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研究进展_徐奎

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研究进展_徐奎

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研究进展_徐奎
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研究进展_徐奎

2017年1月第24卷第1期

·综述·冠心病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徐奎杨思进

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血管受阻或压迫发生痉挛,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药物不仅用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介入治疗包括很多种,如血管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等,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冠心病等心脏性疾病的治疗手段。现在冠心病患病率越来越高,如何应用药物及介入方法治疗冠心病,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参考文献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主要分为抗凝药、钙拮抗药、硝酸酯类、调脂药、抗血小板聚集药、β受体阻滞药。

1.1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治疗的机理是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酶形成。肝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抗凝肝素,一种是低分子肝素,二者主要的区别是普通肝素会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导致治疗效果发生很大的差异,有的患者抑制凝血酶的作用较大,所以治疗效果较好,有的患者抑制凝血酶形成的作用较弱,阻挡不了更多的凝血酶形成,导致患者的治愈率较低。低分子肝素是灭活血清凝血因子,阻断凝血因子Xa的效果比普通肝素好,服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比普通肝素少,所以临床上使用较广泛[1]。1.2 钙拮抗药主要用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其药理是减少心肌运动消耗的氧气量,缓解冠状动脉中的血液循环,继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2]。

1.3 硝酸酯类主要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主要是通过扩张全身动静脉,降低因为心肌运动所消耗的氧气,建立侧支循环。硝酸异梨酯在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中效果是最好的[3],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为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长期应用患者常出现耐药,也会产生一定副作用,从而降低疗效和安全性。

1.4 调脂药调脂治疗主要是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控制到适宜水平。临床常用的调脂类药物主要有他汀类,包括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

作者单位:646000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徐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脑病科(杨思进)

通信作者:杨思进,Email:376302802@https://www.sodocs.net/doc/f914638322.html, 阿托伐他汀等。辛伐他汀是最常用的,主要通过避免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斑块发生脱落而起作用。研究表明,连续给予他汀类及贝特类调脂药治疗两年以上,可显著延缓甚至停止斑块进展,降低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同时减少患者对经皮冠脉成形术的需求[4]。

1.5 抗血小板聚集药主要有阿司匹林或静脉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拮抗药,但服用这种药物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应激性溃疡。阿司匹林主要是预防血栓有明显效果,阿司匹林对减低70%的急性心梗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5]。美国FDA将阿司匹林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药。冠心病长期预防性用量为50~150mg/d;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首剂量为300mg/d,治疗3~5天后,改为小剂量维持。一般不使用300mg/d以上的剂量,因为加大剂量不仅不能提升临床效果,反而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1.6 β受体阻滞药临床上常用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β受体阻滞药具有抑制心脏β受体、减少氧耗、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心绞痛发作症状、减慢心率等作用,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预防性治疗,对阻滞心脏重塑也具有明显作用。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在患者能缓解临床症状的剂量下即可,如患者心率在50次/min以下,则需停药。

2 介入治疗

2.1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狭窄导致血液循环受阻,PCI就是将带有气囊的导管安放到冠脉狭窄处,之后通过充盈气囊扩张血管,从而改善血液循环。PCI适合在早期应用,所以发现越早越适合这种方法。

2.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当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意味着已经处于较为危险的时期,此时需要做的是改善血液循环,因为发病时心肌血流速度减慢,此时需要恢复心肌回流的速度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手术风险较大,在实施手术时需要心内、外科医生共同决策。

2.3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在PCI术后,充盈的气囊滞留在狭窄处,为避免已经充盈的血管不再发生狭窄,会在已经扩张的血管处滞留一个支架以防止血管重新狭窄。药物洗脱支架是将药物安放在支架里,支架在血管里安放后会以

DOI:10.19542/https://www.sodocs.net/doc/f914638322.html,ki.1006-5180.000046

79

中国乡村医药

小剂量的方式释放药物入血,这种方法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率[6]。

介入治疗由以往常规的单纯球囊扩张发展为药物涂层支架、金属支架及生物可降解支架,最近又发展了一项新的技术,为可回收支架等,它们均可有效地减少形成再狭窄的情况。

3 药物加介入术联合治疗

当患者发生冠心病症状时有的患者会及时服用一些药物来减轻症状,但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仅用药物治疗并不能彻底预防其发生,所以还要联合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在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适应证是稳定性心绞痛。将药物涂抹在支架上,支架植入后药物渗透到血液中,继而达到扩张冠脉狭窄的作用,从而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所以药物与介入治疗联用是冠心病治疗的发展趋势。

