:中国第五届金鹰奖论文二等奖

另外,还有其他各种社科类奖励20余项。

研究方向

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理论、电视文化批评理论。

人才培养

指导研究生情况

博士生11名硕士生6名

主授课程

博士生:电视文化研究

硕士生:电视批评研究

本科生:广播电视理论

在研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课题-负责人(1998年)

中国电视产业与经营-部级课题-负责人(1999年)

电视文化批评研究-部级课题-负责人(2000年)

中国电视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2001年)

区域电视传播研究-部级课题-负责人(2001年)

中国广播发展现状研究-部级课题-负责人(2001年)

大型理论文献片《小平与四川》-中央文献研究室-总策划人(2002~2003年度)

SARS与传播导向-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课题-负责人(2003年)

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部级课题-负责人(2003年)

地方卫视节目研究-部级课题-负责人(2004年)

四、邱沛篁教授

男,重庆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新闻研究所所长,文化

与传媒专业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

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校报记者、编辑。1979年参加筹建四川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81年9月起一直在新闻系任教,主讲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名记者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课程。已公开出版的专著有:《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新闻采写研究》、《新闻知识》(合著)、《实用新闻学基础》(合著)等;主编或参与主编的著作有:《大众传播研究》、《大众传播论》、《新闻采写手册》、《实用广告学基础》、《四川大学新闻系十年》、《实用广告学丛书》、《成都大词典》、《新闻教育探索》、《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等。《郭老与报刊》一文获四川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90年1月,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称号。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署名第三)。1997年,又以加强与社会联系、发展新闻教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项目、署名第一)。1998年,任第一主编的《报业经营管理学》和2000年任第一主编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两次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曾先后担任中文系新闻教研室主任、新闻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现被国家教委聘为全国新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被选为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

并被中共四川省委聘为四川省舆论研究小组成员。

五、周啸天,教授、新闻系系主任。

兼职: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李白研究学会理事、四川诗词学会理事。

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有:

《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1987、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雍陶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绝句诗史》,巴蜀书社1999

《历代名家绝句评点(唐)》,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诗经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诗骚观止》,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

《诗经鉴赏集成》,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4

《楚辞鉴赏集成》,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4

《史记全本导读》,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

《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先秦八代诗赋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隋唐五代诗词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宋元明清诗词曲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以上四种合称《欣托居鉴赏四书》)

《历代文学读本》,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四川人民社2001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中国名人快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国出了个邓小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邓小平与四川》,大型文献专题片总撰稿(执笔)2004

曾获四川省高等学校第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四川省优秀图书奖,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六、吴建,男,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教授、新闻学新闻业务

方向与传播学广告研究硕士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58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75年7月高中毕业下乡当知识青年;1976年底参军到云南边陲,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底复员,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首届新闻学专业,198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任过班主任、新闻系团总支书记、新闻系党办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高教摄影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教育摄影学会副理事长、四川《广告界》编委会副主任等。

科研成果

1988年获四川大学优秀教师,后又获四川大学首届远望杯青年教师奖;1996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1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全国摄影教育“红烛奖”。其他省级以上学会奖10余个。学术论著如下:

(一)著作类:

1、《实用广告学基础》副主编,撰写主要章节12万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2、《广告大理论》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获四川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新闻传播百科全书》大型工具书,主编之一,《广告卷》主编,撰稿40余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新闻摄影学》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获四川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

5、《应用广告学》主编,撰写绝大部分章节共26万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社。

6、《新闻摄影学概论》编委,撰稿2万余字,新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7、《大学摄影基础教程》编委,撰稿4万余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版。

8、《21世纪中国报业》编委,撰稿2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9、《报业通论》编委,撰稿3万余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0、《都市报创新论》撰稿2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1、《新闻传播论集》主编之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2、《媒介素质教育论文集》主编之一,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二)论文类:

