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学良公馆游记

张学良公馆游记

张学良公馆游记
张学良公馆游记

游张学良公馆记

在我们学校的北侧,有一个小的博物馆,名叫张学良公馆。虽然每天上学的路上我都要路过,但一直没有进去参观过,只知道这个公馆和张学良将军有关,和发生在我们这个城市的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西安事变有关,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11

月5日下午,我和妈妈终于一起参观了张学良公馆。

踏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内侧的一块黑色碑石,上面刻有1936.12.12,西安事变,证明这个院子和历史上发生的西安事变有关。公馆整体布局分两部分:进门右侧,在几棵年代久远的苍松翠柏辉映下的三幢别具风格的灰色小楼,从介绍知道,这三幢小楼是张学良将军等爱国将领曾居住过的地方,也是发生西安事变时的指挥所;进门左侧,有一排平房,是张学良将军的生平陈列馆和史实陈列馆。

我和妈妈首先进入了左侧的陈列馆,这里展示着一幅幅历史的珍贵图片和张学良将军曾经用过的一些实物。虽然这些历史的图片有些已经发黄,展示的实物在现在看起来也有些过时和破旧,但通过这些历史图片和实物,使我知道了张学良将军不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正是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发动、指挥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日,才有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胜利。

走出陈列馆,映入我眼帘的是三栋小楼。我们先进入了西楼,西楼也叫C楼,是张学良在西安的住址与办公的地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会谈就是在这栋屋子的二楼会议室举行。站在会议室

门前往里看,房间里摆了三组沙发,两组茶几,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宋子文的硅胶塑像栩栩如生的坐在沙发上,周恩来、宋美龄坐在中间位置,张学良、杨虎城位居南侧,宋子文一身西装位居北侧,这一场景生动地再现了1936年12月24日西安事变和平谈判的历史瞬间。正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也由此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

步入东楼,也叫A楼,是当年共产党谈判代表团周恩来与叶剑英居住的地方。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将军就在当天打电报通知共产党,立刻派代表来西安与他会谈,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走出东楼,我站在这个曾经发生重大事件的院子里,看着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沧桑的古朴楼房,内心深处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发动西安安事变的民族英雄,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少帅,却被蒋介石软禁长达20年的将军,尝尽人世冷暖,直到101岁在美国去世。历史给了张学良将军一个世纪的生命,他还给历史一首永恒的爱国篇章,激励着我们后辈不断进取,为祖国的富强而好好学习!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乡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海内外媒体对此议论纷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的原因和张学良至死没回祖国大陆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为什么没救张学良 除了某党会感恩戴德的说学良哥在最关键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处于亡国灭种阶段的中华民族,我想没有人会对这样一个背主之徒抱有好感的。对于他所出身的阶级,他背叛了它;对于与他义结金兰的盟兄蒋委员长,他更是把枪口对准了那颗铮亮的光头;对于生他养他的东北大地,他更是无耻的逃兵,某本秽史可能会说是委员长命令他不抵抗的,但是拜托用脑子想一想,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何等可笑的弥天大谎啊。对于军队就是命根子的军阀来说,抵抗日本人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石原莞二在其回忆中提到:1931年9月,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一万零六百人的兵力,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是四十四万八千人,日本国内甚至嘲笑关东军的军刀只是竹刀,但石原莞尔对此不屑一顾。他认为,张学良不过是一个花花公子。如果当时是常凯申(蒋介石)(这个名字要感谢伟大的北大教授的学术创造)在那里,他们的方案可能会有差别。六十年后,张学良回忆当年的情形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这么干,所以没有下达抵抗的命

令,国人批判我是“不抵抗将军”,我不承认。但是我承认,我没有能识破日本人的阴谋。现在的说法把不抵抗说成是奉了常凯申的命令。问题是,常凯申从来没有真正统一过中国,他指挥得动张学良么?综上所述,谁会救他? 为什么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一、蒋介石已经口头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大概蒋介石不签署协议是为了他伟人的面子,所以蒋以“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人格保证”抗日。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应该释放蒋介石。 二、当时国民党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攻打西安(比如亲日的何应钦)救蒋介石,如果这样,很容易造成国内更大规模的混战,也容易伤害蒋的性命(那何应钦就掌权啦),这对抗日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件,就是主要是宋美龄,宋子文等蒋介石身边的亲近人的想法,由于这些人的奔走吧,和张学良见面谈判,也促成了张学良释放蒋介石。 三、据说当时共**dang里有人要求杀蒋介石的,但张学良显然不能同意他们这么干的,还有周恩来等一些理智的人的劝阻吧,蒋才得以平安。 四、张学良一向视蒋介石为最高领袖,从来没想过要伤害蒋或者杀蒋,所以把蒋抓来,也要把蒋安然无恙地放回去。 张学良为什么至死没回祖国大陆 正是由于张学良在第一次访美后并没如愿返回他毕生翘首的祖

