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课时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2~5面例1、例2,练习一第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从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愉快的寒假生活已经结束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假期里,你们去过哪些地方?都玩过些什么呢?

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很多有趣的游乐园,大家想去看看吗?(出示游乐园情景图)(教材第2~3页图)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请大家仔细观察,游乐园中的小朋友们都在干些什么?在这些游乐项目中,你最喜欢哪一项呢?

2.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教材第4页例1)游乐园情景图(或出示挂图).(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情景,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通过观察,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

教师谈话: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后来又走了6人.大家想一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对于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可以先算一共有多少人看戏,用22+13=35(人),再从35人里减去走了的6人,35-6=29(人),这29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我还可以这样来算:因为走了的6人是从22人中走的,所以我可以先从22人中减去6人,22-6=16(人),再用剩下的16人加上又来

的13人,16+13=29(人),这29人就是现在看戏的人数.]

(4)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22+13=35(人)35-6=29(人)

第二种方法:22-6=16(人)16+13=29(人)

(5)你们谁能把这两道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吗?同桌探讨,共同学习,教师指名演板:

22+13-6=29(人)22-6+13=29(人)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幅画面的观察,根据画面提供的条件,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并且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只要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解答都可以.

3.教学例2.

(1)电脑显示(第5页例2)面包房(或挂图).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54-22=32(个)32-8=24(个)

第二种解法:22+8=30(个)54-30=24(个)

(4)想一想:谁能把这两个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吗?同桌探究,合作学习,指名口述,教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54-22-8=24(个)

第二种解法:54-22+8=40(个)

(5)同学们看一看,上面两种解法的结果怎么不相同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小结:问题出在应该先将第一、二组买的个数合起来后,再用54个面包的总数减去第一、二组买去的个数.要想先算22+8,就要把22+8用小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54-(22+8)=24(个),这就与第一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了.[学法反思;通过上面的学习和讨论,使我学会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知道了对于一个实际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只要我们多分析,多思考,就不愁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运用小括号,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是太多了,真有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公共汽车上原来有乘客24人.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

2.饲养场共养家禽98只.鹅有多少只?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同学们,通过对上面两幅画面的观察,大家都能根据画面提供的条件提出问题,并且基本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同学们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同一个问题,并且还认识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大家真聪明,希望今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热情,进一步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一第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一第1题: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明确题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答案:94-(34+29)=31(个)

补充习题及解答

1.育英小学合唱队原来有48人.

2.二年级(1)班男生有25人,女生有23人.参加拔河比赛的有14人.

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拔河比赛?

3.小亮、小玲和小芳三人拍皮球共拍了98下.

小芳拍了多少下?

4.

[解答:1.答案一:48-9+15=54(人)答案二:48+15-9=54(人)答案三:48+(15-9)=54(人)或15-9+48=54(人)2.25+23-14=34(人)3.98-31-35=32(下)或98-(31+35)=32(下)4.50-25-23=2(本)或50-(25+23)=2(本)答:50本书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6、7页,练习一第3~5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指名演板.将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

(1)42-30=12 (2)42+30=72 (3)95-35=60 (4)15+25=40 12+18=30 72-18=54 60-25=35 50-40=10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出示课件(或挂图):

.

(1)小刚想买一个机器人和一辆汽车,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2)小刚给了营业员阿姨100元,营业员阿姨该找回小刚多少钱呢?

(3)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道两步式题吗?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代表汇报,指名演板.(指两名学生,一名中等生,一名差生)

2.练习一第4题.

独立作业,自主学习.将计算结果填写在课本表格“总分”栏内,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订正.

三、深化练习,点拨难题

练习一第5*题.

1.引导学生看图思考.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3.教师点拨:爸爸今年35岁,还要过多少年爸爸满50岁?50-35=15(年)我今年8岁,15年后我有多少岁?8+15=23(岁)还有一种思考的方法:我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比我大多少岁?35-8=27(岁)爸爸比我大的岁数是不会变的.爸爸50岁时,我应该有多大呢?

50-27=23(岁)

答案一:50-35+8=23(岁)答案二:50-(35-8)=23(岁)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一第3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答案:58-6-7=45(只)或58-(6+7)=45(只)

补充习题及解答

1.鸡屋里原来有54只小鸡.现在鸡屋里还有多少只小鸡?

2.

3*.李军有50元钱,他买了一辆玩具汽车和一架玩具飞机,还剩多少钱?(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解答:1.54-8-6=40(只)或54-(8+6)=40(只)2.54+27-39=42(本)或54-39+27=42(本)

3*.50-25-18=7(元)50-(25+18)=7(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8、9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通过分析思考,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或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抢答: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把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写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式题.

