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

乡土历史

学习乡土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乡土历史怎么样才能渗透到教学中间呢?和本地的历史文物向结合是一个重要途径。

在中学,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历史大多都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要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师把乡土历史引入到课堂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土历史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使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讲到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必然会讲到民族资本家张謇和他建立的大生纱厂。老师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这样设置:“同学们都知道海门有一个三厂镇,你们知道三厂名称的由来吗?”老师可以请学生讲述,接着讲述:“三厂镇的名称和民族资本家张謇紧密相连的。张謇创办的代表性企业是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包括大生一厂、二厂、三厂等,大生纱厂第三分厂位于海门的三厂镇,这就是海门三厂镇名称的由来。大家想了解更多的资本家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我们就进入本课的学习。”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浅谈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乡土史(又称地方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的经验,从乡土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具体体现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土史历史教学作用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地区和各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在不同程上反映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中,各个地区、各民族也都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地方史与全国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特色。乡土史的教学,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有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乡土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现在,摆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强,学生学习历史多因考试所逼,真正感兴趣的寥寥无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是一种手段,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乡土史教学是一种值得利用的手段。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他们有的已经通过口头传说,通俗读物等途径获得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不完全科学的,甚至是以讹传讹;有的是总览全貌,有的则是一鳞半爪。那么,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记得上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是提到六盘水的盘县,水城的大湾镇有远古人类遗址,有的学生马上就发出感叹,哇!我们六盘水也有远古人类,这方面即就引起了学生了解远古人类的面貌、生产、生活情况的欲望,小试牛刀,初见成效,就为这一课以及以后的历史学习就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乡土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乡土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

河南乡土教材

河南乡土教材 1.列举河南著名的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朱仙镇木板年画。 2.列举河南文化代表(河南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 豫剧、少林功夫、安阳殷墟、司母戊鼎。 3.列举河南著名人文历史景观: 禅宗起源宝刹---少林寺; 中国佛教第一名刹---洛阳白马寺; 中国甲骨文的发现地---安阳殷墟;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开封大相国寺。 4.列举中原文化名人: 古代:“诗圣”杜甫(巩义);“文圣”韩愈(孟州);“画圣”吴道子(禹 州);“医圣”张仲景(邓州);“字圣”许慎(漯河);“酒圣”杜康(汝阳);“科圣”张衡(南阳);“商圣”范蠡(南阳);“律圣”朱载(沁阳)。 近现代: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著名画家李伯安;著名作家二月河;著名书法家张海。 5.我省为弘扬中原人文精神采取了那些重要举措?

(1)举行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原”人物评选活动; (2)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3)举办“河南省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6.列举河南知名的文化活动: (1)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2)洛阳牡丹文化节; (3)开封菊展。 7.列举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 (1)郑州二七纪念塔(2)洛阳八路军办事处(3)信阳许世友将军故里(4)兰考焦裕禄纪念园(5)林州红旗渠 (6)确山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8.列举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 (1)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存在深厚的文化底蕴; (2)河南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3)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丰富。 9.近年来,我省采取了那些文化强省的举措? (1)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

韶关历史(乡土教材下册)

