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早教相关问题

早教相关问题

早教相关问题
早教相关问题

早期教育相关问题

人类是迄今以来演化最具智力的高级动物,而在由动物向高级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发育出了超强的智能系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天才般的潜质,只是在大脑网络形成的过程存在一个特定的高速成长期,也就是大脑记忆体尚未储存信息的时候,从幼儿能感知外界到出生后适应环境,然后形成习惯的过程。

孩子从感知到习惯的形成这个过程的启蒙者(或传教者)将决定他的大部分脑部潜质开发程度,以及记忆体所存储信息的质量。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和责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知识作为实践的辅助工具。

1、早教是促进人脑发达的教育,所谓教育就是刺激脑神经,是神经细胞科学

人类大脑树的丰富量是由外界环境的刺激所决定的,大脑在受到外界某种刺激之后就会生成相关内分泌细胞,从而形成大脑神经;所以一个人大脑的信息量或知识量是由与反复刺激的环境密切相关,早期教育就是在人类大脑成长最为快速的时间给予适当的刺激,由此来灌溉大脑树的生长,每个分支都是信息和知识。而当大脑树一旦基本定型在来刺激就很难再生出新枝,正如一棵青翠的小树苗和一棵枯老的古树比较生长速度。

2、通过环境的刺激来开发

在幼儿早教中最好的方法是用环境来不断的刺激,而非单一的说教,积极的环境带来向上的脑细胞,消极的环境生成不健康的脑细胞。刺激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即使你没有在进行特意的教育,大脑也已经正在接收环境中的信息,而你此时要做的就是尽力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去吸收。如果孩子时常在接收音乐环境的刺激那么一定会对生成音乐细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环境的刺激面上一定要多元化,因为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思考力。

3、只要在关键时候把握,什么都能学好,指导思想要多面刺激

上面有提到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幼儿时期(一般为怀孕5个月-3岁、3岁-6岁前2个阶段),把握关键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的学习就是从此刻开始。无论在孩子兴趣定型还是没有定型的时候信息的接收都必须是多样性的,这是避免孩子养成偏激性格的关键。

4、人类的95%常识知识是在5岁前学来的

有时我们可能会很纳闷为什么有些东西我没有教孩子他就已经学会了,这就是因为他在环境中一定有接收过这样的信息并且已经存储在大脑库里面了。孩子有天生的模仿力,而他的模仿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无论任何信息他都往大脑里放,因为这对他的大脑来说是自然现象,所以在幼儿时期我们要尽可能的在生活中自然的引导他认识一些正确的常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育,尽管当时他无法解释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他的习惯,有一天他自然会理解。

5、幼儿有探索的本能,不能扼杀

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种探索新事物的本能,而幼儿则更加强烈和敏感。

从幼儿刚出生那一刻期就对任何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自己可以走动的时候就忍不住去亲身体验一下,这是一个非常符合人类发展的自然过程,此时我们不能扼杀,但要加以引导,只要是没有危险的事物都可以让孩子去体验,在体验过后在引导他去思考,

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6、身体生命、心灵生命,两个生命都要成长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放在首位的,即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身体是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保证,从小引导孩子热爱运动是未来健康身体的保证,在过程中不要害怕孩子吃苦受累,因为这只是保证成为优秀孩子的基本。心灵健康包括好的性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尤其是家庭环境这与父母有直接的关系,父母要改掉打骂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改为爱和鼓励。其次是社会环境,除家庭和学校以外他还有接触过哪些有益的活动。态度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人如何引导他去面对问题,判断问题,如何处理不愉快、面对困难等。

7、母亲大脑与胎儿大脑是一体的

当胎儿大脑基本形成的时候(大约5个月左右)就已经能感觉到外界的刺激,此时的大脑神经已经开始生长,而由于胎儿大多是通过妈妈来接收信息,所以胎儿与妈妈间会有很强的心灵感应,妈妈的情绪会直接传递到胎儿,在胎儿未出生之前妈妈就是胎儿。

8、对没有开始学习语言的孩子来说,任何语言都是外语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什么语言对他的刺激越多他就会越快学会对应语言,这同样也是因为大脑神经的频繁刺激所生成的神经细胞,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希望孩子在那个方面得到超长发展就可以多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学会一门外语更不在话下。

9、父母的生活就是早教

有些父母的生活习惯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父母在做,孩子在听、在看、在模仿,所以父母应当对自己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语言加以约束;比如抱怨、吵架、消极、不良饮食等,任何对孩子的教育都要从父母开始,父母就是他们效仿的第一榜样。

10、观念变、行为才能变,包括父母和孩子

且不说父母现在对早教的理解和认可程度,先举一个例子:为什么要通过反复的正确引导来让孩子分清是非对错呢?这就是一个观念教导的问题,因为只有孩子树立了是非对错的观念后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首先就要从自己的教育观念入手,观念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强加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孩子进入社会后才发现无法合群,而此时在回过头来教育已有力不从心了。

