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9-2020)

文本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旅游局苏州市规划局

2009年12月

项 目 名 称 :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委托方 ( 甲方):

苏州市旅游局、苏州市规划局 承担方 ( 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 :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09年

12

月 国 家 事 业 法 人 代 码: 旅游

规划设计编制资质等级 : 旅游规

划设计资质证书编号 : 城乡规划

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 城乡规划编

制资质证书编号 :

40001083—0 甲级 旅规甲 04-2003 甲级 [ 建 ] 城规编第( 081001)

编制单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高级园林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博士 苏州市旅游局局长 高级城市规划师 苏州市旅游局副局长 城市规划师 博士 城市规划师 苏州市旅游局规划统计处处长 苏州市旅游局规划统计处科员 教授(安徽师范大学) 教授(苏州大学)

高级策划师 城市规划师 助理规划师 James Wemyss 经济分析师(美国)院主管总工:杨保军 主

管所长: 秦凤霞

所管主任工:岳凤珍

编制组组长:周建明

沈文娟

罗希

陆锋

编制组成员:陈 勇

谢丽波

王如东

陶嘉佳

陆林

汪德根

盖祥林

岳晓婧

刘运川

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目标与战略 (1)

第三章空间布局规划 (4)

第四章旅游吸引物体系规划 (10)

第五章旅游项目策划 (13)

第七章旅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23)

第八章各县市旅游发展指引 (27)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8)

第十章三年行动计划 (30)

第^一章规划实施保障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2009-2020年苏州市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旅游业发展行动纲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苏州市政府发挥对旅游业的调控引导、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二条本规划依据《旅游规划通则》、《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江苏省旅游业发展“ ^一五”规划(2005)》、《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苏州市近期建设项目规划(2007-2010)》等重要标准规范、各类发展规划以及苏州市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第三条本规划范围为苏州市行政辖区,包括苏州市区和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等5个县级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重点区域是2007 版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597平方公里。

第四条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20 年。

第五条本规划属区域规划中的专项规划,既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旅游专项规划的细化与补充。重点围绕显著增强苏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大幅度提高苏州旅游的综合效益两大核心目标,确定苏州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旅游形象塑造与特色品牌打造、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及重点旅游项目策划、三年行动计划等。

第六条旅游发展定位与方向

1、总体定位: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示范区和旅游服务国际化率先接轨区;以东方水城、三古一湖、江南艺术经典和水乡风情构成的“人间天堂”为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2、主要职能:国内外著名的风景游览、特色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长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商务旅游目的地和主要旅游服务基地。

3、发展方向:通过旅游文化的全程化渗透,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以“东方水城、太湖旅游度假区、金鸡湖”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全力打造苏州旅游

的“强力引擎”(建设三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针对长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线路组织与价值配置,以旅游效益提升为目标,以旅游综合体形式进行要素配套的接待服务基地建设。

第七条旅游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旅游业在苏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

位。

2、品牌目标:通过政策引导与调控、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中的价值导向定位,打造“锦绣世界水城、极品东方园林、经典江南艺术、魅力太湖风景、时尚浪漫新城、醇

厚水乡古镇”六张特色旅游品牌。

3、社会、文化与环境目标:促进就业,至2020年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12万个,间接就业岗位约83万个。促进苏州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苏州知名度、美誉度, 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实现安民富民的社会目标。通过发展依赖资源环境的旅游业,保持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旅游秩序,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感。

4、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目标:改善城乡道路、公共交通、环境卫生、空气水质、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紧急医疗救护中心、旅游网站、交通标识系统、游客支付系统等城乡旅游服务功能。

5、经济指标: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6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t匕重约7流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八条旅游发展战略

1、目的地战略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承接更多的旅游流的扩散和辐射,确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关键节点的地位。针对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打造两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对于入境旅游者或国内远程游客,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长三角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和主要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对长三角区域游客,打造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特色旅游目的地。

2、国际化战略

从旅游形象、品牌、营销、产品、活动、服务、环境、经营管理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实现游客构成国际化和旅游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重点是实现吸引物体系的国际化和旅游服务的国际化。通过对入境市场的需求管理,开发并营销三古文化体验产品和以城市商务游憩区、旅游综合体为代表的现代休闲娱乐产品,推出主题

旅游线路和定制度假旅游产品,加强昆曲、评弹等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利用,培育面向入境市场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购物游憩设施, 逐步引进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知名国际旅行社和品牌展会项目,加强旅游业的国际合作,加快旅游软硬件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对接,实现城市旅游功能的国际化接轨。

3、创新发展战略

在市场营销、项目策划、品牌建设、产品结构、开发运作等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趋势进行

适时创新。从市场主体入手,引进和培育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旅游企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

4、产业集聚战略

按照大旅游发展的要求,在空间上以核心吸引物为中心集聚相关要素、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形成规模效益,构建富有潜力的旅游产业新增长空间,打造一批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的产业集群,构建苏州旅游业的强力增长极、高效益的旅游产业园区。

5、文化全程化渗透战略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作为苏州旅游核心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作为特色要素

全过程融入旅游产品和旅游要素之中,全力培育苏州特色旅游文化。以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文化产业等)的纽带,形成产业链长、综合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产业。

6区域协作战略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进一步强化苏州与杭州、南京、无锡等周边旅游城市,以及长三角其

他旅游城市之间的线路协作、客源共享与捆绑营销。接轨上海,融入世博,将苏州重点旅游产品融入上海旅游产品体系中,重点加强同上海在远程、境外旅游市场方面的合作营销。通过功能互补、产品差异化开发、精品线路的共组、形象的共塑进一步推进重点区域的旅游协作,如苏锡常环太湖休闲旅游带的协作、沿长江旅游带的协作、环上海旅游圈的协作。

第九条旅游发展模式

转变现有旅游发展路径,由资源依赖型转为市场导向型,由比较优势导向转为竞争优势导向,由单体开发转为产业集聚,由国际游客和国内远距离游客的旅游过境地转为多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以产品结构转型、特色要素创新、引擎项目打造、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空间整合、旅游环境优化为旅游发展重点,以创新强化吸引物体系、

