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朗读

朗读

不一般的朗读

薛法根

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书声琅琅”更是好课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检验朗读水平的三条标准,“有感情”又显得尤为重要。而怎样朗读才算得上是“有感情”了呢?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只能凭着各自的语感来辨别了。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等于舞台上的朗诵,须掌握朗读中情感表现的分寸感和舒适度,提倡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那些“读书腔”依然如故,且早已成了习惯。近日,我在某地执教《匆匆》。一个女孩子脆生生地读起课文来,音色甜美,遗憾的是带着股“读书腔”,打破了朱自清散文诗那种特有的节奏之美,自然舒缓、静谧优雅的情感基调读“跑调”了。我打断了她的朗读,请她听一听我的朗读。我用心朗读了第一个句子,问:“这样读好听吗?”原以为会得到肯定的回应,没想到这个女孩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好听!”再问,更是愈发肯定地说:“不好听!”一时笑声四起,我则尴尬至极,几乎无语。待这女孩读完,我看到她很自信的眼神,便说:“这是不一般的朗读!”四周笑声更甚,我赶紧再请一男孩朗读,谁知“读书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只能评价:“这是更不一般的朗读!

朗诵的意义

朗诵的意义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这正如看舞台演出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会发觉“对味儿”或“ 不对味儿”,“贴切”或“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更深的感受。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出口时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加直观,因此,由于我们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诵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 (2)朗诵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出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诵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出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就召之即来,妙手偶得。这一切是仅仅通过分析、讲解文字作品所不易得到的,也是只靠眼看手写所不易达到的。 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当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语言表现力的提高,完全可以使“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和“七步为诗,出口成章”

读书活动总结 “我是朗读者”初次效果展示

读书活动总结“我是朗读者”初次效果展示自从上周我校读书月活动启动以来,系列活动之一“我是朗读者”一直在各班火热进行着,每个班级选定一篇班级共读篇目,在小组内展示朗读或者在小组的qq群里发送录音,每天评选小组的朗读之星,学校不定时的抽查各班的朗读开展情况。 今天下午是学校的第一次验收各班朗读效果,随机抽取了每个班级的一号,这二十多名同学集中在学校会议室里,首先欣赏了准备参加区里朗读复赛的四个学生的朗读,这四个孩子落落大方的仪态,抑扬顿挫的朗读,以及恰到好处的表情和动作的辅助,给前来参加展示的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目标。 接下来是各班选手的展示,有了榜样的作用,他们也在尽量的学习模仿,每一个选手展读完毕,指导老师都对他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几个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一起交流讨论,大家一致对学生的朗读的给以肯定,并对我校下一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工作进行了研讨。 这二十多个同学的朗读都特别流利,证明了我校各班的朗读指导的开展已经落到了实处。在这次展示中也反映一个现象,就是大家在有感情的朗读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比高年级的孩子更好,更能放得开,他们敢于用肢体动作或者面部表情来表情达意,另外,他们善于模仿指导老师的语气和语调和动作,而中高年级学生相比而言则有些含蓄含羞,有顾忌不敢表现,所以低年级的朗读效果明显高于中高年级。 回想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

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如情,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认真总结、循序渐进,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学生朗读目标

学生朗读目标 《新课标》中对中学语文“阅读能力”这一目标的规定,让我们悟得朗读是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基本功。美文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目标如下: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通过朗读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与经典同行,让经典浸润人生。 3、在朗读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于朗读的行为习惯,具体朗读时的要求如下: 一、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 二、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 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反复吟咏。 三、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朗读时要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读出读物的形象感、意韵感和情趣感。通过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如梦令阅读赏析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①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⑴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3分)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4分) 参考答案: 10.(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景物特征1分,答道“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反衬门内之凄清,将诗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情

感2分,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1分,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1分。] 【附2:诗歌简析】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遥夜”即长夜,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紧接“沉沉”的叠字,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一句尤妙在“如水”的譬喻。是夜长如水,是夜凉如水,还是黑夜深沉如水,作者不限制在何种性质上相“如”,只说“如水”,让读者去体味。较之通常用水比夜偏于一义的写法,有所创新。次句点出地点。“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憩宿之所,一般都远离城市。驿站到夜里自是门户关闭,但词句把“风紧”与“驿亭深闭”联在一起,则有更多的意味。一方面更显得荒野“风紧”;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即使重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驿亭”本易使人联想到荒野景况以及游宦情怀,而“风紧”更添荒野寒寂之感。作者虽未言情,但景语中亦见出其情。 “梦破”二字,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沉沉寒夜做一好梦,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梦破”大约与“鼠”有关,客房点的是油灯,老鼠半夜出来偷油吃,不免弄出些声响。人一惊梦,鼠也吓咆了,但它还舍不得已到口边的美味,远远地盯着灯盏。“鼠窥灯”的“窥”字,用得十分传神。它那目光闪闪,既惶恐,又贪婪。昏暗灯光之下

