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

2020年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要点内容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复习要点(2020年 4 月)

试卷结构:满分150 分,共四种题型:1、单选共20道题,每题1分,共20 分。2、多选题共20道题,每题3分,共60 分。3、简答题2 题,每题10分,共20 分。4、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

壹、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本质特征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最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方面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第二方面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

二、物质和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坚持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强调物质可以被人们感觉所反映,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不可分割。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长宽高),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

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3、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观点,叫做一元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基础。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以及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3、意识的能动性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通过实践认识世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和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平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三)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主观主义表现形式:保守主义、急躁冒进、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形式的多样性

事物联系具有多样性。

3、普遍联系和系统

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4、普遍联系和条件

物质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事物都受周围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2、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所谓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3、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

(1)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变化,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变化,超出度的界限,事物就发生质变。

质变是旧质消灭、新质产生,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活动中,要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自身的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呈现为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上升的道

路是曲折的。

5、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重复性等特点。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由物质的客观性决定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区别形而上学辩证法

孤立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

静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根本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性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性区别

四、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

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所造成的逻辑错误。

辩证法包含形式逻辑但并不归结为形式逻辑。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包含着差别和对立。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也称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第二位

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正确认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普遍性的两方面意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特殊性概念: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对于矛盾特殊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①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③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理的意义

①提供了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本方法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

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

学依据。

③是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①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

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五、认识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把认识的本质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就是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3、坚持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实践关系):主体是能动的;

主体的能动性受客体的制约。

(二)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的涵义及其基本特点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要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的高级形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①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无法进行,认识的正确与否和正确的深刻程度,直接制约着实践的成败以及实践成功的大小;②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它为实践提供预见和预测;③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依赖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4、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际与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总是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样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因此,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