个人简历模板含封面

历简人个个人简历表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当您亲手打开这份自荐信,将是对我过去四年的检阅,当您最终合上它,也许又将决定我人生新的旅程。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翻阅我的自荐信,自信的我不会让您失望。我叫xx,毕业于xx市职业技术

学院护理专业,借此择业之迹,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的推荐自己。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它的价值在于换就人的生命。在校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践我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慎密的思维方式和坚韧的性格。对待病人我有一颗关怀的心。我热爱护理事业,三年护理学的熏陶圆了我的护理梦,让我的羽翼更加丰富。此外,一直以来的勤工俭学也让我有机会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相处,也学会忍耐和服务至上以及微笑和宽容待人的原则。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冷静分析处理问题。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担任英语俱乐部编辑部部长,组织多次活动,这让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与人共事,培养了吃苦耐劳,关心集体和乐于奉献的思想。 在贵医院的实习生活中,我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基本技能,并积累了临床经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莲山课件 ]通过实习培养了我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以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能够适应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生活中,我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吃苦耐劳的人,工作热情主动,脚踏3 / 4 实地,勤奋诚实,能独立工作,独立思考,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我能充分发挥潜能的跳台。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张学良最“大胆”的口述史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 张友坤与张学良合影 作者:黄滢 人物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等。代表作有《张学良画传》。 走进张友坤北京家中简陋的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书架,正面墙壁上挂着毛主席像,左右侧墙壁上分别挂有周总理的简笔速写素描像和张友坤与张学良的合影。 “那是张学良在拱手致谢呢。”见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盯着墙上的照片,张友坤连忙解释起来。“1998年,我去夏威夷拜访少帅,赠送他一本我撰写的《张学良年谱》。我说:‘大陆的老百姓都很想念您,都希望您能回大陆老家看看。’张学良听后拱手说:‘谢谢他们!’”

因为与张学良关系密切并时有相关著作问世,很多人猜测张友坤是张学良的亲戚。对此,张友坤连连摆手,“没有的事。”他说:“我年轻时就很佩服张学良将军,对于他发动的西安事变特感兴趣。后来我有幸给吕正操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当秘书,在1986年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看过不少关于西安事变的回忆录。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要撰写《西安事变简史》,吕老曾是撰写该史的领导者之一。我是在他的鼓励支持下才走上研究张学良、东北军和西安事变之路的。”1990年张友坤转业后,到社科院从事历史研究工作,曾任“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和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 研究了半辈子张学良,张友坤始终有一块心病——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一批“最权威”张学良口述资料一直无缘问世。2009年,他与胡玉海、王海晨等,应当代中国出版社邀请,参与主编、整理《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存藏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下文称《口述历史》),经过多年的工作,不久前终于系统出版。张友坤也长舒了一口气。 “不过名义上我是主角了” 环球人物杂志:张学良口述史的版本很多,这一部《口述历史》与其它版本有何不同之处? 张友坤: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主要形成于86岁至99岁之间。这套《口述历史》出版前,有过录音的张学良访谈不下10次,但真正属于有计划、有准备、较为系统的访谈,并制作成文本或影像资料的,有以下4种:由张学良侄女张闾蘅录音,我整理加工的《海峡两岸大披露——张学良口述历史》;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学良之后,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的书籍《日本昭和史的最后证人——张学良》;张学良的忘年交郭冠英制作的电视纪录片《世纪行过——张学良传》。这4种版本都是张学良谈亲身经历,大同小异。 而“毅荻书斋”存藏的这批资料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采访时间长、次数多、内容丰富、有协约,并经过他本人审定。自1991年12月17日至1993年8月3日,前后共采访60次,共采得录音带145盘。内容达100多万字,涉及1100多个人物。张学良自西安事变后就被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直到1991年,才首次被允许离开台湾赴美探亲。“天下口述史第一校”哥伦比亚大学及时捕捉到这一机会,迅速成立了采访和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专门小组。担任采访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女学者张之丙及胞姐张之宇。 张学良之所以用这么多时间接受采访,动机非常明确,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愿有人篡编或者歪曲事实”。为避免有些讲述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张学良特意规定要等到2002年再将这些内容公开,没想到他于2001年仙逝,因此这些资料的出版只能一拖再拖。 环球人物杂志:两位学者采访张学良时,他的状态如何,说话是否完全没有顾忌了? 张友坤: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在地域的改变和“自由度”的提高,张学良对敏感问题谈得越来越多。一是在史实方面,他把许多历史的空白点补上了,许多模糊之处澄清了,许多“成说”否定了;二是在心理方面,他自揭自短,将自己丑陋的一面,包括他父亲的、家族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 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出错误。”

