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IS-lm模型习题

IS-lm模型习题

IS-lm模型习题
IS-lm模型习题

IS-LM模型习题

一、选择题:

1.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

A、同一利率水平下的收入增加

B、利率不变收入减少

C、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利率提高

D、收入不变利率下降

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出现于()

A、各种收入水平和各种利率水平

B、各种收入水平和一种利率水平

C、一种收入水平和各种利率水平

D、一种收入水平和一种利率水平

3.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

A、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B、使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货币额;

C、货币市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均衡货币额;

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

4.一般来说,IS曲线的斜率()

A.、为负B、为正

C、为零

D、等于1。

5.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人们持有货币是由于()

A.、交易动机B、预防动机

C、投机动机

D、以上都正确。

6.LM曲线表示(()

A.、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B、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C、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D、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之间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7.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时表示()。

A.、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货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

B、产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而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C、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

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处于非均衡状态。

8.IS曲线表示满足()关系.

A、收入-支出均衡

B、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

C、储蓄和投资均衡

D、以上都对

9.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有()

A、一个

B、无数个

C、一个或无数个

D、一个或无数个都不可能

10.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出现于()

A、各种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

B、一种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

C、各种收入水平和一定利率水平上

D、一种收入水平和各种利率水平上

11、IS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

A、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实际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C、计划投资等于实际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D、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12、如果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则IS曲线()

A、向外平移

B、向内平移

C、变得更为陡直 D变得更为平坦

13、政府增加政府支出,同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那么()

A、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提高

B、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降低

C、均衡收入减少,利率水平提高

D、均衡收入增加,利率水平不确定

1 4、IS-LM模型研究的是()

A、在利率与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B、在利率与投资变动的情况下,总需求对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C、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起来,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D、考虑价格变动因素时,研究总需求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15、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条件是()

A、自发总需求增加

B、自发总需求减少

C、价格水平下降

D、货币供给减少

1 6、收入增加时,货币的交易需求将()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根据货币的交易需求情况而定

二、判断题

1、当收入增加时,人们用于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求不变()

2、凯恩斯认为交易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

3、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持有量则越少()

4、LM曲线的斜率恒为正,说明随着收入的上升货币的投机需求也在上升()

5、若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引起LM曲线向右移动()

6、在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两市场情况下,由于IS曲线的右移所引起的收入增加,要大于仅存在产品市场所引起的收入的增加幅度()

7、如果LM曲线是完全垂直的,那么财政政策在增加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8、在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利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结合都实现了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9、若货币供给减少,则LM曲线向右移动.()

10、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移动.()

11、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决定提高要求的准备金率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三、论述题

1、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什么?

4、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有哪些?

5、税率增加如何影响IS曲线、均衡收入和利率?

6、试述流动性陷阱产生的原因。

四、计算题

1、假设货币需求为L=0.2y-10r,货币供给为200美元,S=-60+0.2y,t=100,i =150,G=100。

(1) 求IS和LM方程;

(2) 求均衡收入、利率;

(3) 政府支出从100美元增加到120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有何变化?

(4) 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已知消费函数C=30+0.8Y,投资函数I=60-10r,求IS曲线方程

3、已知L=0.3Y+100-15r,M=1000。试推导出LM曲线

4、已知C=100+0.7(Y-T),I=900-25r.G=100.T=100,L=0.2Y+100-50r, M=500.

试求均衡的收入Y和利率r。

5、已知某小国在封闭条件下的消费函数为C=305+0.8Y,,投资函数为I=395-200r,货币的需求函数为L=0.4Y-100r,实际货币供给m=150

(1)写出IS曲线和LM曲线的方程

(2)计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息率

(3)如果此时政府购买增加100,那么均衡国民收入会增

加多少

(4)计算(3)中的政府购买乘数

(5)写出乘数定理中的政府购买乘数公式,利用这一公式

计算(3)中的乘数

(6)比较(4)和(5)的结果是否相同,请给出解释。

6、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162.5(单位:10亿美元)。求:(1)均衡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转移支付乘数。

7、已知货币需求Md=0.3Y+100-15r,货币供给Ms=1000,P=1,请计算:当Ms增加到1090时,LM曲线如何移动?移动多少?

中考数学 几何专题——半角模型

几何模型之半角模型 一、旋转性质 1.图形对应边相等(易得等腰,且等腰均相似) 2.对应角相等 3.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构成旋转角,旋转角处处相等 二、半角模型 半角模型(90°含45°) 条件模型结论 ①等腰直角△ABC; ②∠DAE=45° DE2=BD2+CE2 ①等腰直角△ABC; ②∠DAE=45° DE2=BD2+CE2 ①正方形ABCD; ②∠EAF=45°①EF=BE+DF; ②△CEF的周长是正方形周长的一半; ③点A到EF的距离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①正方形ABCD; ②∠EAF=45°EF=DF-BE 三、模型演练 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连接EF、AE、AF,过A作AH⊥EF 于点H.若EF=BF+DF.那么下列结论:①AE平分∠BEF;②FH=FD; ③∠EAF=45°;④S△E A F=S△A B E+S△A D F;⑤△CEF的周长为2.其中正确结论的 是.

