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与体育意识的转变

论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与体育意识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d14582056.html,

论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与体育意识的转变

作者:袁绍荣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21期

摘要: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必须转变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贯

彻学校体育教育的健身原则,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意识;身心素质;传统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45-01

一、体育教学传统观念的反馈信息

受我国学校体育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体育课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传习式教育方式”,用“注入式”方法,通过技术动作的身体练习,让学生被动重复的锻炼身体,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及运动技术水平。把学校体育教学等同于竞技运动训练,以“竞技运动”统帅了体育课教学领域,把教学的视觉盯住学校体育的近期目标,强调体育课程的“三基”教学,追求每学年的体育锻炼“达标率”的“定向指标”达标而奋斗;造成学生对重点而枯燥的100m速度跑、1000m耐力跑、立定跳远和对推铅球技术改进的重复学习感到十分乏味,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诸如此类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贫乏、枯燥、呆板,严重地忽略了健身的总体目标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此,学校体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从改变学生的体育意识为切入口,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健身能力,以提高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

二、体育技术教学不可替代健身锻炼

由于人们先把体育曾简单地理解为“乃以身体活动方式之教育”,把任何身体练习笼统的作为实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这就使人们容易混淆“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的概念。

体育的本质属性是以人自身的运动来增进健康,使人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人的身心具全。因此,学校体育教学首先要从概念上严格区别于竞技教学。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教育紧密配合,进行整体性素质教育,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过程,养成良好的自我健身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而竞技体育则是指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和集体在运动能力等各方面潜能的技艺专门运动。因而运动技术教学过程,终究不能替代健身锻炼。当然,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有体育运动才能的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国际体联约翰.安德鲁斯的现代体育三个组成部分结构论,把体育教育与群众体育作为两个“等边三角形”并连起来的大三角形的基底,托举着顶尖的小等边三角形,称为塔尖的竞技运动(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