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功能性行为评估_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功能性行为评估_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功能性行为评估_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功能性行为评估_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

张 琴* 昝 飞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 功能性行为评估是在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评估方

法。本文对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理论假设和基本操作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从对待挑战性行为的态度、评估的侧重点以及干预措施等角度比较了功能性行为评估与传统评估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 挑战性行为 功能性行为评估分类号 B849

功能性行为评估(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 -ment,简称FB A)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估方法,它强调要了解挑战性行为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个体的挑战性行为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方法又称为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 -port,简称PB S)。在过去二十几年中,这种新的评估方法在特殊教育领域以及学校情境中被广泛使用,而且不断被运用到各种残疾类型的特殊儿童行为问题干预中。本文对这一评估方法所持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与以往的评估方法进行比较。

1 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定义

功能性行为评估就是收集与挑战性行为有关的一系列前奏事件、行为、行为结果方面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挑战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

干预措施以及指导个体适当的积极行为[1]。这里所指的挑战性行为是指伤害到其他个体的行为或者阻碍了个体自身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行为[2],FBA 的核心就是要弄清这些挑战性行为的功能,但行为本身的严重性并不是FB A 所关注的焦点。从FBA 的定义可以看出,FB A 既包括行为功能的评估,也包括行为的干预,实际上FB A 是连接评估与干预的有效工具[3]。FBA 认为在对挑战性行为采取干预措施之前一定要对行为的功能进行分析,因为相同的挑战性行为对于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功能,如果忽视行为背后的功能容易导致干预的失败,正确的行为功能的判断是有效干预措施的保障。

2 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理论假设

FB A 的理论假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4][5]:2.1 挑战性行为与当前情境因素直接相关FB A 认为,不管是挑战性行为还是适当行为都会受到当前情境因素的影响,因为行为不可能脱离现实情境而发生。换句话说,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习得的。而且,行为的维持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情境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直接观察行为发生的情境,可以弄清挑战性行为或适当行为发生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即前奏事件是什么,因为这些前奏事件会直接引发或可预示行为是否会发生[6]。FB A 的这一观点很明显受到了行为主义学派、社会学习理论观点的影响。

2.2 所有持续发生的行为都具有某种功能FB A 认为,某种行为一旦帮助个体达到他所期望的功能,并且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不断得到强化,就会持续地发生。因此,所有持续发生的行为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挑战性行为也是如此。换句话说,挑战性行为表达了个体的某种需要,并受到个体所处环境中某些刺激物的强化[7]。

事实上,就行为具有某种功能这一观点,行为主义学派的鼻祖斯金纳就提出过,他认为行为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功能。但FB A 的研究者们进一步发展了斯金纳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Carr 把行为功能细分为五种:(1)获得社会性注意或交流;(2)获得物品或喜爱的活动;(3)逃离、延迟、减少或避免厌恶性的任务和活动;(4)逃

*张琴,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E-mail:jeani ne1314@https://www.sodocs.net/doc/f213483392.html, 。

5中国特殊教育62006年第11期(总第77期)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

No.11,2006(Serial No.77)

离或避免其他讨厌的个体;(5)内部感觉刺激[8]。目前,通常认为挑战性行为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获得满足个体欲望的事物,即正强化;二是逃避令个体感到厌恶的刺激物,即负强化,三是获得内部的感觉调整或感觉刺激[9]。FBA认为要仔细地根据行为发生之后所出现的后果来评价行为的功能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

2.3系统控制这些环境因素可以减少挑战性行为

FB A认为,如果我们能预测行为何时发生就应该能够防止该行为的产生。在过去十年中,研究者发现系统地改变引发挑战性行为发生的前奏事件以及维持挑战性行为继续发生的行为结果,可以减少或者消除挑战性行为[10][11]。因此,如何通过调整环境因素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一直是FB A所关注的焦点。

3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流程

从以上的理论假设可以看出,FBA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出导致和维持挑战性行为的环境因素和行为结果,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评估的流程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对挑战性行为进行清晰且可测量的描述

清晰界定出被评估行为是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第一步。功能性行为评估所关注的问题行为是外显的可观测的行为,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被评估行为下一个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比如/在老师让学生唱歌的时候,小强用手敲击桌子0,这样的描述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对行为进行仔细观察。行为方面的资料还可以通过结构访谈法的方式来收集,美国目前最常用的结构式访谈有Du-rand、Crimmins编制的动机评估量表和O.Neill等人编制的行为功能问卷。访谈的对象可以是家长、教师,也可包括表现出挑战性行为的个体。通过访谈,不仅要了解个体行为的具体表现,而且还要了解不同个体对行为的看法、个体所喜欢或不喜欢的活动和刺激物[12],以便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3.2区别出环境因素,弄清前奏事件和行为结果

区别出环境因素的目的是要弄清目前环境中引发和维持挑战性行为的因素。对个体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仔细观察,能有效地区别出挑战性行为的前奏事件与行为结果。对这些行为的观察可以提供基线数据来说明挑战性行为的严重性。行为观察可以采用ABC行为观察法(即直接观察法)来归纳前奏事件、行为表现及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FB A强调对行为的观察应该有客观的维度,例如行为的频度、持续时间、比率、潜伏期以及强度。ABC 所包括的具体的行为观察方法有:频度记录/事件记录法,一般用于具体的有明显开始与结束的行为;持续时间记录法,一般可分为平均持续时间和总的持续时间两种;时间间隔记录法,将某一个观察周期分成间距相等的几小段时间,判断在每一个时间段行为是否发生;时间样本记录法,与时间间隔法相似,不同的是它只需要在每个时间间隔的末期观察行为是否出现[13]。

