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_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_第十二章 城乡区域规划

论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

[北师大珠海分校]城乡规划原理论文[论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 专业:[城乡规划] 学生姓名:[杨清] 指导教师:[郑明远] 完成时间:2016年9月13日

论文摘要: 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即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实现社会正义的要求。其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实现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大化。中国目前城市出现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加大的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住房、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的资源分配极度不平衡,成为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此需要通过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环境营造和体制创新四个方面追求“空间正义”的城乡发展与规划路径,从而达到“经济集中化,社会平等化,环境特色化,体制创新化”四位一体的最终目标。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话题,追求”空间正义“已成为了城乡发展与规划的价值取向与基本伦理。但追求的城乡“一体化”并非“一样化”,我们要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而非社会本质与区域体制问题;同时我们需要寻找发展均衡与发展效率的共同提升方案。从本质上来说,城乡规划对达到兼顾城市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 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就是在城乡区域发展中,追求资源分配效率之上要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尊重区域内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创造人人可享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均等自由的发展机会。其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实现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在现如今中国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明显出现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的壁垒影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进步。因此,我们需要从居住正义、交通正义、环境正义三个大方面追求”空间正义”的城乡发展与规划路径,最终实现“经济集中化、社会平等化、环境特色化、制度创新化”四位一体的最终目标。 首先,在如今物质条件不再匮乏的年代,中国多数的人们不再因为温饱问题而苦恼,然而社会的发展进步了,人们对“生存”的渴望已经转变为对“生活”的进一步认识。现如今所处的新型城镇化的大环境中,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化问题越来越明显,如果说城市化是城乡对立的诱因,那么城乡二元体制则无疑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古语有云:“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正义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从古至今任何一个社会都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的经济进步,使得人们的视线焦点从基本生存条件追求转移到了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领域中的空间公民权益方面的社会公平与公正,也就是所谓的城乡规划的“空间正义”。它已成为了城乡发展与规划的价值取向与基本伦理,这种“正义”是针对所有存在于某一特定地域的人而言,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空间正义。坚持空间正义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次,这种空间正义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在居住正义、交通正义和环境正义三个方面。居住正义已经变成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城市化导致的空间分化造成了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分化,进而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而贫富分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是目前还有待解决的。在居住方面,政府从解决基本温饱的、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建设了大片的保障住房,解决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居住

戴维·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探析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509-151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fd16131844.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fd16131844.html,/10.12677/ass.2018.79223 Study on David Harvey’s Thought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Xuejia Wu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Aug. 20th, 2018; accepted: Sep. 4th, 2018; published: Sep. 11th, 201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been accelerating and the cit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 problem of urban spatial injusti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arvey deeply criticized the instinct of residence isolation under the identity symbol, the depriva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the neglect on the alienation of people’s social psychology in urban space. And he proposed the utopian ideal of urban space justice: the dream alternative of the Adriatic space program. Harvey’s urban spatial justice thought has very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Keywords David Harvey, Urban, Spatial Justice 戴维·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探析 武学佳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11日 摘要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城市空间不公正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哈维对身份象征下的居住隔离、城市公共空间的剥夺、城市空间中忽视人的社会心理的异化等非正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城市空间正义的乌托邦理想:埃迪利亚空间计划的梦幻型替代方案。哈维的城市空间正义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意义。

