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调查(布雷图指数)统计报表 模板

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调查(布雷图指数)统计报表 模板

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调查(布雷图指数)统计报表 模板

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监测调查统计报表

天气情况:晴□阴□雨□气温:℃,最高℃,最低℃湿度:% 调查日期:调查地点:

调查户数:阳性户数:

布雷图指数(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100,BI):,

房屋指数(阳性户数/调查户数×100%,HI):,

容器指数(阳性容器数/检查容器数×100%,CI):。

填表单位(盖章):填表人:

填表日期:年月日

登革热检测规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登革热(一)登革病毒感染与机体免 疫反应 登革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14天,通常4~7天,潜伏期内采集的患者标本尚不能检 出登革病毒或相应的机体免疫反应。发病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病毒血症期)约为7 天,病毒NS1抗原在血液存在的时间略长。发病后4~5天内,可在病人的血清、血浆、白细胞、脑脊液和尸检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病毒核酸及NS1抗原在这个时期的检出率高。病人血液 中抗体水平,因个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若以前没有感染过登革病毒或其他黄病毒,或接种过黄病毒疫苗(如:乙脑、黄热等),病人首次感染抗体免疫反应呈现为特异性抗体水 平缓慢升高,IgM抗体出现最早,随后出现的是IgA和IgG抗体。在发病后3~5天的患者中 IgM抗体检出率约为50%,发病后第5天的患者中检出率约为80%,而在发病后第10天患者中, 约99%的患者可检出。IgM抗体水平在发病后2周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可保持2~3个月。 IgA抗体出现略晚于IgM抗体,可保持约45天。在发病一周后,可在血液标本中检出较低滴度 的IgG抗体,之后抗体滴度缓慢升高,可持续存在多月甚至终生。如果病人属于再次感染登革 病毒(登革病毒感染者以前曾感染过登革病毒,有时可能是曾接种其他黄病毒疫苗或感染过其 他黄病毒),抗体滴度可快速升高并可和多种黄病毒产生反应。主要为高水平的IgG抗体,在 急性期即可检出,可持续存在10个月以上,甚至终生。IgA抗体也可在急性期标本中检出。再 次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恢复期早期的IgM抗体滴度明显低于首次感染,甚至无法检出,通过计 算IgM/IgG抗体比例,可以区分首次或再次登革病毒感染。IgA抗体检测试剂在临床诊断中的应 用尚处于评价阶段。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附件3 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二)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 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 (一)布雷图指数法。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1,2)。为避免连续监测对蚊虫密度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在不同户次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二)诱蚊诱卵器法。 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25-3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蚊卵需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进行种类鉴定,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3,4)。 3.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