3.3判断个体的行为功能及合理性

在收集了一系列有关行为的数据后,接下来就要判断行为的功能是什么,这也是FB A的关键所在。如果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获得正向的事物(教师的关注、表扬等),这时他的行为功能就是正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往往挑战性行为比适当行为更容易获得正向的结果,例如:大喊大叫的行为容易引起关注,但安静的行为却不一定会引起注意;当个体出现逃离厌恶事件或刺激的行为时,此时行为的功能就是负强化。在负强化中,厌恶事件或刺激会在行为之后被移除;如果个体的行为是为了达到最佳的兴奋水平,那么他的行为功能就是感觉调整或感觉刺激,如个体长时间静坐后做出各种小动作来增加刺激。

对行为的功能形成假设之后,可采取实验操作的方式即功能分析法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例如Wacker等所采用的结构式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通过呈现或去除不同的前奏事件和行为结果来评估不同的前奏事件和行为结果对儿童行为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什么样的影响[14]。如果通过结构式分析法发现,去除某个前奏事件或行为结果之后的确阻止了挑战性行为的产生,则证明最初所判断的前奏事件或行为结果与挑战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若没有导致行为发生改变,则对该行为的功能假设是错误的,需要重新进行评估。

在判断行为的功能之后,制定行为干预计划之前需要进一步判断该行为的功能是否合理。如果行为功能是合理的,干预就应该是教会个体用适当行为来达到相同的功能;如果行为的功能是不合理的,干预就应该尽量改变行为的功能。例如:对于具有负强化功能的行为,如果评估小组认为个体可以被允许逃避该任务,干预的目标就是教会个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不想完成这一任务;如果逃避是不合适的,那么干预的目标将是如何促使个体积极

#

65

#

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张琴昝飞

地参与完成任务,比如降低任务的难度、增加任务的趣味性等等[15]。

3.4制定行为干预计划

FB A强调以功能性行为评估的结果为基础制定行为的支持干预计划。根据所确定的前奏事件和行为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整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比如重新布置学习环境、改变生活环境、调整任务呈现方式、降低作业难度等等;也可以改变行为结果来消除挑战性行为,如改变目前行为的强化模式、抑制支持挑战性行为的结果、使目前的行为结果出现在适当的替代行为之后,或者引入支持适当行为的新结果。FBA认为干预计划不应该只针对挑战性行为本身,应包括对整个环境的调整,因为环境因素是引发和维持个体挑战性行为的原因。FB A所强调的最终目的是关注个体的生活质量[16]。

4FBA与传统行为评估方法的比较

功能性行为评估主要是在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简称AB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7]。应用行为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系统运用学习策略于行为上,使重要的行为发生变化,产生社会意义,从而改变行为、增进对行为的理解[18]。应用行为分析为FB A和积极行为支持提供了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框架,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有效的行为分析和干预策略[19],因此FB A与AB A在各自的理念、方法及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针对个体层面的直接干预程序非常类似,这些干预大多来源于操作学习的理念,如正强化和刺激操作原理。

虽然FBA与AB A都关注行为本身、前奏事件、行为结果对行为造成的影响,但在行为干预中ABA 更加强调内部因素,如在非自然情境中由特殊人员进行干预、将减少挑战性行为作为干预目标、只关注个体行为的改变;而FB A及以此为基础的积极行为支持则更多地结合了生态学的观点,强调对行为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干预,强调生态因素和社会层面的改变,关注个体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改变个体原先无法融入到社区活动的局面,达到更有意义的目标[20]。FBA与AB A及其它传统评估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对挑战性行为的归因态度不同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挑战性行为的产生与个体的秉性不良、残疾、家庭环境不佳、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或者创伤事件影响有紧密的联系。这种归因态度通常会将挑战性行为归咎为某人或某种客观条件的不足。由于个人的秉性、残疾、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或者创伤性事件很难改变,因此认为挑战性行为的改变非常困难,也相当的消极。但FB A 认为,即使个体存在这些问题,但并不表明个体肯定会在当前的环境中表现出挑战性行为。比如存在注意力缺陷的个体,其神经活动类型使他很容易表现出兴奋、动作过多等干扰学习的行为,但并不表明在课堂上的某一时间、地点,该学生一定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促使个体表现出挑战性行为的根本原因仍旧是个体所处当前环境中的情境因素。因此,解决挑战性行为的问题最重要的应该是对这些情境因素进行调整,而不是对这些行为进行干预。

4.2评估的侧重点不同

以往的评估多是对问题行为的诊断和描述,倾向于在微观上分析行为,FB A侧重的是对行为功能的评估。在特殊教育领域,多数人倾向通过采用结构式评估模式或分类评估模式进行评估,比如某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或者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描述通常依赖于相关人员的间接报告,例如通过访谈、检核表或频度表来评定问题行为的严重性和发生频率,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对行为进行描述性的分类,这是一种静态的分析。虽然FB A也需要了解所评定行为的严重性以及发生频率等信息,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挑战性行为的各个方面,包括前奏事件、情境事件、行为以及行为结果,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估。

4.3干预模式的不同

过去,对挑战性行为的干预倾向于抑制或消除,因此会使用一些消极干预的措施(如惩罚、负强化等策略),干预者会通过采用厌恶刺激来达到矫正问题行为的目的。而FB A将行为问题视为社会情境的结果,认为这些行为具有某些功能和意义,因此在采取干预措施时,其方法不是在处理和控制个体,也不再是仅仅关注挑战性行为的降低,而是着重重新设计环境和建立新的行为,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善个体的行为,并让个体学会新的适当行为。这样一方面使问题行为在环境中无法产生效果,另一方面使问题行为想要产生的功能可以通过替代性的适当行为得到,且适当行为比问题行为更容易实施,因此更有可能使个体采取适当行为,增加适当行为的发生频率。

#

66

#5中国特殊教育62006年第11期(总第77期)

