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UNSW PEP Agreement Template

UNSW PEP Agreement Template

UNSW PEP Agreement Template
UNSW PEP Agreement Template

PRACTICUM EXCHANGE PROGRAM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N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In furtherance of their; mutual interest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sire to strengthen mutual contact; and as a contribution to increase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UNSW”) and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China,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NPU ”) have entered into the following Agreement.

1. SCOPE OF THE AGREEMENT

1.1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Agreement is to establis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exchange of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pursuant to clause 1.4 below between UNSW and NPU shall take place.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the Agreement apply to both undergraduate and/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attending UNSW or NPU.

The obligations of UNSW and NPU under this Agreement extend only to th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If a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is accompanied by a spouse or dependant, such spouse or dependant i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1.2 SCOPE

a. NPU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may apply to all academic fields at UNSW except in the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Academy and the AGSM MBA Program.

b. UNSW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may apply to all academic fields at NPU except in

Medicine.

Henceforth the university accepting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will be referred to as the “Host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providing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will be referred to as the “Home University”.

1.3

PERIOD OF EXCHANGE

a. The first exchange of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between UNSW and NPU pursuant to

this Agreement shall commence in the academic year 2013.

b. Where possible, each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will be made on a one-to-one equal

exchange basis. The exchange will be calculated in numbers of students per academic semester. However, i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exchanged between UNSW and NPU is not in balance each academic semester, an approximate balance should be achieved over the period of the Agreement.

1.4 RESEARCH EXCHANGE PROGRAM

a. UNSW and NPU each agree to accept 10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from the other

university each academic year on a research exchange program. This number may be varied by agreement between the Host University and the Home University.

b. The Program at UNSW is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Practicum Exchange Program. The

Program allows NPU students who wish to attend UNSW to obtain research experience or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practice to do so. NPU research students admitted to the Program are not permitted to enroll in coursework courses at UNSW but will be enrolled as full time non-degree students. As such, NPU research students will not be provided with an official transcript from UNSW at the end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c. The Program at NPU is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he Program allows for UNSW students who wish to attend NPU to obtain research experience or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practice to do so. UNSW research students admitted to the Program are not permitted to enroll in coursework courses at NPU but will be enrolled as full time non-degree students. As such, UNSW research students will not be provided with an official transcript from NPU at the end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2.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2.1 TUITION FEES AND OTHER COSTS

a. Both UNSW and NPU agree to waive tuition charges for th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they accept under this Agreement on a reciprocal basis.

b. NPU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applying for admission to the Program at UNSW will

be charged an application fee to assist with the processing of their application.

c. All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are required to purchase

appropriate accident and health insurance and any other insurance required by the Host

University or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Host University is located. All insurance must cover

the period of the Program. All research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gram must

provide to the Host University proof acceptable to the Host University that appropriate

insurance had been purchased.

d. All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attending UNSW who are not Australian citizens must

obtain overseas student health cover through an approved Australian Government

provider as a condition of obtaining a student visa.

2.2SELECTION, ENROLMENT, ACCREDITATION AND PREPARATION

a. Participating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will be selected by their Home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previous academic merit and each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will be enrolled as a full-time non-degree enrolment at the Host University.

b. Each nomination of a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by the Home University to the Host

University will be accompanied by an official academic record for that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and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 for Admission form for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c. The Home University will advise the Host University of any particulars such as known

health problems which might affect th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progress, or which mean that the student may require special assistance, subject to obtaining any necessary consents for such disclosure.

d. UNSW and NPU shall agree on the number of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that each

university will provide to, and accept from, the other university 3 months in advance of;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Program.

e. The Host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prospectiv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if it

determines the students lack the necessary qualifications, skill or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which case the Home University may nominate alternative students, as applicable, for consideration by the Host University.

f.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will be subject to the academic requirements and rules of

conduct of the Host University. The Home University will advise their students of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pectations of the Host University.

g. Accreditation for the work carried out by a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 or he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will be at the discretion of the student's Home University.

h. Students selected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will be required to have 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Host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heir studies and research at the Host University.

i. The parties acknowledge that applicable Australian law (namely, the Migration Act 1958

(Cth) and the 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Act 2000 (Cth) and its subordinate legislation) requires UNSW to keep certain records regarding exchange students and disclose certain information regarding such students to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that legislation, including details of exchange students’ name, gender, date of birth, country of birth, nationality and residential address in Australia;

j. To enable UNSW to comply with relevant legal requirements and UNSW policies, NPU agrees and acknowledges that all NPU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prior to departure from NPU, to provide their consent in a form prescribed by UNSW to UNSW disclosing certain personal information about them:

i. by releasing copies of the student’s UNSW transcript to NPU on a semester

or annual basis; and

ii. to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as necessary to meet UNSW’s obligations under law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cluding the 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 Act 2000 (Cth) and the Migration Act 1958

(Cth)

k. NPU agrees and acknowledges that ongoing disclosure to UNSW of such information by its exchange students attending UNSW will be a condition of their acceptance by UNSW, and their failure to comply with relevant ongoing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will entitle UNSW to terminate their placement under the program.

2.3 ORIENTATION AND SERVICES

In the spirit of exchange the Host University will facilitat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admission, academic progress, physical relocation and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from the Home University.