个人简历 (含封面,求职信)

Ps..要在图上写上名字,专业可以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用文本添加,保存即可,再重新插入到word里

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惠阅我的求职信,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绍。 XX年,我毕业于XXX学校XXX专业。现在我惴着梦想,踏出校园,步入社会,在纷繁的市场中充满自信地找寻着人生的新起点。我鼓足勇气叩响贵单位的大门,我深信门里必定是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三年的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令人难忘的,它不仅给了我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更给了我一个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广阔空间。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高素质人才是社会的要求,也是贵公司招聘人才的首选目标,我懂得:只有不懈努力地辛勤耕耘,才会有好的收获,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我的大学三年没有虚度: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十几门专业课程,并获得过“一等奖学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年的大学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提高了我的人生价值。作为计算机系的学生,计算机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特长,现代改革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需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又是我的一大特色。在校期间,我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了Java、C等程序设计语言,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网页设计三剑客,常用的Offices办公系列更是不在话下,还有一定的机房管理经验,现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我热切期望成为贵公司中的成员之一,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菲薄力量。 及 我不求安逸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只愿能用自己的所学,干出一番事业,愿意用一颗饱蘸真诚的心去开启那扇走入社会、走向生活的大门。我相信贵公司能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若蒙不弃,定竭尽所能,倾洒青春热血,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为贵公司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增添艳丽奇葩。 期盼您的答复!随函奉上个人简历,请收阅。 祝贵公司部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年月日

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一 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 如皋蒋文祥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50周年了。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令人不能不想起中国由十年内战走向一致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更不能不想起虽未亲身参加抗日战争,但却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的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将军。 本文拟就张学良将军与抗日战争做些研究,以此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杀父之仇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是东北草莽英雄张作霖的长子。张作霖出身绿林,靠结帮拉杆子起家,人称“马胡子”。1916年任奉天督军,以后成为“满州王”,一度曾任北洋政府元首,是奉系军阀的首领。1928年张作霖在日本侵略者一手制造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死,年轻的张学良继父业于危难之中,抚三军于大丧之后,成为主政东北的最高统治者。杀父之仇在“未至而立,即负方面”的张学良心中深深埋下了抗日的种子。 张学良后来不止一次说到“我恨日本!”[1] “我恨日本军阀!”[2] “可以说我自己的整个毁灭是出于日本,我父亲被杀,我自己的家庭整个毁掉了,我的财产一切都没有了。” [3] “我对日本非常不满,家仇国难集于一身,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4] 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同父亲可以说有特别的父子关系。我生下来时,父亲头一次打了胜仗,换句话说,我父亲就是因为这个起来的。”[5] “我很迷信,总感觉父亲与我有特殊关系……父亲很喜欢我,父亲之死使我非常难过。我现在的生日(6月1日)是假的,我不能过生日,因为这会使我想起父亲。”“最初我不知道父亲被炸死,部下仅告诉我是负伤,所以我晚了几天才回家。如果当时告诉我真相,我会立即赶回去。我一点都不怕日本军,如果他们在杀死我父亲之后再杀死我,我相信一定会有比我更厉害的‘张学良’出现……”[6] 当时为父奔丧的张学良剃去长发化装成士兵混在闷罐车中,躲过了日本人的沿途检查返回到沈阳家中。张学良拿了父亲的图章,模仿父亲的字体,以父亲的名义把东北的事情都安置好了,才宣布了老帅的死讯,公开为父发丧。 日本关东军当时不知虚实,未敢轻举妄动。日本政府派外交元老、大帅老友林权助为吊唁专使来沈阳致祭。林权助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老手,有名的中国通,曾在中国做过多年的公使,而且同张作霖有一定的私交。日本派这样一号人物来作吊唁专使,实际上是想用拉拢的手段,来鼓动刚刚继承父业的张学良维持与南京政权相对立的局面,妄图诱使东北集团成为一个在日本人控制之下的独立王国,以实现其分化中国、控制中国的阴谋。 林权助向张学良正式提出阻挠东北集团与南京政权合作的问题。林权助说:“我是承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之命来正式提出这个问题的。日本政府经过慎重考虑,认为满蒙是日本付出过重大牺牲而后得有特殊权益的地方,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它是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它的命运,日本不能不时时刻刻的关心。如今专以排斥外国势力为名的国民革命军的势力已经席卷华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来到满蒙,并且我们听说,张学良将军有随时换上青天白日旗和他们同流合污的意图,我们对此特别关切,请张将军将你的意见告诉我们。”