FB A关注的不仅是提高有挑战性行为个体本人的生活质量,它还把个体生活群体中其他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在实施干预中,FBA所采用的干预措施往往不光是对有挑战性行为的个体有效,同时也可以应用到自然情景中的其他个体上。

5小结

FB A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理论假设已日趋成熟,它的评估流程也越来越易于操作。目前,FBA 已经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另外,由于它所采取的干预措施不仅对有挑战性行为的个体有效,而且对整个班级和学校中的其他学生也同样适用,所以这种评估方法在普通学校环境中也被广泛使用。由于这种评估方法从正面更加积极地去看待个体所出现的挑战性行为,且能够让我们了解周围人的教育态度对个体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环境中也开始被采用。

参考文献

1Gresham,Frank M,Watson T,et al.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principles,procedures,and fu-ture directions.Th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001,30(2):156-172

2Lyne tte K Chandler,Carol M Dahlquist.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mediate cha-l

lenging behavior in school settings.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Prentice Hall,2002.5

3Watson T S,Ray K P,Turner H S.Teacher-imple-mente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a method for linking assessment to intervention.The School Psy-chology Revie w,1999,28(2):292-302

4Janine Peck Stichter.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01,16(4):232

5Carr E G,Durand V M.Reducing behavior problems through functional com munication training.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1985,18:111-126

6O.Neill R E,Horner R H,Albin R W,et al.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progra m development for prob-lem behavior(2nd Ed).Pacific Grove,C A:Brooks/

C ole,1997.25-40

7Demchak M A,Bossert K W.Assessing problem be-haviors.In Innovations.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1996.48Carr E G.Emerging the mes in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94,27:393-400

9C handler L K,Dahlquist C R,Pepp A C,et al.The effects of team-base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n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classroom settings.E xception-al Children,1999,66(1):101-121

10Terrance M Scott,Lucille Eber.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wraparound as syste mic school processes:

primary,secondary,and tertiary systems e xample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3,5:

131

11C onroy,Maureen A,Stichter,Janine Peck.The Ap-plication of antecedents in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process:existing research,issues,and rec ommenda-tions.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2003,37

(1):15-25

12Michelle McAtee,Edward G Carr.A contextual as-sessment inventory for proble m behavior:initial de-velopment,christine schulte.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4,6(3):148

13Thomas J.Zirpoli著.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关丹丹,张宏,申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5-74

14Wacker D P,Peck S M,Derby M K,et https://www.sodocs.net/doc/f213483392.html,mun-i ty-based func tional assessment.In A.C.Repp& R.H.Horner(Eds).Func 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atic behavior.Belmont,C A:Wadsworth,1999.32-

56

15Lynette,K.Chandler,Carol M.Dahlquist.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mediate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school settings.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Prentice Hall,2002.126-

134

16Durand,V.M.Severe behavior problems.Ne w York:Guilford,1990.161-167

17Bijou S,Peterson R F,Ault M H.A me thod to inte-grate description and experimental field studies at the level of data and empirical c oncept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1968,1:175-191

18Cooper,J.O.,Heron,T. E.,&Heward,W.L.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Upper Saddle River,NJ:

Merrill,1987.22-31

19Edward G,Carr,Glen Dunlap,Robert H,et al.Pos-i

#

67

#

功能性行为评估)))行为评估方法的新发展/张琴昝飞

tive behavior support:evolution of an applied sc-i ence.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2,4(1):4-20

20 Carr,J.E.,&Sidener,T.M.On the relation be -

tween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nd positive behav -ioral support.The Behavior Analyst,2002,25:245-253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Evolution of Method of Behavior Assessment

Z HANG Qin Z AN Fei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 ment is a new method of behavior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science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T 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mai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the basic procedures of FBA,and then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FBA and tradi tional behavi or assessment from three dimensions:atti tudes towards challenging behaviors,emphasis of the assessment,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challenging behavi ors 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

(责任编校:钟经华)

(上接第73页)

A Study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Degree of

Internet Addiction,Content Preferenc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Y I Haiyan CHEN Jin DU Xiaoxin

(Spe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i s study investigates degree of internet addiction,content preferenc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154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 th 1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d 4psychological sca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1)24students are liable to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wi th the populari ty of 15.6%.(2)There is significant di 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in 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male students and female s tudents.(3)There is si gni ficant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 in content preference.(4)Compared with students of normal use of internet,students wi th liability of i nternet addicti on show more negative coping and social avoidance.(5)A ccording to the regres -sion analysis,the factors of time using,negative coping,game preference,chatting preference and social avoid -ance have significant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degree of i nternet addiction.

Key words

internet behavior internet addiction content preference social development

(责任编校:张冲)

#

68#5中国特殊教育62006年第11期(总第77期)

