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女性心理浅析

中国古代女性心理浅析

中国古代女性心理浅析
中国古代女性心理浅析

中国古代女性心理浅析

黄宇辉物理学院核工程与和技术41班

学号1042024023

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女性的所面临的教育和她们所受的道德束缚以及婚姻的不平等这三个角度去分析中国古代女性的谦卑心理以及她们面对不公平对待时的容忍和逃避心理等,进一

步体现出中国古代女性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谦卑、内向,被动

中国古代女性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呢?这些心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也许有些人说,因为各个历史时期都不同,怎么能够就这样“以偏概全”地将中国古代女子的心理简单地进行归类,甚至拿来研究呢?但我们知道,即使朝代不同,但每个朝代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共性,这样,如果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分析中国古代女子的心理,也就不会显得以偏概全了。

古代女性所面临的问题有三大,即教育,道德束缚,以及不平等的婚姻!这是压在古代女性身上的“三座大山”!

不公平的教育

一个人以后的发展会怎么样,很大程度受其所接受的教育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是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时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但我们知道,古代女性接受的教育局限很大,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夸张地说只是为男性服务的一个工具,但这是不全面的一种认识,中国古代女子的教育局限在于阶级的局限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体现在不是大部分女性都能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接受比较好的教育的往往是历代帝王、士大夫、富庶之家的女性,一般的平民女性难以接受比较好的教育。也许我们对许多有名的女性,如李清照、唐婉、上官婉儿等比较了解,但试问其他默默无闻的女性又有谁人知,谁人理解呢?

那一般女性接受的是什么教育呢?她们接受的主要还是劳动技能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而劳动技能的教育包括织布刺绣,烹饪盥洗等,但这本身只是比较基础的教育。在这种和男子相比不平等的教育之中,就导致古代女性本身抽象思维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体上不如男性。逐渐地,这种差异就变为一种心理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导致男性在思想上和意识形态上总是占据优势,而女性则总是谦卑地服从,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女性的心理总是体现出谦卑的一面。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种谦卑心理是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及符合当时的体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心理也是由当时的体制所造成的,这种谦卑心理对古代女性的个人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这样夸张地说吧,一个普通女子,从出生开始到婚嫁年龄之前,受到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教育,然后嫁人后便服从自己的丈夫,相夫教子,然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把人生过了。这其实是很多古代女性的真实写照,除了那些传奇女子之外,又有多少平凡女性曾为人所知呢?她们的谦卑从某种程度上是“被谦卑”,或许是无奈吧!但这种谦卑不是束缚这每一个人,因为至少还有一些奇女子为我们所知。

道德的枷锁

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礼教的不良影响。封建礼教是由宗法制延伸过来的,而且长期在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它大肆提倡“男尊女卑”的思想,《周易系辞》明确男女的社会地位“乾为天,是阳物,乾道为男,坤为地,是阳物,坤道为女,天尊地卑。”也就是说,男性的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的。到了西汉,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男尊女卑”思想又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曾说:“卑阴高阳,,贵阳而贱阴。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

于是当这样“男尊女卑”思想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认同的道德时,古代女性的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渗透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强调一种人格上的不平等。女性和男性之间不是站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进行社会活动的。比如说国家只规定只有男子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女性不能参加:又比如说,在有男性子嗣时,女子不能继承家中遗产。从更高层面说来看,这种不平等也会剥夺女性的独立人格,封建礼教规定一切事物必须由男性决定,女性只能是从属关系,而这就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女性的独立人格。于是我们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古代女性的心理是偏向内向的,比如婉约派的李清照,这位旷世奇女子所写之词,体现的大部分还是其内向的心理。比如说《点绛唇》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当然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但我们纵观历史,豪放派的男性诗人、词人数不胜数你,但女性又有几何呢?这也算是古代诗词的一大遗憾!古代女性不能和男性随便交往,相比之下男性就显得更自由些,女性如果和几个或多个男性交往过于亲密,那么就会惹来流言蜚语,甚至是身败名裂的后果!但男性就不同,即使他寻花问柳,但很多时候,女性只是敢怒不敢言,或者苦心规劝。实在不行,则只能以死相逼了!古性女子的内向心理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古代女性的自身发展,但在追求爱情方面,即使很多时候是自己掌握不了主动权,但至少有少部分人还是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比如说《上邪》中“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又比如说《孔雀东南飞》中那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以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爱情故事等。说到这里,这就可以引出下面的第三个影响古代女性心理的因素了!