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规划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实质上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出现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2、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一)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二)环境规划是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三)在现代环境管理中,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四)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3、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简答题) 1)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在传统的GNP核算中,未考虑由于经济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生态功能、环境状况的损害。 经济学家试图在计算国内生产和收入时纳入考虑环境后的净国内产值(EDP)和净国内收入(ENI)。2)建立自然资源帐户 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化联系起来的。 3)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资本的折旧。4)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 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a、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b、环境成本(环境净化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c、用户成本。 5)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为建立一个合法的决策框架,对资源进行定价是必须的。从概念或价值评估的角度,可以将环境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划分为两大类: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前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以及选择价值。 4、导致市场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物品性、外部性、垄断竞争的存在以及非对称性。 5、环境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1)排污收费2)产权交易3)排污许可交易4)排污标准 6、环境预测方法 1)头脑风暴(BS、思维共振)法2)特尔菲(Delphi)法3)逻辑型规律(趋势外推)法 4)指数曲线法5)龚帕兹预测法6)回归分析预测法7)决策树图法 8)交叉影响分析预测法9)马尔可夫预测法 7、环境规划管理与管理方案的生成(简答题) (一)前期准备与调研 主要内容包括:接受任务、确定规划的时域与空域范围、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课题组、编制规划提纲与调研提纲、进行广泛的咨询、吸取各方意见并采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其中收集资料与咨询工作涉及面最广、历时最长、工作量最大。 数据的采集工作包括资料查找和踏查两部分。 主要资料来源有统计年鉴,环保、土地、水利、农业、工业、矿产等部门统计年报及年度工作总结,资源调查分析报告,以往的规划成果,相关的课题成果,环境年鉴,污染企业的污染统计年报以及对自然

空间正义与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空间正义与上海城市建设 上海师大哲学院高惠珠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刘严宁 [摘要]本文立基原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作了深度挖掘,并就空间正义的数方面即居住正义、交通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存在问题作了剖析。认为当前坚持居住正义,就应消除“空间分化”与“空间剥夺”现象;坚持交通正义,重要的是贯彻公交优先,在交通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中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坚持环境正义,应使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文教资源配置达到区域平等。以人为本与空间正义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本体,而后者则是前者在空间构成上的表现。文章归纳了上海践行空间正义的十大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空间正义以人文本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无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语境中,空间无疑是城市建设的稀缺资源之一。空间正义,就是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的社会正义。因此,坚持空间正义,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本文以上海城市建设的实践为背景,拟就此作一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曼纽尔·卡斯特以及美国学者大卫·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作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发展理论的空间化转向,形成了当代极具影响力和解释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他们虽然对激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空间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他们的理解和阐释中,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过分突出了马克思生产理论中的空间维度,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马克思理论中更为根本的历史性内涵,这是值得我们留意的。无疑,空间正义是立基于社会正义之上的,它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维。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空间正义,首先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基本思想作一回顾,以领会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基本方面,而温故开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论体系中,空间虽然不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但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

幼儿园室内区域环境规划

幼儿园室内区域环境规划 董旭花 无论在家里还就是幼儿园,幼儿一日活动得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室内度过,所以,室内环境规划尤其重要。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大多以区域形式呈现,适宜得区域环境规划,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得能力与兴趣,自主地选择区域、玩具与伙伴,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探索活动与交往活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更好地组织班级活动,促进师幼良好得互动。 一、室内区域得类型: 在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有多种多样得区域,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常规区域 如: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交通岗、小记者、小警察)、阅读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感官操作区、沙水区、运动区等。 这些区域名称与活动内容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多幼儿园都有,几乎也不受年龄得影响,在各个年龄斑都可以设计这样得区域,只不过具体投放得材料与开展得活动有异,所以称之为常规区域。 2、特色区域 所谓特色,可以解释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那么特色区域也就就是与别得幼儿园不同得、比较独特得区域。这种特色可以就是地域特色,也可以就是园本、班本特色得体现。

