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5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5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5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54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5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斜视矫正术,随访观察3~12个月。结果54例患者,正位者47例,4~8岁年龄组正位率为96.8%,而8~12岁组为73.9%,术后完全功能治愈率为59.3%。4~8岁组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优于8~12岁组(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眼位及视功能等,严格掌握手术时机,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临床疗效;手术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科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最终丧失代偿能力,发展为恒定外斜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破坏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矫正手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1]。手术时间越早,术后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机会越大[2]。本院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54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斜视矫正手术,以进一步探讨手术疗效,现将手术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5年1月-2010年1月共收治手术治疗的间歇性斜视患者54例,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4~12岁。4~8岁31例,8~12岁23例。术后随访时间3~12 个月,平均5.3个月。

1.2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眼位,屈光间质和眼底检查,以及双眼和单眼运动状况,行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及同视机检查测定斜视度,测定33cm和6m的斜视度,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

1.3手术方法斜视矫正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对于不配合手术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斜视矫正手术包括单眼外直肌缩短术,单眼内直肌徒后术,双侧外直肌徒后术以及双侧内直肌缩短术等。治疗原则为轻度过矫,≤25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30~80Δ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80Δ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中观察眼位,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视力及斜视度数等,计算手术量。

1.4术后评价标准正位:包括完全正位、含隐斜及小度数偏斜(≤8Δ);轻度欠矫或过矫(>8Δ);明显欠矫或过矫(≥15Δ)。双眼视功能治愈标准采用三级分类法:完全功能治愈(Ⅰ),部分功能治愈(Ⅱ、Ⅲ)和无双眼单视。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非手术治疗法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间歇性外斜视并不是一种 非常严重的疾病,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法有生理复现法、障碍阅读法、手指指鼻法、斜视遮盖疗法、配镜治疗法等。生理复现法为让患者将右手食指放在两眼的正前方并注视远处的光点,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两个

指影,然后注视手指,光点变得模糊不清,再将手指前后移动,光点一会儿靠拢一会儿分开,此方法适用于开散功能过强而出现外斜视的患者或者幅奏功能不全而出现外斜视者。障碍阅读法为将一条木条放在患者双眼和书本之间,如果患者阅读时同时用双眼,则木条为双影如果单眼看,则木条会遮住书籍,患者没办法阅读,患者可以注视读物,然后再眺望远方,反复尝试,有助于治疗外斜视。 *第二,手术治疗法 除了上述非手术治疗法,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还有哪些?手术治疗法。斜视手术治疗法的目的是矫正斜视,使双眼视轴平行,建立正常的视网膜,以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年龄6岁以上且斜视角恒定或非调节性斜视或先天性斜视或异常视网膜对 应或斜视角大或无全麻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者可以施行手术。间歇性斜视、调节性斜视、后天性斜视、小度数斜视、正常视网膜对应者最好等时机成熟后再施行手术。 间歇性并不是一种难治疗的疾病。间歇性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除了上述所列举的方法以外,患者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的建议选择做过桥处理或欠桥处理。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 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二,眼球发育异常。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

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三,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股骨颈骨折42例手术疗效分析