全面提升综合环境、构建特色旅游品牌、完善管理和政策体系为路径,显著提升苏州旅游业的持续竞争力;以加快结构优化转型、推进旅游综合体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获取长三角旅游价值链中高端地位为路径,大幅度提高苏州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探索现有资源依托发展模式、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旅游综合体建设发展模式等多种旅游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以旅游环境改善为基础,产品结构优化为重点,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为形式、机制与体制创新为依托、特色旅游要素高效配置为手段的苏州旅游发展模式。

第十条旅游发展总体格局

构建“一核一带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一核”为主城旅游发展极核,“一带”为沿江休闲旅游带,“三区”为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湖荡生态休闲旅游区、南部水乡古镇观光休闲旅游区。

第十一条主城旅游发展极核

1、空间范围:包括苏州古城、工业园区(从古城至金鸡湖部分)、高新区(从古城至苏州乐园部分)。

2、发展目标:围绕“锦绣世界水城、极品东方园林、时尚浪漫新城、经典江南艺术、三吴都会风情”五张特色品牌打造世界级文化休闲旅游地,长三角区域旅游组织与服务基地。

3、发展思路:实施全要素旅游化发展战略,对古典园林、历史街区、特色河道等物质性资源,苏绣、评弹、昆曲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以及特色餐饮、特色购物等旅游要素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围绕金鸡湖打造集聚会展、影视、游艇、置业型度假酒店等时尚业态,荟萃精品街区、精品店铺、现代娱乐、主题餐厅等场所的时尚空间,塑造时尚浪漫新城的品牌形象。通过旅游要素空间延伸,将古城与高新区、工业园区进行旅游吸引物整合、旅游线路共组,使主城区不仅成为文化游览区,而且成为提供国际化、高品位、全功能旅游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区,旅游要素高度集聚的旅游综合体,旅游产业的重要效益区,将主城区整体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4、发展重点

推进苏州古城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的全面提升与深度开发,从局部分散景点的观光旅游产品开发走向全要素休闲旅游环境的营造;以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片区为基础(景观斑块),通过主题与品牌提升(从“苏州古城”到“东方水城”),以苏州古城为核心的景观基质和景观廊道的扩展,主题化、特色化、多样性的休闲旅游要素与活动的配套,与苏绣、评弹、昆曲等经典文化艺术、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结合,旅游线路、交通、标识系统的无缝化接合,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的苏州乃至长三角的强力旅游引擎。

高新区重点打造苏州乐园现代娱乐旅游板块,注重主题公园内容的更新提升、科普内涵的挖掘与融入。建设大运河文化休闲旅游带,开展康体休闲、文化休闲等活动。

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现代娱乐等产品,重点打造金鸡湖都市商务休闲旅游综合体。

5、旅游要素配套

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缓解主城区尤其是古城区的交通压力。在古城范围内限制除公共交通外的机动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交车尤其是适合本地街坊尺度的具有苏州特色公交车。古城区内提倡慢行交通方式,主要景点周边按照优先次序为步行、自行车、人力两轮车、客运三轮车、中小型机动游览车。在主要的历史街区和商业街建立慢行街区和步行街,在此区域内对公交

车以外的其他机动车分时限行。重点完善以古城为核心的城市观光巴士线路配套建设,设置环古城旅游交通换乘系统。统筹利用古城内景区周边社会停车设施,结合苏州城市交通建设增加旅游车辆停泊设施,各主要景区入口处尽可能设置临时停靠点。开辟“一环三射”的主城区水上游线,“一环” 即环古城区护城河水上特色观光旅游线路,“三射”为护城河-胥江-京杭运河、护城河- 金鸡湖、护城河-虎丘一三角咀游线。在阊门、盘门、平门以及动物园附近设置主要游船码头。

至2020年新增星级饭店35家。其中市区新增星级饭店25家,工业园区和高新区新增星级饭店10家。古城区以主题酒店为主,适量发展青年旅舍和经济型酒店;工业园区以商务酒店为主。

主城区形成“一心两带两片”的旅游要素集聚区。一心为古城,旅游要素集中分

布于古城水巷深度体验区、观前街传统商业休闲区、山塘-阊门传统工艺创意区和城南特殊娱乐休闲区四个片区。两带为大运河旅游带和胥江旅游带,两片为金鸡湖-独墅湖

和荷塘月色片区。

建设服务于全市的沪宁城际苏州站北广场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服务于古城的阊门、

娄门、南门和金鸡湖等4个旅游集散分中心,提供水陆交通换乘、旅游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市、区、主要旅游区域及旅游景区四级旅游咨询中心体系,主要包括火车站出口通道、汽车南站和北站、南门轮船码头等服务于全市的旅游咨询中心,以及山塘街、东北街、十全街、凤凰街、观前街、平江路、金鸡湖、苏州乐园、虎丘等服务于旅游景区的旅游咨询中心。

第十二条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区

1、空间范围: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吴中区、高新区、吴江环太湖地区等。

2、发展目标:围绕“魅力风景太湖、醇厚江南古镇、纯美水乡风景、时尚体育休闲”四张特色品牌,建设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运动旅游地,环太湖区域旅游组织、服务与集散中心。

3、发展思路:通过保护分区划定、空间管制与引导,强化对环太湖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有效管理与保护,科学统筹环太湖旅游业与其他各项产业的发展。改变资源依赖型的传统风景观光旅游模式,重点发展高端度假、体育休闲等适应市场需求趋势的旅游项目,提升风景观光旅游,创新文化旅游,完善商务会议旅游,优化购物美食旅游,转型与创新乡村旅游,注重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利用。在旅游开发中,依托特色村镇集聚旅游功能,构筑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旅游村镇为载体、关联性产业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4、发展重点

以太湖旅游度假区为环太湖区域的核心功能区,通过旅游综合体模式,整合旅游资源,集

聚旅游要素,完善提升休闲度假设施,强化其旅游组织、交通集散功能,打造成为环太湖区域休闲度假中心和旅游组织集散中心,形成具有强大旅游功能和极高旅游效益的旅游产业功能区,苏州旅游业的又一个强力引擎。

吴中区以环太湖休闲度假、江南文化体验、水乡古镇体验为主导产品,建设太湖山水度假旅游区、城镇综合服务区、水乡古镇休闲体验区,实施“东联水乡、西合太湖、中融主城”的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环太湖旅游目的地体系。

吴江东太湖地区以品牌项目引进与服务创新为主,重点发展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主题社区,强化旅游集散与服务功能,加强生态建设,打造体现吴文化精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区。