(1)37+18=55 (2)63-24=39 (3)18=50

55-24=31 39+17=56 89-50=39 3.二年级3个班共栽树98棵.二(1)班栽了35棵,二(2)班栽了32棵,二(3)班栽了多少棵?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8页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并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法尝试:通过观察画面,我知道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玩,后来又来了7个人,小精灵问我们现在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是这样想的:有3组小朋友正在玩跷跷板,每组4人,用4×3=12(人),后来又来了7人,用12+7=19(人),列综合算式是,4×3+7=19(人)这19人就是跷跷板乐园一共的人数.)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激趣探究.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我是这样想的:跷跷板的左边有6人,右边也有6人,再加上后来的7人,一共有19人,可以列式为:6×2+7=19(人).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算:4×4+3=19(人)]

(3)小组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2.做一做.(多媒体出示课件或挂图)(教材第9页的彩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画面上有些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能解决吗?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3)小组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然后教师归纳小结.

[学法反思:通过对上面两幅彩图的观察和分析,使我进一步地懂得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只要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方方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8页,看了6天,还剩32页没看

完.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2.爸爸买回2盒月饼,每盒8个,送给爷爷7个,还剩多少个月饼?

3.妈妈在超市买了3支牙膏和一个碗,一共花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差生.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学得很好.大家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都有些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五、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二第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二第1、2题: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答案:1.3×9+6=33(个)2.5×9-15=30(个)补充习题及解答

1.数一数,算一算.

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

体?

2.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3.

还剩多少棵白菜?

4.

买两副羽毛球拍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

[解答:1.6×6=60(个)2.3×4+3=15(个)3.6×8-10=38(棵)4*.18×2+12=48(元)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第10、11页,练习二第3~5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去观察、思考周围的数学问题,进而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喜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及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出示口算卡片,男生读题,女生口算;再女生读题,男生口算,轮流交换.

2.解决问题.

(1)一盒铅笔5元,一盒彩笔15元.刘莹买3盒铅笔和一盒彩笔一共要花多少元?

(2)一条毛巾3元,一袋洗衣粉2元.妈妈买4袋洗衣粉和一条毛巾一共花了多少元?

(3)一箱粉笔28元,李老师买了3箱粉笔,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4)幼儿园的阿姨买来50个桃子,分给大班的8个小朋友.每人分4个,还剩几个?

(5)停车场上停了5排汽车,每排8辆,又开来12辆,现在停车场一共有多少辆汽车?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二第4题.(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表意.

(2)同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

(3)将计算结果填写在课本统计表“总分”栏里.

(4)全班交流订正.

2.妈妈去中百仓储买东西,她给收银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1)如果买4条毛巾,每条毛巾3元,应找回多少元?

(2)如果买5筒牙膏,每筒牙膏4元,应找回多少元?

(3)如果买6块香皂,每块香皂5元,应找回多少元?

(4)一个暖水瓶24元,一个鞋架12元.如果妈妈只买这两件东西,应找回多少元?

上面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完成后相互交流订正.老师巡视,注意辅导学生.

三、深化练习,点拨难题

练习二第5题.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1)先平着一层一层地拆开看;

(2)再竖着一层一层地拆开看;

(3)最后从背面竖着一层一层地拆开看.

每拆开一次,要求学生列式计算一次,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2.参考答案:

①3×3×3-2=25(个)②3×3×2+7=25(个)③3×3+3×3+7=25

(个)

④9×2+7=25(个)⑤9×3-2=25(个)⑥3×8+1=25(个)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二第3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答案;2×8+5=21(元)

补充习题及解答

1.

菜园里种了53个萝卜.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菜园里还剩多少个萝卜?

2.陈老师带了5个同学去参观植物园,用20元钱买门票够吗?

3.

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

4.王老师买了6顶帽子和一个书包,一共要付多少钱?

[解答:1.53-5×5=28(个)2.5×3+5=20(元)3.3×5+3=18(个)

