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在目前,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又没有一个很成熟的方案,各高职院校都在结合自身的发展环境、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也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而是一个能够实际操作的、目标非常明确的、工作任务十分清晰的、符合市场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的方案。其方案落脚的重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内容,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领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形成了具有普通高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课程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另外一种类型。因此,高职必须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反观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就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或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的结果,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不具有自身的特色,无论把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如何的拿来套用,还是不断的改良或扬弃,都不能充分的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都不能说明职业教育是一个明显的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打破,必须消除传统的、固有的课程体系建立的观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来讲,这是一个攻坚战,也是一场科研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懈研讨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一般要经过六个步骤:一是课程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二是课程的开发与选择;三是课程的结构与分层;四是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五是课程的落实与检查、六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这六个步骤,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会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各职业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构建自身的课程体系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对所实施的课程体系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1.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核心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核心能力;二是核心课程。

核心能力在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也称为关键能力,此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70年代初提出的。它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是指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能力。关键能力在我国被称为核心能力,首次

出现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发展纲要》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中,这项研究成果把人的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了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并在纲要中对核心能力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我们可以对核心能力做出通俗的理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并不随着岗位的消亡而随之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其最终融合发展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讲,核心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它们是范围窄、数量少,但通用性、适应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强调的是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语言;计算、推理方法;科学原理和应用;逻辑分析;创造、想象和直觉思维的方法;体育技能和心理健康。目前,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的主流思想,如何建立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院校寻求的一个主要课题。

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有一部分是对形成核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的核心课程群,构成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主要是解决一系列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经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并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实施,达到完整有序地完成既定的一个共同的目标任务。

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特别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通过指导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培养,必须是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较完整的手段进行实施的。这必然就要求职业院校设计出或构建出一个有效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个课程体系,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各种门类和在这些领域内探索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获得多少不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是如何的运用,以及他们的价值所在,并把学生朝着标志一个人受过良好训练的知识、智力技巧和思维习惯的方向引导。

显然可以看出,这种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把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的,是以核心能力的培养来构建课程体系,而且是围绕着以核心课程体系为主导来进行的。

2.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一种宽范围培养市场需用人才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然是以基本技能的培养作为主体。这种指导思想,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充分满足社会、学生对技能学习的需求。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求在课程的开发上,具有广泛性,能满足学生对各种技能学习的多方面的需求。在课程的开发上,又必然要求相适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室的有效跟进,有满足学生对技能学习、培训的各种门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一定的技术指导队伍,这必然要求学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一定的发展规模。从一定程度上讲,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满足学生个体对技能的需求为出发点的,而这种技能在市场具有何种代表性,并不是考虑的重点。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在目前有很大的生源市场,生源个体对计算机技能有一定

的需求,但市场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需求并不大,职业院校为满足这一部分生源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也必须开发相应的课程体系以支撑这一专业。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职业院校为普及某种技能而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3.建立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国家职业职格证书制度,是我国行业准入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为了规范市场准入秩序,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合法有序的市场运行规则而实施的一项有效的制度。目前,这项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加强。职业职格证书是由代表国家权威部门发放的,针对某个职业技能等级的证明,这种证明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可表明某人在某一职业鉴定所达到的技能水平。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存在,表明着社会某一职业的成熟,也表明着这一职业在社会的广泛度。进入某一职业是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进入的门栏,不仅表明这一职业受到国家保护,而且说明这一职业的技能已经成熟,已经形成了规范的技能等级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些旧的职业又不断的淘汰,当新的职业技能不断成熟,形成一定的技能规范和标准,就会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加以规范和实施。建立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具有成熟技能职业作为专业而建立的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这种指导思想非常的明确,就是围绕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建立课程体系,侧重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标准。在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是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来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这种技能是一种成熟标准的技能,有利于课程体系的开发;二是这种技能是一种普遍被认可的技能,具有在全国的统一性,便于学生的就业;三是这种技能可以通过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即以职业资格证书表现出技术等级;四是这种技能的取得渠道普及合法。

4.建立以岗位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有很多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探索了许多的办学模式,都在不断地深化职业教育的的改革,走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之路,如校企结合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等,职业教育已与市场更进一步的对接。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现在更加注重发挥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二是企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职业院校不仅深入到市场、深入到社会办学,而且还进一步深入到企业办学;企业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发生更加紧密的关系,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技能标准。建立以岗位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更加满足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很多职业院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开发的课程体系,不仅考虑到了企业的技术标准、企业的工艺流程,而且还考虑到了企业文化,可能这种课程体系的开发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的。显然,这种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标准,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社会的认可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人才的合理

流动带来一定影响。

从以上可以看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非常灵活的,既有大的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又有小到具体领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样又可以看出,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领域,能否走出一条具有职业教育本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之路,能否打破常规,用创新发展的气魄建立起职业院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这对职业院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根据自身职业教育的发展实际,确定一条明确的发展之路,对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指导思想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我们所建立的课程体系,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案作用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结构与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其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所以,任何一所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一般来讲,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入到可行性研究之中,职业院校首先考虑的是培养这一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为达到这一能力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理论知识应当掌握多少?实践知识、实践技能又应当掌握多少?要具备这些知识又需要开发哪些课程来支撑,课程开发出来以后,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效果,这就存在对开发出来的课程如何根据职业特征和岗位能力来整合的问题。同样是人才培养,可能培养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甚至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等,这都不可能用同样的课程体系来实施,而必须对开发出的课程实施一定的整合,根据变化了的不同实际,按照一定的结构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形成一个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的课程体系。所以说,同样的课程开发,会组成不同的课程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课程体系。因此,对职业院校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难点不在于课程的开发上,也不在于课程按专业体系的构建上,而在于能否构建出体现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显然这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有一个指导思想的问题,而且还有技术层面、职业教育经验方面的问题。

