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important

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important

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important
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important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106–11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

刘春雷 王 敏 张庆林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近年来,脑电和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主要包括顿悟的脑机制、发散性思维的脑机制、远距离联想的脑机制、言语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的对比的脑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创造性思维需要多个脑区的参与,因不同的认知任务其关键脑区而有所不同。对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对这些研究可能存在创造性思维究竟应该定义为“领域一般的”还是“领域特殊的”的解释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基线任务设置问题和未来研究中需要在研究手段、研究设计、研究领域等方面加以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创造性;创造性思维;脑机制;脑电;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分类号 B842; B845

1 引言

创造性(creativity )也可以称之创造力,现代创造性研究的倡导者吉尔福特(Guilford, 1950)指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即“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输出。”现在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有两个关键要素,即“新颖性”和“适用性”,将创造性定义为个体产生新颖奇特而具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Sternberg, 1999)。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探讨。从广义上看,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思维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从狭义上说,凡是对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具有新颖、独特意义的任何思维,都可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新颖性、独特性是相对于某一具体的思维主体而言,而不一定是相对于全社会而言的。心理学家通常关注的是广义层面的创造性思维,但在大量实验研究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往往是从狭义层面来研究个体创造性思维的(汪安圣,1992)。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脑

收稿日期:2008-04-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0671084)。 通讯作者:张庆林,E-mail: zhangql@https://www.sodocs.net/doc/ff10838896.html,

电(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和脑功能成像(brain function imaging )的研究技术为直接观察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的活动状况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从而为探索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方法(Bowden, Jung-Beeman, & Zf, 2007; Fink et al., 2007; Luo & Knoblich, 2007; Srinivasan, 2007)。过去10年里,不少心理学家采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和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技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文章将综述采用这两种技术对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进行的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 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

由于创造性思维过程和表现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对创造性思维类型的一致公认的划分。研究者们用不同的实验任务和实验范型、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已有的研究集中于顿悟、发散性思维、远距离联想、言语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的对比等。下面将分别描述这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 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创造性思维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突然性(Dietrich, 2004)。当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像浮现了出来,使问题一下子便迎刃而解,这个过程即是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定势转移(set-shift )或问题重构(restructuring )是必不可少的(罗劲,2004)。重构

第17卷第1期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 -107-

是问题的表征方式从一种方式转变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的过程。如果新的表征是合适的,它将立即导致问题的解决,答案将突然出现,并且与之前的尝试没有什么联系,不是先前努力的自然延伸。

Luo J等(2004)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研究了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定势打破的脑机制。实验材料使用“啊哈谜语”,“啊哈谜语”中有一类无法用常规方式理解,因而需要思维定势的打破,例如,“因为是一位专业人士替这位老人照的相,所以看不出来是谁”(X光片);而另一类用常规的方式就能想到答案,如“因为白色的粉末放进咖啡里,所以咖啡变甜了”(白糖)。需要思维定势打破的“啊哈谜语”中通常含有一个关键概念,这个概念具有一个优势含义和一个弱势含义,如“照相”通常指照片,很难想到会是X光片。人们必须舍其优势含义而取弱势含义才能顿悟,因此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包含一种认知冲突和定势转移。脑成像结果显示:包含思维定势打破的顿悟项目与不包含思维定势打破的一般项目相比,有明显的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与左腹外侧前额叶(left ventr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lVLPFC)的激活。研究者认为,前扣带回参与认知冲突,左腹侧前额叶参与定势转移与打破。

Goel和Vartanian(2005)采用fMRI技术考察了13个正常被试在包含定势转移的发散性思维任务中前额叶的参与状况。实验材料采用吉尔福特的火柴棒问题,如果被试成功解决了问题,就表示发生了定势转移。基线任务为被试判断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通过比较火柴棒任务与基线任务显示激活了右腹外侧前额叶(right ventral lateral PFC)和左背外侧前额叶(left dorsal lateral PFC)。进一步比较成功解决了火柴棒问题的脑激活区与未成功解决问题的脑激活区,结果显示右腹外侧前额叶(rVLPFC)、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和左侧额极(left frontal pole)有显著激活。由此研究者判定右腹外侧前额叶是定势转移或表征转换神经机制的关键脑区。

Jung-Beeman等(2004)结合fMRI和EEG技术考察了人们顿悟性地解决远距离联想任务时的神经活动。研究发现,被试在解决有些项目时,会产生“啊哈!”反应。研究者根据被试的评判,将成功解答的项目分成两类,一类项目被试在解决的时候伴随有“啊哈!”反应,而另外一类则不伴随有“啊哈!”反应。考虑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的时刻其实是在顿悟发生以后,因此,研究者将顿悟发生的时间点锁定在按键反应前的几秒。结果显示,相对于非顿悟解决方式,顿悟激活的脑区主要位于右半球前颞上回(right hemisphere an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aSTG)。EEG分析显示在顿悟前0.3秒处有一个突然发生的高频γ波起源于右侧颞上回,因此Jung-Beeman等人认为,右侧前颞区负责在原本不相关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