(三)双层叠帐法。 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1.8m×1.8m×1.5m;内层:长×宽×高:1.2m×1.2m× 2.0m)、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附表5)。 个人防护:收集者需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工作结束时涂抹蚊虫驱避剂。 3.密度指标:叮咬指数计算公式 三、常规监测 (一)监测点选择。 1.监测区域划分 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及媒介伊蚊分布状况对省份进行分类,Ⅰ类地区为近年常有登革热暴发的省份,Ⅱ类地区为近年出现过本地病例或根据我国伊蚊分布情况,暴发风险相对较高的地区,Ⅲ类地区为近年有输入病例报告,且有媒介伊蚊分布,具有登革热暴发风险的地区。 2.监测点确定 Ⅰ类地区确定至少15个登革热高风险县区(涵盖本省内全部登革热高风险区域),Ⅱ类地区确定至少10个登革热风险县区,Ⅲ类地区选择5个县区作为监测点开展伊蚊监测。 (二)监测方法。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登革热疫情分级防控技术指导方案 为加强全国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导各地在疫情早期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特拟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根据既往伊蚊监测结果,本方案适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的省份,包括:广东、云南、广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和辽宁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余省份可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二、应对原则 登革热疫情应对应贯彻“早发现、早评估、早预警、早行动”的原则,参照本技术方案的疫情分级标准和应对措施,在疫情不同阶段,及时采取各项防控行动。各省应按照本方案信息报送的要求,及时共享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信息。 三、疫情分级 (一)相关定义 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境外输入病例指发病前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的病例。 .境内输入病例指发病前天内离开本县区(现住址)、到过本县区外的境内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例。 本地病例:发病前天内未离开本县区(现住址)的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暴发: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庄、学校或其它集体单位等),发生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登革热实验室诊断病例。 (二)分级标准 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的社区(村),但尚无病例报告。 级事件:一个县(区)有布雷图指数高于的社区(村),并且报告年内首例输入病例;或一个县(区)报告年内首例本地病例。 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新发本地病例达例及以上,但未达到级事件;或一个县(区)发生暴发疫情。 级事件:一个县(区)在一周内,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病水平超过前年同期平均水平倍以上,或新发本地病例达例及以上,但未达到级事件;或一个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附件4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一、应急控制启动条件 1.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2.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二、社会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针组织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和成蚊控制。 2.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例如印制登革热媒介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 三、防蚊措施 (一)个人防护 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避免被蚊虫叮咬。 (二)医院和家庭防护 登革热发生地区的医院病房应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四、蚊虫孳生地处理 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清除各类蚊虫孳生地。 (一)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 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如下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登革热检测方法

附件1: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 试验材料: (1)DV1~4型抗原片:DV标准毒株感染C6/36或BHK21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 (2)对照:登革热患者恢复期血清(阳性对照),非登革热患者血清阴性对照); (3)羊抗人(或兔抗人)IgG荧光素标记抗体; (4)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思兰等; (5)荧光显微镜。 检测步骤: (1)用pH7.4,0.02mol/L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做4倍连续稀释至需要的稀释度。 (2)取出抗原片,用蒸馏水漂洗后,冷风吹干。 (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逐个加入已稀释的待检血清,加入量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若为双份血清,最好上排为急性期血清,下排为恢复期血清),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每次试验设阳、阴性对照)。 (4)用PBS震荡洗涤3次,每次5分钟,再用蒸馏水洗涤1次脱盐,冷风吹干。 (5)用含1:3万的伊文思兰PBS按工作浓度稀释荧光结合物,滴加各孔(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然后同(4)洗涤、漂洗、吹干。 (6)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细胞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多少、荧光亮度、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可将免疫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1~4个“+”。 检测抗体滴度时,以能观察到明显特异性荧光反应(>“+”)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感染,>1:80有诊断参考意义;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 试验材料: (1)抗原: 阳性抗原:采用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3)缓冲液: 包被液:pH9.6碳酸缓冲液; 稀释液:pH7.4PBS(含5%脱脂奶) 洗涤液:pH7.4PBS-T(0.05%吐温-20); (4)显色液:A/B液 (5)终止液:4NH2SO4 (6)酶标板、酶标仪。 检测步骤: (1)用包被液按工作浓度稀释抗原,100μl/孔,4℃过夜; (2)弃去包被液,用PBS-T重复洗涤3~5次,甩干;

广东省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2019年)

广东省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监测方案 (2019年版) 一、背景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等均为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三者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发热、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乏力为主要特征,一旦出现疫情,易造成广泛传播。近年来,广东省每年都有输入及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生。2010年,东莞市报告国内首起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暴发疫情;2016-2017年,南美暴发寨卡病毒病疫情,我省出现输入病例。目前,这些蚊媒传染病已成为威胁我省居民健康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及时发现我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病例,掌握流行趋势,开展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监测目的 (一)掌握广东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的时间和空间趋势变化,及时发现病例和暴发疫情。 (二)掌握广东省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流行型别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三)了解广东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相关重症、死亡等情况。 三、相关定义