1、《论新闻摄影的最佳瞬间》,《新闻学论丛》第2期,1985年。

2、《论四大新闻媒体上广告的特点》,《新闻学论丛》第3期,1987年。

3、《未来十年广告多面观》,《新闻学论丛》第4期,1989年。

4、《试论强化传播媒介的公关意识》,《新闻界》1990年。

5、《把公共关系引入新闻媒介》,《笔友》1990年12月。

6、《目标管理思想在新闻教学中的应用》,《新闻学论丛》第5期,1991年。

7、《大众传播从业人员从业要素构想》,《大众传播研究》1992年。

8、《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50年——兼论新闻摄影在报刊上的地位之演变》,《新闻学论丛》第6期,1992年6月;获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奖,四川省新闻摄影论文奖。

9、《我国新闻摄影发展趋势之我见》,《大众传播论》1993年。

10、《新闻工作需要公共关系》,《新闻界》1993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学》1993年2期转载。

11、《对摄影标题的几点认识》,《摄影标题艺术》1993年10月。

12、《中国新闻摄影何时走出国门》,《新闻记者》1993年10期。

13、《我国新闻摄影现状的调查及发展趋势》,《中国摄影报》1993年12月10日,获评当年全国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后收入《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年会论文集》,1998年又收入《1978—1998中国新闻摄影论文集——改革探索》并获评优秀奖,2004年收入《中国新闻摄影通鉴》。

14、《满足社会需要,深化报纸改革》,《新闻界》1994年第4期。

15、《广告,人们如何看你——一次关于广告看法的调查和分析》,《中国广告》1994年第4期。

16、《试论广告传播》,《传播·社会·发展——全国第4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5月,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7、《新闻摄影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理论研究》1996年1月;获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优秀论文奖。

18、《新闻摄影教学探讨》,《新闻教育探索》1996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19、《书信往来亦师长》,《论蒋齐生》新华出版社,1997年9月。

20、《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新闻界》1994年6月。

21、《新闻摄影易被忽视的一环》,《新闻界》1998年1期。

22、《数码摄影的原理及应用》,《新闻界》1998年3期。

23、《情真意切悼邓公》,《新闻界》1998年4期,此文已被雕刻在广安“小平百年”的大型纪念物上。

24、《再读〈孔雀和她的窝〉》,《新闻界》1998年5期。

25、《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新闻摄影》,《新闻界》1998年6期,获四川省1998年度新闻摄影论文奖。

26、《新闻摄影中的两个重要问题》,《新闻界》1999年2期。

27、《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8、《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纪之交》,《传媒·思考·新世纪——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心出版社2000年4月。

29、《探索创新,培养跨世纪广告人才》,《广告传播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浅谈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学》,《新闻界》2000年4期。

31、《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学初探》,《新闻学论集》200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32、《再论新闻摄影教育改革》,《记者摇篮》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33、《面对“内忧外患”地市党报如何发展》,《城市党报研究》2001年5期。

34、《地市报发展模式探析》,《新闻界》2001年4期,《中国报业》2001年11期。

35、《对地市报发展出路的再思考》,《新闻界》2001年6期。

36、《我国大陆地区新闻传播教育体制近期演变》,《西南民院学报》2001年10期。

37、《论新闻摄影教育改革》,《西南民院学报》2001年11期。

38、《如何提高新闻摄影报道质量》,原系在浙江桐庐全国地市州报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的专题讲座,后收入中国地市州盟报新闻摄影学会论文集,2001年出版。

39、《对区域市场报纸容量的有限分析》,《新闻界》200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新闻与传播》2003年6期转载。

40、《评选随想》,《新闻界》2003年4期。

41、《抓住整顿中的新机遇——新〈细则〉实施后地市报发展对策探讨》,《城市党报研究》2003年5期。

42、《整合资源,寻求发展》,《新闻界》2003年5期。

43、《区域市场报纸的容量有多大》,《传媒观察》2004年2期。

44、《区域市场:报纸的容量有多大》,《中华新闻报》2004年3月8日。

45、《报业新闻摄影管理体制的变化》,《当代传播》2004年2期。

46、《浅谈“上手快”与新闻传播教育》,《新闻界》2004年2期。

47、《“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2期。

48、《耐人寻味的评奖结果》,《新闻界》2004年3期。

49、《创新都市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新闻战线》2004年6期。

50、《从评奖结果看市场类报纸的崛起》,《人民摄影》2004年6月30日。

51、《我国东西部都市类报纸产生对比研究》,《广告人》2004年8月。

52、《我国党政干部媒介素质探讨》,《媒介素质教育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研究方向

