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u_boot 移植(一)之uboot配置编译

u_boot 移植(一)之uboot配置编译

u_boot 移植(一)之uboot配置编译
u_boot 移植(一)之uboot配置编译

u_boot 移植(一)之uboot配置编译

一 、开发环境

PC OS : Ubuntu 14.04

SOC : 基于ARM Cortex-a8 核的S5PC100

开发板 : FSC100

u_boot : u-boot-2010.03

编译器 : arm-cortex_a8-linux-gnueabi-gcc version 4.4.6

二、目标

1.Uboot 能从FSC100的 Nand Flash 正常启动

2.Uboot 支持DM9000 网卡

3.Uboot 支持Nand Flash 读、写、擦除

4.Uboot 支持Linux 内核引动

好了,接下来就进行移植uboot到FSC100开发板吧 。

三、建立自己的平台

1、 下载源码

我们可以在下面这个网站上下载最新的和以前任一版本的 uboot

ftp://ftp.denx.de/pub/u-boot/

2、 解压 uboot 源码并进入目录

tar zxvf u-boot-2010.03.tar.gz

cd u-boot-2010.03

u-boot-2010.3 源码中已经支持了SMDKC100了(SMDKC100是三星公司基于SOC : S5PC100设计的一块开发板)。我们的FSC100使用的SOC也是S5PC100,所以我们只需要稍加修改Uboot支持的SMDC100代码,就可以编译出支持我们的FSC100开发板的uboot了。

1.修改 u-boot 顶层目录下的 Makefile,指定交叉工具链

ifeq ($(HOSTARCH, $(ARCH))

CROSS_COMPILE ?=

endif

下添加:

ifeq (arm, $(ARCH))

CROSS_COMPILE ?= arm-cortex_a8-linux-gnueabi

endif

2.在 u-boot 顶层目录下的 Makefile 中添加 fsc100 配置信息

smdkc100_config: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_cortexa8 smdkc100 samsung s5pc1xx

下添加:

fsc100_config: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_cortexa8 fsc100 samsung s5pc1xx

3. 添加 fsc100 平台信息

(1)进入board/samsung目录

(2)拷贝smdkc100 为 fsc100

(3)进入fsc100目录下修改smdkc100.c 为fsc100.c

修改Makefile中的smkc100.o 为fsc100.o

(4)进入include/configs目录,拷贝smdkc100.h为fsc100.h

include/configs目录下的.h文件为对应开发板的配置文件。smdkc100.h 为SMDKC100开发板的配置文件,所以

我们把smdkc100.h文件拷贝成fsc100.h,作为我们FSC100开发板的配置文件。

四、配置和编译uboot

1.配置我们自己的开发板fsc100

2.编译uboot

编译完成后生成的 u-boot.bin 是二进制的文件。但是该文件只能在 smdkc100 平台上运行,我们需要对 u-boot 源代码进行相应的修改。

五、如何快速的调试uboot

我想很多人在移植uboot的时候,都经历过,为了调试uboot,每次修改代码,编译好后,都需要将它烧写到开发板上这个过程。当然,并不是一次修改后,烧写到开发板上就一定可以成功启动。大多数情况都是启动开发板后,没有任何反应的结果。需要多次调试。

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种情况。

(1)内存初始化代码有问题

(2)从Nand Flash启动的时候,读Nand Flash 的代码有问题

(3)SOC的时钟初始化有问题,导致串口输出乱码

每次调试,将uboot烧写到Nand Flash是一个很耗时、很繁琐的操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块开发板的时候,这块开发板中已经有一个uboot 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uboot来进行调试。

FSC100开发板,从Nand Flash启动后,已经有一个uboot了。这个uboot支持网络、NAND Flash操作等功能。我们可以利用uboot的TFTP 服务将我们的调试的uboot下载到内存中去,然后利用uboot中的go 命令运行我们调试的uboot 。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吧!

哦!还不能立即进行,我们还需要修改一下uboot代码。通过前面对uboot 的分析,大家应该知道uboot启动的时候,会初始化系统时钟和内存。要知道,我们开发板自带的uboot在启动的时候,已经初始化好了系统时钟和内存。如果再次初始化系统时钟或内存,我们的内存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嗯,我们修改以下几个地方。

(1)修改cpu/arm_cortexa8/start.S , 去掉内存初始化和系统时钟初始化

(2)修改board/samsung/fsc100目录下的config.mk文件。

config.mk文件中,存放的是代码段运行的起始地址。它的内容如下:

S5PC100 的内存映射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知道,TEXT_BASE的默认值,不符合当前情况。

FSC100上接了256M内存,所以能使用的地址范围为 : 0x20000000 ~

0x2fffffff。在这里我们将TEXT_BASE的值修改为 0x20f00000。

是不是一定是这个值?不是,其他值也可以。当然不是这个范围的任意一个值都可以,要想知道原因,你就必须知道uboot内存的分配情况了。这里就不说了,前面已经说过了。

嗯,修改完成后,编译uboot。编译完成后,将uboot拷贝到tftp的工作目录下。

启动开发板,通过tftp 下载uboot到0x20f00000

用go命令运行uboot,效果如下:

UBOOT命令详解

常用U-boot命令详解(z) 2010-09-30 15:05:52| 分类:学习心得体会|字号订阅 U-boot发展到现在,他的命令行模式已经非常接近Linux下的shell了,在我编译的 U-boot-2009.11中的命令行模式模式下支持“Tab”键的命令补全和命令的历史记录功能。而且如果你输入的命令的前几个字符和别的命令不重复,那么你就只需要打这几个字符即可,比如我想看这个U-boot的版本号,命令就是“ version”,但是在所有的命令中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的命令是由“v”开头的,所以只需要输入“v”即可。 [u-boot@MINI2440]# version U-Boot 2009.11 ( 4月04 2010 - 12:09:25) [u-boot@MINI2440]# v U-Boot 2009.11 ( 4月04 2010 - 12:09:25) [u-boot@MINI2440]# base Base Address: 0x00000000 [u-boot@MINI2440]# ba Base Address: 0x00000000 由于U-boot支持的命令实在太多,一个一个细讲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所以下面我挑一些烧写和引导常用命令介绍一下,其他的命令大家就举一反三,或者“help”吧! (1)获取帮助 命令:help 或? 功能:查看当前U-boot版本中支持的所有命令。 [u-boot@MINI2440]#help ?- alias for'help' askenv - get environment variables from stdin base - print or set address offset bdinfo - print Board Info structure bmp - manipulate BMP image data boot - boot default, i.e., run 'bootcmd' bootd - boot default, i.e., run 'bootcmd' bootelf - Boot from an ELF image in memory bootm - boot application image from memory bootp - boot image via network using BOOTP/TFTP protocol

UBoot移植详解

u-boot 移植步骤详解 1 U-Boot简介 U-Boot,全称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从FADSROM、8xxROM、PPCBOOT逐步发展演化而来。其源码目录、编译形式与Linux内核很相似,事实上,不少U-Boot源码就是相应的Linux内核源程序的简化,尤其是一些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从U-Boot源码的注释中能体现这一点。但是U-Boot不仅仅支持嵌入式Linux 系统的引导,当前,它还支持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嵌入式操作系统。其目前要支持的目标操作系统是OpenBSD, NetBSD, FreeBSD,4.4BSD, Linux, SVR4, Esix, Solaris, Irix, SCO, Dell, NCR, VxWorks, LynxOS, pSOS, QNX, RTEMS, ARTOS。这是U-Boot中Universal的一层含义,另外一层含义则是U-Boot除了支持PowerPC系列的处理器外,还能支持MIPS、x86、ARM、NIOS、XScale等诸多常用系列的处理器。这两个特点正是U-Boot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支持尽可能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U-Boot对PowerPC系列处理器支持最为丰富,对Linux的支持最完善。其它系列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基本是在2002年11 月PPCBOOT 改名为U-Boot后逐步扩充的。从PPCBOOT向U-Boot的顺利过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U-Boot的维护人德国DENX软件工程中心Wolfgang Denk[以下简称W.D]本人精湛专业水平和持着不懈的努力。当前,U-Boot项目正在他的领军之下,众多有志于开放源码BOOT LOADER移植工作的嵌入式开发人员正如火如荼地将各个不同系列嵌入式处理器的移植工作不断展开和深入,以支持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装载与引导。 选择U-Boot的理由: ①开放源码; ②支持多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如Linux、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 ③支持多个处理器系列,如PowerPC、ARM、x86、MIPS、XScale; ④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④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⑤高度灵活的功能设置,适合U-Boot调试、操作系统不同引导要求、产品发布等; ⑥丰富的设备驱动源码,如串口、以太网、SDRAM、FLASH、LCD、NVRAM、EEPROM、RTC、键盘等; ⑦较为丰富的开发调试文档与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 2 U-Boot主要目录结构 - board 目标板相关文件,主要包含SDRAM、FLASH驱动; - common 独立于处理器体系结构的通用代码,如内存大小探测与故障检测;

Tiny6410_Uboot移植步骤详解

Uboot_for_Tiny6410_移植步骤详解 一、设计要求 1.目的 1)掌握U-boot剪裁编写 2)掌握交叉编译环境的配置 3)掌握U-boot的移植 2.实现的功能 1)U-boot编译成功 2)移植U-boot,使系统支持从NAND FLASH启动 二、设计方案 1.硬件资源 1)ARM处理器:ARM11芯片(Samsung S3C6410A),基于ARM1176JZF-S核设 计,运行频率533Mhz,最高可达 667Mhz 2)存储器:128M DDR RAM,可升级至 256M;MLC NAND Flash(2GB) 3)其他资源:具有三LCD接口、4线电阻 触摸屏接口、100M标准网络接口、标准DB9 五线串口、Mini USB2.0接口、USB Host 1.1、3.5mm音频输入输出口、标准TV-OUT