张庆林及其团队(张庆林,邱江等,2005)提出了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通过原型启发而实现的;在实验条件下,正确提取(激活)相关的原型并从中获取关键性启发信息,是获得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关键。他们的实验还发现,“原型的激活”是自动加工,而“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启发信息的利用”则是控制加工(曹贵康,杨东,张庆林,2006;陈丽,张庆林,严霞等,2008)。Qiu J等(2008)最近采用fMRI 技术考察了被试在顿悟性的解决汉字字谜问题时的大脑活动,探讨了原型启发的脑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非顿悟条件的脑激活,顿悟条件下脑激活显著增加的区域有楔前叶(precuneus)、左侧额下/中回(left inferior/middle frontal gyrus)、枕叶下回(inferior occipital gyrus)和小脑(cerebellum)。他们认为楔前叶与情景记忆的成功提取(原型激活)有关,左侧额下/中回与形成新异联系和打破心理定势(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性启发信息的利用)有关,枕叶下回和小脑与对字谜的再审视和注意的重置(评价产出是否合适于新颖性的要求)有关。

从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可见,腹外侧前额叶、左侧额下/额中回、额极、前扣带回、楔前叶、右侧颞上回以及枕叶下回和小脑都对顿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脑区在顿悟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晰,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发散性思维的脑机制研究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聚合性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两种。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的信息,从而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它克服了常规思维中单向思维的缺陷,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吉尔福特

-1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

还设计了发散性产生测验(divergent production test)来测量创造性思维。在测验中,用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Jaus?ovec(2000)采用脑电技术考察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α波(8~13Hz)脑电活动。实验采用两类问题:一类是开放问题和开放解决方案,相当于辨证问题,包括阅读问题和写作问题;一类是闭合问题和开放答案,相当于发散性思维问题,包括三个言语性问题和三个图形问题。结果显示,高创造性被试相比其他被试有更高的α波功率。通过对α1(7.9~10.0 Hz)波段的相干分析发现,无论是在辨证问题还是在发散性产生问题上高创造性个体都要比创造性一般个体表现出了大脑两半球之间和之内的更多的协作。尤其是在辨证问题上需要额叶和顶叶、颞叶、枕叶的密切联系。对α2(10.1~12.9 Hz)波段的相干分析发现,在辨证问题上高创造性个体表现出了更多的脑区协作,但在发散性产生问题上则表现出了更少的脑区协作,这可能是由于发散性思维问题要求的创造性不是很高造成的。总之,创造性个体能够使大脑各个区域产生远距离的联系,尤其在额叶内有更多的协作。

Razoumnikova(2000)采用脑电技术考察了36名男性被试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的不同脑电模式。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思考如下这个问题:动物园里有成百上千条蛇,怎样才能计算出每条蛇的长度。结果显示,聚合性思维在大脑前部和右部引发了较大的θ1(4~6Hz)波段相干值,而发散性思维在大脑前部皮层则显示出了θ(4~8Hz)波段波幅降低以及β2(20~30Hz)波幅和相干的大幅增加,这表明发散性思维需要两半球紧密的交互作用。根据被试在发散性思维上的成绩分为两类,一为好的表现者,一为不好的表现者。通过对比这两类被试在发散性思维上β2脑电数据发现:好的表现者相比不好的表现者β2的功率有显著增加,同时在大脑右半球有显著的相干,两半球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干,左半球枕叶区和右半球额叶区有较高相干;好的表现者在右半球有更多的同侧神经联系。

Fink等(2006)采用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vent- 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ERD)方法考察了被试在发散性产生任务上脑电α波(7~13Hz)的同步性变化。实验包括两项任务:其一是呈现给被试两个不同寻常的场景,即(1)“黑暗里的一盏灯”和(2)“有A、B、C三个人,A躺着,B坐着,C站着”要求被试进行解释;其二是呈现给被试两个永远不会发生的假想的情境,即(1)“想象一种会爬的植物正在往天上爬,你站在它的末端你会等待什么?”(2)“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门都不上锁或者所有的门都畅通无阻,这时会发生什么或有什么改变?”。这两项任务都要求被试想出尽可能多的并且尽量新奇的原因或结果。为了研究非常新奇观念产生过程中伴随的脑活动,将每个被试的回答分为高新颖性的和低新颖性的。分析结果显示,高新颖性的回答相对低新颖性的在大脑皮层后部特别是中央顶叶伴随着更强的α波事件相关去同步化。这一结果不仅与Jung-Beeman等观察到被试体验到“啊哈”时α波增大相一致,而且也与先前的研究发现(顶叶区对发散性思维具有关键作用)相吻合。

上述的脑电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具有不同的脑活动模式,发散性思维需要大脑两半球的紧密协作,但是并不能精确定位出哪些脑区是发散性思维产生的关键脑区,这需要定位更为准确的脑成像技术来加以探索。Carlsson等(2000)采用注射示踪剂的技术考察了24名男性被试在自发言语、语词流畅性和物体不寻常用途任务上的脑血流变化。语词流畅性任务是让被试说出尽可能多的以某一字母开头的单词;不寻常用途任务是让被试尽可能多的说出砖块的用途(一种经典的发散性思维测题)。实验结果显示高创造性被试在不寻常用途任务上大脑双侧前额叶有显著激活尤其在右半球有更多的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仅在左半球有较多激活。

