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八章 经营审计

第八章 经营审计

第八章 经营审计
第八章 经营审计

第八章经营审计

第一节经营审计概述

一、经营审计及其特点

前面所述及的劳动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资金等各项生产力要素。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并不能单独的发挥作用,而必须业务经营活动中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现出一定的投入——产出关系。业务经营审计主要审查被审单位是否改善和充分利用企业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审查利用生产力各要素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

一般认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主要由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两部分构成。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在理论上是两个相互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在实际中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两个并列的功能系统。

经营是以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为依据,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从市场和用户需求出发,使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目标间达到动态平衡,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则是人们共同劳动引起的指挥职能,是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劳动协作的过程。经营是商品经济下的产物,是一阶段性的概念,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市场有通过等价交换获得企业产品的用户,有竞争对手时,才会有企业经营,才会产生经营活动;而管理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只有人类存在,就需要生产,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管理。经营的职能是适应、生存(平衡)、应变、竞争、控制发展,管理的职能则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如果把企业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大体划分,供产销是经营,对其进行组织则是管理,因为供销活动是企业涉足市场,与用户和竞争对手发生关系,这时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企业这种对外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经济活动称之为经营活动;另一方面,企业以经营为先导,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利用开发,以最小投入争取最大产出,以期达到企业预定目标,企业这种对内之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活动称为管理活动。

根据以上经营和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推出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之概念,并进一步构造出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经营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借以检查和证明被审单位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促进其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经营审计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策略的审计;经营环境的审计;经营能力审计;经营预测决策审计;经营计划审计;采购与销售业务审计;经营控制审计;经营成果审计等。管理审计是指对被审单位的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的审查,以期评价其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以及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促进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审计的理论内容包括:计划管理审计;生产管理审计;物资管理审计;劳动人事管理审计;技术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设备管理审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等。

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业务经营审计是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的对象是供产销活动过程及生产力诸要素的运动,是企业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过程、资源的占用情况和产品的产出过程,也就是直接审查投入、产出情况。所以它是比管理审计更为直接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

2、业务经营审计的范围是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及其它业务经营活动。以工业企业来说,供产销活动是基本经济活动,是审查的重点。附属商业、门市部、运输服务和生活福利服务等经营活动是工业企业的附属,辅助、服务于生产的经济活动,必要时也应进行审查。

3、业务经营审计的重点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开发利用程度。这种利用程度的确定可以通过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加以数量化。

二、企业经营审计的目标

经营审计是通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反映人力、财力和物资使用情况的各种资料所进行的审核,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组织及其职能、生产程序等经营和系统所进行的测试,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体现经济效益优劣所作的评价。

⑴对企业外部政策、内部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

⑵对企业资源使用效益进行检查;

⑶对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除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后检查外,还注意了对现在的和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检查;重点在于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人力、财力以及物资使用情况作出评价。主要内容是:材料、设备采购的效益审计;存货的效益审计;人力资源的效益审计;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组织结构和管理的绩效评价、设备使用的效益审计;生产操作过程的效益审计;销售效益审计;企业效益的系统评价;基建项目的检查和评估、分析等等。

经营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疑就是经营审计的根本目标。就经营审计本身来说,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查业务经营过程,看其是否合理,存在哪些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二是审查生产力诸要素的开发利用情况,挖掘利用的潜力。它的具体目标包括:

1.对企业的经营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经营能力;

2.审查业务经营计划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关键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3.审查业务经营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其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的地方,找出影响经营效益的因素;

4.审查各生产要素对经营的保证程度,提出合理调配生产力各要素,保证业务经营能顺利进行,经营目标能按期实现的建议;

5.审查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情况,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进行评价;

6.研究改善经营活动,弥补经营缺陷,开发利用生产要素,挖掘利用潜力的途径。

第二节供应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物资供应,是实现企业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前提。要保证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供应计划、供应组织、仓储保管等一套物资供应管理活动。它对于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进行,提高物资利用的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供应业务的审查包括采购业务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

一、采购业务的审查

采购业务审查主要包括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采购批量和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等内容。

1.物资供应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的审查。

首先,应审查其计划的制定是否按照生产计划、产品质量及工艺技术所规定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来编制,其品种、质量和数量是否与需要相一致,计划采购量是否合理。审查时可用以下公式验证:

某种物资计划采购量=该物资计划需要量+期末库存量-期初库存量

其次,审查其计划完成情况,应分别从其数量和质量上考核计划完成程度。考核时应注意,计划完成情况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采购的不经济,以及大量资金的占用,从而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2.采购批量的审查。

采购批量是否符合物资供应管理的需要,又做到经济合理,应从两个角度进行审查。一是采购方式及费用审计;二是采购的数量,即最佳经济批量的审计。

(1)采购方式及费用的审查。不同的采购方式,如合同订购、市场购买、函电邮购等,适用于不同数量和要求的物资供应,其采购费用亦不一样。审查时,审计人员应将各种可能的采购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其成本效益及可行性,确定最佳的采购方式,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所选择的采购方式是否合适,费用是否最低,在时间上是否能保证供应,质量上是否符合要求。

(2)采购批量的经常性、合理性审查。采购批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供应业务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采购次数越多,全年的采购费用也就越高;而减少采购次数,则仓储量便会上升,库存物资的周转就慢、保管费用就增加。所以,应按全年采购费用和仓储保管费用最低来设计采购批量。经济批量的计算公式为:

Pb

Na Q 2 其中:Q 为最佳经济批量,N 为物资年需要量,a 为每次采购费用率,b 为保管费用率,P 为单价。

审计人员应运用上式来验证企业物资采购的批量经济性和合理性,并以此作为审计评价标准,来衡量企业物资采购工作。

(3)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采购成本效益的审查包括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和采购费用率审查两方面的内容。

采购成本完成情况审查,可以将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材料成本差异数额及方向,然后作出评价结论。

本期采购费用总额

采购费用率=──────────×100%

本期物资采购总量

反映单位物资供应所需的采购费用,该指标因采购不同物资而异。审计人员应将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以便作出正确评价。

二、仓储保管业务的审查

仓储保管业务审查,主要包括储备定额的制订、储备计划完成情况,以及仓库保管的设置和管理制度执行的审查等内容。

1.储备定额合理性的审查。

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审计人员通过审查,评价仓储保管的数量是否合理,制订的最高储备、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和季节储备定额是否合理、是否经济,能否既保证生产的需要,又能压缩储备量,节约成本支出。

(1)最高和最低储备定额的审查。制定最高储备定额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供应期法和经济批量法。

供应期法,即根据供应间隔的长短和每日平均耗用量,并考虑物资使用前的准备日数和保险日数来制订储备定额。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材料最高储备定额=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保险天数)

式中:“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保险天数”,为保险储备;“材料日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准备天数)”,为经常储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最高储备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常储备定额

审计人员通过审查各项定额制订得是否合理,来评价企业材料储备的合理性与效益性。

经济批量法,即以经济批量作为企业的经常储备。它充分考虑了储备的经济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最高储备额定额=保险储备定额+经济批量

(2)季节性储备定额的审查。季节性储备是在原材料属于季节性生产不能全年正常供应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必须建立的物资储备量。其计算公式为:

季节性储备定额=季节性储备天数×日均耗用量

审查时,应注意其季节性储备天数计算依据是否充分,查明季节性储备定额与企业仓库场地和设施的保管是否吻合。

2.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合理有效的储备定额,能为控制仓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仓储量应控制在最高储备与最低储备之间。超过了上限,即物资积压;低于下限,则不能保证供应。审计人员应分析影响储备变动的各个因素,如领料或订购的数量、时间等,并根据其具体需要,及时修订定额或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定额仓储量。