股骨颈骨折42例手术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09-02-11T13:45:25.75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07年12期供稿作者:范远俊[导读]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1320) 【摘要】目的总结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4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不同的骨折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头下型骨折移位明显的手术后出现骨折 不愈合并头坏死几率高,其他型骨折采取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预后良好。结论临床上应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及年龄的不同,选择其适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07)12-0030-02 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当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多数情况下是在走路滑倒时,身体发生扭转倒地,间接暴力传导致股骨颈发生骨折,但因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而股骨颈解剖关系特殊,骨折发生后,股骨头的髓内血流灌注遭到破坏,关节内压增高,关节囊血供破坏,骨折不愈合(5%左右)和股骨头坏死(20~30%)仍是一个主要问题[1]。治疗上为了避免上述并发症,应做到准确复位,稳定内固定,减少局部血运破坏,改善血流灌注等因素[2]。现将我科自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收治的42例手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2例,年龄自19~78岁,平均年龄52岁,男性24例,女性18例。骨折原因:车祸伤10例,摔伤32例。骨折类型:头下型16例,头颈型10例,颈中型7例,基底部9例。就诊时间为1小时~3天。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2~10天,平均5天。 1.2 治疗方法:本组介绍为全部手术治疗病例,原则上入院后采取牵引复位,积极行术前常规准备,一般牵引重量较正常稍加大,根据X 线透视牵引的位置决定手术时机,以便在手术中复位顺利。一般牵引2~5天。其中,滑动加压鹅头钉、γ钉固定基底部骨折各2例,头颈切除1例(患者,女性,78岁,伤前不能行走,家属要求患者能坐起不疼痛)闭合复位(骨折牵引后位置良好)微创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36例,一例75岁头下型伴有股骨头骨折男性患者,直接行全髋关节置换。 1.3 疗效判断[3] :(参照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郎林和北京友谊医院王志义、等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优:功能正常、无疼痛、基本恢复伤前情况、行走不受限制;良:功能基本正常、行走1Km以上出现疼痛、休息后缓解;一般:休息时无疼痛、行走疼痛、有跛行、扶拐行走无影响、生活基本自理;差:有疼痛、跛行需扶拐行走、髋关节功能明显受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1.4 治疗结果:本组术后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时间23~47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骨折不愈合并头坏死7例,7例术后头坏死患者有3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2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疗效,优29例,良7例,一般1例,差5例,总优良率86%。 2 讨论 本组除10例车祸伤患者外,余全为56~78岁中老年患者,多为摔伤,故股骨颈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病,成年人股骨头下型骨折,骨折线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后,由于股骨头完全游离,可在髋臼和关节囊中自由旋转移动,同时股骨头的血流循环大部中断,因此,此类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易发生缺血坏死,本组7例骨折不愈合并头坏死中有5 例头下型(明显移位),1例头下粉碎性骨折。头颈型骨折,骨折线与颈纵轴线的交界很小甚至消失,此类骨折由于剪力大,骨折不稳,远折端往往向上移位,骨折移位和所造成的关节囊、滑膜扭曲等改变,常可导致供给股骨头的血管损伤,使骨折不愈合或易造成股骨头坏死,本组有1例头颈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不愈合并头坏死。颈中部、基底部骨折因血运大部分存留,故骨折易愈合,股骨头坏死率低,本组此2种类型骨折全部愈合。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及技术提高,股骨颈骨折直接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逐渐增多,但是我们从本组病例分析来看,骨折不愈合并头坏死比率为7/42×100%=16.67%。其中基底部、颈中、头颈型骨折经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骨折是可以愈合的,虽然头下型骨折不愈合率占此类骨折的7/16×100%=43.75%。但对经济困难、骨折移位不明显患者,内固定也还有50%机会自行愈合。 然而,对年龄偏大、头下型移位明显、头下、头颈粉碎性骨折,只要经济条件允许,直接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亦是一种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尤以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对大多数病例是实用、有效的,可以做为首选方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效果,最重要为骨折复位质量,本组都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完成,如果骨折移位,接触不紧密不完全,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骨折近端重新恢复血供的机会也随之降低。空心钉选择,尽量用三枚固定[4],三枚呈三角形排列螺钉固定,可以应付不同方向的应力,最远端螺钉可以防止内翻畸形,并在站立时承受重力,最近端螺钉承受张力,当中一枚螺钉可以防止股骨头向后倾斜,并在坐位时承受压力,空心钉内固定较适合20~60岁左右股骨颈骨折[5],在术中技术要熟练,减少不必要出血,骨折周围组织剥离少,术中不需输血,手术操作容易,准确性高,对骨质损伤小,手术过程安全。术后指导患肢进行合理的功能练习,是影响患肢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术后2~4日开始膝关节功能练习,4周左右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6周左右患肢可部分负重(10-15kg),半年左右可根据X线表现及个体差异,逐渐完全负重练习,如果放弃功能练习和负重练习,对功能恢复和预防创伤股骨头坏死极为不利。