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蓝色经济增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孔令人

发展蓝色经济增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孔令人

发展蓝色经济增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孔令人
发展蓝色经济增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孔令人

发展蓝色经济增创广东经济发展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这四大世界难题的困扰甚至冲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的未来希望在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0.2%、水资源96.5%的海洋与国家安全和权益维护、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海水中、海(洋)底地表(海沟、洋中脊等)及其地层下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都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休戚相关,海洋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许多海洋国家正竞相加大投入力量,把研究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促进人类发展与海洋生态的和谐相长列为基本国策,并日益强化自身的海洋国土意识,在战略、政策及体制上进行探讨和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求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这一切都揭示着:世界“海洋热”正在到来,蓝色经济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面向海洋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杞人忧天”,积极应对,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为它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广东未来的发展。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再认识进一步加深,世界各海洋国家和地区也在各自加强着对海洋经济运行的管理、监督、评估和保护,并在宏观上把握对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海洋产业的结构调整。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提出蓝色经济概念。由海洋经济到蓝色经济,体现了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与传统的海洋经济相比,蓝色经济有着更加科学、更加深刻、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更加注重于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海陆统筹布局、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海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强化生态建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

一、中国已将国家海洋事业提升到国家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核心战略层面

本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洋事业高度重视。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十七大又提出“发展海洋产业”的战略要求。为此,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国家“十一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

击和挑战,也为我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的挑战和机遇幷存的历史时刻,我国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老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生态交互失序等问题的困忧,因此,将沿海打造成蓝色经济区,促进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抢占、建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制高点,更好地保卫我国的海疆国土和资源,保障国家安全,大力发展沿海省市的蓝色经济,已成为国家发展大战略。

从2008年2月起,国务院布局沿海各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先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2)、《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8)、《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12)。2009年又有《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09.3)、《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意见》(2009.5)、《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6)、《(珠海)横琴发展规划》(2009.6)、《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7)。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大多数的评论中重点解读为与台湾发展经济、共创双赢、共同打造“海峡经济区”,几乎无人提及它也是我国沿海各省

市联动,大力推进蓝色经济这一更大的国家大战略的重要一环。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强调。

二、发展蓝色经济已成为沿海各省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表明瞭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谋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海洋利益的增多和国家海洋战略的深化,我国正在转型为海洋文明型国家。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海洋,目前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海洋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就中国而言,在陆域国土不到30%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以上的人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还在继续),创造着7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吸引着80%以上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着90%以上的出口产品。因此,中国的未来在海洋,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各省、市肩负着进一步发展蓝色经济、加快培育这一新的经济制高点的任务,肩负着在国家大战略的规划和指导下,配合国家各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好、开发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以及争取并维护好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

应有权益。

承载蓝色经济发展的经济区是以海洋、临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广东省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和自然禀赋以及海洋经济的规模也位列沿海各省前列。广东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气候区。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物质循环迅速,有利于陆地和海洋形成一个旺盛的、强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广东省濒临南海的33个市、县共有陆域面积59119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33.23%,其中沿海乡、镇、区面积17314平方公里。而广东的海洋国土属南海的一部分(也是没有国际纠纷的部分),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578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长3368公里,占全国陆岸线1/6强,在全国沿海省市占第一位。沿岸10米等深线以浅的滩涂面积约300多万亩,也居全国第一。海岸系数0.032公里/平方公里,有海岛1431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759个(全国是6500多个),几乎全在海域水深40米以内,岛屿岸线总长2414公里,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广东省海洋总产值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1/5。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是捍卫我国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重镇,它面向东南亚,扼来往西太平洋至印度洋的交通要冲,即是我国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国沿海南北航线的必经之地,是物流、人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通道,具有优越地理区位优势。广东省海洋资源潜力巨大,类型丰富,自然环境优越,为海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广东省也已具备了加快发展蓝色经济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要素,正向海洋国土综合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培育出众多涉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自199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共召开了六次“广东省海洋工作会议”。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能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5,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措施有力是分不开的。近几年,省政府又陆续发布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广东省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今年3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现在又开始在研究起草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2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草案)》的实施办法,为海岛保护、有法可依的开发海岛制定立法保障。

广东省作为经济强省、海洋大省,有着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海域,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在当前全面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时候,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高潮中,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将海岸线经济、近浅海产业逐步延伸到深海,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并为国家的海洋事业的战略调整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大战略在南海区域的实施,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国家海洋战略的顺利实现作出贡献。

