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编辑职业意识的养成漫谈

编辑职业意识的养成漫谈

编辑职业意识的养成漫谈
编辑职业意识的养成漫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617079928.html,

编辑职业意识的养成漫谈

作者:吴航斌

来源:《出版广角》2013年第10期

钱钟书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像小孩子要看镜子里的光明,却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时常会想到这个问题:一个理想状态的编辑,应当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或者说,怎样才是一个好编辑?这个问题,对“寻找光明”的意义而言,是受角色的指派而悬拟职业的佳境。众所周知,所谓理想的完美,恰在于它是遥不可及地无限接近。因此,出于求索光明而凝神审视,我们通常只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我们已经够努力了,我们现在是这个样子!我们苦苦寻找的光明,终究是要能落到我们身上的风采,才算真正的光明。

如是影影绰绰的感想,来自于“编辑的养成”这个话题。一茬茬的新手成长和老人退隐,一代代的出版人新陈代谢。新人初入出版社,于行业低迷、急需用人之际匆促上阵,入行之后,未加深思地接受了不少口耳相传的格言,也顺理成章一并收纳了许多本地偏见。至于多年的从业者,埋首罕抬头,习而相忘,惯而失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如果注意到一个行业缺乏中心思想,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思路匮乏废话不少,为什么客套话连篇而锐见罕闻。对此,思想家有现成的剖析:“人们有时并不寻求正确的东西,而是寻求与自己的愚蠢成见相吻合的东西。这是心理学规律。”

用编辑的字斟句酌来切入,比如,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坚守出版”。也许它表现了一种职业信仰,惋惜内容却颇为空洞,反而泄露了弥漫在这个行业中的某种消极情绪。加之此话悲情意味太浓,口号感太重,是“决胜战”“攻坚战”的悲壮翻版,究其实际,坚守之“守”,多为换生不如守熟之“守”,而非家园留守之“守”。此外,尚有“为人做嫁衣”之类的职业理念。何以对“坚守”不以为然,是我总感到职业与兴趣固然难以两全,然而因职业参与总还有些乐子可寻。按照这个思路,“坚守”不如“乐在”,职业选择本是从业者的自由,既然此处痛苦,大可往彼乐土。因此,职业的光明,系于职业角色的充分发挥。

铺垫如此,基本意思是说,一个出版从业人员,理当经由编辑职业而成就为职业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即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首先是头脑中时刻存在的职业意识,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是积久贯通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可以决定本职工作的品格与质量,职业素养则决定着本职工作的持续、创新的发展。从职业主义的角度去梳理“编辑的养成”,就有一系列的命题,将之具体化和条理化,权且从职业意识、职业身份、职业深情和职业贡献等角度作一个考察。

第一,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一种从事既久、自然而然的思维惯性,对于同一事件,职业意识能触发从业者的本职联想。笔者曾经读到一段关于画艺与文艺的参校,“好比西方的绘画,当前国内的写作也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种是无故事,无人性揭露,无社会意义的印象主义。以华丽伤感,精致颓靡的状态取胜,如梵高。一种是故事深沉,直抵人性的善恶,社会意义颇丰的批判现实主义。它以诚实、成熟、承前启后的态度与热情活着,如德拉克罗瓦。”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及培养

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的作用及培养 摘要: 知法爱法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对大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拥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可以及时有效的保护人自身的权益和生命安全。工作初期要签的劳动伙同法,和人结婚也有婚姻法对自己的保护。如果什么都不了解一点的话。吃亏了受伤害了都不知道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所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都有重大作用的的事情,相当于在培养一种自尊、自律、自强是人生态度。 摘要:大学生法律培养作用 一、非法律专业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意义 “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 ①高尔斯华绥曾经这样说过。可见法律就是一样用来保护我们自身权益的至高无上的权利。知法懂法通晓利用基本法律常识来保护自己,就怕的是你不懂法。所以为每个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法律方面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②康德这句话既客观又公正的阐释了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可以用来保护我们普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到侵害。工作顺心了,生活开心了,身心自然就健康了,人自然就幸福了,我们追求的生活自然就来了。所以在进入社会之前要学会从头到尾的保护自己,因此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法律是非常有必要的。懂得一些基本法律,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更好的做出理智正确的判断与取舍,在自己受到伤害时懂得用法律为自己保驾护航,使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在别人受到伤害时,还可以保护他人,助人为乐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 二、法律的作用 1、对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群雄割据,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是因为各派的思想主张法律不同,各自认同的君王不同,才会有那么多的战乱和纷争,以致人民在这样的局面下倍受欺凌,时局动荡。儒家认为只要人人遵守符合其身分、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便可长治久安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重要性,提出礼治的口号。同时也主张德治。孔子说“为政以德”。他比较德刑的优劣,得出结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既坚信人之善恶是教化所致,也坚信教化只是在位者一二人潜移默化的力量,于是从德治主义愆而为人治主义。这样的法治理念在和平时期还行,在战争纷乱的年代就不行了。 法家反对礼治、德治、人治,主张法治。认为国之所以治在于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否认仁义道德的价值,认为并不足以止乱,无益于治。法律的作用原在禁恶,非为劝善。 ①出自英国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②出自德国哲学家康德