朗诵的意义

朗诵的意义 朗诵的意义 文字作品是诉诸视觉的,可以反复看、经常看,无疑是一种优势。可是,看,仍有一定局限,除去 一目十行的粗读不说,就是细读,也只是凭借一条渠道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远不如多条渠道来得深刻, 这正如看舞台演岀比看文字剧本收益更大,道理是一样的。朗诵,不但要看,反复看,还要变为有声语言,同时,更须要认真领会、准确表达文字作品的语词涵义和精神实质。这样,对体味作品就提岀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入体味中所得到的也就更多了。通过朗诵,自会发觉“对味儿”或“不对味儿”,“贴切”或 “不贴切”的问题,于是再看、再体味、再读。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文字作品的更深的理解、 更深的感受。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诉诸声音之后,声音岀口时所表达岀来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文字背后的,更加直观,因此,由于我们朗读者的再创作,听者可以比自己去看文字作品体味更深,他的判断、品评也就会更为切实。这样看来,就使我们认识到: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着朗诵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更深的去处。 (2 )朗诵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为有声语言运用与追求奠定了基础,为用有声语言表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性、 艺术性提供了依据。朗读者如果不能把内心的依据通过有声语言体现岀来,传达给听众,就说明他不具备 一定的语言表现力。朗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表现力,才可能把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形之于声。因此,朗诵就应该包含着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诸如层次感、主次感、对比感、形象性、逻辑性、丰富性;都要体现在有声语言中。 由于对文字作品的深入体味,那准确的词语慨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 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总是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而用有声语言将这些表达岀来的愿望又迫使我们不能不合理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岀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文字写作,或者对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学习运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贮存了许多可

朗诵表演课程实施方案

朗诵表演课程实施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朗读表演课程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前言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喜欢诵读,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头晃脑。饱含深情的吟咏能使人入情入境,能使人更加深入的感受文章,感受作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小学生朗读表演能力愈来愈受到重视,良好的朗读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我校立足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未来人才的需要,开设了《朗读表演》这门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1.朗读表演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演、情感表达综合素养为宗旨的课程。 朗读表演课程将在已有的语文朗读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朗读表演训练和发展语言能力,有效的培养孩子敢于表现自我的胆量,乐于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朗读,训练学生语言表现的准确性、艺术性,培养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良好的艺术素养,健康的自信心。 2.朗读表演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注重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 朗读表演是一门以语言感悟及再次表现能力为训练目的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就要从学生想读、敢读入手。因此,朗读表演将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态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上好朗读表演课,学中乐,乐中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表达自信心;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朗读表演情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训练的过程,主动构建起朗读表演技巧、表现艺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表现艺术及朗读表演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理念。

如梦令李清照精全阅读

如梦令综合练习李清照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 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 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答案】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有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故选C。 二、诗歌鉴赏 阅读《渔家傲》和《如梦令》,完成下列小题。 1.结合诗歌内容和链接评价,应填写在①②两处的一项是() (链接评价)梁启超在评价李清照的①这首词时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其中,“苏辛”指的是豪放派词人②和辛弃疾。 A.①《如梦令》②苏辙B.①《渔家傲》②苏轼 C.①《如梦令》②苏轼D.①《渔家傲》②苏辙 2.在《渔家傲》和《如梦令》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如梦令》中“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又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1.B 2.试题分析:《渔家傲》一词写梦中海天相接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

反复朗读的意义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评析]: 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