(一)登革热病例定义和诊断标准 按照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18)执行。 (二)基孔肯雅热病例定义和诊断标准 按照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WS/T 590-2018)执行。 (三)寨卡病毒病病例定义和诊断标准 按照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执行。 (四)输入病例 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1.境外输入病例。 发病前(登革热为14天内、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为12天内)到过该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为在境外感染的病例。 2.境内输入病例。 发病前(登革热为14天内、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为12天内)到过本地级市外的境内流行地区,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为在境内其他地区感染的病例。 根据感染地不同,境内输入病例分为省外输入病例、省内其他地市输入病例。 (五)本地病例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病原 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显。 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 (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 1.登革热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

2015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第三章通用指引 第一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变化和长期趋势。 (二)为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动态监测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伊蚊控制效果。 二、媒介伊蚊的监测方法 (一)布雷图指数法。 1.器具:手电筒、捞勺、吸管、蚊虫收集装置、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调查不少于100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记录、统计表见附表1,2)。同时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进 行种类鉴定,或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进行种类鉴定。为避免连续监测对布雷图指数造成影响,相邻两次监测应选择不同的居民户进行。 户的定义:每个家庭、集体宿舍/单位办公室/酒店的2个房间、农贸市场/花房/外环境/室内公共场所等每30㎡定义为一户。 3.密度指标:布雷图指数(BI)计算公式 -25-

(二)诱蚊诱卵器法。 1.器具:诱蚊诱卵器、白色滤纸、隔夜自来水、标签纸等。 2.方法:每个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村的居民区共布放不少于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25-30米距离布放一个诱蚊诱卵器,主要布放在居民区、单位、学校等楼顶天台、工地、空中花园或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灌木丛等公共绿化带等,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收集诱捕成蚊,记录诱蚊诱卵器阳性数(包括卵阳性数、成蚊阳性数、卵及成蚊均有的阳性数),计算诱蚊诱卵器指数。蚊卵需饲养至高龄幼虫或成蚊后 进行种类鉴定。(记录、统计表见附表3,4)。 3.密度指标:诱蚊诱卵器指数计算公式 (三)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监测。 1.器具:双层叠帐(外层:长×宽×高:1.8m×1.8m×1.5m;内层:长×宽×高:1.2m×1.2m× 2.0m)、计数器、手电筒、电动吸蚊器等。 2.操作:选择居民区附近的外环境作为监测地点,在上午或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内,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min,分类鉴定,记录诱蚊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和风速(附表5)。 个人防护:收集者需涂抹蚊虫驱避剂,诱集者工作结束时涂抹蚊虫驱-26-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附件2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 一、目的 (一)及时发现、诊断病例。 (二)及时了解伊蚊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状况。 (三)病毒分型和溯源。 (四)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 (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三、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临床标本采集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上级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附件1,附表1)。 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及疑似病例,每次采集血液标本5mL。 2.登革热临床诊断和疑似的住院病例(包括初筛阴性),应采集双份血液标本,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一份。 3.疫点首发病例,必要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标本,距第一份血样采集日期间隔在7天以上。 (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 标本应-70℃以下保存,血液标本可-20℃以下保存,但不超过1周。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四、检测内容 (一)实验室检测

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控机构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检测流程参见图1。 (二)复核检测 1.送市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临床标本,抽样30%进行复核检测,疫点首发病例需采用病原学和/或双份标本血清学方法复核检测,暴发疫情复核检测不少于5例,疫情少于5例者应全部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应分型检测。 2.疫点首发病例,重症病例、输入病例急性期标本应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阳性者分离病毒,从临床标本或所分离病毒中扩增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3.每次暴发疫情应开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实验室检测阴性临床病例以及重症病例,应对恢复期血清进行IgM、IgG 抗体和/或中和抗体检测。 (三)媒介标本检测 1.核酸检测 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核酸分型检测,并扩增病毒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2.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由国家、省或有条件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毒分离、基因组序列分析。 图1登革热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流程 五、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 (1)抗原检测:一般发病后6天内血液标本NS1抗原检出率高。标本中检出NS1抗原可以确诊病毒感染,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附件2,3)。 (2)核酸检测:一般发病后6天内血液标本病毒核酸检出率高。在病人血清中检出病毒核酸,可确诊而且能够分型,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核酸检测容易因污染而产生假阳性,因此要求严格分区操作(附件4)。