Carlsson等(2002)对被试的分类是根据自编的创造性功能测试来区分的,这样难以避免被试抽样代表性的偏差。Chávez-Eakle等(2007)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技术考察了高创造性被试(被社会公认的对其所在领域做出巨大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和低创造性被试在物体不寻常用途任务上的脑血流变化。结果显示高创造性被试比低创造性被试的脑血流显著增加的区域有:右中央前回(right precentral gyru),右嘴峰(right culmen),双侧额叶中回(left and 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右额叶肠回(right frontal rectal gyrus),左额叶眶回(left frontal orbital gyrus),左颞下回(left inferior gyrus)和右小脑(right cerebellum)。这些区域中左额叶眶回涉及定势转变,背外侧前额皮层和小脑涉及工作记忆。小脑不仅可以使认知功能更迅速、更有效率和适应性,涉及语言调整、注意和视

第17卷第1期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 -109-

空过程以及心像,而且还参与情绪反应。总之,结果再次证实了双侧半球对创造性的贡献,这些脑结构涉及到了认知、情绪、工作记忆和新异反应等。研究者还具体分析了发散性思维结果评价中三个维度,其中流畅性和灵活性主要与左额叶下回相联系,流畅性还与双侧下顶叶(多通道同化区域)和右中央后回(初级感觉区)相关,新异性主要与颞上回(与复杂听觉和言语功能以及顿悟产生有关)和小脑扁桃体相联系。

综合上述脑电和脑成像研究可以得出,发散性思维需要多个存储有不同形式知识脑区的共同作用,创造性观念的产生是脑系统高度分布式加工的结果。

2.3 远距离联想的脑机制研究

梅德尼克将个体的创造性、独创性视为远距离联想(remote associate)能力,创造过程是组合相互关联的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满足特定要求的新的联结,创造性就是那种在意义距离遥远、表面上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之间建立新联结的能力。梅德尼克还在联结主义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完成远距离联想任务不仅需要产生新的观念而且还需要有很广的词汇量,既需要记忆的搜索过程也有类似顿悟的过程。

Razumnikova(2007)采用脑电技术考察了远距离联想的脑皮层活动。实验条件为俄国版的远距离联想任务,控制条件为简单联想任务和睁眼休息。对三种条件下脑电数据进行功率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显示:与简单联想任务和睁眼休息相比,远距离联想任务的β2(20~30Hz)波段的功率值和相干值在大脑各区域有显著增加;θ1(4~6Hz)功率值在大脑额叶皮层有显著增加;α波(8~13Hz)在大脑后部去同步化显著增加并且α1波(8~10Hz)在前额叶区相干性降低。同时,远距离联想任务中的新颖性分数跟β2在两半球的额顶联合区和左侧的顶颞联合区的α1的相干性成正相关。Razumnikova认为,θ1和α1都涉及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其中θ1主要与精细的持续的注意有关,α1主要与工作记忆的保持相联系。β2频段的在大脑两半球的同步化活动则可能说明β2在广泛激活的单词意义和从初步的语义编码中的远距离联想中起到识别的调节作用。

Bechtereva等(2004)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技术考察了远距离联想的脑血流变化。实验任务有两套作业:一为包括一个测验任务和三个控制任务,旨在探查被试的渐进式遥远联想;另一包括一个测验任务和两个控制任务,旨在探查被试的顿悟式遥远联想。渐进式远距离联想任务要求被试根据16个属于不同语义范畴的单词创作一个情景故事;顿悟式远距离联想要求被试说出12个名词之间的合理的联系。通过测验任务和控制任务的对比分析发现:(1)渐进式遥远联想主要激活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2)顿悟式遥远联想主要激活左侧缘上回(left supra-marginal gyrus)。以往研究证明左侧颞中回涉及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切换,想象和幻想;左侧缘上回涉及到任务切换,想象和计划等。因此,研究者认为大脑左侧颞中回和缘上回提供了创造性思维过程必需的认知灵活性和想象或幻想。Bechtereva等的研究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得出左侧颞中回和左侧缘上回是远距离联想的关键脑区。但是Bechtereva等的实验材料使用的单词太多,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太大,创造性成分会有所降低。

Howard-Jones等(2005)采用fMRI技术考察了8个被试在创造性故事生成中的脑血流变化。实验每次呈现给被试3个单词(有语义联系的或无语义联系的),要求被试用所给的3个单词编造一个故事(有创造性的或无创造性的)。实验分为四种条件:无联系—有创造性、有联系—有创造性、无联系—无创造性、有联系—无创造性。实验行为数据有5名独立评判者进行评分。实验结果表明,无联系—有创造性条件下被试的成绩最好,有联系—无创造性条件下被试的成绩最差。对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比无创造性条件下,有创造性参与的脑区主要在前额叶,包括双侧额叶中央和左侧扣带前回。研究者认为右额叶激活反映了情景细节的提取和监控,左侧扣带前回的激活反映了高级认知控制。

从上述研究可见,远距离联想任务的解决,需要大脑额叶和顶枕颞叶相互协作和互补,其中大脑左侧颞中回和缘上回以及右侧额叶和左侧扣带回对远距离联想具有关键作用。但是,也可以看到由于实验任务和测量方法的不同,远距离联想的脑定位就不同,还不能够真正无可辩驳地揭示远距离联想的脑机制。

2.4 言语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的对比研究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各个不同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可以表现为言语方面的创造性、图形方面的创造性和听觉形象方面的创造性。托兰斯认为一个人在创造性观念产生过程中的流畅

-11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

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致性四项指标可以衡量其创造能力,并编制了著名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量表。言语任务与图画任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任务,已有研究证实,大脑有专门的言语处理区和视空处理区。那么言语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涉及的脑机制又会有哪些不同,哪些相同之处呢?