高新区重点加强太湖生态观光休闲项目的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发展苏绣等特色文化创意项目与休闲旅游产品;树山等乡村观光休闲项目应加强“乐活”主题参与式旅游项目的创意策划;白马涧等休闲旅游景区应加强设施配套与完善。

5、旅游要素配套

有效引导和组织外来旅游客流通过城市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快速进出环太湖地区,旅游高峰期间采取交通管制措施限制私人小汽车进入,建设和完善从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至环太湖旅游城镇和主要景区的旅游巴士专线。建设苏州太湖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结合东太湖主题休闲旅游社区,建设东太湖旅游咨询中心。在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巴士站、商业街区、旅游景区设立电子信息服务设施。重点完善环太湖公路、苏州绕城高速公路、沪苏浙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等主要对外公路的旅游交通标识。结合东山沙滩山客运码头等交通设施,适度发展区域性的水上旅游交通;开通古城区至太湖(沿胥江、浒关运河)的水上交通游线。太湖东山、金庭、光福、度假区湖滨大道等区域,设置徒步和自行车专用道。

至2020年新增加星级饭店15家。饭店主要类型为生态型酒店、(太湖文化、吴文化)主题酒店、度假酒店、商务酒店等。

旅游要素主要集聚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吴江东太湖、西山、东山、光福-镇湖、木渎-胥口、石湖-七子山、天平山-灵岩山等区域。

第十三条水乡古镇观光休闲旅游区

1、空间范围:沿澄湖、淀山湖周边地区,包括周庄、同里、甪直、锦溪、千灯、黎里等水乡古镇。

2、发展目标:围绕“醇厚江南古镇、浓郁江南风情”两张特色品牌,建设以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为核心吸引的综合性观光休闲旅游区,世界级江南风情特色旅游地。

3、发展思路:将古镇风貌和周边环境保护作为古镇旅游发展的前提,协调好古镇旅游开发

利用和古镇保护间的关系。旅游发展成熟型古镇重点在于探索旅游产品转型路径,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模式;旅游发展后发型古镇重点在于汲取成熟古镇的经验,探索原生态、情景式等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疏解成熟古镇的客流。

4、发展重点

推动周庄、同里、甪直三大古镇的深度开发,从古镇观光向休闲旅游发展,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产业链拓展和提升古镇品牌的内涵与价值。锦溪、千灯、黎里等其它古镇的旅游发展,应结合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趋势,分别抓住细分客源市场,进行有序、差异化开发。

5、旅游要素配套

开通江南水乡名镇旅游专线,组织苏州古城-同里-周庄-甪直的水乡古镇体验游线,太湖-同里、太湖-甪直-周庄的专项游线,金鸡湖-甪直-澄湖、环城河-周庄、太湖-甪直-周庄水上游线。

围绕各古镇分别形成独立的旅游要素集聚区。至2020年新增星级饭店16家,主要布局于各古镇以及汾湖、淀山湖度假区内,重点发展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民居客栈等。组织民俗节庆、传统手工艺观摩、戏曲欣赏、泛舟、歌会、水乡传统艺术表演、影视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等娱乐活动,大力开发传统工艺品、土特产、服饰等旅游商品。澄湖、淀山湖沿岸以旅游度假区为载体,集聚度假宾馆、游艇、高尔夫等高端度假设施,以及户内外康体健身设施。

在各古镇内设置游客中心,提供旅游咨询、导游、医疗、信息查询等服务,在淀山湖、汾湖旅游度假区内设置旅游咨询点,提供旅游咨询、医疗等服务。

第十四条中部湖荡生态休闲旅游区

1、空间范围:包括昆承湖、尚湖、阳澄湖地区(包含园区、相城区、昆山、常熟等涉及地域)。

2、发展目标:围绕“纯美水乡风景、特色江南美食”两张特色品牌,打造长三角生态休闲特色旅游地。

3、发展思路:严格保护江南湖荡湿地景观,适度开展生态休闲旅游。依托周边城镇,集中发展接待服务设施。注重各个湖区周边旅游开发方向的差异性,并通过旅游线路共组和旅游品牌共塑打造苏州生态旅游地。

4、发展重点

以生态保育为前提,以湖泊风光、红色资源、名胜古迹为吸引物,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内容,推出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旅游等产品。

相城区重点发展中心商贸城现代商务旅游、三角嘴城市湿地公园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名人旅游、阳澄湖/盛泽湖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商品购物旅游等。沙家浜-昆承湖加强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影视基地的建设、特色风貌的塑造、影视作品的营销。加强虞山-尚湖与常熟老城的联动开发,实现山水生态城的一体化发展。阳澄湖以“阳澄湖大闸蟹”为龙头品牌,带动美食旅游、休闲旅游等产品的开发,推进环阳澄湖度假区的建设。

5、旅游要素配套

组织古城-阳澄湖-沙家浜-虞山/尚湖和环阳澄湖的陆上旅游专线,开辟环城河-阳澄湖水上交通线路,阳澄湖一巴澄湖一沙家浜的水上旅游线,沙家浜至尚湖、琴湖公园的水上游览线。

至2020年新增加星级饭店17家,重点发展生态度假酒店、主题酒店(蟹文化、

红色文化等)。形成4个要素集聚区:环阳澄湖以昆山阳澄湖旅游度假区、工业园区阳澄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相城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3个旅游度假区为要素集

聚区,沙家浜-昆承湖旅游区以沙家浜镇、沙家浜旅游度假区接待区、海星岛为要素集聚区,常熟古城要素集聚区,元和塘旅游要素集聚带。

在常熟古城内设置旅游集散中心,承担常熟市域内部以及通往周边区域的旅游交通集散作用,并承担旅游咨询、导游、旅游服务等功能。在阳澄湖三大度假区、沙家浜、海星岛、虞山、尚湖等重点景区内设置旅游咨询中心。

第十五条沿江休闲旅游带

1、空间范围:苏州沿长江地带,主要包括张家港一常熟一太仓沿线的沿长江地区。

2、发展目标:围绕“长江两岸风光、江南特色休闲”两张特色品牌,建设江苏省

沿江旅游带中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带。

3、发展思路:面向上海市场的需求特征,强化昆山、太仓城区的休闲旅游功能。重点发展时尚运动、康体保健、特色美食、商务休闲、乡村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引导旅游要素集聚发展,形成产业功能区。

