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016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 】创造一个更值得珍惜的家

0016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 】创造一个更值得珍惜的家

0016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 】创造一个更值得珍惜的家
0016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 】创造一个更值得珍惜的家

第六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小区经营P38---52

「创造一个更值得珍惜的家」

第六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小区经营

彭明辉

一、补习班、才艺班、家教班,还不如你来自己教

教育专家反对补习的声音从我们小时候一执持续不断地喊到今天,讲到声音嘶哑了,改变的只有外在的补习形式,却改不了家长的价值观。于是,从很早以前国小的恶补,变成了有钱人请家教,到今天则是很有钱的人把小孩送到森林小学或美语小学,没那么有钱的人把小孩送到各种才艺班或者找家教。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我们偏偏就是想不出小学生那个脑袋瓜里还塞得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我们没有能力跳出浅薄的社会价值观去看到「人」的质地,于是,国中以后还是有各种恶补和测验卷(唯一「进步」的,是现在连资优生和研究所补习班都出笼了)。

才艺班当然有机会学到一些东西,森林小学当然教学方式可能更富有创意。但是,小孩子的情感呢?她对待自己和家人的态度呢?「学习空间」彻底取代「家庭空间」之后,小孩子的人格雏形里头会不会缺了一大块版图,并且从此无法填补?我们恐怕从来都不曾去想!家长拼命想给小孩更好的教育,以为专家比自己更懂得教育的理念和策略,自己不用懂,只要负责赚钱和开车接送就好了。真的吗?家长无可回避地要替孩子选择教育场所与型态,一个一无所知甚至理念错误的家长,会不会要把小孩子给送到很有问题的地方去学习?甚至即使运气好选对了地方,会不会仍然用错误的方式去要求小孩,规范小孩?即使真的进了森林小学,到底小孩子以后要怎么理解亲子关系?她长大后会怎样对待她自己的孩子?假如小孩真的很幸运地从森小、全人中学、过外著名学府学到一整套极为开放的价值观,因而决定要和黑人结婚生子,到黑人区去从事反政府游击组织,或者要当贴钱的自制电影导演,家长能接受吗?还是说这将意味着家庭的决裂?王文洋说当有钱人家的小孩很艰苦,这又意味着什么?

我没有办法想象「大人负责赚钱,不用成长;小孩负责读书,别人教他成长」到底是什么意思,除非我们真的愿意接受亲子之间渐行渐远,甚至亲子反目的结局。

「陪小孩子一起成长」不是一句空话,也不要老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假如是的话,妳干嘛逼小孩子学习)。如果父母不曾用自己的心力去参与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注定要疏离或者变成一种无可奈何的义务;如果父母的眼界比孩子狭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恐怕注定要承受许多的委屈。假如父母愿意成长,亲子教育不但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甚至还是家庭中每一个有参与的成员都能获益,并且在后来不时怀着喜悦去回忆的。

国小与国中阶段所有的功课,都是任何家长都可以教的(不一定很有效率)。就其知识的内容而言,其难度本来就是设定在「每个人都能学会」(所以才叫「基础国民教育」),因此每个家长只要愿意学都可以学得好(而不只是学得会,也不必然每一题都会)。由家长亲

自来教,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告诉孩子哪些题目太刁难,不会没关系(妳用心学过还不会,那小孩子就没必要会了,反正你不会不也是活得好好的,甚至还大学或研究所毕业,起码也高中毕业了呀)。尤其假如先生是学理工的,更没有道理不自己教。

我的孩子从来都没有补习也没有家教(我和他妈就是家教)。小学到国中阶段我都让他们自己读,为的是培养他们自修的能力。(给孩子太好的老师,用过分细心规划的教学步骤替他们秩序井然地排除了学习过程所有的障碍,结果孩子功课是很好,长大以后却从来没有培养过面对艰难书籍的读书能力,上了研究所或大学以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摸索下去。)等他们有问题不会时,再来问我们两个。孩子读书时,我们夫妻尽可能不看电视,也在旁边读书或写作(这样小孩子才会觉得有伴而不孤苦)。孩子每过一段时间该休息了,妈妈去弄点吃的(有时候我负责出去买),一家人边吃边聊天。孩子心情不好读不下书,有时会边撒娇边读书(「妈,汉武帝干嘛跟匈奴打架?」),就陪着他讲点故事不也很好吗?干嘛整天把他当机器人?一家人一起读书,一旦养成习惯,其实是气氛蛮好的。不要说孩子的教育都交给别人,面对孩子只会溺爱,或者责备他成绩不好,以致亲子关系淡而乏味,或者纵容过度无造成孩子后来无可救药的人格缺陷。

孩子成绩单拿回来,我们从来不管成绩的高低,只注意他在班上的排名。如果落后太多,就要仔细看考卷。考卷拿回家,一题一题看他答错的题目。如果确实有重要的观念不会,告诉他应该重念哪些地方,或者在教他一次。不会的学会就好了,没什么好责备的。如果是老师出得太刁钻,很明白地告诉他这一题不值得会,并仔细说明理由(这很重要,不要养成她迷信书上的东西,好像参考书有写就该会似的)。如果是不小心错,提醒她注意(但是不用逼,粗心的毛病宁可从生活规矩上去要求,不要去计较数学计算题错几题),并且把这些老师出题不当或粗心错的分数加回去,当作她真正的学习成效(本来学习成效检测就该考理解而非其它无奇不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家小孩从小学习意愿高但学习压力却很小。儿子有一次数学考四十分,女儿还每次都考到将近一百分,很惊奇地跑到她班上去宣传「我哥数学考四十分没有被骂耶!」如果不是自己在教,我不见得有这份自信心去接受他们偶而离奇的成绩。但是自己教,却可以免除她们为琐细无聊的东西而紧张的压力,让他们知道大人也有疏忽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帮他们建立自主判断能力,还可以在面对主流价值时保持自主性又不失去信心。如果你不当她看考卷,她的自信心必须是在接受主流系统各种谬误的前提下建立起来,这个代价太大了!

教小孩的时候,不要急得要死地一遍又一遍用正确的解法重复教他,搞的自己气急败坏,孩子紧张得哭出来。这样子交个三两次,大人小孩都会受不了而放弃。要倒过来,孩子做错的题目,让他先告诉你他以为题目要他做什么。尤其小学阶段的孩子,思考方向无奇不有,对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小孩经常有不同的想象。从大人的眼光看起来,好像是小孩子「误解题意」;体贴地倾听他的说明并从小孩子的观点再看一次,果然这些题目还真的往往写得太简陋(对国小学生而言),因而容许别的理解方式。带孩子长大的过程,让我重新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比大人丰富,也让我重拾许多「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等到题意真的弄清楚了,再来看孩子的解题过程,看他是怎么想的,从而找出他误解(或开始岔出去)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把观念进一步厘清楚。教小孩,要从倾听开始,进而进入他的思绪和他的世界。等你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以后,才可以开始教。这样教,才会发现你的孩子多可爱。孩子小的时候,留下许多啼笑皆非的趣事,很多都是他们对成人文字世界的各种误解。假如你对语言哲学有兴趣,这样的经历更是哲学工作者最富启发性的学习过程之一。

不过,不管你在教孩子什么功课,千万要记得:培养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远比培养他知识和技巧重要。主动学习,有能力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出自己面对艰深问题的耐性和自信,这是一辈子的事,愈到高阶段的学业(譬如面对博硕士课程),以及工作场所,愈是端看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反而解题速度的快慢,计算错几题,生字错几个,根本不重要(只要不太离谱就可以了)。我在清大尤其受不了那些从小补习过来的小孩,讲课观念深一点就不懂,愈到挫折就逃避,念硕士了还像家教班学生,什么东西都得给他准备好,缺一样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上了国中,系统性推里的能力必须要好好培养,这尤其反映在数学科上面。家教、资优班、补习班都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场所。教国中生数学其实蛮容易的:在客厅放个大白板,每周一个晚上,叫他在白板上给你上课,把课本的东西有系统地讲给你听。你只要有听不懂得地方,就问他,请他再讲一次。小孩子刚开始时通常真的教不好,因为小学阶段的知识通常较细碎,体系性较不明确。但是有耐心地让他多讲几次,必要的时候协助他突破讲解的困难(但次数愈少愈好),通常他就会愈教愈好。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反正认定我懂,讲不清楚的地方就耍赖。逼得我只好请太太当学生,由她问问题,我只负责旁听。让孩子学讲课,会逼他进入「主动思考状态」(现学现卖),他不但要吸收知识,还要设法找到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整理方式和系统,再设法转化为可以对别人也有效的系统与陈述策略。这种学习状态,远比写参考书还细腻、深入、思考层次丰富多元,更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体系性演绎精神。这样训练个半年,孩子对理科的掌握能力基本上已经不会输人了。

我的地理观念一塌糊涂,由太太负责教孩子历史和地理。她的教法也很像我的风格:叫小孩子自己念过书,自己有把握以后下来讲给她听,她负责提问,提醒孩子地理和历史知识背后的系统和整里的方法。我则在碰到重要的历史章节时,补充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更广泛的文化史含意,帮他们把历史变成是一个有人类热情、理想与各种意义的追求的过程。当然,我也自己教小孩美术史、音乐欣赏、陪小孩念建筑史。其实在饭桌上,我几乎什么都教;旅行时,还教他们怎么吃红酒搭配羊奶酪(真的是人间美味,而且不会发胖)。就是因为亲子的互动很密切,我才能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时体会到他们逐渐成长的那份喜悦,也为自己和他们感到骄傲。

真的,不要补习啦!光是来回车程,要浪费孩子多少时间(总要一两个小时吧)。何况,不去享受孩子成长过程的喜悦,养小孩干嘛?