1.“项目”组合法

“项目”组合是我们借用的一个概念,这是我们利用这一概念提出的最新的一个理念,这种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的一个基本思路,这一理念是专门用于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上。以往,我们最熟悉的是“模块”,我们是用“模块”的方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架构的,也就是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达到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从一定程度上讲,“模块”组合法是职业院校常用的一种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整的一种方法,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虽然“模块”组合也讲究科学性、合理性,但以“模块”进行的组合,可能会存在没有“结果”的课程体系结构。我们知道,“模块”按包含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大模块、中模块、小模块和微模块,而小模块和微模块可能仅是一个知识点,或是一个

知识单元、一个技能专项,并不要求有一个较完整的结果,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组合,这也是以“模块”组合法构建的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个致命的弱点。

我们总希望,无论将课程怎样的组合,所形成的课程体系,总是有一个结果,使实施的过程有一个结论,可进行一定的评价。从职业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来看,这应当是最理想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应当积极构建的课程体系,本着这一思想,结合我们的探索,我们提出了“项目”组合法。为什么要以“项目”进行命名,最主要的是“项目”这一概念能够较切贴的反映出我们所要构建的课程体系。一个“项目”要成立,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二是应具有一定的结果;三是对过程的结果能够实施一定的评价。如可以构建一个“钳工”项目、“电子设备维修”项目、“汽车故障诊断”项目等。但在“项目”的实施中,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项目”的确立;二是“项目”的实施;三是“项目”的评价。显然,我们所要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就可以形成一个“项目”,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的确立——课程体系结构;二是“项目”的实施过程——课程体系结构的组合;三是“项目”的评价——课程体系结构的评价。通过这种“项目”的组合,是采用“模块”组合所完全不能达到的效用,而以“项目”组合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最主要的是,还可以突破我们在以往的能力培养中所出现的单一、片面和孤立,能够达到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用“项目”组合法建立的课程体系,是按照“项目”的概念来定义的,所以在构建时,不仅要对课程体系非常的熟悉,而且在构建的技术上、经验上也应非常的熟练。并不是对课程体系进行随意的组合就能达到谋求的效果,这有一个最简单的验证方法:这种课程体系结构能够达到怎样的结果?这个结果能够进行评价吗?实际上,我们并不能从技术的层面上找到最佳的课程体系结构,这不仅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建型方面,而且也不具有普及的可能。按照以往积累的经验,根据所要确立的目标,尽可能多的建立多个不同结构的课程体系,经过一定的分析,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方案。

2.以构建技能体系为主体、理论知识为辅助的课程结构

有一句俗话说道:学好一招,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很多职业院校也提出过这样类似的口号:学好一门专业,自信走向社会。所以,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更多的是按照某一专业为学生进行设计的,学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就按照学校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灵活自主权。实际上,学生在进入到职业院校之前,在对专业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凭自己的兴趣,凭着对所选专业的肤浅认识,所选专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学生进入学校后,大部分学生是对单一专业进行学习,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受到学校机制的限制而局限在很小的范围。这种单一的专业技能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单一专业走向社会后,还可能存在岗位之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单一专业技能的市场风险是相当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各职业院校必然会更多

的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起适应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提出技能体系的这一理念,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已在实践着技能体系,但是并未对技能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理论,也未对技能体系的实践有一个成熟的总结。我们提出构建技能体系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从学生本身来看,学生进入到职业院校如果只学习一门或很少的专业技能,学生今后进入社会的风险仍然是很大的,学生学习一门专业技能后,并不能保证进入市场后能够充分就业,学生的就业不能保障,就会影响学生的基本生存;从学校本身来看,现在有很多职业院校呼吁缩短职业教育的学制,其理由是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工具、设备的改进,技术操作的简化,学校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充分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使学生尽早地走向社会。殊不知,学生虽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面临的风险更大,竞争的对手更多,就业的面更窄,专业拓展的能力更低,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很难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职业院校就必须寻求使学生拓展更多技能的职教之路。

构建技能体系,就是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当前存在的在技能培养方面的问题,这种技能体系的构建,并不是单纯的专业种类的累加,那样反而增加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负担,更不利于对专业技能的精通。这里所指构建的技能体系,是指在一个主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掌握一个技能群。如学习机加工专业的学生,不仅能获得钳工技能、车工技能、磨工技能等、还能获得数控操作技能;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获得餐厅服务资格、客房服务资格、前厅服务资格等,还能获得相关方面的考评员资格。这是从技能群的类型来构建的技能体系,实际上还可以从技能群的水平上构建技能体系,也是在一主专业的基础上,可开发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学制的充分利用问题,特别是能够降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风险。

这种技能体系的建立,必然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在学制一定的情况下,由于满足这种技能体系建立的课程体系必然要扩大相应的课时量,无论是教学课时量还是实践课时量都可能扩大,这就要求对课时进行重新的分配。应当说,为构建技能体系的课程体系的课时量应是必保课时,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也就是学制不变,课时量又要增加,如何的满足?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解决途径,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思路,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每学年增加一期工作学期,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目前,有一部分职业院校开始试用这一学制;二是对文化理论基础性质的课程,真正把握住“适度、够用”的原则,从这类课程的课时中挤出课时。各职业院校还可以探讨其他方面的有效途径。