4 药物及介入治疗存在的问题

多数冠心病患者发作症状轻微,相当一部分没有继续在医院进行较为完善的治疗,对于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另外,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多种多样,有些甚至夸大其词,听信广告自行购药者也比较常见。

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在手术方法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如在进行支架的过程中会发生感染,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每种介入治疗方法都是针对一种类型的冠心病有疗效,并不是对任何一种冠心病治疗的效果都比较好[7]。介入治疗虽然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局部狭窄得到一定改善,但也可导致在修复损伤的过程发生一些新的问题。为解决支架置入后患者心血管血栓性事件发生的问题,在临床上应用新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如普拉格雷、氯吡格雷等。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在进行介入治疗后,严格根据现代指南采取相应的药物干预治疗,1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几率约为13%,该数据提示介入治疗冠心病后,虽然解决了局部阻塞与狭窄等问题,一时使患者心肌血供得到改善,但支架的置入与球囊扩张损害了患者血管壁,加快血栓与血小板活化的形成,进而导致许多新的问题的发生,最常见的是再狭窄的产生、血栓的形成以及心肌组织无灌注[8]。虽然冠心病患者病变主要表现为冠脉粥样硬化阻塞、痉挛及狭窄,但它属于一种周身代谢的疾病,涉及糖代谢、凝血与纤溶系统等。因此介入治疗只是可以治疗冠状动脉局部的病变,针对引发冠脉粥样硬化的机理,仍然需要细致的综合性较强的药物干预。现阶段西医中的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以及降脂等单一几个靶向综合性治疗仍然很难达到根治目的,就是否产生不良副作用,现阶段仍然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依据。

5 药物及介入治疗的发展

药物及介入治疗的联用也会产生较多的方法,如血管再生治疗、药物涂层支架等是未来治疗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9]。防治冠心病及发现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诊疗手段不断丰富,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方面都有着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冠心病的综合治理原则以防治为主,尽早控制和防治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作为新型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10]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孙月玲,苑淑丽,孙波,等. 国产BuMA支架在冠心病大小血

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2):98.

[2]李世林,程伟,王鹏. 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介入前后

中医证型变化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151.

[3]张黎,杜传海,冉宏,等. 药物与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生活

质量影响的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0):1061. [4]石蕊,姜铁民,赵季红,等. 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早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随访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19.

[5]郭明春,盛和振. 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C-反应蛋白的影响[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7):691.

[6]唐欧杉,陈钟良,成银宏,等. 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

药物支架临床应用长期随访观察[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11,41(5):466.

[7]穆树敏. 心理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的

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4059.

[8]马爱群,胡大一. 心血管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41.

[9]姚道阔,周力,赵慧强,等. 患者教育项目对冠心病介入治疗

患者药物应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069.

[10]Ripa RS,Jo/ rgensen E,Baldazzi F,et al. The influence of

genotype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regulation of myocardial collater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ronic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Scand J Clin Lab Invest,2009,69(6):722.

(收稿:2016-05-10)

(发稿编辑:薛芳)

