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huGM-CSF(9-127)-IL-6(29-184)融合蛋白的复性及纯化研究

huGM-CSF(9-127)-IL-6(29-184)融合蛋白的复性及纯化研究

huGM-CSF(9-127)-IL-6(29-184)融合蛋白的复性及纯化研究
huGM-CSF(9-127)-IL-6(29-184)融合蛋白的复性及纯化研究

融合蛋白定义

融合蛋白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融合蛋白 英文名称:fusion protein 定义1: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或通过生物学和化学方法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质。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学检测和诊断(三级学科) 定义2: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片段按照正确的读框进行重组,将其表达后获得的新蛋白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 定义3:由两段或多段基因序列串联形成的融合基因表达所产生的蛋白质。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

融合蛋白 - 技术概况融合蛋白技术是为获得大量标准融合蛋白而进 行的有目的性的基因融合和蛋白表达方法。利用融合蛋白技术,可构建和表达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目的蛋白。 技术特点 融合蛋白 融合基因可在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 也可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 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时程短,费用低,是科研中的主要工具。其缺点是真核蛋白表达没有得到确切修饰;大量蛋白常常沉淀成不溶性包涵体聚合物,需要复杂的变性和复性过程;大量蛋白的分泌较困难。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蛋白翻译后加工机会多,甚至可被改造成人源型;真核细胞易被转染,具有遗传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产物可被分泌,提纯简单,成本低。 技术内容 构建融合蛋白的基本原则是,将第一个蛋白的终止密码子删除,再接上带有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蛋白基因,以实现两个基因的共同表达。具体步骤有: 1.进行目的基因的克隆:根据基因序列互补原则,设计合适的引物序列,以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不同的目的DNA片段。 2.在载体中进行重组:通过限制内切酶将两个DNA片段进行酶切并回收,然后通过连接酶将两个具有相同末端酶切位点的基因片段进行体外连接,并克隆到高表达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3.将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并利用选择标志进行筛选及测序。 4.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及表达蛋白的纯化。 技术关键 在构建融合蛋白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两蛋白间的接头序列( Linker ),即连接肽。它的长度对蛋白质的折叠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接头序列太短,可能影响两蛋白高级结构的折叠,从而相互干扰;如果接头序列太长,又涉及免疫原性的问题,因为接头序列本身就是新的抗原。 一般来说, 3-5 个氨基酸的Linker 可满足大部分融合蛋白的正确折叠的要求。有人尝试在融合蛋白间加入一段有疏水性和一定伸展性的较长肽链,如(Gly4Ser1),目的是将两者分开,以缓解相互干扰作用,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但具体涉及到每种蛋白时,需具体分析。当我们构建融合蛋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 疾病概述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是指血浆温度降至4~20℃时,发生沉淀或胶冻状,温度回升到37℃时,又溶解的一类球蛋白。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renaldamageduetocryoglobulinemia)。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以青年人及中年人为多见,女性较男性略多。 正常血清仅含微量的冷球蛋白,当其浓度超过100mg/L 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是指血中存在冷球蛋白,但无明显的

病因可寻)和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血清冷球蛋白增高者常伴有肾小球病变,称之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症状体征 1.冷球蛋白血症的基本类型分为3种: (1)单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Ⅰ型):免疫球蛋白中以IgM为 最多见,依次为IgG、IgA及轻链蛋白。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占50%),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占25%),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约占25%。这型最常见于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会错误的增加,这是因为大聚合物的形成。 在37℃时红细胞沉降率比在室温下快。C4的浓度比C3 明显降低。 (2)单克隆-多克隆型冷球蛋白血症(Ⅱ型):血清中含有一 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此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多为IgM,其次为IgG及IgA,故构成IgM-IgG型、IgG-IgG及IgA-IgG型免疫复合物。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60%~70%),自身免疫性疾病(30%)及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者占10%。这型常与肾小球疾病、感染性疾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 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mg∕ml。