二、同侪关系与小区教育

假如我们关心的是孩子完整的「成长空间」,而不是像养一条小狗那样,只想给他有吃、有穿有得走动就好,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注意到:小孩子的「成长空间」不只是写功课、学才艺的空间,还包括他完整的情感与人格成长空间。所谓的情感空间,简单的说就是「爱好」与「关切」。一个人有爱好与关切,他才能自主而主动地去投入,去学习,愿意为他想得到的东西而辛苦、努力、付出。而所谓的人格,当然包括俗话所说的诚恳不诚恳,但是还包括他有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喜、怒、哀、乐、挫折与痛苦。大学生为情而杀人,真正的背后原因在于:他不懂得「爱」,只懂得「掠夺」与「占有」;更严重的是,他没有能力面对情场上的「挫折」。一个没有能力自行面对、处理挫折的人,再聪明,收入再高,都只是一个脆弱

的人。看着年轻一代,最让我担心的;是他们几乎倾尽全力在培养自己从社会上攫夺资源的能力,而没有多少面对挫折的能力;他们所有的人生目标都是别人给的,只能在掌声中活下去,而没有一点点真正属于自己想要,不需要掌声也能自足的人生目标。这样的小孩,再聪明,再优秀,也只是一个空洞的美丽玩偶,没有一丝丝属于人的血气。可怕的是:这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目标!这到底是在栽培小孩?还是在奴役小孩的人格与心灵?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可以「诚心悔改」,就必须要认真体会到:小孩子的「爱好」、「关切」面对挫折的能力,没有一样可以在课堂和才艺班里靠听讲而学到,而必须在人与人的互动关系里去学习,在大自然的开放空间里去学习。要完成小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他们需要「同侪」和「偶像」。小孩子在课堂或者才艺般,靠的是往往是掌声与鼓励在进行学习。这种情境下,他和同学的关系是兢争的关系。一个永远处在兢争关系里成长的小孩,他仅有的欢乐是来自于外在的「掌声」,而不是朋友对他这个「人」打自心里的肯定。因此,他这一生很难有机会真切地体验到什么叫做「值得肯定的人」。很自然的,他即使长大以后有人教他「自足的乐趣」,他也没有办法接受--因为,我们永远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去推测别人的话的可信性,我们生命中未曾经验过的,就很难信服。

假如我们的下一代有充分的机会和同伴玩在一起,他们当然还是会有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甚至于他们对人的评价也还是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而较重视成绩好,家里有钱的人。不过,小孩子的世界毕竟不像成人那样被彻底洗脑以致僵化到毫无弹性。在成人的价值观之外,小孩子其实还有许多成人早已淡忘的价值,而这些价值不但比成人多元,甚至还往往比成人的世界更朴实、真诚而可贵。譬如,他们会清楚地谴责过度巴结老师的人,他们会真心对待诚恳地接纳他们的人,他们会肯定一些功课不见得出色却有一堆鬼点子的人。小孩子不像大人那么现实,看人时不会只看一个人有没有钱,他们更不懂得什么叫社会地位,因此他们反而更加能够直觉地看到人的「本来面目」,并且根据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去评定一个人的高低。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在课后有充分时间发展他们的同侪关系,他们可以较不受成人世界的偏见和狭隘的价值观所约束,海阔天空地大谈彼此天真而真诚的抱负。在这种讨论过程中,他们才有机会用自己能认同的方式,去摸索出自己这一生真正愿意花费苦心去达成的人生愿景。

如果没有这样子一段稚气的摸索过程,也许他们一生也没有机会去试着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身边就有很多现成的例子。

一个研究心理学许多年的朋友告诉我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小学同学,从小学到念台大一直都是第一名,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念书,所有笔试也都是第一名。博士资格考以后,他开始准备做博士研究、写论文。他的指导教授告诉他:念博士就是在既有理论中找到你认为不完善,值得改进的部份,找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指导教授叫他回去想一想,他在念过那么多书以后,对哪个问题觉得现有解答有什么让他不满意的地方,请他找出来,做为下一次讨论的起点。这个一向只要有问题就会在书上找到答案的学生,回去后花了好几个月,就是找不到任何他觉得是问题的地方。硬着头皮回去见指导教授,指导教授感到十分讶异--聪明的意思应该是有能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怎么这个向来最优秀的学生,竟然一点点自己的见解都没有,只会抄书上的答案?这个人后来念博士念得很辛苦,一个会念书、答笔试考卷的人,不但不是一个胜任的研究人员,不适合做任何有创意的工作,甚至于根本也不能当一个胜任的公务员,而只适合写参考书和习题解答。但是,他却偏偏在应付考试的学习过程中,丧失掉所有的「质疑」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这并不是孤立的案例。我在

清大教博士生、硕士生,也发现学生的能力愈来愈偏狭,读书只敢照着教科书说的思路去理解,离开教科书一步都不敢。我一些在企业界工作的朋友常跟我抱怨: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书读得远比我们当年精细,却完全不会用,一旦用起来,完全没有企业界的现实感――小小的一个问题可以花大半年去找答案,整个工厂急待他解决的问题却被置诸脑后。

美国前几年的工程教育改革方案在历经数年的研究与检讨后,也得到这样的结论:美国几十年的工程教育,让下一代拥有的知识明显激增,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反而下降。从我在大学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个问题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物资与知识的过度供给,剥夺了小孩子「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导因于知识和个人的内在认同分裂(知识是背动学习,用以换得掌声;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喜爱与选择)。

社会愈富裕,教育的方式却愈拙劣,美国也一样。我们用过渡供给的物资,扼杀了小孩子的创意。却忘了,我们在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成长,为了克服物资条件的不足,反而被激发出很多创意。

小时候家里顶多只能供应我们上学所需要的必需品,没有任何余裕为我们提供其它物资。因此,课余时间的娱乐方式与道具,全部要靠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去解决。那时候,大自然所能提供的未加工物资与情境,又远比都会里丰富。因此,我们用跳绳、做花灯、做空气枪、玩纸牌、钓青蛙等方式进行游戏,我们靠各种幻想过活。在这种物质匮乏,同侪互动密切,而家长疏于管教因而自由活动空间较大的情境下,我们的想象能力与解决困难的能力既有充分的机会去锻练与发展,也有稍年长的同伴引导,因此有充分机会独自面对难题,慢慢发展解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想要获得任何物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课外书、学音乐,每一样都必需下定决心才能获得。因此,我们从小被训练去做自己的选择,去面对取舍的衡量。但是,现在的小孩,缺什么只要开口就有,甚至还没开口父母就已经一切备齐,远比他们所需要的多。碰到问题,回家问就有答案,爸妈不会可以找家教,没家教的找参考书,从来不需要自己费心去找答案。因此他们既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甚至记不得那一样是自己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方便的物资与知识供应,反而剥夺了他们澄清问题,面对问题,以及自行寻索答案的繁复过程。到了大学,老师要教得很有条理他才能吸收,推论过程稍微跳跃,他们就茫然无所是从。考研究所了也不会自己整理资料和复习,只能上补习班。当了研究生,还把指导教授当家

教,不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甚至于没有独立思考的意愿,乃至于无法真正理解「独立思考」的意思。一个硕士班快毕业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不会你为什么要生气?我就是有不会的,所以才需要老师啊?」但是,什么都要有人教才会,这叫「独立思考」能力,这能叫「研究生」吗?

另一方面,因为什么都伸手可及,他们从来不需要为自己做什么决定。学音乐、上美术班、上舞蹈班,都是一时兴起或者为了「满足爸妈的需要」。大人成天呵护,他反而没有时间去进行自己的幻想,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己的憧憬或热情,更没有机会试着把自己的憧憬或热情用人类社会有过的角色(小学老师、隐士、作家、冒险家、武士等)来表现,并且在这个尝试过程中,逐步为自己的情感与抱负找出一个合适的出路。在这种状况下,学习的目的是外人给予的,自然学习的动机就无法和他这个人发生关联。

但是,要改善这种知识与人分裂,以及只有知识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弊端,只靠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同侪学习。当小孩子试着进行角色扮演的摸索或寻找自己的

人生目标时,他倚靠的主要的还是他内在说不清楚的冲动和情感。这些冲动和情感因为还没有受到社会制度的形塑,因此可能性更宽广,但定向性却模糊,没有办法用成人所能了解与体会的方式来表达。要他们在成人的引导下去发展,他们或者屈服于成人的权威而很快被拘束到特定(却不尽然适合其本性)的发展方向,或者因为成人无法共鸣而放弃。如果让他们在同侪互动中去发展,武士、城堡、恐龙都会有其准确的象征性涵意,而且童心相通,他们可以尽性并且坦然地道出,互相激励,而不怕成人善意的忽视或冷漠的拒绝(更坏的是一心一意要他们放弃「不实际的幻想」)。中世纪的英国人可以活在阿瑟王和圆桌武士的想象里,和罗宾汉的传奇故事里,就表示着这些幻想并不纯然只属于小孩。这些故事,尽管已脱离现实,却培养过多少成人和小孩的热情?一个美国曼哈顿的律师为弱势族群打抱不平,会不会就因为他从小和好朋友共同营造着罗宾汉故事的结果?而台湾如果没有廖添丁和白贼七的故事,又会少掉多少社会上的正义感?幻想的故事情节也许脱离现实,但内在所含藏的情感与向往,却往往可以跨越世代与历史,激起无数代的回响。同样地,童年与稚友交换的天真憧憬和想象,也正是我们长大后一切理想的源头与刍形。一旦切割掉同侪关系,这些童真的梦想凋萎了,长大后的世界也会