三、海洋文明是蓝色经济的基石和发展倍增器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考虑、谋划我国蓝色经济与海洋事业发展,不仅要看到海洋所藴藏的丰富资源,还应有更深刻的世界眼光,更高层次的思考,更大的思想胸怀和发散型思维,要用经略海洋的发展思路来构筑我国的海洋战略,而海洋文明作为蓝色经济的基石和发展倍增器,其勃兴与创建,更应是这一战

略的重要一环。

海洋文化源于海洋,是人类与海洋互动中对海洋的认识、利用的结果。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海洋予取予夺,到现在开始认识到在海洋的开发利用中要保护海洋,认识上的飞跃进一步提升着海洋文明更为灿烂的内涵。人类的这种执着追求和海洋的博大变幻无穷,铸造了海洋文化不断进取和提升的探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正是沿海各省市,其快速发展与固有的海洋文明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正是沿海人民长期受海洋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变革图强的思想,探索冒险的精神,全面开放的理念,吃苦耐劳的品格,支配着人们去不断地开拓创新、寻求发展。中国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海洋,没有强大的海洋科学事业,没有强大的海洋经济,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在全球“海洋热”之际,我们要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蓝色经济,这离不开对海洋文化的再认识、重视、弘扬和发展,建设成海洋文明型国家。

在中国沿海,我国海洋文化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而丰富深厚。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潮流的今天,如果缺失对海洋文化的再研究和

体验,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可能会付出更多的代价,走更多的弯路。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有助于探索科学发展道路,有助于借鉴世界海洋强国成功经验,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我们在认真研究海洋文化时,对其产生、发展、特点、内涵,对其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其表现和各种类型,其继承与创新,所有这一切与人类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演变路径,从而去探索、把握和催生适应新时代的海洋文明。广东是我国各省市中海洋文明底藴最为深厚的省份,是最能把先进的海洋文化吸收、创新并融合到中华文明之中的地方。通过加快发展蓝色经济,更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海洋工业文明,继而影响内地的思想解放,为我国向海洋文明型国家的转型和定位做出新的贡献。

四、对广东发展蓝色经济的思考

(一)广东具备发展蓝色经济的坚实基础

1.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禀赋

南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主要受季风活动及地形的控制。广东的海域虽位于南海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但仍是亚热带性海洋。其东

北部海域是著名的黑潮暖流和南海暖流的主要活动区,而且红海湾和万山群岛外海又是重要的上升流区,加之珠江、韩江等众多入海河流、海水的营养物质丰富,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高,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海域广阔,既有深水海区,又有浅水海区和沿岸淤积迅速的海滩海涂,岸线曲折,多港湾,河流众多,径流量大,岸滩发育,滩涂面积大,是可贵的后备土地资源。南海有锰结核生成,滨海矿产多,发展高科技产业大有可为。南海北部油气资源丰富(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去年,又发现了储备巨大(十亿吨)的可燃冰。广东海岸呈现岬湾相同格局,岸线显得比较曲折,有大小港湾120多处,不仅是发展浅海和远洋捕捞以及海水养殖的重要基地和旅游胜地,而且也是内陆通向海洋的门户。

2.绵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和人缘优势

广东沿海地带的居民,自古以来兴渔盐之利,并有悠久的海上贸易传统。他们的海洋意识强,吃苦耐劳,富有拼搏精神。他们“以海为家”,向海洋索取,在海边繁衍生息,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海洋文化。历史上广东沿海市县自然灾害多,人民生活贫困,为寻谋生之道,往往背井离乡,出洋谋生,因而也成为

国内华侨和华裔人数最多的地区。在全世界4000万华侨、华裔中,2/3以上祖籍在广东,除港澳外,分布于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在当地事业有成,随着祖国日益昌盛富强,纷纷到祖国大陆发展,首选地就是改革前沿的祖居地——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文化的高速发展得益于这方面的优势颇多就是明证,这也是广东发展蓝色经济的优势所在。