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检测出部分Ⅱ型 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混合IgM[2],称为 Ⅱ-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的中间状态。MC患 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 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 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 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 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混合性)(或IgC、IgA) 疾病,“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融合蛋白标签

在蛋白质功能及结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多种方法获得纯化的具有完整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并能够正确折叠的高度纯化蛋白质。除了蛋白质的研究,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高价值蛋白质的生产也需要对蛋白质产品进行纯化。因此,科研人员和工业生产往往大量采用多种多样的表达系统来获得高表达的蛋白质,对其纯化后进行研究或加工,这些表达系统包括原核表达系统、酵母菌表达系统、昆虫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等。 如何将系统中表达的目标蛋白质与其他蛋白分离,一直是表达纯化中的一个重点。为了克服从复杂样品中纯化单一蛋白质这种困难,科学家利用生物物质,特别是酶和抗体等蛋白质,具有识别某种特定物质并与该物质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利用生物分子间的这种特异性结合能力而形成的亲和纯化技术。亲和标签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特别是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中。在重组蛋白的亲和纯化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经过改造优化的亲和标签与目标蛋白融合表达,通过一步简单快速的亲和层析,直接获得纯度较高的重组融合蛋白,已成为重组蛋白纯化的一个通用方法,具有结合特异性高、纯化步骤简便、纯化条件温和、适用性广泛等优点,为蛋白质的有效纯化提供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重组蛋白纯化工艺的开发中。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融合标签技术出现以来,亲和标签已成为一种重组蛋白纯化十分有效的工具,具有结合特异性高、纯化条件温和、纯化步骤简便、适用性广泛等显著优势。通常,亲和标签定义为对特定的生物或化学配基具有高度亲和力的一段氨基酸序列。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种类众多、功能各异、用途多样的亲和标签,极促进了对重组蛋白的有效纯化。 根据自身分子量大小的不同,亲和标签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合固定化配基的短肽标签,如His-tag、FLAG-tag、Strep-tagⅡ等;另一类是识别小分子配基的蛋白标签,如GST、MBP等。 短肽标签: His-tag:His标签是目前高通量蛋白纯化最普遍使用的亲和标签,广泛用于多种重组蛋白在各种表达系统的表达与纯化中。His标签一般为5~15个组氨酸,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 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预防】 具有XLA家族史患儿应及早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避免患儿出生。

