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益服务研究与发展文献综述

精益服务研究与发展文献综述

精益服务研究与发展文献综述
精益服务研究与发展文献综述

精益服务研究与发展综述

【摘要】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长尾市场的出现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服务行业正面临着成本上升与顾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的困扰,从而驱使学者们将源于成功解决制造业中类似问题的精益思想引入服务业。本文从精益服务的渊源出发,探讨了精益服务在服务业中的运用以及学者们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梳理有关精益服务理论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评介了精益服务的研究现状,然后对于精益服务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且指出为顾客创造情感价值、构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精益服务理论内涵以及挖掘精益服务的特点是未来精益服务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精益服务;精益生产;精益思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质量逐步成为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从而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Parasuraman、Berry和Zeithaml三位美国学者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提出了服务质量差距理论和服务质量维度SERVQUAL模型。他们提出的理论和模型是近30年来服务质量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和模型之一,至今依然是服务质量研究的经典范式。

几乎与此同时,制造业也在进行一场质量管理变革。发轫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因其在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成功实践而引起了欧美汽车制造商的关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研究项目(IMVP)成员Krafcik于1988年首次提出了精益生产系统的概念。经过Womack和Jones(1990、1996和2005)的研究和发展,精益思想体系便逐渐形成,并且成为生产管理乃至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精益”这一源于制造业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以Bowen和Youngdahl(1998)及Swank和Karen(2003)为代表的学者敏锐地提出了产生于制造业的精益思想能否适用于服务业这一问题,并且引起了学界与业界的热切关注。十多年来,有关精益服务内涵、构成要素及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精益服务”概念的渊源

(一)精益思想的起源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源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的生产方式。以丰田的大野耐一等人为代表的精益生产的创始者们在不断探索之后,终于找到了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汽车生产方式,逐步创立了独特的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和低消耗的精益生产方

法。1973年全球石油危机给予丰田生产方式在世人面前展示的机会,丰田方式震撼性的冲击了美国人塑造的“福特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方式由门田安弘教授最早用英文系统地介绍给美国人。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沃麦克教授组织世界上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5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以汽车工业这一开创大批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典型工业为例,经过理论化总结撰写了《精益生产方式——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对日本企业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

1977年,Sugimori等几位日本学者最先把丰田生产系统这一实践成果引入学术研究领域。11年后,IMVP的研究员Krafcik发表了题为《精益生产系统的胜利》的文章,通过比较当时世界各地(主要是日本、欧洲和美国)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效率(包括工作标准化、控制范围、库存、缓冲、维修区域和团队合作等指标),用“缓冲型”(buffered)和“精益型”(lean)来定义不同类型的生产系统。缓冲型生产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为缓冲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质量问题而设定高库存,为防止设备损坏导致生产中断而设定生产线上的在产品缓冲,为预防高缺勤率而设置大量的员工储备缓冲,为应对生产线质量问题而设置大型维修区域缓冲,等等。而精益型生产系统的特征则包括:库存水平控制在绝对最低水平上以削减成本,迅速发现并处理质量问题;保证没有预留缓冲的生产线不间断运行;工作岗位明确可见,一旦发生缺勤,就有团队成员补缺;生产质量在流程进行中加以控制,因此,无须设置大型维修区域。

1990年,同为IMVP研究成员的Womack和Jones把精益生产定义为:以尽可能少的人员、设备、时间和场地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二)精益思想的演进

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基础上,Womack和Jones(1996)提出了“精益思想”的概念,旨在彻底杜绝导致成本增加、影响效率的浪费。

精益思想以准时化和自动化为支柱,以现场观察为主要工作方式,并严格遵循五项实践原则:(1)用户确定价值。产品价值由最终用户确定,只有满足用户需求才有意义。

(2)识别价值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必须做到整体最佳。(3)保证价值连续流动,杜绝成批或批量生产,优化流程,提高运转效率。(4)顾客拉动。采用适时供应制、单件流法,保证用户在所要求的时间里得到所需的产品。(5)尽善尽美。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里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努力让用户满意。

此后,针对一些学者和管理者把节省成本、杜绝浪费视为精益生产的第一目的,并提

升到公司核心战略高度的观点,Ross和Francis(2003)指出,公司的核心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省成本并不应该是精益生产的主要目标,尽管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并使各个项目有效率地运转。因此,改进组织响应性和弹性,强化员工技能,改善产品质量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精益改进的主要目标。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企业必须开展价值竞争,而绝不能仅满足于降低成本。Piercy和Morgan(1997)也曾认为,精益思想过于强调节省成本和杜绝浪费,这些都会误导企业产生片面的价值认识,形成基于工程师视角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基于顾客视角的价值观相去甚远。美国精益航空进取计划(LAI)在调查研究了美国航空企业的精益成就后主张把“杜绝浪费”与“创造价值”相提并论,重要的是“将蛋糕做大”,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杜绝浪费。为此,美国精益航空进取计划提出了新的“造就精益”(Becoming Lean)的概念,即以创造价值为目标杜绝浪费的过程。这个概念把杜绝浪费摆在了实现精益的措施或工具的地位,而不是把它作为精益的目标,这个新的精益概念创建了一种更加积极和完整的改进模式,同时更加强调产品、服务和组织的价值创造,而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杜绝浪费。