2.在Rt△ABC中,AB=AC,D?E是斜边BC上两点,且∠DAE=45°,将△ADC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FB,连接EF,下列结论①△AEF≌△AED;②∠AED=45°; ③BE+DC=DE;④BE2+DC2=DE2,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BAC=90°,AB=AC,点M,N在边BC上,且∠MAN=45°,若BM=1,CN=3,求MN的长. 4.如图,在正方形OABC中,点B的坐标是(4,4),点E、F分别在边BC、BA上,OE=25.若∠EOF=45°,则F点的坐标是. 5.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MAN绕点A顺时针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之手拉手模型(初三数学)

手拉手模型 【课堂导入】 什么是手拉手相似基本图形?与手拉手全等的基本图形类似,手拉手相似要比手拉手全等更具有一般性。 在上面右侧的四个图形中,每一个图形中都存在两对相似三角形,△ADE∽△ABC, △ADB∽△AEC,这两对相似三角形是可以彼此转化的。

【例1】已知:△ABC,△DEF 都是等边三角形,M 是 BC 与 EF 的中点,连接 AD,BE. (1)如图1,当EF 与BC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直接写出 AD 与BE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ABC 固定不动,将图1 中的△DEF 绕点M 顺时针旋转(0o≤≤90o)角,如图2 所示,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例2】以平面上一点O 为直角顶点,分别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记作△AOB 和△COD,其中∠ABO=∠DCO=30°.点E、F、M 分别是AC、CD、DB 的中点,连接FM、EM. ①如图 1,当点D、C 分别在 AO、BO 的延长线上时 F M E M ②如图2,将图1 中的△AOB 绕点O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60度角,其 他条件不变,判断 F 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并对你的结论进行证明; E M

【例3】如图 1,在△ABC 中,∠ACB=90°,BC=2,∠A=30°,点 E,F 分别是线段 BC, AF=_______. AC 的中点,连结 EF.(1)线段B E 与A F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 BE (1)中的结论是(2)如图2,当△CEF 绕点C顺时针旋转α时(0°<α<180°) ,连结A F,BE, 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例4】如图 1,在四边形 ABCD 中,点E、F 分别是AB、CD 的中点,过点E 作AB 的垂 线,过点F 作CD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G,连接AG、BG、CG、DG,且∠AGD=∠BGC. (1)求证:AD=BC. (2)求证:△AGD∽△EGF. (3)如图2,若AD、BC 所在直线互相垂直,求E F A D的值.

(完整版)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典型例题(含答案)【经典】,推荐文档

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 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1、水平传送带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场和火车站,如图所示为一水平传送带装置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AB 始终保持恒定的速率v =1 m/s 运行,一质量为m =4 kg 的行李无初速度地放在A 处,传送带对行李的滑 动摩擦力使行李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随后行李又以与传送带相等的速率做匀速直线运动.设行李与 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 、B 间的距离L =2 m ,g 取10 m/s 2. (1)求行李刚开始运动时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 (2)求行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3)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行李就能被较快地传送到B 处,求行李从A 处传送到B 处的最短时间和 传送带对应的最小运行速率. 解析 (1)行李刚开始运动时,受力如图所示,滑动摩擦力: F f =μmg =4 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a 解得:a =1 m/s 2(2)行李达到与传送带相同速率后不再加速,则:v =at ,解得t ==1 s v a (3)行李始终匀加速运行时间最短,且加速度仍为a =1 m/s 2,当行李到达右端时, 有:v =2aL 解得:v min ==2 m/s 2min 2aL 故传送带的最小运行速率为2 m/s 行李运行的最短时间:t min ==2 s v min a 2: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下端轻轻地放一个 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9,已知传送带从A→B 的长度L=50m ,则物体从 A 到 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 2 m/s 2.1sin cos =-=m mg mg a θ θμ。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 为止,其对应的时 间和位移分别为: ,33.8s 2.1101s a v t === m 67.412 21==a s υ<50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其加速度大小为零(因为mgsinθ<μmgcosθ)。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2s 所用的时间为2t ,则202t s υ=,50m -41.67m=210t 解得: s, 33.8 2=t 所以:s 66.16s 33.8s 33.8=+=总t 。 3、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以2 m/s 的速度匀速斜向上运行,传送带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θ=30°。现把质量为10 kg 的工件轻轻地放在传送带底端P 处,由传送带传送至顶端Q 处。已知P 、Q 之间的距离为4 m ,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取g =10 3 2m/s 2。 (1)通过计算说明工件在传送带上做什么运动; (2)求工件从P 点运动到Q 点所用的时间。 [答案] (1)先匀加速运动0.8 m ,然后匀速运动3.2 m (2)2.4 s 解析 (1)工件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共同作用,摩擦力为动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cos θ-mg sin θ= ma 代入数值得: a =2.5 m/s 2

半角模型题

半角模型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半角模型 例1(海淀201405-8) 如图,点P 是以O 为圆心, AB 为直径的半圆的中点,AB=2,等腰直角三角板45°角的顶点与点P 重合, 当此三角板绕点P 旋转时,它的斜边和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与直径AB 分别 相交于C 、D 两点.设线段AD 的长为x ,线段BC 的长为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例2.(海201311-24).已知在ABC △中, 90=∠ACB ,26==CB CA , AB CD ⊥于D ,点E 在直线CD 上,CD DE 2 1=,点F 在线段AB 上,M 是DB 的中点,直线AE 与直线CF 交于N 点. (1)如图1,若点E 在线段CD 上,请分别写出线段AE 和CM 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1)的条件下,当点F 在线段AD 上,且2AF FD =时,求证: 45=∠CNE ; (3)当点E 在线段CD 的延长线上时,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 45=∠CNE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F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D C B A N F E C B A