3.仓储保管的设置与管理审查

(1)审查仓库位置与内部空间的布置。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仓储的性质,以及安全和管理的要求来设置。仓库内部的空间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仓库有效面积的利用程度和仓库作业效率。审计人员应审查仓库位置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厂内物资流动的经济性、合理性。通过审查促使企业根据仓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空间布置,提高仓库利用率。

(2)物资管理的审查。

首先,审查仓库面积利用率,视其是否保持了合理的比率,是否有利用的潜力。其公式为:

已利用面积

仓库面积利用率=───────×100%

仓库总面积

其次,审查仓库存放保管工作,做好“十防”工作,减少不合理库存。

最后,审查物资保管过程中帐卡档案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及时掌握、了解库存情况。仓库与财会部门、供应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对帐,帐卡是否相符。

(3)物资分类保管的审查。对于库存物资的保管,应根据其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等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ABC分析方法,把库存物资分为ABC三类,并配以相应控制措施。审计人员通过审查,确定其物资分类是否适当,相应的物资管理方法是否正确,所实施的管理措施效果是否良好,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第三节生产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生产业务的审查,主要包括对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规则,以及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和产品成本的审查。

一、生产计划制订的审查

企业除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外,还应根据国家指导性计划来安排生产。审计人员首先应审查其制订计划的依据是否合规、合法。其次,应审查其生产计划是否综合平衡。生产计划的综合平衡主要有: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劳动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的平衡。

1、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生产能力=每台机器生产能力×制度工作日数

计划生产量=计划需要量 + 计划期末预计存量-计划期初预计存量

审查时,将上述两者进行比较,视其是否平衡。如果计划生产任务大于生产能力,说明生产能力不足;反之,则说明生产任务不足。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建议被审计单位修改生产计划。

2、劳动力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任务工时数=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

有效生产工时=生产工人人数×计划期工作天数×出勤率×每天工作小时数×工时利用率

审查时,应注意两者的计算依据是否可靠,并将两者进行比较,视其是否平衡,能否既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如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应建议被审计单位修改计划。此外,还应审查计划的衔接情况。主要是月度计划和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和长远计划的衔接,以及各部门之间计划的衔接。若发现计划不衔接,应当及时提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3、物资供应与生产任务平衡的审查

二、生产组织与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

生产组织是将各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的过程。审计人员应注意审查其生产过程是否连续、是否平衡,能否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及时组织生产等。

生产工艺流程的审查,主要是分析企业所选择的工艺流程是否适用、合理和可靠,即选择的工艺方案能否适应客观条件要求,所选择的工艺流程是否最经济,同时又能满足生产要求,采用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否既安全,又符合质量及维修服务的要求。

三、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考核企业生产计划完成情况,主要从产品产量、品种、质量等方面来进行。

1.衡量企业产品产量可用三种不同的尺度来表示:实物量、劳动量和价值量。审查时要注意反映各个指标的完成情况,不能片面地反映个别指标。

2.衡量产品品种计划完成程度,可用以下公式:

各品种完成计划产量百分比之和(超额部分不计)

品种计划完成程度=─────────----------───────

百分比之和(超额部分不计)

用上述指标来审查评价,防止企业利大多生产、利小不生产等片面追求利润的现象,有利于企业全面完成产品生产任务。

3.产品质量审查,主要是对产品质量的计划完成情况、产品质量效益和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审查。

(1)反映产品质量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有产品合格率、废品率、返修率、产品等级率、平均等级以及等级系数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产品合格率,其计算公式为:

合格产品产量

产品合格率=───────×100%

全部产品产量

(2)产品质量效益审计,是对改善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比值进行评价。该比值大于1,说明有效益;若小于1,说明无效益。

(3)质量管理工作审查。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审查,包括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保证系统的审查。前者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质量控制而进行的,如:是否订立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验部门的职权是否有效发挥作用等。产品质量保证系统主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服务等过程来审查其质量保证程度。

4.生产均衡性的审查。企业要保证市场的供应,应均衡地安排生产。审计人员应审查其均衡性并发现影响均衡生产的各种原因,及时寻求对策,解决问题,以保证满足市场的需求。

第四节成本经济效益审计

成本是商品生产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成本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耗费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折旧费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价值,以及管理费用的货币表现。

成本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成本预测的可靠性,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审计评价活动,其任务是根据成本核算资料和报表资料,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对下列的成本管理活动及其效果加以审查和评价。

1、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

2、为实现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所实施的成本控制是否有效;

3、成本计划的完成执行情况和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包括实际成本水平的衡量和实际成本效益指标的测算,以及成本变动差异的分析;

4、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成本效益的途径。

一、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

成本效益的事前审计的重点对成本决策效益进行审查评价。

成本决策包括确立目标成本和规定成本的构成。目标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水平,它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和可能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案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科学估算。成本决策是成本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成本效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目标成本的审查

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是调查和预测,目标成本的审查,一方面是审查是否进行了认真的厂内外调查,包括向社会、市场和同行企业调查了解用户购买力、产品价格,产品及主要零部件的成本,以及原材料、元器件、外协件的价格变动等情况;另一方面,要审查是否进行了科学的成本预测,即根据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品种、产量和利润等方面的目标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重大技术组织措施,分析过去和当前与成本有关因素的状况,预测成本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制定目标成本的方法,一是根据目标利润和目标产销量的计算;二是根据上年实际成本水平和本年成本降低因素加以调整确定,或根据同行业实际平均成本和本企业条件调整确定。审计时应根据上述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标准和方法加以评审。

2、成本构成的审查

成本构成是成本中的各项目或各费用要素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审计时一要注意不同行业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二是注意,对上期的实际成本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本企业成本形成的特点,计划期的成本构成要明确降低成本的重点,抓住降低成本的

关键。

二、成本效益的事中审计

成本效益事中审计主要是对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工作的审计评价。

对成本控制工作的审查,主要是对控制方法、控制手段、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改善意见。

(一)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提高成本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成本控制。因此成本效益审计的重要步骤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评审,从制度上、程序上了解成本效益高低的根本原因。对于成本效益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主要抑制不利于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如:损失、浪费、高消耗和低产出等,通过制度、计划、定额、预算等措施、方法和程序对成本效益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在开展成本效益审计前,就应了解、调查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情况,到车间、仓库、设计、计划部门等现场进行观察和测试。费用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中与成本效益有关的有:生产计划、料工费消耗定额、生产费用预算、产品生产计划、计划成本指标向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实施并定期检查的制度,限额领料制度,剩余材料和边角料的退库制度,费用开支的审批报销制度等。对上述的制度内容应拟订调查表(提纲)进行查询和符合性测试,评价其健全程度和可信程度。对于成本控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应提出审计建议,促使制度的健全和有效。

(二)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审计

对成本计划编制情况应着重审查是否与生产技术财务等计划进行了综合平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是否达到历史先进水平;主要产品单位计划措施是否按责任归口进行了层层落实;主要产品的变动成本是否经过价值分析;可比产品降低任务是否达到下达的指标;管理费用是否实行了预算控制;其它产品与新产品是否均有成本计划。

(三)成本日常控制审查评价

目标成本和成本计划编制审定以后,能否如期完成,必须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目前许多企业开展了划小核算单位,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核算责任成本等活动,加强了成本控制,审计工作为了适应这些活动的需要,必须进行成本控制的审查评价。

1、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审查

费用、成本的回归口分级管理,是在厂长的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主,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车间等方面的费用、成本管理(控制)中的责任、把厂部、车间、班组和个人岗位的费用与成本管理(控制)结合起来。我国企业的实践证明,归口分级管理是动员全员的力量和智慧,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方法。

审计人员在对成本控制进行审计时,首先应调查、了解财务部门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系统。所谓科学和合理,一是指该系统能全面覆盖企业费用,成本的发生范围,二是指该系统是否与被审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费用成本的形成过程以及成本管理上的具体要求相适应,三是指财务部门按各口各级分解费用成本指标是否合理,能否调动全体人员提高成本效益的积极性。

