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江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

张江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

张江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
张江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

张江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建设消除科技创新“孤岛现象”

“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总书记的讲话,让上海科学院副院长、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石谦十分感慨。

石谦说,产业链和创新链有不同的规律,前者追求快速复制,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而后者追求原创性,只争第一不做第二,对复制缺乏兴趣。如何把这两个“链”结合起来?应以产业为牵引,使创新链有效地部署到产业链中,产生协同效应。如果这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出现“孤岛现象”——科研成果无法进入产业链,成为一个个碎片化的“孤岛”。

上海产研院推出了“创新伙伴计划”。所有项目,都是上海产研院与企业共同商讨、反复提炼后确立的,体现以产业为牵引的导向。立项后,上海产研院与企业各选出一批研发人员,组成合作团队,开展项目攻关。石谦说,“我们要推动的不是传统的科研项目,而是市场化项目,创新成果要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市场价值。”

上海产研院已开展数十个“创新伙伴计划”合作项目,“3D打印应用”就是其中之一。该院围绕企业、医院等3D打印用户的需求,搭建平台,与企业合作研发设备,并组织高校专家研发新型3D打印材料,使之与设备相匹配。如今,高校的材料研究成果已具备了产业化条件。

张江全面启动国际人才试验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总书记的讲话,令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曹振全感到振奋。星期天,他和同事们都在加班研究市委“一号课题”的分课题,其中就包括“张江示范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

曹振全表示,课题制订的政策方案,将使更多国际一流人才愿意来张江发展,同时让更多本土人才拥有国际影响力。这套正在起草完善的方案,拟提出13类政策创新建议,包括: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手续、技术移民制度试点、加大力度的股权激励试点、人才创办企业资助、产学研机构人才双向流动试点等。

据透露,为了集聚高端国际人才,张江示范区将重点引进新兴产业细分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争取先行先试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选择条件成熟的园区建立离岸创业基地,为海外人才离岸创业提供平台。张江还计划设立海外人才联络点,依托国际猎头公司,面向全球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端人才。

为了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张江示范区正在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领衔开展先进技术研发应用的国际合作,对转化国际前沿科技成果所需的中试、试制和示范性应用给予资助。

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园区管理人才也不可或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正在制订园区建设管理人才的海外培训计划,将与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著名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遴选懂外语、高素质、有潜力的园区管理骨干和公共管理人才到境外培训和挂职锻炼,提升园区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根据“两步走”时间表,从2015年至2017年,张江示范区将初步建立和理顺国际人才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全面启动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的各项措施;从2018年至2020年,将基本建成国际人才试验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和人才战略高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脚步更急迫

“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领域,应更加积极,做出应有贡献”,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金力说。目前,复旦拟针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启动一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如:面向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网络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高集成移动智能终端芯片,可穿戴、智能家居芯片和信息安全芯片等关键技术,实现新型、特殊器件在高端、专用领域的开发应用;建立面向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下一代大规模应用的特色工艺,确立国内领先工艺研发和生产水平。

对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否则创新可能成为无本之木。金力指出,纵观全球已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中心,都有一所或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创新驱动力之一,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也更加急迫。

采访中,多位高校教授表示,在立足自身创新的基础上,大学可以更好地汇聚海内外创新资源。如上海交大与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承担“超大城市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方案”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共建“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发中心”;何志明院士课题组获得美国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正式立项;“生物代谢与发育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建设论证……与世界各国开展实质性重大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科研合作能力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放大上海的城市创新影响力。