在新闻摄影、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媒介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构建了较有特色的新闻摄影和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人才培养

留校任教以来,在新闻摄影、广告学、新闻传播教育、媒介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努力,构建了较有特色的新闻摄影和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体系。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我校增设广告专业后,负责筹组了广告教研室,在师资选配、课程设计等方面作了有效的工作。

在课程开设上,曾先后为本专科学生开设了《新闻摄影》、《摄影原理》、《摄影基础》、《广告学概论》、《应用广告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先后开设有学位课《新闻摄影研究》、《广告理论研究》,必修课和选修课《广告研究》、《摄影传播研究》等等。

在研项目

先后参与过的项目有《21世纪中国报业发展研究》、《都市报创新研究》(国家教委项目)、《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报业经济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等文科新闻学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项目之一《新闻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内容改革》(国家教委教改项目)等。主持过《世纪更替时期的中国新闻摄影》项目

七、

李苓,女,1955年3月18日生。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传播学史论方向和编辑出版学方向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执行主编,编辑出

版专业负责人。

科研成果

曾出版著作主要有:《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独著)、《世界书业通论》(独著)、《公关文秘学》(主编)。近五年发表的重要论文主要有:《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从90年代香港报业看媒体的市场导向》、《转型时期的新闻伦理研究》、《网络出版的区域性研究》、《传媒受众研究——平衡理论的看法》、《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成都报业体制创新的类型及特征》等30余篇。

研究方向

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公共关系与秘书学

人才培养

《大众传播学》、《中西传媒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思想论》、《编辑出版理论与事务》、《海外出版产业通论》、《公共关系学》

在研项目

主研的主要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外出版集团模式比较研究》、《四川省出版产业体制创新研究》(省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传媒比较研究》(教育部与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会合作项目)。曾获省、部级社科奖二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两项。

八、黎风,男,1956年10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在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任教。1984年9月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攻读文艺学专业文艺理论方向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和电影电视系任教至今。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先后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诗歌方向、文艺学专业影视理论方向、传播学影视传媒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导师。社会任职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学

学会理事。

学术成果

已出版的人文学科著作有:《理解文学要素》(1987,主译)、《爱的文学》(1995)、《新时期争鸣小说纵横谈》(1995)、《公民人权与法理保障》(1997)、《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2001,副主编)、《审美心理与诗学论题》(2002)、《外国名片快读》(2003,参编)、《电影艺术导论》(2003,参编)等。科研成果曾获四川省社科奖2等奖1项、四川省社科奖3等奖2项,四川省巴蜀文艺奖2等奖1项。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文艺心理学、中国当代文学和影视文化学的研究。

人才培养

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与新闻学院)任教以来,曾为本科生、外国留学生开设过“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小说研究”、“新时期争鸣小说研究”、“新时期文学批评”、“文艺心理学”、“影视美学”、“影片分析”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过“诗学原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比较诗学”、“影视理论”、“影视传播理论研究”、“中外影视史研究”等课程。1998年3月,应澳门总督府教育司邀请赴澳门讲学,在澳门大学开设“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与文学”系列学术讲座。2002年9月至12月,应邀赴台湾分别在佛光大学、淡江大学等处访问讲学。

九、张小元,教授,新闻学研究室主任,新闻理论方向硕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及学术荣誉

1,学术兼职

新闻学研究室主任

2,学术获奖

1,,四川省政府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独立)(三等奖,1996年12月)2,,四川省政府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4月)

3,,四川省政府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2002年4月)

学术论著

1,艺术论(主编)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9

2, 文艺学概论(主编之一) 合著天地出版社 2001.11

3,审美与生存合著巴蜀书社 1999.3

4,跨文化比较中的审美生存合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8

5,理论新闻学独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4

十、蔡尚伟,1970年。1988年考入四川大学新闻系。1992年分配到四川省广播电视厅新闻研究所工作,制作过百余部(集)电视专题片,另有大量的电视新闻、广告及报刊文学与新闻作品,并参加了重大科研项目《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乡镇广播电视指南》等的编撰工作。1997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200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0年12月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1年7月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2002年任硕士生导师。2003年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2004年获准特批指导博士生,2005年获准博士导师(破格)。