浅谈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提纲 浅谈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引言 二、法律意识的概述 三、小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1、学校教育重知轻行,相关的法制教育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2、法制教育方式单一枯燥,或用“德育”代替“法育” 3、部分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1、家长无视法规,错误的教育方式造就了恶劣的家教环境 2、家教指导不到位,家长“无识可授” (三)执法不力,社会不良风气、消极文化腐蚀着孩子(四)小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影响着法律意识的形成四、浅析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法律教育环境 1、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规范性 2、联系生活,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3、以“法”治班,培养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实效性(二)提高家庭法律意识教育的品质 1、政府领头,立法予以保障 2、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制教育阵地 (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五、总论

目录 一、引言 (3) 二、法律意识的概述 (4) 三、小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5) 1、学校教育重知轻行,相关的法制教育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5) 2、法制教育方式单一枯燥,或用“德育”代替“法育” (5) 3、部分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 (6)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 (6) 1、家长无视法规,错误的教育方式造就了恶劣的家教环境 (6) 2、家教指导不到位,家长“无识可授” (7) (三)执法不力,社会不良风气、消极文化腐蚀着孩子 (7) (四)小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影响着法律意识的形成 (8) 四、浅析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8)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法律教育环境 (8) 1、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规范性 (9) 2、联系生活,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9) 3、以“法”治班,培养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10) (二)提高家庭法律意识教育的品质 (11) 1、政府领头,立法予以保障 (11) 2、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 (11)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制教育阵地 (12) (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12) 五、总论 (13)

图书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市场意识

图书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市场意识 一名优秀的图书营销人员,应该是读者和出版社编辑之间的桥梁,既要把书籍当成一件艺术品,选择好合适的读者,把这件艺术品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又要能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捕捉热点,及时反馈给编辑部门,为艺术品的再创造提供帮助。从某种程度而言,他应当是“经营”的高手,而不是简单的“卖书人”。“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这句看似普通,实则涵盖了图书营销诸多内容的话,正是从业人员市场意识的真实写照。 一名优秀的图书营销人员应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市场意识: 一是市场信息收集处理意识。一本适销对路的图书,应当能够基本满足某个读者群的阅读需求或者是激发了潜在的读者需求。而图书营销人员的主要作用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图书送到需要它的读者手中,要做到这一点,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出版社图书发行人员仍停留在推销图书的层面上,与编辑缺乏沟通,产品有什么特色?不知道;不搜集和整理市场信息,有多大市场潜力?不清楚;以主发为主,不重视销售跟踪和售后服务,粗放经营,简单管理。推销业绩的好坏成为衡量从业人员职业水平的唯一标准。

一般来说,市场信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各项改革措施。如教育部发出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教辅图书的销售就面临着严峻考验,这类图书的出版应慎重筛选,减少盲目性。 2.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体报道的热点和焦点,如青藏铁路的通车引起的西藏旅游图书的热销等。 3. 通过各类相关行业的新闻报道、分析调查报告等获取的专业信息,深入了解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 4.通过批发书店、零售书店的销售数据了解市场热点,把握销售动态。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尚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收集整理各类图书市场信息的机制,这就要求图书营销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树立信息收集整理的意识和行为,对自己所负责的片、区的各种信息要更加重视,最大限度地开发市场和营造市场。 二是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模式的意识。营销与一般的销售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营销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图书营销人员的工作也必须时时体现这种理念,从强调本版书的特点和优势,刺激和影响销售商的兴趣,到图书上架,完成推销行为;从引起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实现销售目的,到做好售后服务,评估销售效果,都需要营销人员能够以人为本,针对不