但对年龄在65岁以上,头下型严重移位,头下、头颈粉碎性骨折一期行全髋关节置换,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也是一种好的选择,可以大大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卧床制动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陆欲朴,胥少汀,等.实用骨科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636-638 [2]李佛保.股骨颈骨折治疗困难与对策 .中华创伤杂志,2000,3(16):136 [3]郎林,王志义等.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56例 .医学伦理与实践,2001,1(14):54 [4]过邦辅,蔡体栋,等.骨科手术大全(下册).上海:上海翻译出版社,1991,807-808 [5]刘蜀彬,孔祥星,等.年龄对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影响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7,6(15):183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 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前言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外斜视的一种常见类型,斜弱视门诊的的见病,其是介于隐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日常生活中可在融合功能作用下达到控制正常眼位,但是患儿在精力不集中、生病、疲劳、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阅读等情况下时可将斜视显现出来。患儿在户外活动时常常习惯性闭起一只眼睛,有畏光症状,但其机理尚未研究明白,有学者提出是由于亮光影响融合性集合幅度,单眼以消除复视。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一般情况下不伴有明显的屈光异常,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不存在必然的联系。7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6],亚洲人群的患病率约为白种人的两倍[7]。人的立体视发育在出生后的3~ 4个月开始[7- 10],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至6岁发病,发病年龄相对比较晚,患儿视皮质中枢立体视觉功能早期已经开始发育,因此患儿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比较健全,

眼位能控制正位时, 多表现出良好的立体视觉,但其立体视觉往往是不健全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如不及时矫治,最后双眼融合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斜视会逐渐演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最终导致视皮层知觉系统的紊乱,久而久之视网膜抑制暗点及视网膜异常对应逐渐形成,最终使双眼单视遭到破坏,最终丧失了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矫正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1]。在临床工作中国内外医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实施手术时机的选择,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 9- 10] ,也有部分学者选择晚期手术。Pratt-Jahnson[4]等认为,低年龄时期手术,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建立可能性大;王春霞等[2]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认为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并建议≥20PD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赫雨时[8]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应在隐性斜视发展为显性斜视的早期。儿童的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年龄小越小,在其视觉发育敏感期手术,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3]。赵德宣[1] 认为年龄越小术后获得功能治愈越高,形成双眼视觉率越高。曾利和郝更生[ 2] 报道,以年龄大于4 岁,斜视度大于20△,抑制性暗点的出现,远近立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分析(一)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分析(一) 作者:黄永栋,蒋卫平,罗宇文 【摘要】目的总结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结果,探讨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6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SchatzkerⅠ型11例,Ⅱ型25例,Ⅲ型11例,Ⅳ型9例,Ⅴ型6例,Ⅵ型5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松质骨螺钉、外固定支架、T/L型钢板、高尔夫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平台塌陷缺损取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结果6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9~38个月),按Rasmusen功能评分标准,优34例,良23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为85.07%。结论骨折粉碎及移位的程度明显影响预后。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固定方式、骨折解剖复位与牢靠的固定、骨缺损行骨移植、恢复下肢力线、保护和修复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和术后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练是取得良好手术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外科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在老年人轻微损伤即可引起骨折,在青中年人,多由于高能量创伤引起。