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尾松花粉的形态结构与成分之初探

马尾松花粉的形态结构与成分之初探

马尾松花粉的形态结构与成分之初探
马尾松花粉的形态结构与成分之初探

700万显微镜下24种植物花粉的惊艳之美

700万显微镜下24种植物花粉的惊艳之美 换个角度看世界:700万显微镜下24种植物花粉的惊艳之美 一:银叶树 常绿乔木,高约10米;树皮灰黑色,小枝幼时被白色鳞秕。叶革质,矩圆状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锐尖或钝,基部钝,上面无毛或几无毛,下面密被银白色鳞秕;叶柄长1-2厘米;托叶披针形,早落。圆锥花序腋生,长约8厘米,密被星状毛和鳞秕;花红褐色;萼钟状,长4-6毫米,两面均被星状毛,5浅裂,裂片三角形,长约2毫米;雄花的花盘较薄,有乳头状突起,雌雄蕊柄短而无毛,花药4-5个在雌雄蕊柄顶端排成一环;雌花的心皮4-5枚,柱头与心皮同数且短而向下弯。果木质,坚果状,近椭圆形,光滑,干时黄褐色,长约6厘米,宽约3.5厘米,背部有龙骨状突起;种子卵形,长2厘米。花期夏季

二:尼泊尔鸢尾 尼泊尔鸢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基部围有大量棕褐色的毛发状老叶叶鞘的残留纤维。根状茎短而粗,块状;根膨大成纺锤形,棕褐色,肉质,肥厚,有皱缩的横纹。叶条形,花期叶长10-20 (-28)厘米,宽2-3 (-8)毫米,果期长可达60厘米,宽6-8毫米,顶端长渐尖,有2-3条纵脉。

三:西番莲 西番莲(学名:Passiflora caerulea L.),为多年生常绿攀缘木质藤本植物,是一种芳香可口的水果,有“果汁之王”的美誉。又名受难果、巴西果、藤桃、热情果、转心莲、西洋鞠,转枝莲、洋酸茄花,时计草。

四:勿忘我 勿忘草(学名:Myosotis silvatica Ehrh. ex Hoffm.)又名勿忘我,为管状花目、紫草科、勿忘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0-45厘米,基生叶和茎下部叶有柄,狭倒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在花期短,花后伸长,花冠蓝色,小坚果卵形,暗褐色,平滑,有光泽。

花的形态与结构

第九章花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花的组成与发生 快速导航:花的组成与发生 | 花芽分化与调控 | 植物的繁殖( reproduction)是植物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形成的特性,是植物体生长发育到一的、有利于再生新个体的特定结构,繁殖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植物通过繁殖不断增加新的个传性和稳定性,随着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种类繁多、性状各异的植物世界,使物化。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 propagation)、reproduction)和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三类。 营养繁殖是植物在植株的一定部位形成新的营养性个体的繁殖方法,如可块根、块茎和珠芽的植物的克隆(株)系(clone)等。营养繁殖有利于物种保持其遗传的稳定性。农林生产中,常扦插(cutting)、压条(layering)和嫁接(grafting)等方法进行快速繁殖,保存优良种质。 无性繁殖是植物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在植株的一定部位产生具有繁殖能力的特化细胞化的细胞或孢子(离开植物体后)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原始体或能够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繁殖方融合生殖(apomixis)或无配子生殖(agamospermy),后者如菌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等有性生殖是植物体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在其特定部位产生具有性别分化的细胞(或称配胞等),通过两性细胞或配子的结合(或受精)形成合子,再由合子萌发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是植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植物界中最进被子植物在经历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并进入生殖生长,在植株的一定部位形成花芽,然发育形成果实和种子。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关,被称为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重点介绍被子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 第一节花的组成与发生 一、花的形态与特征 (一)花的形态与组成 被子植物又称为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或显花植物(anthophyta),有时将裸子植物的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其花的变化巨大,它们的形态,大小,颜色和组成数目因种而异、各不可将被子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complete flower)和不完全花(incomplete flower)两类。完全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几个部分组成,例如桃花、蚕豆花等(图9-1);不完全花 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的花,如南瓜、玉米等植物的单性花。 花是适应于生殖、极度缩短且不分枝的变态枝(Goethe ,17 的一部分,花托通常是花柄顶端呈不同方式膨大的部分,是花器官 雄蕊群和雌蕊群)着生的地方。花萼常为绿色,像很小的叶片。 形态,但其形态和结构均类似于叶,有的甚至就呈绿色(如绿牡丹 变态叶,虽然雄蕊与叶的差异较大,但在较早的被子植物(如睡莲 间存在过渡形态,此外,有的植物(如梅、桃等)经过培育,雄蕊 由叶变态而成的心皮卷合而成的,如蚕豆、梧桐等。因此,通常 态叶,雄蕊、雌蕊为可育的变态叶。 1.花柄(pedicel)和花托(receptacle) 花柄也称花梗,呈圆柱形,是连接花和茎的柄状结构,其基 养物质由茎向花输送的通道,又能支持着花,使其向各方展布。类而不同,如梨,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的花柄很长,有的则很短或无花柄,如贴speciosa (Sweet) Nakai]。果实形成时,花柄发育成果柄。 花托位于花柄的顶端,是花器官其他各组成部分着生的部位。花托的形态常因植物种类而异呈圆柱状,如木兰科植物等;有的呈圆锥状,如草莓等的花;有的凹陷呈杯状,如桃等;有的花冠、雄蕊、雌蕊的一部分贴在一起,形成下位子房,如苹果等;有的呈倒圆锥形,如莲的花;有冠之间,扩大形成扁平状或垫状的盘状体,称为花盘(desk),如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