善美和谐的家乡韶关 ——七年级历史下册(乡土教材) 一、“岭南第一相”——张九龄 1、“岭南千年第一人,一时功业迥无论。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这首诗赞扬和是张九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734年(唐玄宗时)官至宰相,他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开岭南人入朝为相之先河。张九龄是古代岭南最杰出的诗人,世称“岭南诗祖”。2009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唐诗三百首》邮票中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 二、“更加风采动朝端”——余靖 1、位于韶关市风采路的“风采楼”是明朝时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余靖而修建的。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市的象征。余靖是岭南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又一历史名人。余靖与欧阳修、范仲淹、尹洙四人被尊为“四贤”而名扬天下。后人在广州建有“八贤堂”,余靖是八贤之一。 2、北宋中期余靖曾出使辽国,运用高明的外交策略,促成了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均衡局面,保证了北宋的稳定。 三、“布衣文人”——廖燕(清朝),韶关曲江人,1682年(康熙时)廖燕的《二十七松堂集》问世,以观点鲜明、文风犀利而名扬天下。此诗集中许多篇章记载了韶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显示出浓浓的故乡情。廖燕一生未做官,被称为“布衣文人”。 四、韶关的“关“字的含义与明清之际在韶州设立的水陆三个税关有关,其中韶关的太平关是清代广东的两大税关。 五、抗倭名将陈璘 陈璘(1532年3月3日—1607年6月2日),字朝爵,号龙崖,韶州翁源县(今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人,明代将领、抗倭英雄。陈璘先于嘉靖末年屡平广东贼兵,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陈璘出征朝鲜,于露梁海战中痛击日军,大败石曼子(岛津义弘),立下援朝第一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与播州之役,先击破杨栋梁军,后歼灭四牌、七牌贼军,攻破青龙囤,致使杨应龙自焚。晚年又平定苗民,为边境治安立下功勋。 露梁海战是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最后的一场海战,交战双方为中国明朝与朝鲜联军和日本军队的岛津立花一部,指挥官分别为:陈璘(中国)、邓子龙(中国)、李舜臣(朝鲜)、小西行长(日本)、岛津义弘(日本)等。战争结果以中朝联军获胜而结束[1] 。 六、兴学重教 1、韶关的正规教育从汉代就开始,正规的学校教育兴盛于宋代。 2、韶州的书院、府学、县学的兴起是从宋代开始的。 3、1183年(南宋时)创办的韶州濂溪书院改为相江书院,成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4、174年(东汉)曲江县长区社在武溪中游立《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勋碑》,此碑为广东最早的汉碑。 5、宋代是粤北学校教育兴盛时期,最负盛名、享誉岭南的是韶州相江书院和韶州府学。 七、外来影响: 1、唐代时六祖惠能在韶曹溪宝林寺(南华寺)开山传法,完成了《六袓坛经》。 2、大文豪韩愈两次贬岭南,传播诗书礼仪,留下“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的著名诗句。宋代时,帽子峰上建有“整冠亭”纪念韩愈。 3、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任职韶州,以理学治韶。 4、大文豪苏东坡南贬驻足韶州,留下十余首诗,并作有著名的《九成台铭》、《卓锡铭》、《六袓栽塔功德疏》等铭记和留下许多书法墨迹。 5、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到韶州传教时,首次将西方的数学、地理名著《几何原本》、《万国全书》地图集以及西方的天文、地理、几何、机械工艺等科技传入中国。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黄凯)

政治课的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邵阳地区为例 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黄凯 2015010026 摘要:乡土课程资源是祖国课程资源的支流,热爱家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泉源。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胜古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是应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爱国思想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开展政治课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虽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乡土资源的教育的潜能的挖掘和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本文简洁邵阳地区的乡土课程资源,为政治课对其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政治课邵阳地区 乡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而乡土教材开发是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18世纪,法国思想家J.-J.卢梭和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就曾主张教给儿童以乡土地理知识。后来一些教育家把乡土课程资源逐步扩大到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用乡土课程资源进行上课教学,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有些国家曾在小学设乡土学科,进行乡土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教学。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课程资源的宏观载体①。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又有值得讲述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编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

激励儿童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指人们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从小开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指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深厚情感的地方。而乡土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方面的资源,具体包括当地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民风习俗、名人轶事等,它是地方自然、文化、社会的集中体现②。 关于乡土课程资源的理解,众说纷纭,目前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作者认为乡土课程资源解释较好的有:“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应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意义的系列教育内容,其中包括当地的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③。因此,乡土课程资源广泛多样,但只有应用到思想政治课堂中,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教学要素等相联系起来的乡土课程资源才属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 对于思想政治课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处年龄的生理、心理需求,特别是考虑到在农村进行乡土课程资源教育的局限性,因为农村学生每天都和自然、与山水交往,山山水水对他们的吸引力是相对城市学生较低的。正由于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都是差异较大的,所以在城市要多介绍自然景点、讴歌祖