培养国际化_个性化_创新型的计算机人才_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铭教授

专/ 题/ 策/ 划
培养国际化、个性化、创新型的 计算机人才
——访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铭教授
本刊记者:郭小明 / 文 各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其灵活性, 给学生提供更 多的选择。对学习优秀、能力较强的学生允许在主修 专业之外经过批准辅修第二专业。 1988 年北京大学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 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教学改革方针,本科阶 段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 高年级进入宽口 径的专业教育并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课。 2001 年开始“元培计划”本科教改试验,全面试 行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教育和课 程学分制,为今后在全校推广提供经验。同年开始举 办“元培计划”实验班,可以说是未来北大本科教育
张铭教授,1966 年生,籍贯山西,现任职北京大学信 息科学技术学院,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主持教师。 主要科研方向为数 据库与信息系统、语义网、数字图书馆,曾发表科研 与教学论文 45 篇,著作和教材 5 部。2001-2005 年任 教育部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 员会秘书, 参与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 方向教学规范的制定工作。2006 被聘任为教育部高 等教育理工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任期 5 年。
模式的雏形和发展方向。 2002年进行了大幅度的教学计划修订, 减少了总 学分和必修课的学分,取消限制性选修课,突出宽基 础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学生所需修得的学分 为 140 分,部分院系只需 130 分。从 2003 级本科新生 实行新的教学计划, 全面推行院系大学科类招生, 低 “ 年级打通,高年级分流” 。目前,北大每学期开设160 门左右通选课,分属于文理不同的五个领域,以国外 著名大学的“核心课程”为参考、结合国内和北大的 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北 京大学设立 “本科生科研基金” ,鼓励学有余力的优 秀本科生提早参加科研工作, 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 导师指导下, 《Science》 在 等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 物上发表论文,很多本科生发表的论文被 SCI 索引。 北京大学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坚持 , “一流的教 学培养一流的人才”的信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
记者: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讨论和实践始于何 时?它对北京大学教学发展有何意义? 张铭:1977 年恢复高考以后到 1981 年,北京大 学实行学年学时制, 学制四年。这样的教学计划“规 定过死,学生负担过重,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 从1981年开始, 北京大学实施学分制改革, 要求

计算机教育 2007.4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第24卷第1期VOL.24 NO.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13年1月 Jan. 2013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对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提出了要探索建立精英教育与优质大众化教育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培养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方面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明确了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定位和基本要求;提出了“三个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五个国际化”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新模式;通过遴选优秀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实践;拓宽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 关键字: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13)06-0098-04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需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对现代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直致力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招生规模扩大后,学校在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必须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学校提出了要探索建立精英教育与优质大众化教育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培养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方面进行了长期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形成了广外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 一、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基本要求 拔尖创新人才是各个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既可是学术型人才,也可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既需要培养理工科类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广外从2002年开始通过试办全英教学班对培养国际化人才进行了前期探索。2006年,根据多年形成的国际化办学优势,学校在系统总结全英/双语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全英班与普通班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对照比较,提出了通过加强全英/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设想。围绕这个目标,在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践中进行了持续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了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定位,并对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达成了共识。 1.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 在夯实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五种能力”的同时,突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专业技能、深厚的公民素养,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2.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全英/双语教学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全英/双语教学,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国际化的课程和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前沿性、国际性的学科专业知识,在不降低学科教学要求的同时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实施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导的 收稿日期:2012-12-17 作者简介:仲伟合,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翻译学。 98

人才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新编)