张学良读后感

在中国没人不知道张学良将军,但是最近几年不知道怎么了,对张将军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很多人甚至用很恶劣的语言攻击张将军,把很多不实之词加在他的身上。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善意的认为,这些人是历史盲,而不是别有用心。 如何评价张学良将军的历史功过呢? 恐怕周总理说的“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吧。 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谁让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呢?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活了100多岁如何如何,呵呵,这是小事,说说权当玩笑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无非两件事,一是918,二是西安事变。 918事变,无需多说,传统上我们都说是蒋介石给张学良发了不许抵抗的密电,但是最

近几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蒋介石没有发这样的电报,不抵抗是张学良自己的命令。其实,无论有没有蒋的密电,张学良在这件事上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是必须承认的。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是怎么处理918的呢?他有抵抗有反击吗?他面对侵略的态度是什么? 不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丝毫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所以说,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 西安事变,也是传统说法和新派说法互相冲突。新派说法的种种。但是我想这些用种种猜测质疑张学良将军的人,把张学良看的过于复杂了。其实我看各种张学良的事迹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1945年9月结束。(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张学良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第29卷第1期2006年2月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9No.1 Feb.,2006张学良在中国统一事业上的历史功绩 傅金亭 (鞍山科技大学政法系,辽宁鞍山 114044) 摘 要:在抗日爱国和统一思想的指导下,张学良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易帜,实现国家 统一;干预中原大战,再造国家统一;发动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直到晚年,仍心系 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关键词:张学良;抗日;爱国;统一;反对分裂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4410(2006)01 0073 04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爱国思想的特点是:强烈的抗日爱国信念和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情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他短短8年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力主东北易帜,结束了北洋军阀16年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930年,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再造国家统一; 1936年,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三件大事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建立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功绩。他身陷囹圄50多年,爱国之心不改,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反对分裂,企盼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其情十分感人。 1 力主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 1928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这时候,年仅28岁的张学良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需要他做出正确的判断。首先,是日本的威胁和利诱,他们逼迫张学良搞 东北自治,以达到他们控制中国东北,进而建立 满蒙帝国的目的。他们反对东北易帜,威胁如果张学良要归服国民党,改旗易帜, 大日本也决不会坐视[1]。进而又进行赤裸裸的利诱,声称 张将军如果有雄心壮志,在东北建立一番大事业,日本决意全力支持[1]。张学良的日本顾问土肥原更加无耻,竟然劝说张学良当满洲的皇帝。其次,南京国民政府不断派人劝说张学良易帜,实现全国统一。另外,东北军内部意见不统一,张作相、杨宇霆等老派人物反对易帜,认为那样东北就会进退失据,听凭蒋介石摆布。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张学良从抗日爱国思想出发,做出正确判断,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1928年7月1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军事行动,7月10日,张学良派人面见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希望国家统一。这期间,日本多次出面干涉,宣称将以武力制止或将发生重大事件,张学良不为所动,毅然于1928年12月29日,东北三省全部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张学良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和内部阻力,坚持东北易帜,这是与他强烈的抗日爱国思想与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情怀分不开的。他认为 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制外侮,必须国内统一,他还认为 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免遭 豆剖瓜分的局面[2]。他的妻子赵一荻说得更清楚: 所以当他的父亲在皇姑屯被日本谋杀之后,他就放弃他的地位和权力,毅然易帜与中央合作,使国家能够统一,希望全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3] 收稿日期:2005 07 22。 作者简介:傅金亭(1941-),男,山东德州人,教授。