(三)精益服务的提出

有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把精益思想引入服务行业。Womack与Jones(1996)针对消费者在消费情境中遇到的各种浪费和麻烦以及企业在提供服务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考察了如何把精益供给与精益消费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消费者、员工和供应商三赢的局面,并指出精益改进将在服务行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Bowen与Youngdahl(1998)正式提出了精益服务(Lean Service)的概念,并认为零售业、航空业以及医疗管理过程中的精益方法和管理工具,如职能再造、员工内化、注重价值程、问题解决方案等会给企业产生巨大的正面效应。[2]他们不仅针对精益改进内容开展了深入的调而且还研究了整体精益变革的原则和理念,并且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服务精益化机制与制造业精益想的核心理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此后,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证实了精益思想在服务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指出精益思想对于服务行业的有形价值主要表现为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务的时间、空间和劳动成本,而无形价值则体现为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以及服务团队成之间的协同配合程度、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技能的提高[3]。

梳理现有精益服务研究,并与精益生产研究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精益服务理论的

发展主要得益于精益生产理论;精益服务主要包括杜绝浪费、降低成本、提升员工技能、有效传递服务、改善顾客关系等内容。此外,现有精益服务研究把精益生产的基本原则引入了服务行业,并且提出了精益服务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通过服务确定价值、确定服务价值链、让服务流动起来、提供顾客驱动型服务、追求完美。与精益生产相比,精益服务把改进的重点放在了服务流程、服务界面、员工管理等方面。精益服务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对员工进行放权,使之积极参与决策的同时,还要求组建跨职能团队,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精益服务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精益服务理念已经在多个服务领域得到具体的应用。通过归纳,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四川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总经理赵向农(2005)认为[25],服务企业应该实施精益服务运作来提升服务品质、提高顾客满意度,最终保留顾客,从而建立企业持久竞争力。西安交通人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金典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的金国强(2006)指出[26],精益六西格玛可以从组织结构、战略选择、流程方法、过程控制与评审,以及整合与标准化等五方面,将精确化管理落到实处,并且提出了以精益六西格玛实现服务运营精确化管理的技术路线,包括界定问题、细化问题、确定原因、制定措施,监控结果等五阶段。以上海电信降低话费异议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本文所提观点与方法的有效性。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郭强(2009)认为[27],可以将精益的思想运用到旅游业中,作者提出了精益旅游服务的概念,并指出精益旅游服务系统的内容包括精益旅游规划和设施布局、服务准时化供给、游客成组技术、旅游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精益旅游信息系统和精益旅游供应链管理等。白长虹、李中、王潇(2010)三位学者认为[28],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运作导向出发,缺乏对服务企业背景下顾客价值的把握,并提出了顾客视角下的精益服务的三种实现途径。国内较早研究精益服务的学者林聚奎、赵敏杰、师锦波(1997)认为[24],医院试行“精益服务方式”,促进了医疗服务方式及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需求拉动医疗服务工作;以准时、准确、便捷的服务,可以赢得病人信赖,增强了医院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同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学者邓国标(2006)也认为[30],可以将精益的思想引进到医院门诊,并通过构建医院门诊精益服务的过程,展示了精益服务带来的竞争优势和全新的

服务体验。郭琳(2008)[31]提出精益服务还可以运用到酒店管理中,她认为经济型酒店的竞争力在于能否提供比竞争对手更高的顾客感知价值,而精益服务是提升顾客感知价值的重要手段。黄鸣(2008)[32]在市场周刊中提出,传统物流企业总希望能够在现有储运资产的基础上发展物流服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相当困难的,原因在于现有的服务资源是非市场化配置的,而物流的需求是高度市场化甚至是个性化的,所以中小物流企业只有转变经营思路,才能适应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作者认为,应该将经意的思想运用到物流业中。北京邮电大学服务科学研究所的学者姜姗认为[33],应将精益服务的思想运用到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电信服务体系中,这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更高层次上的企业理念,有助于提升客服运营能力,有效地拓展新业务和新领域以深度挖掘客户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以及企业各界都对精益服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信心,并且企业也积极的将精益服务运用到多种服务业的经营实践中,得到了令人较为满意的结果,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精益服务的理念是服务业运营的一次改革,掌握并且运用好它,将大大提升服务业的运营业绩。

三、精益服务研究的发展特征

(一)内涵界定多元化

在精益思想对服务行业的可行性得到普遍认可以后,如何界定精益服务的内涵就成了精益服务研究的关键。当前,学术界还没有就精益服务的内涵达成共识。

有学者从服务过程精益化的角度来定义精益服务,并对精益服务进行了要素解析,旨在帮助服务企业把握精益服务的关键环节以提升服务的精益水平。比如,Allway等(2002)研究发现,服务企业若要实现精益服务,就必须根据顾客的需求(了解顾客期望与服务产品价值的关系)对自身的服务目标(明确服务流程各环节的价值及目标)、服务流程(包括从服务提供者到顾客涉及各服务职能和渠道的服务过程)、服务界面(通过服务流程辨别来管理各个顾客接触点)、员工管理(通过沟通与监督来推动员工的持续学习)进行创新,保持这些方面创新的持续性,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持续学习的内部氛围。