不平等的婚姻

古代的婚姻制度感觉夸张地说就是男性的在婚育方面特权的合法规定,女子在进行婚嫁之前是没有和婚姻的主动权的,往往就是经过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这样定了的。但其实,古代女性是很注重自己究竟嫁得怎么样,但矛盾的是自己是没有主动权的。仿佛从另一角度去看,她们只是简单的婚育工具,当然此话有失偏颇。嫁进去之后,还必须实行“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女性只是负责家中一些日常事务,而家中重大的决策权主要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这样无论是嫁入前还是嫁入后,女性对自己的婚姻都是没有主动权的!况且女性在加入后就必须严格遵守“三从四德”,三从之道:幼从父史,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样女子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没有决定自己事务的权力。再如“阴得自专,随阳而成之,戒之敬之,”等语句,都是教导女性在家庭内部要绝对服从丈夫,严守妇道。“四德”指的是“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而语,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辞法,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词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德,而不可乏之者也。”一系列的条条框框这样束缚着古代女性,嫁出去了,人就不是自己的了,而是完全属于

自己的丈夫了!另外,从历史中我们发现古代男子可以一妻多妾,但女性只能从一而终。还有就是,如果古代女性不能做到“七出之条”中的任何一条,男方就可以很合法合理地进行“休妻”。这些不平等的待遇严重压抑了古代女性的心理发展,

体现出这种矛盾性呢?古代女性向往爱情,但现实是她们不能随意地追求她们的爱情,她们在婚姻这一爱情的认证前也是被动。即使走到婚姻这一步,接下来的家庭生活也是被动地完

成。她们向往爱情,但事实是婚姻是所有爱情幻想的坟墓。当然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了,毕竟也有相互情愿的婚姻存在!但总体上看,古代女性在婚姻制度面前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动者,而她们的被动心理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并不是她们刻意养成这种心理的,而是在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面前,她们实在显得很无奈。

综合以上分析,从教育、道德的束缚、以及婚姻制度这三方面来分析中国古代女子的谦卑、内向以及被动心理,但我们都知道,以上三方面的内容都没有详细展开论述,且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体现,所以本文存在纰漏之处,还望指出改正!