Chávez-Eakle等人(2004)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CT)考察了12个创造性个体在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中图画和言语创造性任务所引发的脑血流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图画和言语创造性任务中被试的右中央前回(right precentral gyrus)显著激活。图画创造性任务中还出现了右前小脑(right anterior cerebellum)的显著激活;言语创造性任务中还激活了右中央后回(right postcentral gyrus)、左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右额叶肠回(right rectal gyrus)、右下顶叶(right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和右海马旁回(right parahippocampal gyrus)。右中央前回(right precentral gyrus)涉及感觉信息同化、动作冲动调节、动作技能学习和动作心像以及性唤醒等。TTCT中的图画和言语任务与两半球多个区域相联系,这些区域涉及多通道信息加工,复杂认知功能(如心像、记忆、新异加工等)和情绪过程等。因此,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观念的产生是脑系统高度分布式加工的结果。Chávez-Eakle等的研究显示言语创造性和图画创造性既有相同的脑区激活,又有很多不同脑区的激活。由于作者没有采用控制任务作为对比基线,所以得出的结果很粗糙,很多脑区不能够很好的解释。

Bhattacharya等人(2005)采用多导脑电技术考察了画家和非画家创造性想象的不同脑电特征。实验要求被试在内心里根据自己的选择画出一幅画。通过与休息状态对比分析显示:(1)画家比非画家表现出了显著的δ波(<4Hz)波段短时和长时的同步化增强;(2)非画家在额叶区表现出了β波(13~30Hz)和γ波(30~70Hz)的短时的同步化增强。通过对比两组被试在创造性想象任务上的脑电得出:画家相比非画家在右半球显示了显著的δ波(<4Hz)波段的同步化和α波(8~13Hz)波段的去同步化。画家在低频段上的高度同步化可能是因为涉及到更多高级的视觉艺术记忆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结果表明,画家在创造想象任务中枕叶之间的功能协作模式与非画家的截然不同。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发现,创造性观念的产生涉及多个大脑区域,言语创造性主要激活的有双侧额叶中央尤其是右侧额叶,左侧颞中回和缘上回;图画创造性除激活上述区域外还激活右前小脑。尚没有见到关于音乐创造性的脑机制研究。

3 总结与展望

由于创造性活动本身的复杂性,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到,不同的实验任务、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的研究结果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我们很难得到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的清晰的结论。怎样整合不同的研究结果成了一个很迫切、又很困难的任务。可以认为,对于创造性思维还没有一个很客观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是导致结果分歧的主要根源。例如,创造性思维究竟应该定义为“领域特殊的”还是“领域一般的”,这不仅涉及到实验中基线任务如何很好的设置,也涉及到不同脑区的协作程度的分析。可以设想,如果将创造性思维定义为“领域一般的”,并且在研究中很好地设置可以排除“领域特殊性”影响的基线任务,那么,使用不同的实验刺激和不同的实验范型的各项研究之间就更有可能得到比较趋于一致的结论。这或许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之一。

与创造性思维定义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过程没有很好地明确,这也会导致创造性思维脑机制的各种研究结果之间存在很多的不一致性和争议。这也是今后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从研究设计来看,目前的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正常人的研究,还没有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更加严密的验证。从研究手段来看,目前的研究大多只采用一种技术,未来的研究可能更多的同时采用脑电和脑成像技术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从研究领域来看,虽然关于创造性思维脑机制的研究涉及面很广,不仅有顿悟、发散性思维、远距离联想和创造性观念产生的过程研究,其中也包括创造性个体差异的研究,但是还存在一些空白点,例如,创造性想象和新概念的产生(概念的结合与扩展)以及酝酿的脑机制研究则相对较少,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可以预见,未来的10年将会是创造性思维脑机制研究飞快发展的10年!

参考文献

曹贵康, 杨东, 张庆林. (2006). 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自动还是控制. 心理科学, 29(5), 1123–1127.

第17卷第1期创造性思维的脑机制-111-

陈丽, 张庆林, 严霞, 张颖, 廖祥慧, 陈谊. (2008). 汉语字谜原型激活中的情绪促进效应. 心理学报, 40(2), 127–135.

罗劲. (2004).顿悟的大脑机制. 心理学报, 36, 219–234

张庆林, 邱江. (2005). 顿悟与源事件中启发信息的激活. 心理科学, 28(1), 6–9.

Bechtereva, N. P., Danko, S. G., & Medvedev, S. V. (2007). Current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in psych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42(1), 100–108. Bechtereva, N. P., Korotkov, A. D., Pakhomov, S. V., Roudas, M. S., & Starchenko, M. G. (2004). PET study of brain maintenance of verbal creative ac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53(1), 11–20.

Bhattacharya, J., & Petsche, H. (2005). Drawing on mind's canvas: Differences in cortical integration patterns between artists and non-artists. Human Brain Mapping, 26(1), 1–14.

Bowden, E. M., Jung-Beeman, M., Fleck, J., & Kounios, J. (2005). New approaches to demystifying insigh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7), 322–328.