3.课程体系的目标

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建立适应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突出职业教育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1)突出技能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是为实践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实践课程体系是对理论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者之间的构成(结构)关系,在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才能突出技能学习的主导地位,也才能突显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是必须要明确的第一个目标。

(2)突出实操

突出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技能比重,这仅仅是一个可实施的方案,而且在技术层面上比较容易解决。职业院校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真正掌握,而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不断的操作来加强。所以,就存在着如何将方案进一步的实施问题。如果能有效的实施方案,就说明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得到保证,说明实操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进一步突出实操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必须要明确的第二个目标。

(3)为技能实操奠定基础

学生进行技能的实操,必然要求学生要有实操的场地,解决学生实操的场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自己建立能够进行实操的实训室、实验室、实习室;二是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试验场地;三是学生直接进入社会实践。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职业院校必须把实践性教学的基础立足于校内,以校内技能实操作为主体,也就是为校内技能实操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样,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自主性就更强,实践性教学的灵活性就更大。但这涉及到资金的投入问题,也涉及到实践性教学的类型问题,所以,也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技能实操奠定基础。如果职业院校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技能实操奠定基础,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再好也是一纸空文。为技能实操奠定一定的基础,这是要明确的第三个目标。

三、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

现今社会对需用人才的标准更高,对人才的道德素质更加看重。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用的标准要求,职业院校日益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到学生道德、技能的培养。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能力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能力;二是专门技术能力;三是职业关键能力;四是其他能力。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就是专门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一般职业院校是通过三大块的课程体系来实施:一是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课程体系;二是院级选修课体系;三是系级选修课体系,以及一些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和各种社会活动等课程。

2.突出职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原则

这实际上是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原则。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前面我们已对这种能力作了一定的介绍。职业院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

至关重要,会大大的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社会既有和谐的一面,有时又有残酷的一面,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更加从容的对待挫折,面对风险。

3.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原则

这一原则突出的就是对学生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院校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作为职业院校一条基本的指导思想。前两条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而这一条原则则应当是对职业院校而言的。这是因为,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掌握和操作,而是在于学校能否有效的实施。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职业院校办学的一大特征,也应当是职业院校的本质所在。遵循这一原则,就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准确的定位,就会在实践教学的投资上更多的倾斜,对培养的人才就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也有利于人才的自身发展。

4.突出终身教育的培养原则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大众教育、而且也是一个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能、新的岗位、新的行业不断的涌现,对人的技能也提出新的要求,对岗位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行业标准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所以,在当今社会,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人的不断学习已成为人的主观要求。其中,对技能的不断学习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只要社会有对技能学习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对象无论是何种年龄、是何种职业、是何种目的、是何种阶层,职业教育都是首选的目标,职业教育都应承担这种社会的责任。

四、课程体系的基本构建方法

任何一所职业院校,在研究任何一个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时,都不可能脱离某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的构建如果离开某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在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时,必然是在某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之下。因此,我们在这里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就必须给出一定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否则的话,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研究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使每一位职业教育的专任教师,都能根据所教专业选择最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构建方法,并在这一构建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一些与构建相配套的常用方法,如:模块构建法、项目构建法、技能主线填充法等。

按以下三大过程进行:

第一大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主要是对专业的开发、论证、申报、确定的过程。

第一步,进行市场调研,确立拟开发的专业,对拟开发的专业进行可行性研究;

第二步,拟定拟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初步方案,邀请企业、行业、权威部门等专家、学者,或学校、院、系级专业论证委员会,对拟开发的专业进行专业论证,并对确定的专业形成专业论证报告;

第三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申报专业,取得专业批复;

第四步,对批复核准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大过程分为五个步骤,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下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

第一步,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

这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职业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实训条件、生源素质等,对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见图表一,对图示加以说明:

首先,学校经过调研所确定的专业为维修工,也就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维修工。对学生来讲,将来的职业或岗位就是维修工。

其次,根据市场调研,市场对维修工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初级维修工、中级维修工、高级维修工,以及维修技师和高级维修技师。

第三,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实训条件、教学水平、生源素质、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中、高级维修工。

第四,进一步说明中、高级维修工培养目标定位的可行性条件。

第五,对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相当重要,一般来讲,有中职生的高职院校,对中职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大都是初、中级工,而对高职生大都是定位在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只有办学条件特别强的职业院校,将一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技师。并不是说,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越高越好,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对目标定位的适应程度。职业院校不能盲目拔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而应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的分析,只有定位准确了,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自己的就业岗位上出色发挥。

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办学模式的一个定位。这种定位只是目标定位的类型不同,而不是目标定位水平的不同。这就如同小学和中学的办学定位不同,但并不能说中学的教学水平比小学的教学水平高。定位确定了,以后的各步都是围绕着定位展开的。

电气自动化技术(冶金自动化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框架图

图表一

第二步,是进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分析,通过图表二框架加以说明:

当将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之后,下一步就应对这一岗位作进一步的分析,最终确定能力目标。

首先,对这一岗位的主要工作流程加以分解,也就是对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按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不按工作流程。在图表二中,对维修工的工作岗位流程分解了四个步骤;