3.强大的海洋产业经济

广东省是经济强省,也是海洋大省,其海洋经济产值已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特别在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仍有自己的优势。目前,广东已形成以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五大海洋产业为主体,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全面发展的海洋经济体系。近年来,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有力有为的领导下,万众一心,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蓝图,大力发展沿岸经济,钢铁、船舶、涉海大型装备、石化、港口建设、高速铁路、公路等纷纷做大做强,这些重大建设与发展蓝色经济相辅相成,陆海联动,相得益彰。

(二)发展蓝色经济,广东的海洋战略必须再定位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面临着的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日益显现,全球气候变化的世纪难题,海洋经济让位于蓝色经济。我国沿海各省市不断加强对发展蓝色经济的扶持力度。广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的先发优势逐步减弱,表现在海洋总产量增幅明显落后于其他省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在全国排名不占明显优势;广东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1.41亿元/公里,排名第六(居中游偏下),远远落后于上海(23.77亿元/公里)和天津(11.72亿元/公里)。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省海洋经济过渡到蓝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1.“三个转变”的战略思想

(1)从传统海洋开发到现代海洋开发的转变。开发重点从渔业、盐业、运输、造船转移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广泛吸纳、培养涉海科技人才,扶植科研院所,培育海洋高科技术型产业和产业开发如制药、海水增养殖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可燃冰等。

(2)从“以海养海”到“以海补陆”、海陆共同发展的转变。既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力及开发新产业,又要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海陆比翼齐飞。

(3)从粗放型开发到生态式开发转变。生态式开发即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强调各经济现象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使社会各经济要素得到合理的组合,不求“单项”最大,只求整体最优、最可持续,使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发展始终处于协调、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维护生态平衡;按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物质循环式的开发利用。

2.产业优化的战略思想

广东海洋产业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海洋产业技术装备落后,高新技术应用率不高(据说科技贡献率仅为30%,而海洋强国则达70%以上)。海洋养殖生物安保理论已成为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良种化和设施化是海洋农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提升海洋农业(牧业)高端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完成海洋农业向良种化、工程化、规模化、安全化、精准化和产业化的技术跨

越;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保障海洋农业食用安全;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亟待发展高效育种及遗传管理技术、工程化和健康养殖技术、病害预报与防控技术、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产品深加工、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研发技术、环境质量信息与预警预报技术。

(2)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不够理想。如滨海旅游业、油气勘探、开采、加工等。国家对南海深水资源开发给予瞭高度关视,温家宝总理2006年春节在视察石油企业时指出,油气资源开发,要“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准备南部、突破海上、加强国内、开拓国外”。而“突破海上”,就是要突破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针对南海的区域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开展有针对性专项工程技术研究,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形成南海开发所需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快深水勘探开发重大装备建设,将重点放在深水钻完井工艺技术、深水浮式平台技术、深水管道和深水立管技术、水下生产系统技术、天然气水含物开发技术等方面研究。我省在这些方面都应争取积极参与,特别在深水装备方面的研发、生产布点等。

(3)第三产业发展(目前已占50%左右)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特别是海洋信息谘询服务、金融业、公用事业等。

(4)海洋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工作机制还应进一步健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摆脱资源消耗型生产方式,解决行业间用海矛盾突出,海洋开发的整体效益差等问题。

解决之道应在于政府间各主管部门加强协调和指导,促进开发与保护同步发展,加强宏观管理,提倡海陆一体化开发,优先全局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综合开发效益,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3.“科技兴海”的战略思想

广东近二十年来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但在新形势、新的目标下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除继续大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海洋高科技并应用于培育新的海洋产业外,还应由政府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参与相关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特别是(1)海洋生物资源调查;(2)海洋能源、资源调查,包括其分布、开发技术;(3)海岛资源开发,包括军用、民用、军民共用,岛上、水下等;(4)海岸带和海岛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围填海、连岛工程(如造桥)乃至海洋工程对其环境等的长远影响,无人居住的海岛开发、保护等;(5)海洋资源评估技术;(6)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开发;

海岸带区域大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估;(8)临岸区域水资源开发、保护以及环境优化等。

4.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17部分指出:“海洋环境(包括大洋和各种海洋以及邻接的沿海区)是一个整体,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国政府承诺执行国际首脑会议决议,率先制定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正式把海洋可持续利用作为海洋工作的指导思想及21世纪的战略原则提了出来。所以,广东发展蓝色经济要更加注重并遵循这个战略原则。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在省政府设立一个专门领导、协调全省海洋事业的领导小组,抓紧制定和实施全省蓝色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各主管部门履行综合管理、协调监督职能,使海洋渔业、港口、运输、海上石化、天然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协调发展,发挥整体协调发展、综合开发与保护的新优势。