社会兼职及学术荣誉

1,学术兼职

《西部电视》、《传媒文化》副主编

2,学术获奖

1. 大型电视系列片《毛泽东在四川》(本人为撰稿、摄像之一)获1993年度中国电视奖、四川电视奖等

2. 大型电视系列片《巴蜀四帅》(本人为主摄像)获1997年度四川电视奖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厅“五个一工程奖”等

学术论著

权威核心期刊文章:

1,《深度报道的革命》,《新闻与传播研究》1/1999

2 《媒体合作:媒体竞争的明智策略》,《新闻与传播研究》4/1999

3 《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2000

主要获奖专著及论文:

1 《媒体竞争论》(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新闻传播类)

《媒体竞争论》(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评选一等奖)

2《对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2001年9月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省级政府奖)]

3《对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的几点思考》

[2001年9月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省级政府奖)]

(2001年10月获第七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

4《深度报道的革命》(2001年10月获第七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三等奖)

5 《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现实路径》,《声屏世界》12/2000

[2001年6月获中国记协举办的首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优秀栏目大赛银奖]

6《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看广播电视集团化》(2001年8月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二等奖) 7《纪录片的“真实”之梦》200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二等奖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3期转载《自上而下: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必要路径》,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1

核心期刊文章:

1 《试论图书馆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四川图书馆学报》3/2000

2 《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新闻大学》秋/2000

3 《比较新闻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初探》,《当代传播》2/2001

4 《自上而下: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必要路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1 5《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搞好西部大开发宣传舆论工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3/2001

6《论主流报纸的缺席与发展策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4/2001

7《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5/2001

8《非线性编辑的离散性与蒙太奇理论的局限性》,《电视研究》8/2001

9《国家文化安全与广播电视集团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8/2001

10《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9/2001

11《略论网络对传播学研究态势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0/2001

12《理论探索:电视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新闻界》5/2001

13《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看广播电视集团化》,《新闻知识》11/2001

14《区域传播不平衡现象的透析与对策》,《电视研究》业务专刊(下)/2001

15《论建设西部频道的重大意义》,《新闻知识》1/2002

16《论西部频道的建设与发展》,《电视研究》1/2002

17《探索西部广播电视的明天》,《当代电视》1/2002

18《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传播》1/2002

19《的诗意》,《中国电视》3/2002

20《西部电视研究应上升到区域传播学的高度》,《电视研究》5/2002

21《关于西部省级卫星频道定位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7/2002

22《新电视时代,从DV革命开始》,《新闻界》4/2002

23《旅游频道花落海南,西部电视该咋办》,《电视研究》8/2002

24《组建西部电视集团的基础》,《当代传播》5/2002

25《名主持人反串节目缘何受青睐》,《电视研究》8/2003

26《借力发力: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走向世界的现实策略》,《中国电视》11/2003

27《全球口味﹢中国气派﹢异域元素——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走向世界的文本策略》,《中国电视》1/2004

28《女性视角魅力无限——冷杉纪录片的审美特征探析》,《当代电视》3/2004

29《从华山论剑到2004中华大祭祖:电视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双向激活》,《电视研究》7/2004

六其它期刊(省级以上)文章:

1 《论成熟期媒体的竞争战略》,《声屏世界》4/2000

2 《大众传播中的功能放大器:图书馆》,《图书情报论坛》2/2000

3 《媒体合作—媒体竞争的明智策略》,《现代传播月报》4/2000

4 《略论当前组建广播电视集团的障碍与困难》,《现代传播月报》5/2000

5 《对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的几点思考》,《西部广播电视学刊》,6/2000

6 《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新闻学研究资料辑集(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编

7 《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现实路径》,《声屏世界》12/2000

8 《对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几点思考》,《西部广播电视学刊》1/2001

9 《四川电视片的新跨越》,《西部广播电视学刊》1/2001

10《“陌生化”的艺术》,《西南电视》2/2001

11《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看广播电视集团化》,《声屏世界》8/2001

12 《区域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研究方向》,《西部电视》2/2002

13《从“旅游卫视”花落海南看西部省级卫星频道的定位》,《西部电视》2/2002

14《新\"电视时代\"从DV革命开始》,《荧屏内外》2/2003

15《DV:女性电视生产力的解放者》,《荧屏内外》4/2003

16《略论DV对女性电视生产力的解放》,《视听界》5/2003

17《“西部卫视联合体”—西部电视大发展的现实出路》,《南方电视学刊》6/2003

18《建立“西部电视特区”—超常规发展的思路》,《南方电视学刊》6/2003

19《从华山论剑到2004中华大祭祖:电视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双向激活》,《西部电视》3/2004 ……