特色区域并不仅仅反应在独特得名称上,有些区域用得就是常规区域得名称,比如建构区,但却在建构区投放只有本地区独有得建构材料,或者只有自己幼儿园开发挖掘得建构材料,开展富有特色得建构活动,这也可以称其为特色区域。 还有一种特色区域,尽管别得幼儿园也有,但就是某个幼儿园有自己持续深入得探索研究,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得环境与活动特色,这也就是一种特色区域。 3、主题区域 伴随主题教学活动得开展,主题环境得建构已经引起教师们得重视,主题环境可以体现在墙饰上,也可以体现在区域环境上。主题区域即就是主题目标、主题活动内容物化在区域材料当中,引导幼儿在区域得自主活动中实现主题目标。 主题区域得名称其实还就是采用常规区域得名称,只不过区域材料就是根据主题目标投放得,区域活动目标也与主题目标相吻合。 主题区域得活动相对来讲学习成分多一些,游戏成分少一些。主题区域从目标到操作,结构性更高一些,就是主题教学很好得补充。 幼儿园班级中也可特设12个主题区域,随时把课程教学活动中得操作材料转移到主题区域中,并不断根据主题目标与活动内容调整材料、丰富材料,使主题区域成为课程教学很好得延伸与扩展,满足不同水平幼儿发展得需要。一般来讲,主题区域在班级中不可以太多,太多得主题区域会限制幼儿得自主游戏,主题区域、常规区域与特色区域应有恰当得比例。 二、室内区域规划得一般要求 1、合理有序地利用空间,充分挖掘空间得实用价值 室内环境不仅仅要用来开展区域活动,还有集体活动、生活活动等,所以室内空间得规划应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如果室内面积比较宽敞,可以在集体活动区之

空间正义――城市化的伦理选择

空间正义――城市化的伦理选择 空间正义――城市化的伦理选择 【摘要】城市化是一种典型的空间生产形式,而这种空间生产,客观上以市场化为导向,结果是以牺牲大多数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和剥夺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权利为手段,来满足社会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这违背了城市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空间正义,高度关注和确保弱势群体的基本空间权益,改革完善有关弱势群体发展的政策,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最终实现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生产空间正义弱势群体 一、空间生产的重要表现形式――城市化 1、关于城市化的一般性理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常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移和集聚,逐步摆脱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城市化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区域下的城市化,它是社会空间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再生产,反映着空间地域形态及结构的变迁与重构,涉及到人们生存环境的自演化,是以农村的人口城镇化为重点和土地的城镇化相配套的空间演化变迁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做好三大方面的工作:从政策的视角来看,就是要着力调整当前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政策,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村人口进城;从城市化的发展建设角度来看,就是要不断加强城市美化、亮化、绿化等工作的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转移人口吸纳力,完善各项公共服务基层设施,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从统筹城乡的角度来看,对于不愿意进城或者进城成本较高的农村居民,要不断加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和政策保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地区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强化政策引导,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农村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地域、空间、形态差距。 2、城市化是空间生产的重要表达形式。空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对于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城

区域环境概况及相关规划

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及相关规划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许昌市,西靠平顶山市,东接周口市,南连驻马店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3°24′~33°59′,东经113°27′~114°17′,全境东西长77.3km,南北宽63.7km,总面积2693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6%,其中市区位于东经114°01′,北纬33°33′。距省会郑州145km。 ▲本项目位于项目厂址位于郾城区西北部裴城镇漯西工业集聚区迎宾大道与许泌路交叉口东50m处,东距郾城城区边界约27km,北距裴城镇镇区边界约1500m,不在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厂址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2.1.2地形地势 漯河市地势平坦,局部低洼,是伏牛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微倾斜洪积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降,自然坡度为0.3‰,是东西地区地形和南北气候的交叉点。全市海拔最高点102.3m(舞阳县保和乡),最低点50.1m(召陵区青年乡),大地貌类型单一,全市为一个平原,微地貌差异明显。 漯河市地处黄淮冲积平原,属沙澧河冲积平原地区,可分为缓岗、平原和洼地。市区(源汇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1‰~3‰,海拔在57~62m之间。 ▲本工程场址位于漯河市漯西工业集聚区迎宾大道与许泌路交叉口东50m处,属于平原地区。 2.1.3工程地质地貌 地层的基底岩石埋藏较深,无裸露现象,地质年代为前新生界,