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标题】: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状 【容】: 中国历史悠久,历代许多思想家曾对心理问题作过不少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丰富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之一。但在长期封建统治下, 缺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名称。心理学在中国不是由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直接演化来的,而是由西方心理学传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开端 这一时期大约为明代末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公元16世纪,新航路发现以后, 西欧殖民国家进行海外扩的形势下,基督教在明代末期又再次传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曾传入过两次)。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入华进行传教活动带来神学和哲学以及一些科学。有的传教士 来华后,学会中文,著译了不少与心理学问题有关的书籍,这类书中都包含了一些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心理学思想,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思想。如其中最古老的一本书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hew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人,1583年来华)于1595年用中文撰写的〈〈西国记法》,全书六篇。他利用西方记忆术(“地点法”)结合中国古代“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识字特点介绍怎样识记中国文字的方法,成为现今认识汉字的“集中识字法”教学的先声。他在书中还首次介绍了脑的记忆作用,确定记忆在脑的颅后枕骨下的部位,认为由于脑的硬软和干湿不同而记忆痕迹探浅有所差异。又如另一本书是传教士艾儒略(Julius Aleni S.J.,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年来华)于1623年用中文著的〈〈性学粗述》(心理学简要),该书采用问答体写的心理学常识,有人认为这本书是“西方最初输入之心理学”。全书八卷,容较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各种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情欲、意志以及人的发育生长、睡眠、梦和死等。对此虽赋予了许多神学的说教和唯心主义的解释,但用了一些初步的生理学知识,特别是联系了脑的功能及其定位来加以说明或描述。书中也介绍了利用相似,相反和相近的关系进行联想的具体识记方法。再如有一本研究灵魂问题的书〈〈灵言蠡勺》(Anima学说)是由传教士毕方济(P. Franciseus Sambiasi , 1582 —1649,意大利人,1613 年来华)口授,徐光启(1562 —1633, 明代科学家)笔录,于1624年刊印。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书中论述灵魂功能涉及心理学思想较多,沿用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 -前322)的“三级灵魂论”(从植物到动物和人)和奥古斯丁 ( A.Augustine , 364 — 430)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官能:记忆,理智,意志的心理学思想等。 以上例举三本书的容是中国最早接触到的西方心理学思想,也是异邦文化的一次传入,并开始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有所联系和结合。〈〈西国记法》可说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传入中国 的开端,并与中国心理学思想初次相交。其后的〈〈性学粗述》和〈〈灵言蠡勺》二书也结合中国实例,引用中国古书上的有关论述说明或解释心理现象。在三本书中都肯定了脑的记忆作用,虽叙述得极简单、粗劣,缺乏科学性,但有些具体描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在中国当时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事。因为中国传统的看法认为“心”是最主要的心理器官,而无视脑的作用。由于上述传入的有关西方心理学思想流传并不很广,知道的人也不多,在中国心理学思想史上影响不大。 2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约在清代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西方心 理学传入中国有两条渠道,一是直接传入,一是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由于中国经历了清代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曾与世隔绝,西学中断。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被世界列强宰割,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地的重要城市设立“教会学校”。中国最早到这类学校上学,并由教会送去美国留学的有容于(1828 —1912,人,曾 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留美学生监督)和颜永京( 1838 —1898,人,牧师)。他们在美国首次 学习了西方心理学课程,容于1847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省(Massachusetts )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 )时,由布朗女教师(Miss Rebekan Brown )教授学习心理学。其次,颜永京于1854 年赴美留

《管理心理学》课后练习题

《管理心理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管理心理学: 3.观察法: 4.问卷法: 5.访谈法: 6.案例研究法: 7.自然实验(现场实验): 8.实验室实验: 二、填空题 1.国内外的管理心理学体系一般由()、()和()三大块组成。 2.管理心理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3.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学科。 4.()是研究和探索人们的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5.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及其规律的学科。 6.()是管理心理学的基础。 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影响下,个体或若干个体()和()的科学。 8.人类学不仅研究人类群体的演化过程,也研究不同群体之间的()。 9.管理心理学实验的成功,关键在于()的精细、巧妙和正确。 10.观察从时间上分有()和()。 三、简答题 1.研究管理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2.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管理心理学的测验研究方法中常用的是哪些测量及其特点?