80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冠心病介入治疗应急预案及程序

3月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每年的CIT(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会议的已经成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心目中的必不可少的学术大餐,2010年也如同着充满绿意的春天一样,在这个耳目一新的国家会议中心欢迎来自国内外的心脏病学专家。每年会议组织者都会给刚刚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提供一个由介入专家面对面传授介入治疗的基础知识的教程,对规范化介入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来自国内的具有丰富介入治疗经验的专家参加了今年的培训教程,上海中山医院葛雷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珏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和宋现涛教、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均强调了从事介入治疗,完成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及对结果判读的重要性,这是进行介入治疗之前至关重要的一个训练过程。几位专家从冠状动脉解剖和生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稳定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相对禁忌证和禁忌证,不同介入途径的选择,介入治疗路径中的变异情况的处理,完成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以及如何选择造影导管及介入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向与会的医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从冠状动脉入路选择上,几位专家共同观点是根据患者基础病变、年龄、心功能等综合因素考虑,此外对于术前需要完成的必要检查如Allen试验,动脉搏动情况、患者基本情况及术前与患者交流都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日渐普及和成熟,规范化操作更为重要,无论是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及尺动脉仅是操作路径,在考虑能够完成介入治疗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从上肢路径完成,但是对于复杂病变介入治疗股动脉无论从操作角度还是术中出现应急变化可给医生以更多的支持。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7T15:26:27.7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作者:穆宝玺刘爱莲[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 (山东省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二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而西药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具体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05-01 1.前言 在冠状动脉中,继发性血栓与易损粥样的斑块破裂是冠脉综合征发生主要机制。经过临床试验与研究指出,中药与他汀类药物有着血浆胆固醇降低作用,在血管平滑肌的细胞增殖、抗炎性的反应与板块稳定促进有着显著作用。 2.中医治疗 2.1 心血瘀阻型患者治疗 心气虚无法促进血液运行,如果患者气滞血瘀或是肝气郁滞,会致使心脉痹阻,继而引起疼痛感。在进行心血瘀阻症状时,主要目的就是通络止痛与活血化瘀。靳光荣应用自拟益气通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以后,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并且研究结果得出这种方式主要是经抗血小板的聚集,加大冠脉的血流量,对患者心绞痛的症状进行缓解。许继艳[1]等人应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80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00%,并且这种药物可以将患者血液粘稠度降低,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姚鹏等人自拟活血化瘀通心活络汤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持续治疗4个星期,治疗后患者血脂、临床症状、血液的流变学与心电图等都有显著改善,证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降低血脂,对心肌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改善。 2.2 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 心血失荣、肾气自半、肾阴亏虚与精血渐衰等均会引发心脉痹阻证状,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养心安神与益气养阴。杨清华等等应用养心通脉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是4个周,研究结果表示养心通脉方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王瑷萍[2]等人应用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45例,治疗总有效率超过70%,证明应用益气养阴法,可以对患者心绞痛的发作进行缓解,并且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顾颖敏则应用益气养阴生脉散治疗冠心病患者,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对冠心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寒凝心脉型治疗 阴寒之邪乘虚侵袭、素体阳虚、胸阳不足、寒凝气滞、痹阻胸阳,都会引起胸痹,继而发展成寒凝心脉型疾病,治疗目的就是通阳宣痹与祛寒活血。罗水泉[3]应用通痹温阳逐瘀汤对9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86%,心电图的疗效有效率高达80%,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在活血通瘀、温阳散寒方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对心绞痛进行缓解。王秀梅等人应用通阳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为67%,可见,这种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显著,可推广。 3.他汀类的药物治疗 3.1 他汀类的药物抗炎主要机制研究 就目前而言,国外很多他汀类药物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有着多向性的抗炎作用。TARA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每天使用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持续资料六个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变活跃的积分,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红细胞的沉降率水平与血清水平。陈懿[4]等人研究中,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将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溶性P-的选择素水平降低,并且可以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进行下调。另外,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促炎性因子的水平与血清IL-6、TNF-α、CRP水平,防止炎性反应损害到患者血管壁。斑块的不稳定、冠脉斑块的进展均和血管壁扩展重塑有一定的关系,REVERSAL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冠心病伴肥胖的危险因素,并且都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降低CRP与LDL-C的水平,防止斑块发展,使得冠心病病理过程受到影响。 3.2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作用 不稳定性斑块破裂预防与斑块是冠状动脉病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主要因素,而T淋巴细胞与斑块内的巨噬细胞含量是导致斑块发生破裂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斑块发生破裂,会引发急性的冠脉事件。相关研究中指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将斑块体积作用降低,只是效果不够明显,其在斑块稳定代谢过程之中有着重要地位。通常他汀类药物是在减轻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前提下,对平滑肌的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MMPs进行抑制,将斑块中炎性反应减弱。此外,子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脂核中的脂质,提高斑块的机械稳定性,加大胶原含量与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对纤维冒进行稳定。黄涛[5]等人应用动物进行研究,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中膜与内膜中的巨噬细胞,加大胶原的面积,保证斑块的稳定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中医与西医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中医旨在针对患者病因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而西医中他汀类药物主要目的是保证斑块稳定性与抗炎,以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应用前景比较广。 【参考文献】 [1]许继艳,常秀武,丁瑞峰.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3):111-113. [2]王瑷萍.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484-486. [3]罗水泉.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68-1369.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