接口、SD卡座、红外接收等常用接口;另外 还引出4路TTL串口,另1路TV-OUT、 SDIO2接口(可接SD WiFi)接口等;在板的 还有蜂鸣器、I2C-EEPROM、备份电池、A D 可调电阻、8个中断式按键等。 2.软件资源 1)arm-linux-gcc-4.5.1(交叉编译) 2)u-boot-2010.09.tar.gz arm-linux-gcc-4.5.1-v6-vfp-20101103.t gz 三、移植过程 1.环境搭建 1)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2)去这2个网站随便下载都可以下载得到最 新或者你想要的u-boot。( 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batch.viewl ink.php?itemid=1694 ftp://ftp.denx.de/pub/u-boot/ )

i.MX6UL -- Linux系统移植过程详解(最新的长期支持版本)

i.MX6UL -- Linux系统移植过程详解(最新的长期支持版本) ?开发平台:i.MX 6UL ?最新系统: u-boot2015.04 + Linux4.1.15_1.2.0 ?交叉编译工具:dchip-linaro-toolchain.tar.bz2 源码下载地址: U-Boot: (选择rel_imx_4.1.15_1.2.0_ga.tar.bz2) 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git/cgit.cgi/imx/uboot-imx.git/ Kernel: (选择rel_imx_4.1.15_1.2.0_ga.tar.bz2) 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git/cgit.cgi/imx/linux-2.6-imx.git/ 源码移植过程: 1、将linux内核及uBoot源码拷贝到Ubuntu12.04系统中的dchip_imx6ul目录下; 2、使用tar命令分别将uboot和kernel解压到dchip_imx6ul目录下; 3、解压后进入uboot目录下,新建文件make_dchip_imx6ul_uboot201504.sh,且文件内容如下: ################################################################### # Build U-Boot.2015.04 For D518--i.MX6UL By FRESXC # ################################################################### #!/bin/bash export ARCH=arm export CROSS_COMPILE=/dchip-linaro-toolchain/bin/arm-none-linux-gnueabi - make mrproper # means CLEAN make mx6ul_14x14_evk_defconfig make2>&1|tee built_dchip_imx6ul_uboot201504.out 4进入kernel目录下,新建文件make_dchip_imx6ul_linux4115120.sh,且文件内容如下: ###################################################################

UBoot源码分析1

?UBoot源码解析(一)

主要内容 ?分析UBoot是如何引导Linux内核 ?UBoot源码的一阶段解析

BootLoader概念?Boot Loader 就是在操作系统内核运行之前运行 的一段小程序。通过这段小程序,我们可以初始 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图,从而将系 统的软硬件环境带到一个合适的状态,以便为最 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准备好正确的环境 ?通常,Boot Loader 是严重地依赖于硬件而实现 的,特别是在嵌入式世界。因此,在嵌入式世界 里建立一个通用的Boot Loader 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对Boot Loader 归纳出 一些通用的概念来,以指导用户特定的Boot Loader 设计与实现。

UBoot来源?U-Boot 是 Das U-Boot 的简称,其含义是 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 GPL 条款的开放源码项目。最早德国 DENX 软件工程中心的 Wolfgang Denk 基于 8xxROM 和 FADSROM 的源码创建了 PPCBoot 工程项目,此后不断 添加处理器的支持。而后,Sysgo Gmbh 把 PPCBoot 移 植到 ARM 平台上,创建了 ARMBoot 工程项目。最终, 以 PPCBoot 工程和 ARMBoot 工程为基础,创建了 U- Boot 工程。 ?而今,U-Boot 作为一个主流、通用的 BootLoader,成功地被移植到包括 PowerPC、ARM、X86 、MIPS、NIOS、XScale 等主流体系结构上的百种开发板,成为功能最多、 灵活性最强,并且开发最积极的开源 BootLoader。目前。 U-Boot 仍然由 DENX 的 Wolfgang Denk 维护