2、责任成本核算的审查

责任成本核算,是以生产费用发生的责任(责任中心)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对其审查,应注意下几个方面:一是核算那一级的责任成本。由于责任成本的核算要求与传统的(现行的)生产费用归集方法并不一致,因此会耗费一定的核算工作量,一般来说,责任成本核算主要应抓车间和班组这二级。二是责任成本的核算是否贯彻可控的原则。即每一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只能由该成本中心所能控制的成本、费用构成,否则起不到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三是,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内部转移价格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一般应以计划成本作为半成品,各种劳务的内部转移价格,若以实际成本转移,则会转嫁功劳和过失,不利

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考核。四是各责任中心业绩评价,是否与效益(奖金)的分配挂钩,提高节约成本费用的开支积极性。

三、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

成本效益的事后审计,主要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进行审查评价。对成本效益的实现情况的审计,主要是对产品成本升降原因的分析和对成本降低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审查

企业的成本计划完成情况,主要反映在二个指标,即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率。这两个指标是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审计的重点。

1、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率

审计时根据“商品产品成本表”所列资料计算。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完成率=()

%100)(??∑?∑计划单位成本计划期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期实计产量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完成情况

审计时可先根据“商品产品成本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然后对比计划规定的降低率评价其完成情况。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期实际产量×(上期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期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100??上期实际单位成本

实际产量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率=

%10011?--率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 审计时应注意,这两类指标数值如大于100%,说明成本降低任务没有完成,小于100%,说明成本降低任务完成较好。

(二)成本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审计

成本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可反映在二个方面:一方面是费用效益,也就是各项活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与相应产出之比,另一方面是总成本效益,也就是总成本与相应的总收入、商品产值、销售利润之比。审计时,可通过下列指标的计算来评价。

1、费用效益指标

(1)单位产品材料费用=某产品合格数量

用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 (2)单位产品工资费用=

()某产品合格产品数量工资分配率或实际工时某产品定额工时?

工资分配率=()

或实际工时各种定额工时生产工人工资总额∑ 2、总成本效益指标

总成本效益指标主要用于综合衡量生产过程中全部生产耗费的经济效果。

(1)产值成本率:是一定时期内商品产成品总成本和商品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之间的比率,一般用“百元商品产值成本”来表示。 百元商品产值成本100?=商品产值

商品产品总成本 (2)销售收入成本率

百元收入的销售成本=

100?销售总收入

销售总成本 (3)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100?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利润 该指标可按不同产品品种分别计算,作为改善和优化产品品种结构的依据。审计时还应对主要产品的成本利润率进行深入细致的敏感性分析,分析时可根据下列关系式:

成本利润率=()单位成本

销售量单位成本税率价格销售量?--??]1[ 上式可见,成本利润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销售量、销售单位成本、价格销售税率,如果是多种产品的综合成本利润率,还要受销售结构的影响,一般来说,单位产品销售成本是敏感程度较强的因素,降低成本是提高成本利润的主要途径。

(三)重点产品单位成本审计

产品单位成本审计,是成本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

重点产品是指成本比重大,在成本计划完成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产品。

重点产品单位成本审计的目的,在于按成本项目计算成本差异,确定差异异常的成本项目,分析生产差异的原因以及部门、个人的工作责任,控制不正当的费用支出,促进成本效益的提高。

1、原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

材料用量差异=材料计划单位成本×(实际单耗—单耗定额)

材料用量差异一般属于生产部门的工作业绩或责任,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材料出库差异,利用率差异和废损差异等。

材料价格差异=材料实际单耗×(实际单位价格—计划单位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一般属于供应部门的工作业绩或责任,它又可进一步分为材料价格差异,材料附加费用差异和材料入库差异。

2、工资成本差异的分析

(1)计件工资下工资成本项目的审查

计件工资属于变动成本,其成本差异也可分析为用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部分。 计件工资=合格产品数量×计价单价

在多种产品生产的条件下,产量可用所完成的定额工是综合计算;

计件工资=Σ(各产品产量×工时定额)×工时单价

单价产品工资成本=单位产品耗用工时×工时单价

工时单价也就是小时工资率。

由于实际工时耗用量脱离计划(定额)工时耗用量而引起的工资成本差异,称为工时耗用率差异。或者人工效率差异,它一般反映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以及劳动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等。综合起来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属于生产、调度部门的责任范围。

工时耗用量差异=(单位产品实耗工时—单位产品工时定额)×工时计划单价

由于实际工时单价脱离计划工作单价而引起的工资成本差异,称为工时单价差异,或称工资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单价—计划工时单价)×单位产品实耗工时

工资率差异一般反映工资总额水平的变动情况,受到工资增长因素影响,主要属于劳动工资部门和财会部门的责任范围。

(2)实行固定计时工资制下的工资成本审查

在计时工资制度下,假如工资总额不变,那么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会受产量的变动影响,当产量增长,则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下降。反之,则相反。这种随产量变动差异,称为工资的相对变动(或称量差异)。

工资相对变动额=基期固定工资总额×报告期产量增长%

由于职工人数增加,结构变化或工资水平的上升,引起工资总额支出数也相应增长,也会造成单位产品工资成本的变动。这种由于固定工资支出数变动而引起的工资单位成本的变动,称为工资的绝对变动(或称预差异)。

工资的绝对变动额=固定工资报告期支出额—固定工资基期支出数

工资成本实际变动=工资相对变动+工资绝对变动

以上对固定计时工资分析为相对和绝对变动两部分,其意义在于明确两种变动引起的原因和责任(业绩)的不同。

(3)管理费用成本差异的分析

管理费用中一部分内容(明确项目)属固定费用,可按上述方法分析为绝对变动额加以审查。另一部分则属于半变动费用或变动费用,可按前述计件工资的分析方法加以审查。因此,这两个成本项进行审查时,可先按管理费用账户的各明细科科目划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部分,然后按各自的方法进行分析审查。但实际工作中,某产品应负担的管理费一般用下列方法来分摊计算:

管理费用总额=实耗工时数×费用分配率

某产品单位费用成本=该产品实际工时单耗×用费计划分配量

这样,管理费差异可分析为工时消耗量差异和费用分配率差异;

工时消耗量差异=(该产品实际工时单耗-该产品工时定额)×费用计划分配率

费用分配率差异=该产品实际工时消耗×费用实际分配率—费用计划分配率

如前所述,工时消耗量差异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它受到劳动力的开发利用程度、劳动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等因素的影响,而费用分配率差异反映车间经费和企业管理费的总支出水平的变动,涉及到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五节质量经济效益审计

一、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研究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用户和社会获得最大的收益。那么,什么是质量经济效益?所谓质量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因提高产品质量后较以前所获得的超额收益。也可以说是改善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果的比值。但有时候,这些效益是不能或难以用货币来表现的,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的产品质量,产品数

量及产品质量成本的高低,而且还影响到使用单位直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产节约和经济发展。因此,在审计一个企业获得质量效益时,还应从用户和社会的角度来评价。可见,质量经济效益是指质量社会效益与质量企业效益之和。

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对质量实现程度及提高产品质量途径和审查监督。通过质量效益审计,其一,促使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其二,可以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其三,有利于企业健全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如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情报工作,质量教育宣传工作,质量责任制度等;其四,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质量与质量成本

(一)质量

质量(quality)之定义,乃指产品(或劳务)之优越程度或等级。质量之衡量系相对的,质量之产品(quality product)系指符合顾客期望之产品。一般而言,质量有二种类型:设计质量及适合之质量。

1、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sign)系指产品规格之功能,例如手表之功能为显示时间,汽车之功能为提供运输之服务,惟劳力士(Rolex)与卡西欧(Casio)手表之设计质量不同;凯迪拉克(Cadillac)汽车与雪佛兰(Chevrolet)汽车之设计质量亦异。一般人均同意劳力士后表质量较高,凯迪拉克汽车之质量亦较优。较高之设计质量,通常会反映较高之成本,并反映于较高之售价。