静脉丙球的临床应用

静脉丙球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静脉丙球的介绍: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50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1952年首例报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反复感染病人以来,我们对该类疾病的理解、概念及治疗遗传性特殊抗体缺陷的产品取得显著的发展。新的基因被研究证实,揭示了疾病的特异性。从这例报道以来,免疫替代治疗被长期保留了下来。抗体和人免疫缺陷有大量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组成。尤其在近几年里,随着分子学和基因技术的应用已揭开了其中许多疾病,证实了B 细胞分化的紊乱、类别转换重组及不正常的特殊抗体的产生。不管潜在的缺陷如何,重要的治疗停留于免疫球蛋白的替代治疗,时下通过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替代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IVIG产品相似性及差异性:最初的产品起源于Cohn fraction II及由于高含量的I g G聚合体,他们只能用于肌肉注射,因此导致剂量受限,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对于预防感染是远远不够的。1970S出现用于静脉注射的产品,使大量的患者使用后能维持稳定的高浓度的I g G 以抵抗感染,但最初副作用较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大量的产品不仅安全用于静脉注射,而且剂量可加大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感染。1981年有人提出IVIG能重建ITP 患者免疫功能,从此IVIG被广泛用于自身免疫。在欧洲举行的免疫缺陷研究的第11次会议总结中,抗体的特异性、成熟缺陷、缺陷的质量、不同免疫球蛋白替代产品的比较及产品的安全被提出讨论。通过多种手段的生产和管理减少了病原的传播,使丙球的临床应用更加安全、广泛。 2. 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a.抗感染 IVIG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抗原多种功能,IVIG 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即被动免疫。 b.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1.什么是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 2..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生理作用 3.白蛋白及人血丙种球蛋白的提取工艺 4.白蛋白国内外市场分析 5.白蛋白国内外研究和发展趋势 1.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15-19天,是血浆 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 2. 3.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 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 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 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合形成易溶 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 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救命药白蛋白告急! 目前,白蛋白的唯一来源是人类血浆,由于血液资源有限,加上艾滋病、肝炎等血液传染病的威胁,白蛋白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近几年我国各大主要城市、医院相继出现了白蛋白告急的情况,迫使国家出台了多种限制性措施,同时也导致了救命药白蛋白进入走私和黑市高价交易等畸形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血液资源的进一步紧张,白蛋白的紧缺状况将日益严峻。 5.白蛋白:目前白蛋白的价格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定价,它有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制定最高的零 售价格。如国内生产的20G(冻干粉)/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609 元,白蛋白价格国内生产的10g:50ml/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 6.人血丙种球蛋白:别名:普通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球、免疫血清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7.人血球蛋白的生理作用:本品为专供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以低温乙醇法从健康 人鲜血浆分离制备的制品,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有补充抗体和免 疫调节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多种细菌、病毒的抵抗能力,主要 用于预防麻疹、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水痘等,也可用于其 他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8.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丙种球蛋白中抗体含量随来源人群的免疫状态、身体素质、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居住环境、遗传因素的不同而异,其适应证也是有限的,仅对下述疾病的防治有效。1. 预防麻疹自前麻疹疫苗广泛应用以来已很少用丙种球蛋白。 2. 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在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后7~14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保护时间4~8周,对已发病者无效,也不能预防乙型肝炎。 3. 预防脊髓灰质炎由于活疫苗糖丸的普遍应用,已基本不用丙种球蛋白。但对未接受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一、疾病概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I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是最早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早在1952年由Bruton首次发现[1],属于抗体缺陷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反复细菌感染为主要表现,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明显降低[2]。 XLA病因为编码Bruton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基因突变,导致B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无法由前B细胞分化为未成熟B细胞,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缺失或数量减少,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同种型水平明显降低[1]。 XLA是抗体缺陷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国外统计的数据,其在活产婴中的发病率为1/200 000,而在活产男婴中的发病率为1/000 000[4]。国内尚无XLA发病率的报道,最近,本中心报道了174例XLA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是目前国内最大样本的研究。 二、临床特征 由于受到母体免疫系统保护,XLA 一般要在出生后半年至2岁开始发病,早期临床表觋不典型,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感染症状。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可好转、但较易反复或造成脏器功能损害[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中耳炎、鼻旁窦炎、败血症、脑膜脑炎、皮肤感染等。感染谱以细菌为主,常见病原体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属[6]。由于BTK在T细胞上没有表达,因此不影响细胞免疫,即对病毒的感染过程反应正常,但肠道病毒除外[7],因BTK基因突变导致的胃肠道病毒感染、脑炎、脑膜炎及疫苗相关性脊髓灰质炎等均有报道[8]。另有报道,XLA患儿对支原体、贾第鞭毛虫的易感性升高,亦可并发真菌、卡氏肺囊虫感染,但较少见[9,10]。 另外,XLA患儿容易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常见)、生长激素缺乏症及甲状腺激素紊乱(见表1)。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推荐)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陈樱花综述胡伟新审校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

mg∕ml.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 检测出部分Ⅱ型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 混合IgM[2],称为Ⅰ-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 的中间状态。MC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 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 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 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 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疾病(混合性)(或IgC、IgA) ,“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免疫缺陷性疾病

第十八章免疫缺陷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概述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湿疹血小板减少免疫缺陷综合征 选择性IgA缺乏 X-连锁联合免疫缺陷病 X-连锁高IgM血症 X-连锁淋巴增生性疾病 慢性肉芽肿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概述 免疫缺陷病(ID)是指因免疫活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

胞)和免疫活性分子(可溶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免疫反应缺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也可为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当去除不利因素后,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ID);因其程度较轻,又称为免疫功能低下。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一、小儿免疫功能特点 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 胸腺和骨髓属于中枢免疫器官。 全部免疫细胞均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免疫分子由免疫细胞合成分泌。