The Host University will provid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from the Home University with:

a. Access to university facilities as full student members of the Host University, including

library, sport and Student Union facilities.

b. An orientation or induction program.

c. Information on health insurance requirements and the extent of the medical cover.

d. Academic and other advisory services.

e. Assistance in finding housing where possible, in the Host University’s residence halls or

appropriate off-campus alternatives.

f. Documents necessary for obtaining a visa.

g. Appropriate language support to enabl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to cope with the

demands of study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from the Home University will each have responsibility for:

a. Paying Home University tuition fees prior to participation in a student exchange or the

Program.

b. Paying for their own room and board expenses.

c. Arranging and paying for transportation to and from the Host University.

d. Arranging and paying for adequate medical insuranc

e.

e. Any expenses in excess of their medical insurance coverage.

f. Purchasing textbooks and clothing and for personal expenses.

g. Obtaining and paying for an appropriate visa.

h. Settling all other debts incurred by them or on their behalf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ent

exchange or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as applicable.

2.4 NO AGENCY ARRANGEMENT

a. Neither the Host University nor the Home University is an agent of the other and neither has

any right to act or represent the other or to purport to do so.

b. Neither University may use the name or logo of the other University except as required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Agreement without the prior agreement in writing of the other Univeristy.

3. CO-OPERATIVE RESEARCH

3.1 Co-operative research is to be encouraged as individual scholars or departments establish

contact and develop mutual interests in niche areas. The cost and conditions of such agreements will be negotiated individually.

4. CO-ORDINATION

4.1 In order to carry out and fulfill the objectives of this Agreement, management of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will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lobal Education Office, UNSW and the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from NPU.

5. TERMIN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AGREEMENT

5.1 This Agreement will commence on the date of the last signature signed below and will

continue in effect for 3 years. After this initial 3 year period, the Agreement may be extended for further 5 year periods where both parties provide prior written consent.

5.2 This Agreement may be terminated by either party, provided that written notice of the

intention to terminate is given by the terminating party to the other party at least six (6) months prior to the proposed termination date. Commitments already in progress as at the date that the written notice of termination is received by the other party shall be fulfilled.

5.3 This Agreement may be modified or altered by written agreement signed by an authorised

representative of each of UNSW and NPU.

5.4The Host University shall have the option of terminating a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should a research exchange student breach any laws, regulations or policies of the Host University, or be held by a court of law to have broken any law of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Host University is located.

5.5 The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is Agreement at their

respective Universities are the Vice-President and Deputy Vice-Chancellor (Academic)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and the for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or For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rofessor Richard Henry AM Professor

Vice-President and Vice-President and

Deputy Vice-Chancellor (Academic) Deputy Vice-Chancellor (Academic)

D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电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 (模电、数电部分) 一、锯齿波发生器 二、语音放大电路 三、可编程放大器 四、数字频率计 五、可调电源 六、汽车尾灯控制电路 2011.09

一、设计一高线性度的锯齿波发生器 要求: (1)利用555定时器和结型场效应管构成的恒流源设计一高线性度的锯齿波发生器;参考电路如图所示; (2)在EWB中对该电路进行仿真; (3)焊接电路并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思考: a、电路中两个三极管的作用是什么?其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b、R3阻值的大小会对锯齿波的线性度产生什么影响? c、输出锯齿波的幅值范围多大? d、调节电路中的可调电阻对波形有什么影响? e、LM324的作用是什么? (4)参考电路图中采用的是结型场效应管设计的,若采用N沟道增强型VMOS管和555定时器来设计一高线性度的锯齿波发生器,该如何设计? LM324 图2 高线性度锯齿波发生器的设计

二、语音放大电路的设计 通常语音信号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滤波、功率放大后驱动扬声器。 要求: (1)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和集成功放LM386N-4设计一个语音放大电路;假设语音信号的为一正弦波信号,峰峰值为5mV,频率范围为100Hz~1KHz,电路总体原理图如下所示; 图4 语音放大电路 (2)仔细分析以上电路,弄清电路构成,指出前置放大器的增益为多少dB?通带滤波器的增益为多少dB? (3)参照以上电路,焊接电路并进行调试。 a、将输入信号的峰峰值固定在5mV,分别在频率为100Hz和1KHz的条件下测试前 置放大的输出和通带滤波器的输出电压值,计算其增益,将计算结果同上面分析 的理论值进行比较。 b、能过改变10K殴的可调电阻,得到不同的输出,在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测试集 成功放LM386在如图接法时的增益; c、将与LM386的工作电源引脚即6引脚相连的10uF电容断开,观察对波形的影响, 其作用是什么? d、扬声器前面1000uF电容的作用是什么?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模拟电路课程设计心得 体会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精选范文:《模拟电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共2篇)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这两门学科都属于电子电路范畴,与我们的专业也都有联系,且都是理论方面的指示。正所谓“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任何知识,仅从理论上去求知,而不去实践、探索是不够的,所以在本学期暨模电、数电刚学完之际,紧接着来一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很及时、很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电子电路的任职,而且还及时、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这两周的课程设计,先不说其他,就天气而言,确实很艰苦。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大部这两周都被高温笼罩着。人在高温下的反应是很迟钝的,简言之,就是很难静坐下来动脑子做事。天气本身炎热,加之机房里又没有电扇、空调,故在上机仿真时,真是艰熬,坐下来才一会会,就全身湿透,但是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切实追求,终于做完了课程设计。在这次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时,我就弄了很长时间,先是远离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我无法很顺利地连接电路,然后翻阅了大量书籍,查资料,终于在书中查到了有关章节,并参考,并设计出了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的电路图。但在设计数字频率计时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我同样是查阅资料,虽找到了原理框图,但电路图却始终设计不出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用数字是中来代替。在此,我深表遗憾!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巩固了先前学的模电、数电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令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希望今后类似这样课程设计、类似这样的锻炼机会能更多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机电专业学生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实用电子产品,巩固加深并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2.经过查资料、选方案、设计电路、撰写设计报告、答辩等,加强在电子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常用模拟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设计工具,提高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测试能力; 3.课程设计是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熟悉并学会选用电子元器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毕业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收获: 1.学习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过渡; 3.学会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法。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式: 以学生独立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四、课程设计一般方法 1. 淡化分立电路设计,强调集成电路的应用 一个实用的电子系统通常是由多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在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时,既要考虑总体电路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单元电路的选择、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由于各种通用、专用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的出现,所以实现一个电子系统时,根据电子系统框图,多数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电子电路的参数计算,更多的是系统框图中各部分电子电路要正确采用集成电路芯片来实现。 2. 电子系统内容步骤: 总体方案框图---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电子元件选择---单元电路之间连接---电路搭接调试---电路修改---绘制总体电路---撰写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 (1)总体方案框图: 反映设计电路要求,按一定信息流向,由单元电路组成的合理框图。 比如一个函数发生器电路的框图: (2)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电子元件选择: 基本模拟单元电路有:稳压电源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信号处理 电路(电压比较器,积分电路,微分电路,滤波电路等),集成功放电路等。 基本数字单元电路有: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包括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比较器,计数器,寄存器,存储器等。 为了保证单元电路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对某些单元电路进行参数计算和电子元件 选择,比如:放大电路中各个电阻值、放大倍数计算;振荡电路中的电阻、电容、振荡频率、振荡幅值的计算;单稳态触发器中的电阻、电容、输出脉冲宽度的计 算等;单元电路中电子元件的工作电压、电流等容量选择。