24. (本小题满分8分) (1)AE ⊥CM ,AE =CM (2)如图,过点A 作AG ⊥AB ,且AG =BM,,连接CG 、FG ,延长AE 交CM 于H . ∵ 90=∠ACB ,26==CB CA , ∴∠CAB =∠CBA =45°, 12. ∴∠GAC =∠MBC =45°. ∵AB CD ⊥, ∴CD=AD=BD =162 AB =. ∵ M 是DB 的中点, ∴3BM DM ==. ∴3AG =. ∵2AF FD =, ∴4 2.AF DF ==, ∴+2+3=5.FM FD DM == ∵AG ⊥AF , ∴FG = ∴.FG FM = 在△CAG 和△CBM 中, ∴△CAG ≌△CBM . ∴CG =CM ,ACG BCM ∠=∠. ∴++90MCG ACM ACG ACM BCM ∠=∠∠=∠∠=.在△FCG 和△FCM 中, ∴△FCG ≌△FCM . ∴FCG FCM ∠=∠. ∴45FCH ∠=. 由(1)知AE ⊥CM , ∴90CHN ∠= ∴ 45=∠CNE . (3)存在. AF =8. 例3.(平谷201405-24)(1)如图1,点E 、F 分别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点,∠EAF =45°,连接EF , 则EF 、BE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EF =BE +FD .连结BD ,交AE 、AF 于点M 、N ,且MN 、BM 、DN 满足222DN BM MN +=,请证明这个等量关系;

专题20 半角模型(解析版)

中考常考几何模型 专题20 半角模型 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如图①: (1)∠2=2 1 ∠AOB ;(2)OA=OB 。 如图②: 连接 FB ,将△FOB 绕点 O 旋转至△FOA 的位置,连接 F ′E 、FE ,可得△OEF ′≌△OEF 。 模型精练 1.(2019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ADC =180°,AB =AD ,E 、F 分别是边BC 、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 =1 2 ∠BAD ,求证:EF =BE ﹣FD . 【点睛】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根据SAA 证明△ABG ≌△ADF 得到AG =AF ,∠BAG =∠DAF ,根据∠EAF =1 2∠BAD ,可知∠GAE =∠EAF ,可证明△AEG ≌△AEF ,EG =EF ,那么EF =

GE =BE ﹣BG =BE ﹣DF . 【解析】证明:在BE 上截取BG ,使BG =DF ,连接AG . ∵∠B +∠ADC =180°,∠ADF +∠ADC =180°, ∴∠B =∠ADF . 在△ABG 和△ADF 中, {AB =AD ∠B =∠ADF BG =DF , ∴△ABG ≌△ADF (SAS ), ∴∠BAG =∠DAF ,AG =AF . ∴∠BAG +∠EAD =∠DAF +∠EAD =∠EAF =1 2∠BAD . ∴∠GAE =∠EAF . 在△AEG 和△AEF 中, {AG =AF ∠GAE =∠EAF AE =AE , ∴△AEG ≌△AEF (SAS ). ∴EG =EF ,

初中几何经典模型总结(手拉手模型)

初中几何经典模型总结(手拉手模型) 模型可以让同学更快的进入到几何之中,产生兴趣。也是近来学习初中几何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经典几何模型---手拉手模型,这也是历年数学中考常考的几何压轴题型之一。手拉手模型的概念:1、手的判别:判断左右:将等腰三角形顶角顶点朝上,正对读者,读者左边为左手顶点,右边为右手顶点。2、手拉手模型的定义:定义: 两个顶角相等且有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形成的图形。(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例如:3、手拉手模型的重要结论三个固定结论:结论1:△ABC≌△AB'C'(SAS)BC=B'C'(左手拉左手等于右手拉右手)结论2:∠BOB'=∠BAB'(用四点共圆证明)结论3: AO平分∠BOC'(用四点共圆证明)例题解析:类型一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手拉手例1:已知: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DAE=90°.求证:BD=CE.分析: 要证BD=CE可转化为证明△BAE≌△CAD,由已知可证 AB=AC,AE=AD,∠BAC=∠EAD=90°,因为∠BAC ∠CAE=∠EAD ∠CAE,即可证∠BAE=∠CAD,符合SAS,即得证.解答:证明:∵△ABC与△AE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AE=AD,∠BAC=∠EAD=90°,∴∠BAC ∠CAE=∠EAD ∠CAE,即∠BAE=∠CAD,在△BAE与△CAD中,