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一、选择题 1.在中国管理心理思想的滥觞阶段,《尚书》中提出的()对领导者在德、才、能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要求。 A. 九德 B. 佶屈聱牙 C. 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D. 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2.诸子百家中,具有系统性而又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三家。 A.老子、庄子、列子 B.儒、道、法 C.儒、墨、法 D.兵、医、杂 3.中国古代管理文化高度重视()在管理中的作用。 A.德 B. 才 C. 人 D. 术 4.“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明确的把()看做最高的道德规范。 A. 以人为本 B. 以德为先 C. 以民为本 D.中庸之道 5.“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指()。 A.无所作为 B. 服从客观规律 C. 保持行为 D.无所求 6.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强调管理的()。 A.以理服人 B.礼乐之道 C.以和为贵 D.制度传承 7.“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强调管理中()重要性。 A. 知人 B.聪明 C.贤能 D.业绩 8.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强调管理中()。 A.人心叵测 B.知人之难 C.凡人之险 D.人心险恶 9.中国古代甄选人员时十分重视()。 A.人的才能 B.人在顺境中的表现 C.人在逆境中的表现 D.多方面的考察一个人 10.中国古代很早就指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的观点,强调人员任用时的()。 A.能与任宜 B.人材不同 C.能力有差别 D.对能人的选拔 二、简答题 1.“中庸之道”蕴含了哪些观点? 2.“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有哪些作用?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体现的人员激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可编辑)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以“北京天坛”为例 综合论坛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美 以“北京天坛”为例 李金晶重庆大学 建筑在于营造,就像诗在于文字一样。比如,对称型的摘要:中国古建筑是一幅巨大的立体画,是一首凝固的音建筑,给人的感觉像诗之律旬:而不对称型的建筑,似散曲乐,是一篇优美的诗歌;不管是从视觉、听觉、味觉,它都具或长短句。 有不可否认的审美性。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景象, 黑格尔说,美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它不再以有形物又凝聚了思想浓于伦理所闪烁的灵气,还有别具一格的恋木情而是靠观念来传达思想,这就达到了“容有限于无限中”。节与亲地倾向;广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独特的性格在它身犹如我们观赏一座美的建筑或建筑群体时,不再是满足于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并不是一种“纯艺术”,而是一种集物筑的外形给我们的感受,而更享受来至建筑的内涵所传达给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体的特殊艺术。 我们某种诗的情趣。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北京天坛;美 北京天坛圜丘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当人站在天心石上一 发声,由于聚焦的作用,可以听到从塘墙各处返回的回声, 、中国古建筑的外在气色 仿佛一呼百应。就好像在和老天爷对话,用一种无形的东西立体的画??视觉美传达中国人崇尚“大自然”的一种思想。

进入中国的古建筑,要从一个门进入另一个门,一个庭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 气质 院走进另一个庭院,一边走廊进入另一边走廊,才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广阔的心胸 建筑的全貌。就像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一地展开才能看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喜爱自然的传统。在中国全部。因此,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就如同是欣赏一幅巨大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的手卷画,人必须置身于建筑中,在空间和视点的不断转换“对话”的一种奇妙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把人和天地万物中,才能欣赏到景色的全貌,领略到它的时空蕴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北京天坛就是一幅立体的画,从任何角度看都具有绘画北京天坛??祭天的神圣场所。在祈年殿的设计中,殿 之美:整片葱郁的柏树林是这幅画的背景,墙垣就是画框, 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 ,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再加上南北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更是树冠相接,把祭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 ,外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人们漫游“画”中,品味柱、桁、梁、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额、枋、棋等各种“线”的网络交织,情随景迁,步移景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内二十八根大柱,还代表了二十八异。从不同的角度看,北京天坛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新宿,殿内的结构和开间不仅满足使用的需要,还充满着对 .凝固的音乐??听觉美 “天”的认识和寓意,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建作为空间存在的建筑,有着悄无声息、静止不动的庞大筑的深远影响。 形体,它本身并不带有时间性。然而,当你一旦进入建筑空 .淡于宗教与浓于伦理??高尚的情操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关于《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总结 调查人数:91人男:51人女:40人 调查对象:社会各界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国企外企、个体、学生、工人阶级、自由职业、农民、无职业、离退休人员、其他 调研形式:问卷调研 “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是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现在社会各界 人员对我国当下社会的看法,面对不同阶级,人们对于中国现今的法律、经济、 生活、政府都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为我们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据此云南大 学旅游文化学院09级文新系汉语言专业在充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设计了“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问卷调查。此问卷以社会各阶级人员为对象,通 过对参与者所填写的问卷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 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处于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对于社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次问卷调查中 我们调查对象是哪些?他们在这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问卷中基本状况 的1~3,问卷内容中1~2题涉及到了哪些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图一(您的性别?) 图二(您的年龄?)