【心理测验】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SAS焦虑(自评)量表

SAS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由William W.K. 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测量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态的成年人。主要用于疗效评估,不能用于诊断。【项目、定义和评分标稚】 SAS采用4级评分,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 其评定标准为:“1”没有或很少时间:“2”小部分时间:“3”相当多的时间;“4”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 【量表】 填表注意事项: 下面有二十条文字(括号中为症状名称),请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每一条文字后有四级评分,表示:没有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如此。然后根据您最近一星期的实际情况,在分数栏1~4分适当的分数下划“√”。 1.我觉得比平时容易紧张和着急(焦虑)1 2 3 4 2. 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害怕)1 2 3 4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惊恐)1 2 3 4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发疯感)1 2 3 4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不幸预感)4 3 2 1 6.我手脚发抖打颤(手足颤抖)1 2 3 4 7.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躯体疼痛)1 2 3 4 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乏力)1 2 3 4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静坐不能)4 3 2 1 10.我觉得心跳得快(心悸)1 2 3 4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头昏)1 2 3 4 12.我有过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晕厥感)1 2 3 4 *13.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呼吸困难)4 3 2 1 14.我手脚麻木和刺痛(手足刺痛)1 2 3 4 15.我因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胃痛或消化不良)1 2 3 4 16.我常常要小便(尿意频数)1 2 3 4 *17.我的手脚常常是干燥温暖的(多汗)4 3 2 1 18.我脸红发热(面部潮红)1 2 3 4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睡眠障碍)4 3 2 1 20.我做恶梦(恶梦)1 2 3 4 【结果评定】 标准分(Y)=粗分(X)×1.25,取整。 标准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按照中国常摸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低于50分为正常;50-59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2016年6月10日整理by杨震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行为评估主要是对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行为或症状本身的测量和治疗。近年来,自我报告也被引入行为评估中。 行为评估主要针对适应行为和问题行为。适应行为评估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要求和环境的适应程度,关心的是个体是否具备了独立生活和承担责任的基本技能;问题行为评估的重点则是儿童有无内化或外化行为问题,行为是否正常。 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和模拟观察法、访谈法和行为测量法。由于儿童的某些行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而某些行为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对儿童的行为作出全面评价,学校心理学家经常会针对儿童的特定问题,将儿童、父母和教师作为收集信息的不同信息源。 行为评估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有时与人格测验并无严格的区别。测验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筛查量表是艾森伯斯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它还评价了儿童的一些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下面仅对儿童行为核查表和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做简要介绍。 一、儿童行为核查表 儿童行为核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斯(M.Achenbath)及其同事50年代起在儿童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编制的,1970年首先在美国使用,1983年、1986年、1987年先后出版了父母、教师和儿童(青少年)自陈量表的使用手册。该量表是目前公认的儿童精神病理学的主要测量工具,适用于4~16岁儿童。1991年的最新版本将适用范围拓展到4~18岁,常模被试取自48个州,共2368人。儿童行为核查表中文修订本1988年发表,常模被试为中国22个城市的24000名4~16岁儿童。 儿童行为核查表主要用于筛查儿童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和问题行为,由父母、教师评定,青少年自我报告和课堂观察测量构成一个评价系统。艾森伯斯认为,父母报告是儿童评价的多元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量表的发展体现了这一思想。 儿童行为核查表的能力量表评价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和学校能力。症状量表主要检查问题行为,由主成分因素分析法抽取的因子如下。 攻击行为:残忍、打架、恃强凌弱、言语攻击、发脾气、争吵。 过失行为:撒谎、欺骗、缺乏罪疚感、偷窃、失控行为等。

功能性行为评估报告实例

功能性行为评估报告实例 盈盈,女,八岁,身体发育正常,有自闭倾向,无法主动与他人产生互动。研究者从盈盈咬手、咬脚、撕扯衣服等一系列问题行为中,将不停的舔嘴唇为急需进行干预的目标行为,因为嘴唇已经被她舔得变形了。经过系统的常规性评估,没有造成目标行为的生理及心理的原因。研究者开始对她的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 (一)“ABC行为观察表”的记录结果 研究者对盈盈观察了五天,每次进行40分钟,观察情境分别为语文课、体育课、课外活动,以ABC行为观察表进行记录。依据观察结果得知盈盈问题行为的类型为“自我刺激”。 (二)“问题行为动机量表”分析的结果 表3-9 盈盈问题行为动机量表分析结果行为类型总分平均得分行为频率分 级自我刺激25 3.12 1 逃避12 1.37 2 0 0 4 获得他人注 意 3 0.50 3 获得实质性 东西 (三)访谈结果 1.自我刺激 一天当中,盈盈的问题行为“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且“什么情境都可能发生”,“在一般情况下,盈盈通常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没有人会影响她的行为,但是当盈盈独处的时候,问题行为最可能出现”,此外,盈盈“不是想获得某些实质物品,只是因为自己想舔,所以才出现问题行为”。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其问题行为的功能为“自我刺激”。

2.逃避 “当上团体游戏类的课程的时候,盈盈的问题行为出现次数会明显增多,可能是因为她有自闭倾向,无法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吧”,老师认为盈盈想利用行为问题达到“逃避工作”的目的,据此推测其问题行为的功能为“逃避”。 (五)综合结果 综合盈盈甲的“ABC行为观察记录表”、“问题行为动机量表”、及访谈的结果,盈盈问题行为的功能为“自我刺激”及“逃避指令”。

心理评估报告

一、案例 (一)求助者情况简介: (二)咨询对话摘录: 二、对该案例的心理评估 (一)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感到痛苦、(自责) (二)自我体验,行为表现(自述、观察): (三)问题的严重程度:一般程度、中等程度(参照许又新《神经症》)。 (四)相关资料:(朋友和自我概述、自我回忆) (五)上述资料的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态度诚实; 与。。。提供的资料一致。 (六)心理水平状况评估: 1、心理活动强度(5分) 2、心理活动耐受力(6分) 3、周期节律性(5分) 4、意识水平(4分) 5、暗示性(3分) 6、康复能力(7分) 7、心理自控能力(4分) 8、自信心(5分) 9、社交能力(7分) 10、环境适应能力(6分) (七)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与。。。导致的冲突; 其背后的实质是: (八)求助者问题的性质: 按照三项原则来分析,求助者的问题不属于精神疾病,理由是: 1、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表现在出现问题时都有一定的诱因,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 2、主动要求解决问题。其情绪表现与。。行为,与其认知过程是一致的。。。。其认知、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统一的。 3、人格特征很稳定,主要表现为一贯地。。。。 本例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虽然求助者有痛苦感,但时间短,仅为。。。,对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 故本例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九)原因分析: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与原理 厌恶疗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经典条件反射。