南京理工大学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优秀)

南京理工大学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摘要 本次实验利用QuartusII7.0软件并采用DDS技术、FPGA芯片和D/A转换器,设计了一个直接数字频率信号合成器,具有频率控制、相位控制、测频、显示多种波形等功能。 并利用QuartusII7.0软件对电路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同时通过SMART SOPC实验箱和示波器对电路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报告分析了整个电路的工作原理,还分别说明了设计各子模块的方案和编辑、以及仿真的过程。并且介绍了如何将各子模块联系起来,合并为总电路。最后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叙述了本次实验的实验感受与收获。 关键词数字频率信号合成器频率控制相位控制测频示波器 Abstract This experient introduces using QuartusII7.0software, DDS technology,FPGA chip and D/A converter to design a multi—output waveform signal generator in which the frequency and phase are controllable and test frequency,display waveform. It also make the use of software QuartusII7.0 a detailed circuit simulation, and verify the circuit experimental results through SMART SOPC experiment box and the oscilloscope. The report analyzes the electric circuit principle of work,and also illustrates the design of each module and editing, simul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waveform to testing each Sub module. Meanwhile,it describes how the modules together, combined for a total circuit.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present their solutions. And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and result of this experiment. Keywords multi—output waveform signal- generator frequency controllable phase controllable test frequency oscilloscope 目录

电子线路CAD课程设计汇本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1.1设计目的及要求 (2) 1.2 设计流程 (2) 第二章原理分析 (3) 2.1 最小系统的结构 (3) 2.2 各电路的原理分析 (3) 第三章原理图绘制 (8) 3.1 原理图设计的一般步骤 (8) 3.2 元件库的设计 (8) 第四章PCB图的绘制 (12) 4.1 创建该项目下的PCB文件 (12) 4.2 绘制PCB (12) 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7)

第一章绪论 1.1 设计目的及要求 电子线路CAD是以电为主的机电一体化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通信工程专业,要通过学习一种典型电子线路CAD软件altium designer,掌握计算机绘制包括电路(原理)图、印刷电路板图在的电气图制图技能和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技能。通过本次设计,达到了解DXP软件的运用,认识5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构成以及学会改正制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课程设计的题目,独立设计、绘制和仿真电路,实现51单片机的最最小系统。要求如下: (1)设计出原理图自己绘制5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电路图,分析电路图中各小电路的工作原理; (2)用DXP软件画出原理图; (3)用DXP软件仿真出PCB板,熟悉电路板的加工工艺; 1.2 设计流程 本次设计主要是熟练运用DXP作出最小单片机系统的电路图,以下通过介绍最小系统的各部分电路的电路图及原理,通过在DXP上绘制原理图,检查并