图三(您的职业) 图四(您属于哪个区域的居民?)

图五(您平均月收入大于?) 从图一、二、三、四、五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次调查的人数中男士居多,而且年龄20~60之间,职位居多是自由职业,多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且由上可得月收入平均在于2000—3000左右。 二、您对于“社会当下现状”的看法: 这次我们调查的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人对于我国现今社会状况的看法都不

相同,那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您对其看法又是哪些呢?而又要如何根据这些状况来改进呢?这些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卷的第2、4、5涉及到这些内容,分析如下: 图六(您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图七(您觉得中国现在哪些问题较突出)(多选)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危害

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危害 姓名:冯倩 学号: 班级:园林092 摘要: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位妻子,妻下面有妾,妾下面是通房,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嫡出与庶出也有很大的差别,正是由于这样的婚姻制度导致了古代女性一个又一个的悲剧,对她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关键字:古代婚姻制度女子危害一夫一妻多妾制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实行的封建制度给女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甚至可以说她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危害。 1、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对女子的危害 1.1一夫一妻多妾制概述 婚姻是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是由于人类自身生产而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是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在古代,《礼记?昏义》上明确指出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有着“兴家族,广后嗣”的幌子,从皇帝开始,贵族官僚妻妾成群都是明正言顺的,如汉代丞相张苍的“妻妾以百数”(《史记?张丞相列传》),甚至造成“内多怨女,外多旷夫”(《汉书?贡禹传》)的社会现象。因此我国古

代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这种制度正式确立是在西周时期,一妻是指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然而男子尤其是贵族官僚实际上是可以合法纳妾的,男子可以占有多个不同名分的女子并且会被礼法所认可,不受道德约束,妾的数目是按照社会地位而确定的。如果女子不准丈夫纳妾,男子可以为此理由将她休掉。 1.2女人的争宠导致的悲剧 这种形式上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为维护封建宗法和家族统治,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女子,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不仅这样,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自古民间就有皇帝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的说法,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这直观地反映了女子身份的卑贱。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典型的特征—男尊女卑。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古代,女子是没有地位的,只能忍受不平等待遇的摧残。 不仅这样,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只有被称为正 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的差别,一般来说妾是很不喜欢正妻的,作为正妻经常会遭到别人的白眼与记恨,因此不管是妻还是妾,她们的生存环境很艰苦。《红楼梦》中的赵姨娘和王夫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王夫人受尽恩宠,俯视众人,赵姨娘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了,别人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经常导致悲剧发生。女人们为了生存,想尽办法争宠,打压别人,生存能力弱的就会在这种斗争中失去生存的权利,轻者独守闺房,孤苦一生;重者失去身家性命,而剩下的又继续斗争,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 摘要: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婚姻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探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古代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婚姻制度;社会规范;中国古代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而庄严的意义。《易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认为男女婚姻是承载天地阴阳之性密合而成。《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所措。”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算为五伦,而伦常礼制、社会规范都是基于婚姻制度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古籍中也早有关于婚姻内涵的记载。《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说文解字》解释为“:婚,妇家也”“、姻,婿家也”,都说明了婚姻具有严肃的伦理学意义,婚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婚姻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探究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历史演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古代男女间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脉络。 一、婚姻的几种发展模式 在漫漫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从早期的原始群婚模式一步步走向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一夫一妻制度,见证和审视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原始群婚。原始群婚是人类早期祖先进行的一种两性偶合关系,古语曰:“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古代人们露宿野外,群居共生,男女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的规定和约束,也没有明确和固定的配偶,完全处于一种自然奔放状态,“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远古时代原始群婚的现状甚至产生了一些民间传说,比如《诗经·商颂》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男女无别、媾和无禁的自然婚姻状态。 血缘婚姻。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原始人群逐渐分化,形成了不同的集团部落,并且渐渐以血缘家族的形式作为识别标准。古人认为血缘家族中父辈和子女之间是不能够通婚的,但是兄妹同辈之间是可以通婚的,由此构成了血缘婚姻。关于这种婚姻制度模式,中国的古籍文献中也有相应记载传说,比如《风俗通》中就介绍了女娲和伏羲之间的关系,说女娲其实是伏羲之妹,兄妹两人是联袂成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在后世出土的汉墓石刻上,人们能够看到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造型,而“两尾相交”正是夫妻媾和的特别象征。 亚血缘婚。亚血缘婚又称为伙婚,此种婚姻与血缘婚姻的最大区别就是血缘婚姻只是禁止父辈和直属下辈之间进行通婚,而伙婚除此之外,还禁止同辈兄弟姊妹之间产生婚姻关系。伙婚制的最大特点是兄弟可以共妻,姐妹可以共夫,但这个“妻”或者“夫”必须是外族人员,比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都嫁给了舜,体现了伙婚制度下姐妹可以共夫的特点。亚血缘婚有利于自然选择婚姻配偶,这对于提高人口数量和质