统计报表模板

统计报表

4.1.10 节假日销售对比分析 4.1.10.1 促销节假日维护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设置商场促销节假日的定义。 ( 3) 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A.促销节假日包括: 节日名称、开始日期、结束日期、促销活动内容等。 4.1.10.2 节日部门销售对比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节假日期间部门销售对比。 ( 3) 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A.对比内容包括总销售、总毛利、交易客数、客单价等; 4.1.10.3 节日类别销售对比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按商品类别进行对节假日期间销售的对比。 ( 3) 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A.对比内容包括总销售、总毛利、销售增长比等; 4.1.10.4 节日供应商销售对比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按供应商进行节假日期间的销售对比。 ( 3) 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A., 对比内容包括总销售、总毛利、销售增长比等; 4.1.10.5 节日重点商品销售对比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按重点商品节假日期间的销售对比。 ( 3) 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A.对比内容包括总销售、总毛利、销售增长比等;

4.1.10.6 节日期间最好卖商品记录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统计促销节假日期间最好卖的商品信息。 ( 3) 操作说明及注意事项: A.统计内容包括商品品称、售价、销售数量、进价、销售金额、折扣金额、销售毛利等信息; 4.1.10.7 节日期间最不好卖商品记录 ( 1) 界面: ( 2) 功能描述: 用于统计促销节假日期间最不好卖的商信息。

登革热检测规程完整

登革热(一)登革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登革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14天,通常4~7天,潜伏期内采集的患者标本尚不能检出登革病毒或相应的机体免疫反应。发病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病毒血症期)约为7天,病毒NS1抗原在血液存在的时间略长。发病后4~5天内,可在病人的血清、血浆、白细胞、脑脊液和尸检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病毒核酸及NS1抗原在这个时期的检出率高。病人血液中抗体水平,因个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若以前没有感染过登革病毒或其他黄病毒,或接种过黄病毒疫苗(如:乙脑、黄热等),病人首次感染抗体免疫反应呈现为特异性抗体水平缓慢升高,IgM抗体出现最早,随后出现的是IgA和IgG抗体。在发病后3~5天的患者中IgM抗体检出率约为50%,发病后第5天的患者中检出率约为80%,而在发病后第10天患者中,约99%的患者可检出。IgM抗体水平在发病后2周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可保持2~3个月。IgA抗体出现略晚于IgM抗体,可保持约45天。在发病一周后,可在血液标本中检出较低滴度的IgG抗体,之后抗体滴度缓慢升高,可持续存在多月甚至终生。如果病人属于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登革病毒感染者以前曾感染过登革病毒,有时可能是曾接种其他黄病毒疫苗或感染过其他黄病毒),抗体滴度可快速升高并可和多种黄病毒产生反应。主要为高水平的IgG抗体,在急性期即可检出,可持续存在10个月以上,甚至终生。IgA抗体也可在急性期标本中检出。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恢复期早期的IgM抗体滴度明显低于首次感染,甚至无法检出,通过计算IgM/IgG抗体比例,可以区分首次或再次登革病毒感染。IgA抗体检测试剂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尚处于评价阶段。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引应急控制启动条件有登革热

附件6 登革热媒介伊蚊控制指南 一、应急控制启动条件 (一)有登革热病例出现,并且发生登革热病例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 (二)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提示登革热暴发风险高。 (三)登革热疫情应急响应期间,市级联防联控机制对伊蚊控制措施可结合疫情防控形势相机调整。 二、社会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一)按照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针组织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和成蚊控制。 (二)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例如印制登革热媒介卫生知识宣传册、宣传海报,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群众宣传关于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动员群众参与防蚊灭蚊。 三、防蚊措施 (一)个人防护 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裤,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产品说明上的使用剂量、频次涂抹于皮肤外露的部位,或在衣服上喷洒,避免被蚊虫叮咬。 (二)医院和家庭防护 登革热发生地区的医院病房应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 家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防蚊措施;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四、蚊虫孳生地处理 组织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在专业人员技术指导下,清

