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文艺学,就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与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就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就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文学理论就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她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与制约着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与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就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与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就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就是明喻,兴其实就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就是"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就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物感"说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妙悟"说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

"童心"说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就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

"性灵"说

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

"神韵"说

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神到"、

"得意忘言"。

"出入"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

孟子"知人论世"说

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与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美学与文论

1、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2、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与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瞧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就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就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就是艺术生产。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就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特殊性的一面:文学的审美特征

5、艺术交往论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做为活动

文学活动就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一、世界

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

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仿说起初就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利特。

西方传统: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就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中国传统:

《周易o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就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二、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她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

"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就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西方传统

★表现说:认为文学就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华兹华斯:"诗就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就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就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与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

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就是情感,但并不就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就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瞧来混乱不整与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2、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就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3、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就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就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 ,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五、文学活动就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就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与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她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

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

生活活动就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与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瞧生活活动:生活活动就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就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瞧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就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就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就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与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分类:

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来分:

1、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2、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动

3、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道德意识,伦理观念

4、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艺术,文学

精神活动与经济基础关系来分:

1、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如逻辑学与语言学

2、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巫术仪式发生说

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就是巫术仪式。

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她认为,巫术有两条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宗教发生说

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赫尔德: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就是联系在一起的。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追求情感表达就就是艺术的目的。实践活动追寻外在目的,审美活动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格罗塞把艺术也当成一种宗教。

★游戏发生说

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就是游戏。

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就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就是合目的性与无目的性、有意图性与无意图性、艺术与自然的统一。

斯宾塞、席勒:"过剩精力"就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就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德国学者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

该派认为劳动就是文学产生的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了舞蹈动作来自采集种子的劳动活动。

二、文学的发展

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与原因的探讨

★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黑格尔的理念:文艺发展不过就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文艺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弗莱:循环动因

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从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分析出三十一种功能,各个不同的民间故事无非就是这三十一个功能不同组合下呈现的不同样式。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俄狄浦斯神话流传中形成了不同变种,不同"版本",它们都体现出大体相似的"主题",即"过分强调人的血缘关系与过低估价人的血缘关系"的矛盾。该神话的不同变种无非就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

2、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就是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并不就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有更直接影响;

经济因素只就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

3、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与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就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与19世纪的俄国;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一、文学概念三义

广义文学就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与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就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与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与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美的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书法、电影

折中义文学:介乎两者之间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如一些政论散文。

二、文学作为文化

在中国魏晋以前与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通常被作为一般文化形态即广义文学瞧待。

1、魏晋前,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文学、德行、言语、政事为孔门四科;

诗有多方面作用;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2、古希腊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文学

(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litteratura与litterae引进

三、文学作为审美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分离、独立出来,在中国大致完成与魏晋时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纪,成为特殊审美形态。

1、中国

魏晋时期,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文史正式分家。

曹丕《典论o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

陆机:"诗缘情"

钟嵘:"滋味"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萧统、萧绎、沈约:声律等方面的努力

2、西方

18世纪诗正式成为"美的艺术" 。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与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 (fine art)之中,手工艺、科学不再就是"艺术";

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在创作上对审美的追求;

四、文学作为惯例

1、惯例,在这里就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无意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

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文学总就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与情感等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如。威廉斯《便条》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就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就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纯"意识形态原则上就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

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就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她意识形态的因子

4、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瞧起来只就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就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

(1)无功利与功利

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文学直接地就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interestedness);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2)形象与理性

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艺术形象就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就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像、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审美形象总就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审美形象与艺术直觉: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 直觉就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审美直觉就是感性的而不就是推理的,就是直接的而不就是间接的,就是体验的而不就是分析的,

文学中的理性:理性就是由概念、判断与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赖于理性的力量;艺术形象本身蕴含着某种理性;理性使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形象与理性(小结)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就是形象的

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就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3)情感与认识

审美情感:审美情感就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

审美情感的特征: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与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相互渗透,并通过它们而显现

文学也就是认识的: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

情感与认识(小结)

? 审美情感就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就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与认识性应当联系起来考察

(4)小结

文学具备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既就是审美的又就是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就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的概括,指文学就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语言活动。

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文学与话语

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语言区分为语言系统(1angue,或译语言、语言结构)与言语(parole)两种成分,前者指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后者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福柯的话语理论:话语指语言结构与言语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与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就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

