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论文

题目: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感悟

专业:西方经济学

姓名:宋爽

学号:MG10007020

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感悟

通过上学期学习《共产党宣言》,我进一步了解的了共产党的成立的背景,组织形式,革命使命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6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尖锐深刻的思想锋芒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剥削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强大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坐观世界风卷云起……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坎坎坷坷,一路走来,既有过失和迷茫,更有现今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切成果的获得固然离不开人们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正确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共产党宣言》就是这个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法,通过阶级与阶级斗争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千年发展,那么何谓阶级呢,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产生了阶级与阶级分化。

他在共产党宣言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迄今为止的一切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又写道“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这种分析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阶级与阶级分化。

正是因为有了阶级分化,才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才使得人类历史进程中充满着战争、饥荒、犯罪、暴力等等一切丑恶现象。

在奴隶社会,社会分化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奴隶主不仅可以占有奴隶的劳动果实,就连奴隶自身,也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自由支配甚至处死。

代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社会分为封建贵族与平民,这时候平民虽然不是贵族的私有财产,但他们一样可以无偿占有平民的劳动果实,对他们进行压迫与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

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因此,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可能消除阶级分化;只有消除了阶级分化,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由此,马克思完成了理想社会从空想到实际的转变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会,但这样的和谐世界,却不是人人都想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一个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可以不用自己劳动,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占据社会的优势地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统治。所以,存在等级制的社会,对于剥削阶级来说才是最理想的,他们绝不甘心和普通老百姓搞平等,和大家共享劳动果实

因此,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世界上一切剥削者的共同反对,不论是在20世纪,还是21世纪,尽管剥削阶级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意愿并没有任何改变。所以,马恩列斯毛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遭到了全世界所有剥削阶级的最歹毒、最疯狂的攻击与谩骂,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但是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劳动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资产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二者是背道而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要等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以后才有可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人类自私自利的文化不改变,物质的丰富永远赶不上欲望的扩张,相对于没有限度的欲望来说,再丰富的物质也是不够的,这是一个无底洞。

纵观《共产党宣言》,首先,从内容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分析大师,他们吸收和借鉴了当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中,他们特别借鉴了一些历史学家所使用的阶级分析方法,创立了阶级斗争学说,第一次将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概括为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分层研究是他们的阶级斗争学说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而这些“等级”、“层次”是处在相互斗争之中的,“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处于对立和斗争状态的,这种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在《共产党宣言》的表达用词上,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偏向“阶级”这一概念。《共产党宣言》在阐释社会分层状态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阶级、阶层、等级、集团等概念,而他们更常使用的是阶级的概念,强调的是阶级的对立。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层状况进行研究时,他们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命名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共产党宣言》通篇重点就是分析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再次,《共产党宣言》以阶级分析阐释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现实。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年代,资产阶级赤裸裸的压迫和剥削引起无产阶级的激烈反抗。正是在对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显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这一理论的主题,“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这是对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精辟论断。之后,《共产党宣言》围绕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而展开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迫使无产阶级以暴力手段求得自身解放,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很明显,宣言所展示的正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

最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更使中国人民加深了对《共产党宣言》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印象,将马克思恩格斯视为“阶级分析”的大师。《共产党宣言》是在中国最早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每一个阅读《共产党宣言》的人无不对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有深刻的印象。《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的出版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活动家许多人都是通过《共产党宣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激烈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的现实验证,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这种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一切都强化了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思想和阶级分析方法依然有巨大影响,以至于一直到实行改革开放之前,阶级斗争思想长期在中国政治思想中居主导地位。可见,《共产党宣言》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思想不仅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而且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中国人也习惯于将《共产党宣言》看作是“阶级分析”的代表作。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