跟着失去色彩与热力。

再就解问题的能力而言,在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小孩子学会的是「相信别人有答案」而不是「自己或许可以找出答案」。可是,当一群小孩子在游戏中共同面对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一来问题没有唯一的解答,二来同侪间没有人有权威性的答案,因此小孩子反而比面对成人时心胸更开放,每个人都有机会找出一些解决的方案,每个人都可以试着去检验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情境,反而比上课、家教更能培养小孩子自己厘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接受各种不同可能性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心怀。此外,也因为同侪间的领导权不是单一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因此,同侪间不较不会形成牢固不可改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表现他「不成熟」的想法,试行判断谁的话可信,进行游说,学习沟通,尝试解决冲突,培养面对挫折的能力。可是,这些攸关他们未来自处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在都会生活里,却严重地被压缩而得不到发展与锻练的机会。现在许多小孩在校只有下课十分钟可以和小朋友玩,放学后所有时间全被成人安排好,和同学聊天只能靠电话。因此,他们同侪互动的空间非常有限,达不到我们前面所说的深度。很自然的,他们没有机会通过同侪学习建立「自创」的知识,也没有机会逐步发展出自己对人生的「愿景」。

当小孩子的学习主要是从电视、计算机和书本获得时,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严重地倒退。许多大学生通过BBS在交异性朋友:他们用假名和异性对话,得罪人后再换一个假名重新开始,直到有一定信心后才开始见面交往。这个过程严重的不仅在于匿名,更在于没有面对面处理冲突和不同意见的勇气和能力。许多家长又因袭传统家教,夫妻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因此,当下的年轻夫妻往往欠缺处理歧异意见的经验和能力,一旦争吵,不是觉得彼此鸿沟太深而挫折(却从不知道每一对恩爱夫妻都还是要吵架的),就是欠缺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而流于粗暴。这些原本该在同侪互动中学会的人生态度,一旦欠缺,即使专业能力再强,也是枉然。要期望在这种情境下长大的小孩,有能力在未来领导一个团队,乃至于一个社会,恐怕难免失望。尤其,如果他们对社会其它阶层的了解只是来自于书本和电视,而欠缺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时,那种了解不但无法带着感情,甚至抽象到根本发挥不了真实的力量。未来一旦掌权,冷酷无情恐怕是常态。没有人与人的真实接触,人能发展的只有知识,而没有情感。没有友情小孩仍然会长大,却被训练成无情而不自知的性格。这真的会是一种值得人追求的生活境界吗?

小区互动的模式如果可以重建,不但可以提供小孩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同侪情谊与学习,还可以提供小孩子更宽广的小区教育。每次当大一新生的导师,我都会问他们为什么要念动机系。答案千篇一律:分数刚好可以填这个系。研究所新生进来我总是问:你想学什么?他们不知道。那你希望自己十年后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书、当工程师或者研究人员?还是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他能做什么研究?可是再仔细回想,现在的小孩为什么那么晚熟?因为他们长这么大,即使知道这个社会上有工程师,有教授,有企业家,却没有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认识的只有几位偶然见面的长辈,其它的认知都是新闻报导上看到的,根本无法具体想象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而那种专业生活又是什么样的专业生活。假如他们对这个社会的角色扮演(职业)止于极其抽象的了解,他怎么可能真情地去喜欢?我常觉得悲哀的是,新的一代所拥有的快乐或喜好几乎都是「消遣」的性质,而不是一种人生的「憧憬」。假如小区有较宽广而多样的互动,小孩子有机会看到父母之外较多人的性格、价值、角色扮演,和他们所热爱的事物,即使他们不见得能真正地去了解各种职业的具体内涵,但他们却可以从成人谈论时的兴高采烈,感染到不同社会角色可能带给人的满足。这就有机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甚至进一步去自行摸索相关的事物。小孩子是从成人的情绪去感染热情,而不是从知识或电视去感染热情的。

父母亲面对子女难免有一种既成的模式,不是溺爱就是教训,很难拿捏得宜。我察觉到这个困难后,就干脆邀朋友或学生到家里聊天,尤其看到精采的人,有时候就干脆带小孩去访问。我发现:成人聊天的时候,小孩子没有问答的压力,反而吸收得比「父子谈心」的方式自在。有一次邀一位建筑系教授到家里聊天,碰巧他太太学的是语言学,就顺道聊起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没想到,念国小的女儿却对语言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小孩子的兴趣转换得很快,但是给他们的尝试愈多,他们未来的人生愈宽阔。在都会区的小区,欠缺公共空间让小孩与成人自然地互动,这对小孩子的学习而言是相当地「不人道」的。但是,即便困难在那里,为了小孩还是值得我们认真去争取、经营有限的公共空间。甚至,最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小区内的邻居互相邀约,一起带着小孩到郊外去玩,小孩有玩伴,有同侪互动的机会,还可以不时自己决定要不要过来听大人「真情」的聊天。这种邻里互动的场景,对于正在形塑他的「世界观」的小孩,有着隐而不显却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于青春期的小孩子而言,小区互动的需要有可能更大。青春期的小孩,开始有较强烈的自主性意识,也尝试着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更需要在人格形态或角色扮演的认同上,有年长的「典型人物」的模仿对象。不管父母多优秀,没有人能保证:他的人格特质或价值观,刚好可以完全符合子女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假如这时候子女没有较亲近的人可以吸引他,做为他「模仿」的对象,他们只好用自己不成熟的方式去表现。假如他们的表现又刚好不为家人所接受,将会有很痛苦,甚至于叛逆的过程。反之,假如父母可以通过邻里与亲友的互动,提供子女远比家庭内成员所能提供还更宽广的人格型态与价值观,做为子女参考与「模仿」的对象,青春期的小孩会有较大的选择与学习空间,叛逆与尴尬的问题也有机会因而减少。

另一方面,我很不喜欢小孩子去补习班或请家教。这种用钱解决的方式情感关系太淡,对小孩子的影响往往弊多于利。假如可以小区的家长组织起来,有人讲故事,有人教国文,有人教数学,各凭专长来带小孩,假日又一起出去郊游,既有机会把情感关系放回到教育里去,还可以让所有家长较放心,这不是远胜于让小孩子到处搭车,竟日处于金钱交换关系下,获得更多的关爱与肯定,对人也有较深的信任与情感?

小孩子的教育,学校、家长、小区,各有各的角色。但是,由于台湾近年来小区关系解体,使得小孩子仰赖小区才能获得的同侪关系与「叔叔伯伯」的影响随之溃散。教育资源单一化后,难怪小孩子都显得很「狭隘」(价值单一)而「不成熟」(不谙人际互动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如果我们要还给下一代完整的成长空间,重建小区互动模式,恢复人际网络,是无可或缺的。

三、没有家长与小区的参与,就没有理想的学校

许多人都为了要让小孩「不要输在起点」,而用尽各种方法把孩子送进明星学校或贵族学校。但是,国内教改最新一波的风潮却是「小区学校」。即将在新竹市成立的旧社国小,引起李远哲和国内教改界许多的关注,更因为家长挤着要进这个甚至还没成立的学校,而带给附近各里里长极大的压力。因为,她是国内第二个「小区参与筹办」的小学。要了解小区小学和过去的小学有什么差别,以及她所以这么引起教改界注目的原因,我们必须拉长镜头,从比较宽广的视野来检讨「小区」的含意。

人是群居的动物,但群居的动物中只有人会发展出文明来。因此,小区的存在如果只能满足人类求生的本能或者物质的享受,显然并没有真正达成它存在的目的,反而是在压缩人的存在空间与想象。如果我们把雅典城邦视为历史上较有名大型的小区组织,这个个小区不但有经济上的分工,同时也是所有民主制度的启蒙导师。在这个小区里,公共建筑物、公共空间、公共设施,乃至于公共制度(公民集会)的存在,目的不只是要满足人对衣、食、住、行的「需要」,同时更是要实现小区成员对人类理想的内外在生活形式的想象。因此,公民投票的制度既不在于展现成员的「政治实力」,也不是单纯在于满足物质性的需要,而更在于集思广益,寻找小区成员更好的「共同生活」方式。

但是,在过去台湾的都市计划和小区发展中,「小区」却是经济与国家权力的牺牲品。都市更新的过程,经常涉及严重的土地炒作,完全忽视小区居民的需要,以致于建设愈多,交通愈拥挤,生活质量愈糟。新兴小区基本上是铲除了过去的一切记忆与历史,突兀地从遥远的地方引入毫不相识的人口,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带关系,人与土地的情谊,以及人与历史的关系随时可以被割裂、铲除。因此,都市的更新不但不会改善既有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反应原有居民对自己的土地的愿景,反而造成原有居民与新进「移民」间时而冷漠,时而紧张的关系。