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大力引进、培养涉海科技人才,依靠“科技兴海”战略,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纵向协作、横向联合,组织省内外海洋科研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驻粤相关央企联合攻关,形成广东省发展蓝色经济的科研、科技服务体系,抓住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

3.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及五年计划时,要“海陆一盘棋”,加强可行性研究力度,从提高全省海、陆一体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综合统筹,大力保护海洋资源,加强平时的综合管理、监督的制度设计,做到开发、利用、保护同步。

4.海洋自然灾害对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影响最为直接,危害极大。南海是全球台风活动最频繁的海区之一,对广东沿海有影响的每年平均有12.7个,其中登陆的每年平均3.6个。有时风暴潮若与天文大潮的高潮相叠加,危害更大,对海上作业威胁不言而喻。广东省海岸带和海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南,特别是粤东一带海域和陆地,都要给予重视。因此,建立和健全海洋监视,监测网络,逐步从近海走向深海,全力配合国家建立天—空—海面—水下—水下地质层多维观测平台网络建设,实现气、海观测

数据共享、设备共享,特别要加强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利用最新科技产品完善、增强防灾救灾体系,提高预警及应对灾害能力。

5.加强立法,推进依法沿海进程。加大海洋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机构、落实编制、保障供给。

6.拓宽渠道,拓宽门槛,引进民资、外资,加强与国外同行、同业的联络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实行跨行业、跨地域合作,共同参与开发海洋高新产业。

7.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服务蓝色经济的发展。发展蓝色经济的沃土是海洋文化。海洋连接着世界大多数国家龢民族,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来往的重要途径,在相互交往中,不同文化发生对峙碰撞、兼容互补、借鉴再生、形成了海洋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同地域的人民通过海路相互进行物质交换,如中国古代就已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海洋文化藴含着频繁互动的交流性;不同文化的融合,养育了人民兼容并蓄的思想,对外开放的心态和走向世界的开放性。在人类通过海洋进行交流,在涉海实践中又使得其包容性、交流性、开放性等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成为沿海各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基础,

海洋强国的思想、理念、精神的强大支撑。在当今文化经济并妍齐放之时,有关海洋的历史文化、商贸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文化艺术、体育文化、科技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文化等,有的古已有之。如今枯木逢春,推陈出新;有的方兴未艾、前景广阔,随着蓝色经济的崛起,必将使海洋文化大放异彩,并成为人们创新的观念和思想内涵。

(孔令人)

2009年12月7日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战略重点

《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战略重点》课程考核答案 一、单选题 1、40年来,广东改革开放事业开创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破冰开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0万亿元、年均增长12.5%,连续多少年位居全国第一? 30 2、广东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10左右,上交税收约占全国1/7,地方税收约占全国地方税收总和的1∕8,进出口约占全国的()左右。 1∕4 3、2019年广东经济规模突破多少万亿? 10 4、确保到______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二〇二〇年 5、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的关系。 农民和土地 6、广东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现根本改变。 10年 7、广东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的着力点是()。 实施“头雁”工程 二、是非题(每题5分,共7题) 1、2019年,广东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7.5%,已经达到了国家下达的约束性考核目标。 否 2、农业农村污染问题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之间不平衡的表现。 是 3、“三期叠加”是指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 是 4、广东常住人口规模已连续稳居全国首位12年。 是 5、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是 6、粤港澳大湾区和改革开放初期粤港澳合作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 否 7、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是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6题) 1、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缩小地区、城乡和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此我们必须要()①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②高度重视“三农”问题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④加快城镇化建设 ①②③④ 2、下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温饱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共同发展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④全面建成小康色夯实,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测试答案 (2012-02-16 17:21:09) 分类: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测试答案 标签:杂 谈 试卷名称: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考试人员:滕修福 提交日期:2012-02-16考试用时:7分钟39秒 考试得分:100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年份出现(),其中,农民收入达到14%,高于经济增长。(分值:5/得分:5) 二五时期 四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2“十二五”规划要求,战略性(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分值:5/得分:5)支柱经济 新型经济 新兴产业 经济增产 3需求问题中,我国()过低,如2010年仅占34%,而中等收入国家是60%。(分值:5/得分:5) 居民消费率 工业消费 居民购买力 消费水平 4我国实际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率接近()。(分值:5/得分:5) 14.9% 15.1%