中医心理学

1.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 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特点是:整体性、实践性、边缘性、辩证性 2.(论述):中医心理学的两大理论特点? 答:(1)整体观:中医心理学具有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认识心理活动活动规律的特点,从而把人的心理与生理、心理与社会、心理与自然环境、,以及心理活动本身都处于整体联系中。(2)形神合一观:是整体恒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为中医心理学生理心理统一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 答:(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2)九气、五志理论为后世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4.中医最早的心理疗法——祝由: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初也。即通过解说分析疾病的 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和行为诱导,来解除病患的心理压力,调节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特点:原始朴素、治以祝由。 5.历代医家的贡献? 答:先秦:《左传》、《五十二偏方》、《内经》 (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体系,首提脏躁,首创甘麦大枣汤治疗之。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注重针灸的心理效应,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脉学专著介绍了情志变化在脉象上的反映。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对中医心理学思想进行系统整理,体现在调节情志养神对五志的阐述 (3)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记载心理症状。 (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具体介绍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5)宋代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宋代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的著名理论,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 宋代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情志因素常为脾胃受损先导,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宋代张从正《儒门事亲》,多次强调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他对情志过度所导致的疾病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情志相胜疗法。 (6)明清: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等。 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思在脑不在心”的论述是古人又一次对精神意识思维发生器官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章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中国人社会心态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人社会心态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1 学年第 1 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尹锐豪 学号201004054237 专业移动商务 成绩 指导教师王超然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心态的深厚影响。首先向读者解释社会心态的定义,再从近代发展、现代发展历史剖析古时中国君主制度对近现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影响。提出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从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和个人做起。 关键词:社会心态君主制封建文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并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进的社会主观精神状态,它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社会,社会在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君主制与家长制的传统社会心态。在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使中国形成了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社会心态;在政治上,君主制的不断成熟和加强,使中国人之奴性根深蒂固;文化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依然是为封建君主制所服务。 而在1840年往后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我国各种变革运动的盛行使中国传统人格和社会心态坍塌。众多新事物的出现强烈地冲击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然而,当时倡导革命的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没有把中国人民从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中完全带领出来。 直到1949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两点:其一,经过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参差不齐趋向高度同一;其二,经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自保消极走向积极进取,促使这一群体的成员自然地产生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就无往不能的心理期待。同一和亢奋的社会心态带来了时代风貌的变化,也成为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上走向挫折的起因之一。一系列癫狂而不计后果的社会运动和各式各样的制度性变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人民公社化,国家借农民的传统平均主义心理,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几乎与此同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提出