治疗不当常导致膝关节疼痛、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合理的手术治疗可解除疼痛、恢复关节力线和解剖结构。我们对2000年1月~2007年6月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00年1月~2007年6月共手术治疗资料完整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其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18~79岁,平均45.3岁;左侧37例,右侧3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1例,摔伤23例,坠落伤13例。闭合性骨折59例,开放性骨折8例。患肢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胫后动脉损伤1例,胫后神经损伤1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交叉韧带损伤3例,半月板损伤8例,膝内侧副韧带损伤9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2例。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1〕:Ⅰ型11例,Ⅱ型25例,Ⅲ型11例,Ⅳ型9例,Ⅴ型6例,Ⅵ型5例。闭合骨折在伤后5~7天肿胀消退后手术。合并及疑有血管损伤以及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者立即手术,开放性骨折争取在伤后8h内施行手术,>8h者,先予抗炎、消肿治疗,确定无感染后二期手术。 1.2手术方法 Ⅰ型骨折经膝外小切口撬拨复位,C型臂X线透视见复位良好后用松质骨螺钉固钉,Ⅱ~Ⅲ型采用前外侧切口,于胫骨外侧放置“L”型或高尔夫型钢板,Ⅳ型骨折采用前内侧切口,胫骨内侧“T”型或高尔夫型钢板固定,Ⅴ型~Ⅵ型采用前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放置双钢板或外侧支持钢板加内侧拉力螺钉或外侧单独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术中用骨膜起子撬拨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植骨填充平台下的骨缺损,探查关节腔并用C臂X线机检查复位情况及是否有骨块残留在关节腔。半月板损伤尽量修复,对严重损伤无法修复者行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副韧带损伤行一期修补缝合术。开放性骨折伴有膝周皮肤挫灭伤者行外固定架固定。本组病例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5例,外固定支架固定4例,单纯松质骨拉力螺钉固定10例,单钢板固定35例,螺钉加钢板固定6例,双钢板固定4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3例。骨缺损植骨39例,其中采取自体髂骨移植35例,部分人工骨植入4例。 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于关节囊外放置硅胶管负压引流,引流液<50ml后拔管;应用抗生素3~5天,开放性骨折可视情况适当延长。骨折固定稳定者,术后2~3天开始行CPM膝关节功能康复锻炼,骨折粉碎固定欠牢固及行交叉韧带修补患者,术后予石膏托固定制动4~6周后行屈膝锻炼,每1~2个月X线复查,骨折临床愈合后方可负重行走。 2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20200518172818)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间歇性外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视轴常常分开,当看远时, 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合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而看近视时可保持正位,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大多先有外隐斜。 二病因其发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时,不能 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三临床表现间歇性外斜视常常发生于儿童的早期,最初仅在看远时发生,随着病情进展,间歇性 外斜视的次数与时间均有所增加,最后看近时亦可发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的显斜期,常于疲倦、 疾病、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在视觉未成熟儿童可有暂时性复视,很快即发生抑制,并有异常视网膜对应。 常见症状是畏光,在户外日光下常常闭合一眼,其原因不明,估计患者在户外看远处目标,无近处物体刺激以使两眼集合,亮的日光闪烁了视网膜,干扰了融合。间歇性外斜视可以合并有A-V综合征,亦可伴有其他垂直性斜视,如分离性上斜视等。 四检查1.应做所有斜视项目的检查,特别注意对具有诊断意义斜角测定,如看远时偏斜角,最好 令患者注视>6米远处目标,以充分检查其外斜度数,确定外斜类型,因为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不同。测量时要矫正屈光不正,以控制其调节。若间歇性外斜视仅是在看远时出现,并且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在15△,应做遮盖试验:一眼遮盖30~45分钟,当去掉遮盖时,两眼必须保持分离状态,即一眼去掉遮盖时,另一眼必须通用遮眼板挡住,打开时用三棱镜匀替遮盖试验迅速测量看近斜度,然后再查看远斜度,不让患者有融合机会,将其结果与遮盖前的斜度相比较。 2.测量上转及下转的偏斜度,确定有无A-V综合征。 3.测量向左侧及向右侧注视时斜角,是否有任何侧位的非同性问题。从定义上讲,侧位非共同性是指外斜患者向两侧看时,偏斜度比第一眼位偏斜度小20%。临床实践证明,有侧位非共同性患者很容易手术过矫,并造成内科V征。检查立体视锐度:患者在隐斜期,也必须测量其立体视,如立体 视不正常,说明间歇期显斜所引起立体视下降,数月内立体视继续下降,则有力说明是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指征。 五诊断1.外斜位的间歇出现及斜视度的变化为本病突出的特征。