2018报纸新闻编辑年终个人总结范文

2018报纸新闻编辑年终个人总结范文 在繁忙的工作中,xx年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是过得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一年来,在书记、部室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现将工作总结 一、新闻编辑工作 新闻编辑是企业内部新闻信息综合发布工作岗位,工作服务对象既对领导又对基层,每天都通过网络与全体员工“亲密接触”,新闻发布的质量和水平都直接影响到舆情导向和企业形象。为此,我坚持少讲话多做事的原则,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 1、围绕企业中心积极组稿编稿,发挥网络宣传优势。今年的网络新闻一块,按领导的指示,重点结合局安全生产、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援川电网重建等中心工作,快捷、图文并茂的开展宣传报道,先后在**信息港开辟了【春季安检】、【科学发展观】、【大家谈】(营销服务反违章大家谈)、【**援建系列】、【严抓严管强势推进】、【抓好秋检夯实基础】、【庆国庆保稳定】、【诚信 ;感恩】、【芙蓉风采】、【营销服务反违章】、【学安规保安全】等十个专栏进行重点宣传。在稿件编发过程中,从严把住编辑关,避免了新闻随意发和滥发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网络新闻发稿的严肃性,提高了网站质量。据统计,到11月20日止,**信息港共刊发网络新闻2229条,其中局内新闻1111条。 2、定向服务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创新栏目办好报。年初,围绕部门领导提出的对《**电力报》版面进行重新策划创新的办报思路,积

极和对口服务的党政工团各责任部门沟通,对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板块版面进行调整,重新设置了《科学发展观》、《党员风采》、《基层党建》、《廉政征文》、《员工之声》、《芙蓉花开》、《企业青年》等专栏。在下半年对版面分工进行调整后负责《**》文学版块,接手后有意识的加强了与各单位文学、摄影爱好者联系,配合企业中心工作以及各类大型活动约稿,力争文章和图片主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实反映出一线员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同时在平时还留心多看报多学习,广泛借鉴其他报纸的板式风格,争取版面灵活、美观,尽可能扩大报纸的影响面,得到职工的关注。 3、完成报纸分发和网站、报纸的发稿统计工作。 二、新闻采写工作 1、配合中心工作,认真采写新闻稿件。4月份,作为局新闻工作人员,很荣幸的得到了跟随张书记到**,到我局援川电网重建一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机会。在一线的路途和工地上,总被同事们在平凡的工作及言谈中表现出来对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奉献精神所打动,在完成现场新闻稿之后完成了人物通讯稿件《立在**援建工地上的杆子》,此稿件先后在国家电网报、湖南电力报、**晚报等媒体发表。此外还配合春检、营销服务反违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工作完成了一些宣传稿件。 2、积极主动抓线索,尽力展示企业工作亮点。因为负责平时的网络来稿初审,所以有很多机会了解到很多基层单位的工作亮点。工作中我认真阅读每一条基层来稿,除认真完成编辑发稿任务外,只要是认为有新闻价值的稿件,都积极与通讯员沟通,提出相关补充采写建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617079928.html,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 作者:何明秀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4期 摘要:融媒体发展下广播电视台新闻工作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新闻记者编辑意识有待创新和提升。基于此,文章對广电新闻记者编辑意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广播新闻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对于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信息的需求。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编辑意识和基本业务能力,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收视率,才能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行业更好的发展。 一、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的重要意义 第一,很多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实时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新闻采写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新闻的发展动态。这对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对于新闻事件的把握力,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对新闻事件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及时进行编辑。其次,新闻工作者需要对后续新闻事件的发展态势做深入采访,要有充分质疑的精神,对新闻事件有了整体的了解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报道,从而保障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不会误导舆论的导向。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强化使命和担当,在报道过程中力求实事求是,不做虚假新闻。此外,新闻工作者要提取合适的标题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这些是记者的职责,需要有编辑意识。[1]第二,一个好的新闻作品需要从编辑到后期处理进行改进。这既是 一个独立的环节,又是两者之间的环节。注重采访和后期工作(本质上是为了呈现更好的采访视频效果),从而塑造出一个好的新闻节目。第三,合理的编辑意识可以把控整个采访局面。新闻报道节目需要客观真实,更多的新闻工作者需要了解事件的脉络,根据真实情况做出判断,而不是自我判断。这也是对专业记者素质的要求。编辑意识可以约束记者的自我约束意识,坚持客观、真实、正确的方向。 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编辑意识的策略 1.确保时新性 对于新闻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时效性和新鲜感的保持。与纸媒相比,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时新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新闻类这些繁琐的环节无疑延长了观众的观看实效,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往往已经距离事件时间较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观看兴趣。[2] 2.加强新闻记者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的关键。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提高整个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要增强师资力量。师资薄弱是影响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第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学生授课或者讲专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提高学生适用法律能力。最后,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一起抓,在课堂上不能偏向任何一方的教学,只有这两者共同发展的大学生,才称得上高素质的大学生。 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法律知识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来组织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适当时可以组织课堂辩论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