4、发展重点

常熟重点开发大桥观光游、工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乡村生态游产品,加快大桥观光区、港口新城旅游区、江苇水上游憩区、湿地休闲旅游区、自然滨江田园风光区等项目建设。太仓以郑和下西洋长江公园、浏家港港口开发区等景区为重点,组织

中外文化交流之旅和工业观光之旅。张家港以双山岛旅游度假区、东渡苑、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香山风景旅游区、张家港港口观光区为重点开发地域,组织湿地生态休闲度假、工业观光、文化体验之旅。

以长江沿岸名人故居、古园林、古寺庙、古墓葬、古遗址、古桥、古镇、古街、古塔、古井为载体,组织长江沿岸探古风情游;组织双山岛-常熟港-浏家港-崇明岛长江轮渡观光游;以苏州长江沿岸港口为依托,组织港口工业观光游。

5、旅游要素配套

加强沿江高速与沿江各旅游景区的交通联络线建设,利用长江航道开展水上旅游线路。引导沿江各景区向东通过苏通大桥、通沙汽渡、通常汽渡跨长江与南通市主要景区进行线路共组和客源共享,向西与张家港市区、常熟市区、太仓市区、昆山市区以及中心城区主要景区进行线路共组和客源共享。建设苏浏线、苏虞东线的水上交通系统,沟通太仓与阳澄湖,进而与古城的水上交通联系。

至2020年新增加星级饭店11家,重点发展生态度假酒店以及汽车旅馆、渔家乐、农家乐等经济型住宿设施,形成双山岛、东渡苑、浒浦和太仓港城等4个旅游要素集

聚区。

在双山岛、东渡苑、太仓港城、浒浦、张家港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苏通大桥等景点设置旅游咨询点,提供景区旅游咨询、服务等功能。

第十六条旅游产品开发

1、体系构建:根据对苏州市资源和环境本底、周边市场竞争下的市场前景、产品链条的完整性、产品的综合效益、产品开发条件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按照旅游产品的属性,构建由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时尚运动、乡村旅游六大主导产品,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红色旅游、婚庆旅游等六大辅助产品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

2、规划思路:以“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生活”两条主线串联苏州的旅游产品,对特色资源进行转移利用,创新产品的利用方式,实现苏州旅游产品由传统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

3、方向与重点:以“因地制宜、特色提升、品位提升”为主要原则,以品牌塑造、文脉与地脉的挖掘强化、内涵扩展、功能追加和性能拓展、差异化开发、技术更新、产业链的扩张为途径,提升优化传统大众旅游产品,重点开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时尚体育等具有较高旅游产出效益和市场增长潜力的增长型旅游产品。面向长三角地区中产阶层、富豪市场、商业精英、企事业高级管理人员等核心客源,积极培育消费水平高、个性突出的高端商务会展、高端运动、高端度假、高端置业和高端专项旅游产品。策划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的文娱表演、传统工艺表演、节庆活动等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将非物质文化融于旅游要素开发、旅游活动策划和旅游环境营造

中,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4、主导产品开发

观光旅游产品:紧扣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元素,挖掘并着力表现观光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内涵,进一步优化提升观光产品档次和品位。以沿长江、环太湖、古城、古镇、古运河、旅游城镇群和特色旅游村落为重点开发地域,加强古典园林、古镇等传统观光产品与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等活动的融合、互动,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新的展示演示手段,推出古桥观光、沿长江观光、“夜光型”观光等新的观光产品,加强主题观光线路的创新。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湖泊、乡村资源与环境,以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发多样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传统“三古”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的升级,规范发展城郊休闲度假和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产品,鼓励发展体育休闲、美食购物休闲产品。积极引导大型度假中心、大型主题文化村落、大型度假饭店发展,加快建设主题度假酒店、主题文化酒店、艺术酒店、生态主题酒店、健康主题酒店等特色精品度假设施,适度开发滨水和水上休闲旅游项目。加强休闲度假与生态农业、休闲体育、房地产、会展、文化等产业的联合互动。

文化旅游产品:以吴文化和江南水乡神韵为主题灵魂,以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产品化体现和要素化利用为主要途径,加强苏州历史文化的“活”化与效益化利用。重点推出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系列:以古城、古园林、古村镇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系列,以昆曲、评弹、丝绸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系列和以太湖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文化景观遗产系列。通过打造“古吴文化”、“现代吴文化”产品系列,与无锡“吴源文化”产品系列形成差异化开发。苏州古城以时空拓展、内涵延伸、利用方式创新为重点,整体打造为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精品。环太湖地区重点开发苏绣文化、茶文化、香山帮建筑文化、太湖书画艺术文化,加强文化主题休闲景区的精品化开发,加快太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太湖文化景观遗产的申报。策划开发丝绸织造体验旅游、丝绸购物旅游、丝绸文化节事旅游等产品,推出具有全国吸引力的民俗文化、名人文化、民间艺术文化,以及以苏州寒山寺、北塔报恩寺、重元寺、玄妙观为重点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将民俗乡情、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加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完善和提升博物馆专题系列产品。

商务会展旅游产品:重点面向长三角区域市场,深度开发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能代表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消费前沿、政策导向的会议展览,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优势产业的国际性专业展会,鼓励和吸引高层次国际会议落户苏州。通过商务与旅游结合的途径,衍生形成会展、考察、度假、游憩、购物等系列化的产品与服务。开发建设集大型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商业中心等为一体的国际化多功能商务旅游集聚区。完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苏州科技文化中心的旅游功能和设施配套。

时尚运动旅游产品:以环太湖、虞山-尚湖、淀山湖、阳澄湖、盛泽湖、沿长江为重点地域,大力开发休闲体育、时尚运动旅游产品。开发户外运动休闲、户外体育拓展、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产品,积极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并与主题性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有机结合。加强体育运动基地和运动场馆的建设,鼓励各类时尚休闲健身等运动类俱乐部和团体的发展。

乡村旅游产品:以太湖和江南水乡古镇为重点地域,大力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乡村文化体验产品。提升东山、西山、三山岛等城市近郊地区现有农家乐产品,策划发展渔文化主题村、吴文化主题村、茶文化主题村等特色村落,推出乡村生态体验、乡村养生、乡村博物馆、企业庄园、乡村俱乐部等乡村旅游项目,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以农业旅游示范点为重点地域,提升观光农业产品。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观光项目。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建设与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第十七条旅游节事活动策划