花粉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力测定

实验一花粉贮藏及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花期不遇给杂交工作造成困难,有的园林植物可通过调整花期来解决,有的则不得不进行花粉贮藏,或者从外地寄运花粉。为了避免杂交工作失误,在使用外地寄来的花粉或经过一段时间贮藏的花粉之前,必须对花粉的生活力进行检测,以便对杂交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因此我们必须掌握花粉贮藏及花粉生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技术 一、实验目的 掌握花粉贮藏及花粉生命力鉴定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材料 百合、金鱼草、菊花等花粉。 三、仪器及药品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吸水纸、TTC(2.3.5—氯化三苯基四唑)、KI-I2、蓝墨水。 四、实验原理 花粉在低温( 0 ~ 2 ℃)、干燥、黑暗等条件下代谢强度降低,花粉贮藏的原理就是要创造这样低代谢的环境条件,从而延长花粉的寿命。 花粉的形态、花粉中酶的活性以及积累淀粉的多少(淀粉质花粉)通常与其生活力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利用花粉的形态观察、过

氧化物酶、脱氢酶的活性高低、淀粉的含量以及在人工培养基上花粉管萌发的情况作为鉴定花粉生活力高低的标准。 鉴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直接测定法将待测花粉直接授粉,然后统计结实情况。此法最准确,但需时较长,且实验结果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可在授粉后隔一定时间切下柱头,在显微镜下压片检查花粉的萌发情况,根据萌发率的高低来鉴定花粉的生活力。 2 .形态观察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的形态,根据品种花粉的典型性(如具有正常的大小、形状、色泽等)判断花粉的生活力,即形态正常的花粉有生活力,而一些小的、皱缩的、畸形的花粉不具有生活力。此法简便易行但准确性差,一般只用于测定新鲜花粉的生活力。 3 .染色观察法 1 )碘-碘化钾染色法:以碘-碘化钾溶液( 0.3g 碘+ 1.3g 碘化钾溶于 100ml 蒸馏水)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花粉被染成蓝色者表示具有生活力,花粉呈黄褐色者不具有生活力。 2 ) TTC 染色法:使用TTC测定花粉生命力的原理,主要是无色药液进入花粉遇到活组织里的脱氢酶,接受氢离子,还原成红色三苯基甲腊TTF,还原结果使有生命力的花粉染上红色,死花粉不着色;花粉生活力强弱有异,染色深浅也有不同。在28—30℃的温度下2小时以上(花卉不同染色时间也不同)。

《植物学》复习总结

马丽霞《植物学》课程教学平台(二) 06生物技术班《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复习要点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形态解剖部分主要掌握种子植物的根、茎、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发育过程。2.植物的基本类群部分主要掌握七大类群的基本特征,代表植物和起源演化。 3.被子植物分类部分主要掌握分类单位、学名、形态结构的演化规律,重要目、科的特征及起源和演化。 下面将按各章顺序进行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教学内容为:1.植物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植物科学的重要作用 3.植物界划分和植物科学的分支学科 4.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5.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二、本章思考题: 1.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什么光合作用和矿化作用?它们在自然界中各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植物对环境具有保护作用? 4.如何学习植物学? 第一编种子植物的形态与解剖