人才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xxx市人才中心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宗旨,加强“人才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积极开拓,迎难而上,履行职能,稳步推进,较好地完成了xxxx 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xxxx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 贯彻落实科学,规范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加强人才中心效能建设。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 我局开展了以“推进科学发展、服务xxxx崛起、打造阳光人事、提供人才保障”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市人才中心通过参加局党组深入学习科学活动,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服务意识,才能较好地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开创工作新局面。 市人才中心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学习活动中,不但完成局党组举办的规定动作,还在中心开挖自选动作。结合自身工作职能,把落实科学融入实际工作中,认真对中心的工作制度进行梳理,对人事人才法规进行再学习,在此基础上,中心制作了《制度程序及文件汇编》学习材料。适时召开全市人才中心主任会议,把这种学习、工作作风传达到县区人才工作。通过对科学的学习活动,市人才中心形成了管理制度化、办事程序化、纪律规范化,工作人员养成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按照工作程序办事、积极主动办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健全了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建立了夯基础、强自身、高效率、讲学习的人才工作队伍。 (二) 加强人才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搭建人才和企业的桥梁,铸造较高水平的就业平台。 1、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博会才智交流会 按照原安徽省人事厅的统一要求,中心精心组织了安徽古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井中集团、安徽亳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双轮集团、安徽徽皇肥业集团、安徽安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六家企业于xxxx年4月26日参加了第四届中博会才智交流会,提供就业岗位276个。会上接收简历618份,其中研究生24人,本科生449人,专科生145人。现场达成意向243个,招聘应届大学生175人。 2、开展了xxxx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就业的影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中心配合原市劳动保障局等单位于xxxx年5月11日至17日举办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本次招聘周共有152家企业(其中民营企业x家)进场招聘,提供岗位x个(其中适合高校毕业生岗位2315个)。签订就业意向x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175人,进城和返乡农民工人,下岗失业人员人。签订职业培训(含企业委托培训)x人,维权及法律援助155人次,印发政策宣传材料50000份。 3、举办“销售冠军训练营——大客户销售策略与技巧”讲座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市企业营销队伍的销售水平,促进我市企业市场竞争力、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中心与市经济委员会、上海锐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销售冠军训练营——大客户销售策略与技巧”讲座。xxxx古井销售有限公司、xxxx占元面粉集团、良夫面粉厂、安徽三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三一纸业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共48人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圆满成功。讲座的成功举办为我中心今后开展各类人才社会化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 4、配合科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上海人才引进操作手册

人才引进(前台) 操作手册 目录 1、注册系统 (2) 1.1申请《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承诺及授权 ................................ - 2 - 1.2新注册单位信息填写............................................................................................ - 3 - 1.3 单位注册成功提示信息....................................................................................... - 4 - 2、登陆系统 (4) 3、输入引进人才资料 (5) 3.1 引进人才基本情况填写....................................................................................... - 6 - 3.2 子女基本信息填写............................................................................................... - 8 - 3.3 配偶基本信息填写............................................................................................... - 9 - 4、查询初审意见或修改已登录的需引进人才的资料 (11) 4.1 引进人才信息查询............................................................................................. - 12 - 4.1 引进人才信息修改............................................................................................. - 16 - 4.2 引进人才信息上报............................................................................................. - 16 - 4.3 引进人才信息删除............................................................................................. - 17 - 4.4 引进人才信息打印............................................................................................. - 17 - 4.5 引进人才配偶信息打印..................................................................................... - 18 - 5、修改注册信息 (19) 6、修改密码 (20) 7、退出系统 (21)

小学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小学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导读:本文小学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马集乡张一小学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我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根据马中字【2013 】052 号《马集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人才队伍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才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为引领,为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以打造我校优秀人才队伍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平台,加大教育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梯队培养长效机制,到2017 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优秀人才队伍。 三、培养对象、模式及周期 1. 培养对象 我校在编在岗教师 2. 培养模式

分类别:教师培养序列为骨干教师T学科带头人T名师T本土教育家;班主任培养序列为优秀班主任T模范班主任。 分层次:各类人才称号分为乡级、县级、市级等层次。 3. 培养周期 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培养周期为1 年;模范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培养周期为2 年;名师培养周期为3 年;本土教育家培养周期为4 年。 四、培养方案 1. 教师队伍 (1)群星计划-- 争创明星教师与星级化管理 按照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星级评比和管理模式,力求触动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神经,让每位教师都有梦想,每位教师都能成长,形成“人人想专业成长,人人能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措施:学校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并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每年举行一次明星教师评比活动。(如爱岗敬业之星、教学质量之星、校本研修之星、管理之星、师德之星、读书之星、爱心之星等明星称号。)各学校要根据德能勤绩的综合业务成绩每三年进行一次星级考核,星级分一至五星(一星为初级,五星为最高),各星级人数按照1:2:3:3:1 的比例评定。每个教师的星级考核将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绩效考核和岗位设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推荐参加县、市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评选的重要依据。 (2)砺耕计划-- 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按照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 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一、背景与基础 1.宏观背景 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明确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并要求池州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池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旅游业上升到与工业经济并重的全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迫切要求我市建设一支在规模、素质、结构、类型等方面能适应全市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2.基本现状 根据2014年7月对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旅游