以“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为主要开发模式,突出节事活动的地方性、文化性、民俗性,主题化、精品化、特色化开发旅游节事活动。强势打造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太湖开捕节、寒山寺听钟声三大精品节庆品牌,重点打造水乡古镇、(戏曲艺术、丝绸、茶)非物质文化、商务会展、民俗文化、大型文艺演出、美食文化六大节事品牌。

第十八条夜间旅游系统建设

1、水上夜游体系

以古城河为近期夜间水上游的重点,规范现有夜间游管理,加强水陆景点的联动。中远期增加长江夜游等项目。开设自苏州至周庄、同里的水乡巴士,特别开设夜航班轮,往返于古城、古镇之间。引进水上酒吧、水上茶吧、灯船、姑苏夜舫等不同类型的特色水上休闲游览交通工具,丰富水上夜游活动。亮化水巷,营造滨水夜景,强化滨水景观的夜间观赏效果。

2、陆上夜游体系

夜间游览:以网师园、怡园、藕园、枫桥-寒山寺为重点,开发园林夜游产品,并和周边热点景区形成时间上的衔接和活动内容上的互补。以金鸡湖为重点地域,策划水幕电影、音乐喷泉、主题餐厅、酒吧娱乐、休闲茶坊等夜间旅游项目。对地质类景观,进一步开发“夜光型”旅游产品。

夜间娱乐:在苏州古城内打造戏曲文化演艺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夜间娱乐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开辟周庄、同里、甪直等古镇夜游项目,并将评弹、昆曲、苏剧、吴歌、江南丝竹、滑稽戏等众多地方文艺形式融入到夜间娱乐项目中。中远期以苏州港为重点地域,集聚夜间服务优势,并辅以夜间游轮旅游,打造港口不夜城。

夜间休闲:以古城夜间休闲、夜间餐饮、夜间购物等特色要素为吸引物,推出夜间特色购物街、夜间特色餐饮街、夜间特色休闲街等夜间休闲活动重点街区,相城中心商贸城等夜间购物场所。在继承酒吧、茶楼、咖啡吧、工艺坊、书屋等现有休闲业

态的基础上,针对游客需求,增添特色表演、地方戏曲鉴赏、书画鉴赏、传统工艺观摩等内容。

夜游节事活动:提升或推出激情欢乐之夜、不夜城啤酒节、苏州酒吧文化节、艺术人生之夜、精品洋酒鉴赏主题夜等夜间主题娱乐节事活动,在一些传统节日推出“中秋赏月夜”“端午之夜”等活动。

第十九条旅游项目库构建

围绕“显著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旅游综合效益”两大目标,“江南风景、姑苏文化、康体运动、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生态休闲、时尚购物”七大主题系列,在主城旅游发展极核、沿江休闲旅游带、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湖荡生态休闲旅游区、南部水乡古镇观光休闲旅游区五大产业空间中构建由三个层次13个项目构成

的苏州旅游项目库。重点包装打造东方水城文化旅游与商务游憩综合体和太湖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两个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金鸡湖、阳澄湖、吴江东太湖、常熟山水生态城、古镇系列、长江沿江、主题乡村群、品牌商品直销中心8个

具有区域级影响力的重点项目,以及太仓体育主题公园、盛泽商品集散基地、沙家浜-昆承湖旅游区3个辅助项目。

第二十条旅游项目策划

1、世界名城一一东方水城文化旅游与商务游憩综合体的整体打造

包括苏州古城(面积约14.14平方公里)及其外围地区。发展定位为以苏州园林、苏州古城为核心吸引物,以城市旅游为主导产品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与商务游憩旅游综合体。

将苏州古城当作一个最大最美的景区、以及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来打造,重点进行文化景观展示和功能集聚区建设。加强古城风貌的保护、古城生活方式的延续、特色建筑的功能调整,协调好古城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加大旅游休闲、娱乐、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环城河水系的整合开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人文意境等特殊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整个古城分为四个功能分区,重点开发6个历史文化旅游街区,10-20条特色旅游街。

古城水巷深度体验区一一重点建设拙政园经典观光区和平江古城水巷深度体验区。控制拙

政园的游客数量,加强周边环境风貌的整治、旅游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狮子林等景区的整合,以及园外苑等经营服务场所的整合。平江路以徒步或三轮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划定游览路线,重点推出耦园-仓街周边、全晋会馆-戏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周边

的文化旅游项目,改造建设高端文化主题酒店。

观前街传统商业休闲区——形成以苏州地方特色产品商店或者老字号商店为主的观前传统商业步行街,配套建设观前特色美食一条街,以玄妙观为核心,举办传统民俗活动。

山塘一阊门传统工艺创意区一一重点建设山塘文化休闲精品街区、桃花坞民间艺术特色街区、虎丘婚纱商品创意街区和阊门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山塘加强茶楼、咖啡吧、酒吧、演艺吧、戏台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引入姑苏特色精品店铺,打造集观光、休闲、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精品街区。桃花坞以民间艺术为主题,开辟集生产、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具有浓郁苏州民俗风情的桃花坞民间艺术特色街区。虎丘打造苏州古城乃至全国有名的婚纱商品创意街区。对石路商业中心升级改造,打造苏州市文化娱乐、创意商业集聚区。

城南特色娱乐休闲区 ---- 重点打造十全街购物休闲一条街和盘门古城门历史风貌

体验区。十全街在继承现在酒吧、高档工艺坊、书屋等休闲业态的基础上,打造新苏州夜生活一条街。对南门商业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强化购物与文化、娱乐、餐饮等综合服务设施的结合。在对盘门景区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局部历史元素的更新与再造,塑造继承历史并展示当代新苏州旅游形象的公共活动空间。对景区周边的特色休闲街区,优化环境、规范管理、提升档次。

2、休闲天堂一一太湖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的创新发展

包括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及其周边地区,占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

以江南文化、太湖风景为特色的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地,主题娱乐与时尚休闲“乐活” 旅游综合体,长三角特色运动健身和康体休闲疗养地,环太湖旅游带发展的核心和强力引擎。

继续集聚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度假设施,重点发展高尔夫俱乐部、高星级度假酒店、会