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运用这一原理,主要采用想像疗法,采用一条想象行为 四、对该案例的总结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者主要是因为暂时失去依赖而无法适应现在的生活,但是如今虽然父母已离婚,但是随着这一个学期的咨询者在中间的努力,父母都还是很关心和关注咨询者。 这样来访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改变了原有的那种爱情比亲情重要的观点,咨询者也开始在适应和父母好好相处的日子。 这样咨询者从一个中心点转移到了另一个中心点。从而也慢慢减少了失恋的痛苦与自责。

功能性沟通训练减少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最新版】

功能性沟通训练减少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 为了考察功能性沟通训练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运用单一被试ABC 设计,以功能性行为评估为基础确定目标行为,采用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和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相结合的方法对一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 3 个月的干预。该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出现频率显著减少,口语表达次数增多,干预效果显著。因此,功能性沟通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功能性的沟通行为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概念 1 功能性沟通训练(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简称FCT) 是一种减少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干预方法,包括判定问题行为的功能并为个体提供一种适应性的、与问题行为功能相同( 替代行为) 的做法来获得想要的行为结果。2014 年美国发布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循证实践报告》中指出,功能性沟通训练是具有实证支持的有效实践。 2

区别强化指的是当某一组行为反应发生时给予强化,但对其他行为反应则不给予强化并被消退,主要用于减少不良行为,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干预策略之一。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区别强化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他行为的区别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other Behavior,简称DRO)和替代行为的区别强化(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简称DRA),是具有实证支持的有效实践。 研究对象 小杰,男,2000 年 5 月出生,被诊断为自闭症,某培智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该生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2013 年10 月以后每周有两个半天到校上学,每天上学由妈妈陪同。 小杰喜欢一个人玩,喜欢妈妈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小汽车;在上小组课的时候,可以在指令下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活动,但当发脾气的时候,就会尖叫、扔东西、拍桌子等行为;他喜欢吃大部分零食。早上到校会主动地问“ 教师好”,会跟随教师的语言,可以听懂大部分指令,如,跑步、给我* * 、把

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导读.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导读 该板块主要反映幼儿行为观察与幼儿行为发展指导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幼儿行为观察研究,幼儿行为观察的价值,幼儿行为观察注意事项,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观察能力的差异等;二是幼儿需要研究,幼儿需要的类型有哪些,该如何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三是幼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研究,幼儿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四是提升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对策研究;五是幼儿自信心培养对策研究;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对策研究,如助人行为培养、责任感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培养等;七是幼儿自尊的发展,幼儿自尊的结构及发展机制。八是幼儿情绪调控能力发展研究,影响调控能力因素有哪些,该如何促进幼儿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等等。 该部分参考文献目录如下: 1.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研究述评 2.中国26市(县)4-6岁儿童行为问题的现况调查 3.阈下负性情绪引起儿童和成人相反的判断偏向 4.幼儿同伴侵害与社会能力、问题行为的关系 5.幼儿情绪理解层次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6.应用行为原理对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介绍 7.医学新生的儿童期不良经历的累积效应与攻击行为 8.学前儿童合作认知及合作行为的培养研究 9.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 10.母亲抑郁和惩罚对儿童早期问题行为的影响及父亲的保护作用 11.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幼儿课堂离座行为个案研究 12.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 13.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 14.个体经验对3至5岁幼儿模仿行为的影响 15.感觉统合训练改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智力及执行功能的对照研究 16.不同情境下移情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的影响 17.儿童努力控制的调节作用

心理评估的定义及目的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保持和疾病防治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物理实验室,此后,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1977年,Engel(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作了强有力的分析和说明。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 美国心理学家化生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也称行为学派。 广义的行为:将行为理解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人的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思前意识三个层次 人格由本我(或它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一个人的人格形式要经历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性期 心理障碍的病因是潜意思内心理冲突的结果或防御机制的失败。 认知的主要特点:认知的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罗杰斯 心理现象可从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认识 脑的三个基本机能系统: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作出刺激,分析和整合。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长时记忆 艾宾豪斯德国人对遗忘规律做了首创性系统研究,其所发现的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然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根据思维方式,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行为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1.行为的概念 人的行为是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出的能动反应。可用公式B=f(P?.E)表示,B为行为,P为人,E为环境,即人的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所以,人的行为由如下5个基本要素组成:行为主体一人、行为客体一行为的直向目标、行为环境一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一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应用的工具或使用的方法、行为结果一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至今的符合程度。 长期的行为称作"生活方式"行为。如果~个人的这些长期行为都是有益健康的行为,则被称为"健康生活方式"(healthy lifestyle)。 2.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行为既是健康状态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许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常常都需要通过人自身的行为作为中介来作用于人体。行为可以加强、减弱或避免对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对卫生保健服务的接受、利用或排斥。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 3.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 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健康相关的行动。基于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的可改变性,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对象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无疑是当前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的任务。 (二)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 1.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及在多个层次上影响。 包括个体内部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公共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和水平间既存在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即健康行为的生态模式。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概括地讲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倾向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s):指为行为改变提供理由或动机的先行因素。 (2)促成因素(enabling factors):指允许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先行因素,即实现或达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包括干预项目、服务、行为和环境改变的必需资源、行为改变所需的新技能等。

心理咨询师二级模拟-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一、单选选择题 1. 除第14项需结合观察评分外,HAMA测评时主要依靠( )打分。 A 家属的诉说 B 被试者的主观感受 C 评定员的主观感受 D 被试者的行为表现 答案:B 2. HAMD的24项版本总分超过( )分,就可能是轻度或中度抑郁。 A 17 B 20 C 24 D 8 答案:B 3. 某患者在BRMS“敌意/破坏行为”项目上得分是2分,其表现是( )。 A 稍急躁 B 明显急躁、易激惹 C 有威胁性行为 D 有破坏性行为