张学良_演讲稿

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将给大家讲述这位风流少帅——张学良! 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生于台安县桑林,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虽然他活了很长,但他曾经说过自己的生命只活到了39岁,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生发生哪些重大的事。 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奉军结束,东北军诞生。“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1930年中原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间沈阳失守。9月21日,张学良召集北平名流,讨论对东北问题的对策,决定依赖“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九一八事变使张学良蒙受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张学良内心充满了惆怅、困惑与苦闷。在巨大的压力下,张学良于1933年3月11日辞去所担任的职务,开始了一年多的欧洲之旅。 11月下旬的“福建事变”最终使得蒋介石让张学良回国。1934年1月8日张学良回国后,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代行总司令职责。12月8日,与杨虎城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谏”。 11日晚,张学良到华清池向蒋介石苦谏但毫无结果。而蒋介石则决定把东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谏”。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表通电,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违背了诺言,12月31日,张学良被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但是张学良还是发表了《告东北军将士书》,勉励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收复东北。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了‘特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张学良从此开始了幽居生涯。 2001年10月14日,孤身一人的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 这些是张学良的一些话,“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就是狠狠打击侵略者,收复失地,以雪国耻”“我是军人,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任,没有别的想法,同时,我反对内战。为了停止内战,我决心牺牲自己”“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遵明朝,确保台湾入版图。”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少帅的一颗爱国之心。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帜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

个人简历模板(含封面,简历,自荐信)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表 姓名性别: 现在所在地民族: 汉 户口所在地出生日期: 婚姻状况身高: 联系电话邮箱: 通信地址 邮编: 毕业院校 学历毕业日期专业兴趣爱好 求职意向 工作经 历 自我评价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当您亲手打开这份自荐信,将是对我过去四年的检阅,当您最终合上它,也许又将决定我人生新的旅程。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翻阅我的自荐信,自信的我不会让您失望。我叫xx,毕业于xx市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借此择业之迹,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真诚的推荐自己。 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它的价值在于换就人的生命。在校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践我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慎密的思维方式和坚韧的性格。对待病人我有一颗关怀的心。我热爱护理事业,三年护理学的熏陶圆了我的护理梦,让我的羽翼更加丰富。此外,一直以来的勤工俭学也让我有机会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相处,也学会忍耐和服务至上以及微笑和宽容待人的原则。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冷静分析处理问题。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担任英语俱乐部编辑部部长,组织多次活动,这让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与人共事,培养了吃苦耐劳,关心集体和乐于奉献的思想。 在贵医院的实习生活中,我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基本技能,并积累了临床经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莲山课件 ]通过实习培养了我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以细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能够适应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生活中,我把自己锻炼成一名吃苦耐劳的人,工作热情主动,脚踏