其余均为黄淮冲积成因堆集而成的第四纪沉积覆盖层,发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根据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土层分布规律,可分为Ⅰ、Ⅱ、Ⅲ三大工程地质区域,Ⅰ类地区主要分布在铁东及澧河西区,该区土层分布均一,厚度变化不大,强度稳定,上部遍布一层钙质胶结的硬壳层,宜作建筑场地,持力层承载力达150~200kPa。Ⅱ类地区分布在老城区,因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层分布不均,上面杂填土分布较广,其持力层承载力为100~150kPa。Ⅲ类地区主要分布在沙河以北,昆仑路以西,天山路以东地区。由于受沙河、澧河泛滥冲积的影响,土层分布不均,厚度变化大,含沙量大,有机质含量高,为不良工程场地,持力层承载力为80~120kPa。市区地震基本裂度为六度。 ▲本项目选址位于漯河市漯西工业集聚区,该区域地质构造属于华北凹陷,覆盖着身后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约为400m。全新季以来,东北受黄泛侵袭,堆积了较厚的冲积层。地震基本裂度为六度。 2.1.4水文地质 漯河市地层沉积多为洪积、冲积物,河床相、河漫滩较为发育,含水层较多,因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0~90m水文地质条件,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0~30m处)为发育较多的澧河的河床相,地质时代为Q3,岩性以中细砂为主,次为中砂、粉砂,局部为砾石。从南到北有四个较为明显的河床相沉积:①陈岗—唐浆河河床;②三里桥—马夫张—干河陈—后谢; ③丁湾—干河陈—金盆赵;④五里庙—铸造厂——龙塘;以上四个河床对本市影响较大,单井涌水量40~60m3/h,深度70~90m,在市区南部马夫张—小存铺—后谢一带有较为发育的河床相沉积,岩

空间正义及城市建设

以人为本、空间正义与XX城市建设 XX师大哲学院高惠珠 XX城市管理学院X严宁 [摘要]本文立基原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空间理论作了深度挖掘,并就空间正义的数方面即居住正义、交通正义与环境正义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存在问题作了剖析。认为当前坚持居住正义,就应消除“空间分化”与“空间剥夺”现象;坚持交通正义,重要的是贯彻公交优先,在交通资源的分配与享用中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坚持环境正义,应使社会公共活动空间和文教资源配置达到区域平等。以人为本与空间正义密不可分,前者是后者的本体,而后者则是前者在空间构成上的表现。文章归纳了XX践行空间正义的十大标志性成果。 关键词空间正义以人文本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无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市场化语境中,空间无疑是城市建设的稀缺资源之一。空间正义,就是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的社会正义。因此,坚持空间正义,就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本文以XX城市建设的实践为背景,拟就此作一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曼纽尔·卡斯特以及美国学者大卫·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作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发展理论

的空间化转向,形成了当代极具影响力和解释力的社会理论流派。他们虽然对激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空间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他们的理解和阐释中,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他们过分突出了马克思生产理论中的空间维度,而自觉不自觉地淡化了马克思理论中更为根本的历史性内涵,这是值得我们留意的。无疑,空间正义是立基于社会正义之上的,它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维。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空间正义,首先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的基本思想作一回顾,以领会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基本方面,而温故开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论体系中,空间虽然不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但在《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论住宅问题》等名篇中,马克思恩格斯都对社会空间问题作出思考,并提出过至今仍具穿透力的洞见,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基本点,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人与空间的关系上,强调现实的人生活于现实的空间之中,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空间不可分。马克思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①空间,就是人的活动的场所,在此,马克思不但表明自然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系是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告诉我们这些现实前提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 第二,在社会空间生成上,马克思认为社会空间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批评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时,批评费尔巴哈:“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②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1995年.第67页.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走向空间正义_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_钱振明

