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对此建议

(一)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我省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在更深层面上,发展特色农业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对此,各方面正在形成广泛共识。当前需要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编制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并独立成篇。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从三个层面上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挖掘潜力,拓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追求突出特色、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渗透进入大工业的产业链条中。首先,应把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食品工业门类众多、市场广阔,搞得好,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还可以广泛进入电子、采矿、化工、制药以及造纸印刷等大型工业行业,其前途不可限量。三是强化营销流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目前在兰州市主要超市销售的地产商品只有酒类、干果等少数品种,说明发展空间很大。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我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各种平台,切实加强营销流通工作力度。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省特色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而通过创新也有可能解决的机制问题有:投融资机制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问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领导机制问题。其中,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可以考虑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尽快加以理顺,是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应当从现在开始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推动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初创阶段,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服务、指导,民间有序运作。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工作指导上的合力

目前应着力解决相关工作部门部分职能交叉和相互间条块分割,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分散重复立项和总体效益低下问题。据审计厅有关资料,2004年,我省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共计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省扶贫办在扶贫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发改委在以工代赈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财政厅在财源建设资金中下达1000万元。所扶持的项目中,畜产品育肥、屠宰、加工占46.28%,农产品生产、加工占34 32%,其他占19.4%。由于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使用,致使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建议完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整合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形成工作合力。优先选择有发展前景,对区域经济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切实把支持措施和有限的财力抓实、用好。

(五)加大对河东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占全省80%人口和三分之二县市区的河东地区,从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与河西五市和全国的农业生产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河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对我省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河东各市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可以预期,通过加大财政、项目、政策的扶持力度,加上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河东地区特色农业有望获得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活力。建议省上于今年第三季度适当时间,在庆阳或定西召开全省发展特色农业现场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干出大业绩,开创大局面。

关于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调研报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汉利现代特色农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地区差异优势的农业产业为主体,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工农贸相结合的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催化效应,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群众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榆阳区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走向共同富裕。因此,在全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榆阳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自然资源、耕作传统、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一)自然资源优势。榆阳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属于典型的风沙草滩与黄土丘陵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多样,光照充足,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植物光合作用充分,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全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基本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所需的蓝天、绿水、净土等条件。(二)耕作传统优势。榆阳农业历史悠久,地方名优产品多,是传统的杂粮、杂豆、杂果优产区。经过长期的物竞天择和人工培育,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品质优良的名优产品,以绿豆、谷子、糜子等为主的小杂粮和以羊子、生猪等为主的畜产品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大扁杏、沙棘等杂果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发展潜力巨大。(三)经济环境优势。随着以能化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区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初步具备。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已达10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区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20.8亿元,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四)技术创新优势。全区现有230多名农业技术干部,其中有高中级职称人员50多人,在农业科研、开发、示范、推广等领域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2007年由区农技中心指导的105亩集中连片玉米创造了平均亩产1134.4公斤的纪录,创造了全国100亩以上玉米超吨产的新纪录;2008年集中连

片1046亩玉米,平均亩产达1005.9公斤,创下全国玉米千亩以上超吨产纪录,充分显示了农业科技转化的巨大潜力。二、全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两园三区两支柱”的总体发展思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一)围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近年来,按照“滩区沙棘与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川道奶牛鸡菜瓜”的产业布局,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形成了以羊子、生猪、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大漠蔬菜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支柱。1、羊子产业。在北部草滩区重点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基地,不断扩大舍饲规模,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加速品种改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已建成规范化舍饲养羊户16000多户,建成4个10万只以上养羊大乡;年种植优质牧草10万亩,全区羊子饲养量达162万只,其中存栏110万只、出栏52万只。2、生猪产业。以北部风沙草滩区为重点,大力推广温棚养殖,建设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已建成12个3万头以上暖棚养猪大乡,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600多户,300头以上养猪大户41户;全区生猪饲养量达102万头,其中存栏44万头、出栏58万头。3、玉米产业。玉米产业是全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2008年全区种植玉米30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7.6万亩,年可生产优质玉米1.9亿公斤,实现产值2.8亿元;建成杂交玉米制种基地2万亩,年可生产优质良种1.2万吨。4、马铃薯产业。在南部丘陵区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优质马铃薯基地16万亩,年可生产优质薯1.6亿公斤,产值达9600万元。同时建立一级种薯繁育示范基地2000亩。5、小杂粮产业。全区小杂粮总播面积28万亩,建成一级小杂粮生产基地20万亩,年可生产优质小杂粮1680万公斤,产值达2520多万元。在南部山区建成以大明绿豆为主的优质小杂粮繁育基地3万亩,大城谷2号繁育基地2万亩,地膜绿豆高产示范基地1千亩。6、大漠蔬菜。现已建成蔬菜产业基地6万亩,年可产反季节鲜菜1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种植大辣子5000亩,年可生产外销型大辣子1.4万吨,实现产值2050万元;种植芝麻香瓜400亩,实现产值200多万元,均已形成了适销对路的产业品牌。(二)围绕提升主导产业层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抓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重点扶持山立农贸公司、宝丰大扁杏加工厂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麻黄梁养羊、马合养猪、红石桥养牛等产业协会和组织不断走向规范。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过努力,培育出榆单九号、华丰蔬菜、大明绿豆、毛乌素香羔羊肉等多个陕西省名牌产品;涌现出了山立农贸、大地种业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全区继建成全国玉米制种基地之后,又创全国玉米千亩单产新纪录,粮食总产达到4.4亿斤;继建成全省百万只舍饲养羊示范区之后,又被确定为全省百万头生猪基础建设示范区。全区共组建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8个,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三)围绕加快设施农业扩张,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按照“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大力探索和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全区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规模经营转变、经济结构从数量低效型向质量高效型转变,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新技术,使缺水干旱的农业生产状况得到改善,粮食产出率有效提高。集中扶持以麻生圐圙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和寺伙沟为中心的大棚蔬菜示范园发展,建成北部滩区百万亩沙棘示范区,南部山区20万亩优质小杂食和10万亩优质马铃薯示范区,川道区的大漠绿色疏菜高效农业示范区,目前,已建成温棚2720亩、地膜覆盖面积约20万亩。(四)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农业生产土壤污染轻、无公害等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绿色安全农产品形成集群优势。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批量上市。到2008年,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个,南部山区认定小杂粮无公害生产基地1个,河谷川道区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五)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从2007年起,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实施畜禽良种改良、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万名农民培训等几项惠农工程,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1、畜禽良种改良工程。近年来,全区共引进优质白绒山羊8727只,使陕北白绒山羊数量达到48.8万只。组建陕北白绒山羊核心群育种户329户,并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建成羊