AB=AC,∠BAE=∠CAD,AE=AD∴△BAE≌△CAD(SAS), ∴BD=CE.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中的手拉手例2:图1、图2中,点B为线段AE上一点,△ABC与△BED都是等边三角形。(1)如图1,求证:AD=CE;(2)如图2,设CE与AD交于点F,连接BF.①求证:∠CFA=60°;②求证:CF BF=AF.分析:(1)如图1,利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得:BD=BE,AB=BC,∠ABC=∠DBE=60°,再证∠ABD=∠CBE,根据SAS 证明△ABD≌△CBE得出结论;(2)①如图2,利用(1)中的全等得:∠BCE=∠DAB,根据两次运用外角定理可得结论; ②如图3,作辅助线,截取FG=CF,连接CG,证明△CFG 是等边三角形,并证明△ACG≌△BCF,由线段的和得出结论.解答:证明:(1)如图1,∵△ABC与△BED都是等边三角形,∴BD=BE,AB=BC,∠ABC=∠DBE=60°,∴∠ABC ∠CBD=∠DBE ∠CBD,即∠ABD=∠CBE,在△ABD和△CBE 中,AB=AC∠ABD=∠CBEBD=BE,∴△ABD≌△CBE(SAS),∴AD=CE,(2)①如图2,由(1)得:△ABD≌△CBE, ∴∠BCE=∠DAB,∵∠ABC=∠BCE ∠CEB=60°,∴∠ABC=∠DAB ∠CEB=60°,∵∠CFA=∠DAB ∠CEB,∴∠CFA=60°,②如图3,在AF上取一点G,使FG=CF,连接CG,∵∠AFC=60°, ∴△CGF是等边三角形,∴∠GCF=60°,CG=CF,∴∠GCB ∠BCE=60°,∵∠ACB=60°,∴∠ACG ∠GCB=60°, ∴∠ACG=∠BCE,∵AC=BC,∴△ACG≌△BCF,∴AG=BF,

半角模型专题专练复习进程

半角模型专题专练

半角模型例题 已知,正方形ABCD 中,∠EAF 两边分别交线段BC 、DC 于点E 、F ,且∠EAF ﹦45° 结论1:BE ﹢DF ﹦EF 结论2:S △ABE ﹢S △ADF ﹦S △AEF 结论3:AH ﹦AD 结论4:△CEF 的周长﹦2倍的正方形边长﹦2AB 结论5:当BE ﹦DF 时,△CEF 的面积最小 结论6:BM 2﹢DN 2﹦MN 2 结论7:三角形相似,可由三角形相似的传递性得到 结论8:EA 、FA 是△CEF 的外角平分线 结论9:四点共圆 结论10:△ANE 和△AM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通过共圆得到) 结论11:MN ﹦√2 2EF (可由相似得到) 结论12:S △AEF ﹦2S △AMN (可由相似的性质得到) 结论5的证明: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 则S △AEF ﹦1﹣S 1﹣S 2﹣S 3 ﹦1﹣12x ﹣12y ﹣1 2(1﹣x)(1﹣y) ﹦1 2﹣1 2xy 所以当x ﹦y 时,△AEF 的面积最小 结论6的证明: 将△ADN 顺时针旋转90°使AD 与AB 重合 ∴DN ﹦BN ′ 易证△AMN ≌△AMN ′ ∴MN ﹦MN ′ 在Rt △BMN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BM 2﹢BN ′2﹦MN ′2 即BM 2﹢DN 2﹦MN 2 结论7的所有相似三角形:

△AMN ∽△DFN △AMN ∽△BME △AMN ∽△BAN △AMN ∽△DMA △AMN ∽△AFE 结论8的证明: 因为△AMN ∽△AFE ∴∠3=∠2 因为△AMN ∽△BAN ∴∠3=∠4 ∴∠2=∠4 因为AB ∥CD ∴∠1=∠4 ∴∠1=∠2 结论9的证明: 因为∠EAN ﹦∠EBN =45° ∴A 、B 、E 、N 四点共圆(辅圆定理:共边同侧等顶角) 同理可证C 、E 、N 、F 四点共圆 A 、M 、F 、D 四点共圆 C 、E 、M 、F 四点共圆 **必会结论-------- 图形研究正方形半角模型 已知:正方形ABCD ,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且?=∠45EAF ,AE 、AF 分别交BD 于H 、G ,连EF . 一、全等关系 (1)求证:①EF BE DF =+;②DG 2﹢BH 2﹦HG 2;③AE 平分BEF ∠,AF 平分DFE ∠. 二、相似关系 (2)求证:①DG CE 2=;②BH CF 2=;③HG EF 2=. (3)求证:④DH BG AB ?=2;⑤HG BG AG ?=2;⑥21=?CF DF CE BE . 三、垂直关系 (4)求证:①EG AG ⊥;②FH AH ⊥;③BE AB HCF =∠tan . (5)、和差关系 求证:①BE DG BG 2=-;②DH DF AD 2=+; ③||2||DG BH DF BE -=-.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力学典型例题 1、如图1-1所示,长为5米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 为4米的两杆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它钩着一个重 为12牛的物体。平衡时,绳中张力T=____ 分析与解:本题为三力平衡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选对象、分析力、画 力图、列方程。对平衡问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 法,如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等。所以,本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选挂钩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1-2所示,设细绳与水平夹角 为α,由平衡条件可知:2TSinα=F,其中F=12牛,将绳延长,由图 中几何条件得:Sinα=3/5,则代入上式可得T=10牛。 解法二:挂钩受三个力,由平衡条件可知: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均为T) 的合力F’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两个拉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 为菱形。如图1-2所示,其中力的三角形△OEG与△ADC相似,则: 得:牛。 想一想:若将右端绳A 沿杆适当下移些,细绳上张力是否变化? (提示:挂钩在细绳上移到一个新位置,挂钩两边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仍相等,细绳的张力仍不变。) 2、如图2-1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为2L的两个小定滑轮A、 B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 等。在轻绳两端C、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先托住物块, 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由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 C、D两端的拉力F不变。 (1)当物块下落距离h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 (2)在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C端恒力F做功W为多少? (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分析与解:物块向下先作加速运动,随着物块的下落,两绳间的夹角 逐渐减小。因为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不变,恒等于F,所以随着两 绳间的夹角减小,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将逐渐增大,物块所受合力 逐渐减小,向下加速度逐渐减小。当物块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达到 最大值。之后,因为两绳间夹角继续减小,物块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 且逐渐增大,物块将作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当物块下降速度 减为零时,物块竖直下落的距离达到最大值H。 当物块的加速度为零时,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可求出相应的θ角,再由θ角求出相应的距离h,进而求出克服C端恒力F所做的功。 对物块运用动能定理可求出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1)当物块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此时物块下降距离为h。因为F恒等于mg,所以绳对物块拉力大小恒为mg,由平衡条件知:2θ=120°,所以θ=60°,由图2-2知: h=L*tg30°= L [1] (2)当物块下落h时,绳的C、D端均上升h’,由几何关系可得:h’=-L [2] 克服C端恒力F做的功为:W=F*h’[3]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精修订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八上培优5 半角模型方法:截长补短 图形中,往往出现90°套45°的情况,或者120°套60°的情况。还有2α套α的情况。求证的结论一般是线段的和与差。解决的方法是: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旋转移位造全等,翻折分割构全等。截长法,补短法。 勤学早和新观察均有专题。勤学早在第49页,新观察在第34页,新观察培优也有涉及,在第27页2两个例题,29页有习题。这些题大同小异,只是图形略有变化而已。证明过程一般要证明两次全等。 下面是新观察第34页1~4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90゜,∠D=60゜,AB=BC,E、F,分别在AD、CD 上,且∠EBF=60゜.求证:EF=AE+CF. 2.如图2,在上题中,若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求证: AE=EF+CF. 3.如图,∠A=∠B=90°, CA=CB=4, ∠ACB=120°,∠ECF=60°,AE=3, BF=2, 求五边形ABCDE的面积.

A C B F E A C B F E D 4.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BAD=2∠EAF. (1)求证:EF=BE+DF; (2)在(1)问中,若将△AEF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E、F分别运动到BC、CD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试探究EF、BE、DF之间的数量关 系. 3.如图3,在四边形ABDC中,∠B+∠C=180°,DB=DC,∠BDC=120°,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E、F两点,连接EF,探索线段BE、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半角模型专题--优选专练.doc

半角模型例题 已知,正方形 ABCD中,∠ EAF两边分别交线段 BC、 DC于点 E、F,且∠ EAF﹦ 45°结论 1:BE﹢ DF﹦EF 结论 2:S△ABE﹢ S△ADF﹦S△AEF 结论 3:AH﹦ AD 结论 4:△ CEF的周长﹦ 2 倍的正方形边长﹦ 2AB 结论 5:当 BE﹦DF时,△ CEF的面积最小 22 2 结论 6:BM﹢DN﹦MN 结论 7:三角形相似,可由三角形相似的传递性得到 结论 8:EA、 FA是△ CEF的外角平分线 结论 9:四点共圆 结论 10:△ ANE和△ AM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通过共圆得到) 结论 11: MN﹦EF(可由相似得到) 结论 12: S△ AEF﹦2S△ AMN(可由相似的性质得到) 结论 5 的证明: 设正方形 ABCD的边长为 1 则S△AEF﹦1﹣S1﹣S2﹣ S3 ﹦1﹣ x﹣ y﹣ (1 ﹣x)(1 ﹣y) ﹦﹣ xy 所以当 x﹦y 时,△ AEF的面积最小 结论 6 的证明: 将△ ADN顺时针旋转 90°使 AD与 AB重合 ′ ∴DN﹦ BN ′ 易证△ AMN≌△ AMN ′ ∴MN﹦ MN ′ 在 Rt△BMN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2′ 2′2 BM﹢BN ﹦MN 22 2 即 BM﹢DN﹦MN 结论 7 的所有相似三角形: △ AMN∽△ DFN△AMN∽△ BME△AMN∽△ BAN△ AMN∽△ DMA△AMN∽△ AFE

结论 8 的证明: 因为△ AMN∽△ AFE ∴∠ 3=∠ 2 因为△ AMN∽△ BAN ∴∠ 3=∠ 4 ∴∠ 2=∠ 4 因为 AB∥CD ∴∠ 1=∠ 4 ∴∠ 1=∠ 2 结论 9 的证明: 因为∠ EAN﹦∠ EBN= 45° ∴A、B、E、N 四点共圆(辅圆定 理:共边同侧等顶角) 同理可证 C、E、N、F 四点共圆 A、M、 F、 D 四点共圆 C、E、 M、 F 四点共圆 **必会结论 --------图形研究正方形半角模型 已知:正方形 ABCD ,E、F分别在边 BC 、 CD 上,且 EAF 45 ,AE、AF分别交BD于H、 G ,连EF. 一、全等关系 ()求证:① 2 2 2 平分,平分 DF BE EF ;②DG﹢ BH﹦ HG;③AE BEF AF DFE . 1 二、相似关系 (2)求证:①CE 2DG ;② CF 2 BH ;③ EF 2HG . (3)求证:④AB2 BG DH ;⑤ AG 2 BG HG ;⑥BE DF 1 . CE CF 2 三、垂直关系 (4)求证:①AG EG ;②AH FH ;③tan HCF AB . (5) 、和差关系 BE 求证:① BG DG 2BE ;② AD DF 2DH ; ③ | BE DF | 2 | BH DG | .