专著:

《媒体竞争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教材

《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副主编并撰第九章

其它文章(书籍所收):

1《国内区域传播不平衡现象的发现初论》,《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媒体合作:媒体竞争的明智策略》,《新闻传播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非线性编辑的离散性与蒙太奇理论的局限性》,《新闻传播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4《源?缘》,《记者的摇篮》,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西部电视研究应上升到区域传播学的高度》,《区域传播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6《论建设西部频道的重大意义》,《区域传播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7《组建西部电视集团的基础》,《区域传播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8《关于西部省级卫星频道定位的思考》,《区域传播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9《四川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

10《成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西部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

11《纪录片的“真实”之梦》,《第四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获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9月

其它书籍

《传媒文化》(副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人才培养

2002年任硕士生导师。2003年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2004年获准特批指导博士生。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批准号03CXW004),任负责人

2、《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全国百所社科重点基地之一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编号为2000ZDXM860001,主要承担《四川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与《成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的调研与撰写工作)

3.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对成都、重庆城市文化与传媒关系的百年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

4.《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传播策略》(等同于国家课题),负责人

十一、郭亚夫,男,天津人,1948年。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1年9月来四川大学任教至今。1994年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

论文《简论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的办报活动与办报主张》、《外国新闻事业史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编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合著)。还曾担任《新闻传播百科全书·新闻传播理论分卷》的第一主编,另曾参与《企业宣传工作学》的撰写工作。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和大众传播学。

人才培养

长期担任“外国新闻事业史”、“大众传播学”的教学工作。2003年被评为四川大学2002-2003年度本科教学二等奖。

还有导师18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共有硕士导师30人

3、参考书目:①张小元《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②《简明中国新闻史》,复旦大学新闻系;③郭亚夫编《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④邱沛篁《新闻采访论》,四川大学出版社;⑤吴建《新闻摄影学》,四川大学出版社;⑥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四川人民出版社; ⑦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⑧吴建《应用广告学》,四川大学出版社;⑨蒋晓丽《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解析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4题×5分,共20分) 1、《钦定报律》 ——1908年3月,清廷颁布《大清报律》,对报刊创办及禁载事项进行了严格规定。1910年,清政府民政部对其进行修订,1911年1月改名为《钦定报律》,共有38章,另有四个附件,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它规定:报纸创办实行注册加保证金制,实行市前检查制;禁止登诋毁宫廷、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禁止刊未经发布的谕旨、奏章;在国外出版者违反上述规定由海关没收销毁。 2、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它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使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四个: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3、传播模式 ——所谓传播模式,就是一种旨在再现现实的传播理论的简化形式。 传统的线性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who-says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和申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都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后来,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概念,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性、循环性的过程。再后来,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把传播现象放到更加宏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指出了社会系统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可见,传播模式是随着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趋向完善,并对传播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奥斯邦 ——1931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它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呼号为XRO,发射功率为50瓦。播出内容有《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主要播放娱乐节目。 因未经北洋政府登记批准,于同年4月停办。 二、简答题(3题×20分,共60分) 1、美国的“议题设置”与我国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不同? 答: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播媒介报道的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要题材之间高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选读六十本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专业课资料

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专业课资料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专业,其专业课的初试科目当中有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个科目。下面,小编将会对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该用哪些专业课复习资料进行讲解,希望通过此文能让同学们对新闻学院专业要利用什么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制定科学的专业课复习体系! 1、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初试科目有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其所指定参考书目有以下三本: (1)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著,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国内著名传播学者郭镇之主译。本书为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权威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 作者近三十年来先后写过五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本书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许多内容、观点总结概括了不断进步