我心中的张学良

我心中的张学良 ——读《张学良传》有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千古功臣”四字最能概括张学良先生。尽管在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对这为曾经的英姿飒爽的大将军的评论总那么的两级分化,对他这人生的意义的评价是那么的褒贬不一,但是,在读了他老人家的传记之后,我个人来说,十分认同周总理的说法。我认同说张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非说张将军是无瑕的完人,相反的,他身上待遇哦一个凡人应该有的真实感。在他的身上有很多纨绔子弟公子哥的习气,那是因为他是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呀。谁生在那样的家庭,大体都得吃喝玩乐吧。有人说他吃喝嫖赌抽俱全还能活100多岁如何如何的,尽是那四傲视说话,说那也是说说,权当玩笑罢了。真正让张将军处于风口浪尖的,就只有那两件事,一是918,另一个,就是是西安事变了。918事变,无需多说,作为守边大将,当时北中国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面对敌人的侵略不奋起反抗,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我想在一点上,张学良将军自己也深深的自责,否则就不可能有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了。但是我还要说一点,张将军有他自己的过错,那么作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者的蒋介石在处理918事变上也有着不可推卸的果实责任。因为,他没有采取抵抗、反击的动作。他面对侵略也是坐着看,然后祈求国联的调解,没有一点反抗外辱的气节。英雌,我看来,918事变由一个突发的事件继而坐实成为东北沦陷的事实,不是张学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政局的责任。再说西安事变,其实看过各种张学良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学良是一个非常忠厚非常善良的直性子人,甚至可以说相当单纯,这种性格的人处于一个这么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是很容易出事。也许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的存在,才会有显示变得发生。回到西安事变本身上,当时的张学良身背国恨家仇,头上顶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心情当然不是滋味。而蒋介石调东北军去西北打仗,这既令东北军因远离乡土而致士气低落严重受挫,又因为蒋介石不停的催战而使华北面临的危机如遇加重。在中国人继续打中国人,与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御外辱这两个选项上,如果让其他的政治家去选择,也许他们会踟蹰不前,或希冀第三条路。但是在单纯的张学良这里,没有其他的答案!选项对于他来说,其实就只有一个。西安事变过去好久了,现在有些吃饱了撑着的人发出种种非议,他们就想不到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么蒋介石当时势必调“中央军”精锐到西北打红军,双方如此消耗下去,到了七七事变之时,面对日军的突然侵略,我们中国人拿什么抵抗?可以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是张学良将军用一生的命运挽回了局势。再次回到我的观点,就是张学良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是合格的中国人!不计私利的政治家,在政坛上也许会被看做傻瓜;不计私利的军阀,除了张学良将军找不出第二个。西安事变只是张将军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一个失去故土的东北人,一个身背国恨家仇的将领的本能做法,真正让张将军永垂中华青史的,则是东北易帜 那黑土地啊,奉系的地盘,可是张作霖和一帮能人将士用十几年打下来的。作为东北的地方军阀,张家又怎会无条件服从任何人的号令?当时东北军又十万之众,打内战可使一股强大的力量啊,然爱国张家征得不买蒋家的账,蒋介石亦无可奈何。更何况小日本视东北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蒋介石又对日本人有三分惧意,所以南京国民政府对奉系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皇姑屯事件之后,把日本鬼子戏耍的恼羞成怒的张大帅被炸死,东北的大权,落在了不到30岁的张学良手中,东北的前途,也掌握在他的手里。何况在东北举足轻重的元老们,大多看不上蒋介石,张学良大可自立山头树反对易帜。在当时,如果换成是你或者我,那会怎么做?实话实说,凡有一点私心的人,都不会放弃这么巨大的利益诱惑而去服从一个刚刚和自己打完仗的政权。但是张学良就是张学良。1928年底,东北易帜,中华民族再次统一。

(推荐下载)个人简历模板(附带封面及完整参考填写内容)

(完整word版)个人简历模板(附带封面及完整参考填写内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个人简历模板(附带封面及完整参考填写内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个人简历模板(附带封面及完整参考填写内容)的全部内容。

电话: 邮箱: 居住地:郑州 基本信息 姓名:出生日期: 性别:民族:汉 工作年限:3年学历:本科 求职意向 工作性质:全职期望职位:web前端开发,互联网软件工程师 期望薪资:面议到岗时间:目前离职状态,一周内可上岗 专业技能 1、熟练掌握HTML5、CSS3、JavaScript、Less等Web前端开发技术,并遵循W3C标准,能 够满足客户的各种页面布局要求.能够熟练使用jQuery进行页面的交互问题,能够熟练使用AJAX、DOM、JSON等Web前端技术。 2、能够熟练使用BootStrap框架,熟练运用ArtTemplate模板,实现JS模板引擎化操作。 3、熟悉Git项目管理工具,能够使用Git创建与合并分支,对远程库进行各种操作,熟悉 WebPack打包工具,以及Babel的ES6转码工具。 4、能够熟练使用Hbuilder、Visual Studio Code、WebStorm等编辑器,了解移动端SUI、 AmazeUI、WeUI、Mui等框架。 5、能够熟练使用Vue、Angular等前端框架,对Angular2比较熟悉,并能配合Vonic、 Ionic进行移动App单页面的混合开发。