Bowden, E. M., Jung-Beeman, M., & Zf (2007). Methods for investigating the neural components of insight. Methods, 42(1), 87–99.

Carlsson, I., Wendt, P. E., & Risberg, J. (2000). On the neurobiology of creativity. Differences in frontal activity between high and low creative subjects. Neuropsychologia, 38(6), 873–885.

Chavez, R. A., Graff-Guerrero, A., Garcia-Reyna, J. C., Vaugier, V., & Cruz-Fuentes, C. (2004). Neurobiology of creativity: preliinary results from a brain activation study. Salud Mental, 27(3), 38–46.

Chavez-Eakle, R. A. (2007). From incubation to insight: Working memory and the role of the cerebellum.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1), 31–34.

Chavez-Eakle, R. A., Graff-Guerrero, A., Garcia-Reyna, J. C., Vaugier, V., & Cruz-Fuentes, C. (2007). Cerebral blood flow associated with creative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study. Neuroimage, 38(3), 519–528.

Dietrich, A.(2004).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reativit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1(6), 1011–1016

Fink, A., Benedek, M., Grabner, R. H., Staudt, B., & Neubauer, A.

C. (2007). Creativity meets neuroscience: Experimental tasks for the neuroscientific study of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42(1), 68–76.

Fink, A., Grabner, R. H., Benedek, M., & Neubauer, A. C. (2006). Divergent thinking training is related to frontal electroencephalogram alpha synchron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3(8), 2241–2246.

Fink, A., & Neubauer, A. C. (2006). EEG alpha oscillations d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verbal creativity tasks: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sex and verbal intellig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62(1), 46–53.

Goel, V., & Vartanian, O. (2005). Dissociating the roles of right ventral lateral and 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in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ypotheses in set-shift problems. Cerebral Cortex, 15(8), 1170–1177.

Howard-Jones, P. A., Blakemore, S. J., Samuel, E. A., Summers, I. R., & Claxton, G. (2005). Semantic divergence and creative story generation: An fMRI investigation.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25(1), 240–250.

Jung-Beeman, M., Bowden, E. M., Haberman, J., Frymiare, J. L., Arambel-Liu, S., Greenblatt, R., et al. (2004). Neural activity when people solve verbal problems with insight. Plos Biology, 2(4), 500–510.

Luo, J., & Knoblich, G. (2007). Studying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with neuroscientific methods. Methods, 42(1), 77–86.

Luo, J., Niki, K., & Phillips, S. (2004).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Aha! reaction'. Neuroreport, 15(13), 2013–2017.

Qiu, J., Li, H., Liu, J., Luo, Y.J., & Zhang, Q.L. Neural correlates of the “Aha” effects: Evidence from an fMRI Study of Chinese riddles solving. In press

Razoumnikova, O. M. (2000).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different brain areas during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hinking: an EEG investigation. Brain Res Cogn Brain Res, 10(1–2), 11–18.

Razumnikova, O. M. (2007). Creativity related cortex activity in the remote associates task.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73(1–3), 96–102.

Srinivasan, N. (2007).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creativity: EEG based approaches. Methods, 42(1), 109–116.

Sternberg, R. J., Amabile, T.M., Lubart, T.I., et al. (Eds).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ural Mechanism of Creative Thinking

LIU Chun-Lei, WANG Min, ZHANG Qing-Lin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Creative thinking is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creativity. At present, neural mechanism of creative think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ing to cognitive neuroscientists with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and other neuroimaging techniques.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ed recent studies of the 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creative thinking (e.g., insight, divergent thinking, remote associate, contrast of verbal and figure creative activity). Those results showed that creative thinking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key regions of the brain in different cognitive tasks. Finally, problems existed in past studies and prospects in the future were discussed briefly.

Key words: creativity; creative thinking; neural mechanism; EEG; function MRI

2018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智慧树答案

2018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案智慧树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D) A. 逻辑型 B. 空想型 C. 表现型 D. 纪律型 2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C A.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 个性灵活、开放 C. 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 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3 【单选题】(2分) 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C )。 A.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 勾股定理 C. LED显示屏 D. 四大发明 4 【单选题】(2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B )。

A. 创造性动机 B. 创造性需求 C. 创造性行为 D. 创造性目标 5 【单选题】(2分)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D )。 A. 尝试法 B. 试错法 C. 头脑风暴法 D. 疑问法 第二章 【单选题】(2分) 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C )。

A. 思维定性 B. 思维模式 C. 思维定势 D. 思维方式 2 【单选题】(2分) 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A)特征。 A. 对传统的突破性 B. 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C. 视角上的灵活性 D. 内容上的综合性 3 【单选题】(2分)

浅谈创造性思维(转)

儿童思维能力 思维看上去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儿童的学习生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的工作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能力的核心,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应注重以下方面:创造性 创造性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能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一独立性、二分散性、三是新颖性。思维训练小贴士是:一,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系统性 系统性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要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思维,可以使一个人变得非常理智,而且统筹能力及预见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系统思维能力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专家介绍,在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孩子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深刻性 深刻性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一是鼓励孩子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鼓励孩子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每当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其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假象所迷惑。” 敏捷性 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作出决定、解决问题。专家建议:“孩子要熟练掌握适宜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不要一味图进度快、难度高。在课堂上,要争取超前思维,在老师抛出问题后主动思考,把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且要限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灵活性 “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思维起点的灵活性,即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是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即能否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概括和迁移能力,是否愿意和善于运用规律,能否触类旁通;