其次,根据岗位活动(职业活动)的要求,确定配养的重点。图表二中,可看出要求掌握维修工岗位的所有过程;

第三,进一步分析对熟练地掌握维修工岗位的技能,需要达到怎样的能力要求。

第四,进一步对能力要求进行高度的概括。图表二中,对岗位能力要求高度概括为四个方面: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和其他能力。

我们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分析,是通过图表二这种框架图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明了、简单概括。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分析框架图

图表二

在对图表二的分解中,还有一种特例需要说明,就是图表三基本框架。

在图表三中,从大的框架来看,好像与图表二没有区别,实际上在箭头和能力要求上

发生了变化,下面对这一变化加以说明:

虽然职业的岗位流程还是四个方面,但对人才培养的岗位重点发生了变化,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工作流程,而是只要求掌握工作流程中的重点岗位,也就是设备调试部分。所以,也仅对设备调试这一岗位提出了能力要求,而对其他工作流程的岗位没有提出能力要求。

可能的原因是,学校是为一个大型的企业培养人才,该大型企业的专业化分工相当精细,只需要某一员工对某一个岗位技能熟练的掌握就行了,要求培养某一工种的熟练工,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上说明,对岗位专业能力的分析,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来进行的。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同,那么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能力分析也就不同。

图表三

第三步,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阶段,就是突出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见图表四,并对图表四框架中的一些内容加以解释。

我们在前面的图表二、三中,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主要是四个方面:专门技术能力、关键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基本素质。而要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这些能力要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做支撑,图表四就是把这一块的构建搭建起来。

从图表四(从左至右)可以看出来:

1.在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应当有哪些主要课程作支撑,我们列出了:德育、体育、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

2.在专门技术能力下,列出了三个大的方面的技术能力:电子设备维修、电气设备维修、自动生产线维修。

为达到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当做哪些方面的支撑,框架图中给出了四个方面:课程体系的支撑、实习实训环节的支撑、职业资格的支撑、轮岗顶岗实习的支撑。

以电子设备维修能力培养的支撑为例说明:

在课程1中可开设的支撑课程有: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制图与CAD、PROTEL 等;

在实习实训环节——生产性实训基础训练的基本内容有:CAD实践周、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

对职业资格证书的支撑:制图员资格、电子设备装接工资格、电路板印刷检验工资格;

轮岗、顶岗实习:通过周实习、综合实习的方式支撑。

以同样的方式,可以对电气设备维修和自动生产线维护的四个支撑面做出制定。(在给出的框架图中,是以空格的形式给出的,各学院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

3.在专业拓展能力下,是由三大块支撑:课程、实习实训环节、综合性实习,表中给出了参考内容。

4.在职业关键能力下,将主要的支撑知识点列出作为参考。

以上可以看出,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专门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主体部分,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和重点。在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采用很多的方法来进行,如:模块组合法、项目组合法、技能主线填充法等。

从我们所给的范例中可以看出,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是采用的项目组合法,而且是大项目组合法。可看出,在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中,是通过三个大的项目完成的,一是这些项目是确定的;二是这些项目的实施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过程;三是这些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结果;四是可以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价。这符合项目组合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在每一个大的项目下,又是由一些小的项目组合而成,这些项目在性质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在电子设备维修项目下,可把课程作为一个项目、把实习实训作为一个项目、把专业资格正书的取得作为一个项目,三个小项目构成了一个大项目。

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图

图表四

在这里,也可以采用模块组合法进行。模块组合在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普遍的运用,我们就提倡在课程体系以及科目课程的构建中,充分地采用模块组合法。模块组合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突破或改变确定的知识内容体系,即组合前后的知识容量应当是相同的,但应使组合后的效率更好。模块组合可单独的运用到课程体系之中,也可运用到科目课程之中;还可以在实习实训中运用模块组合的原理进行。

还可以将项目组合与模块组合结合起来进行。为使学生在一个时期实施一个项目,可通过项目组合法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如电子设备维修就是一个项目,在这一项目下,又可采用模块组合的原理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或科目课程的构建。在课程1下,就可以采用模块组合法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可以对实习实训环节1运用模块组合法实施。

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可以采用专业技能主线填充法。其基本原理是:当人才配养方案的职业确定之后,根据这一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首先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和核心能力,为达到这些能力的实施,需要具备怎样的课程主线来支撑,也就是将专门技术能力和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主线确定下来,成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或者是核心课程体系。如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能力,再填补相关的课程,作为对主体部分的补充。这一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是构成主体的主课程体系部分;二是构成补充的子课程体系部分,补充部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大的弹性。应当说,这一方法应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中得以推广。

第四步,作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图。见图表五

从图表五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方案大的框架基本构成,课程体系的结构也粗线条的勾画出来。从这个框架图可以看出: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其起点是从职业岗位开始的,是沿着这么一条线展开的:市场→职业(岗位)→能力→课程→实习(实践)→职业资格证书,最终把学生推向市场。显然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开发或构建是在能力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能力的开发又是在岗位(职业)的定位上进行的。

因此,可以看出,在这一人才培养方案下,我们把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紧密的结合起来了,进一步突出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这一人才培养方案下,其能力指的综合能力,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基础素质、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也构成了四大方面,形成一定的课程体系结构。特别是课程体系随着教学方法的不同,如采用模块组合法、项目组合法、技能主线填充法等,使得课程体系的结构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千变万化的竞争社会。目前,我们对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中,最主要的是采用模块组合法,称之为模块课程体系,这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和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其源头是遵循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规律。