冠心病介入治疗新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3-03-18T11:19:48.6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磊黄春艳[导读]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 孙磊黄春艳(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18-01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循证医学的不断深入,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也不断涌现,包括新型支架、药物涂层球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1、急性冠脉综合征 1.1介入治疗的时间 尽管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很明确,但介入治疗的最佳时间和相关药物仍有争议。2009年人们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试验。试验表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和延时PCI治疗能获得同样效果,但高危患者需要早期介入治疗。 1.2选择性PCI 1.2.1药物治疗 BARI试验在介入领域提出更多讨论,但也为稳定期冠心病药物治疗提供更多证据。总共2368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到单独药物治疗和血管重建结合药物治疗组。5年随访发现,死亡、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2%的药物治疗组最后要做血L运重建治疗,搭桥手术血运重建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少。Trikalino等荟萃分析发现,PCI并不影响稳定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或心肌梗死率。 1.2.2左前降支疾病 Thicle等比较了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和微创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孤立性阵发性左前降支疾病的效果。12个月时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组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住院期问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同。 1.2.3多支病变处理 2009年公布了SYNTAX试验的结果。1095名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被分到冠状动脉搭桥手术(n=549)和使用紫杉醇药物涂层支架组行多支血管PCI治疗。1年时发现,与冠脉搭桥手术组相比,PCI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休克、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17.8%:12.4%,P=0.003)。但休克发生率较低(0.6%:2.2%,P=0.003)。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CURREN OASIS7试验将17000名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随后7天每天予以150mg,然后75mg/d)和常规剂量组。双倍剂量组在死亡、心肌梗死和休克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支架再狭窄率降低42%。 1.2.4慢性阻塞病变 Rathore等报道了因一处冠状动脉阻塞病变行PCI治疗的904名患者的效果。使用目前的导管技术,慢性阻塞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达86.2%。逆行钢丝技术(retrograde crossing)在7.2%的患者中使用,有65.6%的成功率。总之,在有丰富治疗经验的机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很低。 1.2.5细胞治疗 在一个50人的随机双育试验中。Van Ramhorst等研究了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内注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的效果。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心肌内注入白体骨髓干细胞能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心绞痛和射血分数。 2、药物洗脱支架(DES) 2.1 DES内皮覆盖研究 一个对1197名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造影研究发现,继发血管瘤罕见,但急性心肌梗死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较常发生。同样,Gonzalo等报道,与择期药物洗脱支架植人相比,急诊PCI治疗的患者,6个月时光学相干X线体层照相术评估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和无内皮覆盖发生率较高。血管镜研究发现,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SES)相比.紫杉醇洗脱支架(paclitaxel eluting Stents,PES)新生内皮覆盖率低、血栓发生率高,金属裸支架和磷酸胆碱洗脱支架(zotarolimus-eluting stent.ZES)再狭窄发生率高,但内皮覆盖良好。 2.2支架内血栓形成(ST) 在临床上药物涂层支架很少发生断裂,但一个支架损伤研究发现177例中有51例支架断裂发生(29%)。发生支架断裂的闲素有过长、支架重叠和西罗莫司药物支架等。 3、新的支架和球囊 3.1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的副作用不只是与药物、聚合物有关,还与支架本身有关。最前沿的新技术包括药物涂层球囊、无聚合物涂层支架和可吸收聚合物涂层支架。Unverdorben等将131名支架内再狭窄患者随机分到紫杉醇涂层球囊(paclitaxel-eluting balloon,PEB)和紫杉醇涂层支架(PES)治疗组。PEB组较PES组晚期管腔损失(1ate loss)明显降低,再狭窄、靶血管重建、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也趋下降。同样,Herdeg等报道,植入金属裸支架时局部注入液体紫杉醇与单纯植入金属裸支架相比能减少新生内膜增生和MACE。相反,Hamm将637名患者随机分到PEB与BMS联合组和Cypher DES支架组,发现PEB和BMS组联合治疗组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明显增加。 3.2新药物、聚合物支架 研究表明,使用抗炎药物吡美莫司(pimecrolimus)涂层支架比BMS、PES或双药物涂层支架差。相反,在降低晚期管腔丢失和再狭窄方面释放biolimus的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优于PES。在1007名患者的随机试验中.Byrne等发现ZES支架(Endeavor,Medtronic)次于SES支架或双重药物涂层支架(无多聚物的西罗莫司和普罗布考(Probuc01)涂层支架),ZES具有更多的晚期管腔丢失、再狭窄和靶血管重建率。一个中国登记研究报道,带有可吸收聚合物的SES支架获得满意效果,然而,晚期管腔丢失(0.21±0.35)mm较以前报道的持久聚合物SES支架差。与聚合物涂层支架相比。无聚合物西罗莫司涂层支架提高3个月新生内皮覆盖率。另有研究评估了新支架涂层以便突破目前支架的局限性。具有纳米级覆盖羟磷灰石微孔表面的无聚合物低剂量西罗莫司支架,以及聚合物-F覆盖支架的结果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小规模试验中发现可吸收支架有更少的副作用,6个月时管腔变小,但是长期效果可能更好。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通过前面的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为心脏输送养份的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脏表面。 直径只有2-5mm,不仅从体表上看不见、摸不着,就连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超声波也“鞭长莫及”。只有通过注射造影剂,在X光的照射下方能“一睹尊容”。 那么,当我们发现了冠状动脉发生了严重的病变,甚至于完全阻塞,我们该如何才能把狭窄的血管重新打开呢? “搭桥”治疗法 有人说:此路不通换边走。正是确如此,遇到有些严重的病变,我们可以另外搭建一座路桥绕过阻塞处,同样能达目标之地。 “搭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正是来自于这样一个朴素的观念。 冠状动脉的“桥”主要取材于自身的血管(胸部内乳动脉、下肢的大隐静脉、腹部的胃网膜右动脉、手臂的桡动脉等)。