子人工授精站10个,猪人工授精站34个。全区能繁母猪配种率达到50%以上,参保母猪达6.5万头,暖棚养猪数量占到养猪总量的90%以上,生猪的育肥时间缩短到5个月,养猪效益得以大幅提高。2、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工程。新修和改造乡镇畜牧兽医站19个,招聘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46名,落实村级防疫员514名。并将全区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工资实行了全额预算,村级防疫人员工资补助也纳入财政预算,极大地调动了乡村畜牧兽医人员在羊子疫病防治、配种改良、人工授精方面的积极性。2008年,全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密度、猪瘟防疫密度、耳标佩戴率以及猪、牛、羊W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3、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在南部山区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8万亩,重点在绿豆、谷子等小杂粮种植基地推广实施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引进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4、万名农民培训工程。依托农口各部门,结合农业重点工程实施项目和“科技之春”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近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650多场次,培训农民达26万人次;举办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980多场次,培训富余劳动力16万人次,培训阳光工程学员2000多人,并全部转移就业。(六)围绕壮大农村经济规模,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地膜玉米补贴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以及退耕还林后续补助等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建成以玉米制种和养殖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推进村100个。粮食生产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主导产业占生产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已达60%-74%。三、榆阳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榆阳区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格局,但从总体看,并没有做大、做强、做细、做精,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种养、精细化加工、市场化销售还有一定距离,在规模、档次、品牌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发展特色农业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首先,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政府支农惠农措施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大,还未能有效统筹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其次,特色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引进先进地区的农业资本与技术,没有把先进地区的生产要素与本地资源有效结合起来。第三,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008年,全区工业投入约26亿元,农业投入约4亿元。政府投入相对少,金融部门怕风险,农民投入有困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从而在资金上进一步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二)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在种养方式上,仍以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为主,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机械化作业范围不广,劳动生产率不高。在生产加工上,种养型项目多,深加工型项目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利润薄。在市场销售上,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在市场中叫得响的品牌不多。目前全区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在区内及周边地区销售,只有部分肉猪、羊子、小杂粮外销,用来出口创汇产品不多,常常出现农产品销售难,形成增产不增收现象,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一是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有关部门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对发展龙头企业定位不准、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服务不够,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小,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关联度不高,对产业拉动力不强。许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与农户没有长期的订单合作,没有切实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难以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三是部分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除大地种业、山立农贸、华丰蔬菜实力较强外,其它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资金短缺、技术人员缺乏、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四是多数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销售渠道单一,只注重基地建设,忽视市场开拓和品牌经营,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不能很好的把产品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依然较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集规模收益、绿色品牌收益、现代经营等多环节收益为一体的效益聚集过程,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榆阳区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一是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农药残留、微量元素指标检测及IS09002等各种国际标准认证方面的工作刚起步,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督体系还没有建立。二是基地生产环境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步伐还不够快,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推广不够快,特色产业无公害

生产基地建设不够快。(五)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一是有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关心支持不够;没有正确把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造成政府包办过多,行政色彩过浓。二是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质量、功能作用发挥都是低层次的,只注重在产前和产中阶段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对产后农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领域涉及的较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三是一些合作组织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有效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与水利、林业、畜牧、农机、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六)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虽然实行了万名农民培训工程,但农民的技术水平仍普遍较低,缺乏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同时,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反馈赶不上市场变化,信息内容脱离农民实际。科技服务和推广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指导,导致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推广速度慢等现象。

四、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特色农业大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土地、立地、水资源、人力资源和国有农场五大优势,大力实施“1365”工程(即:建设一个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绿色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交易三个中心;规划建设玉米、马铃薯等种植业、猪、羊等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六个功能示范区;辐射带动形成百万头生猪、百万只羊子、百万亩沙棘林、百万亩樟子松、百万亩高产玉米等五个“百万”基地),着力打造规模大、产业强、科技含量高的榆阳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特色农业。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应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应立足榆阳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猪羊畜产品和小杂粮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要充分利用食品博览会、交易会等平台,通过会展招商、园区招商等途径,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传统农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对现代农业综合效益的开发,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推进全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树立科学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眼于加快榆阳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着眼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着眼于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一要坚持与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相衔接、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经济和产业优势相衔接的原则,配套协作、错位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产业结构集群化、传统产业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二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规划和指导,既突出差别化竞争,又体现协调化要求,按照“两园三区两支柱”的总体思路,构筑“滩区沙棘与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川道奶牛鸡菜瓜”的产业格局。三要整合生产要素,按照区域一体化、资源协作化、设施共享化的原则,对土地、能源、技术、劳动力、金融资本进行整合,构建政策相互对接、产品相互准入、资本自由流动、要素合理配置、设施共建共享的统一市场体系,为全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特色农业。按照构建“滩区沙棘与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川道奶牛鸡菜瓜”的产业布局,继续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在畜产品方面,着力增加饲养量,加速品种改良,发展精深加工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由传统的饲养方式向科学规范的舍饲饲养和温棚养殖方式转变;由单一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开发品牌转变,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在马合农场和麻黄梁镇、小壕兔乡、孟家湾乡等地大力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在