本来,建设并不一定要破坏既有,而可以是对既有的改善。但是在这种充满「公权暴力」的建设模式下,建设必先破坏,先破坏了小区既有的景观,再破坏原居民对小区与土地的感情,最后更进一步逼迫所有居民适应了「逆来顺受」的激烈变迁,以致于既辨认不出小区的特征面貌,也不再对小区有任何「从属」的感觉。在这种对小区人际网络严重的破坏后,小区内的绿地与公共设施又严重缺乏,使得小区内的人没有较从容地见面的公共空间,更丝毫没有彼此促膝长谈的机会。因此,硬件建设的规划不当,加上小区立法的欠缺制度化,使得小区内的人彼此难以群聚共同讨论小区内的共同事务与愿景。

本来,小区内的事务对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都远比国家更密切,因此更值得小区居民的关心。但是,由于小区组织被彻底铲除、架空,小区自主权彻底被中央集权化,小区人群自然聚集的公共空间完全不存在,因此使小区共同事务的讨论与推动,不但困难重重,而

且即使有共识也很难在既有法令、体制架构下付之施行。长期费力而无功地关心小区公共事务的人,往往挫折十足地放弃多年的努力。结果,小区退化为一栋一栋(或一户一户)的住宅。住宅外,人与人见面都懒得讲一句化,公共空间任人糟蹋也没人理睬;住宅内,每一户的需要与困难都必须独自解决,明明公寓内好几户的小孩都读同一个小学,却每一户都要自己想办法塞车接送小孩。邻里关系彻底瓦解的结果,不但「小区共同营造未来的愿景」变成空话,每个人其实都变成「大隐隐于市」地各自忍受他的孤单寂寞。

最可怜的是小孩:他们天生需要同伴一起走过童年,如今却只能期望养一条狗来陪伴,偏偏一养狗就被邻居抗议,偶而出一趟门就烦恼狗没人喂食。而同学原本是我们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段情感回忆,如今却被兢争关系取代了邻里关系,以致严重失色。

同样地,当学校的成立过程与目的和小区的需要脱节后,学校对于「学区」内的居民也意味着迥然不同的事务。首先,教育制度重视的是生产单位的需要,以及公务执行的方便,而严重漠视了「人」的需要。因此,不但边远地区或有学习障碍的弱势族群被牺牲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属于情感能力的培养也被严重地忽视。教师变成一种「职业」,他所面对的原本是「成长中的人」,却先退化成「课本上的知识」,再进而退化成「考试成绩」,最后退化成「全班成绩排名」。人的关系以及原本对人可以有的关切,完全被抽象的、量化的、表面化而忽视个体需要的统计数字所取代。

在传统小区关系网络较绵密牵连的地方,教师不是附属于学校的一个人事编制,而是村里中每个家长都认识的「人」,他们贡献服务的对象是这个小区,因此他们被小区中每一个成员所接纳。那时候,教育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知识的关系」,更不是「人与统计数字的关系」。使教师的尊严与「人味」逐年消失的,首先是因为小区联带关系的消失。由于强调与生产技能有关的知识,而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文教育,以及对大自然和故乡(小区)的情感,因此「情感关系」从教育体系淡出,使教育退化成「商品」网络中的一环。因此,随着教育中「人与人的关系」的淡化,教材内容的这种退化,也间接使教师的人格进一步被矮化。

要把当今这个沦陷在商品逻辑、官僚体制与人情冷漠的困境中拯救出来,很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要将学校再度编织回到小区的有机网络中,使教育重新回到人与人关系中去,使得「小区国小」重新变成体现小区的愿景的工具或场所--从校园规划,到学校行政、教育目标、课程设计与教材的选择。所以,「小区国小」的存在,将不再是威权体制下推行国家意识型态的场所,也不是协助资本家贯彻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培育所,而是根据小区居民对下一代的期望,协助小区居民「育成」他们的子女。因此,「小区国小」必需满足「为小区所有,由小区管理,由小区所有成员共享」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原则。在这个意义下,「小区国小」的存在不再止于体制性的僵硬规定,也不再是市府的「赐予」,而是和小区内其它的所有软、硬件措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融入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来呈现小区居民对「生活共同圈」的想象。

另一方面,纯粹从现实运作的观点来看,学校的小区化也是一个非得要面对不可的议题。「小区国小」的存在可以说是地方自治的进一步落实:借着地方自主性的提高,使得政府的花费与建设可以更符合地方民众的期望或利益。但是,当小区的自主性开始提高时,小区的责任其实也在加重。尤其是配合着教育体制逐年的松绑,升学管道逐渐多元化,而新的家长制又赋予学校家长较多参与学校行政的空间和权限,国小乃至国中的教育目标将因而愈

来愈多元,使得各个国中、小学有机会发展出各自独有的特色。在这个趋势下,不同的教育理念都有愈来愈宽广的尝试空间,国中、小教育也有机会脱离过去的阴影,展现较健康而亮丽的面貌。但是,在这个松绑过程中,能获得小区力量积极参与的学校,将有较大的机会实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而小区参与力量较薄弱的学校,却可能会因袭为人诟病的传统而无力自拔。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得到:随着中小学的教育体制的松绑,未来教改的最大瓶颈,可能会出现在家长残存的旧价值观,而不在于教育体制。

九年国教表面上取消了国小的升学压力与兢争,因此恶补似乎可以终止了。可是,尽管九年国教对台湾的教育功不可没,但它实质的贡献止于「减轻」国小阶段的兢争压力,而非消除。家长仍旧迷信一个说法:不可以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点上。目前在规划中的十二年国教,应该会进一步减轻国小和国中学童的功课压力,但是只要大学联考还存在,这些压力仍旧不可能完全消除。如果增设大学,让各校自筹经费与建立各校特色,这将会使台湾的各大学间排名差距缩小。以往,「台大、清华、交大、成大」排名井然有序,因而逼迫学子争取联考排行榜上三、两分的些微差距,而造成高中生极大的升学压力。但是在各校自筹经费与建立各校特色以后,「台大、清华、交大、成大」可能意味着同一等级的学校,因此应考人就不需斤斤计较些微的分数差距。

这些制度性安排,都有助于减轻大学联考的压力,从而减轻中、小学学童的功课压力。如果教改能持续目前的速度而不减,前述的远景应该会在目前小学届龄学童的身上实现。但是,这些未来的国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会较小?童年会较快乐?长大后会比较「幸福」吗?我不是很乐观!

恶补之风起自于兢争的压力。以前兢争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联考的窄门,所以大家都以为联考是唯一的罪魁祸首,而没注意到:学童真正的学习压力,其实是来自于家长怕输、输不起的心理。的确,一旦升学管道畅通而多元化以后,体制设计不当所引起的兢争压力自然会减轻。但是,只要家长还心存「不可输在起跑点上」的兢争心理,就会持续地把这种心理压力转嫁到自己的小孩身上。不同的只是:以前的国小学童补国文和数学,现在的国小学童补才艺班、英文班和资优班(最荒诞的一件事)。压力不曾消除,只是宣泄的方式转移了,压力的高潮期往后挪移了。迟早,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要再度面对升学的无情压力!

期望孩子「出人头地」的父母,照样循由各种管道为小孩找家教,考资优班;小孩功课不好的父母,照样担心他(她)未来会不会考不上大学。有些国小家长会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嫁到国小老师身上,逼迫老师放弃较活泼的教学与评量方式,持续传统的填鸭教育。更多的家长,为了「未雨筹缪」,送小孩子去英文先修班。而送小孩到才艺班的家长,他们目的通常不是希望孩子能发挥音乐、美术或舞蹈的天份,只是希望孩子在面临升学压力的「魔鬼训练」之前,可以有一个较轻松快乐的童年。初中联考取消了,但是升学压力只是延迟爆发而已。所有的家长依旧牢牢记着:只有进了好大学,才有好的前途和未来。

尽管目前国小学生的升学压力已明显缓和,但是迟早要来的升学压力仍是所有家长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面对这个潜在的压力,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因应态度,因而使得部份有心的国小老师也无所是从。部份家长仍旧活在过去升学压力的阴影下,坚持自己的小孩就是要从小在功课上领先同侪,尽早准备接受升学压力的魔鬼训练。这种家长整天要求老师多出功课,觉得小孩子除了温习功课之外,做其它事都是浪费时间。另一种家长,虽然了解到传统填鸭式教育是种浪费,却找不出国小教育的其它目标,因此干脆就坦白主张国小教育一无

是处。这种家长,只期望国小功课压力小一点,孩子快乐点。换句话说,他们只有一个要求:把童年还给学童,其它事都不需要做了。

夹在这两种家长之间的国小教师,即使有心教学,也很为难。而更多的国小老师,多年来习于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材、教法,更因联考压力的解除而无所是从。以前联考压力大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有很好的共识:升学第一。现在,随着联考压力的解除与体制的松绑,老师与家长间教育理念、目标、与价值观等的差异,将会逐渐明朗化,乃至于尖锐化。如果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意义与功能一直停留在「学历至上」的阴影下,而没有能力在多元教育目标的共识下,重新找到国小教育应有的定位,国小教育将退化成教育阶段中的一段空档期或假期。而所有教育改革的最高成效,恐怕会止于「国小教育虚位化,还给孩子快乐童年」。