2、适合之质量 (quality of conformance)是指产品适合其要求或规格之程度,换言之,适合之质量系指产品之适用性(fitness for use),产品如出售后,未能满足顾客之预期,例如上述之手表,每天快了五分钟,或戴上一周后,即断了发条,则顾客显然将对产品不满意。

这就两质量而言,适合之质量应受较大之重视,盖产品如果不合乎要求或规格,则将对公司产生众多之问题,当质量专家论及质量改善时,乃指降低“不适合”之情况,就彼等而言,质量之同义字即为“适合要求”。产品应依照设计制造,并须遵守规格,如果产品不佳,则须改变产品之设计。对生产者而言,当提及“质量”时,通常系指适合之质量,而就一般人而言,谈及质量时,亦不致特别指明为设计之质量抑或适合之质量。本章以下所述之质量,均指“适合”之质量。

(二)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costs of quality)是指质量不佳所产生之成本,因此质量成本是指瑕疵品(defects)之制造、辨认、修理及预防有关成本。依照美国管理会计人员协会(IMA)出版之研究报告:“衡量、规划及控制质量成本”(Meas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ling Quality Costs),这些成本概可分为四类: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及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在生产产品之前为防患瑕疵品之发生,乃从事投资,于是发生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而当瑕疵品发生时,则公司将发生失败之成本。

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s)系为阻止或杜绝产品(或劳务)发生瑕疵所发生之成本。当预防成本增加时,乃期望失败成本将减少,因此预防成本系为减低不适合产品之数量而发生。预防成本包括:质量工程、质量训练计划、质量规划、质量报告、供应商评估、质量稽核(audit)、质量圈(quality circles)活动及设计之审核等所发生之成本。

鉴定成本(appraisal costs)系为确定产品或劳务是否符合其要求所发生之成本。例如原料之检查及测试、包装检验、鉴定工作之监督、产品检验与测试、仪器校正与维护、实地测试、质量专家之诊断等所发生之成本。鉴定工作之主要目标,为防止将不适合之产品运交给顾客。

内部失败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s)系指产品(或劳务)于运交给顾客之前,

即被查出未达质量要求之成本。如未发现产品有瑕疵或不适合时,则此种成本即不致发生。内部失败成本包括废料(scrap,俗称下脚)、整修(rework)、当机时间(downtime)、再测试、再检验及设计改变之成本。

外部失败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s)系指产品或劳务不合要求,而于送交顾客之后才发生之成本。此种成本包括产品滞销、因质量不良发生之退货及折让、售后保证、修理、赔偿及抱怨之处理等所发生之成本。这些成本与内部失败成本一样,在不发生瑕疵品时,即不发生此种成本。

图表所示四种质量成本及每一类成本之释例。

质量成本之分类及释例

预防成本:鉴定成本:

质量工程原料检验

质量训练包装检验

质量规划产品检验与测试

质量稽核仪器校正与维护

设计复核实地测试

质管圈活动质量专家之诊断

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废料(下脚)滞销

整修退货/折让

当机时间售后保证

再检验修理

再测试赔偿

设计变更抱怨之处理

三、质量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最佳质量成本法

质量成本法着重质量成本的收集、核算与分析,依此来评价质量体系的经济效果。如前所述,质量成本是指为了确保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质量成本若按内部运行可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质量成本法按PAF(预防、鉴定、失败)成本模型来分析内部运行成本要素,寻求

最佳质量成本,如下图。其中:C为质量成本,C

1为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C

2

为内外部失

败成本,Qm为应控制的合格率水平,Cm为适宜的质量成本水平。

根据以上关系,可列出质量成本数学模型:

n n n

n N Q Q F Q Q R C C C -+-=+=1121 式中,F —每件不合格产品造成的全部损失费用。

R —随P 变化需要追加的预防成本

当质量成本C m 达到最小时,有C 1=C 2 即n

n n n Q Q F Q Q R -=-11 由此可解得F R

Q n +=11

第六节 销售业务经济效益审计

销售环节是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阶段,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环节。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在于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实现资产的增值,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销售业务的经济效益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销售业务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销售计划的制订及其执行情况审计,销售业务审计,以及市场开发审计。

一、销售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审计

1.审查销售计划的制订。

首先,应将计划销售量与生产计划中的计划需要量相核对,视其是否一致。其次,将市场调查的销售预测与每种产品计划销售量相核对,视其是否一致。最后,将实际销售量与计划进行比较,确定所订计划是否先进,并考核销售收入计划的制订情况,确定销售价格是否遵循国家物价政策。审查时可利用下列公式验证计划销售收入的正确性: 计划销售收入=Σ(某种产品计划期销量×该产品的单位售价)

2.审查被审计单位执行销售计划的情况。

审计人员应注意从三个方面来审查:

(1)审查销售计划的总体完成情况,将实际销售收入与计划销售收入进行比较,检查计划完成程度,并作出审计评价。

(2)确定企业销售计划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完成情况,有无单纯追求高利润,只完成国家计划外销售,而未完成计划内销售任务的情况。

(3)对于实际执行与计划的差异进行分析,分别确定销售数量变动及销售单价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查明原因。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数量变动的影响=Σ[(实际销售数量-计划销售数量)×计划单位售价] 销售单价变动的影响=Σ[(实际单位售价-计划单位售价)×实际销售数量]

二、销售过程审计

销售过程审计,主要是审查企业销售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工作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该过程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销售方式审查、销售定价审查,以及促销活动的审查。

1.销售方式的审查。

企业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按国家计划任务与用户签订合同、以及统购、包销;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行销售,包括与商品流通部门签订购销合同进行销售。企业应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以合理的销售渠道把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销售方式时,应注意有无国家政策,自营自销统配物资,有无利用现有的商品流通渠道进行市场开发,销售过程的成本效益如何等,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2.销售定价的审查

企业的销售定价,关系到是否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利益。故定价决策的制订,决定了企业收入及其经济效益。目前,企业产品的定价方式有:国家定价、浮动定价、议价、自定价格等。不同的定价方式。将对企业产生不同的效应。销售定价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

(1)审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的情况;

(2)审查企业定价的依据是否准确可靠;

(3)审查定价策略的运用是否正确,其促销活动是否有效;

(4)审查定价能否给企业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3.促销措施的审查。企业的促销方式多种多样,如:广告推销、宣传推销、人员推销、参加展销会、订货会等。审计人员应注意评价各种不同促销措施的优劣,及其促销效果,企业应选择最为有利的促销方式。对企业所采用的不合理促销措施,审计人员应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促销活动的效率。

三、市场开发审计

市场开发审计,是对企业发扬和开辟新的市场或扩大现有市场过程的合理性、有效性、可行性进行的审查。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市场研究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市场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市场开发策略的有效性、经济性进行的审查。

1.市场研究的审计。

市场研究就是对市场环境及潜力的分析,是市场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地进行市场研究,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竞争对手的实力,才能知己知彼,制定出可行的市场开发计划,发挥产品优势,占领市场。

审计人员主要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市场研究是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否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市场,并准确地预测市场。审查内容主要包括:

(1)企业对市场是否了解。企业对市场的了解包括所有影响市场的因素,即: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等。

(2)企业是否及时地研究了市场开发对策,寻找适合市场开发的有利环境和措施,包括产品适合消费地的习惯,符合当地政策的要求(如符合环保要求)等。

(3)企业是否根据市场要求来改进产品的功能、价格、外形和销后服务等,以适应需求。

(4)企业是否制订了市场开发策略,伺机进入市场,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2.目标市场选择的审计。

目标市场选择的科学性、可行性审计,主要应审查其确立目标市场是否有充分的依据;目标市场的确立是否与企业年度销售计划相衔接,是否正确处理现有市场和目标市场的关系。具体地,

(1)应查证确立目标市场的依据,包括市场的潜在需求的预测,市场容量、竞争对

手的实力及其可能采用的对策等。通过对大量数据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其可靠性。

(2)审查目标市场开发所带来的后果,市场供应是否会与企业销售计划、生产计划相脱节,包括:产品数量、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以及特殊性能的要求等,只有全面吻合,才能实现市场需求,满足消费。

(3)要审查目标市场的开发与现有市场的关系,研究其对现有市场的影响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并分析其利弊,保证企业总体效益目标的实现。

3.目标市场开发审计。目标市场开发审计主要是审查其开发策略及执行情况。

(1)审查开发策略的制订是否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经营目标及企业内部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否适合现阶段市场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2)审查市场开发策略的执行情况,如执行进度、执行效果等。如有偏差,则应进一步分析原因所在,并及时调整市场开发计划或寻找更有效的执行市场开发策略的措施和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区分经营审计与管理基本具有什么意义?