“桥”的一端连接于主动脉,另一端连接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远端,通过引流主动脉的血液滋养心脏。 对于左侧主干血管、同时存在多支需要处理的病变血管,搭桥是一种安全而高效的治疗方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搭桥”是场“大规模战争”,需要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心脏停跳,体外循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需要更多天数住院康复。 “放支架”治疗法 因此,“撑球囊、放支架”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时间短、效率高”的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可以看到,“放支架”造成的身体损伤非常小,没有切口、没有失血,仅有针尖大小的穿刺点,创伤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同时,整个过程几乎无痛,患者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避免了全麻带来的风险。

另外,目前90%的介入治疗可以通过位于手腕处的桡动脉完成,术后仅需要血管压迫器局部压迫6小时。 穿刺点就可以愈合、止血,患者几乎一完成手术就可以正常行动,不仅术中无痛苦,术后也轻松自如,如果手术顺利,第二天就可以出院。 在国外及国内一些治疗中心,患者甚至无需住院。因此,介入治疗是名副其实的“微创手术”。 目前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冠状动脉内球囊切割术; 4)冠状动脉内球囊切割术。 现在让我们主要来认识一下前二项。

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11T11:02:28.87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4期作者:王艳美[导读] 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为该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其在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王艳美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卫生院;山东淄博255154)【摘要】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为该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其在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而冠心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与临床疗效及预后改善均有着较大相关性,但目前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合理分析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因素,并采取有效干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冠心病患者用药现状、影响因素、改善策略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为临床治 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冠心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4-0265-01 冠心病在世界人口死因中占较大比例,且近年来在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目前药物治疗为应对该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治疗时间较长,同时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极易在出院后出现再狭窄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目前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因素较多,如何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相关研究做分析与总结如下。 1 服药依从性概念及意义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服药行为能够与医嘱保持一致,主要强调患者在接受某种治疗方案时的持续性及参与性。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转归及预后均有较大相关性,在疾病初级预防中,若患者能够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致命性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中,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则能够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 2 服药依从现状 目前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为充分发挥药物治疗效果,患者需持续1-2年的治疗,但由于部分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在治疗初期停药较为频繁,使得疾病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需针对这一问题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更好的改善预后[2]。 3 影响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 根据WHO相关标准,可将影响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为五类,即患者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医疗服务相关因素、治疗相关因素、社会经济学因素。 3.1 患者相关因素 患者文化程度、性别及年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服药依从性,其中文化程度越高,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案的理解则越深;在年龄方面,年轻患者服药依从性通常高于高龄患者,主要由于老年人脾气较为固执,且主观性强;此外,相比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依从性通常较高,在介入治疗后,女性患者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治疗,男性患者多会在症状改善与消失后停止用药,只有在感到不适时才重视药物的使用。 3.2 疾病相关因素 病程短且风险较低的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通常较高;而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往往较差,抑郁症状越严重、依从率则越低,同时抑郁为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风险标志之一,需引起高度重视。 3.3 医疗服务相关因素 开处方医生是否为心内科医生、开处方药物医生回访频率、医生文化程度、患者是否接受侵入性治疗等医疗服务相关因素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4 治疗相关因素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可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等多种不良事件,但目前关于药物副作用是否可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尚未见报道。同时心脏康复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鼓励患者参与心脏康复能够使其服药依从性得以明显提升,且经相关研究表明,在心肌梗死后若患者能够积极参与心脏康复项目,能够有效帮助其增强对他汀类药物及β阻滞剂的使用意识[3]。 3.5 社会经济学因素 报销比例、药物花费均属于社会经济学因素,通常社会经济条件较差者更倾向于不使用任何专业服务,且接受临床诊治次数较少。经相关研究指出,拥有私人医生及高收入地区的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对较高,部分患者可因经济原因选择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停止补药[4]。 4 对策 4.1开发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提醒及帮助系统 因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记忆力较为低下,加之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时间长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错服、漏服等,尤其在独居患者中更为突出。可通过使用特殊药盒帮助装置、手机普及方式等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4.2建立健康教育体系 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疾病知识及药物知识的了解,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健康信念,最终改善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故应用较为广泛。此外,通过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4.3建立随访体系 患者出院后并不代表健康教育工作及护理工作的终结,通常出院时间越长,患者用药依从性越差。通过随访可进一步增加对患者服药动态情况的了解,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解决各种服药问题,进而使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因此,随访为提高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的关键所在[5]。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见病,其病死率高,危及人们生命健康。临床治疗冠心病有多种方法及手段,其中介入治疗较为常见,其具操作简单、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于紧急情况下可达到快速重建、开通血管的目的。本文就冠心病介入治疗分析其目前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标签: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其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狭窄、堵塞或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1]。自1997年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后,其标志冠心病进入介入治疗的时代,冠心病以提高心肌血流灌注、开通冠状动脉管腔为治疗原则,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冠心病病死风险[2]。本文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作如下简要分析。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1.1 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临床医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血管解剖知识,采用1~2 mm穿刺针,经人体表浅动脉行穿刺进入血管系统,通过血管造影机引导,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可呈现血管情况,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病灶。祝瑜[3]研究指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PTCA手术不断完善,手术适应症扩大,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基本方法。在PTCA手术基础上,有许多新的介入技术兴起,其中有一部分已广泛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疗效良好,主要为以下几种: 1.2.1 溶栓治疗 经冠状动脉注入溶栓剂,如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可用于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促使心肌血流恢复灌注,缩小病灶梗死范围,减小患者死亡率[4]。 1.2.2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采用金属支架在病变血管内壁支撑,以向外扩张塌陷或狭窄血管壁。置入支架后,新生内皮细胞可覆盖支架外表,最终将支架全包于血管壁内,血管保持支撑开放状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极大进步,其可保护复杂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安全,适用于预示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危险患者[5-6]。