朗读训练活动总结

普通话培训之朗读训练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以帮助老师们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这一项主要是针对普通话测试中,选择、判断测试使用。而我们北方方言区此类题多已拿掉不考。老师们只需在进行命题说话测试时,稍加注意即可。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把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用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其中低年级的要“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这里提出的朗读有效性指学生对有无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 2、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从而达到美感、乐感、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诗歌朗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初步掌握诗朗诵的基本技巧 3.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 掌握确定朗读基调,并把朗读很好的融入到音乐中 教学难点: 1.用所学朗读技巧在诗歌朗读中充分的体现 2.对其他同学的朗诵进行鉴赏并提出见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妙文欣赏----评论 第二环节: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XX同学带给我们的感动文章,也听到了XX同学精彩的评论。是啊!孝敬父母就应从现在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哪怕是在学校打给家里电话中的一声问候,哪怕是回家后给父母沏一杯香浓的热茶,都会让父母为之欣慰,欣慰孩子已渐渐的长大。不要等到父母洗尽铅华,再讲孝敬父母,再行动却为时晚矣。怪不得,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中这样的说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说起诗歌,做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诗歌的朗读在我们的普通话教学中又是重中之重。接下来的四种文体的朗读训练,诗歌,散文,故事,小说。诗歌是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基础训练。所以这节课我们所学的主要内容是诗歌朗读训练。 朗读诗歌必须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流露,诗歌在里面是占很大一部分地们的,如果我们对诗歌的朗读能上一个台阶的话。那再读散文,故事,小说便如鱼得水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所讲的知识: 朗读的过程分为四大环节: 1.熟悉作品 熟悉朗读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理解作品 分清朗读对象确定朗读目的 把握朗读基调设计朗读符号 3.感受作品 形象感受逻辑感受 4.表达技巧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而其中表达技巧当中的节奏可分几种类型 1.高亢型2.紧张型 3..轻快型 4.低沉型 5.凝重型 6.舒缓型+

谈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谈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标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能言会读。这个会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教师朗读功底要扎实,朗读时要绘声绘色富有感染力。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 因此,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必可少的,下面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性教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理解语文“读”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学者对语文的“读”的理解甚是深刻。大文学家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也认为,一篇文学作品如果不经过认真的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是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挖掘,才能体现文章所表现的意义。由此不难发现,前人都把“读”提高到前所谓有的高度。一篇再优秀的作品,一本再先进的教材,没有读者的用心“读”或“朗读”,都将失去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可见其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朗读,并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朗读时,教师应专心地听,朗读之后,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 二、朗读形式应多种多样,避免单一性 1、教师课堂朗读。教师朗读之前要认真地透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思路、语言轻重、节奏快慢等,朗读时要做到声情并荗,“读”出作者心声,以便吸引学生认真领会文本意义。有些课文,特别是初中语文教材,文中生僻字较多。针对一些学生课前不预习的现状,教师有必要对课文进行朗读、解读。即在朗读时,对文中的生僻字,给予字音、字义的诠释,以便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和理解课文。

丰富诵读方式,提高诵读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015846292.html, 丰富诵读方式,提高诵读效果 作者:马海燕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19期 【摘要】英语诵读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帮助学生们积累丰富的英语课外知识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和原作者进行对话,体会原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诵读,学生们可以了解英语语言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了解西方历史上的灿烂文化。通过诵读,学生们可以接触大量的英语语篇,并在诵读的过程当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会地道的英语表达。本文将结合职高英语诵读方式较为单一的现状,分析职高英语诵读方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诵读方式;多样性;职高;英语 在职高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引导学生们所采用的诵读方式都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学生们对于英语诵读的兴趣不够,英语诵读的效果也不容乐观。鉴于这一教学上的缺陷,笔者认为,在职高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地拓展英语诵读的方式,让学生们真正地能够体会诵读的魅力,并取得良好的英语诵读的效果。本文将就诵读方式这一话题,探讨适合职高阶段的学生们的英语诵读方式。 一、学生齐读 齐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学生进行英语诵读的方式。齐读可以很好地鼓舞学生的诵读士气。在进行诵读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会越读越有信心,越读越有激情。同时,齐读也可以帮助学生们降低在诵读过程中的难度。在学生们进行齐读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指导他们尽量放出声音去读,并且速度要尽量慢,将每一个词都发准确,将每一个音都发圆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还可以激发出学生们的诵读热情。比如,对于英文著名的诗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齐读,并且要一边读,一边去体会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在进行“The Road Not Taken”这首诗歌的鉴赏教学时,所采取的便是引导学生们进行齐读的方式。学生们一边读着下面的诗句,一边体会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人生的态度想法: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提高一年级课文朗读实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一年级课文朗读实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1、开题时间: 2、地点: 3参加人员: 4、主持人: 程序 一、主持人宣布开开题仪式开始。 二、校长致辞。 三、副校长做开题动员报告。 四、本次被立项课题主持人、代表各课题人员做课题论证报告。 五、专家讲话。 六、专家进行开题论证。 七、专家做科教研讲座。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一)、提高一年级课文朗读实效性研究。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朗读问题。 (1)把握好速度及适当的停顿; (2)读好“轻声”、“儿话音”及变调等; (3)读好标点,建立句子概念。 (4)读好长句,学会换气和停顿,形成语感。 (5)读好词语,杜绝唱读。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1、先让学生读准拼音,奠定朗读基础。(尤其是针对一些方言区域来的孩子,要练习好n、l、f、h及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2、读好好段、篇,指导感情读文。 3、“情”、“趣”结合,提高朗读信心,激发兴趣 4.形成朗读教学。 (三)、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指导打好基础。 3.教育调查法: 了解学生各自特点,为分组做好准备,设计调查表,调查分析学生心中理想的分组方式,并提出自己的分组建议; 4.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具体步骤,最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5.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6、经验总结法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在教 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四)、课题组织、分工 1、课题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制订研究方案,具体实施各阶段的活动,并负责收集、分析、整理活动材料。 2、课题组成员:李华负责调查学生对朗读学习的兴趣程度,记录材料,分