单核/巨噬细胞●新生儿单核细胞发育已完善,但因缺乏辅助因子,其趋化、黏附、吞噬、氧化杀菌、产生G-CSF、IL-8、IL-6、IFN-γ、IL-12和抗原提呈能力均较成人差 中性粒细胞●出生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暂时升高,72小时后渐下降到4×109/L。维持一段低水平后,再度上升,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可反映T细胞数量。 ●新生儿Th2细胞功能较Th1细胞占优势,有利于避免母子免疫排斥反应 ●新生儿由于缺乏抗原刺激,CTL功能不足,产生和TNF和GM-CSF仅为成人的50% ●自然杀伤(NK)细胞在成人外周血中占10%~15%,NK活性于生后1~5个月时达成人水平 ●新生儿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细胞(ADCC)功能仅为成人的50%,于1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B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胎儿和新生儿有产生免疫球蛋白(Ig)M的B细胞,但无产生IgG和IgA的B细胞。分泌IgG的B细胞于2岁时,分泌IgA的B细胞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 ●大量IgG通过胎盘发生在妊娠后期 脐血IgM水平增高,提示宫内感染 ●IgA发育最迟,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人水平 补体和其●母体的补体不转输给胎儿,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CH50)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诊疗指南 【概述】 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于B细胞早期发育障碍所致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缺乏和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方式。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由HIGM、CD79a、BLNK等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 生后4-12月起病的反复感染,生长发育及营养落后 临床表现为反复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肺炎、脓皮病、关节炎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慢性肺病,是影响远期预后的关键。对某些肠道病毒的易感性明显增高。反复感染常致生长发育延迟。 2. 扁桃体和腺样体很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及脾脏均不能触及 3. 阳性家族史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外周血中IgG、

IgM、IgA和IgE水平均较同龄健康儿童显著降低或测不出。总Ig一般不超过250mg/dl。 5. 外周血B淋巴细胞相对计数<2% 6. 确诊需靠基因诊断。 【治疗】 控制感染:经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时应有针对性,及时采用病原学和药敏结果指导进一步抗感染治疗。 IVIG替代治疗:300-800mg/kg输注,每3-4周一次,保证血清IgG水平高于5g/L。IVIG替代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关节炎治疗:关节炎多随IVIG替代治疗好转,如无明显改善,可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一般不需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如甲氨蝶呤等。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有无反复感染及慢性感染:包括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关节炎等。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是否规范、有效: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临床情况。 慢性肺病:定期观察肺部组织结构是否正常,肺功能情况。 关节炎:负重关节及小关节有无肿胀、活动障碍。 恶性肿瘤:长程发热、骨痛、面色苍白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是指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4℃不溶解,在30℃易于聚合,而在37℃时又溶解。冷球蛋白分为3 型:I 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 或本-周蛋白组成,占25%;Ⅱ型,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分为Ig M-IgG、IgG-IgG 、IgA-IgG,占25%;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Ig M-IgG、IgM-IgG-IgA ,占50%。