冠心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冠心病介入治疗是指用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狭窄血管被扩张后,在病变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 以免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弹性回缩及减少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近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病情未能稳定;虽心绞痛症状轻微,但有明确大面积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以内,若超过12小时则1-2周后进行介入治疗。 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肌病、极低的心功能EF<20%、肾功能不全及低肾小球滤过率等,介入治疗后部分存在的有焦虑、腹胀、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穿刺部位出血、术后低血压、造影剂反应、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脏压塞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与适应证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单支血管病的患者总体来说预后是好的,远期存活率很高(年死亡率<1%),但这些患者同时也存在心绞痛发作活动能力和工作状况下降,而且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等问题。关于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问题,尤其要考虑的是患者的伴随疾病,与左室功能状况。总之,倾向选择PCI的主要因素是:年轻、脑血管病、严重慢阻肺、患有限制生存的疾病、适合植入支架的病变、非LAD近端病变、不愿进行CABG的患者而愿意接受20-30%再狭窄的患者。倾向选择CABG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较大、严重二尖瓣返流、糖尿病、身功能不全、病变不适合植入支架、严重LAD近端病变和倾向最少手术次数的患者。 介入手术后通过造影判断TIMI血流恢复程度,症状改善状况。心血管介入病例完成后,通过运动平板,冠脉内血管超声,FFR,心肌灌注现象等措施评估冠脉介入疗效,坚持术后抗血小板治疗,降脂等措施,必要时半年后复查冠脉造影。 医院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按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规定执行,定期对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行现场