就诊时或者手术前因为紧张始终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目的探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X(T)达到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比较双侧外 直肌后退术(BLR-rec)和单侧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两种术式的效果,为临床决定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基本型X(T)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对66例斜视度在-25~-50PD的基本型IX(T)随机分组行BLR-rec和R&R,收集术前Newcastle评分、远近Worth4点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IXTQ);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眼位;术前、术后6个月远立体视(OPTEC6500视功能分析 仪,Functional Visual Analyzer,FVA;Frisby Davis Distance,FD2)、近立体(Frisby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手术方式。 术后6个月视远斜视角≤-8PD并且≤+4PD为眼位正位;斜视角>+4PD为过矫、>-8PD为欠矫,功能治愈是指眼位正位和立体视功能均恢复正常。分析生活质量、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获得最佳手术时机的截断点和最佳手术方式。 结果13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84例,手术正位率为63.6%;欠矫44例,欠矫率为33.3%;过矫4例,过矫率为3.0%;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远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系数b=-0.093);术前33厘米Worth4点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系数 b=0.725),而术前33厘米Worth 4点灯ROC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眼位在0~+10PD的7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术后眼位对FVA 远立体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36,P=0.045);术后FVA远立体视影

心脏搭桥手术的疗效分析

心脏搭桥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心脏搭桥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6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定期进行随访比较其后期不良反应和相关治疗费用。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伤口疼痛、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以及胸闷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且与支架治疗相比心脏搭桥手术治疗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搭桥手术疗效优于支架治疗疗效 标签:心脏搭桥;疗效;实验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目前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疾病的最好方法为心脏搭桥手术[1]。如果患者三支血管产生病变,血栓发生的几率将会大大提高,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主要对两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对心脏搭桥手术的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68例。其中女35例,男5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患者需满足手术适应症要求,且冠状动脉三支主要分支狭窄>0.7。确保患者没有肾功能不全、糖尿病[2]、全身动脉粥样硬化伴高血压、慢性心衰、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病变远端血管腔直径<1 nm或不通畅、严重肺功能不全以及左心室功能低下等病症。 1.2 方法 至少经过两位医生对三支病变的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征求既可采用支架治疗冠心病又可采用心脏搭桥手术患者以及家属意见自愿对治疗方案进行选择。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的实验组患者应在手术前12 h内停用肝素药物,在术前需要持续使用改善心绞痛症状的药物。进行心臟搭桥手术时,手术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两位以上的医生需要根据采用支架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支架的植入[3],以确保能够实现血运重建的功能[4]。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隨访比较其后期不良反应和相关治疗疗效。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亢晓丽教授专访《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https://www.sodocs.net/doc/fe12797419.html,/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编者按:斜视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对患儿的视功能、外观、心理等都会造成影响,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亢晓丽教授在多宝视协办的《儿童视力早期筛查与儿童眼病早期干预》培训班上,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就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斜视发病率约1%-3%,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斜视,它既影响美观又易导致弱视的形成,甚至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双眼单视功能的形成和发育。