4.6×6+25=61(元)]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23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体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理解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2、6、12这三个数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2.看图写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的第一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同桌合作摆一摆并列出算式解答。 (3)汇报,交流,怎样摆小棒,怎样列算式。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份数=每份数 2.教学例3的第二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列出算式解答。 (3)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 3.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相同点:第(1)小题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第(2)小题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找不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决问题,计算时都用“三五十五”这句乘法口诀来求商。 4.小结后揭示课题。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茶叶题。 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 说检验的方法。 2.根据图意编一道乘法数学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题。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买哪种袜子最划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平均分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东川区第四小学:xxx 20XX年4月5日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8 —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解决列方程求“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5、6、7题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 3、情感与态度方面: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准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形成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教具准备:课件若干张 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课件 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参加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出示例题图。 设计意图:运动会是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活动,这样的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归纳,掌握方法。 1、指导观察,明确题意,列式解答。 ⑴出示奥运会跳高领奖的课件 师:看画面中你获得那些信息?从“小刚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 米”中你知道其中含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小组交流列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生答师板书) ①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②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 ③小刚的成绩+ 0.06米=小军的成绩 师评价: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的等量关系式,都符合题意,真了不起! ⑵引导学生分析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①列方程。 师问:运用数量关系解题时,哪个量是未知的?在小军的成绩上打“?”,并在“小军的成绩”下写X o然后板书: 解:设小军跳高成绩是X米。 X - 1.39 = 0.06 X = 1.39 + 0.06 X = 1.45 学生独立解完后,师指出在“解:设…”时,已经设了“ X米”,因此,求出的X值不写出单位名称。 ⑶检验。 师:你是怎样检验的?引导学生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①代入方程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 ②代入题中,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⑷交流寻求不同的算法。 师: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等量关系? (小组交流)得出方程:②X - 0.06 = 1.39 :③1.39 + 0.06 = X。并板书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习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

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部分+部分=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类比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加的数越大,和越大,反之和越小”和“从整体中去掉的部分越多,剩余越少,去掉的越少,剩余越多”的函数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多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能通过分类、对比、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互逆关系,建构解题模型,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获取数学信息 (1)让学生认真观察水中情境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河中的鸭子和鹅分成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将鸭子和鹅分成两部分。 (2)让学生认真观察猴子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猴子分成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分成树上和树下两部分;分成大猴子和小猴子两部分。 (3)让学生观察小鸟图。 要求学生将小鸟分成空中飞翔和在树上休息的两部分。 2.依据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河中的鸭子与鹅一共有多少只?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依据问题列式解答 (1)河中的鸭子与鹅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9+10=19(只) 预设:11+8=19(只) 由学生介绍列式,说明列式的道理。 思考:选择的条件不同,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 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 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 教学目标: 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 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教学反思: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的设计 创设情境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境 : 1.问题情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 ,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状态 ,引导学生 ,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过程中,先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观察和磋商,逐渐造成这种情况——这个问题学生急于解决 ,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却又无法解决 ,形成认知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个“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 ,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外部 ,尤其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在设计时 ,可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拟定问题 ,要比较多地关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 ,融生活趣味和知识趣味于一体的问题。 问题情境必须与学生在数学上和文化上的成熟程度和经验相适应。在设计时 ,要让学生去体验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一种情境 ,它是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层次性 ,使对简单情境下的探究会推广到另一个情境 ,或可用多种水平加以处理。问题情境还可以用口头、文字、事物、图画、图像形式以及计算机方法进行模拟。 2.情绪情境 创设情绪情境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自信心。当学生不能解决所提问题时,可 -先设计一些他们当时能解的问题让他们做 ,并在他们取得初步成功时积极鼓励他们 ,这时体验到的喜悦 ,可以激励学生为取得即将到来的胜利喜悦而克服新的困难。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 ,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激之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同时应当给学生一些时间 ,使他下定决心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 ,要让他学会败而不馁 ,学会赞赏微小的进展 ,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 3.教室环境 教师应当创设教室环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才能,这样的教室环境应该是: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想法和观念 ,为探索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为数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鼓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而切忌责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或班级学习活动 ,使班级形成一个彼此合作的智力团体。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扮演成顾问、辩论会主席和对话人等的角色 ,而不只是讲授者和权威;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学会以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水平,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中间问题,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准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这两种都准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第100页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题和对比练习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对比练习 3、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2.让学生从多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有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可以叫我梁老师,大家知道我是教什么的吗(数学)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我们拿的是数学书)你真会观察生活,在数学的学习中也需要会观察的眼光。 2.学了三年的数学认为数学有什么用处(可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我们就要发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我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问题,第一组有几名同学请思考你是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怎样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有2人,一组有6行,用乘法2×6=12人解决问题)【板书:发现信息:每行2人,一组6行,算式2×6=12(人)】 3.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步乘法计算能解决的问题,大家掌握得不错。你能解决一、二、三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板书:3个组】【引导学生说2×6是先求第一组有几多少人然后再求3个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2×3=36就可以知道一、二、三组一共有36人了。】(你会思考,表达清楚,老师很欣赏你) 4.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步(两步)第一步是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谁能结合以前学的知识,把这分步乘法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2×6是先求什么再×3就求出了(你很会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学习数学就是要有这样的能力,你真棒)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先找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综合算式再答)用这个方法,你能不能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白露小学正在举行运动会,开场是广播操表演,同学们很整齐的排列成了3个方阵。这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呢试着用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填一填这张答题卡,解决这个问题。 2.填完的举手,谁能把你的作品给大家欣赏欣赏。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是(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有3个方阵)你先求(我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算式:10×8=80(人),再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算式80×3=240(人)综合算式:10×8×3=80×3=240(人))(你学习能力很强,能够举一反三,同学们请把掌声送给他)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想一想我们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老师给你们2分钟时间,4人小组交流想法,看谁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4.老师也解决了这个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这是老师列的综合算式(3×10×8),你知道老师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列再求一共有多少人行吗(行) 5.同一个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能够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想用那个方法都可以。 三、课堂练习 1.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卖鸡蛋的阿姨就想请我们帮她解决一个问题,打开书99页,请你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吧。谁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说,我发现一行有5个鸡蛋,每盒有6行,有8盒。我先求每盒有几个鸡蛋再求8盒共有几个鸡蛋再