冷球蛋白血症可存在于许多临床疾病中,其病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混合型冷球蛋白可固定补体,易引起炎症,其作用类似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冷球蛋白阳性可见于15%~3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管损害以及肢端青紫患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通常单克隆型冷球蛋白引起大血管损害,而混合型多引起皮肤和肾脏等小血管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关节痛、感觉麻木、肌力减退等,肾脏可有肾小球损害的表现,深部血管受累可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痛等。检测冷球蛋白的方法有二:一种是定性方法,即红细胞比积管法,一种是定量法,为分光光度计法。 参考值:阴性(红细胞比积管法);<80 mg/L(分光光度计法)。 临床意义 Ⅰ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麻风、黑热病等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强克)说明书(完整)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使用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商品名:强克 英文名:Recombinant Human TNF Receptor-Ig Fusion Protein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Zhusheyong Chongzu Ren Erxing Zhongliuhuaisiyinzi Shouti -Kangti Ronghedanbai 【性状】 本品为无菌白色冻干粉针剂。 【主要成分】 每瓶含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毫克,甘露醇40毫克,蔗糖10毫克,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2毫克。用1毫升灭菌注射用水溶解。【药理毒理】 1.药理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一个二聚体的融合蛋白,包含人75KDa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p75)的细胞膜外配体结合部分与人IgG1的Fc片段,包含934个氨基酸,表观分子量约为150K道尔顿(KDa)。 TNF是机体自然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参与正常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在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的炎症反应中,TNF起着重要的作用。TNF存在55KDa蛋白(p55)和75KDa蛋白(p75)两类受体,它们均以单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表面。TNF的生物学活性取决于它与细胞表面两类受体分子的结合。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作用机制是竞争性地与TNF 结合,阻止TNF与细胞表面TNF受体的结合,抑制TNF的生物学活性。 2.毒理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静脉注射1.09g/kg剂量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未见毒性反应。猴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每周2次连续皮下注射180天15.0 mg/kg剂量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未见有明显的毒性。 【药代动力学】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和菌阴肺结核的准确诊断是结核病防控的两个难点和重要问题。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表达MTB特异的ESAT-6和CFP-10两种蛋白的融合蛋白,这两种蛋白在卡介苗菌株中缺失,可诱导特异的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以鉴别MTB感染状态。在传染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自主研发的EC,已作为新型MTB 感染皮肤试验的检测试剂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批而准予上市在当前我国结核病疫情防控形势下,EC对MTB感染和菌阴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全球结核病疫情形势 结核病是由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位列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是单一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研究结核感染诊断新技术、新方法对加速结核病疫情下降、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结核感染与发病 LTBI的定义是一种对MTB抗原刺激具有持续免疫反应的状态,但没有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证据,有时也叫结核感染。LTBI没有病原学诊断依据,只能通过检测机体的免疫反应来诊断。《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年版)将结核感染检测和预防纳入结核病预防治疗的重要内容。 结核病诊断的另一个瓶颈是菌阴肺结核的诊断,而儿童结核病多表现为菌