着的新闻实践。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互联网与新媒体全部重写;增加新闻生产的内容;增补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增加受众和媒体认知;增加互联网宣告精准营销,等等。 (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在第一版的基础之上,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为“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1895-1927)”、“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四大阶段,并据此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分为四编十六章,条理明晰,观点鲜明,构架合理,文字顺畅。《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加了新闻事业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等全新内容。总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第一版更为成熟和完善。 2、复习资料解析 《2018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复习全书》 《2018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1)本书适用专业 适用考试科目代码: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适用专业:新闻学、媒介管理学、广播电视学 (2)本书内容特点 该书的特点是内容系统完整,第一部分进行专业课深度解析,解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一、基本信息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作者介绍: 黄旦,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 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 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 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本质真实”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 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着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 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 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公共新闻”(或称“市民新闻”)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 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18、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南京大学哲学系相关导师简介

导师姓名洪修平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是 学科专长及研究 方向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关系;佛教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禅宗;魏晋玄佛合流;僧肇哲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 项目佛学与儒道哲学(教育部跨世纪项目);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教育部项目);多卷本中国佛教史;多卷本中国思想学术史; 导师姓名赖永海专业名称中国哲学 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 向 研究专长:佛学;宗教学;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家哲学;宗教与文化。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 目目前承担的项目:“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百科全书”;“法藏文库”;“南京大学佛学博士文库”;“儒释道与宗教学综合研究”。 导师姓名李承贵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 方向 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哲学 目前承当的科研 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化情境中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江西社科基金)、《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南京大学人才科研启动基金) 导师姓名王月清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2宗教伦理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20世纪中国宗教学》、《东亚新兴宗教研究》

导师姓名徐小跃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教授博导/硕导博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1、中国哲学史;2、先秦道家思想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1、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导师姓名伍玲玲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儒家伦理;中国近现代哲学史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中大、金大出版物数字化(中美数字化图书馆项目) 导师姓名杨维中专业名称中国哲学职称副教授博导/硕导硕导 是否院士否是否兼职博导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中国佛学/儒学/儒道佛三教心性及其比较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南京大学中流项目:佛道心性论比较研究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1999—2011)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 5、每周评论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三、论述 1、以网络推手为例,论述新闻炒作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谈谈如何整顿 2、结合中国新闻实例,及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大众媒介功能学说,谈谈大众媒介的功能的理论 3、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和1956年《人民日报》的《致读者》的发表背景,主要内容及异同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和延续? 2. 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3.请阅读下列文字,阐述网络和舆论的关系。 公众最愿意川什么渠道参与反腐?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网络曝光”,75.5%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依次是:“举报”(58.2%)、“媒体曝光”(53.8%)、“信息公开”(48.0%)、“信访”( 30.6%)、“审计”(30.0/0)。 “惩治已经很严厉了,为什么有人不怕?”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发现,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腐败官员中被抓的比例太小,让贪腐分子抱着侥幸心理。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需公众参与,而且必须要有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与监督。 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考研试题

传播学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3、赖特“四功能说”。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

0503新闻传播学基本要求

0503新闻传播学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新闻学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和美国。中国的新闻学教育和研究开始于1918年10月,其标志性事件是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大体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结盟,最早开始于美国,并进而影响到中国。1997年新闻学和传播学在中国被整合为“新闻传播学”。 我国进入了网络传播普及的时代,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界限变得模糊,开始实现整合。我国设置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为国巨大的传媒业从业市场服务。传播学引入和运用到中国30多年,如今运用传播学理论来说明各种新闻与传播现象、问题已经变成现实,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话题已经融合。 中国的学者们从科学技术的宏观角度,考察陪伴人类的各种传播媒介形态。目前的共识是: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它的功能不仅是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某一种媒介形态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理解媒介形态所代表的科学技术,不能局限于科技本身。在新媒体发展、媒介形态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获得了超越单一媒介形态的研究视野。 现在,新闻传播学的很多问题已经不能在原来划分的围得到回答,打破学科不同领域的界限,甚至打破新闻传播学与其