uboot移植步骤介绍

uboot移植过程 1.修改Makefile 首先给要建立的S3C2410开发板取名为TE2410, 移植uboot时以smdk2410为模板, 修改Makefile #tar xvjf u-boot-1.1.3.tar.bz2 #cd u-boot-1.1.3 #vi Makefile scb9328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scb9328 NULL imx smdk2400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smdk2400 NULL s3c24x0 smdk2410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smdk2410 NULL s3c24x0 SX1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5t sx1 te2410_config : unconfig @./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te2410 NULL s3c24x0 蓝色字体是添加的内容。其中,te2410_config : unconfig意思是为TE2410建立一个编译项,@./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te2410 NULL s3c24x0中的arm表示CPU的架构是基于ARM体系结构的;arm920t表示CPU类型是arm920t;te2410是开发板的型号;NULL表示开发商或经销商的名称为空;s3c24x0表示是基于s3c24x0的片上系统。 2.在uboot的board目录下建立te2410开发板子目录 #cp –fr board/smdk2410 /board/te2410 #cd board/te2410 #mv smdk2410.c te2410.c 还要修改board/te2410/Makefile文件, OBJS := smdk2410.o flash.o -------- OBJS := te2410.o flash.o 3.在include/configs目录下建立te2410.h头文件 #cd include/configs #cp –fr smdk2410.h te2410.h 4.指定交叉编译器的路径 选择支持softfloatpoint的交叉编译器,在etc/bashrc文件中添加一行 export PATH=/home/newdisk/toolchain/gcc-3.4.5-glibc-2.3.6/arm-softfloat-linu x-gnu/bin:$PATH 其中, /home/newdisk/toolchain/gcc-3.4.5-glibc-2.3.6/arm-softfloat-linux-gnu /bin是交叉编译器路径

uboot环境变量总结

Common目录下面与环境变量有关的文件有以下几个:env_common.c,env_dataflash.c,env_eeprom.c,env_flash.c,env_nand.c,env_nowhere.c,env_nvram.c,environment.c。 env_common.c中包含的是default_environment[]的定义; env_dataflash.c,env_eeprom.c,env_flash.c,env_nand.c, env_nvram.c 中包含的是相应存储器与环境变量有关的函数:env_init(void),saveenv(void),env_relocate_spec (void),env_relocate_spec (void),use_default()。至于env_nowhere.c,因为我们没有定义CFG_ENV_IS_NOWHERE,所以这个文件实际上没有用。 environment.c这个文件时是我真正理解环境变量的一个关键。在这个文件里定义了一个完整的环境变量的结构体,即包含了这两个ENV_CRC(用于CRC校验),Flags(标志有没有环境变量的备份,根据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这个宏定义判断)。定义这个环境变量结构体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字: __PPCENV__,而__PPCENV__在该.c文件中好像说是gnu c编译器的属性,如下: # define __PPCENV__ __attribute__ ((section(".text"))) 意思是把这个环境变量表作为代码段,所以在编译完UBOOT后,UBOOT的代码段就会有环境变量表。当然,这要在我们定义了ENV_IS_EMBEDDED之后才行,具体而言,环境变量表会在以下几个地方出现(以nand flash为例): 1、UBOOT中的代码段(定义了ENV_IS_EMBEDDED), 2、UBOOT中的默认环 境变量, 3、紧接UBOOT(0x0 ~ 0x1ffff)后面:0x20000 ~ 0x3ffff 之间,包括备份的环境变量,我们读取,保存也是对这个区域(即参数区)进行的。3、SDRAM中的UBOOT中,包括代码段部分和默认部分,4、SDRAM中的melloc分配的内存空间中。 Environment.c代码如下: env_t environment __PPCENV__ = { ENV_CRC, /* CRC Sum */ #ifdef 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 1, /* Flags: valid */ #endif { #if defined(CONFIG_BOOTARGS) "bootargs=" CONFIG_BOOTARGS "\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BOOTCOMMAND) "bootcmd=" CONFIG_BOOTCOMMAND "\0" #endif #if defined(CONFIG_RAMBOOTCOMMAND) "ramboot=" CONFIG_RAMBOOTCOMMAND "\0"

UBOOT详细解读

大多数bootloader都分为stage1和stage2两部分,u-boot也不例外。依赖于CPU体系结构的代码(如设备初始化代码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且可以用汇编语言来实现,而stage2则通常用C语言来实现,这样可以实现复杂的功能,而且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移植性。 1、Stage1 start.S代码结构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其主要代码部分如下:(1)定义入口。由于一个可执行的Image必须有一个入口点,并且只能有一个全局入口,通常这个入口放在ROM(Flash)的0x0地址,因此,必须通知编译器以使其知道这个入口,该工作可通过修改连接器脚本来完成。 (2)设置异常向量(Exception Vector)。 (3)设置CPU的速度、时钟频率及终端控制寄存器。 (4)初始化内存控制器。 (5)将ROM中的程序复制到RAM中。 (6)初始化堆栈。 (7)转到RAM中执行,该工作可使用指令ldr pc来完成。 2、Stage2 C语言代码部分 lib_arm/board.c中的start arm boot是C语言开始的函数也是整个启动代码中C语言的主函数,同时还是整个u-boot(armboot)的主函数,该函数只要完成如下操作: (1)调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数。 (2)初始化Flash设备。 (3)初始化系统内存分配函数。 (4)如果目标系统拥有NAND设备,则初始化NAND设备。 (5)如果目标系统有显示设备,则初始化该类设备。 (6)初始化相关网络设备,填写IP、MAC地址等。 (7)进去命令循环(即整个boot的工作循环),接受用户从串口输入的命令,然后进行相应的工作。 3、U-Boot的启动顺序(示例,其他u-boot版本类似) cpu/arm920t/start.S @文件包含处理 #include @由顶层的mkconfig生成,其中只包含了一个文件:configs/<顶层makefile中6个参数的第1个参数>.h #include #include

uboot移植实验

一、移植环境 ?主机:UBUNTU ?开发板:飞凌2440 ?编译器:arm-linux-gcc-4.3.2.tgz ?u-boot:u-boot-2009.03.tar.bz2