[4]Kollberg等(2007)在研究中同样强调了服务流程与服务人员对于实施精益服务的重要性,并且还把服务工具列为服务企业实现精益服务的第三个关键要素。关于流程要素,他们认为首先应当树立顾客导向思想,围绕顾客需求区分价值与浪费,设计运营流程,对

操作程序进行标准化改造;关于人员要素管理,他们认为主要包括招聘、选拔、培训、组织架构设置、组织学习和组织文化建设,并且特别强调了组织文化在支持精益化改进方面的作用;关于工具要素,他们主张要通过有形的技术和简单的沟通方式来确保组织服务标准化和组织学习取得成功。[5]

另一些学者(如Kiff,2000;Demers,2002;Juroff,2003;Abdi等,2006;Kumar 等,2006;Holmes,2007;Piercy等,2009a)基于精益思想五原则,从产出的角度对精益服务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精益理念向服务行业的扩展与该理念在制造业中的不断延伸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如同制造业管理系统中的订单处理、报价、财务管理以及员工内化等职能一样,都可以通过精益原则和方法来进行指导和改进。比如,Kiff(2000)从精益生产的五项基本原则出发,认为精益服务包含杜绝浪费、降低成本和价格、向顾客传递更多的价值以及改善与顾客的关系四个方面;精益服务对员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通过快速行动、引导顾客的需求来杜绝浪费、创造价值。[6]同样地,Piercy 等(2009a)强调了精益思想五原则对于实施精益服务的指导意义,并指出了精益服务要求服务企业根据这五项原则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确定顾客价值、传递顾客价值、保持价值流畅通无阻、把价值传递给顾客、不断改进。[7]Kumar等(2006)则认为精益服务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精益服务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的畅通和简化以及工作时间的压缩两个方面。[8]此外,Abdi等(2006)从服务行业的特点出发对精益思想五原则进行了诠释。[9]这些研究都根据源于制造业的精益思想五原则来论述服务行业的精益服务问题,并且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产出精益化上,因此在界定精益服务的要素时比较注重精益思想的核心理念“杜绝浪费,创造价值”,而对服务行业和服务传递过程的特点的关注相对不足。

综上,当前对精益服务概念的界定,基本上是把精益服务视为精益思想的行业化产物,或者更确切地说服务业化产物。学者们或者从服务传递流程的角度,或者从服务传递产出的角度来定义和阐释精益服务,但通常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来界定精益服务的内涵,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却没有兼顾服务的交互特征来界定精益服务的内涵。

(二)管理工具单一

这里所说的管理工具是指在管理精益化改造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或技术。精益服务

研究在管理工具开发和使用方面主要集中探讨价值流图和解决方案等工具的行业适用性问题。Swank(2003)曾对消费流程进行过研究,并且构建了一个消费者与企业产品和服务互动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他们认为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价值流图完全可用来解释服务接触问题,同时应该成为改进服务、识别市场机会的有效工具。[10]此后,一些学者对于价值流图、解决方案等工具在不同行业内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Piercy(2009b),于服务企业的适用性。通过对三家企业电话服务中心的长期跟踪研究,Piercy和他的同事发现精益管理工具在服务情境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帮助服务企业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来实现服务质量的改进和成本的下降,[11]从而证明了价值流图和问题解决方案等精益管理工具在服务情境下的有效性。但是,这项研究样本偏小,以三家服务企业的客户电话服务中心来论证精益管理工具在整个服务行业中的适用性,显然缺乏说服力,也不可能得出具有普适性的结论。Jones等(1999)认为,价值流图和问题解决方案可以用来处理电话服务过程中的顾客订单。[12]事实上,价值流图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已经超出了精益应用的范围。例如,服务蓝图的应用实现了对服务流程和活动的清晰界定(Shostack,1984和1987)。同时,相关的研究说明价值流图和服务蓝图绘制比较方便,并能清晰反映服务流程,帮助管理者辨别服务中的无效环节并加以改进(Coleman,1989;Baum,1990;Berkley,1996;Fliess等,2004;Polon-sky等,2006;Bitner 等,2007)。

价值流图、浪费解决方案等精益管理工具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用以解决医疗过程中的应急处理和时间浪费等问题(Rogers等,2004;Young 等,2004;Wysoki,2004;Miller,2005;Spear,2005)。在这些研究中,病人被视为产品,在医疗体系的产品流程(治疗)中传递,类似于产品在产品线上传递,一系列的运作活动(如管理、初步评估、治疗等)围绕他们展开,直到他们被“加工成产品”(治愈)。这一观点虽饱受争议,但却成功地运用了包括价值流图等在内的精益管理工具,[13]并且能够有效辨别流程中的浪费和无效环节。

此外,基于学者们对产品流的共同关注,包括流程(价值流)、价值流图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等的精益管理工具还被成功地应用于零售业(Bicheno,2004;Francis 等,2008;Rahimnia等,2009)。Vinas(2004)就研究发现美国爱默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Kato Engineering就成功地运用价值流图与问题解决方案来缩短订单处理的时间和报

价流程。Chaneski(2005)则研究发现美国Brent River Machine公司使用价值流图评估公司订单和财务系统,实现了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的目的。[14]

