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汉翻译课堂笔记梳理及扩展

英汉翻译课堂笔记梳理及扩展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第一讲(四课时)翻译的历史起源以及各大著名理论和概论

2012/09/18

第一节:翻译起源以及翻译大家(一)

1.1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使伊存得以记录的《浮图经》。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

Representative:唐玄奘(西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一生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品质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堪称:翻译家中的第一人;其成就主要在于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玄奘将“须求真”和“须喻俗”有机地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译”。玄奘列举了5种应该音译的情况,即“五不翻”。其“五不翻”具体为:(1)秘密之,故不翻。佛经中有许多咒语,有其秘密的意思和作用,应该音译,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因此保留原文,只作音译。如“薄伽梵”,在梵文里便有六层意思。(3)此方所无,故不翻。“此方”即“中国”,指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事物应该音译。如“阎浮”树,由于产于印度等地,而我国没有这种树,故保留原意。(4)顺于古例,故不翻。指有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意“指无上正等正觉”,但由于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用“音译”翻译,因此保留前人翻译模式,不再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5)为生善,故不翻。指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当音译。如“般若”虽可意译为智慧,但却是佛教文化中蕴含着特殊意义的一种智慧,一旦把意思直接译出来,则会韵味尽失。“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影响极其巨大,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2文学翻译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文学翻译阶段大致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Representative:严复(1854.1.8—1921.10.27)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信”、“达”、“雅”三字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同时,“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了解:

林纾(1852~1924年)其风格与理论是“跨语际实践”的生成,即,在“忠实”原著的部分,小说文本本身与译文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之间的通约能力、不同词语与意义之间的虚拟等值关系的展示以及译者“自作主张”而与作者本意大异其趣的翻译部分,译者如何在保全原著风味与抹平牵拉痕迹之间周转,而抵达趋向“化境”的境界;著《巴黎茶花女遗事》。

PS.浅析严复与林纾的异同

辜鸿铭——一介狂儒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其翻译儒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

2012/09/25

第二节: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家及其翻译理论(二)

2.1 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第一是翻译的选材,第二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表达,第三是美学观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摹画一样,所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理想的译文仿佛应当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是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扣加之病”“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文化”)

2.2钱钟书——“化境”翻译理论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化”其阐述为“无生硬牵强的痕迹,保存原有的风味”只为原文的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 ”其翻译理论无异于打破“信”的翻译理论,为中国的新翻译理论开辟一条新天地,著《谈艺录》《管锥篇》

2.3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其作品赏析详见打印版资料

第三节:近现代翻译大家及其翻译理论和著作(三)

3.1 杨宪益——“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

*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与其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红楼梦》

*中译英:《离骚》《儒林外史》《聊斋故事选》等;英译中《卖花女》《罗兰之歌》《奥德修记》

几十年来著春秋,挑灯寒夜画红楼。

名士才女两相伴,异国情缘几世修。

殚精竭虑译名著,几经沧桑情难收。

梦断红楼君离去,更添红楼几多愁!————凤凰网评点杨宪益先生

3.2相关人物参考了解:

王佐良(1916-1995)主张“以诗译诗”保存原诗风貌,其翻译标准是“可靠”“可读”。

推荐阅读《王佐良谈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著《文体与翻译》《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英汉翻译训练手册》

推荐阅读《中国翻译》期刊

汪榕培著《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汤显祖《紫箫记》和“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典籍"英译思想

王宏印译论显然脱胎于中国学术传统并得益于中西理论互释的学术致思路线。他对于传统译论的经典诠释因西学的介入而使之更系统、更细致、更理论化。著《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第四节:翻译大家——尤金·奈达(四)

4.1尤金·奈达简介: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他还指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 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4.2其主要观点

*翻译着重的首先是意义,然后是风格,最好原文与译文能够自然过渡,摆脱源语言的束缚;*“读者的心理反应”要配合读者的生存的环境(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都被考虑进去);

*深层结构是语法理论中构成句子结构基础的抽象语法关系,人们藉此解释句子所表达的含意。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相对应,表层结构是对人们所讲和所听的语句的直接语法分析层次。依据尤金·奈达的理论,翻译过程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将原作语言(source language)的表层结构直接转换成译作语言(target language)的表层结构。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这个曲折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移(transfer)和重组(restructuring),即首先分析原作语言的信息,将其剖析成实体(object)、事件(event)、抽象(abstract)、关系{relations}

4.3 Peter Newmark——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的区别以及语篇类别的区分

*强调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成一个整体,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种方法:语义翻译指