第一章种子与幼苗 一、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1.学习植物各器官的形成与发育,为什么从种子开始,为什么说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原始体? 2.总结种子的基本结构有哪些?比较有胚乳种子中双子叶植物种子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有何异同。 3.种子里有哪些主要的贮藏物质? 4.种子萌发的内外条件是什么?萌发的主要过程如何?从胚发育为幼苗可以见到哪些形态方面的变化? 5.何谓"子叶出土幼苗"和"子叶留土幼苗"? 第二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一、本章重点内容: (一)植物细胞 1、原生质体 2.细胞壁 3. 质体 4. 液泡 5. 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二)植物的组织 1.植物组织 2.植物组织的类型 3. 维管系统 二、本章复习思考题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花药的发育 二、小孢子的形成 三、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雄蕊和雌蕊是直接与生殖有关的花的组成部分,单核期的花粉(小孢子)和胚囊(大孢子),以及雄性配子(精子)和雌性配子(卵),将由两种花蕊分别产生,并进一步经受精作用,完成花的有性生殖过程。两种花蕊分别起源于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在经过细胞分裂和一系列生长发育后,形成雄蕊和雌蕊。本节和下一节将分别对雄蕊和雌蕊的发育过程,进行较详的叙述。 雄蕊(即小孢子叶)是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花丝与生殖无直接关系,它的作用是将花药托展在空间,以利传粉,同时把营养输送到花药部分,供其发育时用。花丝的结构一般简单,最外层是一层角质化的表皮细胞,有的还附生毛茸、气孔等,表皮以内是薄壁组织,中央有一条由筛管和螺纹导管组成的维管束贯穿,直达药隔。花药(即小孢子囊)是雄蕊产生花粉的主要部分,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是由4个花粉囊组成,分为左、右两半,中间由药隔相连,也有少数种类花药的花粉囊仅2个的,同样分列药隔的左、右两侧。花粉囊外由囊壁包围,内生许多花粉粒。花药成熟后,药隔每一侧的两个花粉囊之间的壁破裂消失,二花粉囊相互沟通,犹如每侧仅含一个粉囊。裂开的花粉囊散出花粉,为下一步进行传粉作好准备(图4-32,图4-33)。 一、花药的发育 最初,在花托上产生雄蕊原基,从雄蕊原基进而形成的花药原始体在结构上十分简单,外面是一层表皮细胞,表皮之内是一群形状相似、分裂活跃的幼嫩细胞。以后由于原始体在四个角隅处细胞分裂较快,使原始体呈现出四棱的结构形状,并在每棱的表皮下出现一个或几个体积较大的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核大于周围其他细胞,细胞质也较浓,

菊科怎么造句

菊科怎么造句 ⑴其中,以蔷薇科、豆科、唇形科、菊科等科品种较多。 ⑵一个小的或者缩减的花朵,特别是草和菊科类植物,譬如雏菊。 ⑶侧重介绍了禾本科、豆科、蔷薇科、菊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中抗病原真菌的活性物质的特点。 ⑷例如在十字花科和菊科的植物,柱头的外表产生乳头状单细胞,它具果胶纤维素的壁及一层不连续的角质层。 ⑸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多见于路边及田野间。 ⑹这类植物应归入菊科。 ⑺少为人知,是菊科植物在家庭过敏的潜质,如菊花,雏菊。 ⑻蜂斗菜与款冬则是菊科不同属的两种植物。 ⑼一种非洲菊科植物,特别是耳状冠毛菊属、大丁草属以及罗纳属的菊科植物,具有艳丽的头状花序。 ⑽单子叶植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分别为270种和115种,双子叶植物以豆科和菊科为主,分别为212种和54种。 ⑾为提醒广西菊科药用植物区系的特点,对该区系的基本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 ⑿金鸡菊属菊科金鸡菊属的一种植物,尤其是北美的品种,有华丽堂皇的花冠,花色常为黄,少数的呈淡紫色。 1⑶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初步确认广西有外来入侵植物114种,

从属于36科80属,其中以菊科的品种最多,有26种。 1⑷天人菊一种天人菊属新大陆菊科植物,长有大的冠状花序,由红色或黄色小花组合而成。 1⑸本文报导广州地区主要菊科杂草瘦果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并描述一新变种。 1⑹这些抗菌植物主要分布在菊科、唇形科、豆科、百合科、蓼科和伞形科。 1⑺菊花脑是指一种可以食用的菊科植物头部的嫩茎叶。 1⑻翠菊:产于中国的一年生菊科植物(翠菊翠菊属),因有引人瞩目、色彩各异的花冠而被以数种形式广泛种植。 1⑼黄土高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菊科药用植物53属、113种。 20、优势科主要有豆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蓼科。 2⑴有天然牧草42科,138属,215种,主要是禾本科、菊科、豆科、藜科、莎草科和蔷薇科的种。 2⑵按照对31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和分类学原理,我们认为菊科可分为三个类群。 2⑶对国产菊科特有属毛冠菊属的花粉形态和构造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和研究。 2⑷湖北西部菊科春黄菊族植物有9属,54种,6变种,其中药用植物14种,香料植物7种,鞣料植物1种,花卉2种,蔬菜2种,饲料4种,有毒植物5种。 2⑸栌菊木是菊科的单型属。