历史乡土教材

湖南乡土教材复习资料(适用于张家界考标) 慈利县二坊坪九年制学校 1、湖南境内发现了大量的远古遗存,其中著名的有(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彭头山遗址)和(城头山遗址)。玉蟾岩遗址位于(道县),距今约(1万年)左右,出土遗物主要有(打制石器、骨、角、牙蚌制品),反应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出土遗物中遗存的稻谷颗粒,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稻种,是探索水稻演化历史的珍贵材料。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距今(8000—5500)年,出土了(陶器、玉器、竹篾垫子)等器物,还发掘出一座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彭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距今约(8000)年,这里出土了一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石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城头山遗址)距彭头山遗址约20千米处,距今(5500)年左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城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这里发现的稻田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其中还有配套的灌溉系统。 2、(宁乡炭河里)是湖南出土青铜器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大铜铙)都属稀世珍宝。备注:识记四羊方尊图 3、湘西(龙山里耶)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了3.6万余片秦简。里耶秦简一简一事,所记内容涉及内容广泛,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发掘出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以(T 形帛画、素纱褝衣、彗星图、导引图)等闻名于世,更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它们对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4、(春秋时期)楚国逐渐控制湖南地区。(战国中期)楚文化基本取代湖南境内的越文化的蛮濮文化。(战国中期)秦国占领楚国黔中郡,在湘江流域设立(长沙郡)。 5、三国时期湖南地区先属刘备势力,后属(孙吴) 6、明初,外省人特别是江西一带的人口,因“从征”“屯垦”和从事商贾等,大批涌进湖南。明代的湖南居民中,土著已是少数,外来的移民(特别是江西移民)成了湖南人的主要组成部分,故民间有(“江西填湖广”)一说。清朝前期湖南人口迁徙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一是省内向西向南迁移,一是省外向四川、贵州移民。当时四川地广人稀,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纷纷西迁,充实了当地的人丁。这便是(湖广填四川)。 7、湖湘文化的开启者是(屈原)和(贾谊)。 8、王船山,(衡阳县)人,提出“宇宙是气构成的物质实体”,他强调行是知的基础,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反对保守思想,是一位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思想家。 9、蔡伦,(耒阳人),制造出轻便廉价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浏阳花炮创始于(唐朝)。 10、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中,就有湖南的(岳麓)和(石鼓)两大书院。位于长沙的是(岳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衡阳。 11、(魏源),湖南隆回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教学文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农村中学乡土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不少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为此,一些教师抱怨:是条件使然。诚然,城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发达的网络媒体资源、博物馆、少年宫等完成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言之凿凿,似乎有理。但我们反过来思考,虽然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时代发展同步,但不容置疑,单纯依赖网络媒体和图书资料的运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容易陷入空泛。物化的历史资料,也就仅仅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缺乏质感的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无法亲历的遗迹现场,学生难以产生情感认同。 农村情况则截然不同, 开展乡土历史教学的条件得天独厚,丰富的遗迹遗址和口碑资源是用之不竭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族谱、家族史、古迹、文物、地名等等。比如一次无意的机会,钟凯老师发现了一块墓碑,上面标有“国民党九十九师后补三团”的残碑,通过走访一些古稀老人,发现一处乱葬山竟是长沙会战时部分抗日将士的坟冢。震惊过后,钟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基本印证了这一猜测。还有,南田坪的一引动有趣的地名竟与太平天国经过宁乡这段史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无实证,但一些族谱当中竟有些记载。如能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结合所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历史古迹、田间地头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其实,乡土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入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传统模式的历史课程进行了反思,掀起了所谓“新历史科”运动。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一 16”(简称scHP13一16)所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据一份资料介绍,北京某地历史教师曾搜集历史文物、革命文物5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片、货币;抗日模范村的奖旗;根据地老大娘为八路军伤员送饭用的菜篮子等。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与假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布鲁纳(J.S.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当前,我国一再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就