张学良将军的长寿之道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四 张学良将军的长寿之道 如皋蒋文祥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人物,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说,他发动的西安事变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而且改写了世界历史。同时,张学良将军又是一位世纪性的伟大人物,他生于1901年,卒于2001年,活了101岁,确实是一个长寿老人。 张学良将军少年得志,平步青云,19岁便成为近代中国最年轻的将军,28岁接掌奉军,人称“少帅”。此后却厄运丛生,历尽坎坷:丧父之痛、沦亡之苦、蒙冤之屈、幽闭之闷,一件件悲怒哀苦之事接踵而至,人生大灾大难接连不断。为什么张学良将军能够身经剧变历尽磨难而“我心依旧”,与世纪同龄?笔者根据平时西安事变和张学良研究长期积累的资料,撰写此文试图探讨一下张学良将军的长寿之道。 一、坚持运动促长寿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张学良将军1998年8月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年轻时很喜欢运动。” 他特别爱打网球,青年时代常在沈阳国际俱乐部与外国友人比赛,他擅长发球,时常因此得分而获胜。 他还爱打高尔夫球,有空即往球场游戏,只打几杆即可“到家”,不用多长时间便能通过全局。张还特别精通桥牌,支招常使对方捉摸不定,从而出奇制胜。 此外,他也喜爱打乒乓珠,喜爱游泳、骑马,喜欢驾车,甚至还会开飞机。1936年4月9日与周恩来的延安会谈,就是他自己开飞机去的,一来当然是保密需要,二来可见他的身体之棒! 他坚持运动长期不懈,每天都要跑步锻炼。进入老年以后,不能进行较为激烈的运动,他仍坚持在院子里散步走走路。 即使到了生命的暮年,站不住,走不动了,坐在轮椅上,他也要到海滩去转一转。他侄女说,“我的伯父象个老顽童,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觉得好玩。” 张学良自己曾多次对记者说过,其实我的“生活很简单,平时散散步,活动活动,有时外出兜兜风,玩玩。” 当记者请他谈谈自己的养生之道时,他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养生之道,就是好吃好喝。我内人的菜烧得很好,平常我白开水、茶、咖啡都喝,走路运动,就是这样而已。” 二、起居有常度长寿 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度百岁。” 众所周知,要想健康长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有健康的心理。张学良将军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由“拥蒋剿共”的马前卒变成“逼蒋抗日”的急先锋,为了国家民族,因此而由“人上人”变成了“阶下囚”。这一生活剧变必然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 年轻气盛的“少帅”如何打发消遣这失去自由的悠悠岁月?张学良用行动告诉人们,必须学会“随遇而安”(张学良语)。他牢记《圣经·保罗》的一句名言:“忘却背后,努力向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 篇一:张学良与西安事变www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史学专家杨奎松关于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三篇最新文章。 一、有关西安事变发生时间及经过的几个问题 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但时至今日,有关这场事变还有不少的谜没有解开。甚至有些本来是清楚的问题,如关于事变发生的时间及经过情形,也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扑朔迷离,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本文仅综合各种资料,就几个分歧较多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1.蒋介石是被张学良设计骗来西安生擒的吗? 从目前所有的资料看,发动西安事变的最初提议无疑是张学良自己在1936年4月底对刘鼎谈话中提出来的。但张学良当时所考虑的事变是一种什么形式,并无明确的说明。其具体提到反蒋的方式,仅仅表述为“预备着硬干,预备着和大老板打一架”,“我要干就彻底干”。这里“硬干”、“彻底干”、“打一架”,多半是政变的意思,就是要公开结盟红军,与蒋分裂和准备着与南京进行公开的军事对抗。[1]具体怎么实现这个分裂与对抗,张似乎没有提到过。或者可以认为,在那个时候,张学良还没有后来在西安扣蒋的想法。 目前所见到关于张学良早有扣蒋预谋的说法,多半来自张魁堂先生如下的转述。根据他转述当年做过张学良赴新疆与苏联联络代表的栗又