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的笔记与重点总结

第一章思维与创新思维 思维:人脑的机能,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的间接和概括的能动反映。 思维定义的三方面:①思维是人脑的技能②思维是人类认知的高级阶段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应 作为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思维是人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思维是促成人的行动的决定因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本质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内隐性 思维的功能特征: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思维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思维的逻辑性是基础功能,批判性是触发功能,创新性是超越功能。思维的逻辑性支持思维过程测进行。思维的批评性促成思维的发散和跳出常规。思维的创造性使我们超出常规、实现超越。 思维的分类:①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②收敛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③常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④直觉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思维的历史发展线索:经历了古代思维、中世纪思维、近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四个历史时期。从一般性思维到创新思维: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引发了对创造的认知基础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成果首先应用于美国工商界?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创新技巧、创新能力测量,推动了美国创造性思维教育 中国思维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思维,并力图建立一门跨学科的思维科学?20世纪90年代,创造性思维首先受到工商界的重视,同时,为了适应对国民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势,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教育也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创新:创新是对既往的超越,是人类独创力、扩张力和智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创新的表现方式:①新产品和新服务②老产品的新用途③新的研究方法④新观念和新理论⑤纯粹的思想结晶 创新定义的四个方面:①创新是一种超越②创新是一种独创力③创新是一种扩张力④创新是一种智慧力 创新的特征:智能性、社会性、团队性 创新智能特征的2个方面:①创新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产物②创新的智能性扩展了我们对创新的认知范围,让我们领悟到还可能有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 创新社会性的三个方面:①创新是社会需求的结果,社会需求推动着创新②创新产生于人类交往活动③创新具有竞争性 创新的种类:(1)按领域分类:①科技创新②社会创新③人文创新(2)按主体分类:①个体创新②团队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性智慧,它表现为思维的跳跃,它是在人的思考中实现超越。 创新思维含义的两个方面:①创新思维寻求思维的跳跃②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动思维模式的选择 创新思维的本质:创新思维的超越是无止境的,创新思维中的异质增加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这样无止境的思维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 创新思维的自身超越:创新思维首先是对自身障碍的超越,超越我们的心理障碍,超越于我们既定的思维模式。 ①超越思维的惯性②超越思维的惰性③意志的超越 创新思维的境界超越:创新思维需要对思维对象、思维对象条件有所超越。①前提超越②逻辑超越③关系超越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8~3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马庆霞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分类号 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 收稿日期:2002-09-02

自考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试题2014年个人整理及答案

自考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试题2014年个人整理及答案 2.依据知识分类的标准可将创新思维方法分为() A.立体思维方法和平面思维方法 B.纵向思维方法和水平思维方法 C.顺向思维方法和逆向思维方法 D.一般方法、特 殊方法和专门方法 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物理学的超越是一种() A.意志超越 B.自身超越 C.逻辑超越 D.前提超越 4.形成假说的常规步骤中,第一个步骤是() A.设定初步假说 B.认定问题 C.运用推理 D.搜集事实 5.“逻辑思维方法”与“超逻辑思维方法”这两个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是() 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 6.“哈桑借据”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 A.实践能力 B.思辨能力 C.学习能力 D.想象能力 7.“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是() A.戈登 B.吉尔福特 C.奥斯本 D.帕尼斯 8.没有固定的答案且答案数量一般是无限的问题是() A.开放性问题 B.封闭性问题 C.认知性问题 D.评价性问题 9.以抽象主题寻求卓越设想为特征的头脑风暴法变式是() A.戈登法 B.七乘七法 C.逆头脑风暴法 D.特性列举法 10.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 A.收敛性思维 B.形象性思维 C.集中性思维 D.抽象性思维 11.下列属于发散性思维方法的是() A.删繁就简法 B.提问法 C.集中法 D.相关联想法 12.归纳方法和类比方法类似于心理学中的() A.想象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性思维 D.收敛性思维 13.人们对鲁迅的作品和金庸的作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属于() A.价值问题 B.识记问题 C.科学问题 D.语言问题 14.想象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 A.生理条件 B.心理条件 C.客观条件 D.物理条件 15.“智商临界说”认为,在一定的智商等级中,一个人的智商和他的创新能力的关系是() A.负相关 B.正相关 C.不相关 D.反比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 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创新的主要特征包括() A.主观性 B.智能性 C.社会性 D.团队性 E.科学性

《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题及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 ①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 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 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 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 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 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 别呢?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 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 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 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 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 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分) 2.④⑤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能决定情绪体验。 Lang(1995)[2]的研究表明图片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感情之间有自主神经系统差异。许多研究者[2]报告,感情强度的自我报告和自主输出的量之间有关系,尤其是皮肤电指标表现明显。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浅谈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 陈国强 (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257091)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方面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如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标新立异是创造性思维的木质特征,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激活剂,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联想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探索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条件 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也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就其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而言,它与各种思维形式存在着种种交叉关系,很难说哪些思维形式是它的具体的纯粹的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最木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即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又符合思维发展和运行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过程具有整合性和统一性。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联想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自接动力,而灵感则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契机。 一、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人脑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所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建出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而这种新颖、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作为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各种发明创造的源泉。 作为一种非逻辑思维形式,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想象分为不同的种类。从想象的起因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就是有目的、按照一定计划自觉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就是无目的、随便的想象,类似于遐想。尽管无意想象是随便的想象,然而许多发现、发明,往往产生于无意想象之中。从想象对创造的作用来看,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通过语言、声音、符号、图像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但它木身不具有创造性,只是创造性的前提