修改错误,最后生成完整PCB板。

第二章原理分析 2.1 最小系统的结构 单片机单片微控制器,是在一块芯片中集成了CPU(中央处理器)、RAM (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和多种功能的I/O(输入和输出)接口等一台计算机所需要的基本功能部件,从而可以完成复杂的运算、逻辑控制、通信等功能。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主要集合了串口电路、USB接口电路、蜂鸣器与继电器电路、AD&DA转换电路、数码管电路、复位电路、晶振电路和4*4矩阵键盘等电路。如下介绍几种简单的电路设计。 下图是本次设计的的几个有关电路图总体框图: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am调幅发射机设计报告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学生姓名: 可行性,选择适合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论证。本课题以小功率调幅发射机为设计对象,并对其主振级、低频电压放大级、调制级、高频功率放大级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论证、调试及仿真,并进行了整机的调试与仿真。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般性理论设计、具体电路的选择、根据指标选定合适器件并计算详细的器件参数、用multisim进行设计的仿真、根据仿真结果检验设计指标并进行调整。最后对整个设计出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关键词调幅发射机;振荡器;multisim仿真设计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一)设计内容:小功率调幅AM发射机设计 1.确定小功率调幅发射机的设计方案,根据设计指标对既定方案进行理论设计分析, 并给出各单元电路的理论设计方法和实用电路设计细节,其中包括元器件的具体选择、参数调整。 根据设计要求,要求工作频率为10MHz,输出功率为1W,单音调幅系数 m。由于载波频率为10Mhz,大多数振荡器皆可满足,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且不需要 8.0 = a 倍频。由于输出功率小,因此总体电路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的特点。其总体电路结构 可分为主振荡电路(载波振荡电路)、缓冲隔离电路、音频放大电路、振幅调制电路、功

(二)单元电路方案论证 1.主振荡电路 主振荡电路是调幅发射机的核心部件,载波的频率稳定度和波形的稳定度直接影响到发射信号的质量,因此,主振荡电路产生的载波信号必须有较高的频率稳定度和较小的波形失真度,主振荡电路可以有四种设计方案:RC正弦波振荡电路、石英晶体振荡电路、三点振荡电路、改进三点式(克拉泼)振荡电路。 2.振幅调制电路 振幅调制电路是小信号调幅发射机的核心组成部分,该单元实现将音频信号加载到载波上以调幅波形式发送出去,振幅调制电路要能保证输出的信号为载波信号的振幅随调制信号线性变化。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石英晶体好坏检测电路设计 设计要求 1. 利用高频电子线路及其先修课程模拟电路的知识设计一个电子线路2.利用该电子线路的要求是要求能够检测石英晶体的好坏 3. 要求设计的该电子线路能够进行仿真 4. 从仿真的结果能够直接判断出该石英晶体的好坏 5. 能够理解该电子线路检测的原理 6. 能够了解该电子线路的应用 成果简介设计的该电子线路能够检测不同频率石英晶体的好坏。当有该石英晶体(又称晶振)的时候,在输出端接上一个示波器能够有正弦波形输出,而当没有 该晶振的时候,输出的是直流,波形是一条直线。所以利用该电路可以在使 用晶振之前对其进行检测。 报告正文 (1)引言: 在高频电子线路中,石英晶体谐振器(也称石英振子)是一个重要的高频部件,它广泛应用于频率稳定性高的振荡器中,也用作高性能的窄带滤波 器和鉴频器。其中石英晶体振荡器就是利用石英晶体谐振器作滤波元件构成 的振荡器,其振荡频率由石英晶体谐振器决定。与LC谐振回路相比,石英晶 体谐振器有很高的标准性,采用品质因数,因此石英晶体振荡器具有较高的 频率稳定度,采用高精度和稳频措施后,石英晶体振荡器可以达到很高的频 率稳定度。正是因为石英晶体谐振器的这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性,所以在选 择石英晶体谐振器的时候,应该选择质量好的。在选择的时候要对该晶振检 测才能够知道它的好坏,所以要设计一个检测石英晶体好坏的电路。 (2)设计内容: 设计该电路的原理如下:

如下图所示,BX为待测石英晶体(又名晶振),插入插座X1、X2,按下按钮SB,如果BX是好的,则由三极管VT1、电容器C1、C2等构成的振荡器工作,振荡信号从VT1发射极输出,经C3耦合到VD2进行检波、C4滤波,变成直流信号电压,送至VT2基极,使VT2导通,发光二极管H发光,指示被测石英晶体是好的。若H不亮,则表明石英晶体是坏的。适当改变C1、C2的容值,即可用于测试不同频率的石英晶体。 图一石英晶体好坏检测电路检测原理图 在上面的电路中,晶振等效于电感的功能,与C1和C2构成电容三点式振荡电路,振荡频率主要由C1、C2和C3以及晶振构成的回路决定。即由晶振电 抗X e 与外部电容相等的条件决定,设外部电容为C L ,则=0,其中C l 是C1、 C2和C3的串联值。 (3)电路调试过程: 首先是电路的仿真过程,该电路的仿真是在EWB软件下进行的,下面是将原图画到该软件后的截图:

《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

辽宁师范大学《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2009级本科) 题目:红外控制9 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 班级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1 年 6月23日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红外控制九 一内容摘要 红外控制9——红外遥控发射接收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三极管NPN、集成块CD4011以及若干元器件组成红外发射装置产生38—40KHZ频率的信号,由光电二极管接收并通过NE555振荡电路,经过电解电容和二极管作用使小灯发光以达到设计目的。 二关键词 一般PCB基本设计流程如下:前期准备->PCB结构设计->PCB布局->布线->布线优化和丝印->网络和DRC检查和结构检查->制版。 第一:前期准备。这包括准备元件库和原理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做出一块好的板子,除了要设计好原理之外,还要画得好。在进行PCB设计之前,首先要准备好原理图SCH的元件库和PCB的元件库。元件库可以用peotel自带的库,但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的,最好是自己根据所选器件的标准尺寸资料自己做元件库。原则上先做PCB的元件库,再做SCH的元件库。PCB的元件库要求较高,它直接影响板子的安装;SCH的元件库要求相对比较松,只要注意定义好管脚属性和与PCB元件的对应关系就行。PS:注意标准库中的隐藏管脚。之后就是原理图的设计,做好后就准备开始做PCB设计了。 第二:PCB结构设计。这一步根据已经确定的电路板尺寸和各项机械定位,在PCB设计环境下绘制PCB板面,并按定位要求放置所需的接插件、按键/开关、螺丝孔、装配孔等等。并充分考虑和确定布线区域和非布线区域(如螺丝孔周围多大范围属于非布线区域)。 第三:PCB布局。布局说白了就是在板子上放器件。这时如果前面讲到的准备工作都做好的话,就可以在原理图上生成网络表(Design->CreateNetlist),之后在PCB图上导入网络表(Design->LoadNets)。就看见器件哗啦啦的全堆上去了,各管脚之间还有飞线提示连接。然后就可以对器件布局了。一般布局按如下原则进行: ①.按电气性能合理分区,一般分为:数字电路区(即怕干扰、又产生干扰)、模拟电路区 (怕干扰)、功率驱动区(干扰源); ②.完成同一功能的电路,应尽量靠近放置,并调整各元器件以保证连线最为简洁;同时,调整各功能块间的相对位置使功能块间的连线最简洁; ③.对于质量大的元器件应考虑安装位置和安装强度;发热元件应与温度敏