11、任何数学、语文、自然等都可在日常生活教育,从生活中丰富也避免枯燥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的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父母要在生活中随时发现教育的机会,这叫自然教育,也不会让孩子有任何精神负担,反而是在快乐中学习;比如走在公园里看到几只小狗在玩耍,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数一数有几只小狗,小狗人类最好的动物朋友,我要爱护他们等,在此过程中即教了孩子数学,又传递了保护动物的爱心。生活中有很多丰富的素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也叫生活教育。

12、幼儿学东西是没有难易的概念

在幼儿刚出生的脑海里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此时的许多神经都未萌芽,事物也就有了在大脑里公平竞争的权利,对大脑来说没有困难或容易之别,所以我们也不必担心孩子

会因为某些事物复杂而有精神压力,但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就会因为最先刺激信息的占领而有难易之分,此时父母就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压力情况给予适当的平衡。

13、眼睛吸收信息更快更多

我们都说幼儿一出生眼睛就像摄像机,其实成人也一样,但幼儿的存储量却是大人的数百倍,因为此时他的大脑是一个空白区域没有存储任何信息,眼睛就成了最大的传输带,会迅速获取所看到的东西,并在大脑里形成记忆,其次是耳朵和触觉。

14、大脑神经就像身体的某个物体长期不用就会退化

所谓退化也可以理解为大脑在没有足够的位置存储其它信息的情况下只能将其丢弃,因为最先事物信息的刺激会先占领整个大脑神经,此后在向其灌输信息会有些力不从心,而若要想删除原有信息却是很难,这也正是我们经常说的第一时间的重要性。

15、体能、智能、性格三个最重要的潜能一定要培养

体能、智能、性格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良优状态,从小训练孩子热爱运动,如:和孩子一起晨练;带孩子认识万事万物、生活中自然教育、潜能的开发都属智能;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对事物的爱心、参加集体活动等都属于性格的培养。

16、性格培养:坚强、坚持、勇敢、自信、爱心,良好的性格是通过许多细节培养的

培养性格就要从幼儿开始,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产生影响,若妈妈是一个没有耐心、经常抱怨的人,那么孩子将来在情绪控制上可能会有些不足。若父母具备坚强、坚持、勇敢、自信、爱心这种特质,孩子平时也看在眼里,并形成潜意识的记忆,即使父母将来教导孩子也会比较有说服力。

17、智能培养:培养孩子创新能力,任何方面都可以

创新是孩子未来独立思考的重要关键,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自然教育来引发创新性思考。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父母必须是个提问者而非解答者,即父母在很多问题上不要轻易的给出答案,而是向孩子提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过程中自然会让孩子创新解决方案;另一种是一个问题多个答案是的提问,例如:一只青蛙四条腿,有没有可能三条腿或两条腿?有!为什么?可能它被人伤害了,同时提醒他我们要保护小青蛙要让它有健康的身体蹦蹦跳跳的玩!蹦蹦跳跳的青蛙又形成了一个情景,引发孩子去想象,同时也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

18、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任何教育中实践是获得真实感受和经验最佳途径,幼儿教育更不例外,甚至作用更大。

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体验对他来说反而更具吸引力,而在很多现实过程中父母的角色通常是一个阻止者而非支持和鼓励者,在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上父母不应溺爱,尤其是隔代教育,这其实都是在弱化孩子的生活能力,家长一定要注意;幼儿时可以训练孩子对玩具的动手能力,稍大一些就可以分配一些家庭简单没有危险性的任务给她,比如扫地、摆碗筷、自己穿衣等。

19、溺爱会让孩子一无是处

在现代的社会和工作中我们发现,溺爱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伤害,比如:孩子胆小、依赖、动手能力差、不合群、爱攀比、不尊重父母及他人等都是溺爱的不良后果,这里尤

其是提醒隔代教育的长辈们。怎样才算是溺爱呢?比如:从小不让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洗漱、做家务、经常给孩子很多零花钱、从小挑食、为孩子打理一切饮食起居不给他自己做主的机会、经常满足孩子的任性要求等,将来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也容易学坏。

20、知识、信息要允许多通道了解如:电视、报纸,但要控制

在孩子摄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多通道吸收,看电视、书籍、报纸等都不应阻止但要注意的是平衡,不能沉迷,一旦沉迷就会养成的懒惰的习惯;在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方面父母可在孩子幼儿时经常摆些书籍阅读,首先用环境来熏陶孩子的潜意识,让他认为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长大后也自然喜欢读书,父母要以身作则哦!

(快速学习是听、看、触同时进行)

作者:王长川

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邮箱:394793869@https://www.sodocs.net/doc/0016213488.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