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球仪》一课是《科学》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一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内容,属于课标中“我们居住的星球”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地球有一点了解的基础上步入本课学习的,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作知识铺垫。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识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自学能力,但是对地球仪的知识比较陌生,初次接触,对于本课的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难度。

二、说教法学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直观演示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六、说板书

板书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楚、知识系统、对比明显,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采用师生共同板书的方式,增添了师生互动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七上地理《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

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 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与课件设计等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课标要求及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仅在基础知识方面,更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考虑到学生在 1—6 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 7—9 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此外,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合于人类生存的星球,所以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而地球仪正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所以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及其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7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的一开始就学习地球及其运动,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利用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的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具体标准: 1.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地球和地球仪》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①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③纬线和经线④利用经纬网定位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而且还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广泛应用。《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教材着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三)本节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海边看船”和“月食现象”,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关于地球的大小,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 地球的模型 -- 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纬线和经线: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所以教材一开始首先给了一幅“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图。让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组成和用来确定位置的经线、纬线和经纬网。并给了一组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赤道纪念碑。关于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教材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学生活动时要围绕观察地球仪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 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 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 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 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 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 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 运动有关,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册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

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内蒙古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认识地球”这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另外教材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地球仪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 会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地球仪”、“经纬网”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

点、线、面,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5、知道地球仪和地图都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6、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和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的相关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探究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小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地球风光片的展示,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创设学习情景。 【二】初步感知,了解地球仪。 通过旧知导入,辨别方向的复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建立知识的系统性,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初步观察地球仪的外貌,说说自己的发现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提问能力。设下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引起学习的兴趣。【三】集体探讨,学习经线。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汇报等形式,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为下个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小组合作,学习纬线。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合作、探究,按照老师的提示学习纬线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小组汇报、学生板书、教师点拨等互动方式,使纬线的相关知识具体明确,给学生留下正确的印象。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一方面把学习知识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五】巩固拓展,体会作用。 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闯关的形式总结了经线纬线的知识要点,并补充关于赤道纪念碑、子午宫的相关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运用按照座位号找人物的方法,体会经纬线的作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最后通过找北京、乌鲁木齐、香港的经纬度的位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这一环节主要是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能力的培养。 六、集体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通过“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的引导,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和继续探索地球奥妙的精神,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采用提纲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条理清楚、知识系统、对比明显,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采用师生共同板书的方式,增添了师生互动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来解说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我的解说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一,教学理念和课标 新课程倡导: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主导,学生则是主体。 新课标要求: 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二、教材分析 本章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重要的纬线,纬度带的划分,半球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等等。 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素材,本节也着力体现了地理课标的要求,即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之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读图的能力也相对很弱;再加上生活实践很少;学习地理生涩,这是不利的一面,但他们求知欲强,对地理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认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

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重难点: 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 ⑴纬度与经度的划分和规律。⑵东西半球的划分。 ⑶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模式 根据我校提倡的五步教学法,步奏依次是:自主导学,交流展示,点拨例析,巩固训练,归整检测 五,案例分析: 以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为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神舟飞船回家为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出示学习目标: 3:出示自学提示,帮助学生自主导学: 4,学生合作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5,点拨例析: 在经纬线方面,将经线与纬线、南北东西半球分开讲解,先让学生认识纬线判定南北纬,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然后是经线的判定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样处理,学生会很清晰明白,不容易弄混淆。 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向学生展示,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记忆犹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内容简单化。 以学案的方式出示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知识,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点。 下面是具体图片演示,,,, 6,巩固练习:生填写纬线经线特点表格。 7,归整检测。 结束!!!

《地球仪与经纬网》说课稿

《地球仪和经纬网》说课稿 黄州区陈潭秋中学戴斯琪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大家好!我是黄州区陈潭秋中学的戴斯琪!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仪和经纬网》。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大部分进行说明。 首先,说说教材。 第一大部分:教材分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地位与作用 《地球仪和经纬网》是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中的内容。 这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包括: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等四个知识点。教材内容很抽象,空间想象难度大,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教材在编排上安排了很多地图,尽量减少文字叙述,通过直观图形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这是初中生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二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知识和方法将在本学期和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学习,锻炼自己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并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学好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 难点:经纬线的特征与经纬度的划分。 说完教材,我再来说说学生。 第二大部分:学情分析。 从学生各方面的分析来看,他们的特征主要体现一个字“新”,可以说是新学校、新学生、新课程。 新学校:刚进入初中,身临新学校、接触新老师、认识新同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一切都会显得陌生和新奇。 新学生:他们是初中新生,在课堂上容易表现出好动、好奇、好玩、好表现的特点、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 新课程: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初步了解了一点地理知识,在数学课中学了数对,这对经纬网的学习有基础作用。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采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第三大部分:教学策略 我所说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具准备这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方法 2.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让学生“学会”,“学好”,更要让学生“会学”“乐学”,我设计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观察、讨论、比较以及实验等手段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3.教学准备: 教具主要有多媒体课件、谷歌地球软件、地球仪、相关图片等; 学具主要有乒乓球、铁丝、锥子、橡皮泥和笔、制作小地球仪。 下面我来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的安排。 第四大部分: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2.自主探究,总结规律;3.快乐学习、学以致用;4.课堂小结、巩固提升;5.作业训练,制作模型。下面我具体说一说!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新闻视频播放:2013年7月1日,中国海监四艘执法船在中国钓鱼岛的领海进行 常态化巡航,并对日本四艘非法窜入我领海的渔船进行了驱离。 师问:你知道钓鱼岛在哪里吗?答:它在东经123°、北纬25° 你知道东经和北纬是什么意思吗?123°和25°是怎样划分的?你能在地球上找 到这个点吗?地球很大,怎样才能准确的找到这个点呢?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 地球仪。 通过讲新闻与提问吸 引学生注意力,激发 学生好奇心和求知 欲。 通过中国在钓鱼岛常 态化巡航,增强学生 爱国之情。 (二) 自地球仪 的结构 首先教师播放课件“地球仪”,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仪的由来。 再让学生观察小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上面有些什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 能力,增强了空间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和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乃至整个地理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必备知识。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其中经度和经线的相关知识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经纬网定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主要内容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经线和纬线 4、利用经纬网定位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2、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个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经纬线的特征,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经纬网地球仪、大挂图、练读卡〔经纬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本初子午线,知道经线、经度的特点;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东西经度的划分、认读和书写。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经线、经度的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有关地球仪知识,为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促进学生空间概念形成,培养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 【五】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认知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发展思辩认知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正确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举例教学法 以形象的图片和身边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3、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于中学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