14.6% 12.5% 5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已经进入()收入国家的行列。(分值:5/得分:5) 脱离贫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等偏上 6从外需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在()以上。而美国对外依存度20%,日本对外依存度30%。(分值:5/得分:5) 50% 54% 49% 61% 7未来5年,城乡居民将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突出以()的社会建设,提出其的十大行动计划。(分值:5/得分:5) 改变面貌 改善民生 改善生活 改进民主 8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分值:5/得分:5) 56% 49% 54% 48% 9城市化是最大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分值:5/得分:5)投资 消费 内需 外需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苏行记之一) [ 2009-9-12 18:45:00 | By: 姚华松] 推荐 笔者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网络宣传,在网上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良好氛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指导、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江苏网等江苏省新闻网站协办的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定于9月13日至18日在江苏举办。本次笔会主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家园”。承蒙南方网之邀,不才有幸代表南方网专家博客栏目成员参与这次活动,将与各路博主前辈一道深入江苏各地企业、园区、干群中考察学习和访问,以博文形式反映江苏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的社会实际,书写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60岁生日献礼。 这里,从江苏和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江苏和广东,一直都是中国版图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不如上海和香港那么惊艳夺目,但也是群星闪耀、绚丽隽永。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分别成为华东、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2008年,江苏、广东两省GDP分别达到30 024和35 696亿元,占据中国省市排名榜的第3名和第1名。在长期结合本土特色发展过程中,他们找寻到了适合各自省情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创了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其它省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苏、粤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比较 (一)江苏社会发展概况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河南,西连安徽,东

南与山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7 600.1万人。 江苏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人类聚居。6 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原始农业生产。3 000年前,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依托上海的经济辐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8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3 08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 18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遍布全省,其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科学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共计88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2.3万人,科技力量与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 (二)广东社会发展概况 广东位于岭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东临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香港、澳门、台湾、海南相望以南。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9 544万人。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 000万人,其中华人约2 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早在秦朝时期,广东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素称百越地。秦始皇33年统一岭南后建郡,隶属南海郡。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

广东省经济状况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9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468.02亿元,增长10.4%;更新改造投资1197.59亿元,增长6.3%;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05亿元,增长36.2%。商品房销售额3663.97亿元,增长45.8%;商品房销售面积6219.75万平方米,增长20.1%。分城乡看,城镇投资7522.65亿元,增长13.7%;农村投资2072.36亿元,增长36.9%。分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359.63亿元,增长10.8%;非国有经济投资7235.38亿元,增长20.5%;其中民营经济投资3545.51亿元,增长25.1%。完成经济适用房投资额13.46亿元,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84.97万平方米。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73.70亿元,增长49.8%。第二产业投资3509.85亿元,增长8.1%;其中工业投资3483.74亿元,增长8.3%。从工业内部看,九大产业投资1979.70亿元,增长12.6%。其中电子信息投资443.12亿元,增长12.8%;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投资298.73亿元,下降1.2%;纺织服装投资227.38亿元,增长3.1%;石油及化学投资317.99亿元,增长19.5%;建筑材料投资283.11亿元,增长31.6%;汽车投资128.53亿元,下降27.9%;食品饮料投资99.79亿元,增长30.7%。其中高耗能工业投资206.07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6011.46亿元,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55.64亿元,增长4.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1.29亿元,增长1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20.98亿元,下降1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700.10亿元,增长9.7%。城市建设投资818.64亿元,增长6.8%;文化产业投资432.02亿元,增长25.9%。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新改建四级以上公路3989.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7.35公里;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8740万吨。新增发电机组装机容量661.5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2123万千伏安。新增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388.39万门;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3624万户。 广东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沿海省份。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广东已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经济较为落后的边陲省份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大省,成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一、经济发展概述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广东先行一步。改革开放推动广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广东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经济年均增速高达13.4%。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达13,450亿元(约合1620亿美元),约占全国GDP的九分之一,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广东的对外贸易约占全国的1/3,利用国外资金约占全国的1/4,税收约占全国的1/7。此外,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国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广东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结构由轻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情况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情况预测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将持续8%增长率2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奇迹”,但这种8%以上的惊人速度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对此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倒是非常乐观。在2011年3月23日香港的活动上,他放言:中国还能以8%的年增长率发展20年,直到发展成两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林先生指出,用所谓的“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有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美国的两倍。考虑上市场汇率,中美也很可能势均力敌,他补充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已经赶超了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林指出,中国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起点低的优势”,因而“有可能能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但是由于2020年左右的基数较大,整体来说,曲线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年均8%左右的高增长,应该还能够持续20年,即一直持续到2030年。”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利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巨大市场规模、制度