议中心、游艇俱乐部等项目,建设主题度假社区以及由酒吧、咖啡厅、主题餐厅、演艺中心、娱乐会所组成的时尚休闲区,提升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的功能。

重点打造太湖文化论坛项目。以水系为骨架,以文化为主脉,沿线布置不同文化的典型公

共交流空间。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通过艺术盛会、民俗节庆、实景表演等形式,组织文化娱乐项目。进行以现代科技、LED音像技术为支撑的大型实景演出和幻景表演。建设现代化的大型会议中心,包括多功能厅、文化剧场、会议厅、五星级酒

店及配套设施。

开发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以生态修复与保护、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主要功

能,建设湿地渔业体验区、湿地展示区、湿地生态栖息地、湿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

湿地生态科教基地、原生湿地保护区等7大功能区。

打造包括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和养生疗养等产品的综合性环太湖运动健身基地。在西山、渔洋山、光福一线,设置户外休闲运动场地,配套体育培训中心、康体保健中心、酒吧、咖啡厅、主题餐厅、体育用品商店等,建设太湖休闲体育公园。在东太湖、东山、西山、光福、三山岛等地建设垂钓俱乐部、游艇俱乐部。举办环太湖体育赛事,包括群众性健身体育赛事、竞技体育赛事。面向大都市中高端收入人群,集中体检、医疗、保健、康复、疗养、餐饮等多种设施与功能,建设太湖health mall。

用吴文化的传统养生理念,结合茶、禅、道等养生之道,建设传统文化养生会馆。

加强植里、堂里、明月湾、东西蔡等村落太湖诗画意境的营造,打造太湖和谐人居环境的典型图景。西山按照茶文化、稻作文化等主题策划布置观光区、体验区、文化休闲区、文化博物馆等系列景观。在西山北部与南部山坞、光福南部,结合特色古村落,建设生态型的度假设施、休闲服务设施,打造融于太湖山水环境的天堂居所。推出大型江南诗画歌舞晚会《天堂苏州》。申报太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3、城市名片-- 金鸡湖都市商务休闲旅游综合体打造

位于金鸡湖及周边地区,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以商务休闲为主导方向的长三角特色城市旅游区,现代苏州的形象区和窗口区。

整合现有的商务会展、文化交流、度假、休闲娱乐、美食购物等资源,强化科文会展中心的旅游功能,打造电博会、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品牌节庆,重点培育工业、制造业、高科技等国际主题性会展,以及科技展览、文化博览、影视演艺等专业会展。加快李公堤时尚酒吧一条街、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推进主题餐厅、咖啡厅、休闲茶坊、音乐酒吧、迪吧、慢摇吧等各种休闲游憩场所建设。时尚水上运动区建设游艇俱乐部和水上运动中心。利用现有广场积极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和音乐会、露天时装表演、民间工艺表演等主题活动。加强沙湖动漫城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4、美食飘香一一阳澄湖生态保育与休闲度假开发

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阳澄湖水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为以美食、生态休闲为主导方向的长三角特色旅游接待地。

昆山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整治提升蟹舫苑,规范大闸蟹交易市场,统一品牌形象标志,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实行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特许经营,建设阳澄湖蟹文化主题村,

加速阳澄湖水上公园的建设,提升阳澄湖蟹文化节。

工业园区阳澄湖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加快国际高端健康养生会所、水上运动娱乐中心、浪漫婚典胜地、特色度假酒店及度假村、阳澄湖会议中心、主题公园、休闲运动俱乐部、医疗中心、SPA等休闲度假、康体运动项目的规划建设。

相城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包括中高档主题酒店、娱乐项目、文化广场等设施的度假中心,在盛泽荡附近策划湿地游憩、健身、滨水生态休闲活动,阳澄湖镇附近策划休闲农庄、湿地渔馆、乡野度假村等项目。在相城渭塘珍珠宝石城市场,策划珍珠养殖、加工、销售、展示活动。苏州国际服装城建设集服装发布、交易、住宿、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国际性服装交易中心。

成立阳澄湖管委会。控制旅游开发强度,加强环湖生态保育。

5、主题娱乐一一吴江东太湖主题度假社区综合开发

包括东太湖及周边地区(横扇、七都两镇),面积约160公顷,发展定位为融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主题旅游休闲社区。

建设东太湖文化主题休闲园。在横扇镇一带,围绕“茶舍楼阁”、“锦绣衣裳”、“艺海奇葩”、“精雕细刻”、“车行舟进”、“民居宅院”六大文化主题,在山水环境中有机布置现代休闲娱乐设施,配套购物餐饮、宾馆酒店、商务会所、工艺展示销售中心、旅游地产等项目。

建设吴江东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疗养为主要功能,以温泉为特色,重点打造沿湖生态游憩带、东太湖湿地公园、温泉度假接待中心、温泉主题度假区、乡村休闲旅游区等功能区,以及温泉康体主题度假、滨湖乡村休闲体验、滨湖水上休闲运动、绿色居所四大引擎项目。

&山水名城——常熟山水生态城的一体化发展

包括常熟古城和虞山一尚湖风景名胜区。发展定位为以山水风景、历史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文化生态旅游区。

通过虞山山地、尚湖及古城连接水系的绿化,以及古城旅游功能、产品与要素向虞山、尚湖的扩散延展,实行古城和虞山、尚湖的一体化开发。将山地绿色(植被)楔入城市,通过绿地公园、建筑小品、城市重点地段景观、地标性建筑与公共性建筑、灯光水景等设计,打造山水风景城市。

常熟古城加强地标区、城市入口区、公园游憩区、演艺游憩场所、文化场馆、旅游要素集聚区、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利用。招商城特色购物旅游区开辟精品购物街、小商品市场、美食购物街,定期举办商贸展示会、品牌推介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策划佛茶文化体验、佛教文化广场、休闲茶肆、庙会、山地健身、生态休闲度假项目。尚湖建设湿地生态园、滨水休闲运动区、湿地休闲娱乐区、尚湖十景、植物园。