研究文献与管理实践中可以发现,精益服务的管理工具基本源自于精益生产,是对精益生产管理工具在服务行业中的适应性验证或应用,存在明显的单一化特征。这种单一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研究的工具主要集中在价值流图、问题解决方案等几种典型的精益生产管理工具上,相关研究较少考虑服务本身的属性,也没有根据服务行业的特征来开发新的管理工具;二是相关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医疗、电话服务、零售物流、航空等服务行业或领域,而现有的管理工具对于服务行业是否普遍适用尚缺乏充分的论证。

(三)提升关系价值,克服“孤岛”效应

通过提升关系价值来克服“孤岛”效应是精益服务研究的又一特征。“孤岛”效应一直是精益思想研究试图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精益服务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强化精益原则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整合,利用关系价值来解决这一问题,取得了优于制造业的效果。供应链管理是较早直接运用精益原则的服务领域之一,而物流管理一直是精益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5]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把精益服务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精益供应战略优势分析上(如Sandelands,1994;Avery,2003;Du,2007;Francis

等,2008)。这些研究也支持了Hines(1996)的早期假设,即发展关键成员网络并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能使所有的参与企业互惠互利。在网络内部,共同归属感会支持各成员企业实施信息共享,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享用可以信赖的供货渠道,简化供货管理,从而克服“孤岛”效应。[16]在对精益供应战略进行回顾以后,Lamming(1996)指出不同的供应链系统展示出不同的特点,但精益化供应链管理的优点就在于为成员企业提供一个构建竞争优势的平台,这一点已经在零售业得到了验证。[17]

四、精益服务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如上所述,精益服务研究还存在概念界定模糊、测量困难等问题。另外,文化与情绪对于精益服务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精益服务中突出服务属性等问题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一)精益服务内涵研究

学者们通过把精益思想引入服务行业来验证精益思想在服务行业的适用性,采用演

绎法来探究服务精益化过程的特性。虽然他们验证了精益服务本身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案例研究的固有缺陷而无法从理论上来阐释精益服务问题,再加上不同的案例研究对精益服务的界定和诠释各不相同,因而没能采用精确的量化指标和分析工具对于精益服务进行实证研究。例如,Sprigg等(2006)在对电话服务中心管理的跨企业研究中发现,在精益服务推动过程中,员工的情绪和绩效表现会产生负面效应。然而,该研究也存在精益服务界定过于狭窄、衡量手段单一的问题,[18]并且把精益化界定为通过工作流程标准化来实现流程简化以及通过运用电子监控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通话时间。这与此前一些学者(如Womack等,1990;Womack等,1996;Seddon,2003)提出的减少高层对下层员工的控制、注重提高价值效率的精益理念相悖。因此,清晰、系统地界定精益服务的内涵,对于进一步开展应用性研究,设计与开发精益服务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精益服务研究应该关注服务属性

虽然已有研究证明精益原则、方法也适用于服务行业,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客户电话服务、供应链管理、医疗服务、航空等少数几个服务行业或领域,且大多集中在精益思想的某个方面或某种工具的适用性论证上,并没有很好地考虑服务本身的独特属性。

在服务管理中,学者们或从服务质量(差距、维度)(Gronroos,1990;Zeithaml 等,2006)、服务运作(行为、流程)(Lovelock,2000;Fitzsimmons等,2001)或者服务利润来源(Loveman等,1994)的视角来设计服务运营系统。基于不同视角设计出来的服务运营系统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基本体现了服务过程中支持交互、控制、利润的思想,而基于制造业精益思想形成的精益服务在运营中却弱化了服务行业自身的这一特性,反映了现有的精益服务研究主要依托精益制造的思维方式,缺乏对服务自身属性的认识和体现,这显然不利于精益思想在服务行业中的推广应用。因此,今后的精益服务研究应该顾及不同服务行业的不同属性,支持交互、支持控制和支持利润这三个构成服务体系的要素只是实现精益服务的基础。

(三)精益服务的文化与情感价值研究

现有精益服务研究很少对消费者服务质量评价进行跨文化比较,通常都是在单一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忽视了文化对精益服务可能产生的影响(Abernathy等,2000;Jones 等,2002;Fernie等,2003;Bicheno,2004;Francis等,2008;Rahimnia等,2009)。Womack 等在《精益思想》一书中特别分析了德国工业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保时捷精益化改进的

负面作用,如缺乏彼此交流,偏好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大型设备,喜欢用产品工程师的一厢情愿来取代用户的需求等。Smith(2006)选择英国和西非消费者作为焦点小组,让小组成员讨论两部情景视频,描述员工和消费者行为,进而表达情感反应,结果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劣质服务交互的情感反应存在差异。[19]

由于现有精益服务研究大多是基于精益制造思想,对服务环境的假设过于理想化,缺乏对顾客要素的深入认识,因此,常常容易造成只为顾客节省成本,但却忽视了如何提升顾客情感价值这个重要的问题。情感在服务交互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服务的独特属性体现在服务应该是被体验的,情感体验是服务体验的重要部分。有关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表明,传统的服务质量测量方法在测量新顾客的服务消费满意度方面明显力不从心。为了精确地测量顾客满意度,有必要把心理环境(如个人主观反应、体验性感觉等)纳入测量范畴。因此,体验质量就成为测量服务对象情感的一个重要起点。研究表明,与服务的硬件要素(如装潢设计、灯光、颜色、气味和声音等)相比,有关服务人员的服务要素对服务对象的情感产生更大的影响。[20]在精益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是公认的重要因素,员工与顾客情感上的交互对顾客最终感受到的价值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今后续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五、结论