鱼河峁镇、清泉镇等地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基地;以马合镇麻生圐圙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马合镇、小纪汗乡等乡镇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在粮食作物方面,要立足本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培育品牌,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栽培、产业化经营,实现“种子供应优质化、区域布局合理化、市场销售组织化、加工经营规模化”,做大做强做精玉米、小杂粮和马铃薯产业。在金鸡滩镇、小纪汗乡、红石桥乡等地大力发展春玉米基地和玉米制种基地;在牛家梁镇、芹河乡等地大力发展早熟鲜食及快餐食品加工型品种马铃薯;在南部山区主要推广陇薯3号等淀粉加工型品种马铃薯;在鱼河峁镇、清泉镇、上盐湾镇、余兴庄乡等地大力发展大明绿豆、红小豆等名优小杂粮。在大棚蔬菜方面,大力发展温室棚菜,改善淡季供应,扩大外销,打造特色品牌。以市区为中心,210国道沿线为重点,以寺伙沟村为典型代表,示范带动牛家梁农场、鱼河农场和榆阳镇、牛家梁镇、青云乡、鱼河镇等乡镇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三)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项目审批、基建用地、信贷担保、税收保险、技术改造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完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并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落实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资金,引导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搞好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市场营销以及信用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服务,积极支持和引导成立经纪人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六大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210国道为轴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流通业,逐步形成从镇川镇、鱼河峁镇、鱼河镇到市区,向北延伸到牛家梁镇、金鸡滩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鼓励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成套加工设备和生产线,加快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在用地、用水、用电、税费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最大的优惠。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培育壮大各类专业市场和特色产品集散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努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重视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等方面技术的推广,建立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降低流通费用,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入股,形成一定的土地规模,吸引资金和技术,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结合榆阳实际,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土地折资入股、反租倒包,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使农业稳步迈向现代化。(四)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特色农业。一是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按照中、省、市关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政策,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培育销售、作业、租赁、维修市场,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的办公条件,配齐各类化验、检测设备,提升农业科研与推广整体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机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农校、农广校、农干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对农民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普及。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对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工资上浮制度,提高事业费标准,对科技人员下乡指导给予每日50元的生活补贴。通过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远程教育、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更新提高技术干部知识结构,使其技术水平与国际、国内前沿技术相接轨。二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组织农业相关部门开展技术攻关,大力引进培育适合本区自然条件和市场畅销的名、优、新、特种养品种,建立稳定的良种繁供体系,力争做到良种布局合理化、繁育制度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实施优良种苗财政补贴制度,对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羊子乡镇集中配种站进行补贴,对小杂粮商品生产基地的优良品种实施统繁统供。三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在不同的主导产业分布地区建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和农户参与的方式,按照“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机制灵活、效益优先”的要求,建立以鱼河峁镇为中心的大扁杏种植基地、以马合镇为中心的养猪示范基地和以金鸡滩镇为中心的高产玉米示范基地。在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强化其在优新良种、种养技术、管理模式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区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四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要从全区干旱缺水、建设节水型农业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要坚持农技农艺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套,加快推广应用综合集成的抗旱播种、培肥地力、集雨节灌、高效节能等旱作与节水农业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五)坚持用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品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从生产环境、种养技术、药物残留、保鲜、贮运、加工等各个环节研究制定标准,逐步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尽快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强化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走精品农业的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发展步伐,引导开展产品质量、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原产地等方面的认证工作。着力打造榆林羊子、生猪、马铃薯、大明绿豆、大漠蔬菜、榆阳种业、大扁杏、小杂粮等产业,树品牌创名牌,争取市场份额,实现市场效益。(六)坚持用多元融资机制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一是政府要设立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基金,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大区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把特色农业示范基地投资列入区年度预算计划,建立逐年增加的农业示范基地扶持基金,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从中明确投资示范基地的资金比重。二是要多争取中、省、市资金扶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资金和扶持政策,用于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分散于各部门的的农业投资统筹安排,重点投资在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上,今年我市安排25亿元的的农业类项目资金,并按省市1:2比例配套设立不少于3亿元的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我们一定要抓大项目、跑好项目,将这部分资金多争取一些。三是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积极号召广大民营企业家参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推广村企联建模式,加大金融机构涉农扶持力度,增加信贷投入,扩大贷款规模,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七)坚持用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一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榆阳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农业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示范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全区乃至全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都将起到突出的作用。我们要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市区联手、同抓共管,加大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收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各部门关系,把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成带动全区、全市乃至晋陕蒙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二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榆阳区特色农业的强大带动效应。要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榆阳区特色农业质优、绿色、高效的特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产业链条长、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做好农业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合作的协调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入园投资,鼓励农业高科技人才入园创业,把园区建设成榆阳区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充分利用榆林作为陕甘宁蒙晋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以园区为依托,综合开发其在精深加工、科技推广、物流贸易、会展培训、技术交流、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功能,将园区的窗口示范功能辐射到全区,全市乃至整个西部地区,推动榆阳区农业经济的跨越发展。