除各类蚊虫孳生地。 (一)孳生地主要类型和种类 家庭、单位、学校主要孳生地有: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树洞、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 外环境、公园等主要孳生地有: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闲置或废弃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废弃的汽车轮胎、市政管网的管井、竹筒、树洞、植物叶腋等。 (二)孳生地处理方法如下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清除废弃的容器,暂时闲置未用的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清除绿化带和卫生死角的塑料薄膜、一次性塑料容器。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要求严密加盖,每5~7天换水1次,不能定期换水的可放养食蚊鱼等。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的治理。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要用灰沙等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6.治理轮胎。轮胎要求叠放整齐并存放在室内或避雨的场所,如要堆放室外,要用防雨布严密遮盖,不积雨水。如不能有效遮盖,须对废弃轮胎进行打孔处理,防止积水。对于不能清除积水的轮胎,可使用双硫磷等灭蚊幼剂处理。 7.对于其他不能清除的积水,例如密闭市政管网的管道井、地下室或地下车库的集水井,建筑工地积水等,采取投

混凝土企业统计报表格式文档

建筑业行业统计报表
(统计 2013 年报表)
东莞市 XX 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2013 年 12 月
1/7

目录
一、法人单位基本情况(101-1 表)…………………………………………………………………………1 二、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C102 表) ………………………………………………………………………3 三、建筑业企业财务状况(C103 表) ………………………………………………………………………4
2/7

法人单位基本情况
201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国家机关、社会团 01 法人单位代码
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 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 02 法人单位名称:
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03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表 号: 101-1 表 制表机关:国 家 统 计 局 文 号:国统字(2010)185 号

04 单位所在地及行政区划
单位位于:
省(自治区、直辖市) 乡(镇) 街道办事处
地(区、市、州、盟)
县(区、市、旗)
街(村)、门牌号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
05 联系方式
区号 电话号码 分机号 传真号码 邮政编码
电子信箱 网址
06 行业类别
1
2
3
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
品)



07 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如登记注册或批准机关为多个,请复选) 登记注册(或批准)机关名称 机关级别 1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2 编制部门 3 民政部门
9 其他(请注明批准机关)
机关级别:1 国家,2 省,3 地(市),4 县(市) 登记注册号
08 登记注册类型
内资 110 国有 120 集体 130 股份合作 141 国有联营 142 集体联营 143 国有与集体联营
149 其他联营 151 国有独资公司 159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160 股份有限公司 171 私营独资 172 私营合伙 173 私营有限责任公司
174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
190 其他
308 中外合资经营
港澳台商投资
320 中外合作经营
208 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
330 外资企业
220 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
340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230 港澳台商独资
240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09 控股情况(限企业填报) 1 国有控股,2 集体控股,3 私人控股,4 港澳台商控股,5 外商控股
10 隶属关系
10 中央,20 省(自治区、直辖市),40 地(区、市、州、盟),50 县(区、市、旗),61 街道, 62 镇,63 乡,71 居委会,72 村委会, 90 其他
11 开业(成立)时间