幼儿时期调节、辐辏、融合功能发育正处于旺盛阶段,而且建立双眼视觉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活动一般要经过5年左右才能巩固,因而在视觉发育过程中,任何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诸如视力障碍性眼病,屈光不正等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视功能发育失衡或影响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生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 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其手术时机不同。 (一)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6 个月之内发生的内斜,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1)矫正屈光不正。在散瞳充分麻痹睫状肌下验光,显示真正屈光状态。判断是否有调节因素,尤其是否有远视眼的存在。虽然理论上先天性内斜与调节无关,但一般伴发轻度或中度远视,对调节产生一定影响,治疗时应该排除此干扰因素,可配戴眼镜一段时间,一般3-6个月,此时需要观察斜视度数的变化,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2)若有弱视,用遮盖法治疗弱视。如患儿为单眼恒定性内斜,另一眼为弱视状态,其治疗应该使两眼视力相近;(3)手术治疗: 治疗弱视的开始年龄越早,越容易恢复双眼视觉。手术时机一般2岁之内,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先天内斜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甚至可使视功能终生受损,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可提前到6个月或1岁。 (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治疗手段也不同。如调节性内斜视只需戴眼镜,不需要手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需要戴镜联合手术治疗。非调节手术治疗的指证包括:(1)斜视度数稳定;(2)斜视角度大于15△个;(3)双眼视力平衡。 共同性内斜视治疗注意事项 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以下方面:(1)屈光矫正时需儿科医生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度数,而非验光师;(2)弱视治疗要规范。如单眼视力差,需要单眼矫正视力。包括遮盖,压抑,视觉训练等。视觉训练为辅助作用,可促进视力恢复速度。药物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未得到大规模应用;(3)手术时机的选择,儿童内斜视比间歇性外斜视功能损害严重,超过视觉发育阶段,仅能有外观的矫正,视功能难以恢复。一些医生因为儿童检查不配合,斜视度数无法准确测出,往往推迟手术,可能错过手术时机。所以,儿科医生需要有丰富经验,经过多次检查,如果斜视度数稳定则进行手术治疗,而残留的斜视度数可二期手术矫正。术后视功能无法恢复者,可辅助视功能训练,如有弱视,同时进行弱视训练。

怎样治疗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 【治疗措施】 1.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有明显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者,为保证视网膜清晰像,应该全部矫正;外科伴有近视乾,应该全矫;外斜伴有远视者,矫正远视将减低调节性集合,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矫还是部分矫正,要完全取决于远视程度、患者年龄和AC/A 比值,通常小于+ 2.00D婴幼儿,可不予矫正,较大患者为避免屈光性疲劳,矫正远视通常是必要的。年老人有外斜伴老视眼,调节减弱,如有远视,需要矫正,可以给最小度数以利于看近。 2.负球镜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做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开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合不足,刺激其调节性集合,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方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方法治疗,常引起视力疲劳。 3.三棱镜及遮盖疗法底向内三棱镜可加强双眼中心凹刺激,约有1/2~1/3偏斜可用三棱镜刺激融合得到矫正,最近有人提出在间歇性外斜视初期,遮盖为一良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疗,大约40%患者其显斜(看远)可以变为隐斜。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大部分时间为外隐斜,显斜次数不多,偏斜度不大,不主张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对竭生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目前还有争论。有人主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Lyle认为由于多数间歇性外斜视看远融合力良好,有双眼视,2~3岁或10岁以后手术结果几乎相同,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主张对视力未成熟婴幼儿,为避免手术过矫,主张延缓手术,用负球镜加强融合,交替遮盖预防抑制发生,若融合功能迅速恶化,或斜角稳定时要考虑手术。 手术指征由融合控制情况,斜角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生后不久外斜而没有间歇性外斜视,要尽快手术;赫雨时认为遮盖测量斜视度大于20△以上者;Jampolsky谓15△以上;Hiles主张大于20△以上的偏斜,有明显的显斜成分和视觉失代偿者。从手术对视网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为了消除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可以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抑制,手术最好时机是在尚未发展成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之前,手术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年龄愈小,手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机率愈高,而大多数成年人术后即使眼位得到矫正,亦不能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临床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并不容易,如果年龄太小,检查不合作,手术量不易掌握,使再手术率增高。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