第五步,人才培养方案的其他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的其他工作,主要是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作进一步的细化。要从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专业核心课程的简介: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能力目标、课程教学形式;

第二方面,按学制的教学进程表: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时学分、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学期周数与周学时等;

第三方面,按学制的集中实训环节进程表:包括实习实训名称、考核方式、学分学时、学年及学期分配、实训内容、实训场所等。

第四方面,按学制的教学环节进度表:实际上就是教学实训校历。

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框架图

图表五

第三大过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再论证过程。

通过以上两个过程,我们拿出来的仅是一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草稿。所以,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施前,还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再一次进行论证。论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和合作办学的企业进行论证;也可以邀请相关的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同行的专家、学者、人力资源师等进行论证;也可以是校内的专业论证委员会进行论证。论证的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的定位是否准确;二是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

对专业能力的定位是否准确,主要是从三个方面:

一是对职业能力的开发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我们在上面对职业能力的开发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的:基本素质、专门技术能力、关键能力、职业拓展能力;

二是岗位能力的标准是否符合企业或社会的要求。目前,职业岗位能力的标准主要有四个方面:国家职业岗位标准、行业职业岗位标准、企业职业岗位标准、院校教学标准。前两个标准,主要体现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职业岗位标准主要是企业自行的标准;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主要是参照以上三个方面的标准进行了一定的综合。有些是没有具体的标准,是由学校按一定的职业对象进行一定的提炼确定的标准,如公关职业的礼貌礼仪标准。

三是职业能力的定位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讲,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都是中级工或高级工。对培养人才的定位不仅要看市场,还要看学校本身的实力。有部分职业院校总想拔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可能市场对高级专业人才有一定的需求,学校也确实培养出了一部分高级专业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盲目地拔高职业岗位能力的定位,而不顾学校本身的实际,造成损害的最终是学生,也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本身。

对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也主要是从四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开发能否形成对能力的支撑;

二是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组合是否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三是支撑课程体系的教材是否具备,特别是学生教材如何解决;

四是支撑课程体系的教学情景是否满足教学的需要。

只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才能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最后的定稿,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事实上课程体系也最终的确定。

五、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是在一定的课程标准指导之下,所以研究课程体系,必然要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又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培养过程,必然涉及到课程教学进度。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实际上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的相互链接: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进度,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院校必须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

可看出,《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丰富,也能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很多职业院校将《课程标准》进行适当的改进,为己所用。所以,职业院校应对《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认真的研讨,特别是要求全体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可对《课程标准》这样理解: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定位、课程任务、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参考书及选用原则、授课计划与学时分配等。

虽然国家并未针对职业教育制定专门的课程标准,但各职业院校都把《纲要》作为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把《课程标准》作为科目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作为对基础文化课程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在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纲要》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几个大的方面,在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在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虽然《纲要》中针对的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但作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制定的课程标准是借鉴了国家课程标准,因此,职业院校所制定的课程标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

前面针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联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及课程体系构建的框架图作了详细的说明。各职业院校由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在人才培养上由逐步由学科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变,其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已远远不能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纷纷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些职业院校也称为《* *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大纲》,且不管名称如何,我们可以看到,由《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一个明显的体现,是职业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另一类教育。它不是一般的义务教育,也不是普通高等教育,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

从《教学计划》到《人才培养方案》,也不仅是名称发生的变化,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职业教育进一步贴近市场、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具体实施纲领。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主要根据专业和岗位的要求来确定;

2、基本学制:有些职业院校招收的生源对象有所不同,其基本学制也就不同;

3、招生对象:有些职业院校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初中毕业生等;

4、培养面向: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主要工作岗位、次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这涉及到对人才培养能力的拓展问题;

5、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及课程体系:可用各种方式表述,前面我们主要采用了框架图的方式进行表述;

6、专业核心课程简介:对专业核心课程的介绍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能力目标、课程教学形式;

7、毕业条件:主要对最低毕业学分进行说明。也可以对一些特殊要求加以说明,如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或其他一些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取得等。

(三)课程教学进度

课程教学进度实际上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必须要单独的反映。在过去的教学计划中,也专门反映课程教学进度,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进度与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按岗位能力结构进行排列的;

2、按能力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组合;

3、充分反映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教学进度中的地位。

课程教学进度一般是通过课程教学进度表表现的,其包括的内容及一般格式见图表六(格式仅作参考)。

为进一步突出实训教学环节的课程进度,也可以专门列出一张实训环节的课程进度表,一般职业院校都是针对集中实训环节做出专门的课程进度表,其包括的内容及基本格式见图表七(格式仅作参考)。

为全面、概括地反映人才培养的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还可以对整个教学环节进度进行反映,用教学环节进度表表现,实际上也就是教学校历(这里不再将参考格式列出)。

教学进度表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Mercer中国银行

2006年2月 中国建设银行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修订稿)

目录 1.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0 2.岗位胜任素质蓝图 (3) 3.培训课程分类 (15) 4.培训课程体系蓝图 (17) 5.管理建议 (21)