3.促使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敬仰,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的意 识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 学生授课,开讲座,利用他们法律工作中的案例,来个现场断案,在学生中树立法律的威严,剔除社会上的各种妨碍法律公平公正的干扰,促使他们树立对法律的敬仰,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是高校法制教育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校除了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同时也要加强对大 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把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他们了解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规定,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把他们培育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为了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进一步理解加强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呈现以下特点:

编辑需要怎样的市场意识

特?/?别?/?策?/?划 SPECIAL 15 2015年? 科技与出版?第?3?期 在转企改制、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在数字化全媒体出版的新形势下,对编辑市场意识甚至经营能力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境下,有必要强调编辑的职责,强调市场意识与编辑职责的不可分性,不能脱离编辑的职责片面地强调所谓的市场意识,否则就容易走偏。真正的市场意识首先意味着责任和服务意识,对公共利益的责任和对个体消费者的服务,具有文化和商品双重属性的图书,在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更高。 1?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是最 大和最持久的市场 所谓的市场,说到底就是需求。对于出版业和图书产品而言,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就是最大和最持久的市场。 首先,符合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的图书更具传世价值。传世之作是出版人的理想和追求,什么样的作品能够传之后世,具有文化积累和传承的价值,对此的回答可能是见仁见智的,在我看来,顺应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的作品更具有传世价值,这样的市场也因此更具长久性,这一点已经被近现代中国出版史反复证明。早在清朝皇帝还在位, 识汉字的人还不多的19世纪末,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便认准了英语这个未来的大市场,率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英语图书,开 商务印书馆,100710,北京 辟了英语教科书和工具书的市场,一直到现在英语图书市场都是中国出版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对英语市场的判断,基于两大因素:其一是上海作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洋人和洋货大量涌入,英语交流成为那个时代的迫切需要;其二,长期以来落后挨打的局面,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认识到,除了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因此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这同样离不开英语。几乎在开辟英语图书市场的同时,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为标志,商务印书馆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思想性名著,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引进现代化的思想,此后100余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在改革开放之后终成《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个百年品牌,现在仍享受着学术界和文化、出版等社会各界的赞誉,并且在中国新的现代化征程中,这套书在继续出版,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国家之需、民族之需和时代之需就是最大和最持久的市场。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对于我们出版业来说,就是市场的方向,我们的选题资源就蕴藏其中。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规定了中国“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服务,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内容资源和内在动力。此外,主题出版也 《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在王府井书店的签售会主题是:“摒弃金榜题名,追寻最佳匹配”。旨在颠覆流行的“赢在起跑线上”和“金榜题名”。受到了教育媒体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这个主题受到了家长老师和教育媒体的普遍重视,吸引了很多媒体报道和转载。 很多作者认为出畅销书要有出版社的人脉,很多营销认为宣传需要媒体人脉,很多编辑认为策划畅销书需要作者人脉。我认为,如果希望出版可持续的畅销书、真实的畅销书,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和创意灵感,而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创新才是畅销书的创作源泉的信念。 ■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探讨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9T16:54:30.40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王永中 [导读] 摘要:目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编辑面临着重大威胁,因此,对于新闻编辑的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江苏金湖 211600 摘要:目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编辑面临着重大威胁,因此,对于新闻编辑的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转换危机的过程中,要求新闻编辑工作人员不仅要继承传统媒体方式的精华之处,同时更要汲取新媒体方式的潮流方向,将两者科学地融合,才能真正的改变危机局面,转危为安,吸引更多的新闻观众,实现新闻编辑的有利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新闻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新闻行业的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者要具有全面了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能力,只有真正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看到新闻在新时期的蓬勃发展。