改革仍存空间、国际环境趋向优化。这四个有利条件决定中国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平均6%-10%的速度继续增长。他表示,市场规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日本等东亚经济体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一个国内大市场。而中国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前30年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经济起飞之后,未来的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出口和重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空间和潜力巨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和该院博士生韩蓓2009年通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测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2009年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要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广东经济发展演变轨迹 建国以来,广东经济从弱到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从多角度展现广东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增长格局与机理,并探讨广东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一、广东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1、经济增长轨迹 广东改革开放前经济低平台运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快速,GDP总量从1989年起位于全国之首,2001年首次超越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在广东58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9.7%增长,计划时期(1950-1978)年均增长为6.0%,低于全国(1953-1978)6.1%的水平,经济快起快落,经济增长最高时为15.1%,最低时为-22.0%,各年平均落差有6.6个百分点,波动半距达18.6%,波动剧烈,波动系数为8.2%。改革开放至2005年,(1979-2005)GDP年均增长达13.7%,高于全国4.1个百分点,各年平均落差为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奇迹。 改革开放27年来,广东以政策性倾斜启动经济,以对外开放拓展成长空间,以体制改革作为根本保障,通过市场与投资双重拉动,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32.3倍,27年翻了5番,平均不到6年翻1番,1979年到2005年这27年间,除4个年份为一位数增长外,其余23年,均为二位数增长,其中1990-2005连续16年达二位数增长,1979-2005年经济年均增长为13.7%,这一数字远高于新加坡1970年至1978年间8.4%的年均增速,高于韩国1966年至1976年10.8%的年均增速,高于日本1960年至1970年10.5%的年均增速。新、韩、日是上世纪后50年经济增速最高的几个国家,而广东不仅在平均增速方面明显高于上述国家起飞期的平均增速,且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已经两倍于这些国家。经济总量上,在1989年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至今仍稳固继续排在榜首, 在东南亚中于2000年超过泰国,于2001年首次超过东南亚经济总量最大的印度尼西亚。

2020年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砥砺前行 尚普咨询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20年 1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报告 本报告目录: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历程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规模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环境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竞争格局 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发展前景预测 编委会负责人:陈海峰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编委会成员:执行主编: 王超 注册咨询师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 曹颉高级分析师张津菁行业研究员周思维 市场调研员

砥砺前行尚普咨询: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调研项目 2019年,根据尚普咨询对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最新调研显示。国际货运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妙门,设计如何打造中国 经济的“小蛮腰“——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低成本、高效率之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国际货运业是传统制造业和传 统消费者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核心支撑,国际货运业紧密衔接着生产与消费、原料与加工、进口与出口等诸多环节。 深圳是世界著名的生产制造中心,在对依赖空运进行运输的制造品(电脑及配件,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化工,制药 和成衣)中占有极大的市场分额。委托方位于深圳,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国际运输枢纽之一,能够提供海陆空立体接驳,为 国际航班提供高质量的货物处理服务。 尚普咨询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工作,对中国广东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对该行业的运行状态和 未来发展规律都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对广东省TOP10制造产品历年产量调查;广东省TOP10制造商研究( 名称、未知、营业、利润、出口、员工);近五年广东省进出口情况(海运吞吐量、空运吞吐量、陆运吞吐量、出口);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瓶颈分析德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构成其理论框架的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或称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布局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前两种理论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后来区域经济学家将其引伸到区域研究中。这里主要阐述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进并发展而形成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平衡增长理论和大推进理论。 (1)平衡增长理论 发展经济学家拉格那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平衡增长理论。他主张在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他认为打破贫困性恶性循环的关键是要突破资本形成不足这一约束条件,而影响资本形成不足的主要因素是决定投资预期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平衡地增加生产,在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同时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全面扩大,从而提高需求弹性,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从恶性循环的僵局中脱离出来。通过供给(投资)创造需求,以及供给函数的不可分性和市场的不可分性,是平衡增长战略在理论上的支柱;另外,它还突出地体现了对社会分摊资本的节约以及对社会各部门间分工的发展、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的加强。 (2)大推进理论 着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罗丹(P. N. Rosensteinrodan) 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念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不可分性”上:

①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在基础设施的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就具有明显的过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社会分摊资本项目往往具有规模效益,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特点,因此在初期只有大规模投资才能使其发挥作用。比如:修建发电厂与建设供电网络的关系,两者只有共同建成才能使各白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 ②需求的不可分性。 没有关联产业的互补效果,则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的困难将使单个项目的投资具有被套的风险。众多关联产业在投资决策中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彼此地为对方提供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从而共同突破市场瓶颈,形成市场需求在不可分性之中的互补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为了解决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也为了形成广大的、有保证的市场,促进经济的全面提高,必须大规模地在各个产业部门按一定比例进行投资。 ③供给的不可分性。 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的部分,而在国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用来维持消费。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是很困难的,只有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即边际储蓄率高于平均储蓄率,使得储蓄急剧上升,资本供给才有来源。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汉斯·辛格在其《国际发展·成长与转变》一书中批评平衡发展理论。辛格认为:当我们比较一国乃至一个地区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时,也许会发现各方面都己取得了一些进步。事实上在整个过程的一个短暂的期间,通常是由少数部门发展带动的。从长期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来看,实际上是一系列不均衡发展所造成的结果。1辛格的上述观点得到了艾伯特·赫尔希曼的热烈支持。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不平衡增长的理论和战略。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就无法突破,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平衡增长。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战略部门进行投资,当这些部门的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1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浅谈当前广东经济形势

浅谈当前广东经济形势 07公共事业管理1班张志良2007644111 摘要:在经过2007年冰冻、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和2008 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 发的全球经济衰,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广东GDP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1月,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299.68亿元,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不过广东10.4%的增幅,高于全国9.9%的平均数,也超出年度目标1.4个百分点。这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气候下,仍然是一个较高的增速。省统计局表示,今年以来广东经济增速保持在10.4%-10.7%的区间内,波动幅度仅0.3个百分点,表明经济运行平稳。当前,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基本稳定。从国际环境来看,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外部环境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广东经济发展的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发展仍受石油价格、政局剧变、汇率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不可预期的影响,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将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现阶段形成的消费亮点,将进一步带动和促进经济的回升,但经济的扩张也面临各种约束。所以我们要在看到当前的优势,抓住机遇谋求更大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劣势,我们要扬长避短。总之。我们要提升广东自身的素质,加强内功修为,谋求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广东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外贸 推进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失时机地把各项改革引向深入。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引进技术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紧密结合起来。要落实好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入开展粤港澳合作。要坚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逐步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改善投资环境,广东不能懈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环境的改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外商投资战略调整,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迅速崛起,吸引外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此,广东要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不仅面临着世界的巨大问题与挑战也面临着国内和国内各区域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幸好我国有着良好的经济前景,因此我国对相应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以保证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问题/对策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起基本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当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个挑战就是资源的挑战。我们的各类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是非常紧缺的。我们现在铁矿石基本上进口一半;我们原油进口接近1亿吨,已经超过了日本,居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要应对资源的挑战,包括水资源的挑战、矿产资源的挑战、能源的挑战,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节约型的经济。我们曾经说了很多建立节约型经济的思路,比如我说过中国应该提倡住比较小的公寓,比如三口之家,住100平方米就可以了,因为你的公寓冬天要烧暖气,夏天要用空调,要排放,但现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建筑趋势和老百姓的住房需求是远远超过这个标准的,这是令人担心的。要看看日本人是怎么生活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要舒适,但要比较小。可以建设停车场、电梯,但公寓本身都是比较小的 第二个挑战,中国目前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比如中国基尼系数已经非常高了,达到0.45了。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重视。但是我觉得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是在城乡的差别,而城乡的差别主要在于城市的各个要素已经货币化了,而农村没有。如果你按购买力平价,按照农村生活质量来算,中国实际上的贫富差距没有这么大,实际上我们的基尼系数没有那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已经有的人在大声疾呼,发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我们一方面要注意它,但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出来比较高,主要是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