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翻译的策略和方式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aithful translation

Sena-tic translation

Adaptation

Free translation

Idiomatic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2012/10/30

第二讲:非文学翻译和翻译的现状

第一节:翻译现状——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现代

1.1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1.1.1概念

Housework:汉译英《新概念》第四册 1-3课

1.1.2所占比重

尤金·奈达认为: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纽马克认为:诗歌的翻译占全部翻译的0.5%;根据Scarpa,文学翻译仅占世界翻译总量的1%;

1.1.3特点《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

1.2非文学翻译

非常不容易涉猎的内容广泛原文写作质量差

1.3翻译的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

1.3.1 口译早于笔译(口译在一战后就进入职业化阶段);

Consecutive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国际上最具翻译的翻译认证机构: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欧盟口译认证澳大利亚国家口译和笔译认证

1.3.2翻译专业教学与资格认证

较著名的有巴黎高等翻译学校

思考:1.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口译者”?

2.作为翻译者,如何理解翻译理论中的“忠实”二字?(详见打印版资料) 2012/11/6

第二节: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2.1机器翻译简介

2.1.1机器翻译的定义

Machine Translation——MT,属于计算语言学(computer linguistics)的一个应用领域,也是翻译研究的应用研究分支。(属于新兴的学科和领域)

2.1.2机器翻译的分类

全自动机器翻译(Fully Automatic Machine Translation)

机助人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2.2(非文学翻译)翻译记忆技术

①翻译记忆库将自动搜索系统相同或相似的翻译资源,给出原有的参考译文;使用户避免无价值的重复劳动(据统计,在不同行业和部门,资料的重复率高达20%~70%不等);

②别人翻译过的内容以及建立的记忆库可以共同分享和利用;

③翻译记忆软件从无到有,需要自己建立翻译记忆库;

2.3机器翻译的发展史

2.3.1三个阶段梗概

50年代:1950年,第一部自动翻译机器研制成功于英国,早期英国领先于世界;其后,美国后来者居上,率先夺得了西方机器研究的“五个第一”

80年代:个人计算机(PC)迅速普及

90年代:目前世界上拥有大致十几种不同的机器翻译和机助翻译系统,其中以美国的Systran最为强大

2.3.2中国在机器翻译所处阶段和现状

在英译汉方面:我国已经取得初步绩效;

在汉译英方面:我国尚处于实验运行阶段;

2.4网络翻译时代

2.4.1网络本地化——由于网络时代和英语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造成网络本地方化这一营销概念应运而生

2.4.2网名翻译时代:涉及的领域颇多,譬如:软件汉化、字幕翻译、畅销书翻译、游戏翻译、漫画翻译、期刊杂志翻译、歌曲电影翻译等

虽然网络与翻译相结合的代名词和工作领域不断蓬勃发展,但是能够进入商业领域的网络翻译,目前尚未形成气候。

Homework:

汉译英3篇(推荐翻译《新概念》)

英译汉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英语原创(推荐《Economist》)要求:1)本次翻译尽量使

用翻译搜索工

具;

2)文章中涉及英译汉或者汉译英的专业术语或者词汇尽量贴近市面约定俗成的;

3)找两篇平行文章与此次翻译的tsunami一文内容相近;

4)搜索某一段文字的出处;

2012/11/13

第三节:非文学翻译的实践意义

3.1英译汉过程中寻找较好的平行文本

3.1.1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

起初,只有与原文一字一句对应翻译的文本,按照一定的标准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翻译文本;随着英语的不断发展,平行文本的概念也扩展到将原文内容逐渐融入到现行所有的参考资料当中,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只要是与原文涉猎的内容相近或者领域相同,我们即可使用为平行文本,然后将其作为翻译时的参考资料。

3.1.2借助平行文本进行一般翻译的意义

1)可以有效获取专业知识;

2)学习一些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不断积累;

3)借鉴英语平行文本中的表达方式;

4)模仿原文的写作风格,从写作上对英语学习有所提高;

3.2就借助平行文本从事非文学翻译课堂实践(For Example :Tsunami)

【课堂启示】

熟能生巧学习有法:英译汉尽可能各个领域的文章分类翻译;

善总结和归纳,将英译汉和汉译英的资料收集整理,也是对英语的

整体的学习和归纳;

从这一门的学习中可以提升英语的综合水平,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8页)
相关文档
  •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 英语翻译试题及答案

  • 英汉翻译期末

  • 英汉翻译被动与主动

  • 英汉翻译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