相关单位3898家,文化旅游人才15360人。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114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7.5%;旅行社人才179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7%;旅游星级饭店人才2326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5.1%;旅游景区人才1558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0.1%;旅游其他企业,包括旅游车队、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销售、农家乐、旅游星级餐馆、大型餐馆、非星级宾馆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816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53.2%;文教体系统涉旅单位,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遗迹、文艺演出单位、文保单位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191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2%;全市旅游高等院校和中等旅游学校共6所,有专业教师125人,另有旅游专业培训机构4家,专业教师约49人,共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 3.存在的问题 (1)文化旅游人才总量不足。池州旅游业快速增长,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总量大,而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文化旅游人才直接缺口接近10000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总量明显不足; (2)文化旅游人才总体层次偏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明显缺乏,全市文化旅游人才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少,还不足30%。管理类、技术类、技能型人才层次不高,全市旅游类高级管理人才稀少,高级技师缺乏,高级导游员空缺,这些都限制了行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3)文化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存在关键、紧缺岗位

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沪经信人[2020]308号文件

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 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和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相匹配的人才支撑,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民用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数字创意等产业领域,制定《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目录》涉及的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紧缺工种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紧缺人才的集聚导向,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相匹配。 一、优化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机制。产业部门结合我市重点产业的发展,根据《目录》需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推荐纳入我市人才引进重点机构范围,并实行动态调整,其紧缺急需的核心业务骨干,符合条件的可直接引进落户。对于不符合面上标准、但确属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可向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通过本市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予以保障。 二、推动人才目录与重点扶持单位有效衔接。用人单位承担国家和上海重大任务,同时引进应届毕业生符合《目录》需求的,经产业主管部门评估后,可优先向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推荐,列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政策重点扶持用人单位。 三、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集聚力度。重点产业紧缺的技能类职业工种,在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定范围内的,优先纳 — 1 —

入技能人才引进职业工种目录范围;对技能人才引进职业工种目录外的重点产业紧缺技能类职业工种,探索行业代表性企业自主评定和推荐工作,条件成熟的,纳入引进范围;对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奖项等人员,以及获得省部级高技能人才最高表彰资助的人员,可推荐直接引进落户。 四、扩大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集聚效应。用人单位引进符合《目录》需求的外籍人才,可优先获得来华工作许可和必要资助,可一次性给予2年以上的工作许可。用人单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工作,以重大产业化攻关项目为承接载体,符合《目录》需求,可优先推荐进入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 五、动态调整重点产业紧缺学科专业。鼓励高等院校参照《目录》需求,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供需衔接,由产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共同做好重点产业紧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 六、优先推荐紧缺人才参评人才开发计划。支持符合《目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申报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在申报“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或申请相关人才资金资助时,产业主管部门优先予以推荐,经相关部门评审入选后,按规定享受人才计划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配套服务措施。 七、加大重点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坚持聚焦产业、服务发展、需求导向,建设好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专项资助政策。围绕“高、精、尖、缺”技能人才,鼓励大型企业、产业园区、代表性行业协会与中高职院校和— 2 —

倪邱中心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倪邱中心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动高效课堂改革,根据太教指【2013】01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镇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为引领,为我镇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打造我镇教育优秀人才队伍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平台,加大教育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梯队培养长效机制,到2017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优秀人才队伍。 三、培养对象、模式及周期 1.培养对象 全镇在编在岗教师(包括班主任、校长及园长) 2.培养模式 分类别:教师培养序列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班主任培养序列为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校长培养序列为优秀校长→名校长。(见附件1)分层次:各类人才称号分为镇级、县级、市级等层次。 3.培养周期 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培养周期为1年;模范班主任、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培养周期为2年;名师、名校长培养周期为3年;本土教育家培养周期为4年。