花粉粒的发育

第十章植物的成熟与衰老 第一节授粉与受精 一、花粉粒和胚囊的发育 (一)花粉粒的发育 1.花粉粒的发生 花粉是花粉粒的总称,花粉粒是由小孢子发育而成的雄配子体。花粉囊内的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图10-2),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花粉母细胞的一半。这四个子细胞,起初是连在一起的,叫四分体。不久,这四个细胞彼此分离,最后发育成单核花粉粒。单核花粉粒最后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图10-3)。 图10-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两种胞质分裂类型 A.小麦的连续型胞质分裂;1.减数分裂后期Ⅰ2.产生分隔壁,形成二分体3.后期Ⅱ4.末期Ⅱ5.四分体形成B.蚕豆的同时型胞质分裂:1.减数分裂后期Ⅰ2.后期Ⅱ3.末期Ⅱ4.同时产生分隔壁5.四分体形成(另一小孢子在所见的三个小孢子的后方) (引自郑相如等主编《植物学》) 图10-3 花药横切面结构图 (引自郑相如等主编《植物学》) 阅读材料11-1:减数分裂时间判断 一般植物在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期间,对环境条件变化甚为敏感。例如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正是水稻生育中的孕穗期,此时如遇干旱、低温、缺乏营养等都会影响花粉粒的正常形成,从而影响结实,降低产量,因此减数分裂时期是农业生产中加强管理的重要阶段。 为了掌握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时期,除了做压片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查外,通常可利用一定的形态学指标或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对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常可根据顶叶(花序下的叶,又称剑叶或旗叶)叶环与下一叶叶环之间的距离数值、幼穗的长度、幼穗分化开始后的天数和积温指数等来判断。例如水稻当剑叶和下一叶叶环重叠(叶环距为零)。颖花长度达到全长的55%~60%时为减数分裂盛期。小麦旗叶全部长出叶稍(挑旗),旗叶与倒二叶的叶耳距为2~4cm时为减数分裂时期。棉花减数分裂时,其花蕾长度达3~4cm,花瓣即将露出花蕊。但有时因品种、地区不同,减数分裂时期也会有所变动,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实验三 主要树种花粉形态

实验三主要树种花粉形态、花粉贮藏及花粉生命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主要树种花粉的形态,花粉储藏及花粉生命力测定的方法及其原理。 (二)实验材料与药剂配制 供测定树种的花粉、硫酸、氯化钙、蔗糖、葡萄糖、蒸馏水、凡士林、乳酸、苯胺兰、联苯胺、α一苯酚、酒精、碳酸钠、过氧化氢、琼脂等。 染色剂的配制:A 配制1%苯胺蓝水溶液。将1克苯胺蓝溶于100ml的蒸馏水中。B 配制0.5%苯胺蓝乳酸酚。先以一份酚溶解在一份蒸馏水内,然后加入甘油、乳酸各一份做成苯胺蓝乳酸酚。 固体培养基:10g的10%蔗糖(或者葡萄糖)+2克的2%琼脂+100ml 水加热至琼脂完全融化为止。用纱布过滤冷凝就得出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液:以千分之一的硼酸代替蒸馏水,加5%葡萄糖,加热溶解,最好煮沸几分钟达到消毒目的即可。 (三)实验工具 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毛笔,干燥器,小试管或指形管,脱脂棉,花粉筛,标签,玻璃铅笔、显微镜、冰箱、培养皿.悬滴载玻片。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树木花粉一般形态 (1)花粉壁:花粉有两层壁(内壁和外壁)。外壁是角质化的,有几层组成,一般为三层,表面是光滑的或者呈波浪形(凸起或者凹下),有的还具有各种雕纹(纹饰);内壁是果胶质的,花粉粒经过酸或碱处理后,内壁都被溶解掉,内壁是由透明的玻璃状物质组成的,

最易吸水膨胀。 (2)发芽沟:发芽沟是外壁上沟状的凹陷,上面蒙着一层薄膜。花粉发芽时花粉管就从这些地方长出来。发芽沟的数量对每种树木通常是一定的。一般1~30个以上的范围内变化,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经常有3个发芽沟,裸子植物只有一个发芽沟。 (3)发芽孔:也是花粉管伸出的地方。花粉发芽孔数量和形状对某些植物是一定的。发芽孔往往分布在发芽沟里,并且排列顺序对每一种植物是一定的。裸子植物中发芽孔很少见。 (4)气囊:裸子植物的某些树种的花粉带有气囊,实际上就是花粉外壁的外层的延长和伸展。气囊一般有两个,有些树种或者还多于两个。气囊一般分布在花粉两侧,近于球状或者半球状。 (5)花粉形状:不同树种区别很大,由长到园各种形状都有。花粉形态特点与吸水膨胀的程度有关,干花粉一般是椭圆形,湿花粉一般是圆形或球形。测量花粉的大小是按两个互相垂直的最短轴和最长轴进行,有气囊的花粉按三个向量(体长、体高、全长)进行测量。 2 常见树种花粉形态简介 (1)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松属的一种,本属花粉粒很高,由体和气囊组成。 属于这种类型花粉的树种有松属,冷杉属、云杉属等,因有气囊,飞行较远。 (2)落叶松属(Larix) 形状为圆形,直径为75μm~80μm,没有气囊、发芽沟和发芽孔,内壁比外壁厚,花粉较重,飞行近。 (3)中东杨(Populus berolinensis) 杨属的一种,形状为园形,外壁薄而光滑,或略有纹饰,无发芽沟和发芽孔,直径为