所以我们一定注重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致力于创造出具有很好创新性的新闻节目,只有创新性好的新闻节目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1 探讨目前新闻编辑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1.1 新闻编辑内容没有说服力 新闻编辑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途径,它的责任主要是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有很多的新闻节目并没有传递出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反而是无用的信息占据了新闻节目,观众之所以对新闻节目感兴趣,是因为他们从中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说,对于苍白无力的新闻节目并不会受到观众的喜欢,从而失去了吸引观众眼球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成不变的节目编排上,并没有挖掘出新闻的真正意义,其新闻的深度与广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新闻记者报道的内容有没有真正的表达出新闻的本质,很多的新闻报道形式单一,而这些正是观众视觉发生转移的关键问题。因此,新闻节目对于大众的影响力普遍下降。观众对于那些平淡乏味、信息量少、内容单一枯燥的新闻节目是不会感兴趣的;即使一些新闻节目包含很多信息,但是有价值的却只占一小部分,这样的节目同样不受观众喜欢。 1.2 新闻编辑缺乏时效性 时效性对于各种各样的新闻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样,时效性也是新闻节目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新闻节目想要吸引观众,一定要保证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新鲜感往往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很多的新闻节目并没有做到时效性,经常报道一些过于陈旧的新闻材料,报道的并不是最新的消息,而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这样的新闻节目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新”闻应该具有的作用,无法起到传递最新新闻的目的,更无法实现向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任务,相反,这样的新闻会使观众失去对收听收视新闻节目的兴趣。 1.3 编排单一,新闻传递形式老套 审美疲劳是所有人的特质,再美好的事物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样,形式单一的新闻节目也不例外。由于新闻节目的报道方式较为单一,所以观众会对其失去兴趣产生反感。新闻节目的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以及报道形式单一僵硬,也会使观众无法对其产生兴趣。整档节目自始至终完全程序化、毫无变通,时间长了观众就会厌烦这档新闻节目,从而放弃观看或收听这档新闻节目。 2 怎样培养和提高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 2.1 要注重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想要使电视或广播节目具有创新性,一方面要培养新闻节目编辑者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新闻编辑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不等同,它们之间不是平行关系,实际上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想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所以一定要格外重视新闻编辑者的创新意识。质疑是一个人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但是,质疑不仅仅是表面意思,新闻编辑者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对新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也就是说新闻编辑者要具有能够判断出素材中哪些部分是需要质疑的,要真正了解新闻素材中的分歧才能发掘出具有价值的新闻点。因此,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新闻素材进行编整。所以,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就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2.2 及时更新新闻的编排模式,避免编排单一 新闻编排模式的创新体现了新闻节目的创新,在整个的新闻制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新闻的编排。新闻播放的内容分为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两类。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之间的比例是根据新闻内容来分配的,简言之,记者与编辑的工作主要就是对采集得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整理与筛选,根据新闻节目的需求合理的安排各种信息。 2.3 培养综合素质 新闻编辑者的工作类似于厨师的工作,收集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类似于并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食材,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是经过优秀的厨师将各种食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得到的,但是如果厨师并没有合理的调配食材,那么做出来的食物不仅不美味,甚至不能果腹。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也一样,新闻材料需要它们深思熟虑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合理的编辑材料。为了让新闻节目更加富有吸引力,编辑者们需要运用合理而且科学的编辑艺术与编辑技巧来整理材料。身为一位新闻的编辑,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优秀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还应该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事物与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新闻编辑者应更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敏捷的洞察力和新颖的思路。只有这样编辑出来的新闻节目才能更有深度进而博得观众眼球和收视率,得到人们的喜爱。 2.4 具体融合新媒体,加强融合能力 通过研究新闻的实时性的特点来提高融合能力,传统的媒体的传播媒介比较老套,已经跟不上信息化的时代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融媒体应当加强融入新闻的编辑。通过融媒体的优势来发挥新闻。新闻具有权威性,大众从电视台或广播上了解新闻都是深信不疑的,一个国家授权发布的新闻也应当具有国家的权威性。所以融媒体可以通过媒介的传播来传播新闻。目前在实际的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媒体人的差异性,各种新闻的出现都难以让人辨别真假。网络上的假新闻也是层出不穷,或者很多媒体人在没有充分的了解事件的原由就发布不是全面的新闻,蒙蔽受众群众,使得受众群众不能够真正的了解事件,对事件背后的原由一无所知。所以相比之下,传统的新闻根据有