湖北大学物电学院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选题列表 一、步进电机控制器的设计..................... 2刘 二、V-I变换电路与I-V变换电路的设计.......... 4周 三、路灯控制器的设计......................... 5田 四、多点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6田 五、采用BOOST电路设计一款DC-DC变换器 (7) 六、高精度智能电阻测量仪 (8) 七、高效LED灯驱动电源 (9) 八、小功率数控直流电压源的设计.............. 10余 九、小功率数控电流源的设计.................. 11余 十、程控正弦波小信号放大器.................. 12周十一、音频功率放大器.. (13) 十二、调频无线话筒设计...................... 14周十三简易无线遥控系统设计.. (15) 十四 RC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16刘十五宽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17)

一、步进电机控制器的设计 设计说明: 定子上绕制了A 、B 、C 三相线圈。 产生磁场吸引转子转动,每次转动的 角度称为步距。根据三相绕组所加脉 冲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步距,其 中三相三拍方式的步距为3 °,三相 六拍方式为1.5°。根据不同的信号 频率形成不同的转速。由三相脉冲加 入的不同相序形成正转或反转。 步进电机几个工作方式和对应的 脉冲序列: 三相三拍正转(步距3°) A B C 三相三拍反转(步距3°) A B C A B C → A → AB → B → BC → C → CA → 三相六拍正转(步距1.5°) ← A ← AB ← B ← BC ← C ← CA ← 三相六拍反转(步距1.5°) A B C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电子112班 报告成绩: 评阅时间: 教师签字: 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学院 2014年2月

课题名称:小功率调幅AM发射机设计 内容摘要:小功率调幅发射机调幅简便,调制所占的频带窄,并且与之对应的调幅接收设备简单常用于通信系统和其它无线电系统中,特别是在中短波广播通信的领域里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即设计一个小功率调幅发射机并使之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让学生综合运用高频电子线路知识,进行实际高频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电路设计,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电子技术实践技能,让学生了解高频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电子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打好基础。通过设计主振器,缓冲器,音频放大器,调幅电路最终组成小功率调幅发射机。主振器是用来产生频率稳定的高频载波信号。高频放大器是将高频振荡载波信号放大到足够大得强度。高频功率放大器及调制器是将低频放大器输出的信号调制到载波上,同时完成末级功放。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1、内容:设计一个小功率调幅AM发射机 2、要求: 发射机工作频率f0=10MHz;发射功率Po大于等于200mW;负载电阻Ra=50Ω;输出信号带宽9kHz平均调幅系数ma大于等于30%,单音调幅系数ma=0.8;发射效率η大于等于50%;残波辐射小于等于40dB; 二、方案选择及系统框图 1、方案选择 低频小功率调幅发射机是将待传送的音频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制到高频载波信号上,放大到额定的功率,然后利用天线以电磁波的方式发射出去,覆盖一定的范围。可选用最基本的发射机结构,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由主振级、高频放大器、音频放大器、高电平调幅电路、缓冲电路结构组成。 (1)主振器 主振器就是高频振荡器,根据载波频率的高低、频率稳定度来确定电路型式。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输出波形比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的输出波形好。这是因为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反馈是由电容产生的,高次谐波在电容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小,输出中高频谐波小;而在电感三点式振荡器中,反馈是由电感产生的,高次谐波在电感上产生的反馈压降较大。另外,电容三点式振荡器最高工作频率一般比电感三点式振荡器的高。 主要原因是在电感三点式振荡器中,晶体管的极间电容与回路电感相并联,在频率高时可能改变电抗的性质;在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中,极间电容与电容并联,频率变化不改变电抗的性质。因此振荡器的电路型式一般采用电容三点式。在频率稳定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普通三点式电路、克拉泼电路、西勒电路。频率稳定度要求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晶体振荡器,也可以采用单片集成振荡电路。本电路采用克拉拨振荡器;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系别:自动化 专业班级:电气专1001 学生姓名:龙仁涛 指导教师:梁宗善 (课程设计时间:2012 年1 月4 日——2012 年1 月10 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目录 1. 课程设计目的 (3) 2. 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3) 3. 比较和选定设计的系统方案 (4) 4. 单元电路设计及工作原理 (5) 5. 调试过程及分析 (13) 6. 课程设计总结 (14) 7.参考文献 (15) 8.附件一:系统完整电路图 (16) 9. 附件二:各单元电路关键点实测波形图 (17) 10. 附件二:系统所需元器件清单 (18) (要求: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级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一.课程设计目的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测试与实验等课程知识,掌握电路设计、组装、调试的综合能力,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同时通过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加强电路设计、计算、熟练使用仪器测试分析故障以及编写设计报告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精神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课程设计题目描述 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采用专用集成电路和多片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数码显示器件等,设计一个测量频率范围1H Z~9999H Z,以及可将频率范围扩大10倍、扩大100倍的数字频率计。设计出逻辑电路图,在实验板上完成组装、调试。 主要内容: ①振荡器电路设计。 ②分频器电路设计。 ③计数、锁存、译码显示电路的设计。 ④计数锁存控制电路的设计。 ⑤门控、闸门电路的设计。 ⑥波形整形电路的设计。 ⑦频率范围扩展电路设计。 2.课程设计要求 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课程设计工作,按要求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②端正设计思想,严肃工作作风,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③严格遵守纪律,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设计。