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方案

陈家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标: 让小学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与小学作文教学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努力实践武当路小学的办学理念: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实施途径 (1)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由各班语文老师负责该课程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2)把路队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让每个班诵着经典回家。 (3)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三分吟诵经典诗文。 (4)每日早读时间7:50——8:00,进行十分钟的诵读活动。 (5)把经典诵读与写字课结合起来。

(6)把经典诵读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音乐课上唱经典,美术课上画经典。 (7)把经典诵读与德育结合起来,利用班队会让学生诵读经典,并对照经典评价自己的言行。 (8)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说明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内容、要求等,取得家长的配合,把经典诵读从学校引向家庭,要求学生在家读经典,家长与学生一起读经典。 (9)组织经典诵读公开课、示范课,提高经典诵读课的教学效果。 (10)黑板报、宣传栏要开辟“经典诵读”专栏,营造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让师生们在休闲娱乐之余,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提升师生的文化修养。 (11)小雏鹰广播站在下午2:10分开始轮流播放《三字经》、《弟子规》、古诗等内容,营造诵读氛围。 (12)组织3——6年级学生编写经典诗文手抄报。 三、活动形式: (1)诵读:以读经典、背经典为主要形式,让学生日有所诵,大量积累。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

小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品质,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班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又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的各种习惯都很差,我觉得《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育人教材。它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首孝悌、次谨性、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才学文。”这些基本人做人处事的道理,同时说明学知识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我利用课余时间让我班的学生诵读,并按其中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比如,我班有个杨超文的孩子,年龄不大,特别聪明,就是不爱护书本,一本新书在手里几天就变得又脏又乱,究其原因是他经常、乱拿乱放,于是我让他背“列典籍、有定位,读看毕、还原处。”不光要能背,还要能讲出这句话告诉他的意思,从此他就“照章”行事,每当有学生出现乱丢乱扔现象时,我就让全班孩子将上面那一句背给他们听,这方面的坏习惯就渐渐改掉了。当我们的孩子坐姿站姿不正确时,我就让他们背诵“步从容、立端正......,”;当我们的孩子过分讲究吃穿时,我会让他们时时以“以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提醒自己。经过两年的诵读实践,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与同年级孩子确实有不同之处,得到学校一些老师的认可,还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和赞同。不同的读物里面有不同的知识,能懂得许多课本上或家长老师讲到的之外的道理。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起蒙》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我班的孩子一年级下学期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一学期下来即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在我班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一两万汉字,如果仅和学课本相比,相当于超过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自然为孩子阅读其他书籍时扫清了许多字词障碍。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我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上学期,孩子们用了一半的时间学习课本,一半的时间在诵读经典,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记诵了接近一百首古诗词,还背下了《笠翁对韵》,因为孩子们背得多了,逐渐从中找到了乐趣,也找到了记

朗读的好处

专家谈朗读 朗读的好处 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读物的形象感、意韵感和情趣感。 疯狂朗读好处多 疯狂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长期坚持诵读,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诵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疯狂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 疯狂诵读的结果就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

大声朗读的十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开发右脑。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是能改变学生的性格。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三是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变差生,大多数的差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五是大声读,因为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 六是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七是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八是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九是大声读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比如数学的解题如果有了大声读,效果一定更好,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十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