在我培着两个小孩长大的过程,深切体会到:要让小孩有好的教育,只有好老师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实验中学创办之初,确实有一些理想,也吸引了一些有理想的老师。我很庆幸,儿子小学一、二年级的导师真心关爱小孩,也有心实现她对教育的抱负。所以,我们很支持她:不补习,不请家教,不自己超前进度教小孩功课,以便老师可以照她的计划,和班上同学的需要,去规划教案和进度。有一天,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儿子算数考四十分,结果他的老师急切地打电话来解释并道谢--那张考卷考的是还没教的内容,全班只有三个小孩不及格,其它学生都八、九十分。老师很感慨:全班只有三位家长支持她的教育理念!我们当然很高兴,没教过的东西儿子还可以答到四十分。可是,小学生能懂什么?整个小学期间,我们不给小孩买参考书,考试回来仔细看考卷,超出范围的就告诉他:这超出范围,不会没关系。可是到了后来的老师只在乎成绩,不会细心去观察学生真正的思考能力。而孩子则一再地因为考试成绩不如人,而自以为低人一等,怎么说他都无法有自信。到了国中,实验中学有理想的老师愈来愈难碰到,而同学的兢争则愈来愈激烈。我们只能在儿子的自信心和正确的教育理念间,为难地不知要牺牲那一个。最后不得已,只好不顾小孩子眷恋学校和同学的感情,强迫他转校到成德国中去。转学后一年,他每次考试都轻轻松松地就可以考前几名,这才逐渐建立起自信。到了高中联考,照样不补习,不准在十一点以后睡,却比国小资优班的同学考得好,这样他才真正获得早该属于他的自信心。

这个历程让我深深感慨:如果大部份家长都不顾小孩正常成长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其它家长想坚持给予子女应有的成长空间,恐怕不是容易的事。当然,直接把小孩送到森林小学去,就不需要因为其它家长的疯狂,而害自己不知道怎么办。问题是:小孩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老师和同学,他也需要父母。寄宿学校其实并不是正常的成长环境。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小区内有一所可以实现家长共同愿望的学校。问题是,要有这样的学校,先要小区居民对教育有共识,大家愿意配合。

所以,如果我们不甘心看到国小教育被虚位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孩不得不和别人的小孩无意义地比高下, 那么我们就必需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面,重新澄清对教育的期望,以便拟定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戮力以赴的目标。这个理念沟通的过程,其实正好就是「学校小区化」中必定要经历的一个步骤。因此,不管是站在小区组织复建的观点来看,或者是面对下一阶段的教育改革来看,「小区兴学」与「学校小区化」的最终目标都是「小区学校」的建立。正是这个原因,旧社国小促进会的成立才会引起李远哲等教改与小区工作者的关切。「小区学校」的成败,正是台湾可不可能被「从根救起」的试金石!

于是,本来只是要给小孩比较好的教育,怎么却要搞得整个小区都动员起来。一些特别

注重「社会成本」和「投资报酬率」的家长,马上就要质疑这种办校方式完全违反自由市场兢争原则和效率原则。「我有钱,把小孩送去森林小学不就好了?」所以,我们马上面临一个问题:小区小学和人本的森林小学有什么差别?

四、森林小学与小区小学

森小因为在体制外办学,必需由学费来负担所有的教学与硬件成本。因此,无可奈何地,她注定要因为高学费而变成「贵族学校」。从社会的公平性上来说,这是不对的。假如像许多保守派资产阶级所说的,穷人所以穷是自己不努力的结果,至少没有道理让穷人的小孩遭遇到起跑点的不公平待遇。当然教育的公平性不在于「均贫」,但是有钱人以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后,如果还能注意到协助其它贫苦的小孩,当然是更好的事。不过,这个论点不是我质疑「贵族学校」最主要的论点。我担心「贵族学校」,主要的是它在完成某些教育理想的过程中,牺牲了其它教育上同样重要的理念。

首先,出身「贵族学校」的小孩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阶级意识,以及迟早会伤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对「体制内」毕业生的轻视或敌视,迟早会造成他们和同侪的隔离与冲突。即便是「实验中学」的学生,早期都因为「贵族学校」的阶级意识,而在校外遭到其它学校敌视。虽然一般说来「实验中学」的教学确实较活泼,学生也较能保存他们的创意,但是他们实质上的优越程度,实在赶不上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念实中的小孩如果欠缺家长的提醒而造成这种优越感,往往一旦人生过程中有挫败,就必须要花比别人更大的力气才能站起来。

其次,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贵族学校的小孩过分与来自社会其它阶层的小孩隔绝后,他对这个社会的理解将会受到严重的限制,他的世界观也将极其狭隘,即使未来念社会科学很对社会有真实而较宽广的了解。尤其他对社会中下阶层的世界不但不容易理解,甚至很容易产生敌视。这样的人,举例来说,即使努力读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小说(就中以俄国的托尔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和法国的雨果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很难有什么理解或感动。原因是:人对世界的「可感受性」,是在国中、小学阶段养成的。一旦对这世界有偏见,或欠缺人与人间第一手的接触经验,后来要单纯只靠文字的叙述去弥补或想象,是非常困难的。

以西方文化发展史来看,十八世纪对人类文明最主要的贡献是启蒙运动,它的精神是破除对神权与君主的威权崇拜,重新确立以人的理性和热情为一切价值的指针地位。在这一波运动中,被解放的止于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而十九世纪对人类文明最主要的贡献,则是以托尔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和雨果为代表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为下阶层的人争取到他们应得的尊严与尊重。所有十九世纪以来的左派思想所以会坚决要求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道与人性化的社会体制,并且激烈抨击以物质发展和个人利益为最高指针的资本主义价值,都脱不了十九世纪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廿世纪的左派思想,本质上都是以十九世纪的人道主义为宗。因此,在「贵族学校」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很难脱离阶级本位意识,对其他社会阶层欠缺包容性与欣赏的能力,可以说是「十八世纪的野蛮人」,完全没有经过十九世纪和廿世纪开放思想的洗礼。

如果我们关心下一代的「视野」和「人品」,贵族学校的教育其实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教育。只要回溯一下英国「贵族学校」(直译为「寄宿学校」--boardingschool)的发展史,

就可以发现这种标榜「优秀教育」的学制,背后藏着「优越感教育」,「如何『优雅』地践踏其它社会阶层」是整个教育内涵的主调。当然,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宽广的胸襟与视野,而只在于如何踩在别人头上,争取个人最大的社会资源」,那么我们或许不会在意贵族学校的这种流弊。但是,我当年所以极力主张要将儿子调离实中,先进入市区「落后」的国中,再进入社会阶层较多样的新竹中学,正是不希望他染有「贵族学校」的习染,也担心他对这个世界的接纳能力太偏狭。

森小让小孩可以在大自然里长大、学习,这是我心目中他最值得肯定的特点。大自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她的多样性。不论是一朵小小的野花,或是林稍洒落下来的阳光,都可能激起儿童辽阔的想象与情感空间。昨天带着家人和狗到北埔的稻田里去玩,冬日的暖和的阳光洒落在绵延广襟的菜田里,不远处田埂上几个乡下小孩在骑脚踏车,河边两个国中生在玩水,我们家的狗在泥泞的稻田里像一条野狗般地狂奔了将近一个小时,兴奋得到处跳。远处山峦起伏,引人遐想。人在辽阔的大自然里,胸襟也跟着宽阔起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情感宽厚、笃实,胸襟宽敞,而较有天份的小孩,更会因为这种环境而培养出细腻、深刻的情感。这种人,他的内心有一个无人能剥夺的世界,作为他在面临任何挫折时的靠山,他的世界观是笃定的,坦然的,不再需要外在的物质、名利、权位来装饰。尤其是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再有适当的引导,他的情感世界之丰富更加不是都会小孩所能比拟。

可惜的是,由于多年来政府施政重都会而轻乡野,使得乡村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许多乡下成长的小孩,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却没有被引导去欣赏他们身周可贵的环境,也没有机会充分建立自信心。因此,一到都会,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被了解,而都会的人所拥有的却是他所欠缺的,两相比较下,虽然有自信的乡下小孩仍然能在别人不了解的情况下自得其乐,欠缺自信心的乡下小孩却会挫折很深。经年累月,乡下出身的小孩逐渐淡忘他童年可贵的岁月与记忆,乡村也在政府的无知与漠视下,逐渐凋蔽。一代接着一代,人逐渐离开土地流向都会,而土地的情感与记忆也随之逐渐掉入「日用而不知」的境遇,被人忽视。当人与土地逐渐疏离后,人的情感也愈来愈找不到确实的寄托,只好靠外在的物质装饰来遮掩自己心里的空虚。

对于处在市区或都会中心的小区而言,森林小学的这个优越环境恐怕不容易移植到市区来。不过,为了森林小学的这个优点,学童却必须牺牲掉他们的家庭生活。这值不值得,恐怕大有疑问。小孩子在天性上是需要成人的关心的,在亲人的关爱下,他们更容易因为情感上的支持而获得自信。愈早离家的孩子,或者愈欠缺自信心,或者愈早建立起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过早被迫建立起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也有很大的机会培养出对家庭淡漠的态度。较坏的情况是,未来即使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可能也没有能力享受「天伦之乐」与亲人的情话。这样的人,在英国电影里早就有过许多的批判,连带地也对「寄宿学校」发出了严重的质疑。