初中几何专项——手拉手模型

E A D B C E A D B C E D C B A 图3图21图 O H G A B C D M P D E C B A 手拉手模型 模型 手拉手 如图,△ABC 是等腰三角形、△ADE 是等腰三角形,AB=AC ,AD=AE ,∠BAC=∠DAE= 。 结论:△BAD ≌△CAE 。 模型分析 手拉手模型常和旋转结合,在考试中作为几何综合题目出现。 模型实例 例1.如图,△ADC 与△GDB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连接AG 、CB ,相交于点H ,问:(1)AG 与CB 是否相等? (2)AG 与CB 之间的夹角为多少度? 3.在线段AE 同侧作等边△CDE (∠ACE<120°),点P 与点M 分别是线段BE 和AD 的中点。 求证:△CPM 是等边三角形。

F E C B A H D E C B A 1.如图,在△ABC中,AB=CB,∠ABC=90°,F为AB延长线上一点,点E在 BC上,且AE=CF。 (1)求证:BE=BF; (2)若∠CAE=30°,求∠ACF度数。 2.如图,△ABD与△BCE都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与CD,延长AE交CD于点 H.证明: (1)AE=DC; (2)∠AHD=60°; (3)连接HB,HB平分∠AHC。

B A D C P E 3图B D A E C 图21 图P D E C B A 3.将等腰Rt △ABC 和等腰Rt △ADE 按图①方式放置,∠A=90°,AD 边与AB 边重合,AB=2AD=4。将△ADE 绕点A 逆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0°<α>180°),BD 的延长线交CE 于P 。 (1)如图②,证明:BD=CE ,BD ⊥CE ; (2)如图③,在旋转的过程中,当AD ⊥BD 时,求出CP 的长。

高中物理难点分类解析滑块与传送带模型问题(经典)

滑块—木板模型 例1如图1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2m的物块A和木板B,A、B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μmg,现用水平拉力F拉B,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分析:为防止运动过程中A落后于B(A不受拉力F的直接作用,靠A、B间的静摩擦力加速),A、B 一起加速的最大加速度由A决定。解答:物块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A、B 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变式1例1中若拉力F作用在A上呢如图2所示。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 . 变式2在变式1的基础上再改为: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使A、B以同一加速度运动,求拉力F的最大值。 解答:木板B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为:,设A、B一起加速运动时,拉力F的最大值为F m,则: 解得: 《 例2 如图3所示,质量M=8kg的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小车右端加一水平恒 力F,F=8N,当小车速度达到1.5m/s时,在小车的前端轻轻放上一大小不计、质量m=2kg的物体,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小车足够长,求物体从放在小车上开始经t=1.5s通过的位移大小。(g 取10m/s2) 解答:物体放上后先加速:a1=μg=2m/s2,此时小车的加速度为:,当小车与物体达到共同速度时:v共=a1t1=v0+a2t1,解得:t1=1s ,v共=2m/s,以后物体与小车相对静止: (∵,物体不会落后于小车)物体在t=1.5s内通过的位移为:s= a1t12+v共(t-t1)+ a3(t-t1)2=2.1m

练习1如图4所示,在水平面上静止着两个质量均为m=1kg、长度均为L=1.5m的木板A和B,A、B 间距s=6m,在A的最左端静止着一个质量为M=2kg的小滑块C,A、B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2,A、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现在对C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4N,A和C开始运动,经过一段时间A、B相碰,碰后立刻达到共同速度,C瞬间速度不变,但A、B并不粘连,求:经过时间t=10s时A、B、C的速度分别为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解答:假设力F作用后A、C一起加速,则:,而A能获得的最 大加速度为:,∵,∴假设成立,在A、C滑行6m的过程中:,∴v1=2m/s,,A、B相碰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1=2mv2 ,∴v2=1m/s,此后A、C相对滑动:,故C匀速运动; ,故AB也匀速运动。设经时间t2,C从A右端滑下:v1t2-v2t2=L∴t2=1.5s,然后A、B分离,A减速运动直至停止:a A=μ2g=1m/s2,向 左,,故t=10s时,v A=0.C在B上继 续滑动,且C匀速、B加速:a B=a0=1m/s2,设经时间t4,C.B速度相 等:∴t4=1s。此过程中,C.B的相对位移为:,故C没有从B的右端滑下。然后C.B一起加速,加速度为a1,加速的时间为: ,故t=10s时,A、B、C的速度分别为0,2.5m/s,2.5m/s. $ 练习2如图5所示,质量M=1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大小可以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取g=10m/s2,试求: (1)若木板长L=1m,在铁块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8N,经过多长时间铁块运动到木板的右端 (2)若在铁块上施加一个大小从零开始连续增加的水平向右的力F,通过分析和计算后。(解答略)答案如下:(1)t=1s,(2)①当F≤N时,A、B相对静止且对地静止,f2=F;,②当2N6N时,A、B发生相对滑动,N. 滑块问题 1.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M=4kg,长为L=;木板右端放着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弦图模型和半角模型专题(Word版,无答案)