1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通常依据两个基础:一是支持企业经营战略的组织架构下确立的岗位体系所要求的胜任素质模型,二是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中短期战略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前者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关,后者与企业随时调整的经营策略相联系。 大多数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是依据岗位体系所要求的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事实上,企业中短期发展战略要求的能力也可通过对岗位任职者的胜任素质要求纳入到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中。因此,中国建设银行的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据岗位序列的胜任素质模型。 美世建议的中国建设银行培训课程蓝图的建设有如下四个步骤: ?岗位分析:建立岗位体系,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关键岗位序列。 ?能力建模:对关键岗位序列所要求的胜任素质进行分析,建立各类胜任素 质模型。 ?课程形成:对胜任素质模型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课程和课程等级。 ?体系建立: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逐步形成课程体系。 下面我们将这四个步骤及方法简述如下: 1.岗位分析

我们在岗位-绩效-薪酬子项目中梳理了建行的组织结构,澄清了部门职责,建立起了岗位体系。通过岗位澄清,明确了岗位对任职者的胜任素质要求。在岗位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了关键岗位序列。(详见项目成果〈岗位管理办法〉) 2.能力建模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的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见下图所示: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doc

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是重要的基础环节,然而,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片面理解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反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该文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科学全面分析,以期构建和实施科学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大学教育是完善生命的土壤、空气和水分,如果说专业知识是一个人扎根社会的基础需求,那么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营养需求。即使再宽广的土地,没有营养的补充,那也会贫瘠不堪。因此,专业知识和人文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问题,导致大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唯有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才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1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1.1在校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企业发展中,青年始终担任着主力军的作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素养却在间

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高职院校内,常常存在这样的状况,学生上课不积极,经常性地出现迟到早退现象,即使有时迫于外界压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但却热衷于做低头族,沉湎于手机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他们的自我思考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独立动手能力也逐步形成问题。许多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受潮流的影响,偏爱于文化快餐,快节奏的生活,严重阻碍了他们自我内在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招聘,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存储量,更重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人文素养教育的提高应成为教育的焦点。[1] 1.2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极少,存在着严重的边缘化现象。在专业课程构建上,不断加强专业课的比重,甚至出现占用人文素养课程的情况,使人文素养课程处于一种孤立、零散的状态。例如: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并没有在开设任何有关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造成专业与素养课程的极度不均匀。 1.3师资力量的不足,考核过于宽松 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而在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人文素养课程的忽视,造成对师资数量投入不足和师资质量的不达标。一些学校的选修课门槛低,在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上外聘兼职老师,专业技能不够硬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授课质量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另外,人文素养类的老师对于课程的不重视,不注重改变教学方式,考核制度过于宽松,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2]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 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 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自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不断确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建构“自主成长课堂”,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2012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选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主题教育、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会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决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定稿版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 学校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孟庄镇寺后张小学 石进忠 2015.11 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构建课程体系打造特色学校。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寺后张小学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镇中心校工作安排,始终以市教体局基础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内涵式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抓两课,育特色,保均衡”为工作思路。以导学案、课程纲要编写与使用,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积极推进三化教学,充分利用幼教通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全力打造有效课堂和快乐校园。现将我校近年来课程构建的做法同大家做以交流: 近年来,我校构建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主的三大课程,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构建多种教育方式的德育课程体系 一、育人先育德,我校构建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实践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在养成教育中,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在小学段培养人生48条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

康教育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 责任教育课程——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感受到人格的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渐走向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的自我管理的状态中。 情感教育课程——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和心灵的自由。 潜能教育课程——把学生的创造力量激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和拓展出来。 渗透教育课程——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我教育课程——发现并呵护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全课程”的理念,使得课程表上仅有的几节德育课程,实际上延伸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教学时空得到了无限延展,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富有实效的德育网络。 德育课程中我校强调了德育思想由管理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注重心灵的互动和知情意行的过程体验,使一般的德育行为升华为高水平的道德享受,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科课程质量 学科课程主要是指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此,我校以课堂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科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学校对备课管理的过程实行“对话”+“现场”的模式。首先“对话”备课,一是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对话研讨交流。实施导学案教学,导学案的编写按照先由市中心教研组形成导学案;然后由个人下载修改,形成个性预案进行课堂展示;再进行议课反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0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目的 为梳理、沉淀和传承具有XX特色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公司课程开发体系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形成知识管理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整体素质、营造更优更强的学习氛围发扬企业文化,故制订本方案。 二、范围 适用于集团公司需要审核的课件开发流程; 三、方案阶段 方案整体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时间2.5年; 第一阶段:建设氛围,初步建立激励标准及课程评价标准,整理知识库周期1年; 第二阶段:完善标准,完善标准,培养开发人员能力,完善知识库周期1年; 第三阶段:形成体系,形成具有XX特色的知识库,周期半年; 四、方案实施 第一阶段:初步建立激励标准及课程评价标准,整理知识库周期1年; 4.1整理现有资源:整理现有课程资源,按照管理知识类、企业文化类、素养心态类、通用知识类、营销知识类、专业技术类进行归类; 4.2建立评审标准: 4.2.1课程评审标准:参考附件1 4.2.2课程评审流程: A、人力资源部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日常业务单位开展需求制定内部课程开发计划; B、培训组根据课程开发计划,综合公司资源分布,指向性派发课程开发任务; C、派发课程任务时应明确课程需求、课程级别、课程评审时间、成品课程上传等因素,然后由培训组对进度及结果进行跟进; D、课程开发完成后,培训组进行审核,审核标准参考附件1,审核通过后加入课程库; E、评审通过后,培训组按财务审批流程以现金的形式向课件制作人员发放课程制作费用; 4.3设置激励标准 4.3.1精神激励:A、每年年底,根据课程开发质量及课程培训实施效果,由评审委员会评选出3门当年度“优秀课程”,对评选为“优秀课程”的开发人员,给予一定奖励;B、开设风采榜,将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情境教学、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教学,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科学构建以“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按照基本职业素质、双证融通情境教学、职业定位顶岗实习三个模块七类课程若干个项目单元进行模块化建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学院服务湖南及周边省份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岗位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步法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