阴肺结核。我国发布的《WS288-2017肺结核诊断》中,将TST、IGRA 和血清抗体检测都纳入了肺结核辅助诊断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提供结核感染证据提高菌阴肺结核的诊断水平。EC是主要针对解决LTBI诊断和菌阴肺结核的辅助诊断等问题而研发的新产品。 三、现行结核感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一)TST TST是基于型DTH的一种皮肤试验%常用的反应原是纯蛋白衍生物(PPD)。我国1979--2000年进行的4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都采用TST作为儿童结核感染筛查的手段。由于PPD有200多种抗原成分,与卡介苗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有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成分,导致TST 很容易发生交叉反应。因此,TST出现假阳性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高流行地区。 (二)IGRA 机体感染MTB以后,血液中存在着特异的效应K淋巴细胞。当机体再次接触MTB特异性抗原时,效应K淋巴细胞将特异性地产生和分泌γ干扰素(IFN-γ)通过定量检测释放的IFN-γ的水平或计数,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LTBI。由于其特异度较高,在临床菌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个体确认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三)抗原抗体检测 该方法也已纳入我国《WS288-2017肺结核诊断》,作为菌阴肺结核的辅助诊断 技术。

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血清蛋白以盐析法可以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正常成人球蛋白估量为20~30g/L,超过35g/L称为高球蛋白血症。血清球蛋白浓度的升高主要取决于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而α1、α2和β球蛋白一般变化幅度较小,不引起明显的高球蛋白血症。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病因概要: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因主要为: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离不开B细胞的生长、发育、活化与增殖。某些可以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亦可促使B细胞功能增强。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详细解析: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离不开B细胞的生长、发育、活化与增殖。成熟的B细胞离开骨髓到达外周淋巴器官,接受适当的抗原刺激和T细胞提供的活化信号,并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B细胞活化成为母细胞,大量分裂增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子代细胞均可在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具有多种不同可变区的免疫球蛋白,即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的基础。此后B细胞发育成能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若因CD40L基因缺陷或其他原因造成类型转换障碍,则出现单纯高lgM血症,伴有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减少甚至缺乏。肝脏疾病时由于损伤的干细胞不能清除从肠道来的抗原,或由于门体分流而抗原直接进入体循环,大量不同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故可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病理状态下机体的自身成分以及恶性肿瘤的组分均可刺激B细胞活化,进而合成免疫球蛋白。同时,某些可以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亦可促使B 细胞功能增强,可以解释部分非B细胞来源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如Castleman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等疾病时的高球蛋白血症。 寡克隆丙种球蛋白来自于限制性激活的B细胞克隆,引起B细胞寡克隆增生的原因可能与抗原的本质、免疫系统的反应性缺失或接触抗原的组织缺少免疫活性细胞等有关。寡克隆雨种球蛋白可能属于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类型,在本质上仍属于多克隆起源,其轻链具有κ和λ两种,而不是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那样仅具有单一的轻链型。但是,多克隆和寡克隆的B细胞在病因持续存在的条件下,可发生克隆演化,某一单克隆的B细胞获得生长优势,最终可能进展为相应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上熟知的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发生淋巴瘤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40~100倍。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由结构、功能完全相同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组成,来源于同一株B细胞或浆细胞。这是由于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停滞于某一阶段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学和免疫学手段。其中免疫学检测尤为重要。一般,免疫球蛋白的多数分析测定技术都可用于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当临床上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其它浆细胞恶变疾病时,首先应该做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如果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继而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与免疫电泳,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和免疫球蛋白分类鉴定。注意作追踪观察,以助病情、疗效的了解和预后的推断。良性或继发患者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进行血清蛋白区带电泳而发现的。当疑为冷球蛋白血症或轻链病时,均应进行冷球蛋白测定或本周蛋白测定加以证实。 一、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蛋白质区带电泳是血清蛋白的经典分析方法,血清(或尿液)标本中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可明显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通过正常的电流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患者电泳图谱不一狭窄而浓缩的集中带,即M区带(图26-1),这是由于M蛋白的化学结构高度均一,因而其电泳迁移率十分一致。如果将这些区带电泳图谱扫描,还可计算出异常蛋白的含量和百分比。这种M区带较多见于γ或β区,偶亦可见于α区。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应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γ慢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应注意区别。例如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形成的β位区带,陈旧血清中聚合IgG形成的近原位窄区带,以及由类风湿因子形成的位于γ区中间的细区带都易于M区带相混淆,遇到这些可疑情况时,应进一步做免疫电泳等分析加以区别。 非分泌型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中不能检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M区带,往往呈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征,临床上却存在浆细胞骨髓瘤的表现。为明确诊断需对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进行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或提取其恶性浆细胞,经溶解后再行免疫球蛋白分析。轻链病有时血清中也检测不出M蛋白,这就需要进行尿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临床上更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明显不同,是受一些抗原刺激引起多株细胞过度免疫应答的结果。因此,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是在γ区域呈现着色深浓、宽阔而不匀的区带,易与M蛋白相区别。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免疫球蛋白的升高谱型大多无特异性,一般以IgG升高为多,可伴IgA或IgM 升高,也可IgA或IgM单独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则表现为γ区的缺失。结缔组织中多克隆丙种球蛋白增高有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升高的趋势,而肝病中的增高程度也可用来估计肝损伤的程度。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类丙种球蛋白的显著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著降低。在良性丙种球蛋白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如在单向扩散试验中出现双圈状沉淀环,则标本中可能存在某种免疫球蛋白片段的M蛋白。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多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升高,每类上升的幅度不太大,但总的丙种球蛋白水平增主比较明显。 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有时会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抗血清特异性的差异,而造成M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同,特别在使用某一株M蛋白制备的抗血清检测其他患者的M蛋白时。如能配合作用区带电泳光密度扫描,常可纠正这种误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