一 ) 弦图模型 基本图形】已知正方形 ABCD,过 B,D 两点分别向过点 C 的直线作垂线 , 垂足分别为点 E,F, 则△ BCE ≌△ CDF h, 正方形 ABCD 的四 个顶点分 (1) 当 a=45 °时, 求△EAD 的面积 (2) 当 a=30 °时, 求△EAD 的面积 (3) 当0°

变式训练 】如图,分别以 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4.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D/BC,∠ADC=90°,是AD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点M,以腰AB 为边作正方形ABFE,EP⊥l 于点P. 求证:2EP+AD=2CD 二)半角模型 半角模型【用旋转和对称(翻折)的方法解决问题】基本结论:在正方形ABCD中,若M、N 分别在边BC、CD上移动,且满足MN=BM+ DN,则有以下基本结论(需记忆):① . ∠MAN4=5°;② . C CMN 2AB;③ . AM、AN分别平分 ∠BMN和∠DNM. 同样,在正方形ABCD中,若已知∠MAN4=5°,则会有:① . MN=B+MD N; ②C CMN 2AB;③.AM、AN分别平分∠BMN 和∠DNM④; 若继续作AH⊥MN于点H, 则有AH=AB. F

初二数学手拉手模型

初二数学中的“手拉手”模型 如图1:两个公共顶点并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所组成的图 形具有很特别的性质,我们形象地称其为“手拉手”模型;在这个 图形种蕴含这两个全等三角形,而且这两个全等三角形可以看成其 中一个绕着顶点旋转顶角地度数后变成另外一个。 在图1中,只需要连结BD,CE则容易证明△ABD≌△ACE;同 时△ACE可以看成△ABD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BAC的度数得到。 熟悉手拉手模型对于解题是十分有帮助的。下面以一些初二阶段 的考题为例子一起来巩固强化一下这个模型。 例1(15石狮八年级期末26题)△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AD=AE,且∠BAC=∠DAE. (1)如图1,连结BE、CD,求证:CD=BE; (2)如图2,连结BD、CD,若∠BAC=∠DAE=60°,CD⊥AE,AD=3,CD=4,求BD的长; (3)如图3,若∠BAC=∠DAE=90°,以点A为旋转中心旋转△ABC,使得点C恰好落在斜边DE上,试探究、、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本分析:本题就是一道典型的手拉手模型问题,这边的两个等顶角共定点的等腰三角形是△ABC和△AED,因此图形中一定存在着两个全等的可以看成旋转得到的三角形。有了这个理念就不难想到第二题连结BE;第三题连结BE,得到全等三角形,第二题中两个全等三角形 是△ABE与△ACD;第三问全等的三角形是△ABE与△ACD。发现全等在本题中是关键;例 如第二题、三题就是通过全等把已知条件集中到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例2:如图3,在三角形ABC中AB=AC,∠BAC=90°,P是BC上的一点,证明: BP2+CP2=2AP2 分析:这个题目中并没有直接的“手拉手”模型;但是 题目中有一个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要证明的式 子中有一个线段AP是以A为端点的,因此我们可以考 虑以AP为直角边,构造以点A为顶点的另一个等腰直 角三角形APD,这样就出现“手拉手”模型了,而模型 中存在的两个旋转三角形也随之显现,能把相关线 段集中到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图4 (注:本题也可以直接考虑△ABP旋转) 例3:(17秋永春期末检测) 如图5,已知∠ACB=∠ACD=∠ABD=∠ADB=60°, ①三角形ABC是__________三角形 ②求证AC=BC+CD (2)如图6,如果把“∠ACB=∠ACD=∠ABD=∠ADB=60°”改写成“∠ACB=∠ACD=∠ABD=∠ADB=45°”,求线段AC,BC,CD的关系,并给出证明。 分析:②中要证明AC=BC+CD可以用“截长补短”的思维去考虑, 截长:在AC上截取CE等于BC,连结BE证明AE=CD, 补短:延长CD至点F使得DF=BC,接着证明三角形ACF是等边。

传送带问题典型题解

传送带问题典型题解 摩擦力做功 A 、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滑动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②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的功总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B 、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1.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2.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和总是等于零. 三、传送带问题: 传送带类分水平、倾斜两种:按转向分顺时针、逆时针转两种。 (1)受力和运动分析: 受力分析中的摩擦力突变(大小、方向)——发生在V 物与V 传相同的时刻; 运动分析中的速度变化——相对运动方向和对地速度变化。 分析关键是: ◆ V 物、V 带的大小与方向; ◆ mgsin θ与f 的大小与方向。 (2)传送带问题中的功能分析 ①功能关系:WF=△E K +△E P +Q ②对W F 、Q 的正确理解 (a )传送带做的功:W F =F ·S 带 功率P=F ×V 带 (F 由传送带受力平衡求得) (b )产生的内能:Q=f ·S 相对 (c )如物体无初速,放在水平传送带上,则在整个加速过程中 物体获得的动能E K =2mv 2 1传E K , 因为摩擦而产生的热量Q 两者间有如下关系:E K =Q= 2mv 21传 难点: 1、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让学生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该难点应属于思维上有难度的知识点,突破方法是灵活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理论依据,对物体的运动性质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好物体和传送带的加速度、速度关系,画好草图分析,找准物体和传送带的位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对于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传送初速为零的物体,传送带应提供两方面的能量,一是物体动能的增加,二是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所生成的热(即内能),有不少同学容易漏掉内能的转化,因为该知识点具有隐蔽性,往往是漏掉了,也不能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地显示出来,尤其是在综合性题目中更容易疏忽。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分析有滑动摩擦力做功转化为内能的物理过程,使“只要有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必有内能转化”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