——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

出了自己的路”。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

四、遵循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需求强的特色农产品;

突出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生产。要考虑特色农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按产业化进行开发。

要着眼于特色农产品整个产业的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区;

兼顾生态建设。要从遵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产品,调动农民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五、制定发展目标、重点和发展规划。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如下: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建成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特色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产品品牌和特色产业带区,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使特色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农业总产值年递增3%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5%,达到2050元。并培植企业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连结体,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县50%以上的特色粮油基地、经济作物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农业增加值在全县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

发展重点:①特色种植业产品。腾冲特色种植业产品主要有饵丝米、荞麦、优质油菜、香料、中药材等,要注重品种改良和加工技术改造。通过新技术的采用、品种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中药材生产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设生产基地,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②特有园艺产品。腾冲县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发挥鲜切花、野生花卉的优势,加快新品种引进、选育,加强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优质反季节蔬菜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③特色畜牧业。腾冲县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点推广种草养畜,加快优质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发展。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在外来有毒生物入侵区域及严重退化区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带动草业发展。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④高效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业。腾冲水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具有较大潜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水库、坝塘水面资源和冷水性资源,发展水产养殖。推广普及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稻田养鱼等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开发特有鱼种“上树鱼”,利用“三文鱼”移殖成功的例子,发展冷水性鱼类等特种水产品生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饲料生产、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六、制定各项措施保证计划的实施

(1)、广泛开展产前信息与金融服务。

目前,各种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不少,但这些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法、科技、生产、金融、民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同时,应以财政、金融部门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依托,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2)、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抓好重点,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基于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生产布局与生产技术指导,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点地区,不要强求完全覆盖所有地区。

建立起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特定区域内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统分结合型生产体系,通过正确分析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当地资源优势,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研究制订相应的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方案,制订出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复合型生产技术方案,研究、引进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发展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使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三要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3)、注重科技的推广应用,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农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大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县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注重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采取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等形式,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多种经营项目建设。(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进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及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产品加工、营销技术的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应促使广大农民和农技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为一体,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一体化经营的新观念。

建立和完善八大体系即良种推广、农产品安全监测检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保障、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人才培养服务等八大体系。

(4)、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已经从计划经济发展到了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所有农业生产风险最后都是由农民承担。在发展特色产业时要十分注意这一点,把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同时要注意到,现阶段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如何发展生产还必须通过政府正确引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和

服务上,切实搞好规划引导、政策引导、示范引导,做好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销售服务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市场是特色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力度大小,直接关系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当前,必须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的空间。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场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召开农产品产销定货会、展销会等,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三是努力开辟多元化国内国际市场。抓住即将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以及智力引进、劳务输出等方式,共同进行农业开发,将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或省外市场。

(6)、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经营,带动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龙头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产业化龙头项目真正实现带动农民致富,关键是要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通过签订产销合同,稳定双方购销关系。鼓励龙头项目通过确定保底收购价、按收购产品的数量向农民返回利润。提倡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形式,与龙头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

针对以上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要适应市场细化的需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应继续扩大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在这个领域,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范围。例如,目前在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对粮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初级产品,加工品消费比重极低。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二搞好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

其次,农产品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败性以及品种品质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与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枯性,成熟度、轻重和营养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用公司+农户或基地的形式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农产品加工转化,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要选好项目。农产品种类繁多,特点各异,搞加工必须选准项目,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符合市场需求,不能盲目乱上项目。二是要科学布局。龙头企业建设必须有选择的进行,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预期效益好,具有资金偿还能力;带动能力强,产、加、销、服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健全,能切实带动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所需原料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农户);项目单位资信度高,经营管理能力强,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

结全我县实际龙头企业的扶持建设要从以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抓好饵丝、果脯、茶叶、干腌菜、高烹油、水牛奶、山桂花蜜的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一是扶持创建一个日处理油菜籽5O吨、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县油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扶持一户优质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带动热区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三是继续扶持两个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扩大产业辐射面,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四是依托云南保农食品公司,培植养牛、养羊大户各 2000户,年出栏肉牛10万头、肉羊 20万只,并在特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使畜牧业产值达农业总产值的5 0%。五是加大饵丝和果脯加工的扶持力度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带动饵丝专用米和水(干)果生产。

(7)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

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研究制定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8)、引导特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总体看,传统农业是一种粗放型的生态特色农业,亦即粗放型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然而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机器、化肥、农药大量引入特色农业,并用工业组织方式经营特色农业生产过程,既提高了特色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同时也在特色农产品中造成有毒物质积累,这些有毒物质进入作物和禽畜体内,最终会损害人的健康。同时,依赖化学肥料和一些工业技术,使地力减退、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特色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使特色农业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和模式。因此,特色农业产业化中运用科学技术也有一个选择问题,有一个兴利避弊的问题。对此,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要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使其成为一种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发展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特色农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

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一、抓住一个关键点--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以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来拉动特种经济专业村创建。

二、建好一个示范点--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园区建设构筑创建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平台和载体。

该镇紧紧围绕“建设一个农业园区,发展一种主导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建设目标,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新投资机制上作文章。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要求每村至少有一个面积为200亩以上的农业园区,今年××乡镇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4个高标准的示范园区:即东清河村循环经济示范园、××乡镇村500亩设施栽培园区、农民休闲乐园、农业机械化示范园。