《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39602 课程名称:创新思维与方法 英文名称: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s Method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2.0 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创新思维与方法》是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自主创新,思维带路,方法先行。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创新方法,重点讲述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通过探索创新思维过程,揭示创新思维本质,对国内外已有的创新思维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些方法的训练性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选择、策划、创意、设计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途径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以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思维、方法为基本模块构建本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基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通过对创新知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系统讲解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创造性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做三体结合,使学生熟练常见的创新技法,激发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模块创新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基本内容 2.认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在创新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引入创造、创新的基本概念并进行讨论。详细介绍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方法兴起的原因及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理论的梳 理,介绍国内外创新创造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创新的基本概念 2)创新方法兴起的背景及发展历史 3)因果法、资源法、思维定势法、理想化法等方法介绍 4)国内外创造理论、学科与教育的发展 2.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无 (三)思考与实践 通过第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了解创造、创新的基本定义、结构与特征;并了解在知识经济浪潮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兴起的原因;掌握与了解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主题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沿袭的阐述与对比,了解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差距。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二模块创新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创新实质、原理、原则 2)熟悉创新能力自我开发的环节和步骤 3)掌握创造型人才个人创造力的测评方法及工具,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引入创新的概念与内涵。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总结出创新的类型。介绍创新的原则、原理与过程。从创造型人才的支持系 统对创造型人才内涵提出解析,分析创造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四维度结构。 在对创造型人才与个人创造力内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创造型 人才个人创造力测评的四个测评工具。 创造环境、创造动机和创造教育是创造型人才思维潜能开发的基础条

2018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答

2018智慧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 法答案智慧树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2分) 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D )A.逻辑型空想型B.C.表现型D.纪律型2 ) 分(2【单选题】C 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3 【单选题】(2分) 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C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勾股定理

C. LED显示屏 D.四大发明 4 【单选题】(2分) 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B )。 . . A.创造性动机 B.创造性需求 C.创造性行为 D.创造性目标 5 【单选题】(2分) 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D )。 A.尝试法 B.试错法 C.头脑风暴法 D.疑问法 第二章 【单选题】(2分)

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C )。. . A.思维定性 B.思维模式 C.思维定势 D.思维方式 2 【单选题】(2分) 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A)特征。 A.对传统的突破性 B.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C.视角上的灵活性 D.内容上的综合性 3 【单选题】(2分) . . 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D )思维定式。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阅读答案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精心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就会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

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鼓励求异质疑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出创造时说:“ __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但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 摘要:面对现代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诸如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流畅性、抑制性、独特性、深刻性等。 关键词:创新怀疑思维思考联想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 一、怀疑 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 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 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而我们则批判小草,说它与庄稼争水分,争肥料,造成庄稼减产,应该“除恶务尽”。这样思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是正确的。逆向思维,应仔细斟酌是否符合实际,否则逆向思维的结果便是错误的。因此,在运用逆向思维时,必须深入了解所否定的理论、学说是否具片面性或是否错误。如果怀疑、否定不符合社会实践的理论或学说,则必然产生错误。 四、多角度、多侧面思维 这种思维也包括逆思维。它的思维模式是:在寻找答案时不是只沿一个方向去思索。一道几何题的证明,往往不只一种方法,可以用几何法,也可用代数法和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第二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案例导入 一封家书——8只八哥 有个商人在外做生意。他的同乡要回家,于是他就托同乡带100两银子和一封家书给妻子。同乡在路上打开信一看,原来只是一幅画,上面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8只八哥、4只斑鸠。同乡大喜:信上没写多少银子,我留下50两,她也不知。 同乡将书信和银子交给商人妻子以后,说:“你丈夫捎给你50两银子和一封家书,你收下吧!”商人妻子拆信看过后说:“我丈夫让你捎带100两银子,怎么成了50两?”那同乡见被识破,忙道:“我是想试试弟媳聪明不聪明。”忙把那50两银子送给了商人的妻子。 商人妻子怎么知道是100两银子的呢?原来那幅画上写的意思是:8只八哥是八八六十四,四只斑鸠是四九三十六,合起来是100,所以商人妻子知道是100两银子。 商人写信不用文字而用图画,商人妻子读信不是认字而是解画,他们两人使用的思维法就是再造型想象思维法。 想象和联想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 思考与讨论 1. 谈谈你对创新思维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试举几个运用创新思维的实例。

第一节创新思维 人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面对问题而束手无策时,我们的思维往往需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们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及障碍突破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 2.新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特征。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都能独具卓识,提出新的创见,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2)超越性特征。创新思维不但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物质、现象和一切传统的东西,而且还可以超过去和现在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3)灵活性特征。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独立于别人的思维框子,又独立于自己以往的思维框子,是一种开创性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能做到因时、因事而异。 (4)风险性特征。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因此创新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都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5)综合性特征。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是多种思维协同的统一。 (二)常见的思维障碍 1.盲目从众 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初次来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吃饭犯了难,大街上饭馆多得不知道哪家的饭菜“味美价廉”,这时你会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会找一家人多的饭馆用餐,这就是从众。理性的从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使 2