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新的思考方式。 新传播科技给新闻传播实务的教学和研究也带来了整合的要求。不仅过去的“新闻实务”得转变为“新闻与传播实务”(包含各种非新闻类信息的传播实务),而且以传统媒体实务为背景的采、写(制作)、编、评等,必须适应数字媒体的新环境,整合为能够适用于各种媒介形态的新闻与非新闻类信息传播的实务。 未来的传播学领域将聚合起更多的学科背景,面对人类与大千世界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借助多学科知识,使用多科学工具与方法,深入探讨信息传播和系统控制的特点与规律,建造更具说服力和适应度的理论体系。 新闻传播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方向,除了实证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的思维方式的结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论与人文-历史-哲学的方法论,地位是等同的。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得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修读该专业的博士候选人应该具备比较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储备,大致包括下述三方面的容: 1.掌握宽广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具体是指作为新闻传播学之学科基础并且关涉人类信息(尤其是新闻信息)传播研究的所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其中主要涉及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心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不能随意捏造。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尊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世界的外部实在性,竭力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进行报道,避免在新闻报道中直接、公开地表达新闻传播者自身的观点和倾向。新闻的时效性原则要求新闻从报道内容上来讲,所反映的事实要新,从报道活动上来讲要迅速及时。 新闻真实的含义 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完善新闻传播机制 真实性原则 应对虚假新闻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遵从职业规范 与失实报道的策略 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新闻真实的限度 什么是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新闻时效性的含义 新闻时效争夺 时效性原则 争夺新闻时效的负面效应 新闻时效的相对性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是公开传播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真实是人们对新闻的最基本的要求,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成为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工作原则之一。 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是以事实的真实为基础和参照标准,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符合事实的实际状况,是把“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 具体说来,新闻真实性要求包含五个层次和方面: (1)新闻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是,构成新闻所报道的事件的所有具体事实,必须实有其事,而不能捏造、夸大、歪曲。 (2)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必须如其所是。这要求新闻传播者准确地报道事实: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事实的认知和判断要是准确的;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时所采用的符号化手段能够准确地再现事实。 (3)新闻的真实不仅体现在单个事件的报道之中,而且应体现于报道的连续性。 (4)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要求准确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 (5)新闻的真实在更高的层次上还要求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对客观世界准确再现。新闻的真实不能仅限于单独的报道的真实,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的真实。 2.虚假新闻与失实报道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准则,同时也是评判新闻作品的重要依据。但是近些年来,新闻失真失实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形式也多种多样。 对传统媒体的失真失实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区分出两大类:一类是虚假新闻,一类

新闻传播基础

第一章.无媒介,不能活 —无孔不入:媒介无处不在 —我们与媒介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 —媒介依赖:讯息、娱乐、购物、教育…… —媒介环境越来越复杂:娱乐化、低俗化、同质化 —新媒体崛起,人人都是传播者:自媒体时代来临 —媒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谁掌握媒介,谁就有话语权;谁了解媒介,并能有效运用,在信息世界就占得先机. —了解媒介、运用媒介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纸. 一.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 —《理解媒介》 —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即讯息 —冷媒介热媒介 1.广义的媒介:媒介是人类在传递信息,延续文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中介、载体、工具或者技术手段。 2.狭义的媒介:主要指大众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即“是对以大规模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进行大众传播的专业机构叫做媒体。 二.媒介现实 媒介现实不等于真实世界 —媒介现实不等于真实世界的两个主要原因 1.人们接触的是一种二手现实,这种现实是由媒体从业者关于世界和局势的报道建构的 2.大众媒介对现实的建构,不仅是媒介自身运作的结果,还受到了外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新闻媒介是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看法之间的桥梁. —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拟态环境),是不完整的,通常是不准确的. —大众媒介对现实的建构,不仅是媒介机构自身运作的结果,还受到外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控制. —2011年乔布斯VS南钢 —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媒介:现实世界的探照灯 —大众媒介无法左右人们怎么想,但是能决定人们想什么。 —大众媒介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报纸头版头条、新闻网站置顶新闻、微博的热门话题等。 媒介:“偏见”的传播者——刻板印象 《张颐武:孔子不如章子怡》“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的回应“纸媒的粗暴比网民的粗暴更让人厌恶,因为它是正式的表达,网民是匿名的、非正式的,不用不责任的……” —审判湖北天门市市委书记的新闻 —《“五毒书记”拒不认罪》 —《张二江的歪理邪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