三、强化一个联结点--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

通过农民合作化程度的提高来建立完善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结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民众多的小舢板建成的联合舰队逐步走向市场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乡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3个:××乡镇蔬菜协会、东清河村雪菜协会、建丰村扣蟹养殖协会。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其作用得到初步显现:一是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联合闯市场,避免了分散家庭经营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发展。专业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购销服务和技术服务,促进了专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快了新技术的推广。面对广大分散经营农户对技术和服务的需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四是培育了一批能人。为一些敢想敢闯敢干的农民经济人搭建了展示自身的平台。

针对以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乡镇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帮助健全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机制。在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下,要求组织形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民主化,行为方式规范化。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约机制,保证在出现经营矛盾时有章可行,有法可依。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此项工作作为政府重要工作抓,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向健康方面发展。三是制定鼓励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扶持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四、找准一个突破点--全力抓好配套服务,为创建特种经济专业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组织发动优先。广泛抓好宣传发动,形成强烈的创建氛围,在基地落实和品种落实等关键环节,镇村干部组织专门力量,做好一家一户工作,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创建。

2、基础设施优先。凡是建设特种经济专业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路桥农田水利绿化电力等设施早落实,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去年投入的8.4公里农路、200多条泯沟横河疏浚,都在农业园区和专业村中。

3、科学技术培训优先。镇政

府成立了农技培训领导组,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对特种经济专业村,农技部门优先把品种特性、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传授给农民,让农民早明白,早落实。

4、统一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乡镇根据不同蔬菜各个阶段的不同技术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供应种子、统一配方平衡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采收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建立科学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作者:www.wenx…文章来源:中国文学家园网站点击数:90 更新时间:2009-12-13 12:16:03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加快闽江源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1.育龙头强主体。一是项目带动壮龙头。围绕改造提升建莲、水果、笋竹、林业等主导产业,集聚生产要素资源,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莲产业:##鑫达公司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二期工程,年内生产果蔬饮料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莲农7000户,基地建设1.5万亩,莲农人均增收460元,项目全面达产后,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省果蔬饮料加工龙头之一;续建文鑫公司万吨莲系列加工项目,加快厂房新建及设备安装,生产莲食品系列2300吨,实现产值5300万元,带动莲农4500户,基地建设1.28万亩,莲农人均增收572元,2至3年后产值突破1亿元。水

果产业:##兴辉公司年产4000吨猕猴桃果汁项目,完成产值2000万元,带动果农260户,基地建设4000亩,果农人均增收107元,至2008年实现产值1亿元。笋竹产业:加快孟宗公司年产100万箱笋制品项目建设,年内生产笋制品40万箱,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竹农3000户,基地建设5万亩,竹农人均增收1600元,至2008年产值达1亿元。林业产业:培育壮大万隆、元峰和青源木业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新上万隆公司1条胶合板和2条竹胶板项目,实现竹木加工产值30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继续深化农业项目的可研论证和策划包装,重点推出文鑫莲食品、孟宗笋制品扩产等对外合作项目,吸引合作伙伴合资合作开发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项目成本核算,追求效益最佳化。二是创新机制活龙头。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创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建立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分配关系,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探讨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促进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减少和规避农业种植风险。同时结合农村改革稳妥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和农业企业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探索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培育家庭农场(庄)和农业开发公司,形成新的农业主体,激活农村经济“细胞”。

2.扩基地建“车间”。一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眼解决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逐步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巩固“三子”(莲子、果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提高特色农业比重;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提高笋竹加工转化增值效益。二是发展商品农业基地。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重点巩固和发展“三子”主导产业,培育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烤烟、畜禽、林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黄花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产值1亿元;莲子种植面积扩大到6万亩,年产干莲6000吨,产值1.2亿元;杂交水稻制种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5000吨,产值3000万元;烟叶种植扩大到4.5万亩,年收购量10万担左右,产值5500万元;加快发展万头仔猪、百万羽鹅和2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6600万元;高标准建设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10个毛竹面积5000亩的生产大村,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12亿元;建好3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深度开发林业资源,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闽江源头特色明显的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3.拓市场促营销。一是提高质量拓市场。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依托《建莲标准综合体》和《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制定建莲、黄花梨无公害栽培标准,建立健全莲子、水果、种子、笋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和检验检测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执行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标准,鼓

励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系数,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二是打响品牌拓市场。深入挖掘提炼现有特色品牌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加大品牌宣传投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明信片、挂历等各类现代传媒进行广告宣传,有选择地在境内交通要道两侧、城区主要出入口、节点建筑物上制作一批图文并茂的农产品广告宣传牌,以及在交通工具上喷上特色产品广告标识,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闽江源”、“文鑫”、“孟宗”等特色农业品牌宣传覆盖面,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在现有6个省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1个省无公害农产品和3个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国家原产地标志产品的基础上,重点争取“闽江源”系列茶果饮料尽早获评中国名牌产品。同时要加强对已有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坚持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特色品牌长盛不衰,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三是加强营销拓市场。继续改造和建设城区西门农贸市场及里心莲子、溪源笋竹、溪口黄花梨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放手发展农产品购销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支持引导县经纪人协会,莲子、黄花梨专业合作社和笋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抓紧组建县莲业协会和菌业协会,规范中介组织运作,发挥其连接市场和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联合起来竞争,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形成多元化流通格局;在若干##农产品主销城市建立农产品信息站和直销窗口、连锁经营店,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努力抢占市场先机;抓好台资企业应德公司1000亩黄花菜项目建设,示范吸引台湾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领域,发展创汇农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行新型营销方式,发展会展促销、代理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多渠道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顺畅流通。