09电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

09电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题目 (模电、数电部分) 一、锯齿波发生器二、语音放大电路三、可编程放大器四、数字频率计五、可调电源六、汽车尾灯控制电路2021.09 1 一、设计一高线性度的锯齿波发生器 要求: (1) 利用555定时器和结型场效应管构成的恒流源设计一高线性度的锯齿波发生器;参 考电路如图所示; (2) 在EWB中对该电路进行仿真; (3) 焊接电路并进行调试;调试过程中思考: a、电路中两个三极管的作用是什么?其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b、R3阻值的大小会对锯齿波的线性度产生什么影响? c、输出锯齿波的幅值范围多大?

d、调节电路中的可调电阻对波形有什么影响? e、LM324的 作用是什么? (4) 参考电路图中采用的是结型场效应管设计的,若采用N沟道 增强型VMOS管和555 定时器来设计一高线性度的锯齿波发生器,该如何设计? R212v47KOR320KO555GNDTROUTRVCCDSTHCONdg3DJ6Fs1MOR147K O 9013 90130.01uF0.33uF20KO-++12V-12V20KOLM324图2 高线性 度锯齿波发生器的设计 2 二、语音放大电路的设计 通常语音信号非常微弱,需要经过放大、滤波、功率放大后 驱动扬声器。要求: (1) 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和集成功放LM386N-4设计一个语 音放大电路;假设 语音信号的为一正弦波信号,峰峰值为5mV,频率范围为 100Hz~1KHz,电路总体原理图如下所示; 100K10KUi9.1K+12V-+-12V0.1uF15K100K0.1uF27K+12V-+15K- 12V15K100K0.1uF15K-+-12V27K+12V0.01uF0.01uF+12V210K6- LM38635+4710uF1000uF0.05uF10 ohm8 ohm 0.5W10uF 图4 语音放大电路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方案docx

高 频 电 子 线 路 课 程 设 计 设计题目:小功率调幅发射机的设计 目录 摘要 (3) 1.调幅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

2.调幅发射机的原理和框图 (4) 2.1调幅发射机方框 图 (4) 2.2调幅发射机的电路形式及工作原理 (5) 2.2.1高频振荡器电路 (5) 2.2.2隔离放大电路 (6) 2.2.3受调放大级电路 (6) 2.2.4 话筒和音频放大电路 (7) 2.2.5 传输线与天线 (8) 2.2.6 功率放大级电路 (8) 2.2.7 传输线与天线 (9) 3.电路调试 (9) 3.1 本振级调试 (9)

3.2 放大级调试 (9) 3.3 末级调试 (9) 3.4 通调 (9) 4.心得体会 (10) 参考文献 (12) 附录一 (13) 附录二 (14) 摘要 小功率调幅发射机常用于通信系统和其他无线电系统中,特别是在中短波广播通信的领域里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原因是调幅发

射机实现条幅简便,调制所占的频带宽,并且与之对应的调幅接收设备简单,所以调幅发射机广泛用于广播发射。 本课题的设计目的是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小功率调幅发射系统的设计、调试与安装对各级电路进行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小功率调幅发射机设计调试 1、调幅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由于调幅发射机实现调幅简便,调制所占的频带窄,并且与之 对应的调幅接收设备简单,所以调幅发射机广泛地应用于广播发射。调幅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工作频率范围:调幅制一般适用于中、短波广播通信,其工作 频率范围为300kHz~30MHz。 发射功率:一般是指发射机送到天线上的功率。只有当天线的 长度与发射频率的波长可比拟时,天线才能有效地把载波发射出去。 调幅系数:调幅系数ma是调制信号控制载波电压振幅变化的系数,ma的取值范围为0~1,通常以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即0%~100%。 非线性失真<包络失真):调制器的调制特性不能跟调制电压线 性变化而引起已调波的包络失真为调幅发射机的非线性失真,一般 要求小于10%。 线性失真:保持调制电压振幅不变,改变调制频率引起的调幅 度特性变化称为线性失真。 噪声电平:噪声电平是指没有调制信号时,由噪声产生的调制 度与信号最大时间的调幅度比,广播发射机的噪声电平要求小于 0.1%,一般通信机的噪声电平要求小于1%。 2、调幅发射机的原理和框图 2.1 调幅发射机方框图 一条调幅发射机的组成框图如下图图2-1所示,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通信0711 姓名邱加钦学号 2007830029 成绩指导老师马中华陈红霞 2010年 1 月 4 日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名称:调频无线话筒的设计 二设计时间:2010年1月1日~1月5日 三设计地点: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实验室 四指导老师:马中华、陈红霞 五设计目的: 1,了解无线话筒的发射原理; 2,熟练掌握protel设计; 3,完成简单的无线话筒制作; 4,通过制作和检测无线话筒,加深对放功率放大器的认识。 六设计原理 调频无线话筒是一种可以将声音或者歌声转换成88~108MHz的无线电波发射出去,距离可以达到30~50m,用普通调频收音机或者带收音机功能的手机就可以接收。 将声音调制到高频载波上,可以用调幅的方法,也可以用调频的方法。 与调幅相比,调频具有保真度好,抗干扰性强的优点,缺点是占用频带较宽。 调频的方式一般用于超短波波段。 1、调频无线话筒的框图如下: T2 图1 调频话筒框图 2、设计原理图:

图2 试验原理图 晶体管T1和其周围的电路构成高频振荡器,振荡频率由L、C4、C5、T1的结电容决定。 加至T1管基极的音频信号电压,会使c-b结电容随它变化,从而实现调频。 C4可改变中心频率的选择(88~108MHz)。 T1输出调频信号,通过C7耦合到T2管的基极,经过T2管放大后从天线辐射出去。T2管构成高频放大器,还有缓冲作用,隔离了天线对高频振荡器的影响,使振荡频率更加稳定。 七设计内容 1,protel设计 (1)电路原理图设计。按设计原理图进行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如图3示。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定稿版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一、设计目的 二、设计要求 三、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四、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1、检测电路 2、放大电路 3、滤波电路 4、整形电路 5、定时电路 6、计数、译码、显示电路 五、电路装配、调试与结果分析 六、设计、装配及调试中的体会 七、附录(包括整机逻辑电路图和元器 件清单) 八、参考文献 一、设计目的

巩固和加深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基本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并通过这一实训课程,能让学生对电子产品设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常用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非门、555定时器、计数器、译码器等)的应用。 二、设计要求 掌握整机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并能运用所学过的电路知识分析、解决电路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红外线心率计就是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出手指中动脉血管的微弱波动,由计数器计算出每分钟波动的次数。但手指中的毛细血管的波动是很微弱的,因此需要一个高放大倍数且低噪声的放大器,这是红外线心率计的设计关键所在。整机电路由放大电路、整形电路、滤波电路、3 位计数器电路,译码、驱动、显示电路等几部分组成。 四、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1、检测电路 血液波动检测电路首先通过红外光电传感器把血液中波动的成分检测出来,然后通过电容器耦合到放大器的输入端。如图4所示。 图4 血液波动检测电路 2.放大电路 3、滤波电路 由三脚输入信号,六脚输出信号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高频电子线路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龋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常用元件的识别和测试;熟悉了常用仪器、仪表;了解了电路的连线方法;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性能等等,掌握了焊接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查询资料,也了解了收音机的构造及原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

电子线路综合课程设计分析方案模板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 2018年7月7日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电子线路综合课程设计 题目温度报警器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姓名董奕辰学号120901140410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 设计一个环境温度监测报警电路,通过对温度报警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掌握温度报警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运算放大器在实际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当温度在15℃~30℃范围内<允许误差±1℃)时,报警器不发声。 2.当温度高于30℃时,报警器发出两种频率交替的“滴—嘟、滴—嘟”声响。 3.当温度低于15℃时,报警器发出间歇式声响。 4.可用5~15V直流稳压电源供电。 5.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功耗,降低成本。 主要参考资料: [1]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孙梅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完成期限 2018年7月7日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8 年 6 月 28 日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电子线路综合课程设计 题目电网电压异常报警器设计 专业姓名学号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主要内容: 设计一个电网电压异常报警电路,掌握电网电压异常报警电路的工作原理。 基本要求: 1.用压电陶瓷蜂鸣片作为电声元件。 2.设电网电压的正常波动范围为190~250V<单相交流有效值),在此范围内,报警器不发声。 3.当电网电压高于250V<误差不超过±5V)时,报警器发出两种频率交替的“滴—嘟、滴—嘟”声响。 4.当电网电压低于190V<误差不超过±5V)时,报警器发出间歇式声响。 主要参考资料: [1]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孙梅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完成期限 2018年7月7日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2018 年 6 月 28 日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院、专学姓系: 业: 号: 名: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201215418 同组人: 指导教师: 2014年7 月 5 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的内容 (3) 1.1设计题目 (3) 1.2设计目的 (3) 1.3设计要求 (3) 1.4设计原理 (3) 1.5设计思路 (3) 2.课程设计所用器件及proteus仿真 (5) 2.1所用器件 (5) 2.2proteus仿真 (5) 3.制成电路板 (6) 4.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5.设计总计及心得 (7) 5.1 设计总结 (7) 5.2心得体会 (8)