国内心理学核心期刊

我国心理学学术期刊简介 1心理学报 《心理学报》(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发表我国心理学家最新、最高水平的心理学科技论文。现任主编为陈永明研究员,曹日昌、潘菽、徐联仓、匡培梓、林仲贤曾任该刊主编。《心理学报》1956年创刊,1966年因"文革"而停刊,1979年复刊,至2000年共出版32卷122期。从2001年起改为双月刊。1989年以前,《心理学报》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1989年以后由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共同主办;1995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成为《心理学报》的协办单位。《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心理学报》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研究开发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源期刊;被北京地区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录为心理学类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纵览》(2004年版)。作为反映我国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主要窗口,《心理学报》不仅在中国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刊的文章摘要被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所收录。《心理学报》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心理学、工程、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及哲学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及其他有关人员。 《心理学报》刊号:ISSN 0439-755X,CN 11-1911/B。国内邮发代号82-12,国外发行代号Q147。通讯地址: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报》编辑部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双月刊,中国心理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承办,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协办的综合性心理学学术期刊。该刊是国务院学位办审定的核心期刊。 《心理科学》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为适应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论文质量的前提下,特设专栏刊登一定数量的中、短篇论文,形成该刊的特色之一。《心理科学》被国内多家权威检索机构收录,并收入于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文摘》( Psychological Abstracts)和心理科学数据库(PsycINFO Database),在心理学界和相关学界享有声誉。 主要版块栏目:研究报告与论文、综述、研究方法、应用心理、教学研究、短篇论文和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等专栏。 3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原名《心理学动态》,2002年改为现名,季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主要发表能够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各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的理论性和综述性论文。1983年创刊。现任主编为杨玉芳研究员,徐联仓、匡培梓、张侃曾任该刊主编。至2000年,《心理科学进展》共出版62期。该刊是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的《中国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是万事之始。 ?人类的婚姻活动有一个从愚昧到文明的历史进化过程。 ?先后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主要婚姻形式。 ?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 第一节上古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 ?《吕氏春秋·恃君》说:“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一、血族婚(也称族内婚) ?血族婚是原始人类的第一个婚姻形式。 ?即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弟姊妹)的婚配关系。 ?干宝《搜神记》说:“槃瓠产六男六女,槃瓠死后,自相配合,同为夫妻”。 二、亚血族婚和对偶婚 ?《左传2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2晋语四》:娶妻避其同姓。 1.什么是族外婚和对偶婚 ?亚血族婚,也称族外婚。 ?所谓族外婚就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通婚。 对偶婚 ?所谓对偶婚就是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之间一对一的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实行同居,它是族外婚配偶范围的缩小和配偶对象的相对固定。 2.族外婚和对偶婚的特点 ?在亚血族群婚阶段,男女婚配仅仅是纯粹的性关系,彼此既不结成固定夫妻和家庭,也没有经济往来纠葛。 ?婚姻形式是男子夜宿女家,昼归本氏族。 古代称谓中的反映 ?《尔雅·释亲》说:“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昆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云南永宁地区的摩梭人,目前仍实行走婚制。 三、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确立 ?1.一夫一妻制产生的原因 ?在男子社会地位曰益提高的情形下,原先子女归母亲氏族而继承母氏族财产的制度,自然而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杨春晓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亦有着丰富的思想。综合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即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兹分析如下。 一、人格形成思想 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即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 (1)染积说 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说,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染”和“积”最初是两个概念。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1]这里的“染”即指由外向内渗透。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之内涵一样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所渐者然也。”[2]这里的“渐”也是由外向内靠近、渗透之意,与“染”同。故此,东汉的王充将两