3)修改u-boot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查找到smdk2410_config的地方,在他下面按照smdk2410_config的格式建立mini2440_config的编译选项,另外还要指定交叉编译器 4)测试编译新建的mini2440开发板项目

到此为止,u-boot对自己的mini2440开发板还没有任何用处,以上的移植只是搭建了一个mini2440开发板u-boot的框架,要使其功能实现,还要根据mini2440开发板的具体资源情况来对u-boot源码进行修改。 3. 根据u-boot启动流程图的步骤来分析或者修改添加u-boot源码,使之适合mini2440开发板(注:修改或添加的地方都用红色表示)。 1)mini2440开发板u-boot的stage1入口点分析。 一般在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中,在所有源码文件编译完成之后,链接器要读取一个链接分配文件,在该文件中定义了程序的入口点,代码段、数据段等分配情况等。那么我们的my2440开发板u-boot的这个链接文件就是cpu/arm920t/u-boot.lds,打开该文件部分代码如下:

知道了程序的入口点是_start,那么我们就打开mini2440开发板u-boot第一个要运行的程序cpu/arm920t/start.S(即u-boot的stage1部分),查找到_start的位置如下: 从这个汇编代码可以看到程序又跳转到start_code处开始执行,那么再查找到start_code 处的代码如下:

嵌入式Linux之我行 史上最牛最详细的uboot移植,不看别后悔

嵌入式Linux之我行——u-boot-2009.08在2440上的移植详解(一) 嵌入式Linux之我行,主要讲述和总结了本人在学习嵌入式linux中的每个步骤。一为总结经验,二希望能给想入门嵌入式Linux 的朋友提供方便。如有错误之处,谢请指正。 ?共享资源,欢迎转载: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 一、移植环境 ?主机:VMWare--Fedora 9 ?开发板:Mini2440--64MB Nand,Kernel:2.6.30.4 ?编译器:arm-linux-gcc-4.3.2.tgz ?u-boot:u-boot-2009.08.tar.bz2 二、移植步骤 本次移植的功能特点包括: ?支持Nand Flash读写 ?支持从Nor/Nand Flash启动 ?支持CS8900或者DM9000网卡 ?支持Yaffs文件系统 ?支持USB下载(还未实现) 1.了解u-boot主要的目录结构和启动流程,如下图。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cpu/xxxx/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u-boot的stage2代码通常放在lib_xxxx/board.c文件中,他用C语言写成。各个部分的流程图如下:

2. 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并测试编译。 目前u-boot对很多CPU直接支持,可以查看board目录的一些子目录,如:board/samsung/目录下就是对三星一些ARM 处理器的支持,有smdk2400、smdk2410和smdk6400,但没有2440,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 1)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主频和外设有点差别,所以我们就在board/samsung/下建立自己开发板的项目,取名叫my2440 2)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所以就以2410项目的代码作为模板,以后再修改

uboot移植笔记

u-boot-2015-01移植笔记 一、修改编译器路径 修改顶层Makefile文件,查找CROSS_COMPILE =,注释掉if判断,增加一行CROSS_CMPILE = arm-linux- (根据编译器不同这个自行添加,在这里感谢胡茂晓同学)。 二、复制平台相近board 1、进入board子目录下的samsung子目录,复制trats2文件夹为自己平台名字的文件夹(这里笔者使用iTop4412)。 2、进入iTop4412子目录,修改为。 3、修改Makefile,将trats2改为iTop4412。 三、修改板子相应配置 1、从源码根目录下进入include/configs目录,复制为。 2、从源码根目录下进入configs目录,复制trats2_defconfig为iTop4412_defconfig。 3、修改iTop4412_defconfig,将CONFIG_DEFAULT_DEVICE_TREE="exynos4412-trats2"改为CONFIG_DEFAULT_DEVICE_TREE="exynos4412-iTop4412"。

四、增加自己的Device Tree Source 1、从源码根目录下进入arch/arm/Dts目录,复制 exynos4412- 。 2、修改当前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将 dtb-$(CONFIG_EXYNOS4) += \ \ \ \ \ 修改成 dtb-$(CONFIG_EXYNOS4) += \ \ \ \ \ \

