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6.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6.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6.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36.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有的毕业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都没有掌握。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单就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来看,一是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仍然采用以学科体系的方式来设计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因为对传统的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课程传授不感兴趣引发厌学;二是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课程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践脱节;三是这种课程体系下的专业课程教材不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功能,造成教师抱怨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中职学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既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困境。因此,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就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

二、中职项目课程的内涵

中职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构建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就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主持人:陈红阳)课题批准号XJK08CZ061。

作者简介:陈红阳(1967—)男,湖南双峰县人,临湘市职业中专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通过学生制作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来实施教育教学,最终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合作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陶冶情操、学会合作。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正是杜威先生的

“做中学”的生本教育理念,而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项目课程就是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以“工作任务”的实施或“产品的加工”为主线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融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体,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工作过程获得职业经验的任务驱动式的项目化课程。

三、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的确定

1.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并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

项目课程整体改革方案,必须从社会对人才规格特点需求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体系,科学地处理好适用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就业竞争能力与发展后劲的关系。针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对用人的建议、要求,最终根据目前本专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及中职学生在校时间改为两年(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相应的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汽车运用技术的专业知识与解决汽车技术问题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适应汽车售后技术服务的汽车维护与维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运输管理、汽车制造等领域工作的经验层面的中等技能型人才。”

2.依据行业人才需求,确定本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企业广泛开展汽车维修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调查,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制定人才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包括三个层面:

(1)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指行业岗位群中共同需要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专用仪器的使用,汽车零部件的拆装能力等;

(2)特定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指行业所需掌握的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的维护与修理能力,汽车车身维修能力、汽车油漆喷涂能力、汽车装饰与美容能力等;

(3)拓展或发展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指为确定专业方向或专业拓展而掌握汽车营销能力、二手车评估能力、汽车保险与理赔能力、物流与汽车运输管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等。

3.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确定项目课程

对照上面所讲三个层面能力要求,依据专业不同的发展方向(我校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分为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美容两个方向),分别确立十二门专业主干课程,制定课程标准。

第一层面开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机械基础,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维护,钳工实习等;

第二层面开设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常规电器设备检修能力等;(分专业方向选开)

第三层面开设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修,自动变速器诊断,汽车装潢,汽车维修专业英语,车身修复,电控柴油机诊断,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能力等;(分专业方向选开)

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确定二至四门专业拓展课程:电控发动机拆装与检测、柴油发动机拆装、汽车驾驶等等。(分专业方向选开)

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探索

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汇同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专家,对照专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项目课程体系。

1.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对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再对每个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即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服务,最后确定各个工作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综合素质、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即课程目标。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经反复研讨确定了本专业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汽车维修工、汽车电器维修工、汽车钣金维修工、汽车油漆工、汽车美容师、汽车检验员。然后针对每个职业岗位详细调查其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最后研究其所应对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汽车结构、原理以及汽车故障诊断、检测等专业知识,能够使用智能化仪器、设备对汽车进行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排除,适应从事汽车维修及相关行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人才规格为:①职业综合素质: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②职业核心能力:汽车发动机、底盘、电器的维护与修理能力,汽车车身维修能力、汽车油漆喷涂能力、汽车装饰与美容能力;③职业拓展能力:汽车营销能力、二手车评估能力、汽车保险与理赔能力、物流与汽车运输管理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将企业项目与课程转换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主要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得以确定后,下一步是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依据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筛选课程内容,这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将企业汇集来的生产项目转换成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学习项目,把企业工作任务表中的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进而形成专业技能项目课程体系。

企业项目与专业教学课程中的内容并非一一对应,而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转换过程。这是因为从企业收集的项目中任务模块并不是都能够简单地转换成某一门课程中的模块,而且在教学中不同模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需的教学时间不一样,不同的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分配上应体现时间的均衡性,因此要将企业项目转化为项目课程,需对任务模块进行科学的优化重组。

教学分析,就是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某一单项素质或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列出其全部操作步骤、活动内容、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和应用具备的品性,即将职业能力分解成相应的技能、知识与态度,建立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对这些技能、理论知识和态度目标进行分解,形成技能和知识模块。

依据已确定的技能和知识模块,按其性质、功能以及内容和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开设综合化课程和综合实训项目,重新构建了实践技能教学系统和基础理论教学系统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确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后,围绕工作任务开发了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及实训内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课程开设分为四大部分: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能力课。

将原有的《汽车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底盘原理与维修》、《汽车电器原理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自动变速器结构与维修》、《汽车检测和测试技术》、《汽车表面处理与美容》等七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整合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技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技术》、《汽车美容与整形技术》等四个专业学习领域,开发出189个项目,共680个工作任务,形成了以真实的任务、项目驱动的课程特色。

3.项目的设定与课程标准制定

根据企业项目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工作任务分析表,转换成学习任务并形成课程模块,此基础上制定各模块的学习目标,并将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小模块,再通过递进式、网络式、套筒式、分解式、并列式等组合方式,最终形成整个课程模块,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

项目课程标准要重点突出对工作任务的描述,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的关系,活动设计以及对学习目标的清楚描述。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把就业导向精神落实在课程、教材这一层面上。

项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和要求”按项目编排,项目的外延依据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方案中框定的该课程的范围,项目的内涵源自企业生产,可以是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也可以是从生产实际中综合、分解、深化而来的。每门课程中的项目依据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排序,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

4.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应用

将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模块,制定课程标准以后,就开始编写项目课程校本教材。依据模块所需达到的学习目标,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将任务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分解到一个个的子模块中,按技能形成的逻辑规律采用一定组合方式形成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出校本教材以后,要及时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检测、磨合,从而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检验,

在实践中总结与提高。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现象进行全程监控,以利于调整课程体系与结构。

项目课程的校本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不断修改,及时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而且要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开发,要呈现出校本的特色,因而学校和教师是教材开发的主体(会同行业、企业和课程专家)。学习内容必须渗透于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只有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同步,才能学习与就业的同步,真正体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宗旨。

四、项目课程体系构建的反思

1、在项目课程体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策划者,通过具体的项目或明确的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让学生模拟企业的生产行为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工作任务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职业综合能力。整个项目的企业化“模拟运行”,为学生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2、项目课程的校本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及时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而且要从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出发,要呈现出校本的特色,因而学校和教师是教材开发的主体。学习内容必须渗透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过程。只有将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同步,才能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同步,真正体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宗旨。

3、长期以来专业教师是在学科课程的熏陶下成长的,习惯于学科课程体系下的工作环境,原有知识、能力的惯性使大部分专业教师还在留恋学科课程模式。教师任教某一门课程教学时间越长,越难打破思维定势。因此专业课老师所上课程最好一门三年,第一年摸索兼钻研,第二年熟悉且掌握,第三年融会并精通,然后就换一门再上。只有把一个专业的每门课程基本都过一遍,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进而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的整合。

五、结束语

要建设一个新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学科课程体系,才能推陈出新。围绕“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这个核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教材的编写,教法的选择等都必须紧紧跟上。教学改革的每一步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再探索,再实践,直至成功。

参考文献:

[1]赵迪芳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03期

[2]王国民王猛:机电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圈2007年第20期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1期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