文的回忆,说是1936年8月间,即张派栗赴新疆之前,栗曾问过张学良:“蒋介石不赞成抗日怎么办?”张说:“我可以劝。”栗说:“你劝他不听呢?”张回答说:“再劝。”栗又问:“他还不听呢?”张拍大腿说:“除非他不到我部队中来!”[2]言外之意,还在1936年9月,张学良就已经考虑过蒋介石来西安时捉蒋的问题了。张转述的另一则资料,是《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据张转述说,该书肯定地说,叶在离开西安之际,张学良曾对他谈过准备发动事变的想法。称张说:“许多天我都没有睡觉,内战我是绝对不打。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苦跌打(按:法文coupdetat即政变的音译)。”反而是叶剑英对此感到不妥,并电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来电劝张对此事要慎重。 [3] 但这两种说法似乎都缺少根据。以栗又文回忆而论,已知7月张学良赴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发现蒋介石有联俄企图,开始对自己与中共密谋联苏反蒋一事倍感不安,心情矛盾。直到8月底,尽管中共中央专门派了潘汉年前来西安与张商量反蒋大计,张却长时间称病不见潘。直到29日因猜测南京方面对其有所企图,派特务捉了与东北军来往密切的刘澜波等人,一怒之下抄了省党部,态度才逐渐明朗起来。说8月间张学良已有明确的预谋,多少有些不合逻辑。至于《叶剑英传》(未刊稿)中的说法,在正式出版的《叶剑英传》中并无所见。但即使有此一说,也无文献资料能够证实,或许是来自叶本人的回忆。而回忆年代久远,自不见得准确。如《叶剑英传》根据叶自己的回忆,说叶8月底9妆与潘汉年等一道由保安出发前往西安,

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摘要】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国家的和平与统一、民族的崛起与振兴。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其孜孜以求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扭转过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张学良;爱国主义;当代中国 Abstract:General Zhang Xueliang is a great patriot,he is committed to the country’s life is commi tted to peace and unity,the rise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He personally,take the lead,with his words and deeds to practice the assiduous spirit of patriotism not only rotate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but also bring grea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Key words:Zhang Xueliang Patriotism Contemporary China 一、张学良将军百年人生的历史足迹 东北王张作霖对其长子张学良,寄予无限厚望。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及国内军阀的混战,“救中国、图强盛”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国父孙中山先生也十分赏识张学良的才干,并亲笔为其题写了“天下为公”的墨宝,希望他以天下为己任。而心怀天下的张学良将军,在皇姑屯事件后,开始了他主政东北的政治生涯。临危受命的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励精图治。东北易帜结束了军阀混战和长期分崩离析的局面;“杨常事件”使东北的政治局面焕然一新。“东北新建设”极大地推进了东北的现代化进程,创办学校、资助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这些都是张学良将军为家乡东北作出的巨大的贡献。正当张学良意欲大展宏图,努力建设东北之际,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三省的沦陷,让张学良背负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无奈之中,他前往欧洲,寻求救国之路。张学良出国之时,国内形势江河日下,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效后,张学良在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挽救了国家民族的危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张学良用54年的自由换来了国共合作,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如果没有张汉卿送蒋介石回南京一举,则和平不可能,兵连祸接,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正是由于张将军的这种拳拳爱国之心,周恩来总理称其为“千古功臣”!张将军一生虽历尽沧桑,始终光彩照人;虽半生幽禁,却永远追求自由。这样一个为国家、民族甘于舍弃一切的勇者,一个热爱生命,勇往直前的强者,永远值得我们去爱戴与尊敬?! 二、张学良将军百年人生历程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在张学良将军的百年人生历程中,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便是强烈而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重要而深

评价近代史人物张学良

如何评价张学良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学生时代,他参加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二十一条”运动;从参加内战之时起,他就开始了反对当军阀,反对军阀割据和混战,反对军阀扰民害民,力主和平统一与和平建设,力主对外征战的思想与主张,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工作;1928年,为了反抗日本侵略,发动东北易帜;1929年7月挑起“中东路事件”,发动“抗俄战争”;1930年9月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基本上制止了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中国“再造统一”;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坚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这些都说明了张学良的爱国情怀,他真正是一个爱国将领,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方面都是不能够抹掉他爱国行动的历史证据的,我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价,不可以因一时错误而抹杀掉所有的功绩。 张学良晚年侨居美国,从未回国。对于张学良从来没有回过大陆这个问题,答案有的归咎于身体原因,有他晚年归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归咎两岸的政治原因。对于两岸政治因素一项,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