五、制作顶层.config文件 1、在源码根目录下使用命令make menuconfig(貌似刚支持图形界面配置)。 2、先配置基本的,Architecture select 选项选择ARM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选项的子选项Target select选择Samsun EXYNOS;EXYNOS board select选项选择Exynos4412 Trat2 board。 3、在Device Tree Control选项下,y(yes)Run-time configuration via Device Tree,选择Provider of DTB for control 为Embedded DTB for DT control,在Default Device Tree for DT control选项下输入exynos4412-iTop4412,退出。 4、保存退出,在源码根目录下会生成.config文件,需要用命令ls –a 查看。 5、在源码根目录下使用命令vim .config,修改.config文件。将CONFIG_SYS_BOARD="trats2" 修改成CONFIG_SYS_BOARD="iTop4412";将CONFIG_SYS_CONFIG_NAME="trats2"修改成CONFIG_SYS_CONFIG_NAME="iTop4412";将CONFIG_DEFAULT_DEVICE_TREE=""修改成CONFIG_DEFAULT_DEVICE_TREE="exynos4412-iTop4412"。(注意:每次使用make menuconfig后都要修改本条)

UBOOT分析移植

ARM 平台下的U-boot 移植 u-boot 移植 嵌入式BootLoader 的引导过程 图 1-1给出了嵌入式系统中的一般的引导过程,一般来说,引导程序都是保存在非易失的存储介质(如Flash 等)中,因为引导程序运行的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所以引导程序的RW 段必须放到RAM 中,所以一般的引导程序初始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初始化完内存控制器后将其RW 段拷贝到RAM 中,同时开辟一段内存用于其ZI 段。如果引导过程是放置在不可原位执行的存储介质,如NAND Flash 上的时候,引导程序还必须将其自身也拷贝到RAM 中。 一般来说大概的步骤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Stage1 ? 硬件设备初始化(内存控制器的设置); ? 为加载BootLoader 的stage2部分的代码准备RAM 空间; ? 拷贝BootLoader 的stage2部分的代码到RAM 空间中,并跳转执行; ? 设置好堆栈,Heap 等; ? 跳转到 stage2 的 C 入口点; Stage2 ? 初始化本阶段要使用到的硬件设备(net ,flash 等); ? 将OS 映像从 flash 上读到 RAM 空间中; ? 为OS 设置启动参数; ? 跳转到OS 内核image 的入口点。 图1-1 嵌入式系统引导

u-boot简介 U-Boot是由开源项目PPCBoot发展起来的,ARMboot并入了PPCBoot,和其他一些arch 的Loader合称U-Boot。2002年12月17日第一个版本U-Boot-0.2.0发布,同时PPCBoot 和ARMboot停止维护。 U-Boot支持的处理器构架包括PowerPC(MPC5xx, MPC8xx, MPC82xx, MPC7xx,MPC74xx, 4xx), ARM(ARM7,ARM9,StrongARM,Xscale),MIPS (4Kc,5Kc),x86等等,U-Boot (Universal Bootloader)是在GPL下资源代码最完整的一个通用Boot Loader。 U-Boot提供两种操作模式:启动加载(Boot loading)模式和下载(Downloading)模式,并具有大型Boot Loader的全部功能。主要特性为: ●SCC/FEC以太网支持 ●BOOTP/TFTP引导 ●IP,MAC预置功能 ●在线读写FLASH,DOC, IDE,IIC,EEROM,RTC ●支持串行口kermit,S-record下载代码 ●识别二进制、ELF32、pImage格式的Image,对Linux引导有特别的支持 ●监控(minitor)命令集:读写I/O,内存,寄存器、内存、外设测试功能等 ●脚本语言支持(类似BASH脚本) ●支持WatchDog,LCD logo,状态指示功能等 U-Boot的功能是如此之强大,涵盖了绝大部分处理器构架,提供大量外设驱动,支持多个文件系统,附带调试、脚本、引导等工具,特别支持Linux,为板级移植做了大量的工作。U-Boot的完整功能性和后续不断的支持,使系统的升级维护变得十分方便。 u-boot的目录树结构 1.1.1 Borad目录 包括大量的Board dependent files的代码文件,每一个开发板都以一个子目录出现在当前目录中,每个board目录下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文件 1.config.mk:其中至少包括TEXT_BASE这个一个Makefile的变量,这个变量指出了被编译的可执行uboot image应该放在RAM中的位置,也就是该image的执行位置;2.flash.c:这里主要还是对NorFlash的操作,flash的基本操作; 3.lowlevel_init.S:提供lowlevel_init函数供u-boot在第一阶段调用,一般是针对SDRAM 控制器的初始化,如设置SDRAM的刷新率,等待时钟等,一般来说,如果需要将第二阶段代码和数据拷贝到SDRAM中,这个操作是必须的; 4.Makefile:编译board目录下的代码所使用的makefile; 5.board.c:和板级相关的初始化函数,如设置GPIO,设置时钟,设置总线时序等;6.u-boot.lds:针对开发板的情况编写的连接脚本,通过连接脚本,一般应该将u-boot的stage1的代码放在image的开始的地方; 1.1.2Common目录 该目录下实现uboot支持的命令和公用函数,每一条命令都对应一个文件。例如bootm 命令对应就是cmd_bootm.c。