1.课程设计的内容 1.1设计题目: 八路抢答器 1.2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对数字逻辑的基本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能把这学期学到的数字逻辑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 作。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常用的集成芯片有一定的了解,在电路设 计方面有感性的认识。而且在进行电路设计的时候遇到问题,通过思考 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过课程设计后,更明白数字逻辑电路 设计的一般方法,以及在遇到困难怎么排除问题。 1.3设计要求: 我们选择的课程任务是设计一个8位数字抢答器。设计要求包括: 1. 抢答器同时供8名选手或8个代表队比赛,分别用8个按钮S0 ~ S7表 示。 2.设置一个系统清除和抢答控制开关S,该开关由主持人控制。 2.抢答器具有锁存与显示功能。即选手按动按钮,锁存相应的编号,同 时扬声器发出短暂的声响并在优先抢答选手的编号一直保持到主持人将 系统清除为止。 1.4设计原理: 抢答器是为竞赛参赛者答题时进行抢答而设计的一种优先判决器电路,竞赛者可以分为若干组,抢答时各组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按下抢答按键回答问题。当第一个人按下按键后,则在显示器上显示该组的号码,同时电路将其他各组按键封锁,使其不起作用。回答完问题后,由主持人将所有按键恢复,重新开始下一轮抢答。因此要完成抢答器的逻辑功能,该电路至少应包括输入开关、数字显示、判别组控制以及组号锁存等部分。 1.5设计思路: 1. 抢答器供8名选手比赛,分别用8个按钮S0 ~ S7表示。这个功能 只需要通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 电流变送器

大连海事大学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 题目:电流变送器设计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一.内容摘要 设某种测温电阻在温度从0℃~1000℃变化时,电阻值从0Ω变化到1kΩ,在试验中因无法提供测温电阻,故用一个1~1kΩ的滑动变阻器代替,并设计一个测量电路,将电阻的变化通过运算放大器将其转化为4~20mA的电流并将其变化并输给负载电阻。由于实验室只提供LM324N,则实验电路及仿真电路使用的为运放LM324N。LM324芯片的技术资料和使用方式均来自中文资料相关手册。 二.设计任务与技术指标 1. 设计要求: ①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 ②运放器件指定为LM324,要求通过查阅手册获得器件参数。 ③负载电阻要求一段接地。电流的变化与电阻的变化成正比。 ④根据技术指标通过分析计算确定电路形式和元器件参数。 ⑤画出电路原理图。 ⑥计算机仿真。 2. 技术指标: ①电阻变化量:0.0Ω~1.0kΩ ②电流输出:4.0~20mA ③负载阻抗:≤200Ω ④电源电压:DC +(-)12V范围内任选 三.电路原理及设计方案选择 1.设计方案选择 温度电流变送器及将温感元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微弱的电流信号变换为工业控制系统中通用的标准电流4~20mA信号。而在此次的实验设计中,将使用0~1kΩ的滑动变阻器来代替实验所用的温感电阻。原理图如图1-1.

通过查询资料,得到了两个可以得到电压转换为电流的方案,其一为上图,及R6,R7成固定的等比例,即可使输出端的电流正比于输出电压,而方案二为使用了两个晶体三极管来实现的。为了使实验设计简单明了并方便实物连线操作,在此本人选择了第一套方案,及如图所示。 2.电路原理 第一个运算放大器U1A将温度电阻(滑动变阻器)Rt1阻值的变化转化为电压的变化,且由LM324的技术资料中得知,使其Vo1的电压值为1~5V最佳。若将输入电压定位-1V,通过公式 Vo1=Vi*(1+Rt/R1) (1) 则可以求得R1的阻值为250Ω。第二个运算放大器U1B,则是将U1A得到的输出电压Vo1转换为负载输出电流的变化,及构成了一个V-I转换器。而要使U1B具有电压控制电流的目的电路中各个电阻应当满足的关系为 R2/R4=(R6+R7)/R5 (2) 至此,U1A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输出电压Vo1与负载处的输出电流Io2成正比,切通过计算简化可以得到 Io2=-(R2*Vo1/R7*R4) (3) 由此得到了由运放U1A和U1B组合实现的电阻与电流的相互转换关系,从而完成了电流变送器的设计实验要求。 由(1)式和(3)式可以导出电阻Rf1与输出电流Io2之间的关系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 本文将电子线路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设置分层教学的体系架构,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将知识理论的内化放在课前,将课程组织的重点放在实验和实践环节,强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下面就是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欢迎阅读了解。 一、前言 电子线路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教学时间。与传统的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相比较,开放式的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综合设计性实践的授课时间长,课程学时量大,对实验室场地、实验室的使用时间、实验授课人员的需求倍增。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实践的过程,即知识内化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协助下在课堂上完成。因此,我们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开放式课程中,结合两者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电子线路开放式课程设计。 二、电子线路实践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设计 首先,对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分层设计,结合基础性 验证实验、开放性综合实验、创新设计三种实践模式,使得不同难度的内容衔接交错,实现“基础”、“设计”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依据实验内容的难度和课时数将电子线路实践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 层次:一是“基础验证”,内容相对基础,覆盖面宽泛,完成难度相对简单。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掌握常用器件、常用工具,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二是“设计实践”,给定设计目标和必要的电子器件,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一个内容相对综合、难度适中的设计任务。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比较和验证,完善设计方案,完成理论报告和实物制作。三是“创新项目”,只提供设计目标、功能指标和性能指标,由学生个人或组队完成一件实物作品。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这三种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设计,不但可以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其次,创新电子线路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的教学氛围、开放的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从而突破实验场地不足、器件资源不充足等局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电子线路实践教学,要求实践的全过程集中在特定实践、特定地点和特定内容上。我们在“基础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实践”和“创新项目”这两种教学模式,模糊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拓展了实践过程中“教”与“学”的概念和内涵。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开放的实践过程,即不再将课程的全过程都集中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内容上。 三、电子线路开放式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