答案:B 或者 B 或者 R 或者 M 或者 S 或者 B 4. HAMD属于一种( )。 A 自评法 B 他评法 C 自评和他评法 D 以上均不是 答案:B [解析] HAMD属于他评法的一种,即由评定员对被评定者进行评定。 5. 患者在BPRS情感平淡项目上分数增高,其主要表现应该是( )。 A 悲观 B 激动 C 情感基调低 D 心境不佳 答案:C [解析] 情感平淡指情感基调低,明显缺乏相应的正常情感反应。 6. 某患者在BRMS某一项上得分是4分,表明其( )。 A 症状轻微 B 症状中度 C 症状明显 D 症状严重 答案:D

[解析] DRMS所有项目均采用0~4的5级评分。BRMS每项评分标准为:0无该项症状或与患者正常时的水平相仿;“1”症状轻微;“2”症状中度;“3”症状明显;“4”症状严重。4分表示症状严重。 7. BPRS采用的是( )级评分法。 A 1~7的7 B 0~6的7 C 1~5的5 D 0~4的5 答案:A 8. 患者有不合实际的夸大观念,则在BRMS( )项目上分数增高。 A 情绪 B 接触 C 自我评价 D 工作 答案:C [解析] 夸大观念是BRMS的“自我评价”项上的表现。因此,答案为C。 9. HAMA精神性焦虑因子并不包括( )项目。 A 疑病 B 抑郁心境 C 认知功能 D 失眠 答案:A

第五章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

第五章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 健康感知-健康管理型态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感知 2.健康维护 3.健康促进 4.健康行为 5.健康危险因素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影响个体参与健康维护的重要因素为 A.个体的健康状态 B.个体对自身健康的感知 C.个体的年龄 D.个体的经济文化状况 2.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型态中最基本的是 A.营养与代谢型态 B.活动与运动型态 C.健康感知与健康管理型态 D.角色与关系型态 3.认为自己应对自身健康负责,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照顾的患者属于 A.内控型控制观者 B.外控型控制观者 C.内向型控制观者 D.外向型控制观者 (二)X型题 4.影响个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包括 A.年龄因素 B.遗传因素 C.生活方式 D.环境因素 E.心理因素 5.关于健康的描述,正确的为 A.健康是一种相对概念 B.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平衡状态 C.健康是自身感知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 D.健康是指身体没有疾病 E.在最佳健康状态下也存在着疾病的潜在危险 三、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 2.健康感知问诊的内容与注意事项? 认知-感知型态

一、名词解释 1.感知 2.认知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感知功能评估不包括 A.视觉 B.听觉 C.痛觉 D.理解力 2.自述流利,但内容不正常,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发音用词错误,严重时别人完全听不懂,为 A.运动性失语 B.感受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失读 3.让被评估者重复一句话或一组由5~7个数字组成的数字串,为评估下列哪一项记忆功能的方法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4.评估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为 A.观察 B.询问 C.体格检查 D.量表测评 (二)X型题 5.语言能力评估的方式包括 A.提问 B.复述 C.自发性语言 D.命名 E.阅读 三、思考题 1.何谓定向力,如何评估? 2.何谓记忆力,如何评估? 自我概念型态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概念 2.身体意象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我概念的核心是 A.真实自我 B.期望自我 C暴露自我 D.表现自我 2.无法分辨自己与他人,或无法从社会环境中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区分出来,为 A.身体意象紊乱 B.自我认同紊乱 C.社会认同紊乱 D.情景性自尊低下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43小题.每题1.0分,共4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除第14项需结合观察评分外,HAMA测评时主要依靠( )打分。 A 家属的诉说 B 被试者的主观感受 C 评定员的主观感受 D 被试者的行为表现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HAMD的24项版本总分超过( )分,就可能是轻度或中度抑郁。 A 17 B 20 C 24 D 8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HAMD属于一种( )。 A 自评法 B 他评法 C 自评和他评法 D 以上均不是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HAMD属于他评法的一种,即由评定员对被评定者进行评定。 第4题 患者在BPRS情感平淡项目上分数增高,其主要表现应该是( )。 A 悲观 B 激动 C 情感基调低 D 心境不佳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情感平淡指情感基调低,明显缺乏相应的正常情感反应。 第5题 某患者在BRMS某一项上得分是4分,表明其( )。 A 症状轻微 B 症状中度 C 症状明显 D 症状严重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DRMS所有项目均采用0~4的5级评分。BRMS每项评分标准为:0无该项症状或与患者正常时的水平相仿;“1”症状轻微;“2”症状中度;“3”症状明显;“4”症状严重。4分表示症状严重。 第6题 BPRS采用的是( )级评分法。 A 1~7的7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和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和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27小题.每题1.0分,共27.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 总粗分的分界值为( )。 A 40分 B 41分 C 42分 D 43分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 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 第2题 SDS 对( )病人,评定有困难。 A 抑郁症 B 焦虑症 C 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 D 惊恐发作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SDS 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它对心理咨询门诊及精神科门诊或住院精神病人均可使用,对严重阻滞症状的抑郁病人,评定有困难。 第3题 以下哪项叙述不符合生活事件量表评估结果的解释?( )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A 生活事件刺激量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 B 负性事件刺激量的分值越高,反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越大 C 负性事件刺激量的分值越低,反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越大 D 正性事件的作用意义不确定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负性事件刺激量的分值越低,反映对心身健康的影响越小。 第4题 在SCL-90中,若被试自觉有某项症状,并对其有严重影响,则应评定为( )。 A 2分 B 3分 C 4分 D 5分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90项症状清单(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它的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即若被试自觉有某项症状,并对其有严重影响,则应评定为5分。 第5题 SCL-90不能用于测量( )因子。 A 躯体化 B 女性化 C 偏执 D 强迫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 第一单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测验材料 于1960年编制,是临床上评定抑郁状态时应用得最为普遍的量表。 本量表有17项、21项和24项等3钟版本,这里选用的是24项版本。可归纳为7种因子结构。 适用范围 本量表适用于有抑郁症状的成年病人,可用于抑郁症、躁郁症、神经症等多种疾病的抑郁症状之评定,尤其适用于抑郁症。对焦虑症不能较好的进行鉴别。 评定方法 一般采用交谈和观察的方式,评定当时或前一周的情况。 评分标准 HAMD大部分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无,(1)轻度,(2)中度,(3)重度,(4)很重 少数项目评分为0-2分的3级评分法:(0)无,(1)轻-中度,(3)重度。 因子划分 依据各项目反映的症状特点,HAMD可分为7个因子。 1、焦虑躯体化: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疑病和自知力、全 身症状6项组成。 2、体重:体重减轻 3、认知障碍:自罪感、自杀、激越、人格或现实解体、偏执症状、强迫症状 4、日夜变化:日夜变化 5、迟缓:抑郁情绪、工作和兴趣、迟缓、性症状 6、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 7、绝望感:能力减退感、绝望感、自卑感 结果的解释 对于24项版本,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超过20分,可能是轻或中度的抑郁;如小于8分,则没有抑郁症状。 对于17项版本,分别为24分、17分和7分。 病理性抑郁 判断病理性抑郁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病程标准。 病理性抑郁往往具有心境低落、兴趣与愉快感丧失、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个核心症状中的2个,同时个人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且持续2周以上。 注意事项 评定时间15-20分钟。对于不典型的抑郁症状的测评可能会低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老年病人和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的评定可能在信度、效度上受到影响。第二单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测验材料 本量表包括14个反映焦虑症状的项目,主要涉及躯体性焦虑和精神性焦虑两大类因子结构。 适用范围: 本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及其他病人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但不大宜于估计