从上述文献梳理中可以看出,精益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把制造业的经验复制到服务业的痕迹,但仍不失为系统提升服务企业运营能力的一种服务创新,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精益服务用一种整合的视角来认识企业宏观服务系统与微观服务交互过程,把服务理念、服务界面、服务交互系统和技术选择等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价值流图、服务蓝图、浪费解决方案等管理工具,以清晰直观的方式把服务企业复杂的组织职能关系、行为表现与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展现在管理者面前,有助于服务企业兼顾系统优化与局部改进。

其次,精益服务的主要产出———服务流程与服务界面优化,是服务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最直接为顾客感知的服务要素。此外,精益服务有利于服务企业在杜绝浪费理念的支持下取消许多并不能为顾客增加价值,反倒会增加企业成本的服务环节。这方面的改进往往被用来支撑新的服务理念,如有学者在研究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机上服务时发现,不供餐政策充分反映了对价值与成本的精益权衡,赢得了顾客的认可。

最后,精益服务强调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对现有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重新发掘它们的价值,其基本方法就是顾客价值分析法。早期的精益服务研究侧重于从降低顾客感知的利失(如金钱、时间、精力等)的角度来看待并杜绝服务环节中的浪费现象,进而提升顾客所感知的利得或价值。近年来,已有学者明确指出,创造价值与杜绝浪费同样重要,应该把对顾客情感价值的关注体现在服务的改进中。

总之,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精益”的“节约和效率”内涵,没有学者对“lean”是否可用“精益”来表达表示异议。有意思的是,汉语中的“精益”一词其内涵远比英语的“lean”要丰富。在《说文解字》这部最早阐述汉字含义的典籍中,“精”的本义是“上好的白米”,比喻特别完美的事物,而“益”则是指“增加的”、“有好处的”,“精益”就相当于事物品级中的最优者。但是,英文中的“lean”作为动词有“倾斜、倚靠”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多指“瘦的,但健康”、“没有足够的资源、财力”等。由此可见,中、英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把丰田生产方式描述为“lean”,确实恰当、传神,但距离“精益”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精益服务,只是改进服务质量的一个方向,真正“精益”的服务应该具有哪些特征,还有待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Womack, J, and Jones, D. Lean thinking[M]. London:Touchstone, 1996:34-35.

[2]Bowen, D, and Youngdahl, W.“Lean”service:In defense of a production line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8, 9(3):207-225.

[3]Holmes, F. Is your office as lean as your production line? [J].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2007, 39(3):20-21.

[4]Allway, M, and Corbett, S. Shifting to lean service:Stealing a play from manufacturers’playbooks[J]. Journal of Organisational Excellence, 2002, 21(2):45-54.

[5]Kollberg, B, Dahlgaard, J, and Brehmer, P. Measuring lean initiatives in health care services:Issues and find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07, 56(1):7-24.

[6]Kiff, J S. The lean dealership-A vision for the future:From hunting to farming[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00,18(1):112-126.

[7]Piercy, N, and Rich, N. Lean transformation in the call service cent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9a, 29(1):54-76.

[8]Kumar, V, and Wakeland, W W. Using simulation to understand and optimize a lean service process[J]. Simulation Series,2006, 38(2):242-250.

[9]Abdi, F, Shavarini, S, and Hoseini, S. Glean lean:How to use lean approach in services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 2006, 6(1):191-206.

[10]Swank, C. The lean service machin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Oct.):123-129.

[11]Piercy, N, and Rich, N. High quality and low cost:The lean service centre[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9b, 43(11/12):1 477-1 497.

[12]Jones, C, Medlen, N, Merlo, C, Robertson, M, and Shepherdson, J. The lean enterprise[J]. BT Technology Journal, 1999,17(4):15-22.

[13]Womack, J, and Jones, D. Lean consump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5b,(Mar.):55-68.

[14]Chaneski, W. Company applies“lean techniques in the office”[J]. Modern Machine Shop, 2005, 78(6):44-46.

[15]Womack, J, and Jones, D. Lean solutions[M]. London:Simon & Schuster, 2005a:85-87.

[16]Hines, P. Purchasing for lean p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96, 32(1):2-10.

[17]Lamming, R. Squaring lean supply wit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1996, 16(2):183-191.

[18]Sprigg, C, and Jackson, P. Call centers as lean service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6, 11(2):197-212.

[19]Smith, A 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emotion in negative service encounters[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6, 26(7):709-726.

[20]Mudie, Cottam, Raeside, P, and Robert, A.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sumption emotion in services[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3, 23(5):84-106.

[21]https://www.sodocs.net/doc/ff13632748.html,/view/1013099.htm

[22]https://www.sodocs.net/doc/ff13632748.html,/view/3267453.htm

[23]https://www.sodocs.net/doc/ff13632748.html,/view/113003.htm

[24] 林聚奎、赵敏杰、师锦波.医院试行“精益服务方式”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6):363-364.