四、培养方案 1.教师队伍 (1)群星计划——争创明星教师与星级化管理 按照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标准,建立健全各学校教师星级评比和管理模式,力求触动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神经,让每位教师都有梦想,每位教师都能成长,形成“人人想专业成长,人人能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措施:各中小学(园),每年举行一次明星教师评比活动。(各校可灵活设置明星称号,如课改之星、教学质量之星、爱岗敬业之星、校本研修之星、管理之星、师德之星、读书之星、爱心之星等。)中心学校根据德能勤绩的综合业务成绩每三年进行一次星级考核,星级分一至五星(一星为初级,五星为最高),各星级人数按照1:2:3:3:1的比例评定。每个教师的星级考核将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绩效考核和岗位设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推荐参加县、市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评选的重要依据。 (2)砺耕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按照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有自己的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教学成绩突出,在本学科或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标准,评选认定镇骨干教师,培养推荐市县级骨干教师。到2014年,全镇培养各层次骨干教师50人,其中镇级骨干教师30人,县市级骨干教师20人;到2017年,力争培养县市级骨干教师80人。 措施: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全镇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两年评选认定一次镇级、镇级骨干教师,建立个人档案,纳入中心学校

(一)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 上海国际人才网

附件 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 与优化布局规划 (2014-2020年)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11月

目录 序言:建立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 (3) 一、指导思想 (4) 二、建设思路 (5) (一)坚持科学发展 (5) (二)坚持统筹兼顾 (5) (三)坚持协调联动 (5) (四)坚持机制创新 (5) 三、战略目标 (6) 四、重点任务 (6) (一)高峰学科建设计划 (7) (二)高原学科建设计划 (10) 五、保障机制 (10) (一)完善学科投入机制 (10) (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2) (三)完善学科评价机制 (13) 2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积极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优化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主动聚焦和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区域重大发展需求,促进上海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特色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作用,特编制本规划。 序言:建立与上海地位相匹配的高等学校学科体系 学科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载体,学科发展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高等学校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学科集群优势日益凸显,知识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合作交流走向深入,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科,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师资,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在提升城市能级和促进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上海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拔尖学科匮乏,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高峰学科相对较少;学科发展不平衡,高等学校之间学科建设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科重复设置过多与对接需求的学科前瞻性布局不足的现象并存。 当前,上海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央对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为上海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建设“四个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升级,为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推进实施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为学科发展改革创造更大的政策空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项目类型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专项

项目类型: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专项 动物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申请书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执行年限: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职工号: 联系电话: 手机号码: 电子邮件: 2015年编制 填表时间:201 年月日

填报说明 1.请项目负责人认真阅读填报说明,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浙江大学“985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大发计〔2011〕4号)、《浙江大学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大发计〔2014〕17 号)、《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动物科学学院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和资助办法》等文件。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动物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申请书》。 2.项目负责人填写《申请书》时要求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表述清晰、准确。《申请书》经负责人承诺签字和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审定后立项。所填内容将作为项目研究计划执行、检查和绩效评估的依据。

一、正文撰写提纲 1、项目摘要(500字以内); 2、立项依据、工作基础及依托的实验室条件;

3、研究内容、方案及创新点; 4、预期目标:包括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培育、团队建设和项目负责人自身发展等。

二、研究人员情况 项目负责人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学位职称 主要学术 兼职 主要项目骨干 工作时间序号姓名职称工作单位分工 (人月/年)1 2 3 4 5 6 7

三、经费预算 序号科目名称 项目总预算 (万元) 备注 (计算依据及说明) 1设备费 2 材料费 3 测试化验加工费 4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 识产权事务费 5 合计 四、项目负责人承诺 我接受学院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的资助,将按照计划任务书负责实施本项目,严格遵守财政部、教育部以及浙江大学关于本项目的各项管理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专项检查与评估工作,及时报告重大情况变动。 项目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心得体会:以开发区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开发区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最新) X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X这个开放大省来说,以开发区升级促进高水平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就是抓住了转型发展的“牛鼻子”。 X的对外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吸引外资大多名列全国第一,对外贸易一直名列全国第二。其中开发区是我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全省131家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创造了全省1/2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了全省4/5的进出口总额,吸纳了3/4的实际使用外资,成为X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X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总体来看,在前一轮发展过程中,开发区主要依托特殊的体制安排和低端生产要素所形成的低成本优势,在各种政策红利的作用下,通过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成熟技术相结合,承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的梯度转移,推动了中低端制造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开发区产业集聚。随着土地、环境、劳动力等传统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原有经验做法也已被其它地区充分借鉴,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专业化于价值链中低端的条件不复存在。从外部环境看,美欧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信息产业为