协作,实现内涵提升 城市体系的灵魂在于资源配置的整体性与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长三角地区的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己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承担起承上启下的使命,对上要主动接受上层次城市的辐射,对下应主动带动下层次城市,既不越位,也不缺位。长三角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要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去考虑,突破传统的分工协作模式,全区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全国和全球的分工协作,不再片面强调区域内部不同城市在产业之间的分工,而应该深化到产业内部的分工,集中生产少数几种产品,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全区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三)长三角地区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构建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相对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而言,长三角地区的制度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经济协作区,到90年代的15(16)城市市长联席会,再到三省市省(市)长联席会,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对所有城市有足够约束力的合作机制,由此就出现了各城市各行其是、恶性竞争的尴尬局面。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合作共赢、利益均沾、成果共享原则,构建中央组织、地方配合、上下贯通、平等参与的新机制。作为一种推动区域合作的制度创新,国家发改委尝试编制了我国第一份区域发展规划———长三角地区“十一五”规划,提出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总体布局为“一核六带”④,意在协调各城市之间的关系,整合区域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对此,各城市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和实施。  ①对于该问题更进一步的分析,可参阅夏永祥等《西部大开发 战略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149页。  ②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1~23页;郁鸿胜:《2006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节录)》,《文汇报》2006年11月10日;夏永祥等:《谁比谁更强: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排名》,《人民日报》2003年9月3日。  ③顾雷明:《苏皖两省签署区域交通合作协议》,《新华日报》 2006年12月19日。  ④徐寿松等:《长三角规划送审稿基本完成》,《文汇报》2006年 11月22日。 作者简介:夏永祥,1955年生,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战磊〕 走向空间正义: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 钱振明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空间的生产过程。空间的生产应当符合空间的正义。中国的城市化,存在着以牺牲和剥夺某些地区的利益和某些社会成员的权利为代价,导致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益加大的失误,从而使城乡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秩序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基础,因而是一种侵害“空间正义原则”的空间生产。中国需要走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新城市化道路,让城市化的增益惠及所有人。符合空间正义的新城市化,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基础。 空间的生产与空间正义 空间不是抽象的,它是特定的场所,“是行为的场所,也是行为的基础”①,它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中都极为重要,在任何的权力运作中都至为关键。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创造空间;为了改变生活,我们必须改造空间。事实上,正如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强调的,空间在被加以认识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可以被解读之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政策与农民的`非农化'政策研究”(项目号:04JJ DZH0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正义思想及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d16131844.html, 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正义思想及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作者:赵津津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 摘要:在大卫·哈维看来,城市空间生产和分配的非正义都根源于资本逻辑,要实现对它的超越,必须以空间需求为导向,鼓励当代无产阶级争夺城市权利的斗争,打破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空间非正义,寻求空间乌托邦的解放策略。这对于当下进行大规模城市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国有重要启示,使我们既认识到资本对城市空间建设的巨大推动力量,又致力于对中国城市空间过度商品化的自觉内省,强化空间分配的需求化导向,缩小城乡空间差距,完善市民权的保障机制,进而探索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策略。 关键词:大卫·哈维;城市;空间生产;空间分配;空间正义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8)02-0073-0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福特主义危机的出现,以及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化劳动 分工的建立,发达国家掀起了新兴工业城市化浪潮,其深刻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大卫·哈维开创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空间视角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重构,指明城市空间生产和分配的非正义都根源于资本逻辑,要实现对它的超越,必须以空间需求为导向,鼓励当代无产阶级争夺城市权利的斗争,打破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空间非正义,寻求空间乌托邦的解放策略。这对于当下进行大规模城市空间生产实践的中国有重要启示,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与空间的关系,致力于减少城市空间不公现象,追求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价值取向。一、资本积累与城市空间的非正义批判哈维探讨的空间正义是包括城市空间、全球空问、身体空间和自然空间在内的广义空间,其中,城市空间是身体空间的物质载体,是全球空间生产的战略据点,是资本积累的时空逻辑的聚焦点,因此,空间正义的建构要从批判城市空间非正义着手。由于资本积累是塑造城市空间形式、推动城市空间生产和主导城市空间分配的动力因素,空间正义问题必然溯及对资本积累的批判。 (一)城市空间生产的非正义 马克思认为,现代化工业城市由资本关系主导而迅速壮大,资本的强势推动使生产要素实现了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加快了资本主义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并通过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快速积聚资本。到后工业时代,过度积累的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桎梏时,就通过时间延迟和空间扩展进行消化,城市在资本主义时空修复策略中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就时间修复而言,固定资本流向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资本和人工建筑环境更灵活地结合在一起,以探索城市空间发展的未来用途,资本由投资工业生产的初级循环,进入投资城市