2018年初中数学突破中考压轴题几何模型之正方形的半角模型教案

正方形角含半角模型提升 例1.如图,折叠正方形纸片ABCD ,先折出折痕BD ,再折叠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得折痕DG ,使2AD =,求AG . 例2 .如图,P 为正方形ABCD 内一点,10PA PB ==,并且P 点到CD 边的距离也等于10,求正方形ABCD 的面积 例3. 如图,E 、F 分别为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的一点,AM EF ⊥,?垂足为M ,AM AB =,则有EF BE DF =+,为什么 例4. 如图,在正方形ABCD 的BC 、CD 边上取E 、F 两点,使45EAF ∠=o ,AG EF ⊥于G . 求证:AG AB = 例5.(1) 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AE ,BF 交于点 O ,90AOF ?∠=. 求证:BE CF =. (2) 如图2,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H ,F ,G 分别在边AB ,BC ,CD ,DA 上,EF ,GH 交于点 O ,90FOH ?∠=,4EF =.求GH 的长. 【双基训练】 1. 如图6,点A 在线段BG 上,四边形ABCD 与DEFG 都是正方形,?其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CDE ?的面积为________2cm . (6) (7) 2.你可以依次剪6张正方形纸片,拼成如图7所示图形.?如果你所拼得的图形中正方形①的面积为1,且正方形⑥与正方形③的面积相等,?那么正方形⑤的面积为________. 3.如图9,已知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35平方厘米,E 、F 分别为边AB 、BC 上的点.AF 、CE 相交于G ,并且ABF ?的面积为14平方厘米,BCE ?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那么四边形BEGF 的面积是________. 4. 如图,A 、B 、C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2AB BC =。分别以 AB 、BC 为边作正方形ABEF 和正方形BCMN ,连接FN , EC 。 求证:FN EC =。 5.如图 ,ABCD 是正方形.G 是BC 上的一点,DE AG ⊥于 E ,BF AG ⊥于 F . (1)求证:ABF DAE △≌△; (2)求证:DE EF FB =+. 【纵向应用】 6. 在正方形ABCD 中,12∠=∠.求证:BE OF 2 1 = 7. 在正方形ABCD 中,12∠=∠.AE DF ⊥,求证:CE OG 2 1= 8. 如图13,点E 为正方形ABCD 对角线BD 上一点, EF BC ⊥, EG CD ⊥ 求证:AE FG ⊥ 9.已知:点E 、F 分别正方形ABCD 中AB 和BC 的中点,连接AF 和DE 相交于点G , 图2 D G A E B C F 13 A D E F C G B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汇编专题角含半角模型

专题15 角含半角模型 破题策略 1. 等腰直角三角形角含半角 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90°,点D ,E 在BC 上且∠DAE =45° (1) △BAE ∽△ADE ∽△CDA (2)BD 2+CE 2=DE 2 . 45° E A B C D 证明(1)易得∠ADC =∠B +∠BAD =∠EAB , 所以△BAE ∽△ADE ∽△CD A . (2)方法一(旋转法):如图1,将△AB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F ,连结EF . 45° F E A B C D 则∠EAF =∠EAD =45°,AF =AD , 所以△ADE ∽△FAE ( SAS ). 所以DE = EF . 而CF =BD ,∠FCE =∠FCA +∠ACE =90°, 所以BD 2+ CE 2=CF 2+CE 2=EF 2=DE 2 . 方法二(翻折法):如图2,作点B 关于AD 的对称点F ,连结AF ,DF ,EF . 45° E A B C D 因为∠BAD +∠EAC =∠DAF +∠EAF , 又因为∠BAD =∠DAF , 则∠FAE =∠CAE ,AF =AB =AC , 所以△FAE ∽△CAE (SAS ). 所以EF = E C .

而DF =BD , ∠DFE =∠AFD + ∠AFE =90°, 所以BD 2+ EC 2= FD 2+ EF 2= DE 2 . 【拓展】①如图,在△ ABC 中,AB =AC ,∠BAC =90°,点D 在BC 上,点E 在BC 的 延长线上,且∠DAE =45°,则BD 2+CE 2=DE 2 . E D 可以通过旋转、翻折的方法来证明,如图: E A D F E A D ②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变成任意的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 BC 上,且∠DAE =1 2 ∠BAC ,则以BD ,DE ,EC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度数为180° -∠BA C . B 可以通过旋转、翻折的方法将BD ,DE ,EC 转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如图: B C E B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