福特汽车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而首倡「生产线分工」的观念,结果这个制度和观念对人性的扭曲却无远弗届。首先是生产在线加工手续的分化,接着导致个人生产技术的分化。但是,在兢争社会里,个人为谋得一职,只好不择手段地牺牲掉个人成长所需要的完整空间,以及维持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其它情感空间,而将一切的心力全部投注到单一技术的发展。人,最后被简化为「技术」的代名词。我们看到一个新认识的人,不会去注意到他是否快乐、幸福、诚恳、善良,只会问:「你的专长是什么?」到了这个地步,生产线的分工已经变成是人格内涵的分化与简化。再由于钱是「通币」,于是我们对于人的认识进一步简化到:「你一个月

赚多少钱?」这时候,人活着的一切价值都变成「钱」。这种现象的普遍,一点点都不意味着钱果然是一切,只意味着人果然可以盲目到看不见自己生活里的事实:「有钱只是方便,方便却不意味着幸福。」假如一般人不够细心,察觉不出这种生产线分工所导致的人格分化与空洞化,那也罢了。可怕的是,分工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在远离生产线的其它事务上,也逐渐习惯于到处零碎地切割。连从事教育改革的人,都可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给活生生地切割开来,而没有深入地去评估这种切割对学童完整人格成长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扭曲和伤害,这是极端可怕的事。

人是群居的动物,是情感的动物。人如果没有了情感,或许连一条狗都不如。如果我们为了让子女接受「优良」的教育,可以把他们从家庭与小区中切割出来,甚至冒着让他们变成与其它社会阶层隔绝,对家庭冷漠,没有能力享受家庭生活,乃至于最后只要事业而不要家庭,这种牺牲值得吗?我对森林小学最大的疑惑是:把学校教育给孤立起来,到底会引起多少后遗症?

因此,把小孩给送到森林小学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省事,但却不见得是可以让人安心的作法;把小孩留在身边,努力去办好小区中、小学,也许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流弊或许更小。尤其是像北埔那样的农村小区,还保有广大的田野和丘峦,如果可以靠小区的努力去办好小区中、小学,学童会有很大的机会同时兼顾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家庭生活,以及小区生活。而市区或都会的小区,多少还是可以利用小区的力量,扩大小区的中心绿地,让它和小区国中、小学校园结合,来提供下一代成长所需要的自然空间。除此之外,借着小区参予的力量,我们还可以有机会提供学童安全无虞的校外教学机会,再重组课程内容,提供学童较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这也多少不无小补。

除了说小区兴学可以避免森小「学校教育与学童完整成长空间的割裂」这个弊病,小区兴学还有一个好处:一旦克服小区兴学的价值沟通过程中,并形成小区的人际网络与动员组织后,这个成果还可以继续被运用来从事其它相关的小区软硬件建设。因此,花在设需兴学的人力,并不会只获得一个「小区小学」,他还可以被用来带动其它多样的小区建设。让孩子去森小,花钱解决的只是「学校教育」这样子单一的一件事,却可能在其它问题上流弊丛生,而攸关成人每日生活质量的小区环境,依旧如故。但是,「小区小学」的兴办一旦成功,「小区国中」的兴办将是触手可及。如果我们有心从「小区学校」的规划再往外走,在我们为下一代的教育环境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获得一个更适合成人生活下去的完整小区。因此,当我们着手推动「小区小学」的时候,眼光可以放长远一点:「小区小学」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一个从幼儿托育到老人照护的功能都逐渐发展出来,一个既适合孩童也适合成人的「完整小区」才是我们最终的愿景。

结语

除非我们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欢乐,否则教育的改革会失去方向。我们在物质条件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不但培养出像李远哲这样的科学工作者,也培养出许多富有才华与热情的人。但是,我们逐渐忘怀童年最宝贵的记忆,在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驱策下,倾尽全力想去培养出生产技术卓越,却没有能力享受家庭生活与朋友情谊的下一代。如果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和需要没有深刻的反省,我们的下一代将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多到远远超出他真正能「享有」的程度。

我们已经是「拥有」远超过「享有」的一代,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不知道人是怎么快乐起来的。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享受家庭的温馨,也没有能力享受朋友的友谊。我们在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驱策下,倾尽全力生产我们没有能力吸收的东西,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继续生存。如果我们看不透这些事,我们的下一代会累得不想生小孩,怕生小孩。以前,我们所有的现实压力绝大部分来自于为下一代着想。假如我们的下一代却累得不想生小孩,这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是一个大笑话?」

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用「独善其身」的方式,而必须要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发大愿,用心跨越都会生活模式里的孤立与自利,走出家门从邻里关系的再建构,以及学校经营小区化这两个关键点开始,为了我们下一代更人性化的生活空间,去参与社会改革的工作。或者,最起码要能回应社会改革者的呼声,用我们微薄的心力去支持她们。

By 强子于STU 文印室on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台湾清华大学 DSGE模型讲义 lecture1

Discrete Dynamic Optimization:Six Examples Dr.Tai-kuang Ho Associate Professor.Department of Quantitative Finance,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No. 101,Section2,Kuang-Fu Road,Hsinchu,Taiwan30013,Tel:+886-3-571-5131,ext.62136,Fax: +886-3-562-1823,E-mail:tkho@https://www.sodocs.net/doc/fe13553991.html,.tw.

Example1: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Uhlig(1999),section4 Model principles Specify the environment explicitly: 1.Preferences 2.Technologies

3.Endowments https://www.sodocs.net/doc/fe13553991.html,rmation State the object of study: 1.The social planner’s problem 2.The competition equilibrium 3.The game

The environment: Preferences:the representative agent experiences utility according to 35 U=E t241X t=0 t C1 t 1 1 0< <1 >0

Absolute risk aversion: u00(c) u0(c) Relative risk aversion: cu00(c) u0(c) is the coe¢cient of relative risk aversion Technologies:we assume a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Y t=Z t K t N1 t

2020清华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稿

2020 清华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稿 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相聚在这熟悉的校园,今天我们迎来了新学年的开学典礼。那么你对大学老师在开学典礼要说些什么有兴趣吗? 以下是为你整理推荐20xx 清华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稿,希望你喜欢。 20xx 清华大学教授开学典礼老师演讲稿篇【1】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今天,百年清华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20xx 级研究生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 迎! 研究生是求学生涯的新阶段,也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选择深造,因为你们怀揣着更大的梦想; 选择清华,因为这里是圆梦的舞台。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清华,你们是清华园的新主人,也是清华的新生力量。我相信,清华会成为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你们中有些同学曾在清华学习过,我希望再次成为新生的你们,与母校一起继续成长进步。你们中还有来自88 个国家的留学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的Timothy Hesler ,曾在清华英语夏令营为大一本科生短期授课,对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考虑继续深造时,清华-MIT全球MBA项目成为他的首选。我相信,未来的清华会成为全球更多优秀学子圆梦的地方。 清华大学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熏陶下,一代代清华人在这里学习成长,并从这里走向广阔的天地。创新同样也是清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1920xx

年毕业的校友们赠送给母校一块刻着“人文日新”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仍高悬在大礼堂南墙上。其中的“日新”二字出自古代典籍《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为学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革故鼎新,勇于突破。实际上,追求创新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清华人的血脉,并化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具体行动。20xx 年,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誉为“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就在今年8月21日,施一公院士领衔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同时发表两篇论文,首次解析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基本工作机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评价这一成果为“巨大的突破” 。朝气与活力是青春的标志,创新也应当是青春的标志。研究生阶段是奠定学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时期。事实上,很多学术大师都是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一生中第一个甚至是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因为电影《美丽心灵》而为公众熟知的纳什,在其22 岁时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而这正是他获得199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重要的基础。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也是在他的博士生阶段揭开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奥秘,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从而获得1962 年诺贝尔奖。青年永远是创新的生力军,希望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充分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为青春岁月刻下最难忘的印记。 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敢于质疑。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学术进展,往往都是在最熟视无睹、人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 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优秀博士如何养成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导师,而不是那些只会酒桌文化的领导。时间:2012年6月27日来源:清华大学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

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台湾清华校长的赠言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台湾清华校长的赠言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s/ A R3 l7 k) f( } p 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d ]1 x- 生活比文凭更重要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方向比努力重要。6 p% s/ }, Q# 现在是讲究绩效的时代,公司、企业、政府,需要的是有能力且能与企业方向共同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味努力但却南辕北辙的人。自己适合哪些行业,哪些职业,有很多东西是先天决定的,只有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是总与自己的弱点对抗,一个人才能出人头地,就像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的时候,他们相信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火鸡学会爬树,但是还是觉得选个松树方便一些。方向不对,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难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 4 F/ T- ^9 K- Q6 y7 q9 u' x 5 n 二、能力比知识重要。 `2 |$ Z6 N7 W4 F9 S, B% |, I 知识在一个人的构架里只是表象的东西,就相当于有些人可以在答卷上回答如何管理企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如何当好市长等等,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却显得毫无头绪、不知所措,他们总是在问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应该是哪种情况等等。他们的知识只是知识,而不能演化为能力,更不能通过能力来发掘他们的潜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能力模型,从能力的角度来观察应聘者能否胜任岗位。当然,高能力不能和高绩效直接挂钩,能力的发挥也是在一定的机制、环境、工作内容与职责之内的,没有这些平台和环境,再高的能力也只能被尘封。 三、健康比成绩重要。 F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是很多人已经认同的一句话。对于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学生阶段的成绩将成为永久的奖状贴在墙上,进入一个工作单位,就预示着新的竞赛,新的起跑线。没有健康的身心,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人生变革,如何应对工作压力和个人成就欲的矛盾?而且在现代社会,拥有强健的身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健康的心理越来越被提上日程,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承受挫折与痛苦、缓解压力与抑郁,这些都将成为工薪族乃至学生们常常