4.抓科技优服务。一是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具体把握好三个环节: 1 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引进。任何优良品种都有退化老化过程,需要及时研究新品种进行替代,要以科学态度搞好品种选育工作,保持品种优良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 2 要为生产环节搞好供应。在研究新品种的同时,导入生产环节的各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采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生产技术; 3 要拓展特色农产品应用范围。重点抓好扩大建莲应用范围的基础研究,继续与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西门莲”提纯复壮,与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莲子医药研究GAP认证,进一步提炼莲子的药用价值,努力建设莲子药用产地县,拉长建莲产业链,提高建莲附加值。二是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成立“建选17号”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考核奖惩办法,把新品种推广面积和产量落实到具体田头地块,全面完成5000亩“建选17号”种藕推广

任务,同时莲科所等单位要为推广种植及时提供种源服务。三是加快农业科研机构与市场的接轨。科研机构要主动面向市场,在职能转换、机制创新等方面与市场经济融合,运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来办好科研机构,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种源供应基地,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科研机构自身造血功能。四是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继续抓好将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型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入园落户,在园区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继续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市场流通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于榆林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调研报告

三、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行动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现代特色农业与能源化工两个基地同等建设、地下资源与地上资源同步开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资源日渐枯竭后地上资源对推动榆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全市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因此,应把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扭转榆林“三大失衡”、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统筹思考,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经营理念,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同等规划定位、同等设立机构、同等资金扶持,严格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把市本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30%用于现代特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各县区也要逐年增加财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方式。一是以县为主统筹安排使用支农资金。二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进行整合。三是打造项目平台进行整合。此外,还可以进行分类归并、切块“打包”等方式整合。通过资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也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积极探索通过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整顿规范民间信贷融资市场,扶持涉农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开发机制,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强活力

我市农业抗灾能力弱,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区在坚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积极推行旱作农业。神木县的解家堡乡赵家沟村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计划投资400万元,今年县财政投入80万元,通过配方施肥、覆膜密植、优选良种等旱作农业新技术,已初见成效,庄稼长势喜人,这对能源开发县区发展农业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区继续重点发展旱作设施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

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中有增,质量不断提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户用沼气和太阳能、风能等农村新能源,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进以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水平。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反季)”。

创新开发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米脂县孟岔村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整合资源发展红枣产业的模式,改变了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局面,为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和借鉴。

(四)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品牌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强力支持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把全市主导产业做强,把区域性优势产业做大,把地方性特色产业做优。一是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户的作用。二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加快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四是提高农副产品加工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发市场建设,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中心、各地专业市场为骨干、遍及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还应坚持品牌化生产。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为此,我市一是应尽快编制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制定来规范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商标、证明商标、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有关机构的互联网域名的注册登记,同时,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特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三是要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地促进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特质保障

现代特色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一是以科技兴农为中心,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大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为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用标准化的手段来培育名牌产品。三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法制工作机构,突出抓好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验和登记以及耕地保护、动植物检疫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经济秩序。四是组建完善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确定的主导优势产业,落实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资金。积极支持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避免千家万户闯市场的高风险低效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和明确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六)进一步注重科技创新,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其次要转变农业科技工作思路,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贮运保鲜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种、新

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二是要增设研发机构。以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等各种方式,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节水农业研究中心、农业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机构,改变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的状况;三是要组织培训农民。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强成套生产技术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

(七)进一步加强领导,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组织领导方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职责,加强领导力量。克服将“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号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实领导责任。各级政府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的第一责任人,落实目标责任制,把年度建设任务、财政扶持额度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确部门职责。涉农部门要立足本部门职责,做好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乡镇和村级要抓好群众引导发动和具体实施。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明确职责,形成党政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态势,为推进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建设构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三)发展特色产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创新思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农业是永太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班人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超前规划,重点打造。做到了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早落实。一是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及时制定永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成立发展现代农业领导机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格局;二是以全力打造永太罗桂路沿线8个村为重点,规范农房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区“走廊”。及早规划2012年永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三个共4000余亩;三是在德卢路沿线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树立老百姓多栽树的观念,建立永太的生态屏障。在双凤以水稻制种为重点的粮食生产,逐步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四是引导农户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推进土地流转,搞好土地小集中,做好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2、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耕作方式,发展特色农业,镇村社干部是组织者,群众是参与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干部群众的观念问题,让他们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作好对比,算好帐,从而从思想根源上彻底摆脱家庭经营、粗放耕作的传统经营模式;二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树立他们敢闯、敢试、敢干的观念,鼓励他们参与现代农业的建设;三是走“业主+农户”之路,让老百姓在现代农业上大胆投入、放心投入,转变老百姓根深蒂固的“种田只能解决温饱,土地比较效益低”的观念,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改变农村“老、弱、病、残”耕种的现状。

3、夯实基础。针对当前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镇着力改善特色农业的基础设施。一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对涉农项目的支持,做到重点突出,打捆使用,集中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水、电、路标准化建设;二是利用“一事一议”的奖补政策,鼓励老百姓积极性参与,重点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道路以及农业发展的水利命脉问题;三是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特色农业建设。

4、强化服务。用保姆式的服务与真情留住浙江周寿洪等一批业主,我们将制定更加完备和完善的政策措施,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为业主改善好“水、电、路”等基础设

施,帮助业主参与农业保险,建立基地警务室,为业主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做到每个月书记、镇长、分管领导与业主至少召开一次工作研讨会,主动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以吸引更多业主来永太投资。

(四)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

1、要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我们要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以增强我们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彻底改变目前基本上自种自养自食的局面。

2、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制定更加完备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业主来永太镇投资农业。