3/7

2016登革热监测方案

2016年仙桃市登革热监测工作方案 近年来由于全球登革热疫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东南亚、西太平洋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传播媒介之一的白纹伊蚊在我市有着广泛的分布,因此我市存在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本地暴发疫情的风险,为早期发现登革热病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根据《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及《湖北省2015年度登革热监测和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2016年仙桃市登革热监测工作方案如下: 一、监测目的 (一)了解仙桃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仙桃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 (三)为我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常规监测 1. 疫情报告 常规疫情监测:2016年辖区各级医疗单位开展登革热常规疫情监测工作。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电话报告,同时按有关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2. 个案调查 未出现登革热疫情大规模暴发流行时,市疾控中心应组织人员对所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和疑似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附表1)。发生暴发疫情时,市疾控中心派出流调人员对首发病例、指征病例进行调查;首发病例、指征病例以外的其他病例由市疾控中心以一览表的形式进行调查(附表2)。 3. 标本采集和血清学诊断 辖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登革热疑似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并填写登革热疑似病例送检单(附表7),送仙桃市疾控中心进行登革病毒IgM抗体检测,或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通过双份血清抗体检测,进一步确定诊断。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由仙桃市疾控中心及时转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核实诊断。 发生暴发疫情时,由仙桃市疾控中心及时采集每个疫点的首发病例及指征病例的血清标本,连同病例送检单送省疾控中心进行核实诊断。暴发疫情明确后的其他标本送仙桃市疾控中心进行血清学检测。 4. 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监测 (1)暴发疫情定义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 (2)输入性病例定义 发病前15天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 (3)输入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的报告同常规监测疫情报告 (4)暴发疫情的调查 发生大规模暴发疫情时,省疾控中心将派出流调人员,由市疾控中心协助,对首发病例、 94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 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一、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1、患者。 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 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病例分为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 2、隐性感染者。 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带病毒动物。 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 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 (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 3、地区性。 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

登革热媒介应急控制的技术指引

广东省登革热媒介应急控制技术指引(试行) 登革热是由1~4 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为3~15天,以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明显的肌肉、关节痛及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广东省登革热主要媒介是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室外的各种积水容器,一般栖息于孳生地周围的绿化带等阴凉环境。一旦发生登革热疫情,必须迅速在疫点及周围环境采取有效灭蚊措施,以阻止疫情的蔓延。为此,根据卫生部登革热处理原则以及相关工作规范要求,结合我省多年来的登革热防治经验,特制定本技术指引。 一、媒介应急控制原则 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 二、物资准备 (一)个人防护用品:16层棉纱口罩、防护眼镜、长袖工作服、工作帽、手套、长筒胶靴、雨衣、折叠雨伞、防蚊驱避剂。 (二)监测器械:诱蚊诱卵器200个、电动吸蚊器、捕虫网、采样箱(冷藏箱)、镊子、螺口采样管、采样用吸管、纱布、棉花、95%乙醚、可封口密实袋、废弃物收集袋、工作记录表、小标签纸、记录笔、记号笔、手电筒、数码相机、GPS 卫星定位系统、对讲机。 (三)灭蚊药械:可选用DDVP、甲基嘧啶磷、马拉硫磷、双硫磷,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可选用背负式喷雾器、烟雾机、手推式喷雾机、机动超低容量喷雾机。 三、现场处理 (一)疫点及警戒区的确定 以病例家庭为中心,半径100米的范围内的区域为疫点,疫点以外半径400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 (二)蚊媒密度调查 1.幼虫调查:调查疫区内50-100户居民(在外环境或单位检查路径每10米折算为一户),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附表1,2),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疫点每3~5天进行1次,警戒区每15天进行1次。 2.成蚊密度监测:选用诱蚊诱卵器法,在疫点及周围区域环境,共布放50-100

景德镇市2015年登革热监测结果分析

景德镇市2015年登革热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景德镇市2015年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景德镇市报告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幼蚊指数较高,尤其”布雷图指数(BI)”偏高,6~9月BI超过了安全范围。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6月开始上升,8月达到最高峰为10只/人工小时。媒介伊蚊带毒调查,实验室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景德镇市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故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疫情暴发的风险较大,应进一步加強登革热监测、卫生宣教和伊蚊孳生环境的整治工作。 标签:登革热;伊蚊;监测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近些年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及其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扩大,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市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为了解我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以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为登革热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按照《江西省登革热监测方案》要求,景德镇市疾控中心开展了2015年登革热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景德镇市2015年登革热的监测资料。 1.2方法选择珠山区石狮埠街道太平巷社区(固定点)和太白园街道戴家弄社区(流动点)为2个监测点,登革热流行季节5~10月开展监测。 1.3统计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疫情监测2015年景德镇市报告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患者为景德镇市珠山区人,8月19日通过旅游团到泰国旅游,8月23日回到景德镇市发病。采取措施:①对患者采取隔离治疗;②对病房及患者的排泄物和生活用品进行消毒;③全市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登革热的防治知识,做好灭蚊防蚊工作,尤其加强针对外出旅游人员关于登革热防治知识的宣传等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及时控制。 2.2媒介监测 2.2.1伊蚊幼虫密度监测选择珠山区石狮埠街道太平巷社区(固定点)和太