菊科花粉形态与系统分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菊科花粉形态与系统分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张小平, 王 琼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从菊科花粉的研究简史;菊科花粉的显微和超显微形态和结构;菊科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类 型及分类群所属花粉类型的归类;菊科花粉外壁纹饰和超微结构特征的功能与进化;菊科花粉研究 今后的主要方向等5个方面对菊科现代花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为古植物 和现代被子植物花粉的形态研究,以及花粉的应用研究包括被子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学、地质 学、古气候、古植被和古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菊科;花粉形态;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949.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43(2007)03-0326-05 1 菊科花粉的研究简史 菊科是一个包括2万余种的大科,其孢粉学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菊科系统分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菊科花粉研究不仅解决了该科中不少疑难类群的分类划界和定位问题,而且也为地层孢粉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对比资料,有力地促进了菊科孢粉学、被子植物系统演化学、地质学、古气候、古植被以及古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菊科孢粉学研究始于1890年[1],按照研究的手段、内容和深度,可以将菊科花粉的研究历史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花粉外壁外形观察分型阶段.从1926年至1945年,Wodehouse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描述了菊科各个类群代表属种花粉的外壁形态,按照外壁纹饰特征,将菊科花粉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 1.外壁光滑类(Psilate ); 2.外壁具刺类(Echinate ); 3.外壁网胞状类(Lophate ),即外壁隆起成脊和由脊围成一个个凹陷的孔,是菊科花粉中独特的类型,该类型又分为2种亚类型:(1)脊上有刺的(echinolophate );和(2)脊上无刺的(psilolophate ).由于受光学显微镜的限制,Wodehouse 未能揭示花粉外壁内部结构特征.因此他的研究结果表明菊科13个族除了Vernonieae 和Cichorieae 两个族的花粉与别的族有较大的差异外,其余11个族的大部分类群的花粉外壁外形特征有着惊人的相似. 第二阶段为花粉外壁内部结构观察分型阶段.1960年,Stix [2]借助紫外光显微镜观察经切割的花粉粒,首次描述菊科花粉的内部结构.Stix 观察了菊科所有13个族的228个代表种,揭示出花粉外壁内部结构的高度复杂性和变异性,当然其中有些变异类型和Wodehouse 在光镜下看到的外部类型是对应的.Stix 的重要发现是:菊科中很多外壁外形特征相似的花粉粒其内层结构却相差甚远,而且内层结构的差异较好地反映了植物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些差异,她在菊科中划分出42种花粉类型(Stix ,1960),但她并未将这42种花粉类型与族的分类和各类群的系统演化路线联系起来,从而探讨他们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阶段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花粉壁的超显微结构,并且结合菊科的分类系统来划分花粉类型的阶段.Skvarla 等[3]根据花粉外壁外层的超显微结构,将外壁具刺,形态相似的菊科花粉又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春黄菊型,向日葵型和千里光型.Skvarla 等人的研究全面而精细,系统地展示了整个菊科在族级水平上的花粉形态结构及其在分类和演化中的作用. 近年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菊科中很多族的花粉相继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如Lactuceae [4,5],Vernonieae [6],Liabeae [7],Cichorieae [8],Ambrosiinae [9]以及Astereae 族中的一些北美属种. 收稿日期:2007-01-30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37000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50430501). 作者简介:张小平(1956-),男,安徽泾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30卷3期 2007年5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30No.3May .2007

第七章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题库

第七章植物的形态与功能 本章主要考点 1、高等植物组织的类型,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其作用 2、植物根、茎结构的形成及组成 3、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的差异 4、单子叶植物在根、茎结构上的差异 5、叶片结构及对生理功能的适应 6、植物的生活周期,重点掌握被子植物的生活史,认识各阶段的核相变化 7、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重点掌握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其结构 8、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了解雌蕊、子房、胚珠、胚囊、胚、种子之间的关系 9、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10、导管与筛管在形态、构造、功能、分布等方面的异同气孔器的结构,气孔开关的机制以 及对CO2吸收和水分散失的调节 11、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途径及方式 12、根压、蒸腾作用在水的运输中的作用,内聚力学说的主要内容 13、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必需元素 14、植物激素的种类、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其主要作用 15、生长素的作用机制 16、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长日植物,短日植物 17、光合作用:(1)光反应与碳反应的联系与区别;(2)光合色素与光系统的种类与作用; (3)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过程;(4)卡尔文循环的3个阶段;(5)C3途径与C4途径;(6)光呼吸;(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名词术语 1.直根系和须根系 2.凯氏带 3.髓射线 4.维管射线 5.维管系统 6.年轮 7.早材 8.晚材 9.边材 10.心材 11.完全花 12.不完全花