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要对有心理困扰并要求接受帮助的来访者进行干预处理,必需首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assessment)及诊断(diagnosis)。评估有别于诊断,评估是对来访者整体、全面的了解,是诊断工作的基础,而诊断则是根据精神医学的分类标准对于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归类和判断。评估是一个过程,并非都能在初次接触谈话后都能完成,有的需要经过多次交流沟通才能做到广泛全面的评估。 评估一般可以从自我功能评估、境遇问题评估、来访动机评估、紧急状况和危机评估、处理方法评估等五方面进行。 一、自我功能评估 根据来访者提供的信息对来访者的人格结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思维模式做出评估。 (一) 功能的评估指标评估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即评估其自我发展的状况,通常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来体现自我功能的健全程度:1.能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对他人具有爱心,能和别人建立稳定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 2.能敏锐地感受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状态并能贴切地表达这些感受。 3.能认识和维护自己合理权益。 4.能确定自己持续努力的目标,在达到目标后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5.能做到在工作中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尽心尽力。 6.能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7.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又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不良环境的想法和行动。 8.能做到自我控制,对己既不放纵也不过于苛刻。 9.能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及决定,并能对所作决定的结果承担责任。 10.能合情合理第评价环境、自己及未来。 (二)自我功能评估的实施 全科医生可以参考以上10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健全的程度,同时也需要考虑通过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着手实施对来访者的自我功能的评估。评估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1.环境适应从对来访者生活经历,工作状态,学习成绩及与外界的接触能力去了解他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 2.人际关系对于来访者人际关系的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了解他们与别人相处的能力、效果、维持时间、关系的深度以及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挫折等情况。另一方面是评估来访者与医生建立关系的情况,如是否能对医生接纳,信任与合作。有否关系方面的阻抗或是从交谈的气氛中观察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3.成熟程度评估成熟程度可以从来访者对事物的认真态度、判断能力、个人主见及自我激励等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来访者的表现与其年龄不符,显得不成熟,全科医生就应对此情况有所估计,对于

心理评估的定义及目的

医学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得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得有关健康与疾病得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得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得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得意义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xx作用规律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xx心理行为变化规律 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知识与技术应用于人类得健康保持与疾病防治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物理实验室,此后,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得现代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医学模式:就是指医学得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得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得结果。 1977年,Engel(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得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得挑战》一文,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得特点作了强有力得分析与说明。 医学心理学得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 美国心理学家化生创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也称行为学派。 广义得行为:将行为理解为个体内在得与外在得各种形式得运动 人得正常或病态得行为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学习就是支配人得行为与影响心身健康得一个重要因素。 经典条件反射得特点: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得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弗洛伊德把人得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思前意识三个层次 人格由本我(或它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一个人得人格形式要经历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性期心理障碍得病因就是潜意思内心理冲突得结果或防御机制得失败。 认知得主要特点:认知得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xxxx 心理现象可从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认识 脑得三个基本机能系统:调节张力与维持觉醒状态得系统;接受,加工与储存信息得系统; 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得系统 感觉:就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得反映,或者说就是机体得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得反应 知觉:就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得反映,或者说就是感觉器官与脑对刺激作出刺激,分析与整合。 感受性得高低与感觉阈限得大小成反比关系 知觉得基本特征:知觉得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记忆得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得过程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一分钟以内),长时记忆 艾宾豪斯德国人对遗忘规律做了首创性系统研究,其所发现得遗忘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与记忆材料得数量减少,遗忘便渐渐缓慢,然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开题报告1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 指导老师曹漱芹 作者本0202 毛燕娜 一选题意义(详见文献综述引言)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攻击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紧张、自卑孤僻、厌学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对于攻击者自身来讲,即将实施攻击行为时会产生攻击性焦虑,体验到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而且有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韦斯特在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为有攻击性行为。同样,休斯曼在对600名被试长达22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他们30岁时候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攻击型儿童可能到成年期还会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人缘较差、更多学业失败、酗酒、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Michelson,1980)。”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 对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方法很多,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正向行为支持对攻击行为的干预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早在1997年就在《个人障碍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使用正向行为支持方案来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而目前中国国内对正向行为支持的研究很少,对攻击性行为干预方法的研究力度与深度都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阅读、整理与分析国内外有关正向行为支持(FBA)以及其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中的特殊作用的文献资料所成的综述性质的论文对国内相关研究会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另附) 三论文结构 1介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危害、一般矫正方法。 2介绍功能性行为评估方法的基本假设和实施步骤 2介绍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一般步骤,并结合国外有关案例研究详细举例解说对学前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具有攻击性行为儿童实施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是与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区别最大的一部分) 四研究方法:文献法 通过查阅、翻译国内外该方面的研究文献,最后分析整理成文。 五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2005年11月中旬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2005年12月至1月进一步查阅资料、翻译外文文献,修改和完善开题报告。 2006年2月22日上交开题报告。 2006年3月20日完成论文初稿。 2006年3月下旬至4月底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儿童行为评估