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指导手册 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指导手册编者注:彭明辉教授的文章系统地介绍了自己培养研究生的一些经验,很值得一读。文章开头说的好:“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这种一丝不苟探求学问的精神尤其值得倡导和发扬。 一、论文的要求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

清华大学教授2020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清华大学教授2020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 清华大学教授20xx开学典礼老师演讲词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新入学的师弟师妹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赵璞。今天,美丽的清华园又迎来了6000多名清小研。站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五年前自己报到时的样子,那时候新生报到还不能自行上传ic卡的照片,于是那天凌乱的发型便永远定格在我的学生证上,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不管大家手中ic卡上的照片是否经过了p图软件的加工处理,在拿到这张卡的一刻,我们的人生从此将与清华结缘。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在校研究生,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五年前,我也和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样,第一次走进综体,坐在某一个角落等待着我在清华的第一堂课。今天,我想就自己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作者发现很多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研究突破,并非来自于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埋头苦干时的顿悟,而是产生在不同项目组的研究人员每周的科研讨论会上,足见良好的交流环境对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清华园里,食堂的餐桌、宿舍的三角屋、荷塘旁的咖啡馆、甚至情人坡的草坪,都可以成为我们与老师、同学们

自由交流、碰撞思想的场所。 在清华,如果你想要探究大数据的应用价值,你可以随时随地发起一场专题微沙龙,邀请计算机系的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在清华,如果你是一名彻头彻尾的工科男博士,却想探讨中国a股底在何处,路在何方,你可以有机会与诺奖大师直面对话。 在清华,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抹上一缕国际化的色彩,各类国际交流支持项目将帮助我们实现在海外研修的愿望。因此,我建议大家在校期间,充分利用清华提供的各类平台资源,抓住每一个可能的学科内、跨学科、国际化的交流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 我体会,清华为我们营造了追随榜样,形塑习惯的氛围。去年的毕业生代表张如范师兄,在学期间包揽了学术新秀和特等奖学金这两项研究生最高学术荣誉。荣誉的背后,是他坚持每周都写下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和错漏,毕业时他的笔记已经有十几本之多。 特等奖学金获得者祖充,每天早上都坚持花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几年下来从未间断。 其实在清华,这些优秀的习惯并不独属于这些在同学们眼中神一般的存在:每晚在紫操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坚持每晚从实验室回来都要跑上3000米再睡觉;每个工作日的早上我们会发现大师兄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检查大家昨晚的实验数据;即使在每年最热闹喧天的校庆日,我们发现还是很难在老馆抢到一个座位,那里静悄悄的

台湾赴北京清华大学交换生感叹:我们输了

台湾赴北京清华大学交换生感叹:我们输了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来自台湾交大的陈慕天,选择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前往北京清华大学担任交换生。实际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中国的教育体制与整体环境,摆脱台湾人主观的思维后,他感慨地说:「大家都误解中国了。」 许多人在比较两岸校园和学子时,常提到台湾学生的优势是创意,陈慕天却不这麽认为。他提到,赴陆交换后发现中国学生的创意不比台湾差,他们的教育风格也早已摆脱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思想变得快、学得也快,单就两岸的高中教学环境来看,就可充分反映这点。 在台湾是建中毕业生的陈慕天,前不久到北京第五志愿的高中参访,他看到那里的图书馆比建中资源更丰富,学生做的美术作品更加出色,老师不断强调不要死读书,学校推行各种特别的活动与科学竞赛,并有随时开放的实验教室,供学生做科学研究,甚至在高中时期,就具有与各国学校交换合作的机会。 「我第一个感受是我们输了,而且还停留在对中国错误的刻板印象之下。」陈慕天说,中国的教学环境早已朝美国迈进,几年后就可以远远把台湾甩在背后。他认为两岸学生在学习心态上相差不多,中国学生可能更努力一点,但整个教育体制与环境才是导致台湾落后的主因。 来到全中国最好的理工大学担任交换生,陈慕天说,出发前已做好心理准备,但身处其中还是有很多体悟。进到大学校

园后,看到北京清华各种计画与资源的推行,让他更明显地感受到两岸教学环境的落差。 而让陈慕天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的大学师资,他提到,尽管北京清华许多教授的学历背景不如交大老师好,但他们教学非常认真,对学生的关心超乎他的想像。陈慕天举例说,有次他寄简讯给课堂老师请假,老师回覆他:「没问题,下周上课前记得来办公室找我补课,确保进度不落后。」 他也提到,前阵子某位课堂教授发现上课的学习效果不好,决定隔周开始不上课,让学生在教室自习,自习后开始一个一个提问,边问边讲课,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这种桉例非常多。「我看到的老师都是很用心,想尽办法让同学们可以真正学会。」陈慕天说。 亲身感受到中国的教学与生活环境,陈慕天感慨地说,在台湾的时候,永远没办法理解中国在想什麽,唯有身在其中,才会发现这里的优势与问题。而接触过不少两岸学子的他,认为台湾学生最缺乏视野、开阔的脑袋,以及全球竞争的危机意识,因此,他也认为:「台湾学生有机会一定要来中国念书,非常值得。」 中时电

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

985工程大学(34所)和211工程大学(112所) 北京(2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市(9所)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上海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天津(3所)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2所)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1所)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1所)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1所) 内蒙古大学 辽宁(4所)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3所)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11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1所) 浙江大学

安徽(3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2所)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湖北(7所)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4所)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共1所) 广西大学 四川(共5所)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1所) 云南大学 贵州(1所) 贵州大学 陕西(7所)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1所) 兰州大学 海南(1所) 海南大学 宁夏(1所) 宁夏大学 青海大学 青海(1所) 西藏(1所) 西藏大学

2020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2020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更多 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上海软科正式发布了2017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这是该排 名自2011年问世以来第七次发布,排名展示了我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领先的100所研究型大学。 三甲高校与去年保持不变,清华大学(北京)蝉联两岸四地第一名,北京大学高居第二名,排名第三的是台湾的清华大学(新竹)。香港 中文大学跃升至第四名,浙江大学上升四位排在第五名。其他排在 前十名的高校依次是香港大学(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上海交 通大学(8),复旦大学(9)和台湾大学(9)。 2017年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结果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两岸四地高校中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并且面向两岸四 地招生的大学。2017年排名的对象有152所,其中内地103所、台 湾40所、香港7所、澳门2所。 与去年相比,大陆高校中,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化工大学、华中师范 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今年均有超过10个 位次的排名提升,展示了内地高校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矿业大学 首次入榜百强高校,今年排在86位。台湾中国医药大学和高雄医学 大学排名有显著提升。香港各高校表现趋于稳定。澳门地区上榜的 两所高校均位列50强,排名均有提升,澳门科技大学从去年的32 位上升到今年的28位,澳门大学上升三位排在42位。

两岸四地大学排名采用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4大类13项指标的指标体系。两岸四地上榜高校在具体指标表 现上也各具优势。 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比例”单指标表现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列第一;“留学生比例”上,澳门科技大学居于首位,港澳高校 整体优势明显;“师生比”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得分最高。“博士学 位授予数”上,北京大学名列榜首。“校友获奖”上,北京师范大 学和台湾清华大学分别在总量和生均表现上脱颖而出。 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经费”指标表现上,清华大学在总量上领先一众高校;香港大学在科研经费的师均值上居于首位。“顶尖论文”指标总量得分以及师均得分最高的均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论文”指标总量排名第一,台湾阳明大学在师均表现上得分 最高。“国际专利”指标上,清华大学总量得分第一,台湾清华大 学师均得分第一。 师资质量方面,“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指标上,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和中正大学并列第一;“教师获奖”方面,香港中文大学仍是两岸 四地唯一有教师在本校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学。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成 为今年“高被引科学家”总量和师均表现最好的高校。 学校资源方面,清华大学在“办学经费”总量上居于两岸四地大学首位;香港中文大学在生均办学经费上名列榜首。 关于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 软科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排名的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高校中,以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并且面向两岸四地招 生的大学。排名全部使用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覆 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质量和学校资源等方面。两岸四地大 学排名结果高度透明,排名除了提供各个学校的总得分以外,还提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1 研究生期间要学什么? 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 2 修行,修行,不修如何行? 学生找工作,挫折很大,并不是没有单位要,而是自视很高,却拿不出漂亮的履历,说不出我做过什么,也没有证据我做得有多好,无法让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单位认为你是难得的人才。学校的标签只是一个台阶,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纪录,到了单位之后,你的成长之路将是你修行的回报。 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体会,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研究生期间是很难得的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处理的时间,应该尽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奠定基础,否则工作后、有家庭后就会有了很多牵绊,修的机会就更有限了。 3 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草坪故事) 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具体到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是这样,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 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4 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

全国211大学名单和985高校名单

全国重点大学名单 北京市: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石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辽宁省: 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省: 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大庆石油学院