[25] 赵向农. 精益服务:服务业提高持久竞争力的基本选择[J]. 经济体制改革2005:160-161.

[26] 金典、金国强. 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服务运营精确化管理创新研究——以上海电信降低话费异议率为例[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0):99-105.

[27] 郭强. 关于构建精益旅游服务系统的理论探讨[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424-428.

[28] 白长虹、李中、王潇. 精益服务:从运作导向到顾客视角[J]. 现代管理科学2010(8):12-14.

[29] 白长虹、李中、王潇. 西方精益服务理论研究与发展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10):27-33.

[30] 邓国标. 在医院门诊打造精益服务[J]. 中国医院管理2006(7):35-37.

[31] 郭琳. 精益服务:经济型酒店提升竞争力的选择[J]. 专业市场营销2008:41-43.

[32] 黄鸣. 中小物流企业问道“精益服务”[J]. 市场周刊2008(2):18-19.

[33] 姜姗. 服务模式: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的精益服务体系[J]. 专题研究2009(4):27-30.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最新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组织结构的变革 在过去自上而下的传统上,企业采用的正式组织结构通常是垂直的、职能化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拥有着鲜明的等级制度,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趋于在等级结构中纵向交流,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而职能化的部门设置又可能导致不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阻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界的学者积极探索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团队基础组织、虚拟组织、星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等,其中被企业所运用面最广的当属于团队组织结构。 2.中国的制造业发展 总所周知,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70%来自制造业。但是纵观现在国内外的形势,制造业的竞争日趋白炽化,加上经济危机、铁矿石的涨价,以产品及生产能力为主的竞争已经难以取得绝对优势。为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水平,降低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更好地满足顾客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掀起了管理革命,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的精益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二)研究意义 在我国开展精益团队模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但是企业的浪费现象很严重,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造成资源的日趋短缺。而且我国很大部分制造业的原料都需要进口,资源浪费,直接导致经济损失。因此以消灭浪费为理念的精益生产方式值得我们去推广。其次,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较低,传统的直线型管理结构模式已经不太适合日趋发展壮大的企业,而精益生产中的团队工作法正好弥补了结构上的缺陷,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本文的思路及观点 本文从精益生产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精益团队与普通团队比较分析,结合参考前人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构建精益团队中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具体研究路线如下图所示 二、精益生产概念及相关文献综述 (一)丰田生产方式到精益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副社长大野耐一所著的《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将丰田生产方式定义为TPS,其理论框架主要包含:一个目标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及时化与自动化;一大基础指改善。 此后,詹姆斯.沃麦克和丹尼尔.琼斯于1990年出版了《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第一次把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LeanProduction,即精益生产方式。书中指出精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毕业论文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综述研究 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 111601班 学生姓名:施晓燕 学号: 201116060123 指导教师:常洁 二零一五年六月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也体现出了对其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缺乏认识与研究,更缺少对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认识系统起着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综述本论文在对山西省高新区科论文写作方法对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上的资源进行统计筛选整理分析,从生态系统、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4个方面的文献入手,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评述,最终分析总结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理论。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any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ulgated by the government also reflect the high attention of it.But due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theory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lack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nterprise understanding system play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Shanxi Province high tech Zone SMEs field surve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of writing of CNKI and other related web resources for statistical sorting analysis, start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ecosyste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in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overall theory of technology-based SM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

关于公园设计规划的文献综述1.

城市公园设计文献综述 一、城市公园的产生 公园作为城市的“肺”,给城市人口提供休息锻炼场所。公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城部分。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人口愈来愈来多、人们生活坏境的日愈恶化,人们对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结增。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人口休闲游憩的重要职责。以至于城市公园设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 二、公园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西方园林六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公园作为大众的休闲游憩的场所才有一百多年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意识的产生推动了公园的出现和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园林的出现也较早,但在古代园林绝大多数是做私人场,大众的公园出现始于孙中山将广州越秀山开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 三、公园设计的内容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整个公园的框架,设计公园时要结合地块的地貌,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设计时不能过大的改动地块原有的地行地貌,通过地形地貌结合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让景观效益发挥到最大。 3.2公园的道路规划 道路在公园设计中有重要作用,其负责组织空间、引导游客、组织交通、构成景观。道路设计时要以人为本,严格依照“公园设计规范”执行。由于道路类型的多样性,其也是公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3植物配置