7、忆江南一一以江南神韵为灵魂的古镇系列深度开发

包括周庄、同里、甪直、木渎四大开发成熟的知名古镇,以及锦溪、千灯、黎里、沙溪等其它古镇。发展定位为以古镇观光、文化休闲为主导方向的世界级精品文化旅游区。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林竹茂密,民风民俗奇特纯朴,是一片绿色的净土。进入新世纪,崇义县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兴县的战略。应崇义县委、县政府之邀,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崇义县旅游局共同编制《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组包括旅游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和北京三维诚信策划公司三家设计单位。崇义县旅游局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研究,崇义县有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1月规划组首次到崇义县进行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根据实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此后又多次征求当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于当年8月进行补充考察,完成评审稿。2005年4月30日,在崇义县阳岭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附后)。根据专家意见作相应修改后,现将规划文本提交崇义县政府。 一.规划原则 1.旅游规划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加强政府引导,强调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以政府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发旅游业; 4.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本地区的特色。 5.综合部署、有序开发,兼顾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规划目标 为崇义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指导未来15年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套切实

可行的方案。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人数,保证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一步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规划直接目标是制定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是以竹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竹乡·绿谷品牌,建成江西省生态养生第一县。 三.规划期限 为保证与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将规划期限定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为重点建设期 中期:2011年—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 远期:2016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期 四.规划范围 崇义县域所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人口19.6万,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项目概况。积石峡片区工程是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子项目之一,位于民和县境内,工程涉及官亭镇和中川乡(官亭镇11村、中川乡12村)。项目区土地面积10.66万亩,其中不动工面积4.18万亩,项目建设规模6.48万亩,新增水浇地1.01万亩,新增耕地8912亩,整理后的耕地皆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总投资21163.89万元。新建支渠12条(自流支渠9条,提灌支渠3条),总长30.3km,提灌站3座。斗渠595条,长419.6km,斗门445座。建设田间道路125.9km,生产道路186.4km。省水利厅承担积石峡北干渠工程,干渠长16.8km,设计引水流量为4.19m3/s。

(二)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旅游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县上虽已成立了强大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机制,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组织工作机构,由于观念不一、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未能及时出台,严重影响了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旅游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模板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 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 未知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 07 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创立节约型和谐社会, 促使广饶县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 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 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 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 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 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 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 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 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

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 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 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 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 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 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 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 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 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 孙武) , 四级旅游资源2处( 刘集支部旧址、吕剧) , 三级旅游资源6处, 二级旅游资源15处, 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 唯一性强

青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性质 (4)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四章规划目标及发展规模 (6) 第五章规划分区、结构、布局 (10)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七章核心景区规划 (26) 第八章绿化培育规划 (27) 第九章风景游赏规划 (29) 第十章典型景观规划 (33) 第十一章游览设施规划 (34)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6) 第十三章社会经济规划 (42) 第十四章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54)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策略 (58) 第十八章附则 (5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青龙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资源和全面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指导合理利用与科学建设、依法管理风景区,特制定《青龙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成果中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必须同时使用,在本规划范围内及有关区域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风景区内的各类用地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文本涉及的指标和数据是结合风景区的性质和特色而制定,未涉及到的指标和数据均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法规、规范的规定。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山岳地貌和森林生态环境, 加强植被培育; 2、严格保护自然水系,加强水土保持; 3、建立和完善山岳森林生态群落结构,适度调整林相;营造森林生 态群落景观; 4、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重点展示山水、森林群落自然景观和古 寨遗址;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二OO七年七月 项目名称: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 MBA、高工、注册规划师总工程师:毛刚博士、高工、注册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编制完成时间:2007年8月 编制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先杰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主审总工:黄东仆副总风景师、所长、高级规划师 工程负责人:罗晖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参加编制人员:钱洋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王亚飞园林规划师 王荔晓工程师 黄鹤景观设计师 罗朝宽景观设计师 协编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参加编制人员:杨勇眉山市政府副市长 钟建国眉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邹汝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李学文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张乐勤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刘德怀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总工程师 陈瑞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唐学刚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局长陈世良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副局长杨丽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工程师

前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十余年来,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在眉山市融入大成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对黑龙滩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协调风景区与成都市、眉山市和黑龙滩镇的关系,满足新形势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编制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7年1月,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面向全国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商务招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取得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权,依据我院与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签订的规划委托合同,规划组于2007年1月15日开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纲要;2007年4月2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按照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下发的规划纪要,修改完成了规划初步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方案咨询会,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我院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经院总工办两次审查,形成评审方案,于7月30日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现按照四川省建设厅《议事纪要》第8期要求,修改完成正式成果,如下: 一、规划文件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附件一:《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附件二:《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件三:《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二、规划图纸 (1)四川省域、成都市域区位关系图 (2)眉山市域、仁寿县域区位关系图 (3)镇域综合现状图1∶20000 (4)镇域统筹结构规划图1∶20000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8—2020, 【总文本?简本】 惠州市旅游局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8.07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编制工作组 组长 保继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副组长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项目助理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成员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杨云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杨彦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丁绍莲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王永海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王利伟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李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周丹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代姗姗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何然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林敏慧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目录 目录 导言...................................................................... . (1) 1 规划背 景 ..................................................................... (3) 2 规划理 念 ..................................................................... (3) 3 规划目 标 ..................................................................... .................................................................. 4 第一章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 析 ..................................................................... . (5) 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 顾 ..................................................................... . (7)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规划区范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部的黄墩港水域及其周边岸线陆地和海岛区,规划范围包括两片海岸陆地、一个群岛以及一片海湾水面,规划区总面积约52.6km2。 二、自然与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端的黄墩港和强蛟群岛水域,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21°19′,北纬29°27′。在行政区划上,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涵盖了宁海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大佳何镇部分地区的陆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块包括强蛟半岛东部海滨、强蛟群岛、大佳何镇西北海滨以及象山港西部水面。 (二)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处全球第六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度假区南面通过临海一级公路与县城相连,距离为27.8km;北面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宁波,相距约58km;西面与西店镇毗邻,东北与奉化市桐照和凤凰山隔海(象山港)相望。通过水上航线,旅游区还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与港口紧密相连。(三)气候水文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旅游区年平均最高气温20.8℃。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1450mm左右。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 港内潮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m3;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和5小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m/s,平均流速0.98m/s。 三、社会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从总体上来看,宁波处于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第一圈层,宁海又将成为宁波市南部的副中心。因此,本旅游区所在的宁海县相对于长三角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宁波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58.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288.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四、旅游发展背景 未受污染的沙滩、海水和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洋气候是开发滨海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滨海度假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然后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地区,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传统的三大度假形式之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市场转移,旅游方式已从大众化转向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宁波旅游发展格局: 1、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集聚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2、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旅游中心,已经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 3、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地和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宁海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要通过“做亮宁海真山真水、培育生态休闲天地、打造黄金度假海湾”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一带”:中部旅游带,即宁海湾(强蛟岛群与半岛/海湾/大佳何海滨)——中心城区——连福山——梁皇山——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旅游带;“两区”: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和茶山旅游区(茶山旅游区和许家山村);“多点”:野鹤湫、胡陈港、伍山石窟等旅游区(点)。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205 更新时间:2010年05月20日 项目名称:省襄樊市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委托客户:襄樊市旅游局 项目背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江汉平原与盆地交接处。这里是经济大三角(、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二大城市,自古有“七省通衢”、“中原门户”、“天下腰膂”等称谓,具有得“中”独厚、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正如它2004年被评为CCTV中国魅力城市之一的评语所言——“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樊”。 襄阳古城旅游区集襄樊历史文化之大成,沉淀了2800年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粹。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襄阳古城深厚的历史资源,发展襄樊旅游经济,推动鄂西北旅游文化品牌的整体发展,2008年12月,市旅游局组织了《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招标工作,经过认真审核和评定,决定委托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编制《省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规划理念: “跳出古城看襄阳” 在此前提下,我们关注: 以“襄阳古城”的文化品牌提升襄樊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树立“襄阳古城”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形象和地位。