图16 课程体系设置步骤图 (1)确定培养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模块化科目课程 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在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 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成一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对应的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项目。同时,要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使课程的功能取向和整个系统的取向一致,通过各门科目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达

到课程体系的最佳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模块化课程体系科目课程构成如表所示:

专家座谈会于基型典计作工算合作分析岗位过程机网络技位作设计岗合术图17 模块化科目课程开发共建流程图 2()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本专业以就业岗位 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上岗对接的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教学。本专业从07年开始,全面打破学科体系结构,以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教学教材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建设综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综述 为做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泰山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泰山学院课程评估方案(试行)》、《泰山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泰山学院选修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外语教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公共计算机课教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根据2007年“迎评促建年”活动实施项目,从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建设、课程评估、双语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着手对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计划。成立了专业建设与评价、课程建设与评价专家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工作细则,加强对专业、课程建设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方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重组基础、反映现代、面向前沿、交叉融合”的改革思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精简教学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得到培养和锻炼。通过建设合格课

程、创建优质课程、争创名牌课程,以点带面,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 主要措施: 一是组织教学研究立项,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活动。2006年我校印发了《泰山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根据文件的精神我校规范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立项研究,为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在项目立项、经费资助、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校级立项,学校给与一定经费资助,凡是列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学校在经费上分别给予以1:1和1:2配套。 二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将研究成果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近几年来,通过不断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先后三次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教学大纲。 三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要求基础课程、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规划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的优秀教材等。同时鼓励教师编写辅助教材,进行教材配套,优秀教材评奖。 四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套改革,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支持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全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自主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和校本课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叠加、重复、冲突等,使学校课程变得繁重而复杂,直接导致学校课程实施的混乱与低效。学校课程如何解决有限的学习时空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如何实施才能平衡共同基础标准落实与学生个性发展诉求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 ,遵循教育规律,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加以科学规划与统整,重建一个有序、高效的学校课程新体系。 江苏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自1987 年建校以来始终倡导 主、合作、竞争、快乐”的学风,秉承“品德自主塑造,活动自主开放,知识自主学习,生活自主料理,身心自主保障” 的“五自”成长理念,成长文化,成长教育,成长课程 不断确立“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的办学方向。 契合“成长文化” ,建构“自主成长课堂” ,开发“自主成长课程体系” 。2012 年9月,我校又对国家、地方、校本 三类课程进行整体的探索与规划,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

国家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二度统整” ,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高度;选修课程一一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的课程 择菜单”,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宽度;活动课程一一主题教育、 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等为拓展的课程“序列项目”,充分体现学生成长的深度与自由度。统整后的“基础课程、选修课 程、活动课程”三大课程都是以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成长为 目标,这在很大程度烙上了“自主成长”的特质,‘自主成 长'课程体系”因此形成,并通过特色课程的开发、选课走班”等表现形式与实施途径,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指导思想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学生就 会接受 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让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得到最完美、最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以“自主、多元、开放、和谐”为课程价值指向,力求通过实施“自主成长”课程来实现“全人”的培养。 从封闭走向开放,“自主成长课程”覆盖“儿童全部生 活”,并推动儿童的社会生活、学科活动、个体需求的全面融合,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课程资源全开放,以及课程形态全开放。 三、课程架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是学校课 程决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 设典型案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需求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我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总结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职业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在企业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上,体现在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上。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首先是专业的设置;其次是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也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三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也就是教学方法与方式的选择。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和复合型人才,鲁昕副部长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复合”,首先肯定是学科复合,第二是技能和文化复合,第三是应用和创新复合,第四是技能和创新复合。因此,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是教育重大的使命。落实到专业上,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等工作中。 我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第一批项目单位,建设年度自2010年至2012年。目前我校各建设专业已完成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与审核,2011级新生将按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2009级与2010级学生也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展开了变革,更加地强调教学做一体,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校企合作完成 我校骨干建设项目中,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骨干建设专业三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专业六个。所有九个专业均在学校骨干建设实施领导小组指导下,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的工作。 各专业均成立了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际上,我校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机制已经有多年的建设历史,但全方位的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尚嫌不足。在2011级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各专业充分调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切实展开调研。 以服装系为例,该系建设专业为服装设计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服装系按三个专业方向分别展开调研:由各专业负责人牵头,每位教师联系一家或多家企业,深入走访企业;在此基础上设计、反复修改实践专家的调查表,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访谈会气氛极其热烈,实践专家在访谈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回顾自身的成长过程,实践专家与教师共同探讨,现场总结出各专业方向面向的岗位及职业发展轨迹,以及各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会后,专业教研室进一步深入讨论,根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重新调整课程体系。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与实践专家商讨,最终达成共同意见。 除系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外,学校特别召开2011级教学计划审核会议,会议除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外,还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中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一、项目描述 课程体系设计目来源于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及项目建设任务书,依据XXXXX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严格按照示范校项目实施步骤及项目推进计划,通过两年时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建设体现XXXXX专业岗位要求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xxxx技术》、《xxxxxx》、《xxxxx》、《xxxxxx》等专业课程,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编写出基于工作过程的XXXXX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整套课程标准。 二、组织机构 1.成员组成 成立课程设计实施工作小组,负责该子项目的实施工作,成员如下:组长:XXX 副组长:XXXX 成员:XXX XXX XXX XXXX XXX XXX XXX 企业专家:xxx XXX XXXX XXX XXX 课程专家:XXX、XXX、XXX 2.课题小组职责 (1)组长负责子项目实施的组织、监督及协调工作,负责子项目评审与完善工作 (2)副组长负责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岗位调研报告与国家