从学习论角度谈乡土历史教育的有效实施

从学习论角度谈乡土历史教育的有效实施 本文从传统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对有效开展和实施乡土历史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三种学习理论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等,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乡土历史教育的实效性。 标签:乡土历史教育;学习理论;传统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有效实施 “乡土历史是以地域为范围,记述该地域内以往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它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按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乡土历史则是多数学生能够耳闻目睹到的当地的历史或本民族的历史。”[1]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区域性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它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试从当今心理学的几种学习理论出发,对如何开展乡土历史教育作一番探讨。 一、传统认知学习理论与乡土历史教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乡土文化或多或少构成这个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就为传统认知主义学习论指导乡土历史教学奠定了基础。 传统认知学习理论,在学习过程上强调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按某种联系建立认知结构;学习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按概括水平的高低层次排列;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这三点对乡土历史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性。 认知结构的类目化过程是自下而上,从具体到一般,这与学生自身学习历史是从现实生活到乡土历史再到历史的过程相吻合。学生从一出生起就与周围一切产生了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受各方面的影响在不断发展。通过自己亲历、老一辈讲述等各种渠道,他们会在乡土历史方面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多为具体的、特殊的类目,而中学课程中历史的学习则是概括的、高层次的类目,这不仅符合学生由近到远、由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由低类目到高类目,有益于学生学习。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学者罗尔纲先生曾在《师门五年记:增补本》中回忆自己的治学之路时,说到自己转而研究太平天国的一大原因即在于回到家乡时看到了很多关于太平天国地方志的记载后想起了小时候家人曾讲起过这段历史。[2]可见乡土史对我们认知的影响之重要。 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乡土历史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教材编写结构和课程设计的基本结构,有意义的呈现材料,使学生能够有意义的进行新旧知识的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山西省历史中考乡土教材复习资料 古代山西(政治部分) 1、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在芮城的西侯度人 2、 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原因——能舍弃前嫌、团结人、实行变革 3、 春秋时期,晋国被哪三家瓜分——韩、赵、魏 4、 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李悝的《法经》 5、 长平之战交战的双方及结果——赵国与秦国、结果:赵军主力丧失殆尽、国力衰败、无力抗秦 6、 卫青、霍去病是今临汾西南人(原河东平阳人),被汉武帝提拔,成为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 7、 从东汉时,迁入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畀族、羯 8、 鲜畀族对开发雁北的贡献——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结束了北方混战局面 9、 李渊起兵的时间、地点——617年5月、太原、反隋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山西文水人 10、 五代十国中在山西建立起来的政权是——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11、 陈家谷战役交战的双方及今天所在地——北宋与辽、今朔州南 12、 列举山西人民抗金的重要事例——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梁兴领导的“忠义社”、洪济领导的僧兵、王忠植领导的吕梁山义军等 13、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出发集散地是洪洞 14、 大顺军两次入山西的原因是——恢复经济、巩固新政权 15、 北汉何时灭亡——赵匡胤三次攻打北汉均失败,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 16、 晋阳保卫战的领导者——刘琨(刘琨舞剑、刘琨听鸡成语的来源) 二、 古代山西(经济部分) 1、 山西有发展农业的较好条件,有丰厚的矿产资源,自古就有“煤铁之乡”之称。 2、 山西自古有经商和贸易传统,从先秦起,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明代晋商与徽商相匹敌,成为全国最大的两个商帮。 3、 反映汉代山西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臂画在——平陆县枣园村、是西汉末年的墓壁画 4、 山西人民认识煤炭的文字记载时间是——6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5、 山西何时开始采铜矿石——黄帝时代、晋南地区