2、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3、经营审计的目标是什么?

4、如何进行供应业务的经济效益审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如何进行生产业务的经济效益审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如何进行销售业务的经济效益审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审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如何进行质量效益审计?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什么是质量成本法?在审计工作中如何运用?

谈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

谈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 所谓内部审计机构,就是指在部门、单位内部从事组织和办理审计业务的专门组织。它是我国审计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对本部门行业、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 提到内部审计机构,就不得不提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问题。可以说,一个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但会提高内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会对公司内部的财务工作提供极大的积极影响。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一)独立性原则 尽管内部审计是相对独立的,但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必须符合审计独立性的要求。无论是部门中的还是企业单位中的内部审计机构,都必须保持其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既不能把内部审计机构附设在财务部门中,也不能附设在其他职能部门中,否则,就丧失了它的独立性,就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前提要求。 (二)专职高效原则 所谓专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它完全置身于其他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所谓高效,是

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该精干,因事纳人。专职高效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 (三)权威性原则 只有具有一定的权威,才能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署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指出,内部审计是国家授予的权力,部门、单位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就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并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以利于工作的进行。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也要通过审计成果的科学性来增强其权威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现状及其评价 目前比较常见的内审机构设置大体有以下五种模式: ①、在职能部门中设立内审机构,向部门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此种设置,内部审计的范围受到严重局限,对敏感性问题,审计人员 无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审查和评价中也很难保持公正。 ②、在行政系统内设立内审机构,向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设置有利于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相对差一些,无法对企业产权的所有者负责。

审计学原理第8章

第8章 一单选题 & 1.下列有关总体应对措施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 B.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 C.如果预期控制有效性的保证程度越高,则需要实施的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广 D.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是高水平,则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答案】D 【解析】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对于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 余额和披露,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实施实质性程序,故选项D错误。参考教材P182。 2.在注册会计师为提高函证程序的不可预见性而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A.以跟函方式向境外客户实施函证 B.以积极的函证方式向小余额客户函证 C.将函证的截止日定为12月31日 D.要求客户直接向被审计单位回函【答案】B 【解析】A、D不符合准则要求;C属于常规程序,不具备不可预见性。参考教材P16 -169。 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注册会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 )。 A.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B.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C.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D.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答案】C 【解析】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为应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程序。参考教材P172。 4.下列各项中,与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反向变动的是( )。 A.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 B.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C.计划的保证程度 D.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答案】A

CPA《审计》第八章风险应对共14页

第八章风险应对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2019年-2019年累计考了16分。其中,2019年试题“缺席”,2019年考了8分,2019年考了8分。 本章试题绝大部分为客观题[88%],偶尔也考简答题。例如,2019年的工作底稿简答题就涉及到本章1分。 在本章总计4节中,第3节(尤其是控制测试时间安排)考试频率最高,第1节(特别是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次之。 [注:本章分值与第7章相当,但篇幅仅为第7章的一半] 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表 年度题型题量分值考点 2019 2019 单选 4 4 控制测试目的,期中控制测试,控制测试间隔,利用以前年度控制 测试结论 多选 2 4 不可预见性程序,特别风险应对措施 2019 单选 4 4 应对报表层风险,进一步程序概念,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多选 1 2 进一步程序总体方案 简答 1 1 利用以前年度控制测试结论 综合 1 1 利用以前年度实质性程序结论 近3年题型题量分析 虽然审计每年都要考一个被称为“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综合题,特别是2019年综合题还考核了控制测试的相关知识,但所考核的具体内容属于各个循环,本章并不介绍这些内容,充其量是为解答风险应对问题提供了框架或思路。 为解答综合题中有关风险应对的问题,需要将本章知识与第一章的认定和第九章至第十二章内容的联系起来学习。 第一节针对报表风险的总体应对 一、总体应对措施 1.向审计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 2.分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针对控制环境缺陷导致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总体修改审计程序的方法包括: (1)在期末而非期中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 (2)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更广泛的审计证据。 (3)增加拟纳入审计范围的经营地点的数量。 [例题?单选题]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由于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下列各项措施中,错误的是( )。[2019/报表层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第八章 审计抽样

第八章审计抽样 一单项选择题 1.审计师在属性抽样确定样本规模时,没有必要考虑的因素有:() A.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B.预计总体偏差 C.总体变异性 D.可容忍偏差 2.在未对总体进行分层的情况下,审计师不宜采用的抽样方法是:() A.均值估计抽样 B.比率估计抽样 C.差额估计抽样 D.概率比例金额抽样 3.审计师从总体规模为1000个,账面价值为300000元的存货中选取200个项目进 行检查,确定其审定金额为50500元,如果采用比率估计抽样,审计推断的存货总体金额为:() A.500 B.2500 C.3000 D.47500 4.下列有关概率比例金额抽样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抽样分布更接近正太分布 B.与低估的账户相比,高估的账户被抽取的那可能性更小 C.每个账户被选中的机会相同 D.余额为零的账户没有被选中的机会 5.在下列各项风险中,对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的是:() A.信赖过度风险 B.信赖不足风险 C.误受风险 D.非抽样风险 6.审计师对总体进行分层抽样的主要目的在于:() A.减少样本的非抽样风险 B.决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正确发生率

C.审计可能有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D.无偏见的选取样本项目 7.下列属于信赖不足风险的是:() A.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存在重大错误的账户余额得出不存在重大错误的结论 B.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不存在重大错误的账户余额得出存在重大错误的结论 C.根据抽样结果对部审计的信赖高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 D.根据抽样结果对部审计的信赖低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 8.审计师希望从2000帐编号为0001至2000的支票中抽取100进行审计,随机确定 的抽样起点为1955,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到的第四个样本为 A.2015 B.0015 C.2005 D.1995 9.在控制测试中,信赖过度风险与样本数量之间是()变动关系 A.同向 B.反向 C.比例 D.不变 10.下列关于审计师关于审计抽样方法运用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但是如果审计师在了解部控制的同时对部控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可以运用审计抽样 B.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可以将审计抽样用于控制测试 C.控制测试过程中审计师采用审计抽样 D.审计抽样适用于细节测试,不适用于实质性程序 11.属性抽样中,总体偏差上限为4.1%,可以容忍的错报风险为7%,审计保证程 度为95%,保证审计师做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总体偏差超过4.1%的可能性为10% B.总体的实际偏差超过可以容忍的偏差的可能性很小,总体可以接受 C.审计师对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是恰当的 D.部控制是有效的。所以可以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降低,减少实质性程序 12.下列关于抽样方法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固定样本量抽样是指审计师对一个确定规模的样本量实施检查,直至满足该规模的所有样本全部选出来、审查完之后才做出审计结论。 B. 停走抽样中,一旦发现一个偏差就立即停止抽样 C. 发现抽样中,如果样本中没有发现偏差,则可以得出总体可以接受的结论 D. 均值估计、比率估计和差额估计是变量抽样方法 13.下列关于金额单位抽样的说确的是:() A.PPS抽样是用属性抽样的原理对总体的金额做出判断的抽样方法