新闻编辑记者职称评定标准

新闻编辑记者职称评定 标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文件安徽省人事厅文件 皖新职改字[2006]30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委宣传部,各市人事局,省直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进二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 精神,结合我省新闻工作实际,我们重新制订了《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 评审标准条件(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我省新闻专业技术 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新闻专业技术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新闻专业技术资格的名称为:高级记者、高级

编辑;主任记者、主任编辑;记者、编辑;助理记者、助理编辑。第三条对符合本标准条件申报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对在新闻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在安徽省所有公开发行的报纸、新闻性期刊和经国家批准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新闻网站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新闻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在皖从事新闻采编工作1年以上的新闻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非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 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新闻系列相应 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坚 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遵守国家法律法 规和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忠于职守,敬业奉献。 第八条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 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在编辑岗

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注重理论学习,增加课堂教学。正确的极强的法律意识绝不是空中楼阁,而要以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作为底蕴,因而大学生首要的是学习法律,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我们国家基本部门法的理论,如宪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诉讼法等等,这是确立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不学法、不懂法便不会有正确的法律观,更谈不上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有关法学原理系统地讲清、讲透,使学生学习能抓住重点,领会实质,以便牢固地把握法律的基本原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奠定基础。注重法律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增加课时,通过大量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强化学生的法律意 2.注重家庭支持,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坚强的后盾。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知法、守法的楷模。家长应保持与子女的联系,积极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并及时掌握子女的心理需求与思想动态,给予子女相应的指导和关爱,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症结,矫正他们不端的行为,抑制他们过分的物质欲求,使子女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外界不良诱惑的能力。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至关重要。宏观上,我国必须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真正落到实处,使法律和制度不依领导人的看法而改变,克服无法可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现象,真正作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依规章办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法制教育,惩办腐败,完善社会监督,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微观上,要预防和惩治一切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有害书刊、音像制品及非法网站毒害大学生,净化环境,强化治安,在全社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形成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舆论和风气。 4.大学生也应该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自己主观方面的接受,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所以只有大学生自己积极的学法、懂法并用法,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利益,同时提醒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保障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是解决如何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的根本所在。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各项具体的工作。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大多因为法律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作了简要阐述。从培养目标上看,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爱憎情感;二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三要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四要培养学生自尊、自强和自律意识。从培养途径上看,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庭、学校、司法和社会的各自优势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重要性;培养途径 近些年来,问题青少年的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近切和重要。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然而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结构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和情绪,是对法律现象的自发的反映形式。中学生受年龄、智力及成长环境所限,在法律意识上基本上处于法律心理水平。法律观念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意识,它是人们在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反复形成的,用来认识、判断和体验法律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但尚未系统化的动态心理结构。中学生在法律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有目的的法治教育,逐步形成法律观念。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部分学生有了较强的法律观念,极少数学生法律观念仍很淡薄,不时有违法和严重违纪现象发生。中学阶段是学生法律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应采取有目的的教育措施,促使学生健康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思想是一种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它由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法律观点和法律学说所组成,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论化认识的产物,也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反映形式。由于中学生不可能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也难于用法律知识指导实践,因此中学生从群体意义上讲,不可能形成稳固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法与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与心理态度的总称,就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就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与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就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依法治国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有效实施就是以全体公民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前提的。大学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建设的栋梁,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较为模糊。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观念。我国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与法律就是由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就是全体人民意志的反映,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在我国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宪法与法律的这种权威。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与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近几年来,问题青少年的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近切和重要。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然而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法律意

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它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蕴涵着个人及群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去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那么,如何去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去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我们的专业法律人士就应该去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以下我想就谈一点认识,求教于方家。

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题目: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调查与分析 专业: 班级: 组长: 组员: 成员分工: 调查目的: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法律意识是一种较为宽泛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讲,法律意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法律问题的观点、态度与解决方法,简单得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素质修养的必备要求,是能够懂法运用法律的前提;对实际案例的解决是法律意识高低的具体表现,具有直观性。因此,为了客观地了解我校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了解我校在校学生对法律问题的观点与态度,我们组织了关于学生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 摘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更为迫切。但近几年来,在大学校园里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不稳定因素凸显,导致一系列犯罪事件的发生,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刻不容缓。这篇论文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作了法律方面的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正文: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全面分析。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差。 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来源很局限,大多只是从教育中获得。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导致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不强。 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了了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田百军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 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辽宁大学党政办公室,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 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8)01-0213-02 【教育研究】 213 2008.1理论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