话语(discourse),就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与文本等存在联系与区别的概念。话语就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话语的特殊性:文学就是一种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有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有紧密联系。文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话语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就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就是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语言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与更广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2、文学与话语蕴藉

蕴藉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 把"酝(蕴)藉"作为评价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心雕龙·隐秀》:"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提出"重旨"与"复意" ,指文章蕴含其她重要意义。

强调"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使酝藉者蓄隐而意愉"

张炎、贺贻孙:

张炎《词源·杂论》评元好问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

贺贻孙《诗筏》"诗以蕴藉为主,不得已而溢为光怪尔。蕴藉极而生光,光极而怪生焉。李、杜、王、孟及唐诸大家,各有一种光怪,不独长吉称怪也。怪至长吉极矣,然何尝不从蕴藉中来。" "所谓蕴藉风流者,惟风流乃见蕴藉耳;诗文不能风流,毕竟蕴藉不深。"

王夫之、赵翼、刘熙载

王夫之《古诗评选》评江淹诗"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

赵翼《瓯北诗话》赞李白古乐府诗"皆酝藉吞吐,言短意长,直接《国风》之遗。"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东坡《满庭芳》'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语诚慷慨,然不若《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

话语蕴藉:

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就是统一起作用的。

3、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含蓄就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沈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叶燮:《原诗·内篇》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含混: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瞧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与含混:含蓄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一致性:话语蕴藉特性。

4、文学的定义:文学就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1、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

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与基础;物质生产始终就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2、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就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就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就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精神生产就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二、文学创造与其她精神生产的区别

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就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就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与认识,其成果就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

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与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文学创造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但不止就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就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与日常言语区别:

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

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与个人风格

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与风格,采用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

第二节、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的反映对象。

1、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几种解释:

★客体即"自然"说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就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就是古希腊人,集中体现在"艺术摹仿自然"的艺术观中,代表人物德谟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打印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打印版

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 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 象, 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 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 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 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 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 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 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 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 学”、“诗论”。 2、 一般 ↑ 共时← —————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 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 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 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 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 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 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 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 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 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 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 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

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 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 —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 物。……比之于兴,虽同是 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 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 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 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 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必读书目: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一般阅读书目: 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 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28(韦勒克:《近代文学批判史》1—5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 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 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 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 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 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 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 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 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 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 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 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 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 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 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 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 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 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 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 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1) 2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笔记

第一章 文学作为一种复杂、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都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什么是文学理论,应该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等三个方面解答。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家,世界,作品,读者四个方面组成。 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而发展,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有何规律?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二、文学在性质上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三、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生活,提炼社会生活,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四、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有风格,题材,形象等,这就形成了文学作品构成论。 五、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再有文学理论的概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我们评价一种文学现象,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于以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综合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

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 简答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这几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文学做为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四种理论视角):作者(主体)、世界(基础)、作品(中介)、读者(最终完成) 关系:对话性结构,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交往结构,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文学本体论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即可,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总体)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知) 特殊性: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征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审美因素:无功利,形象,情感 意识形态因素:功利,理性,认知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 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 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 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 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 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 然流露。它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6、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8、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我们则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二、简答 1、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答题要点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 四、相关知识 1.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2.韦勒克 :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3.卡冈: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三、答题要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四、相关知识 1.马克思论人类的生活活动和按美的规律建造 2.恩格斯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交互作用 3.马克思恩格斯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4.马克思论生产与消费 5.哈贝马斯论交往行为 6.钱中文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五、参考文献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请简述之 ,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5.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文学活动与人类生活活动的有机联系的问题。 6.关于文学发展动因上的多方面性与终极追溯。 四、相关知识 1.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2.“断竹 ,续竹,飞土 ,逐肉” 3.治世之音安以乐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 (literature) 2.意识形态 (ideology) 3.话语 (discursive) 三、答题要点 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 4.什么是话语蕴藉 ?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四、相关知识 1?冯?戴伊克:话语分析方法 2.杰姆逊 :意识形态分析的七种模式 3.伊格尔顿:文学与意识形态 4.伊格尔顿:文学、话语实践和修辞学 5.阿多诺:艺术的双重性 6.阿尔都塞:艺术与审美和意识形态 7.中国古人论话语含蕴 (四则) 五、参考文献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4.人民性 三、答题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