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三)教案 大坪小学邓丽【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科教材第29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求最多或最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全过程,掌握这类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 2.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理解稍复杂题意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3.在运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最多或最少”的数学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能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当总价相同时,什么情况下卖出的物品数量会最多或最少? 【教学准备】 备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感受总价一定时,数量与单价之间的关系。 王阿姨和张阿姨在超市花了同样多的钱买牛奶,王阿姨买到了12盒牛奶,可张阿姨却只买到了4盒牛奶,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单价×数量=总价 越高越少不变 越低越多不变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总价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单价越低,所买到的数量就(越多);反之,单价越高,所买到的数量就(越少)。

2.揭示课题 看来,花钱消费里藏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跟消费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如果你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你最关心的是什么?(票价,电影是否好看,时间等) 如果你是电影院的经理,你最关心什么?(电影票的定价,票房收入等。)那电影院的票房收入跟什么有关呢? 讨论,得出:电影院的票房收入跟票价和入场人数有关。 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小剧院,看看那里的演出收入如何? (2)理解题意 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提醒学生票价的信息不要漏掉了。 看完题目中的信息后,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有谁能解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 本场票房收入2300元,全场的座位是否卖完了呢?(没有卖完) 你怎么知道座位没有卖完?(如果全部票卖完,可以收入10×100+30×50=2500元,而本场收入只有2300元,说明有空位) 这道题要求“本场观众最少多少人?”这里的“最少”是什么意思? 讨论得出:由于两种票价不同,要使人数最少,就是票价高的甲票要全部卖完,然后再卖乙票。 (4)列式解决 要求本场观众最少多少人,你会解答吗?请同学生试着列式解决。 反馈学生的做法: 乙票(2300-30×50)÷10=80(张)10×100+30×50=2500(元)80+50=130(人)(2500-2300)÷10=20(张) 50+100-20=130(人)学生出示自己的解法,并说出解题思路。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最终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寻找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1.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学校准备举行团体操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他们做的怎么样?(整齐)除了这些,你还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学生一边说是一边板书)

2.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有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师:根据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3个方阵共多少人?(大家同意吗) 指名学生回答。 4、完善板书。 师:现在谁能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齐读课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更容易明白图意,老师将每个同学变成一个小圆点。 (在媒体上将人变成小圆点) 二、合作交流,训练思维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问:这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因

为一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我们不能直接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一个方阵有人数,才能求出3个方阵一共人数?)大家都知道不能一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思考2分钟) 2.老师相信你们可能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要急着列式,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请你们指着点子图和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把你的列式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的方法多) 4、把你做好的式子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叫一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板书并解法,指着点子图来汇报。(学生汇报完—师及时出课件演示—再叫学生说---同位说。) 预设: 第一种方法:因为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我就用8×10=80,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再乘3个方阵,就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3单元测量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应用最大公因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问题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掌握新知。以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要铺边长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是整块数,引出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重要性,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2.鼓励自主探究,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本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发现可以选择的地砖,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种可以选择的地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问题转化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当设计师?老师在装修房屋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情境图。师: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要给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铺地砖。 生2: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 生3: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的。 2.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 用长方形方格纸代表长16 dm、宽12 dm的贮藏室地面,每个方格可以代表边长是1 dm的正方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呢(学生操作) (2)学生组内交流。 ①边长是1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16块,宽边12块,能铺满) ②边长是2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8块,宽边6块,能铺满) ③边长是3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5块,宽边4块,不能铺满) ④边长是4 dm。长边、宽边可以分别铺几块呢能用整块数地砖铺满吗(长边4块,宽边3块,能铺满) …… (3)各组汇报。 生1:我发现只有边长是1 dm、2 dm、4 dm的地砖符合老师的要求。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实际问 题》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而求其面积,使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与学生以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由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过渡到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因此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顾简单的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把一个长方形通过剪一剪变成不规则的图形,并让学生试着计算其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2.自主探究,在操作中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操作活动中引领学生体会到所谓的新知识其实不新,关键在于转化思想的运用,把不规则图形通过剪一剪、移一移转化成学习过的规则的图形,这样就把新知识纳入到了学生已学的知识中。3.多样的练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图形的运动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后设计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我们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请你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平面图形及其相关知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等) 2.导入。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动态演示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的过程。师:把长方形变成不规则图形以后,你还会计算它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O自主探究 1.这个不规则图形有两条边都是曲线,怎么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 生1: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直接计算起来很难,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从而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所以可以把不规则图形 左边的这部分剪下来,向右平移之后,正好变 成了一个规则图形——长方形,这说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相当于计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了。 生3:这个长方形的长是 6 cm,宽是4 cm,所以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24 cm2 。 生4:我发现运用图形平移的知识可以解决不规则图形的面