13.心皮 14.传粉 15.双受精 16.子房上位 17.子房下位 18.真果 19.假果 20.聚花果 21.聚合果 22.世代交替 23.生活史 24.蒸腾作用 25.根压 26.必需元素 27.向光性 28.光敏色素 29.光周期 30.长日植物 31.短日植物 32.光反应 33.光合膜 34.天线色素 35.荧光 36.光系统 37.光合磷酸化 38.光合电子传递链 39. C3途径和C3植物 40. C4途径和C4植物 41. 景天酸代谢途径 42.光呼吸

我国两种特有濒危榆树的花粉形态及其地史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0年3月;27(1):77-84 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27(1):77-84;March ,2010 我国两种特有濒危榆树的花粉形态及其地史意义3 韩 雪1,2)  智颖飙1,3 33)  周忠泽1,2) 孙主义4) 杨淑宝5) 陈巧女5) 李静敏1 ) 1)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230039 2)安徽省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9 3)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4)安徽滁州林业科学研究所滁州230000 5)福建来舟林业试验场,来舟353004 提要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分布于安徽省琅琊山特殊生境条件下的2种特有濒危植物琅琊榆(Ulm us chenmoui Cheng )、醉翁榆(U.gaussenii Cheng )以及广布种白榆(U.p umila Linn.)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 果表明:琅琊榆和醉翁榆花粉粒扁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上多为近圆形,或为规则和不规则的多边形,萌发孔主要是4—6孔,位于赤道或赤道附近。外壁纹饰主要是疣状纹饰。同时研究了采样点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等,特别提供了3月份的气候因子,得出这些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研究琅琊山地区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两个特有种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醉翁榆 琅琊榆 花粉形态 古植物 古气候 琅琊山地区 安徽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60020,3067015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3043102)和安徽大学人才引进基金(06124)资助项目[The study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160020,No.30670151)and Nat ural Science Foun 2dation of Anhui Province (No.03043102)and Anhui University Fund for t 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ed people (No.06124)]. 33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 hor ),E 2mail :zhiyingbiao @https://www.sodocs.net/doc/0016215217.html, 收稿日期 200920821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9209228 1 前 言 孢粉研究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手段,能够反映 气候的快速变化,利用花粉分析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是比较科学、理想的研究方法。一个地区现代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是该地区孢粉记录研究的重要前提,不仅指示了当地的气候变化,也为恢复该地区的古环境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唐领余等,2009;李春海等,2009;万和文等,2008;陈延松等,2008)。目前,表土孢粉的定量化不仅对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研究发挥作用,而且是重建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王奉瑜等,1996;杨振京和徐建明,2002)。作为植物生殖器官重要组成部分的花粉,根据相关性原则,其花粉性状理应反映植物的演化关系、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环境(G odwin ,1975)。 我国石灰岩地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7,这些地区一般土层浅薄,土壤含钙量大,有效水供应严 重不足,导致造林绿化技术难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荒山荒地较多。安徽省石灰岩山地面积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8%。其中,皖东地区11.5%的丘岗为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面积大的地段甚至逆行演替为次生荒山灌丛。然而,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却分布着以榆科树种为主要建群种的茂盛的落叶阔叶林。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曲仲湘于1953年便对琅琊山林木现况作了分析,醉翁榆当时未记录(阎传海,1994),之后的学者对琅琊山的植被、群落演替和区系地理等研究继续做了很好的工作(骆林川和熊文愈,1989;熊文愈和骆林川,1989;阎传海,1994;傅松玲和黄宝龙,2002;郑朝贵等,2005)。琅琊山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从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质,区系表现为成分复杂、联系广泛、温带成分的比例较高等特征。琅琊山多为石灰岩,榆科植物特别丰富,如琅琊榆(Ulm us chenmoui Cheng )、醉翁榆(U.gaussenii Cheng )、青檀(Pteroceltis t at ari now ii )、榉树(Zel kov a schneicle 2

植物花形态结构解剖研究

一、实验名称:植物花形态结构及解剖研究 二、实验目的 (1)识辨数种常见花卉; (2)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和常见类型; (3)掌握描述花形态结构的基本术语; 三、实验用具 3.1. 实验材料:新鲜的金鱼草花、百合花、玫瑰花、菊花、水稻花,百合子房横切片 3.2. 实验设备:WiFi光学显微镜(Motic麦克奥迪),互动光学显微镜(Motic麦克奥迪),体视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洗瓶等 3.3. 实验试剂:蒸馏水 四、实验内容 4.1. 花的各部分结构解剖 金鱼草花的观察:在体视镜下解剖金鱼草花,自内向外观察其组成。 (1)花柄(花梗):着生在茎上,支持花朵。 (2)花托:花柄顶端着生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的部分。