高中地球与地球仪说课稿

高中地球与地球仪说课稿 高中地球与地球仪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球与地球仪》复习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变革了原来“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式的课程体系,而采用行为目标方式表述内容,以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不再陷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泥潭。 2、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标准的要求我设置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复习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巩固经线和纬线的概念,掌握经度、纬度的含义;熟悉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熟悉南北半球和

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精心设计的信息整合课件,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浅入、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2、学法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渐进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如下: 1、开门见山、直入话题 2、温故知新、知识梳理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顺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的自转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也为写一节地球的公转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

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 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自转,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意义和作用 《地球自转》是中图版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中地球运动的第一课时,此时学生 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和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等知识。本节课主要内容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从教材编写内容上来看是地球从静到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一课;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地球公转及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运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的基本方法。 (2).运用地球仪说出地球自转的转动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选”、“转”、“绘”、“练”、“思”的教学环节使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难点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说学情、教法、学法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理课程标准 1、提出---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实验等。 2、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位和生存能力。 3、指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里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在做中会”。 (二)学情分析 1. 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简单了解,但知识零散的,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不足。 2、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敢说敢做,好表现。 (三)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法归纳法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 运用学案、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和手电筒地理工具作为教学手段,辅助师生间交流讨论 (五)、学法指导和实施途径 1、通过运用手电筒和地球仪两种地理工具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创设真实地参与情境,突破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障碍。 2、通过总结演示自转过程的注意事项和绘制自转示意图,解决学生认知的偏差。 3、通过练习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通过对自转地理现象的拓展进一步强化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1、新课导入 问题----“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们信吗?为什么? 2、自选工具 设疑---出现昼夜现象的条件 3、一转地球仪 合探---观察归纳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说明产生的地理现象 4、二转地球仪 引探----总结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绘制示意图 再探---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地理概念 6、课堂练习 提升----突出重点难点 7、思考

地球的公转——说课稿

地球公转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一年级上册中的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与地球的自转一起构成地球运动。这两种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同时与初中知识点连接并深化发展。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对以后要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差异等,有着铺垫作用,所以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1 课标分析: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能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 2 学情分析: a.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和物理知识,同时也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其地理意义,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b.但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c.从学习动力方面看: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3 三维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轨道与黄赤交角;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②技能目标:能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③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

《地球的公转》说课稿

《地球的公转》说课稿 一、课题陈述: (一)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该部分内容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2.作用: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解释许多地理现象的坚实基础(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变化、四季冷暖更替、地表五带划分及相关现象的形成)。 (二)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四季更替的原因及划分; (2)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五带划分的依据及类型。 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利用生活事例,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3.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并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来使自己身边的生活更加地美好和快乐。 4.教学重点: (1)太阳照射状况引起的四季划分; (2)五带的划分及热量的分布状况。 5.教学难点: 引起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原因的探究。 6.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探究法、比较图表法、活动讨论法、情境表演法等。 (三)教辅工具: 《地球公转》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册等。 二、学情分析: 1.对课堂的引导力:由于这一部分内容相对难以理解,因而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至关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理解力是本节要努力实现的。 2.对课堂的控制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分析、讨论、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实现师生的互动是本节要努力构造的。 3.对课堂的反馈力: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必需是及时和有效的,如何充分地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疑问是本节要努力达到的。 三、教学过程安排: (一)新课导入:(1') 大家见过跳芭蕾舞的演员吗?当她们转动优美舞姿的时候,是不是还会向一定的方向移动呢?我们脚底下的地球的运动就好比这样的一个过程,它在边自转的同时,也会边向一定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地球的公转。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地球公转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课件演示): 1.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板书]:(2')

初一人教版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乌丹六中于志新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两个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第一节为《地球和地球仪》,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等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在学情方面,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了好奇,但是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上课时我会多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③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2、教学难点: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五、说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运用,简答直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演示法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自转,更加直观,清晰明了。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六、说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段郢中心学校李勤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以下环节:1、说教材分析2、说学情分析3、说教学模式 4、说教学设计 5、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一学生的能力现状||,本着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二、说学情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3、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说学法 本节课立足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在主动和质疑中发展||,在合作和讨论中增长知识||,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构建平等、愉快、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说模式四环导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二、合作探究三、展示点拨四、达标拓展 五、说教学设计 1、通过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设计的意图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2、学生阅读教材(P2~P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新知 (1)学生小组合作来探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设计的意图是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资源共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