和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图文稿

和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用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能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巩固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4、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 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1、根据已知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把书第57页主题图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和9的加减法,现在来考考你们,做好准备!(1)要求:看算式,说等于几。

出示: 3+5 8-6 9-3 2+6 4+4 9-2 8-1 4+5 9-6 3+6 师小结:答得又快又好!看来你们能熟练地计算8和9的加减法了。你们能用8和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吗? (2)师:请看大屏幕,看图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齐说)前期巩固练习 (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师:说得真棒,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三个步骤,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揭示课题: 解决问题 师:齐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森林画面 师:(激情设疑)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6和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6和7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加法)》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属于对6和7认识的一部分。本课的学习不仅仅是认识6和7的重要内容,更是为后续学习8和9,以及10的解决问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要求学生从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到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用“图里有什么”或“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教材用“怎样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回顾与反思(教材用“解答正确吗”提示),引导学生图回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教会学生在自我探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予以验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

在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某些细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A、图里有什么? B、怎样解答? C、解答正确嘛? ②对“大括号”和“?”的理解。 难点:①理解符号“大括号”和“?”。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和讨论法。以学生为我的课堂主体,因此我将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块:(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看图说说图的意思,怎样解答? 生:左边有两只螃蟹,右边有三只螃蟹…… 师:我们该如何列式子?

(完整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付建国 【设计理念】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 页例11、“做一做”,第34 页第 1 到 4 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 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版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实际问题与方程(2)课程标准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在这一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作用,并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期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学习目标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如ax±b=c的方程。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问题,但在分析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如何分析稍复杂的方程式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式。所以在学习解如ax±b=c的方程的方法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该部分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 多媒体及实物展台 课程实施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 教学活动步骤 序号名称 课堂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环节 长度 1 复习旧知、汇报预习、提出疑问复习导入5分钟 2 小组合作,引领探究新课探讨20分钟 3 课堂练习、巩固公式课堂检测13分钟 4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2分钟5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复习旧知、汇报预习、提出疑问。 活动目标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解决问题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技术资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常规资源黑板、粉笔、多媒体。 活动概述1、根据题意写出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1)一本书有x页,小华看了27页,还剩34页。等量关系:方程

8和9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8和9的用数学教学设计》介休市教育教育局教研室孟淑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7页《用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进一步理解大括号、问号的意义;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列式计算。 4、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渗透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运用8和9的加减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 1、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把书第57页主题图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8和9分成和组成。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电脑演示森林画面。激情设疑:这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回答:有小鹿、蘑菇、鹅、小河等;)森林里真美啊,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鹿在干什么? 三、自主运用数学。 1、电脑演示课件:小鹿图。(体验减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名和集体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甲:有9只小鹿在森林里玩。 乙:有3只小鹿跑了。 集体:有9只小鹿在森林里玩,有3只小鹿跑了。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小组讨论汇报) 问题有:①还有几只小鹿?②还剩多少只小鹿? (3)让学生集体说出:森林里有9只小鹿在玩,后来跑了3只小鹿。还剩多少只小鹿? (4)引导解决问题。(并强调学生说说大括号、问号的意义)小组讨论并汇报:森林里有9只小鹿在玩,跑了3只小鹿,还剩几只小鹿在玩。应该用减法表示9-3=6。 教师听汇报:并板书9-3=6。 2、电脑演示课件:蘑菇图。(体验加法的含义) (1)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名和集体说说你看见了什么? 甲:树根下有6个蘑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