上海市: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 天津市: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省: 华北电力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江苏省: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南大学 浙江省:浙江大学 河南省:郑州大学 甘肃省:兰州大学 新疆:新疆大学 广西:广西大学 云南省:云南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 福建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江西省: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山东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湖北省: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省: 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 广东省: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重庆市: 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四川省: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上) 作者: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一、论文的要求 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假如这个贡献太少,也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上面所叙述的九款要件中,除第(2)款之外,通通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因此没有好坏

-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的演讲稿

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的演讲稿 各位同学好: 今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关于高中学习方面的报告,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高中三年和大学三年的所见所感所想,通过一些事例向大家说明我们将会在高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处理办法。我希望大家从我的报告中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并且为自己树立目标,坚定信心,最终走进理想的大学。 第一部分,简单谈一谈我们如何确定目标,树立理想 我们中学每年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六七百,所以一年后你们都有可能进入一流的重点大学或者一流的名牌大学。我在高一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困惑:我的目标是考上好大学,但是要考好大学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求学这条路?江泽民的答案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好多家长的答案是“为了光宗耀祖”,比尔·盖茨说“大学退学也能世界首富”。经过了三年的清华的磨练,我现在的答案是:“求学这条路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捷径”。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我在清华电子系的一个师兄刘自鸿,他自己一年的钻研,在去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上获得特等奖第一名,他的专利“人体生物传感芯片”,被一家企业以300万元买走。看看吧,一名大四的本科生就已经身份百万了,这样的例子在清华很多。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错,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玩过那种红光激光笔,我前几天在市场上看到最低的一款售价是3元人民币。我们系信息光电子所做的一个项目“绿光半导体激光笔”,现在在美国买一支200美元。事实上成本也就10元人民币,但是我们做来了,别人没有,我们就可以决定一切。 我查阅了一下福布斯《财富》杂志,中国大陆35岁以下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100%都是靠科学技术起家的。说到这里文科生可能有点不高兴了,都是靠理工科的科技,我们文科生怎么办呢?别急,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这位同学是清华经管学院朱镕基教授的博士生------文科生,现在是中国招商银行的副行长,今年只有29岁。他因为在一个月时间内解决了河北一个城市建行的十几年的呆坏帐,被朱镕基院长破格提拔。他获得重用,所依靠的就是自己出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样的例子在清华多的是,他们走了求学这条捷径,他们用几年的时间达到了其他人可能要用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高度。因为一流大学会给你全面的专业知识,会教会你快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会给你一个广阔观察世界的视角。这就是我所说的“求学这条路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捷径”。 我们现在应该明白自己今天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了,我们也应该坚定信念来争取考上一流的大学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考什么样的大学? 现在好多同学可能心里没有什么概念,你们的成绩的确也可以考上不错的大学,但是不同大学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心里有数。名牌大学的学风、师资力量、科研经费是一般的重点大学没有办法相比的。全国排名三十名之后的大学对于你们来说就太差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的目标定的高一点。 在座的各位同学现在的成绩有高有低,可能前几名的同学想的目标是清华、北大、中科大,靠后的同学可能在想河北大学也不错。我的观点是,同学们至少要把目标定位在复旦或者是上海交大一级的水平上。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在高一入学的时候曾经在年级140多名,后来有一次还到过200名。但是我从来都认为我将来一定会走进清华,并且向这个目标不懈的努力。我现在的大学同学好多都有我这样的经历。信念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当你从骨子里认定你是清华的水平,在自己的行动上就会处处表现出准清华的素质。 现在我想大家对自己的未来都应该心里有数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二部分,具体谈谈我在高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这里我总结出我在高中时代遇到的几个很烦的问题,当时怎么也想不清楚,现在我想明白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同学们少走一些弯路。 (一)偏科问题 我在高中时最不喜欢政治、历史和地理,因为这几科高考不考,并且可能我一辈子也用不上。可能也有同学物理、化学和数学吧?还有的同学只喜欢某一科,不去好好学其它的主科。但是“白痴”教育部为什么要让我们学这些我们一辈子都可能用不到的东西呢?这么说不夸张,我在高中学的最好的就是化学和生物,但是在清华学了三年的电子我们完全没有用到这两科,有理由相信,我这辈子都不会再配平一个化学方程式,用好多人的话说这两科就是高考的敲门砖。我当时弄不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些课程,相信我们在座的好多人也不明白吧,我给大家说了下面的例子大家就应该明白了。 我们大一的时候有一门必修课叫“机械制图”------主要内容是在图纸上画螺丝。我们电子系的,画这个干吗啊?的确,那学期之后我们再也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我们好多同学当时非常不满。我们系主任为了平息怒气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曾经带过一个大四的本科生做毕业设计(16周),他给这个学生的课题是给一台新型计算机编写应用程序。这台

985,211大学详细名单及其优势专业

C9名单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985 名单 211 名单

211学校重点专业 1、清华大学(一级学科) 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生物学、药学 清华大学(二级学科) 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骨外,胸心外)、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 2、北京大学(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北京大学(二级学科) 国民经济学、基础心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天体物理、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核技术及应用、环境科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儿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运动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企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 3、中国人民大学(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 4、北京交通大学(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交通大学(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5、北京工业大学(二级学科)光学、材料学、结构工程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级学科) 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学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 7、北京理工大学(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二级学科)工程力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物理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 8、北京科技大学(一级学科) 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科技大学(二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 9、北京化工大学(一级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自己觉得很值得一看)文库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輝教授的研究生手冊(自己觉得很值得一看) 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 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 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 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 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 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 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 ) 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9) 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假如这个贡献太少,也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上面所叙述的九款要件中,除第(2)款之外,通通都是必须要做到的,因此没有好坏之分。一篇硕士论文的好坏(以及成绩的评定标准),主要是看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的多寡与重要性而定。假如你要申请国外的博士班,最重要的也是看你的硕士论文有什么「贡献」而定(这往往比TOFEL、GRE、 GPA还重要)。 一个判断硕士论文的好坏有一个粗浅办法:假如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s,而非 magazines)上发表,通常就比一篇只能在国外学术会议(conferences)上发表的硕士论文贡献多;一篇国外学术会议的论文又通常比无法发表的论文贡献多;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比一篇二流的学术期刊论文贡献多。SCI有一种叫做 Impact Factor 的指数,统计一个期刊每篇论文被引述的次数。通常这个次数(或指数)愈高,对学术界的影响力就愈大。以机械视觉相关领域的期刊而言,Impact Factor 在 1.0 以上的期刊,都算是顶尖的期刊。这些期刊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国外顶尖学府的著名教授指导全球一流的博士生做出来的研究成果。 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关于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稿:在宁静中创造美好未来

关于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稿:在宁静中创 造美好未来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1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进行了精彩的致辞,今天在这分享一些关于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稿:在宁静中创造美好未来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3300多名2016级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祝愿你们在清华园里扬起理想的风帆,挥洒绚烂的青春!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你们心中的喜悦和激动。你们和很多年青人一样都有一个清华梦。在你们之中有一位叫索朗旦增的同学,他的家在西藏靠近边境的浪卡子县,他经历了47个小时的旅途奔波后来到清华,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也是他第一次走出西藏。索朗旦增家境贫寒,在拉萨上中学期间每年只回家两次,靠奖学金和助学金完成学业,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祝贺索朗旦增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华的一员,也祝贺全体2016级的同学们圆梦清华!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在美丽的清华园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在清华,你们将浸润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体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在清华,你们将有机会聆听学术大师的教诲,有机会到

世界各地交流学习,在更具柔性的培养体系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成长路径。在清华,你们可以在200多个兴趣社团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里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我相信,你们将在清华收获最美好的大学生活。1981年,70岁高龄的季羡林学长在散文《清华颂》中写道:“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的早”,“清华园却不仅仅是像我的母亲,而且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确实,在所有校友心里,清华永远是美丽的。今天,我想对你们说,“有你的清华会更美!”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你们可以发现园子里“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的诗情画意。秀美安谧的环境确实能涤荡人的心灵,让人憧憬、引人遐思。今年,同学们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我送给你们的书;《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美国着名作家、诗人亨利;梭罗的不朽名着,讲述了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作者在瓦尔登湖边远离尘嚣、简朴至极的生活和瓦尔登湖随四季变幻的湖光山色。当时的美国,随着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人们把追逐物质财富作为唯一目标。梭罗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反思,他不屈从于庸俗的现实,追求生活的本真,最终收获了超凡高洁的思想。一个多世纪后,我们仍能从《瓦尔登湖》中获得灵魂的滋养。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摆脱物质的奴役,在安静思考、默默守望、执着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 大学是一个需要宁静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社会也越来越喧嚣浮躁,大学在当下尤其要强调远离世俗利益

211+985大学名单排名211和985名校排名20XX

211+985大学名单排名211和985名校排名 20XX 2016年高考落幕,很多朋友高考填写志愿会想了解一下,关于985大学名单排名和211大学名单排名的情况,本文为你介绍“985”工程大学名单及“211”工程大学名单。2016年最新中国985大学名单排名及211大学名单 “985工程”介绍: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本名单来源于教育部网站,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39所高校。 “985”工程大学名单一期(34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期(5所)中国农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备注 2011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211工程”高校名单北京(23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上海(9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 天津(3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重庆(2所)重庆大学西南大学河北(1所)河北工业大学山西(1所)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1所)内蒙古大学辽宁(4所)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吉林(3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4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江苏(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1所)浙江大学安徽(3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建(2所)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江西(1所)南昌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