规划原则: 城旅一体的原则:“旅游开发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民旅共生的原则:“以人为本与塑造品牌”相统一 弹性规划的原则:“前瞻理念与弹性规划”相结合 规划目标: 通过挖掘襄樊地域文化,提升襄樊古城品牌形象,依托旅游大项目策划及招商,推动城市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打造一座既延续传统又创造历史的“大襄阳古城”。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度假休闲、游憩娱乐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国际知名的古城旅游目的地和“5A”级景区,将襄阳古城旅游区打造成为襄樊市乃至省旅游的新亮点,旅游业将成为襄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研究方法: 秉承“跳出古城看襄阳”的规划理念,将襄阳古城放在全国、省、襄樊市三个层级区域进行横向对比,明确其作为国际性古城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战略意义。为实现目标,襄阳古城旅游开发需要两大抓手:即实现古城空间完整度和文化吸引力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手抓软环境建设,以塑造个性化的古城文化形象;一手抓硬环境建设,以实现古城风貌的恢复和推动城市新区建设。这也是本次规划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Master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ongzuo City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规划文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旅游局 2006年05月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罗殿龙崇左市委书记 肖化崇左市市长 副组长: 王昆芳崇左市委副书记 崇左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阳春 蒋连生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 冯学军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 汪夏明崇左市副市长 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陈 成员: 秦昆崇左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蒙世军 黄毅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

劳宁军崇左市发改委主任 邹耀平崇左市建委主任 苏星义崇左市经委主任 王雪宁崇左市旅游局局长 农敏福崇左市财政局局长 陈铭全崇左市交通局局长 韦悦珍崇左市教育局局长 林凡崇左市文化局局长 梁振云崇左市商务局局长 蒙有蔚崇左市国土局局长 韦家杰崇左市环保局局长 乐昌毅崇左市林业局局长 梁艳芬崇左市统计局局长 邱志鸿崇左市农业局局长 梁家活崇左市水利局局长 蒙冠海崇左市广电局局长 莫海荣崇左市规划局局长 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陆汉新崇左市旅游局副局长 吴强扶绥县县长 雷多荣大新县县长 蓝晓天等县县长 宁明县县长蓝锋杰

黄武海龙州县县长 谭丕创凭祥市市长 廖应灿江州区区长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名单组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陈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成员 李文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学术指导、研究员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汪升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宋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助理研究员 谢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研究生张丽琍中华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 肖笃宁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孝青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郑群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柴江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徐建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 II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目录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保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纲 1.1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保山市行政区域所辖的范围,包括隆阳区及腾冲、龙陵、施甸、昌宁四县,总面积19637平方公里。 1.2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有效期限为2004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进行规划,其中近期为2004——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1.3 规划依据 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2、《旅游规划通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8971-2003); 3、《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旅游局,2001年4月); 4、《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GB/T17775—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8日); 6、《风景名胜区暂行条例》(1985年6月7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设部,GB50298—1999); 10、《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年); 11、《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1990年2月); 12、《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国家旅游局,1994年1月); 13、《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及云南省旅游局,2001年);

14、《保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保山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15、其它相关法律及规范标准。 1.4 规划原则 1、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其地方特色,尤其是异于云南省其它地区的地域特色,通过塑造特色旅游产品而后来居上。 2、市场导向原则 从分析市场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筛选、加工、设计、制作,规划、开发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3、可持续利用原则 规划既要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做到开发与保护的一致,现状与未来的一致,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湖南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公示模板

湖南福寿山旅游总 体规划文本公示福寿山旅游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部思村乡, 是国务院国发 [1988] 51 号文件公布的”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所包括的九个景区之一, 集山秀、水美、林幽、石奇于一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21 世纪前20 年, 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在充满希望的21 世纪, 福寿山的旅游业同样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本着远见旅研”远见卓识、责任良知”的企业宗旨与”济世经用” 的规划理念, 项目小组先后多次赴福寿山旅游区进行实地踏勘、现状资料收集、市场调研; 并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进行座谈, 广泛听取意

见; 同时严格遵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有关规范, 登记图表、填绘地图,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在多个方案的比较论证基础上, 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项目小组得到了岳阳市旅游局、平江县旅游局、思村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平江县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规划分三大部分: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系列图件、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受水平与条件所限, 规划中的纰漏与误差在所难免, 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顾问: 彭东明洪志凡李岳玲 组 长: 谢淼泉 成 李镇江艾鲜枝 员: 田共兵 吴湘清何蒙珍赵淼涛 周三春杨野廖洪鸣 林冰玉唐杏桂办公室主任: 林冰玉(兼)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作业小组 顾问: 袁健许春晓 刘源 组 长: 副 袁开国 组长: 张国珍张欢李宪坡 组 员: 周玢朱湖英杨宇 调查研究人员: 李镇江唐杏桂邱齐平 赖豪杰 第一章总则 第1.01 条本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宗旨, 为指导福寿山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而编制《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