3、用保姆式的服务,真情留住浙江周寿洪等一批业主。

4、搞好产业承接,作好二次流转。利用大棚西瓜收获后的土地集中和棚杆优势,引进业主搞蔬菜。

5、加大技术培训普及,让技术真正被农民所掌握,将西瓜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农民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

6、积极运作品牌,树立农业品牌良好形象。为了进一步增强我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永太的西瓜等特色农产品走出中江,走出德阳,我们将强化品牌观念,把实施农业品牌作为一个重要举措来抓,抓紧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步伐。并通过品牌效应,加快我镇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促进农业效益迅速提升,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永太镇正处焕发勃勃生机、富有无穷潜力的发展时期,是一块适宜“一村一品”发展的沃土,今后,我镇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农业立镇的发展路子,让“一村一品”真正造福农民,致富农民。

三、渭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经过调查研究,从渭南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渭南的现代农业,应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这“三大体系”,打造设施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考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降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为主线,立脚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产业融合提升,形成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亮的产业链,大力进展特色农业。全乡要紧农业进展有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进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存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事情 ××*乡位于井研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一具居委会,总人口10476人,耕地面积16840亩,全乡属浅丘地貌,海拔365—465米,要紧为酸性红棕色土壤,属亚热带温柔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无霜期335天,乡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井分公路横穿而过,水泥路实现村村通,乡域内有群英、桑树嘴水库2座,大佛水库、毛坝水库渠系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人人喝井水、户户用沼气、村村改电、水渠全配套、公路络化。属于典型的丘区纯农业乡,基本无工业经济、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年纯收入4253元。 二、××*乡进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别断找求进展农村经济的突破口,别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乡优势特色农业进展较快,除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红薯和油菜种植外,逐步形成了水产、肉兔、林竹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水产养殖大户125户,养殖面积5078亩,要紧养殖斑点叉尾鮰、武昌鱼、青鱼、花白鲢等优质品种,年总产量达5300吨,总产值6000万元;标准化规模养兔户1000户,标注化笼位3.6万个,年总出栏商品兔达50万只,总产值1500万元;全乡林竹种植14500亩,乡内竹编加工企业2个、木材加工企业1个,年总产值大20xx万元。全乡特色农业进展优势明显,要紧有如下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进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进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进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催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进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进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舞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公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进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经过别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辟、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通达能

推进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 关于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浅见瓜州县农牧局陈玉新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中央1 号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全省“六大行动”和全市“两抓整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特四化” (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 、蜜瓜。2007 年开始我县蜜瓜种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哈密瓜、白兰瓜和西瓜三大系列产品,2010 年蜜瓜种植面积达8. 2 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岔、西湖、瓜州、河东等乡镇。种植蜜瓜亩均纯收入达3000 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瓜州蜜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蜜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色产业。 2、葡萄。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等,种植面积约0.94 万亩,其中酿酒葡萄面积0.46 万亩、鲜食葡萄面积0.48 万亩。2010 年我县酿酒葡萄开始进入收获期,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对我县酿酒葡萄进行了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3 元,收购总量

为37.3 吨,总收入为11.2 万元。经调查统计,通过与棉花、蜜瓜、籽瓜等作物套种,今年我县葡萄种植户亩经济效益均达到2700 元以上,葡萄生产情况好的农户亩收入高达5000 元以上。鲜食葡萄仅有零星产出,绝大部分尚未进入产果期。 3 、加工型番茄。以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四个乡镇为主,2008 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 4 万亩左右,2008 年建成西域阳光食品公司三道沟分公司、2010 年建成瓜州县金泉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与种植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4 、中药材。目前全县以甘草、红花、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 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甘草种植7.2 万亩,红花1.59 万亩,枸杞3.3 5 万亩。 5、酒花。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腰站子、布隆吉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约0.45 万亩,当前全国性啤酒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县酒花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为巩固酒花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一特四化” 、“三品两化”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酒花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发展酒花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县酒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 、草食畜。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全力推进养羊大县建设,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推动畜牧产业升级。以“大户、小区、强乡”建设为载体,走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系列化、经营集约化的路子,以布隆吉乡、锁阳城镇为重点乡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2010 年全县共调引种公羊365 只、基础母羊24054 只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推进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doc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关于瓜州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几点浅见 瓜州县农牧局陈玉新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落实全省“六大行动”和全市“两抓整推”的总体思路,坚持“一特四化”(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新品牌,发展产业化、高效化特色农业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优质高效”、“扩规模、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节水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蜜瓜。2007年开始我县蜜瓜种植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品质逐步提升,初步形成了哈密瓜、白兰瓜和西瓜三大系列产品,2010年蜜瓜种植面积达8.2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岔、西湖、瓜州、河东等乡镇。种植蜜瓜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瓜州蜜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蜜瓜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特色产业。 2、葡萄。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等,种植面积约0.94万亩,其中酿酒葡萄面积0.46万亩、鲜食葡