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程序 前言:根据当前集团的管控模式,以及审计部人员配置及岗位设置情况,考虑到外部审计因素,为更好发挥现有的审计资源效率,满足审计需求,本版内部审计程序综合财务审计和内控审计进行制定。 一、总体分析性复核程序 内审人员通过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调查异常变动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快速地了解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特征,确定具有潜在审计风险的重点领域,确定对重要经济业务和会计科目实施真实性检查的时间、范围等。分析性复核程序模板详见附件一。 二、具体内部审计程序 1.通用审计程序 (1)核对各明细账(日记账)金额与总账金额及报表项目金额是否相符,在各明细账底稿中标识“账表是否相符:√或×”。 (2)抽取凭证核查时,查看原始凭证内容完整合法合理、账务处理正确、记账及时、金额加计无误、付款有授权批准、不属跨期收支事项、收付款单位名称核对一致等,如不符合,在抽凭底稿中注明不符原因。 2.库存现金审计程序 (1)获取期间内财务主管监盘或抽盘库存现金的盘点表复印件,并检查盘点表内盘点差异、白条抵款及签字完整性等。 (2)通过访谈了解公司有无有关现金库存限额和定期存入银行的规定;复核现金日记账中的每日现金余额,与规定作比较。 (3)访谈出纳,了解收入现金是否开具收据,获取现金收据记录,检查现金收据连续编号情况。 (4)会同被审计单位主管会计人员盘点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核对表”,检查库存现金与现金日记账余额是否相符并注意如下事项:①突击盘点;②出纳人员或现金保管人员自行盘点,审计人员监盘;③存放在不同地点的库存现金应同时盘点,以防止互相挪用;④备用金是否录入科目、是否存备用金领用无审批;⑤是否存在白条借支、是否存在坐支、是否存在营业款未及时缴存银行导致资金沉淀等;⑥注意保险柜内的现金是否全部纳入盘点,了解保险柜内的其他物品;⑦实地观察出纳室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判断抽取现金收支凭证,①有无现金收据附件,收据上是否加盖现金收讫章;②付申请单上是否有现金付讫章;③是否存在非财务人员开具票据并收款的情况;④是否存在大额支付现金现象。 3.银行存款审计程序 (1)获取期间所有账户银行余额调节表及银行对账单,检查是由出纳以外的人员定期编制,检查是否存在长期未达账项的真实性,是否存在长期闲置账户?零余额账户是否销户?。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新的审计模式,是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拓展的新领域,必然要符合审计基本理论结构框架,本文将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和特征开始讨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尝试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业务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业务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靳建堂(2005)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探》一文中指出,风险管理审计是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关键风险衡量指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高岩芳、魏哲妍(2005)等在《新COSO报告影响下的内部审计的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内容与方法的构建》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还可以是内部审计机构,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纵观上述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定义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但更多的是从审计技术、流程和内容来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李璇(2007)指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企业各层级审计主体在优化配置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权、利,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视角下,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合理配置为基础,以公司各职能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创新为手段,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公司内的传播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它是企业内部审计系统的资源、能力、战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结构优化、目标协调的集成系统化的结果。简言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全面风险的一种管理监控模式。它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也是其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系统发展方向的集成表征,更是企业公司治理效率的结果。它不仅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生成和运行机理,而且特征显著。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以管理层的风险承受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企业关键风险管理、确保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之内为目标,通过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经营者履行受托风险责任。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风险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吸收了其他几种审计方法的优点,同时也考虑了关键经营目标、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以及关键风险计量和绩效指标。 1.系统性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生成是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和环境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有其组成要素、结构及目标,具有复杂系统的显著特征。跨职能合作

审计理论与实务-第八章审计抽样知识点

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八章审计抽样 目录 01考情分析 02内容介绍 03内容讲解 【考情分析】 本章是中级审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范畴,包括审计抽样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近三年考试都有所涉及,分值5分左右,主要偏重基本概念的掌握。 仅中级资格考试要求。 【内容介绍】 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 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和样本选取方法 第三节属性抽样法 第四节变量抽样法 【内容讲解】 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 一、审计抽样的含义和运用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可用于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审查,但并不适用于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比如,审计抽样可在检查和函证中广泛运用,但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1.检查总体的完整性; 2.抽样单位较少; 3.总体中的每笔业务金额均超过重要性水平; 4.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检查保证程度过高; 5.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6.使用审计抽样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 (1)审计事项由少量大额项目构成的; (2)审计事项可能存在重要问题,而选取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审查无法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 (3)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下列特定项目进行审查: (1)大额或者重要项目; (2)数量或者金额符合设定标准的项目; (3)其他特定项目。 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 (一)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 (1)随机选取样本; (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和计量风险。 统计抽样的优点: 1.科学的确定样本量; 2.随机选样,减少偏见; 3.量化抽样风险; 4.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推断总体特征。 缺点:但统计抽样又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做不到绝对准

审计学第八章

第八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对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和测试,认为可能构成重大缺陷的是()。 A.仓库负责根据需要填写请购单,并经预算主管人员签字批准 B.采购部门根据经批准的请购单编制订购单采购货物 C.货物到达,由独立的验收部门验收,并填制一式多联未连续编号的验收单 D.记录采购交易之前,由应付凭单部门编制付款凭单 2.下列制度中不属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是()。 A.预算制度B.维护保养制度 C.授权批准制度D.调查制度3.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比较,是对固定资产实施()的审计程序之一。 A.控制测试B.实质性程序 C.审计抽样 D.分析性程序4.对于应付账款项目,注册会计师常常将检查有无未入账的业务作为重要的审计目标。在以下程序中,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程序是()。 A.结合存货监盘,检查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到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 B.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 C.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 D.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应付账款明细账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 5.以下审计程序中,D注册会计师最有可能证实已记录应付账款存在的是()。A.从应付账款明细账追查至购货合同、购货发票和入库凭单等凭证 B.检查采购文件以确定是否采用预先编号的采购单 C.抽取购货合同、购货发票和入库单等凭证,追查至应付账款明细账 D.向供应商函证零余额的应付账款 6.注册会计师在对预付账款进行审计时发现,预付ABC公司的款项长期挂账,注册会计师证实,ABC公司于2006年7月就已破产。注册会计师应提出正确的建议是()。A.将预付账款调整为应收账款B.将预付账款调整为其他应收款 C.将预付账款调整为营业外支出 D.全额计提坏账准备 7.注册会计师从被审计单位的验收单追查至相应的采购明细账,是为了证实采购预付款循环中的()。 A.存在 B.完整性 C.计价和分摊 D.表达与可理解性 8.对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实地检查审计人员的重点是()固定资产。 A.本期新增加的 B.本期减少的 C.计提折旧的 D.正在使用的 9.在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进行审计时,A注册会计师发现L公司存在以下处理情况,其中不正确的是()。 A.购置的不需要经过安装即可使用的甲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包装费、运输费、交纳的有关税金等,作为入账价值

第十章审计抽样

第十章审计抽样 【考点一】审计抽样含义与基本原理(教材P191-199) 【例题1-1·单选题】注册会计师并非在所有审计程序中都可以使用审计抽样。下列对审计抽样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 B.如果注册会计师在了解控制的设计和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的同时计划和实施控制测试,则可能涉及审计抽样,但此时审计抽样仅适用于控制测试 C.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 D.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 【答案】D 【解析】选项D不恰当。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例题1-2·单选题】下列对各种抽样风险的陈述中,属于信赖不足风险的是()。 A.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存在重大错报的账户余额得出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 B.根据抽样结果对实际不存在重大错报的账户余额得出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 C.根据抽样结果对内控制度的信赖程度高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 D.根据抽样结果对内控制度的信赖程度低于其实际应信赖的程度 【答案】D 【解析】选项A属于抽样风险的误受风险;选项B属于抽样风险的误拒风险;选项C 属于抽样风险的信赖过度风险。