(3)花萼:为花的最外一轮,萼片为(绿)色,共(5)片,萼片(分离)。 (4)花冠:位于花萼内轮,花冠由(2)片(白)色的花瓣组成,花瓣基部愈合,分离部分呈唇形,上唇(二) 裂直立,下唇(三)裂开展外曲,故称唇形花冠。花 瓣形状、大小各异,通过花的中心只有一根对称轴能 将花分成相等的两半,故属不完整花(两侧对称)。(5)雄蕊群:位于花冠的内方,共(4)枚,其中(2)枚较短,(2)枚较长,称二强雄蕊。每枚雄蕊由两部分 构成:细长的部分为花丝;顶端的囊状物称为花药。(6)雌蕊群:位于花的中央,形似一瓶装物即雌蕊。雌蕊顶端扩大部分为柱头,基部膨大部位为子房;二者之 间较细的部分为花柱。子房的基部着生于花托上,为 子房上位。用刀片将子房做若干个横切,用体视显微 镜进行观察,课间子房分为(2)室,由此可推断这 种雌蕊为(2)心皮合生的复雌蕊。 按上述内容解剖观察百合花、玫瑰花、菊花、水稻花。 4.2 百合子房结构 取百合子房横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百合的雌蕊是由三心皮联合而成的复雌蕊。 百合子房主要有子房壁、子房室、胎座和胚珠租车那个,横切面上可见有(6)个子房室,每室中可见(1)个胚珠(实

花粉粒的观察

花粉粒是種子植物的雄性配子體 花粉粒的形狀,大小,顏色,外壁的紋形, 萌芽口等特徵可作為鑑別植物種類的依據 花粉粒的觀察 Stamen Anther Filament Stigma Carpel Style Ovary Sepal Ovule Receptacle Petal The structure of an idealized flower 雄蕊 花藥 花絲

Development of a male gametophyte (in pollen grain) Microsporangium (pollen sac) Microsporocyte(2n) 4 Microspores(n) Each of 4 microspores(n) MEIOSIS MITOSIS Male gametophyte tube cell(n)(vegetable cell) Generative cell(n)(will form two sperms) 小孢子囊(花粉囊)小孢子母細胞4個小孢子花粉粒(有管細胞和生殖細胞) 花粉生殖細胞 管細胞(營養細胞) 花粉粒的形態 花粉粒的形態多樣,大多圓球形、橢圓形、少數是三角形、四方形或是多角形等各種形狀。

花粉粒的構造 管核生殖細胞 萌芽口 管細胞 外壁內壁Section of a 2-cell pollen grain 花粉壁 內壁:薄 外壁:厚(APERTURE) Common pollen grain sculpturing 萌發孔 萌發溝 花粉壁的表面特徵 外壁的表面可能是光滑,或是刺狀突起,或是瘤狀突起,或是有網紋。 外壁上通常有萌芽口,可能是孔狀或是溝狀,或是溝孔狀。有些更為特殊,是具有合流溝,或螺旋狀的溝。 Tubercles Spines Reticulations Smooth surface Germinal Furrow Germinal Pore 刺狀突起 瘤狀突起表面光滑 表面有網紋

四种常用花类生药的花粉粒的显微鉴别

十四种常用花类生药的花粉粒的显微鉴别 摘要:目的:利用花粉粒的特征来鉴别不同品种的花类生药材。方法:采用永久玻片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分析图像技术观察花类生药的花粉粒的大小、形状、萌发孔、色泽。结果:花粉粒的鉴别专属性强,对于花类含花粉粒的生药易检出,也是一种简单、准确、快速的检出方法。结论:花粉粒因花类生药种类的不同,其大小、形状、萌发孔、色泽也有显着差异。 花粉在中成药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易受酸、碱的破坏,还抗生物分解,因此稳定且专属性强【1】,是花类中药显微鉴别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不同科、种、属的花类生药的花粉粒形状、大小、萌发孔情况、色泽差异显着。以往研究报道多以墨线图对生药的显微特征进行描述,为克服描绘墨线图时引入的人为误差,本实验特将现代数码成像技术和传统的显微鉴定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显微分析图像技术对十四种花类生药进花粉粒鉴别,并采用真实而直观的彩色数码照片来反映花类生药花粉粒的显微鉴别特征。 1 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 光学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药勺。 实验试剂 无水乙醇、二甲苯、甘油、中性树脂。 实验材料 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均购于同仁堂药店,经鉴定为正品。