个概念合用,称“渐染”。王充说:“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兰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3]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指“渐染”的作用。 但是外界因素的“渐染”作用,只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渐染”要发挥好的效果,还离不开被“渐染”者的能动作用。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内因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接受和积累”。对此,荀子用一个概念“积”来表述。其意是说,人只有不断接受,长期积累外界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又说:“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2]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把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形成的过程称作“染积”说。 究竟哪些外在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发生“渐染”作用呢?对此,古人亦有清晰的认识。古人认为,家庭、师友、邻里、社区、民族、教育(教学)、圣人之言等都对人格的形成发挥“渐染”作用。所以古人特别重视“慎交友”、“慎居处”、“慎择师”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格受到积极因素的“渐染”作用。 (2)阶段说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中国现在的社会状态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中国现在的社会状态 中国社会心理状态分析 关于《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总结 调查人数:91人男:51人女:40人 调查对象:社会各界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国企外企、个体、学生、工人阶级、自由职业、农民、无职业、离退休人员、其他调研形式:问卷调研“中国当下社会现状”调研是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我国现在社会各界 人员对我国当下社会的看法,面对不同阶级,人们对于中国现今的法律、经济、生活、政府都具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为我们幸福的生活做好铺垫。据此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09级文新系汉语言专业在充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问卷调查。此问卷以社会各阶级人员为对象,通过对参与者所填写的问卷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我们认为具体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处于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对于社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调查对象是哪些?他们在这次调查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问卷中基本状况的 1~3,问卷内容中1~2题涉及到了哪些相关内容,分析如下:图一(您的性别?)图二(您的年龄?) 图三(您的职业) 图四(您属于哪个区域的居民?) 图五(您平均月收入大于?) 从图一、二、三、四、五的数据可以看出,这次调查的人数中男士居多,而且年龄20~60之间,职位居多是自由职业,多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且由上可得月收入平均在于2000—3000左右。 二、您对于“社会当下现状”的看法: 这次我们调查的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人对于我国现今社会状况的看法都不相同,那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您对其看法又是哪些呢?而又要如何根据这些

状况来改进呢?这些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卷的第2、4、5涉及到这些内容,分析如下: 图六(您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看法) 图七(您觉得中国现在哪些问题较突出)(多选) 图八(您觉得以下哪些影响到您对生活的满意度)(多选) 从图六、七、八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现今社会中物价上涨的问题较为突出,当今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措施来解决物价上涨的问题。许多人面对现今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是喜忧参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当及时解决现今的突出的问题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三、“中国当下状况”所出现事件,政府的解决措施你觉得如何? 面对现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出台了多项的解决措施,而群众对于这些解决措施的看法是什么?群众们面对这些社会问题又是怎么做的呢?问卷6、7、8、9所涉及的问题,分析如下: 图九(您觉得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解决以上问题的相关政策是否可行有效) 图十(对于针对“药家鑫”事件,“我爸爸是李刚”的李启铭驾车肇事事件等相关判决,您觉得中国法律是公平的吗?) 从图九、十数据可以看出,群众们对于政府解决事情的方法大多数是觉得部分是有效的,面对因当下社会状况而出现的犯罪所解决的方法感到不满,政府在出台一系列措施时,应当更加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从而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面对中国当下社会状况,您会怎么做? “中国当下社会状况”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断的增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自身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大众所关注的,也是当今社会急需的。问卷第7、8题涉及到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图十一(在自然灾害发生当下,您是否会参与政府或社会各级慈善机构组织的捐款活动) 图十二(您在路上看见乞丐是否会给予金钱上的援助?) 从图十一、十二数据可得,大多数群众会伸出双手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们,在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妇女在生活中的位置,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和婚礼制度,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即由血缘集团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即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这两个集团或是氏族,或是胞族。 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后来在不少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一些汉字的构造还可以看出来。“妻”,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手抓长发女子,上部为长发状,中间是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抢女子,也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取”和“娶”是古今字,“取”甲骨 文作,以手持左耳状。《说文?又部》:“取,补取也。”可见,取的本义是捕获、抢夺,自然,“取亲”就是劫夺婚了。而“娶”是后来为表示娶亲义另造的字。另外一组字“婚”、“昏”中,也可以看出劫夺婚的遗俗。“昏”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太阳落在树枝当中,表示黄昏。许慎《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以昏为期,因名焉。”这是抢婚制的遗俗,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现代社会中倡导自由婚姻,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