【例题1-3·单选题】下列各项风险中,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产生影响的是()。 A.信赖过度风险 B.信赖不足风险 C.误受风险 D.非抽样风险 【答案】D 【解析】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信赖不足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只有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均有影响。 【例题1-4·多选题】在抽样风险中,导致注册会计师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的风险有()。 A.信赖不足风险 B.信赖过度风险 C.误受风险 D.误拒风险 【答案】AD 【解析】选项B、C属于影响审计效果的抽样风险。 【例题1-5·单选题】注册会计师在控制测试确定样本规模时,没有必要考虑的因素是()。 A.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 B.预计总体偏差率 C.总体变异性 D.可容忍偏差率 【答案】C 【解析】注册会计师没有必要考虑总体变异性,只有选项A、B、D中三个因素对其有影响。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模式审批稿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集团 公司的内部审计模式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 内部审计机构是集团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设置和职能的有效发挥对于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设计包括设置内部审计网络框架、确定内部审计的范围及内容、配备和管理内部审计人员等方面。 企业集团的不同组织结构 中国企业集团与其核心企业关系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集团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依附关系,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集团决策机构与核心企业决策机构合一;二是企业集团与其核心企业之间表现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关系,组织结构上实行“两套班子、两块牌子”,集团决策机构与核心企业决策机构分设。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结构具体构成如下:核心企业的有关职能处室就是集团本部的职能部门,核心企业的厂长(或总经理)就是集团的董事长,集团本部仅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设置少量的、与集团业务有关的协调部门。一汽集团、二汽集团、仪征化纤集团等都采用了此种类型的组织模式。 “两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组织结构也称为总部集权型。集团与其核心企业各设有一套独立的管理机构,分别从事整个集团和核心企业各自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各自拥有自己的牌子。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正是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下文就分别以这两种组织形式为基础展开讨论。 内部审计框架的设置 (一)“两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企业集团考虑到集权制组织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应该建立如下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网络框架。 第一层次:集团总部设置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观点,企业组织中的决策、经营和监督“三权”分别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作为企业集团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应该隶属于

第八章 审计计划

第八章审计计划 本章属于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能够明确计划审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内容。在考试中本章可涉及各种题型,如09年考查了审计计划的简答题,10年考查了多个客观题,此外,在审计报告的综合题中运用重要性确定审计报告类型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2.理解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3.掌握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及其运用; 第一节初步业务活动 一、初步业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二、审计的前提条件 1.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用以审计财务报表(包括公允反映,如相关)的标准。如果不存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管理层就不具有编制财务报表的恰当基础,注册会计师也不具有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适当标准。 注意: 在确定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可接受性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下列相关因素:第一,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第二,财务报表的目的;第三,财务报表的性质;第四,法律法规是否规定了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2.就管理层的责任达成一致意见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管理层的责任; 4.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5.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以及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的说明。 (二)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特殊考虑 1.考虑特定需要(有必要时应有的内容) 注意:共15项内容,主要是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双方约定的一些义务。 2.组成部分审计 如果母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同时也是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下列因素,决定是否向组成部分单独致送审计业务约定书: (1)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委托人; (2)是否对组成部分单独出具审计报告; (3)与审计委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10章 审计抽样习题+案例

第10 章审计抽样 习题参考答案 1.审计抽样的含义是什么? 【答】审计抽样是指从某一特定的审计对象(审计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审计方法。 2.什么是抽样风险?抽样风险具体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各自对审计结果有何影响? 【答】抽样风险: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即并非对总体中 100%的项目进行审查,而只是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由此得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 表现形式及影响:(1)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依赖风险;二是依赖不足风险。过度依赖风险是指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通过样本的考察,得出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符合这一结论。即在审计师选取的内部控制样本中,其有效性好于总体水平,这样对样本考察的结果将导致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给予过度的依赖。依赖不足风险,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时,基于对样本的考察得出了不能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却是可以依赖的,即对内部控制应该依赖而未予依赖。 (2)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也有两种:一是误拒风险;二是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指在对账户余额的正确性进行测试时,实际上某项余额正确,而审计师通过考察样本却得出该余额不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正确的余额看成是错误的余额。误受风险,指实际上某项余额是错误的,而审计师考察样本后却得出该项余额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错误的余额误作为正确的予以接受。

3.什么是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之外的其他原 因所造成的风险。例如,审计程序设计不当、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审计师工 作疏忽、审计师专业判断存在瑕疵等原因,导致审计目标难以实现。 具体表现形式:非抽样风险一般难以量化,可以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的科学、周密设计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督导将其消除或减少。 4.审计师应分别采用何种方法对各种抽样风险进行控制? 【答】(1)对I类抽样风险的控制。依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都是将正确 判断为错误的风险,我们称其为I类风险或α风险。对I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控 制方法就是扩大审查的样本规模。因为增大样本规模,可以提高样本对审计总 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有效。 (2)对Ⅱ类抽样风险的控制。与I类风险相对应,过度依赖风险和误受风险都是将错误判断为正确的风险,我们称其为Ⅱ类风险或风险。控制Ⅱ类风 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抽样方法。因为抽样方法越科学,抽样过程的精度 就越高,抽样结果的可靠程度也越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Ⅱ类风险控制 在审计师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5.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对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1)样本的代表性。样本的代表性越强,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就越精确,抽样误差也就越小;(2)抽样误差。抽样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3)由样本审查结果对总体作出的推断。由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的特征对审计抽样工作质量更有 直接的影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审计师还要承担I类和Ⅱ类抽样风险,使得这 一推断过程成为审计抽样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4)审计师素质。审计师能否胜任审计抽样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审计 抽样的工作质量。 对审计抽样质量进行控制的内容:(1)审计抽样的技术控制。尽可能选择

2016内部审计资料

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 第一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选择 一、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 内部审计诞生在传统企业,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逐渐走进组织治理结构,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一道,成为组织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的本质是基于受托责任的管理控制,它产生于组织的自我需求。 二、内部审计模式及主要类型 (一)单一法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从单一法人组织(以企业为主)的角度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五种模式:1.隶属于高管层,2.隶属财务部门负责人,3.隶属于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4.隶属于董事会和高管层,5.隶属于监事会 下面分述这五种具体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1.隶属于高管层 高管层是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熟知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对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负责。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根据高管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其报告,有利于及时、快捷地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更好地发挥确认与咨询职能,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是组织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总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其授意下进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检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从事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业绩等进行独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对总经理的经济责任缺乏审计监督,在高度敏感的问题上,不能很好地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使得审计范围相对窄小,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2.隶属于财务部门负责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向财务部负责人报告内部审计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部审计的起步阶段,我国大多数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选择了这种组织模式,后来,随