登革热处理规范

登革热疫情处理规范 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保護公司員工身體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一、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1、患者。 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 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病例分为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源对待。 2、隐性感染者。 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3、带病毒动物。 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雌蚊吸血感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有地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 2、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

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 (试行) 一、概述 登革热是由1~4型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为乙类传染病。亚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均有本病发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发生登革病毒感染患者超过1亿人,并且有50万人发展成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造成大约25000人死亡。在我国,20世纪初本病就已经传入我国,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曾造成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的广泛流行。1978年5月本病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以后的十年中,疫情迅速在广东、广西、海南省流行。20世纪80年代云南边境局部地区曾发生过登革热散发流行,并从白纹伊蚊分离到登革病毒4型(DEN-4)。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病主要在广东、福建流行,多为小规模流行或散发。1999年和2004年因输入性病例导致福建和浙江等地发生暴发流行,其它省区近年来也常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但是,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特别是近些年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围及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扩大。登革病毒有四个血清型,在一个地区往往存在不同血清型病毒的交替流行,这更增加了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较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当地经济、贸易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措施之一,国内应全面开展登革热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本地病例或输入病例;登革热好发地区,应常规开展媒介伊蚊监测。 二、监测目的 (一)了解我国登革热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早发现疫情; (二)了解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包括孳生和密度变化)的动态变化及登革病毒携带状况; (三)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诊断原则

表1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监测风险统计表

表1 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监测风险统计表 地区监测 点数 符合 防控要求 低度 传播风险 中度 传播风险 高度 传播风险个数 百分比 (%) 个数 百分比 (%) 个数 百分比 (%) 个数 百分比 (%) 韶关市37 17 45.9 10 27.0 4 10.8 6 16.2 深圳市31 13 41.9 14 45.2 4 12.9 0 0.0 河源市 6 5 83.3 0 0.0 1 16.7 0 0.0 茂名市33 14 42.4 9 27.3 4 12.1 6 18.2 广州市111 77 69.4 23 20.7 10 9.0 1 0.9 湛江市19 12 63.2 3 15.8 4 21.1 0 0.0 梅州市35 27 77.1 7 20.0 1 2.9 0 0.0 惠州市34 10 29.4 14 41.2 9 26.5 1 2.9 汕尾市16 3 18.8 5 31.3 3 18.8 5 31.3 云浮市 2 2 100.0 0 0.0 0 0.0 0 0.0 珠海市 4 1 25.0 2 50.0 1 25.0 0 0.0 阳江市9 0 0.0 0 0.0 8 88.9 1 11.1 东莞市19 13 68.4 5 26.3 1 5.3 0 0.0 江门市 3 2 66.7 1 33.3 0 0.0 0 0.0 汕头市28 9 32.1 6 21.4 9 32.1 4 14.3 潮州市57 15 26.3 23 40.4 17 29.8 2 3.5 肇庆市104 35 33.7 36 34.6 26 25.0 7 6.7 清远市82 21 25.6 29 35.4 23 28.0 9 11.0 中山市25 12 48.0 6 24.0 7 28.0 0 0.0 佛山市48 15 31.3 17 35.4 16 33.3 0 0.0 揭阳市26 11 30.8 8 42.3 6 23.1 1 3.8 总计729 314 43.1 218 29.9 154 21.1 43 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