浅谈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浅谈冠心病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4-04-08T13:48:23.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王秀云[导读] 冠心病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在不断提升,其发病不但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且时刻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王秀云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第二人民医院 131506) 【摘要】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不同且疗效有优有劣。现为了提升用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将现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的药物进行分类处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该类药物的最新进展,旨在为医疗工作人员提供实用性较强的理论 依据,以此提升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22-01 冠心病作为目前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在不断提升,其发病不但可引发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且时刻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往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PCI等,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其中仍以药物治疗为基础[1]。现笔者通过对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几类常用药物在临床方面的作用方式及推广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治疗冠心病的西药1.1 抗栓药物1.1.1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为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较为突出,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的不同,出现小部分患者在用药后达不到有效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一种名为Prasugrel的新型血小板抑制剂,作用时间较氯吡格雷明显缩短,但可增加患者的出血量,在应用中需引起广大医疗工作者的注意。另一种名为AZD6140的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同样具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但易诱发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还应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研究。 1.1.2 抗凝药物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类抗凝药物即为肝素,可用于辅助治疗或预防已经出现栓塞的高危患者,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它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相关。肝素又分为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的使用剂量常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调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做好监测工作[2]。而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且操作更加简便,省去了监测的环节,已成为治疗NSTEACS的一线用药。 1.1.3 溶栓药物溶栓剂按照临床应用顺序可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了尿激酶及链激酶,虽具有显著的溶栓效果但缺乏纤维蛋白的选择性,易诱发颅内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第二代包括了尿激酶元、茴香酰等,在一代的基础上提升了纤维蛋白的选择性,同时降低了出血等不良反应[3]。第三代则包括了TNK-PA,K2P等,具有强效溶栓作用的同时,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剂量,且出血等不良反应随之减少。 1.2 调脂药物长期临床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而冠心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常伴有血中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调脂药物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调节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的水平,从而使得冠状动脉处的脂质斑块缩小,加强其消失。有研究证实,治疗冠心病的首要目标即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而在应用降脂药物的过程中,配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达到更加的治愈目的。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上述常用药物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同样可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具有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相关,通过抑制心脏扩大,并配合缓激肽的内皮保护作用以减少梗死的发生率[4]。另外,现临床上也常采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作为治疗冠心病的手段。 2 治疗冠心病的中草药2.1 玉郎伞玉郎伞为广西壮族中常用的药材之一,应用冠心病患者中,不仅具有补气及补血的作用,还可起到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外,该药物也常应用于小儿智力低下、产后虚弱的人群中,可起到改善大脑记忆功能,强身健体的功效。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将玉郎伞黄铜 应用于试验大鼠中,可显著降低其血浆内AST、LDH的水平,从而减少了心肌梗死的范围。 2.2 川穹川穹中最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即为川穹嗪,具有突出的抗氧化作用。将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其血流量的同时,还可起到保护血管内皮,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 2.3 血竭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将血竭应用于冠心病的患者当中,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防止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及缓解患者心绞痛等症状。而单独服用血竭粉为一主要用药方式。 3 展望西药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当中虽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有时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在开发新型溶栓剂时,应以减少药物用量,增加药物半衰期,且降低出血风险为目的[5]。除西药外,中药也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类临床用药,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因其复方中药中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应用较为局限。在制备复方中药过程中,应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以制成合适的剂型,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倩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④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局部内皮功能紊乱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其发病原因,硝酸甘油和钙离子拮抗剂可以使其缓解。 ⑵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的临床表现与不稳定心绞痛相似,但是比不稳定心绞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4.心电图表现 ST-T动态变化是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梗最可靠的心电图表现。

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

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 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全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6亿。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疾病。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新监测手段、新药物不断涌现,以及新出现的循证医学证据,将冠心病的诊治提高到了新的台阶,本文以针对药物治疗,分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三方面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不断发展,证据层出不穷,抗血小板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这种更新,2011年3月,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宣布,《中国抗血小板治疗指南》正式启动编写,这一指南将符合中国国情,兼具证据完整性和临床实用性,值得期待。 2011年4月初的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上,几项关于治疗时最佳剂量、疗程选择的研究十分值得关注。CURRENT研究证明双倍剂量氯吡格雷可使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显著获益,该研究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600 mg后150 mg/d持续6d,此后75 mg/d维持)和标准剂量组(负荷量300 mg后75 mg/d剂量维持),持续30d。结果显示,无论是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还是BMS治疗,双倍剂量氯吡格雷组支架内血栓相对风险均显著降低,且不增加严重出血事件。从成本角度而言,给予患者2粒氯吡格雷药片共7天来取代原先仅1片的给药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调整。对成本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减少支架血栓形成上的获益却是巨大的。 另一项CURE研究结果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明确诊断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以快速达到最大化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其后无论是否接受冠脉介入治疗,至少坚持1年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降低MI、卒中、心血管死亡等缺血事件相对风险20%(P=0.00009)。对于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使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5%(P=0.015),对于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心血管事件相对风险则降低20%(P=0.0025)。 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目前较为推荐建议增加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但需充分权衡出血与缺血风险,普拉格雷等新药出血风险高,因此,换药需谨慎。且对于既往有卒中/TIA病史、高龄、低体重患者,无临床净获益,应避免应用普拉格雷。 2 抗凝药物治疗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摘要】目的冠心病在临床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 管疾病之一,主要是指冠状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状血管腔发生狭窄或阻塞,从而引 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冠心病若不及时治疗,易使患者并发其他的疾病,严重者导致死亡,极大程度威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其实施及时有效治疗十分 必要。本文将对冠心病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 治疗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现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48-02 目前,冠心病已被公认为威胁人群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亦是导致人类死亡及致残 的首要原因之一[1]。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分别为隐匿性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猝死,而临床常将其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稳定性冠心病 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3]。近些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冠 心病的发病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给国 家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4-6]。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较多,例如药物治疗、经皮冠 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其中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案,但 为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仍需要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7]。本文就冠心病的发生原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并综述如下。 一、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较多研究证实[8],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脉粥样硬化所致,但对于导致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原因临床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年龄(55岁以上的女性、45岁以上的男性)、性别、遗传、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高血压、 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1.2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 冠心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疼痛时间一 般为1-5分钟,一般可自行缓解)、出汗、呼吸短促、头晕、心悸、恶心等,严重者可出现 昏厥、休克,极大程度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冠心病药物治疗现状 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优先选择方案,但为保证治疗效果,临床常配合药物治疗[9]。在新版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10]中,其指出对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患者,需对其实施连续一年以上的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对于左室射血分数低于0.4的 冠心病患者,可对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并对其实施 相关的饮食干预、生活指导。有研究调查显示[11],我国大约有68%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ACEI类或ARB类药物进行治疗,至少有77%的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大约 有50%的冠心病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大概有27%的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三、冠心病药物治疗进展 目前有较多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过程和炎症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主 要是由于炎症的发生可引起机体血管内皮损伤以及斑块破裂,从而使得血小板被激活,最终