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接近尾声,一些更具低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加入到全球竞争中来,开发区中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和生产阶段,不断向东南亚以及我国中西部等地区转移,开发区原有发展路径已经走到尽头,开发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方向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不是要脱离全球分工体系,而是要改变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来源,即从以往依托低端和通用生产要素实现高速度增长,转向吸引、集聚、整合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推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通过高水平开放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X是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是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和阶段,而是要依托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又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新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通过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而实现转型升级,即在原有制造业领域进行深耕,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精致化、精细化和高品质化方向发展;二是依托技术创新包括颠覆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开发区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方向转型升

2017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办法

2017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及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国家留学基金委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2017年继续实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以下简称创新项目)。 第二条本项目采取各单位先行申报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单位按照获批项目及人选条件推荐人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录取。不受理个人申请。 第三条创新项目面向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实施。 第二章新项目申报及评审办法 第四条各单位需结合本单位人才培养规划,统筹研究确定申报项目,并按照确定的程序和要求提交项目申请书。 第五条所申报项目应体现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服务国家战略、填补领域空白、重点行业急需、具有前瞻性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项目。 第六条国外合作单位须为世界一流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在双方合作学科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双方应签有尚在有效期内的

具体合作协议,有一定前期执行基础。 第七条各单位申报项目数量原则上不超过两项。对于培养方式、培养目标、或学科专业相近的多个中外合作项目,请整合后申报;对涉及多个国外合作方的项目,选派学科、专业应考虑关联性。 第八条各单位于10月8日前将《2017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书》)及单位推荐公函寄(送)至国家留学基金委,并将《项目申请书》电子版、双方合作协议中/外文扫描版、项目管理办法及《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信息采集表》发送至cxxm@https://www.sodocs.net/doc/f517471102.html,。 第九条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16年10月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11月公布获批项目。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条新获批项目执行期暂定三年。对执行未满三年项目,各单位须对项目逐一进行年度总结并于每年9月底前提交至国家 留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复核后确定下一年度是否继续资助。 年度总结应包括人员录取后派出情况(如未执行或执行中遇到较大问题,需说明主要情况及原因)、派出人员在外学习情况、取得的初步或阶段性成果、典型事例、项目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下一年执行计划等。 如未按时提交项目执行工作年度总结,将终止项目执行。

人才服务中心工作计划

人才服务中心工作计划 人才服务中心工作计划 根据局党委统一部署,结合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际,现就2015年工作提出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局有关工作目标和总体部署,以学习上进、团结协作、服务大局、业绩争优为总要求,以进一步打造四好中心五个着力做好档案目标管理整改工作 一是着力抓好所缺材料的催交入档工作。二是着力抓好三龄一历的审核认定工作。三是着力抓好现有档案中部分材料手续完备工作。四是着力抓好四个一票否决项的核查工作。五是着力抓好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做到四不查和两不准,规范档案目标管理。 2、五个渠道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项目 一是实行台账管理。继续健全四个台帐,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三个平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三是加强就业见习,强化就业实践。在市一医和联塑两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拟于2015年在人才交流中心再扩建1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将三个就业实践基地见习人员扩展到30人以上,让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就业实践,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创业。四是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与就业局培训科配合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期,对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五是加强与职业院校联系。随着各