没有植物的公园,公园就失去了活性,像死物一般,恐怕就没人会去公园了。植物是公园修饰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提高公园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做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多样性。通过植物配置多样性来体现公园景观的层次性、和谐性、生态性等。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结合自然,配置出合理、人性、独特的植物来。 3.4景观建筑及小品 建筑是公园管理和景观需求必然需要的,随着公园人流量的增加,公园管理越来越重要。公园设计时要注意配置合理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建筑也是公园中一道重要的景观、体现着公园的人性化。 小品有时可能是一个公园的灵魂,一个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品会吸引着人们的观望。一个独特的园林小品设计会让证整个公园增光添彩,让人流连忘返,一个是被的园林小品也许会成为一个公园的败笔,让整个设计黯然失色。四、公园设计的方法 收集大量的信息,各种相关书籍数据进行阅读分析, 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分析、解刨,结合所要设计公园的要求、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五、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六、5.1生态性原则 公园设计要在保护生态系统完善和充分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营建,坚持生态性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5.2 整体性原则 公园设时,公园中任何一个景点都不能是孤立存在的,要做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文献综述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产品为基础的竞争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据WTO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强,1980年到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3000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8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3。在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达到了3659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1/3。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势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受益颇丰,此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原因,发掘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以及探究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服务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GATS,1994年4月15日),其中对服务贸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一,跨境提供(cross-border supply),即从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无需人员、物资和资金流动,而是通过现代通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第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缔约方境内任何向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第三,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如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办银行、商店,设立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第四,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在此,不仅强调出口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2.1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方面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竞争力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用一个形似钻石的菱形图表示出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后来,有人将这一理论引入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发现该理论不仅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对服务贸易格局进行解释与总结,而且对一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 对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方面,联合国贸发会国际贸易高级专家Murry Gibbs和Michiko Hayashi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固然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但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以

A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 A企业员工健康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前言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变的愈发迫切。健康管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健康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健康管理萌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展的成果的基础上。控制医疗费用上升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催生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重点不是治疗疾病,而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人们的健康问题也被忽视。目前,健康管理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成为全球的挑战性课题。而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健康管理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主要对国内为健康管理的研究成果及目前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及应用,现代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等进行讨论。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研究现状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在国外健康管理已研究日渐成熟,从国外学者的 研究中得到以下观点: 1、关于企业健康管理的一些研究成果 (1)多的就诊次数和过高的医疗费用与不健康风险因素过高有关。 (2)医疗费用的变化随风险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方向一致。 (3)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并降低的。 (4)针对低风险个人的健康管理计划是保持个人健康状态并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Yen, Louis, Dee W. Edington etc.2009) 2、关于员工援助计划的相关研究 (1)员工援助计划是企业通过合理的干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评估、诊断解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及绩效问题的过程。(Googins,2005)(2)员工援助计划的起源与发展 员工援助计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历程可分为4个部分:职业戒酒计划、员工援助计划、职业健康促进计划、员工增强计划。(Lewis J A,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诱致性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及其引申*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何爱曾楚宏 内容提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诱致性技术创新的理论演变过程并综述相关文献。该理论成功地揭示了既定资源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方向,主要被应用于农业发展研究。现有文献多数以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对象,且多为验证性研究。通过对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表明,以该理论研究中国农业尚存在很大空间。 关键词诱致性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He Ai Zeng Chuhong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ed economies,and especially,they are confirmatory studies.As to Chinese agriculture,there are still huge potential research areas under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Key words:induc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变革与 资源禀赋结合到一起,通过把技术变革视为内生变量,成功地解释了在自然资源 给定的条件下技术生成和变化的偏向问题。该理论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得到关注与发展,并主要被应用于研究农业技术变革和 农业发展。现有研究通过对各国(地区)农业的考察,成功地说明了农业技术变 革的路径及其对整体农业发展的影响。但较多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地区)农业的 研究,且多数仍属验证型,即考察理论的存在性和正确性,较少研究运用该理论 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一、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最初是从厂商理论中发展而来,包括两个分支。一个 分支是“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Schmookler-Griliches)假说,重点关注增长的产 品需求对技术变革速度的影响,也可称其为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 Griliches采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杂交玉米的发明和推广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这一 过程中市场需求所起的作用,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完全的理论模型描述[1]。 而Schmookler非常肯定地指出,引致发明的因素在于市场力量的作用,而不是 其他可获得的基础科学知识[2]。尽管如此,“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假说并没有 被广泛接受而是遭遇了一些批评。例如,Mowery and Rosenberg认为,“市场需求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演变与研 究评述》。

城市有机再生—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学 城市有机再生—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 一、前言 本文从城市再生角度(以精明增长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设计。“城市蔓延”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由此造成的无节制的土地消耗、沉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严重的交通问题和生态危机、就业与居住的分离等问题,也是当前最感棘手的问题[1]。而同时,历史文化街区是记载城市某一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城市风貌特色,是属于城市的稀缺资源,在当今城市全球化浪潮中,城市文化将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城市历史文化将是城市文化中最可贵的资源,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将是城市未来竞争的重要资本。因此,在城市有机再生的角度下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精明增长理论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点关注“精明增长”理论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的运用和结合。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国内外的研究 国外有关历史性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研究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从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来传统的活的见证。人民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各种价值的统一性,从而把古代的纪念物看作共同的遗产”,这使得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对象已经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印迹。在第5条中特别提出:“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许多事实表明,在严格控制下妥善合理地使用文物建筑是维护它们并传之永久的最好方法之一,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工作的落实,而且赋予文物建筑以新的活力。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内罗毕通过了《关于保护历史的或传统的建筑群及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在《建议》中提出“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因此,要保持已有的合适的功能”。《建议》还强调了要把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与其中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满足居民的社会文化