uboot调试指南

Uboot调试参考指南 一、调试目的 Uboot的调试旨在通过观察uboot运行时状态来测试硬件问题。 二、调试步骤 1.修改代码 在uboot代码路径下,编辑uboot代码,需要做以下修改; a.修改config.mk文件,添加以下两行内容: AFLAGS += -Wa,-gdwarf2 CFLAGS += -g2 -gdwarf-2 b.修改. /arch/powerpc/lib/board.c文件 debug("Now running in RAM - U-Boot at: %08lx\n", dest_addr); printf("Now running in RAM - U-Boot at: %08lx\n", dest_addr); 将debug改为printf,如上所示。 2.编译uboot 执行make BSC9131RDB_SYSCLK100_NAND,编译uboot 3.将编译好的u-boot-nand.bin(uboot image格式)及u-boot(elf格式文件)文件拷 贝出来 4.烧录uboot 将步骤3中保存的u-boot-nand.bin烧录到目标板中,烧录过程略。 5.建立工程 a.在cw界面,点击file->import, 选择code warrior -> Power architecture ELF executable,如图1所示: 图1 建立elf工程 b.选择步骤3中保存的u-boot(elf格式文件),toolchain选择bareboard application, target OS选择none,工程名字请根据需要设置,比如我的机器上设置为example, 点击next,如图2所示:

Uboot_for_mini6410_移植步骤详解

这是u-boot-2010.09 针对友善之臂MINI6410移植的最基础版本,只包含了就基本的系统引导,NAND读写,DM9000网卡等等。但是这个足够开发的方便使用。今后会陆续添加原先我为mini2440添加的所有功能。 但是此次移植并非我的功劳,首先基本的移植是由Alex Ling 完成的,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他提交的补丁,但是编译后无法使用,可能是因为host系统不同,对脚本的解析不同,使得spl部分的生成出现问题,只需修改一下nand_spl目录下目标板目录的中config.mk中的 PAD_TO := $(shell expr $$[$(TEXT_BASE) + 4096]) 即可。 DM9000的驱动没有太大的问题(修改了一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感谢肖工指教),但是原本的u-boot并没有调整所有SROM控制器的配置(其中包括连接DM9000所使用的bank1的总线),我使用了友善带的u-boot的参数配置了一下就好了。 一: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batch.viewlink.php?itemid=1694 ftp://ftp.denx.de/pub/u-boot/ 去这2个网站随便下载都可以下载得到最新或者你想要的u-boot。现在我将下载u-boot-2010-09,这个也就是最新的版本啦。 下载后把它解压,然后得到u-boot-2010-09的文件夹,然后进去,并且做下面几件事情:1:进入arch这个文件夹,把出arm外的前部文件夹删掉 2:进入board这个文件夹,把除samsung外前部文件夹删掉 3:进入include/configs,把除smdk6400.h外的所有文件删除。 4: 把顶层目录下有一个叫onenand_ipl的文件夹删除掉,因为没有用到。 5:进入nand_spl/board,把除samsung外全部文件删除掉。 6:再进入arch/arm/cpu文件夹,把除arm1176外其他文件夹删除掉。 7:再进入arch/arm/include/asm文件夹,把除arch-s3c64xx文件外带arch-XX的文件夹删除8:再进入board/samsung文价夹下,把除smdk6400外其他文价夹删除掉。 至此已经把没用到或者不想见到它的文件夹跟文件删除掉了。爽吧。 二: 1:在顶层的目录下找到Makefile文件,并且打开,因为vi或者vim没用习惯而是改用gedit。lwf@lwf-desktop:/home/u-boot-2010.12$ sudo gedit Makefile 在这个Makefile你会找到: ######################################################################### ## ARM1176 Systems ######################################################################### smdk6400_noUSB_config \ smdk6400_config : unconfig @mkdir -p $(obj)include $(obj)board/samsung/smdk6400 @mkdir -p $(obj)nand_spl/board/samsung/smdk6400

黄刚--uboot在mini2440上的移植

u-boot-2009.08在2440上的移植详解(黄刚) u-boot-2009.08在2440上的移植详解(一) 嵌入式Linux之我行,主要讲述和总结了本人在学习嵌入式linux中的每个步骤。一为总结经验,二希望能给想入门嵌入式Linux的朋友提供方便。如有错误之处,谢请指正。 共享资源,欢迎转载: 一、移植环境 主机:VMWare--Fedora 9 开发板:Mini2440--64MB Nand, 编译器: u-boot: 二、移植步骤 本次移植的功能特点包括: 支持Nand Flash读写 支持从Nor/Nand Flash启动 支持CS8900或者DM9000网卡 支持Yaffs文件系统 支持USB下载(还未实现) 1. 了解u-boot主要的目录结构和启动流程,如下图。

u-boot的stage1代码通常放在cpu/xxxx/start.S文件中,他用汇编语言写成; u-boot的stage2代码通常放在lib_xxxx/board.c文件中,他用C语言写成。 各个部分的流程图如下:

2. 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并测试编译。 目前u-boot对很多CPU直接支持,可以查看board目录的一些子目录,如:board/samsung/目录下就是对三星一些ARM处理器的支持,有smdk2400、smdk2410和smdk6400,但没有2440,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开发板项目。 1)因2440和2410的资源差不多,主频和外设有点差别,所以我们就在board/samsung/下建立自己开发板的项目,取名叫my2440 #tar -jxvf u-boot-2009.08.tar.bz2 //解压源码

Uboot启动流程分析和移植介绍

基于MPC83xx 的U-boot 启动流程分析和移植 董 闯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100876) E-mail :donix.dong@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 摘 要:本文首先引入Bootloader 的概念,接着介绍U-boot 这种引导程序,并以Freescale 32位微处理器MPC83xx 为例,结合代码详细分析了U-boot 的启动的各个阶段及最终引导Linux 内核的过程,最后,建立交叉编译环境,针对TC8313E 目标板,给出U-boot 移植与编译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U-boot;MPC83xx;交叉编译;移植;嵌入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05 1.引言 引导程序(Bootloader)是系统加电后运行的第一段软件代码,类似于PC 机中的引导加载程序BIOS 。虽然引导程序仅在系统启动时运行非常短的时间,但对于嵌入式系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这段小程序,初始化必要的硬件设备,创建内核需要的一些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内核,从而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配置到一个合适的状态,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真正起到引导和加载内核的作用。 2. U-boot 介绍 目前,嵌入式领域里出现了很多种类的Bootloader ,如Armboot 、Blob 、Redboot 、vivi 和U-boot 等,其中U-boot 是使用最广泛,功能最完善的。 U-boot (Universal Boot Loader)是从PPCBOOT 发展演化而来[1] ,其源码目录、编译形式与Linux 内核很相似,事实上,不少U-boot 源码就是相应的Linux 内核源程序的简化,尤其是一些设备的驱动程序,这从U-boot 源码的注释中就能体现。U-boot 中Universal 有两层含义,一是U-boot 除了支持PowerPC 系列的处理器外,还能支持MIPS 、x86、ARM 、NIOS 、XScale 等诸多常用系列的处理器;另外一层含义则是U-boot 不仅仅支持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的引导,还支持OpenBSD, NetBSD, FreeBSD, SVR4, Solaris, VxWorks, LynxOS, pSOS, lrix, RTEMS, QNX, ARTOS 等操作系统的引导。这两个特点正是U-boot 项目的开发目标,即支持尽可能多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就目前来看,U-boot 对PowerPC 系列处理器支持最为丰富,对Linux 的支持最完善。 3. U-boot 启动流程分析 大多数Bootloader 都分为阶段1(stage1)和阶段2(stage2)两大部分,U-boot 也不例外。依赖于CPU 体系结构的代码(如CPU 初始化代码等)通常都放在阶段1 中,这些代码一般由汇编语言实现,有些CPU 还会在这个阶段调用部分的C 函数,例如MPC83xx ;U-boot 的阶段2则用于实现复杂的功能,这部分功能通常用C 语言来实现,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移植性。下面结合MPC83xx 的启动流程进行分析: 3.1 U-boot 的stage1 https://www.sodocs.net/doc/f212135570.htm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最新Uboot移植步骤 5:NorFlash

最新Uboot移植步骤5:NorFlash 显示Flash:***failed***,说明norflash未识别,我们搜索“Flash:” 进入第一个查看 找到这个判断条件,如果flash_size>0则输出flash大小,否则输出 *** failed *** ### ERROR ### Please RESET the board ###

其中hang函数导致程序无法继续向下执行,我们只实现了nand启动肯定在这会卡住,所以我们不用这个hang 函数,直接输出flash未识别的信息就好了,改动如下: 现在来找norflash未识别的原因,进入flash_init函数 看见这样一段代码 可知,有2个函数可以检测flash的大小如果flash_detect_legacy函数不行再使用flash_get_size函数,先进入flash_detect_legacy函数看下,其结构如下: 该函数有2个,使用哪一个由宏CONFIG_FLASH_CFI_LEGACY决定,搜索该宏:

很明显,前面我们都是使用该函数进行大小检测的,而该函数无法识别flash,那我们使用新方法进行检测,进入新方法查看: 发现有很多可用调试信息,我们看看如何起用这些调试信息: 发现只要定义了_DEBUG即可启用调试信息,我们定义该宏: 在文件开始发现注释: 我们直接定义DEBUG即可,

配置,编译,下载到板子norflash: 重新上电从norflash启动,输出如下: 我们查看JEDEC PROBE:从哪来

查看norflash手册,看读取的设备ID是否正确 可以看到输出的厂家设备ID是正确的, 说明下面这个函数读取正确 那就是 函数出现错误,我们进入该函数查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