智慧树知到《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2020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沙和尚属于() A、逻辑型 B、空想型 C、表现型 D、纪律型 答案:C 2、以下哪一项不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 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答案:D 3、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我们可以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下列属于第二创造性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勾股定理 C、LED显示屏 D、四大发明 答案:D 4、人类社会在我们的不断创造中快速发展,那么我们不断实现各种突破性的创造的根本动因是()。 A、创造性动机

B、创造性需求 C、创造性行为 D、创造性目标 答案:B 5、创新方法的三阶段不包括()。 A、尝试法 B、试错法 C、头脑风暴法 D、疑问法 答案:C 6、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答案:B 7、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 答案:√ 8、依照赫曼全脑模型划分,孙悟空属于() A、象限A:逻辑性强,好分析,重事实,善于强调量化。 B、象限B:有条理的,循序渐进的,重规则的,重细节的工作。 C、象限C:善交际的,重感觉的,重运动感觉的,情绪主导的。

D、象限D:善于用直觉的,整体的,演绎推理的认识与处理问题。 答案:C 第二章测试 1、长期按照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但在很多方面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不好的影响,我们把这叫做()。 A、思维方式 B、思维定势 C、思维模式 D、思维定性 答案:B 2、超声波熔接缝纫机利用超声波在两块衣料间振动,摩擦生热并以极高的温度将它们熔接在一起,实现了无针无线,快速美观,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内容上的综合性 B、视角上的灵活性 C、对传统的突破性 D、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答案:D 3、在学习时,虽然也遇到过稍微复杂的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但多数情况下是把类似的问题拿来照搬,也因为这样往往缺乏深入思考,导致解题失误。这属于()思维定式。 A、权威型 B、习惯型 C、直线型 D、从众型 答案:D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谈谈你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按习惯性思维的逻辑,在回答回形针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个答案,即夹文件,而有人通过扩散思维,竟找到了上百种其他用途,如果我们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能进行扩散思维的话,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为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举个例子,曹冲称象。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然,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挥创造性思维呢?思维主体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思维主体的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发挥创造性思维,所需条件大致有四个: 1.社会实践。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源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方案,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学科的创立,都是由社会实践本身提出的要求。这种客观的要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同思维主体的需要相结合,便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推动力量。 2.原型启发。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原型,就是与创造性思维主体所设想的事物相似,并能够引起联想的东西。通过原型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达到创造的目的,就是原型启发。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现实生活中能够作原型启发的事物,因为任何一个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无中生有”。 3.积累知识。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知识的丰富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发展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问题意识是头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头脑总经常想问题,才能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才会乐于勤思苦想,排除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的验证阶段。

(创新管理)创新思维的方法与训练的培训参考资料

(创新管理)创新思维的方法与训练的培训参考资料

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训练 第壹章.企业发展急需创新思维和管理 壹.企业发展阶段及其阶段性问题 1、初创阶段(1-3年)生存危机 案例:阿信卖饭团子 2、中小型企业阶段(3-5年)领导能力危机 案例:三个和尚振兴庙宇的故事 案例:四通的故事—中关村大裂变 3、大中型企业阶段(5-7年)竞争危机 案例:网景状告微软,美国微软公司的拆分案 4、大巨型企业阶段(7年之上)企业文化危机 案例:美国安然公司的丑闻 案例:八佰伴倒闭 案例:爱多VCD的悲哀 二.中国企业30年发展的启示—急需创新型人才 1.中国企业的达利克摩斯之剑 2.中国呼唤高素质的中高层职业经理人 案例:中国B企业 案例:某国A企业 3.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排名 启示:中国企业急需创新思维和创新管理 三.我们应有的正确的创新理念 1.创新是简单的、容易的,我也能创新

2.创新是壹种意识、壹种观念,形成创新的习惯 3.创新是人人均能做到的,时时处处均有创新 4.创新要敢于尝试、大胆想象 游戏:踩报纸 5.创新于全球化和微利时代对个人和企业极端重要第二章.建立创新思维的心智模式 壹.树立阳光心态 1.天生我才必有用 打破不可能思维 教学录像:脚比手更灵活 2.自激起创新欲望 案例:大发明家爱迪生 二.排除各种思维障碍 习惯性思维障碍 直线型思维障碍 权威型思维障碍 从众型思维障碍 书本型思维障碍 自我中心型思维障碍 经验思维障碍 定势思维障碍 其他类型的思维障碍

三.学会超越且寻找创新点 1.超越什么 超越理论 超越习惯 超越经验 超越自满 超越现实 案例:毛泽东搞革命 2.寻找创新点 客观需要激发创新 技术进步促进创新 公平竞争驱动创新 创新技法协助创新 案例:索尼发明随身听 四.创新思维是对传统思维障碍的突破寓言:飞不出瓶口的蜜蜂 案例: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 超越传统游戏:分图游戏 创新思维游戏:解绳游戏 五.创新思维经常使用的心智模式 敢为天下先——创新的独创性 创造性破坏——创新的破旧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