城市更新的社会空间正义——基于深圳实践的反思

城市更新的社会空间正义——基于深圳实践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8-12-17T11:09:24.50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吴德敏 [导读] 城市更新(英国称为urbanregeneration,美国称为urban renewal)是全球城市转型中重要的空间与社会变迁过程。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摘要:城市空间是资本、权利和社会博弈的场所,其生产总是伴随着利益的激烈争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作为空间生产的重要形式,成为多方主体争夺利益的战场。深圳以30年的时间从一个县城快速城市化为现代大都市,城市化的过程高度压缩,随着增量用地的减少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深圳这些年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大量各项城市更新政策的出台与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实践而使得深圳成为值得研究的典型案例。本文希望探讨深圳在城市更新过程在构建社会空间正义方面的得失,寻求深圳城市更新政策制度优化的路径,为深圳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更新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社会空间正义;深圳;社会公平正义;制度设计 引言 城市更新(英国称为urbanregeneration,美国称为urban renewal)是全球城市转型中重要的空间与社会变迁过程,却经常使得城市中比较弱势的居民被驱逐离开原居地,因而引起许多与社会和空间资源分配相关的正义课题。由于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城市更新是一个新的议题。城市更新在中国的实践大多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弱势群体公众的意见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鲜有发声。近年来包容性增长、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越演越烈,城市更新的价值观如何向弱势群体里倾斜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值得深刻的讨论。深圳以30年的时间从一个县城快速城市化为现代大都市,也是我国最早提出城市更新概念的城市,近年来各项城市更新政策的出台使其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本文从社会空间正义价值观的视角出发,对深圳现行的城市更新制度进行综合评述,探讨其在进一步维护公共利益的方面的优化对策,为深圳和国内其他城市更新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1.社会正义、空间正义和城市更新 社会空间正义理念来源于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正义和哈维的社会正义。其社会背景在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城市危机,城市更新对社会底层的驱赶及加剧贫富分化等一系列社会现象。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空间正义的定义,本文将城市更新中的社会空间正义理解为城市更新的全过程中尊重每一位居民基本权利,以公共利益为导向,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同时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向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我国城市更新目前仍是行政主导的模式,城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在更新过程中在加速城市和资本增值的同时,对原权利主体进行利益剥夺,带来“绅士化”等一系列社会负效应,所以社会空间正义应该成为城市更新的价值观。 目前评价城市更新的社会空间正义的文章中大都是对城市更新中的不正义的现象批判,以期望通过批判来不断修正这些行为。例如张京祥认为正义的三元辩证性包括正义的空间性、历史性和空间性。他认为绝对的空间正义是乌托邦式的,应该用批判性研究对我国城市更新中存在的大量不正义现象进行总结,从批判中修正这些不正义行为。深圳的城市更新历程中必然存在着不正义的行为,但是政府对公共利益的重视使得这些现象有所好转,所以本文立足客观的评价深圳城市更新对于公共利益博弈方面的得与失,进而总结归纳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基于社会空间正义价值观的深圳城市更新评述 深圳从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量工厂外迁自发改为商业用途形成第一波的城市更新浪潮,从2004年《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规定开始,政府一直在探索实践城市更新的制度。直到2009年,国内第一部系统规范指导城市更新工作的政府规章《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出台,深圳的城市更新从起步探索逐渐向合理有序的方向转变。深圳的城市更新更新的对象是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城中村及旧屋村等特定城市建成区,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划统筹、节约集约、保障权益、公众参与”的原则,设置了专门的更新机构规划国土委员会下设城市更新办公室,分类指引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为基础,深圳从法规、管理、操作指引、技术标准四个层次已初步建立起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技术与制度体系。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三个层面对深圳现行的城市更新制度进行审视。 2.1经济发展层面:机会均等,高效公平 根据正义论的第一原则,每个地方发展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为“人人享有平等的土地开发权”。在城市更新的情况中,土地开发并不是均等的,在深圳早年由于土地权属关系混乱,有大量的不合法用地重新开发利用受限。近年来深圳逐步放松了对产权的管制,不断降低更新的产权门槛,主要采用了三个策略。(1)实行“70/30”政策,即拆除重建类的五类合法用地指标达到70%以上,就可以列入城市更新计划。2012年将合法用地比例降低到60%,两年后部分区内的工业区改造的合法用地比例降到50%。(2)拆迁谈判不设补偿标准,交给市场决定。深圳城市更新通过模糊处理违法建筑与合法建筑的区别,来洗白违法建筑。(3)实行地价优惠。城中村按照容积率区段差异进行扣减,有着远超国有土地旧住宅、旧商业区改造的地价有会力度。客观上推进了城中村大量更新改造。 正义的第二原则是“社会经济不平等的情况下,应当在权利机会均等基础上对每一个人开放,并且尽可能地有利于从中得益最少的人”。原有的土地政策中,城市经营性土地开发实施主体仅限于合格地产商,深圳城市更新制度中扩大了土地开发授权的范围,原权利人也可以成为更新主体。 深圳为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的进行盘活存量用地,保证开发权利的均等上做了很多制度的创新,在机会均等的发展的前提下追求城市更新的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公平发展。 2.2社会发展层面:公共服务均等,倾斜弱势群体 (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但仍存在制度缺陷。 城市更新的空间正义最大的体现是创造人人可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深圳在推进公共服务实施均等化做了很多制度设计,平衡政府、开发主体和社会大众三方利益,鼓励引导开发主体主动承担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责任。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中要求更新单元贡献一定比例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圳城市更新设计中“20-15”的利益分享机制,为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利益的再分配做了约束。城市更新范围内40%的不合法用地中20%纳入政府土地准备,剩下的80%由开发主体进行城市更新,且80%用地中必