冠心病介入培训12月答案

1. 小血管病变的定义小血管病变与再狭窄的关系 答:小血管病变的概念来源于STRESS试验和BENESTENT试验,将通过QCA确定的参照血管直径<3mm的病变规定为小血管病变。但也有较多研究将其定义为参照血管直径<的病变。临床上倾向于将≤的病变定义为小血管。 小血管病变PCI再狭窄率高,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率高。再狭窄率较大血管高(32% VS 20%),具有再狭窄高危因素(糖尿病、复杂病变及长病变)的小血管病变支架术后再狭窄率高达55%。PCI后即刻管腔面积越大再狭窄率越低,因此IVUS指导对小血管病变意义较大。 2. 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领 答:导管管腔小易造成嵌钝,需要6F的指引导管甚至带侧孔指引导管,保证同轴性和支撑力; 导丝在小血管内操作导丝难度增加,导丝前端的J形变头应短,以适应较小的管腔,增进导丝控制能力;应采用头端较软导丝,最好不用中硬导丝或更硬的导丝;硬杆导丝支撑力好,有助于支架放置;球囊选用小直径球囊以提高通过病变能力,小血管病变常常较硬,需要高压扩张,宜选用半或非顺应性球囊以减少并发症;小血管长病变两端直径差别较大,有时需选用不同直径的球囊分段扩张;症状许可下球囊扩张时间尽量长球囊扩张理想结果的标准:无明显撕裂、残余狭窄<20%、远端血流好和无弹性回缩; IVUS 可准确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小血管;“假小血管”与大血管同,根据IVUS测的血管直径选择球囊(B/A=1:1)和支架;无IVUS时仍

应根据QCA选择B/A=1:1球囊,盲目选择较大球囊会增加撕裂及其所致的急性闭塞率,真小血管根据QCA测的直径选择球囊(B/A=1:1),根据扩张结果可增加球囊直径; 其它对较硬的病变采用去斑术或切割球囊会减少撕裂及急性闭塞的发生率;高压球囊不能扩张的病变如果无严重夹层可换用旋磨,但是对长的小血管病变旋磨后“无血流”并发症发生率高。 支架不同支架对小血管病变结果会不同,以下特性与之有关,柔顺性、小的截面积、支架两端与球囊交界处移行光滑、在高压球囊上(>16atm)捆绑牢固、支架之外的球囊不宜过长以减小对非支架覆盖血管的损伤;QCA支架/血管直径比1:1;长病变和小血管病变往往伴随,曾经提倡支架长度应尽量短,以能覆盖列余狭窄>30%的血管段为标准,即“点支架”(spot stenting)技术;支架通过病变用力适中,避免长时和过度用力操作,如果支架不易通过病变可采用deep sitting技术,但deep sitting后能过分操作指引导管;球囊扩张13atm以上或对远端变细的血管用相对较大的短球囊在支架近端扩张有助于获得最佳支架结果;扩张之前多体位透视支架位置准确;对小血管病变支架后不能有扩张不充分和支架远端残余狭窄及撕裂,如果支架以远有狭窄,应选用与血管直径1 :1的球囊和低压力时间扩张。 3.长病变的定义 答:冠状动脉长病变是指单个冠脉血管病变长度大于等于20mm;弥漫性病变是长病变的一种,是指单个血管病变长度大于等于40mm;当多个阶段病变间距小于5mm时,视为单个病变。1998年ACC/AH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