职业资格标准 (3)成员负责编写课程标准 (4)企业专家参与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分析职业工作能力 (5)课程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的开发,学习任务确定及课程标准编写的指导工作 三、重点工作内容 1.研读课程体系设计相关内容 课程体系设计子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岗位调研报告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组织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工作小组,认真研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规格、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更加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为课程体系设计奠定基础。 2.学习课程开发流程 聘请课程开发专家解读课程开发流程,讲解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任务确定、课程转换等方面的方法及相关要求,按照“分析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情境→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完成课程开发,为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图如下: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

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岗位为基础,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按照“五步法”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能够促进企业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在挖掘企业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从培训需求到培训课程的转换,为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和能力提升的课程,促进和提升员工在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能力,进而发挥着提高组织绩效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潜在作用。 培训课程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一定关联度的培训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以岗位为基础,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以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递进性。基于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系统性和递进性,提出“五步法”来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确立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企业的职位族,初步构建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从而为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指出方向。 1.划分职位族 把具有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不同职位组成一个集合。首先,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分析企业价值流程,剖析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以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企业所有岗位划分为不同的职位族类。根据工作类型,通常可以把职位分为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技能操作类三类。其次,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和职位任职素质的要求,将不同的职位族类划分为不同的职位层级。根据职位的高低,通常可以把职位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层。 2.组建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三个职位类型、三个职位层级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企业的二维培训课程体系框架(见图2)。 二、分析能力要求 根据组织、部门和岗位三个层面的信息和资料,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和运作等内容,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识别能力项目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规划

企业培训课程体系规划 一、基础课程系列 -------------------------------------------------------------------------------- 一般职员(含新进员工) 必修课程: 1、新晋员工职业化训练课程 2、客户满意与客户意识 3、有效的沟通 4、专业形象与商务礼仪 5、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发展 选修课程: 1、职业态度-你最宝贵的财产 2、质量意识与个人质量标准 主管/中层管理者 必修课程: 1、中层管理干部管理技能训练课程 2、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3、时间管理 4、双赢谈判技巧 5、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6、非财务经理的财务管理 7、绩效辅导与评估面谈技巧 8、个人绩效和约-如何制订有效的绩效目标 9、企业教练法-如何辅导、指导和评估你的下属 10、商务演讲技巧 11、目标管理系统 12、流程改造 13、项目管理 14、客户满意与客户意识 15、有效的沟通 16、专业形象与商务礼仪 17、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发展 18、标杆管理 选修课程: 1、质量意识与个人质量标准 2、员工激励 3、授权技巧

4、团队建设 5、问题解决与决策制定 6、从技术人员走向管理 7、会议管理 8、商务报告技巧 高层管理人员必修课程: 1、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2、价值管理-如何建立员工建议与激励系统 3、流程改造 4、高效管理与成功人生 5、现代企业领导艺术 6、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7、时间管理 8、双赢谈判技巧 9、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10、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 11、绩效辅导与评估面谈技巧 12、个人绩效和约-如何制订有效的绩效目标 13、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 14、商务演讲技巧 15、会议管理 16、项目管理 17、客户满意与客户意识 18、有效的沟通 19、专业形象与商务礼仪 20、目标管理系统 21、员工激励 22、授权技巧 选修课程: 1、员工持股与企业分配机制 2、中层管理干部管理技能训练课程 3、企业教练法-如何辅导指导和评估你的下属 4、第五项修炼 5、标杆管理 6、企业模拟训练 7、企业经营战略 8、如何阅读分析财务报表 9、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10、组织变动与舒缓压力 二、专业课程系列 人力资源部门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 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 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 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 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 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 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 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 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 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 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 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 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 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 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 学资学习网 ------------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展示自我,追求至善”校本课程 体系构建方案 一、课程改革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第一句话,它既指出了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纲要》里还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努力结合学校特点,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即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要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质量观,即不能唯分数论,把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出名师,育人才是教育质量在各层面的表现;还要把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业负担是作为考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要把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就应重视课程改革的推进。鉴于此,我们就应不断优化国家课程,提高教学适应性,提高课堂效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开发拓展性、探究性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核心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 为此,我校结合自身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发展方向及办学目标,设计构建了我校的课程改革方案。

二、学校现实情况 (一)学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致人至善,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即尊重学生的生命及个性,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发挥及展示的平台,提升他们的素质及能力,展现出一个最好的自己。 (二)发展方向 我校把“展示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是基于我校作为农村学校的具体实际。我们希望借助展示教育这个大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而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三)办学目标 希望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把学校办成“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并在成都市有一定影响的农村初级中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 结合以上几个方面,我校把确定把“展示自我,追求至善”作为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并以此设计构建了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使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高。 三、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基本内容 针对我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校校本课程构建主要分为三大领域: (一)学习课程 这方面的课程主要注重学生成长所需的基本知识的传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