审计第八章

第八章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1.甲公司2009年度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动如下: 固定资产原值金额 年初余额75 000万元 本年增加20 000万元 本年减少8 000万元 年末余额87 000万元 甲公司2008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固定资产原值中,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约各占50%。甲公司房屋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分别为30年和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A注册会计师注意到,甲公司2009年新增固定资产是9月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机器设备,2009年减少的固定资产是6月份拆除的房屋建筑物。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估算的甲公司2009年度折旧费用与以下数额最接近的是()。 A. 5 344万元 B. 5 367万元 C. 5 511万元 D. 5 534万元 2.在测试未记录的报废资产时,注册会计师最可能()。 A.从账簿记录中选取设备项目,并在参观工厂时确认它们的存在 B.将累计折旧明细账分录与以前年度的累计折旧明细账分录相比较,以寻找已提足折旧的设备 C.审查在参观工厂中观察到的设备项目,并追查它们至设备主文件 D.审阅总账中异常的设备增加项目以及修理和维护费用借方金额的变化 3.注册会计师实施的下列程序中,可能对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无效的是()。 A.从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追查至应付账款明细账 B.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关购货发票等凭证 C.从财务部门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并与应付账款进行核对 D.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如银行划款通知、供应商收据等) 4.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足的迹象是()。 A.经常发生大额的固定资产清理损失 B.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较大 C.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庞大 D.固定资产保险额大于其账面价值 5.在对L公司在建工程进行审计时,A注册会计师注意到下列四项在建工程未结转到固定资产中,其中处理正确的是()。 A.甲在建工程已经试运行,且已经能够生产合格产品,但产量尚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B.乙在建工程已经试运行,产量已经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生产的产品中仅有少量合格产品 C.丙在建工程不需试运行,其实体建造和安装工程全部完成,并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验收手续 D.丁在建工程不需试运行,其实体建造和安装工程全部完成,并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资产负债表日后尚发生少量的购建支出 6.A公司从银行专门借入一笔款项,于2008年2月1日采用出包方式开工兴建一栋办公

内部审计讲义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

第三章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人员 一、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 内部审计诞生在传统企业,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逐渐走进组织治理结构,与董事会、高管层、外部审计一道,成为组织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内部审计的本质是基于受托责任的管理控制,它产生于组织的自我需求。 二、内部审计模式及主要类型 (一)单一法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 从单一法人组织(以企业为主)的角度看,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五种模式:1.隶属于高管层,2.隶属财务部门负责人,3.隶属于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4.隶属于董事会和高管层,5.隶属于监事会与高管层。【案】【论】 下面分述这五种具体模式的优点与不足: 1.隶属于高管层 高管层是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熟知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对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负责。这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根据高管层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其报告,有利于及时、快捷地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在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更好地发挥确认与咨询职能,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审计结果采取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是组织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总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其授意下进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检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内部审计机构只能从事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于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业绩等进行独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对总经理的经济责任缺乏审计监督,在高度敏感的问题上,不能很好地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使得审计范围相对窄小,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2.隶属于财务部门负责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向财务部负责人报告内部审计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部审计的起步阶段,我国大多数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选择了这种组织模式,后来,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这种组织模式逐渐被其他模式所取代,理由是审计的主要对象是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之下会严重影响其独立性。但如果存在这样两个条件,这种组织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条件1:企业是个集团公司,下设若干个分公司。

审计学第八章习题与答案

第八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在评价错报影响时应汇总错报不包括()。 A.对事实的错报B.推断误差 C.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D.已调整错报 2.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以下关于重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 B.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 C.重要性概念是针对管理层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D.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3.注册会计师在汇总账户余额、叫一层的错报漏报时,假定已法相而尚未调整的存货项目本期错报为30万元,运用统计抽样方法推断的存货项目错报为45万元,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事故,导致存货净损失20万元,则错报的汇总数为()万元。 A.30B.75 C.85D.95 4.如果尚未调整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且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则注册会计师应当()。 A.发表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B.发表保留意见 C.发表无法表示意见D.实施追加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 5.注册会计师C在执业过程中采用以下原则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其中通常而言不适当的是()。 A.对于非营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5%作为重要性水平 B.对于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作为重要性水平 C.对大型零售企业,以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作为重要性水平

D.对于某工业企业,可以选择税后净利润的5%作为重要性水平 6.注册会计师根据客户的预算资料及行业趋势等要素,对客户年度业务招待费用独立地做出估计,并与客户账面金额比较,发现两者间有60%的差异;考虑到估计的精确性有限,注册会计师根据经验认为15%的差异通常是可接受的,而剩余45%的差异需要有合理解释并取得佐证性证据;假定注册会计师对其中30%的差异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或不能取得佐证,则该部分差异金额即为()。 A.具体错报B.重大错报 C.推断误差D.判断差异 7.注册会计师M是ABC公司审计项目的负责人,其做法不正确的是()。A.为使审计程序与ABC公司的工作相协调,在编制审计计划时,M通ABC公司的财务经理就基本情况进行了沟通,沟通中没有设计关键审计程序的细节B.M在对其编制计划作了最后的审核,在具体实施前下达至审计小组的全体成员 C.M要求在审计过程中,项目成员应及时反馈对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以便对审计计划进行修改、补充 D.注册会计师M在审计计划中包含了审计工作进度、时间预算和费用预算等内容 8.接上题。注册会计师M获知ABC公司的绝大多数财务报表使用者均非常关心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同时,又得知该公司近三年来因情况变化使净利润出现以外的增加或减少。在确定各公司本年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M最好采取下列()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A.选择近三年的最低税后利润B.选择近三年的平均税后净利润 C.选择近三年的最高税后利润D.本年度税后净利润 9.下列各项中,不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必须明确的条款是()。A.与治理层整体直接沟通B.财务报表审计目标 C.违约责任D.审计收费 10.ZYZ会计师事务所负责ABC企业集团的年度粗无报表审计工作,ABC集团公司有多个分、子公司,在其分、子公司中,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应与其单独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是()。

第八章 计划审计工作习题

第八章计划审计工作习题

第八章计划审计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执行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达到()的要求。 A.合理利用专家工作 B.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C.对客户的商业机密保密 D.按适当的方式收费 2.天成会计师事务所的王华注册会计师作为天籁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项目负责人,编制并向事务所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提交了总体审计计划。部门负责人在对总体审计计划进行审核时,如果发现总体审计计划中包含了以下 ()内容,应建议王华注册会计师将其纳入具体审计计划中。 A.时间预算B.审计程序 C.重点审计领域D.审计重要性 3.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环境来具体确定重要性的基准。以下说法中,你不认同的是()。 A.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而言,来自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 B.对于收益不稳定的被审计单位或非盈利组织来说,选择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可能比较合适 C.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注册会计师经常将其用作确定计划重要性水平的基准 D.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净资产可能是一个适当的基准 4.昌盛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了天成上市公司2006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派出了注册会计师王华进入天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王华按资产总额1000万元的2‰计算了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按净利润500万元的2%计算了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万元,则其最终应取()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 A.10 8.2 C.5 D.0

5.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在以下关于“可容忍错报”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可容忍错报的初步评估为基础 B.在确定可容忍错报时,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 C.可容忍错报对审计证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 D.可容忍错报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 6.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包括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其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包括对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下列属于事实的错报的是()。 A.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 B.被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 C.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 D.注册会计师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7.重大错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组成部分。以下关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 B.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项目组人员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有关 C.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D.重大错报风险难以界定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认定 8.某位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24%。则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为()。 A.15.2% B.4.8% C.20.8% D.12% 9.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可接受检查风险的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种水平,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为()时,则相应的可接受检查风险应为低水平。A.重大错报风险为低水平 B.重大错报风险为高水平 C.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无关 D.重大错报风险不管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应当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下列 ()要求。

审计学第八章知识点

第八章组织设计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组织设计的定义: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 综合来看,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 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集聚新的组织资源,同时协 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 有的权力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一)组织设计的任务 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职能和职权, 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的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作的制度性安排。 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种特性来描述。 复杂性是指每一个组织内部在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层级、管理幅度以及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关系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别性。 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靠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地引导员工的行为。 集权型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管理层级中分布与集中的程度。 组织结构设计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 2、部门设计 3、层级设计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2、统一指挥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就是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 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 3、控制幅度原则 控制幅度原则是指一个上级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应 该是有效的。 4、权责对等原则 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 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 5、柔性经济原则 所谓组织的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 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组织的经济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 三、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管理学者西拉季认为,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四个,即环境、战略、技术和组织规模。 (一)环境的影响 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 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 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供 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 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决定了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那种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组织 结构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组织对环 境的应变性: 1、对传统的职位和职能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 2、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程度设计不同类型的组织结构。 3、根据组织的差别性、整合性程度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