儿童行为评估系统 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行为评估主要是对可观察行为的综合评价,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行为或症状本身的测量和治疗。近年来,自我报告也被引入行为评估中。 行为评估主要针对适应行为和问题行为。适应行为评估的重点是儿童对社会要求和环境的适应程度,关心的是个体是否具备了独立生活和承担责任的基本技能;问题行为评估的重点则是儿童有无内化或外化行为问题,行为是否正常。 行为评估常用的方法有直接观察和模拟观察法、访谈法和行为测量法。由于儿童的某些行为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而某些行为只出现在特定的环境中,为对儿童的行为作出全面评价,学校心理学家经常会针对儿童的特定问题,将儿童、父母和教师作为收集信息的不同信息源。 行为评估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有时与人格测验并无严格的区别。测验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行为问题,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筛查量表是艾森伯斯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它还评价了儿童的一些积极行为,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下面仅对儿童行为核查表和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做简要介绍。 一、儿童行为核查表 儿童行为核查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森伯斯(M.Achenbath) 及其同事 50 年代起在儿童精神科的临床实践中编制的, 1970 年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量表一

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量表一 一、90项症状清单(SCL-90) (一)量表构成 SCL-90共有90个项目,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1、躯体化:反映主观躯体不适应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的主诉不适以及头疼、背疼、肌肉酸痛等其他表现。 2、强迫症状:与临床强迫表现的症状、定义基本相同、主要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脑子空了,记忆力不行)也在这一因子中反映出来。 3、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感与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感、懊丧以及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是这一因子获高分的对象。 4、抑郁:反映的是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概念。抑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是代表性症状,它还以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愿望、丧失活动能力等特征,并包括失望、悲叹、与抑郁相联系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5、焦虑:包括一些通常在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症状和体验,一般指那些无法静息、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现象,那种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 6、敌对:主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方面来反应病人的敌对表现,其项目包括从厌烦、争论、摔物直至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各个方面。 7、恐怖:与传统的恐怖状态或广场恐怖反应的内容基本一致,引起恐怖的因素包括出门旅游、空旷场地、人群或公共场所及交通工具。 8、偏执: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妄想、被动体验与夸大。 9、精神病性:有幻听、思维播散、被控制感、思维被播入等反应精神分裂症状项目。 10、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情况。 (二)测验的记分 1、总分 总分: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能反映其病情严重程度; 总均分=总分/90 阳性项目数:单项大于1的项目数 阴性项目数:单项等于1的项目数 阳性均分=(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 2、因子分=某一因子的各项总分/组成该因子的项目数 (三)测验结果的解释 总分超过160分 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动态评估理论

动态评估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3-9-23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徐蔚 [导读]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 徐蔚 摘要:本文以维果茨基和费厄斯坦的动态评估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动态评估介入的中学英语写作评估模型,研究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实施动态评估的可行性和效果。研究表明该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力,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习作水平。 关键词:动态评估;英语写作;中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英语教学评价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热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评价多以静态的终结性测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以客观、量化为特征,设计精密、结构性强,但同时该方法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它以评价者为中心,着重描述学生目前已达到的水平, 偏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潜在的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来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中学英语教学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文化理论、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估理念(Dynamic Assessment)——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把动态评估理念引进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以点带面尝试构建动态评估理论与二语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动态评估理论 动态评估(DA),又称学习潜能评价(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是指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Lidz 2003: 337) 。该术语在20 世纪初由苏联的维果茨基(Vygotsky,Luria)提出,后经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在70 年代大力推广,如今已成为西方心理和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在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有经验的成年人指引下或与能力高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所体现出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个差距被称为该个体的最近发展区(Vygotsky 1978: 86) 。” 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Feuerstein)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理论,创立了一种强调社会环境作用,以互动为中介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者、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作用。教育者作为中介者有意图地选择、安排和重复那些对学习者认知发展重要的刺激,唤起他的好奇心,保证学习者能以某种方式体验到这些刺激之间的关系(Feuerstein et al .1988: 56)。 学习潜能评估程序(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 Device)是一个多维度、多水平、多侧面结合的测验工具。在LPAD实施过程中, 测验实施者观察学习者完成任务的频率、顺序、任务本身的复杂程度和测验的情境,并随时对学习者的行为做出反应。它关注的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转化, 而非行为表现的水平。LPAD强调测验者与学习者的互动,指出学习者如何通过帮助取得成功。这种模式还可清楚地诊断学习者的行为表现及其思考过程,这正是传统测验无法做到的。 三、动态评估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写作能力是二语学习者要培养的五种能力之一(听、说、读、写、译)。有研究表明,这五种语言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它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五种语言技能中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最薄弱。传统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和评估模式内容单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