萄面积0.48万亩。2010年我县酿酒葡萄开始进入收获期,甘肃紫轩酒业有限公司对我县酿酒葡萄进行了统一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3元,收购总量为37.3吨,总收入为11.2万元。经调查统计,通过与棉花、蜜瓜、籽瓜等作物套种,今年我县葡萄种植户亩经济效益均达到2700元以上,葡萄生产情况好的农户亩收入高达5000元以上。鲜食葡萄仅有零星产出,绝大部分尚未进入产果期。 3、加工型番茄。以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四个乡镇为主,2008年以来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4万亩左右,2008年建成西域阳光食品公司三道沟分公司、2010年建成瓜州县金泉番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初步建立起与种植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 4、中药材。目前全县以甘草、红花、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2万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已发展成为我县的一个十万亩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双塔、梁湖、广至等乡镇。甘草种植7.2万亩,红花1.59万亩,枸杞3.35万亩。 5、酒花。主要分布在三道沟、河东、腰站子、布隆吉等乡镇,现有种植面积约0.45万亩,当前全国性啤酒原料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我县酒花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为巩固酒花产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一特四化”、“三品两化”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县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酒花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户发展酒花产业的积极性,从而保障我县酒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侯春明 内容提要 酉阳是一个贫困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地解释了特色农业的内涵,指出了特色农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药业、畜牧业、林业、烟业、旅游业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背景优势,中国加入WTO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三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倾斜政策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三、从经济性、地理性、观念性三个方面指出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最后,对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对策:一是配套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是推进扶贫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六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状对策 酉阳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总面积5173.2平方公里,总人

口为73万多人。2001年,设39个乡镇,782个村。酉阳县有800多年建州史,多民族习俗相互交织,文化绚丽多姿。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民贫县穷,灾难深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虽然一直在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由于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目前生产力仍然较低,发展较慢,经济较落后,是扶贫大县。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因此,要想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盲目追随,而应因地制宜,以农业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粮食农业)而言的,是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因地制宜,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一种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区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二是独特性。即在产品开发上,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三是规模性。生产规模大,产品批量大,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大,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四是领先性。瞄准市场,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采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和工艺。五是高效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

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xx地处湘鄂边陲,xx脉东北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也是xx片区特困县。振兴乡村就必须探索依靠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近期,县委政研室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课题,先后到部分乡镇、县直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和座谈,对xx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xx应该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努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以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xx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着力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上标准,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形成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烤烟、生猪、家禽六大支柱产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3年的53.1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8.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7259元增加到2017年的10561元,呈现出“传统产业稳增长、特色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势头,为顺利摘掉贫困“帽子”、加快建设xx 片区经济强县作出了突出贡献。 1.标准化生产日益规范。按照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深层次推进柑橘、茶叶、烤烟、高山蔬菜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采取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并按照办点示范、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起绿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全县创建柑橘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3万亩,年改造低产园1.5万亩以上,改良优质品种约0.6万亩。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9000多亩,有机茶转换或正在转换认证面积3.4万亩,新确立20个标准化茶园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湖南省放心菜基地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规模。全县拥有湘佳牧业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壶瓶山茶叶、德尔耀、金湘源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5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1家。登记注册及认定的家庭农场达到208家,覆盖到全县27个乡镇区、街道和农林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骨干力量。 3.农产品加工业更加火红。引进了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金湘源、德尔耀、杨氏鲜果、福慧达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率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944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52.9亿元,出口创汇达6000万美元。注册出口柑橘加工厂29家,其中湖南德尔耀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柑橘深加工出口基地。茶企、茶叶合作社206家,年加工“红、绿、白、黑”四大茶类2.1万吨,出口5000多吨,综合产值12亿元。 4.品牌营销日臻完善。组织参加农博会、展销会,凸显展会经济,与“阿里巴巴”成功合作,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外部市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每年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论发言 心得体会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 论发言+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动能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发展富晒农业和林业经济,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我区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部分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品质农产品不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率低,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落实粮食安

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确保口粮基本自给。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发展优质稻、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制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蔗糖业转型升级,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研发和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壮大奶水牛等优势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深水养殖、外海与远洋渔业。加快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亚热带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蚕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秋冬菜,优化柑橘、荔枝、龙眼等大宗水果品种结构,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热带优势特色水果。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特色农产业情况汇报 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乡为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特色农业之乡。现已种植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100亩,优质超级稻500亩,食用菌大棚150个,草本药材1000亩,花卉苗木育苗1000亩,花椒种植300亩,优质烤烟200亩,甜玉米200亩,已规划猪沼菜、猪沼鱼等生态示范项目160个,已形成“一村多品”、特色各异、亮点纷呈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注重特色,调大规模,强调品牌。一是注重特色,形成了××以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巴西菇、白蘑菇为主,××的优质超级稻、黄姜、反季节蔬菜为主,××的生态示范项目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项目。二是调大规模,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由去年1000亩,发展到XX亩,计划冬季种植XX亩,食用菌大棚由110个到160个,力求达到260个;生态示范项目力求发展150个;三是我们打造好的青扁豆、美国红菜为主的绿色蔬菜品牌,有“黄金之药”称号的黄姜品牌,有山珍之称的巴西菇和白蘑菇的食用菌品牌,着力以组织生产向商品流通的转向。

二、用好用活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和农业。我们用好用足扶贫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信用部门积极行动,核定项目,发放信贷资金130多万元,产业老板也投入了资金70余万元,充分激活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三、推行好“大户”带动运作模式。我们实行了干部联系产业大户的制度,充分发挥“大户带动”示范作用。×××××年计划出栏200头以上,现存栏50多头,各出栏30多头,建好沼气池2个;××××发展食用菌大棚6个,年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这一批典型的事例,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促使我乡规模养殖和食用菌项目得以逢勃发展。 四、以市场运作为主,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政府必须做好积极地引导工作,但也必须按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运作,发展订单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降低农业产业化风险的有力保障。我们有1700亩蔬菜生产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和××蔬菜公司进行销售;有由××鹏老板组织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业;有隆平高科分公司、县药材开发办组织销售的优质超级稻、黄姜等产业。 五、实行菜稻连种,提高土地的覆种指数。我们积极支持已有的科研成果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农业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