区域规划定义与内容

1、研究探索: (1).当前世界区域发展格局 (2).我国未来空间区域格局演化趋势(三大战略,一路一带) 2、结合上课以及区域规划书以及时政和自己家乡,阐述区域规划内容,结合时政,做个专 项发展 地方区域规划 ——以天长市城市为例 1.区域规划 1.1.区域规划相关定义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1.2.区域规划的内容

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内容庞杂,但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全部包揽起来,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 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规划工作中有三个重点:(1)确定区域开发方式。如采用核心开发方式、梯度开发方式、点-轴开发模式、圈层开发方式等。开发方式要符合各区的地理特点,从实际出发。(2)确定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区有多种类型,有的呈点状(如一个小工业区),有的呈轴状(如沿交通干线两侧狭长形开发区)或带状(如沿河岸分布或山谷地带中的开发区),有的呈片状(如几个城镇连成一块的开发区)等等。有的开发区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有的开发区则跨行政区分布。重点开发区的选择与开发方式密切相关,互相衔接。(3)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着重研究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步骤、对策、措施。 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正确认识区域的战略地位,明确区域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区域内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和区域外部的环境都对区域的发展和建设产生影响,发生作用。区域发展条件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对于影响区域未来发展的各种条件,应尽可能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为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依据。 布局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区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应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1)历史背景 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目的是解释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 分析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 分析内容:①要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

展的关系; 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所涉及的方面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总人口的预测因资料丰富、方法成熟相对简单,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则比较复杂,尤其是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后年份的城镇人口资料缺乏可比性,给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 确定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是准确预测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影星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有必要指出的是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也应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确定其职能类型,使其与城镇体系原有城镇协同发展。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确立应建立在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及分布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下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