职业院校的入驻,着眼于早谋划,早对接,开创人才服务新局面,第一是做好职业院校教师招考及师生人事代理等业务的接洽工作,第二是利用档案室优势资源,主动上门,做好职业院校毕业生档案转接管理工作,第三是转接毕业生名册,丰富人才库存,同时加强人才,扩大中心影响力。 3、围绕 1211 ,全面推进驻外流动支部建设项目 一是完善1个阵地。即不断完善网上活动阵地,切实发挥空中服务平台功效,进一步加强驻外流动支部服务管理。二是开展2项评比。立足示范引领,典型带动,组织引导流动支部开展诚信标兵、带富能手评选表彰活动,并将照片、事迹等在网上公示,力求以活动促管理,以活动促联系,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增强支部凝聚力。三是打造1个创业示范点。联系组织部、就业局、小贷中心,打造流动支部创业示范点一个。四是做好1个调研。拟于12月份组织人员对驻外流动支部进行走访调研,按照省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意见有关要求,结合驻外流动支部实际,转达总支总体安排意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探讨工作方式途径,找到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突破制约瓶颈,开展好创先争优系列活动。 4、四个跟进全面抓好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服务项目 一是服务跟进。强化服务,抓好村官、一社一大生活补贴发放,思想引导,就业创业帮扶等工作。二是培训跟进。因地制宜抓好一村一大、一社一大、村官各项培训工作。新选聘的组织参加岗前培训,2015年届满的组织进行就业创业培训,确保参与培训率达100%。三是就业创业帮扶跟进。及时向基层服务项目选出行通报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届满未就业选出生,积极联系有

推进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朱亚文 教育职称论文网近年来,江苏省淮安教育系统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围绕强化保障、加强培训、培育名师、推动交流,大胆创新,使全市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面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既是挑战,也是任务。我们经过深入开展调研,认真总结反思,理清了今后淮安市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一、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及成效 建立各项保障机制。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一是出台意见强化指导。淮安市、县(区)两级政府相继出台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分层规划发展目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引领教师队伍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完善保障提升待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公办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使中小学教师各项待遇得到了保障。个别县(区)已对职称评而未聘的教师,增设岗位竞聘上岗,实行同级别同待遇。三是营造尊师浓厚氛围。开展两届“感动淮安教育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市、县(区)党委政府在每年教师节期间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近五年共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760名,切实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加强教师培训进修。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一是培训经费得到保障。市级层面每年安排教师培训经费200多万元,各县(区)也都能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培训活动正常开展。二是培训体系更加完善。建立起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网络,实行四级联动、分层培训、各负其责。每年组织市级以上教师活动近3O场次,培训6000多人次,并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音体美等小学科倾斜。 三是培训主题更加丰富。开设专业培训、管理者培训、优秀人才培训等项目,实现培训覆盖教育各个方面和各类人员。四是培训成效更加显着。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取得一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十大教育管理模式”和“十大课堂教学模式”产生广泛影响。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不断壮大优秀教育人才队伍。一是注重人才补充、更新。市、县(区)两级不断补充、更新教师机制基本建立,每年根据编排计划,招聘一批新教师,优先满足紧缺学科、农村教育和城区薄弱学校需求。二是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初步形成五个梯次:市县两级分工协作,县(区)着力培养教坛新秀和县级骨干教师,市级层面突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和特级教师培养,实行学科带头人三年一评、特级教师后备两年一评、特级教师一年一考核。 三是强化成长平台建设。实施“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以及小学“百位名师课堂展示”、初中“教研进百校”、高中“百项微型课题研究”素质提升“三百计划”,还定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作举办教育英才高级研修班。 构建教师交流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师资差距。一是示范带动推动交流。淮安市教育局在市直小学试行教师、教于轮岗交流,并不断完善交流形式,带动全市教师交流工作全面展开。清浦区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管校用”模式,施行教师全面轮岗交流。二是以城带乡发展农村。近5年来,选派360名师德修养高、学识水平高、专业技术好、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赴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同时,从农村学校选拔245名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到城镇优质学校进修学习。三是加强奖励激发主动。市财政每年按照特级教师1000元/月、市学科带头人800元/月、骨干教师600元的标准对支教教师予以补助,各县(区)也对交流支教教师给予一定补助,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