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与运用_谢玉军

这位学生的回答后,这场“生生对话”圆满画上了句号,我为这位学生感到骄傲,也为王老师感到骄傲。如果王老师早5秒钟结束这场生生对话,也许留给王老师的将是永远的遗憾,留给学生将是永远的疑惑。 通过这场生生对话,全班学生不但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更坚定了王老师科学课堂中实施“生生对话”的信心。理解、鼓励学生,营造生生对话氛围,科学课堂“意外”往往能转化为“精彩”。 二、引导、修正,提升生生对话质量。 在以前的科学课堂上,我们偶尔也能看到“生生对话”的现象,但很多时候表现为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却是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在“生生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当遇到学生争论不休、没有统一认识的时候,很多教师没有及时引导、修正,使得“生生对话”无疾而终,从而降低了“生生对话”的质量。 下面是一节市级公开课的对话片段,赵老师执教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运动和力》3—8节复习课。 S :老师,自行车是怎样前进的? T :这位学生提的问题很好,谁能帮助这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S :可能与摩擦力有关系吧。 S :车子用力蹬,就向前走了,这与摩擦力有什么关系?S :你把后轮悬空,用力蹬车的踏脚板,看它走不走。 S :对,要使自行车前进,光蹬车不行,还必须让后轮着地。S :后轮着地,怎么能证明摩擦力朝前呢?(学生一片茫然,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T :后轮在沙坑里转动时,你们会看到车轮下方的沙子怎么运动? S :车轮下方的沙子被后轮向后掀起。 S :噢,对了。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沙子会对后轮产生向前的推力,所以自行车向前运动了。 T :几位同学解释得很好,自行车后轮是自行车前进的主 动轮,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才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只是从动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摩擦力的知识。 这段对话以“师生对话”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然与教师预设的问题并不一致,但赵老师却顺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精彩的“生生对话”。上述对话不再是赵老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演变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情互动,在对话中学生的原认知暴露的一览无余,质疑声接二连三,但又一个个被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场教师导演的“生生对话”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无疑是高效的。 当然,这场“生生对话”过程离不开赵老师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适时的引导、修正。如果没有赵老师对学生讨论到“后轮着地,怎么能证明摩擦力朝前呢?”冷场时的适时引导、修正,那么这场“生生对话”就会变得不着边际,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将很难得到提升。正是因为赵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后轮在沙坑里转动时,你们会看到车轮下方的沙子怎么运动?”这个启发性问题,从而将这场“生生对话”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原认知在“生生对话”中得到不断修正,思维的火花一次次被点燃。老师的引导、修正,不但没有影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质量,反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构建了新认知,启迪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使这场“生生对话”变得更有质量。 课堂中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基于自己的原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对老师的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对于老师的解释产生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声说明他们在积极思维,“生生对话”中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个新认知重建的过程。作为科学教师,我们此时千万不能一概否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敏捷地洞察学生的思维亮点,善于把握契机,理解、鼓励学生展开“生生对话”,让学生成为这些课堂生成性资源有力的解决者。当然在“生生对话”具体操作中,也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和修正,以此来提升“生生对话”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火花。只要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坚持“生生对话”,就一定能让科学课堂呈现无限精彩。 历史教育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教育价值的特点,这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顺序。当然,历史课程的开发和历史教材的更新就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逐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历史教材(统编教材)、地方课程历史教材和校本课程历史教材三个层次。在国家课程历史教材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指导下,地方课程历史教材和校本课程历史教材的积极作用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地方历史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历史课程。各地的乡土史属于地方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如《福建乡土历史》、《上海乡土历史》、《四川乡土历史》等。 校本历史课程是相对于国家历史课程和地方历史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历史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历史课程。 地方历史课程与校本历史课程共同构成了乡土历史课程的两个重要部分,而乡土历史课程的开发必须有与之相对的乡土历史教材,没有乡土历史教材作为基本史实的载体,便没有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乡土历史教材是地方历史基本知识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凭证,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它包括乡土历史教科书、地方文化古迹和其他可用于教学的资源。地方历史教材和校本历史教材构成了它的两个层次。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把有关乡土教材的内容统统发掘出来,那将大大增强历史课程的乡土色彩;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好与热情。在全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运用乡土历史教材教学无疑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乡土教材是对统编历史教材的丰富和延伸 国家统编历史教材中,对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重大的史实作了介绍,而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细节,则没有详加记载,没有记载的历史史实又太多了。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乡土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史实。这样,就可以使久远的历史近距离化。如在讲到我国民主制度的过渡与完善时,就可以引用乡土教材:从南充走出去的张澜先生。首先可以带领学生瞻仰位于北湖公园内的张澜先生塑像,然后让同(四川宜宾南溪第二中学校,四川宜宾 644100) 谢玉军 乡土历史教材的开发与运用 181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发表时间:2014-12-25T10:43:28.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10期(上)供稿作者:李立志 [导读]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李立志 (渠县千佛乡中心学校渠县 635200)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教学意义和作用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扫描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一些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 有的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虽然现在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乡土历史所占分值较少。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也并不尽然,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同教科书进行整合利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我们应本着史料的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浅议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浅议乡土教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乐育中学黄小舵) 摘要: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教科书之外,历史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乡土社区资源、信息网络资源以及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插入地方文史资料,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诸多不足,让历史教学更加贴近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行,提高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实现历史教育中服务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梅州人文历史悠久,素有“客家文化中心”、“世界客都”等美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蕴育着蕴育着丰厚独特的客家文化资源。如何充分挖掘整合梅州乡土历史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却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乡土教材课程资源 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却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管经过多次修订,现行教材在内容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增加了一些图文资料,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明显。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

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 而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大历史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为了弥补统编教材这方面的缺陷,并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并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历史。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发生在身边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挖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自己对历史材料领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重新喜欢历史。 此外,这些资料还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这些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弥补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只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呆板教条、单调枯燥等缺陷;可以拓宽学习和研究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和研究显得更加饱满丰腴,富于情趣,活跃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在乡土历史课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深刻内涵和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

乡土资源

【摘要】乡土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总的来说可分为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我们正处在灵璧石的原产地、书画之乡,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如果初中美术鉴赏教学能结合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可以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即与学生生活贴近,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受到美的熏陶,理解当地的优秀艺术。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各种校外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利用开发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发掘丰富地乡土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恰当、合理地使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美术鉴赏课地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乡土资源兴趣灵璧石书法之乡爱家乡 作为当代教育领域最具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之一“乡土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重视。乡土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在处在灵璧石的原产地、书画之乡,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如果初中美术鉴赏教学能结合乡土资源进行教学的话,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种类的艺术,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艺术形式,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的美术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启发学生学会珍惜这些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通过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树立自豪感。 美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忽视、轻视美术教学的思想和现象比较严重。学生非常不重视美术学科的学习,一直把美术鉴赏课作为可有可无的课来看待。这在农村中学尤为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我作了一些尝试,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即与学生生活贴近,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掌握并运用美术知识,逐步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形成表达和创造美的愿望。 在教学中要广泛利用各种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当地文物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可以利用的课外课程资源并不多,只有尽可能的运用乡土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美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