文献综述

我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外贸规模与结构都远远落后于外贸发达省市。本文根据河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河北省对外贸易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了河北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潜力,提出河北对外贸易发展应继续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 1. 我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我省产业结构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从总体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基本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河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占GDP总量的比重将近86%,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从产值比重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二、三、一”的比例特征,也就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产值自1989年以后逐年减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逐年递增,其中工业产值比重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80%以上,且随第二产业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同第二产业一样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上述特点表明,第二产业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减少,第三产业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从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来看,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2市场结构:高度集中于亚、欧、美三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对外贸易伙伴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美三大地区。近年来,河北省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基本维持在47%左右,而欧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别为30%和12%左右,三个市场的总和占全省出口90%以上。2003年河北省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比重分别为46.79%、32.46%和13.06%,合计占全省出口的92.31%。2009年,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0.19%、31.45%和14.55%,合计占86.19%,亚洲市场略有下降,欧洲和北美洲市场所占份额相比上年有所提升。2012年,河北省进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是: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德国、韩国、印度、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依然以亚、欧、美三大市场为主导。 1.3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为了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一般用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低来说明。近年来,外贸强省市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崛起,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而河北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6.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xx制造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研究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前言部分 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比较短,中国企业在发展时间和能力积累上都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企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同时也得益于西方和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从而避免了走过多的弯路。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被引入中国。精益生产时目前生产管理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一套生产管理理念。精益被公认为世界最佳的生产组织形式,精益的好处已得到广泛的认同,精益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管理体系的品质。中国作为制造大国,要想尽快变为制造强国,无疑推行精益生产时条正确的选择。中国企业引进精益管理从小说可以改变粗放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消除浪费,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获得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从大出说可以更有效利用稀缺资源,弥补我国资源贫乏的不足。精益生产首先是在一些外资企业尤其是汽车生产行业相关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也有一些企业应用了精益思想的一部分,比如6S或拉动系统。随着进一步开放,国内许多企业几乎已全部普及推行精细生产技术,特别是汽车行业和仪表制造行业,比如一汽制造厂、第二汽车厂等。这些企业正在逐步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结合国情、厂情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良好的效益。 二、主体部分 (一)精益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精益生产理论最早的起源是在丰田公司的生产车间,但那时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理论,只是一些零散的方式方法。精益生产理论是在实践中被不断发展和总结出来的,所以精益生产理论的发展和精益生产方式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总体来说,根据精益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可以将精益生产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丰田理论形成与完善阶段,丰田理论的系统化阶段(即精益生产方式的提出),精益生产方式的革新阶段(对以前的方法理论进行再思考,提出新的见解)。 早期丰田理论的形成与完善阶段。早期的丰田理论是从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的。他们从美国考察回来得出结论:大量生产方式不适合于日本,由此丰田英二和大野耐一开始了适合日本需要的生产方式的革新。在革新的过程中出现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王丽萍,2008)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Burton R. Clark,1993)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标准化思维 传统的标准化思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痼症, 从高考的标准化训练到考研命题的标准化引导, 从中学教师的“刻板”讲解到大学教师的“规范”说教, 满脑子的标准化答案, 使学生固步自封, 思想越来越趋同, 想象力越来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上课讲义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 1、城市公园产生背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休息地,是市民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日常生活和身心再生所必需的“平常景观”,是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公园设计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1]。 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于休闲游憩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的生态园林环境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是城市生态园林环境的重要体现。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城市公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2、城市公园的发展 2.1西方园林的发展 纵观世界造园的发展,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而服务于大众的公园出现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公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城市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是,随着民主思想意识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 早在19 世纪末,西方城市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开始建造公共绿地等城市景观系统。1880 年,著名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便成为了世界公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蓝本。之后,公园景观又逐渐开始结合灯光、建筑艺术、休闲设施等等元素[4]。 2.2我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故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园林大多数为皇家园林或权贵大臣的府邸园林,同时寺庙园林也是我国古代一笔财富。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出将广州的越秀山辟为公园(现为越秀公园),当时的一批民主人士也极力宣传西方当时诞生不久的“田园城市”的思想,积极响应倡导筹建公园。于是在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公园,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植物展示、儿童活动、运动、展览等设施功能,但1949年前我国的公园数量还是很少,容量也很有限。 跨进21世纪,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建设生态城市和发展旅游事业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使城市公园的数量猛增,投入规模加大[3]。 3、城市公园的设计要素 景观规划设计涉及范围已远远超出我们常说的“景观”的概念和范畴,不仅仅包含了绿化种植设计,公共小品设计,还要考虑到满足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综合因素的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人类塑造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 现代城市公园的艺术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已由普通的城市广

“我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我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目录 【1】邓士燕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期刊论文)-广东财经职业学院院报2007(06) 【2】孔祥荣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对策及研究2008(04) 【3】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国际贸易 【4】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域贸易竞争的实证分析2008(10) 【5】肖雨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思路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06)【6】陈娟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5) 【7】胡琴.HU Kin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5) 【8】徐婧.Xu Jing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08,27(1) 【9】辛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0(9) 【10】王美伦浅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才智2011(3) 【11】陈文玲.CHENG Wen-ling 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9(4) 【12】贾光宇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竞争力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0(16)【13】孟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0(22)【14】杨慧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文社会科学学刊)-南北桥2010(9)【15】季彬张欣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0(09)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产业中不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以及服务贸易行业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其产业结构、分配发展方面、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方面等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 毕业论文确定《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一选题,是希望通过整理和归纳各家所言,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总结,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和分析,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所持的观点有: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