2 实验方法 粉末的制备 先将购得的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蒲公英依次分别放置打粉机,打粉1~2 min,打多次,至粉末细至1cm以下,得到的粉末装于玻璃瓶,分别 贴好标签。 永久玻片的制作 分别将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辛夷、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粉末一小勺药匙置于滤纸,滴加2滴无水乙醇,浸没粉末,等待至微干。再滴加2滴二甲苯溶液,浸没粉末,等待至干。将经上述操作的粉末移至载玻片,滴加3滴中性树脂,要求完全浸润粉末,用大头针将粉末与中性树脂搅拌并推平。然后直接加盖玻片,要求盖玻片置中,且不能多次改变位置。等待完全干透,大概1w左右,显微镜观察,并保存相关图片。【2】 3 实验结果 镜检丁香、金银花、洋金花、红花、槐花、菊花、西红花、蒲黄、松花粉、野菊花、凌霄、款冬花、密蒙花、芫花、蒲公英的花粉粒特征,其特征见表1与图1~1 药品名花粉粒颜色花粉粒形状与大小 丁香粉末无色或微黄色近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呈双凸镜形,直径20um~25um,具3副合沟(见图1) 金银花粉末黄白色类球形或圆三角形,直径60um~86um,外壁有细密短刺及颗粒状雕纹(见图2) 洋金花粉末无色、淡黄或黄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0um~65um,外壁有条纹状雕纹,自两极向四周放射状排列,萌发孔2个~3个,有 的花粉粒外壁破碎,内壁及内容物类圆形(见图3) 红花粉末鲜黄或橙黄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60um~80um,具3个萌发孔,外壁有短刺及疣刺状雕纹(见图4) 槐花粉末无色或淡黄色圆球形,直径14um~22um,具3孔沟,孔圆形而大,外壁稍厚,表面近光滑(见图5) 菊花粉末黄色类圆形,直径18um~32um,具3孔沟,外壁具有长刺,刺长3um~6um,刺基部宽(见图6) 西红花粉末无色或淡黄色类球形,直径70um~166um,萌发孔难察见,表面有稀疏的细小刺状雕纹(见图7) 蒲黄粉末黄色类球形,长圆形或圆三角形,直径20um~40um,表面具拟网状雕纹,网脊粗而中断,具单孔,不甚明显 (见图8) 松花粉末淡黄色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m,远极面具单孔沟,表面光滑两侧个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壁有明显的网状纹理 (见图9)

花的形态与结构

花的形态与结构 第九章花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花的组成与发生快速导航:花的组成与发生 | 花 芽分化与调控 | 植物的繁殖( reproduction)是植物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形成的特性,是植物体生长 发育到一的、有利于再生新个体的特定结构,繁殖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植物通过繁殖 不断增加新的个传性和稳定性,随着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种类繁多、性状 各异的植物世界,使物化。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 propagation)、reproduction)和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 三类。 营养繁殖是植物在植株的一定部位形成新的营养性个体的繁殖方法,如可块根、块茎 和珠芽的植物的克隆(株)系(clone)等。营养繁殖有利于物种保持其遗传的稳定性。 农林生产中,常扦插(cutting)、压条(layering)和嫁接(grafting)等方法进行快速繁殖,保存优良种质。无性繁殖是植物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在植株的一定部位产生具有 繁殖能力的特化细胞化的细胞或孢子(离开植物体后)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原始体或能够 独立生活的新个体的繁殖方融合生殖(apomixis)或无配子生殖(agamospermy),后者 如菌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等有性生殖是植物体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在其特 定部位产生具有性别分化的细胞(或称配胞等),通过两性细胞或配子的结合(或受精) 形成合子,再由合子萌发成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是植物进化和物 种多样性的基础。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植物界中最进被子植物在经历一定时期的营养 生长后,并进入生殖生长,在植株的一定部位形成花芽,然发育形成果实和种子。花、果 实和种子与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关,被称为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重点介绍被子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 第一节花的组成与发生 一、花的形态与特征 (一)花的形态与组成 被子植物又称为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或显花植物(anthophyta),有时将 裸子植物的被子植物约有30万种,其花的变化巨大,它们的形态,大小,颜色和组成数 目因种而异、各不可将被子植物的花分为完全花(complete flower)和不完全花(incomplete flower)两类。完全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几个部分组成,例如桃花、蚕豆花等(图9-1);不完全花 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的花,如南瓜、玉米等植物的单性花。 花是适应于生殖、极度缩短且不分枝的变态枝(Goethe ,17 的一部分,花托通常是花柄顶端呈不同方式膨大的部分,是花器官

菊 科

菊科药用植物概述 万雅莉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03级中药学) 菊科 [主要特征]: 直立或匍匐草本,或木质藤本或灌木,稀为乔木;叶通常互生,亦有对生或轮生,单叶式复叶,全缘、具齿或分裂:花两性或单性,具舌状或管状花冠,密集成头状花序,头状花序中有全为营状花,亦有全为舌状花,有中央为两性或无性管状花(盘花),外围为雌性或无性舌状花(放射花)或雌性管状花,为一个具1至多层的总苞片所围绕,单生或排列成聚伞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序托凸、扁或圆柱状,平滑或有多数窝孔,裸露或被各样的托片;雄蕊4-5,花药合生成一管,极稀离生,药基钝或具尾,花丝分离;子房下位,1室,具1胚珠,花柱分为2枝,枝的内侧具柱头面,顶端有各种附器;果为菊果(Cypsela),习称瘦果,顶端冠以糙毛、鳞片、刺芒状冠毛。 [分布及作用]:Compositae菊科,双子叶植物,约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于全球,主要产温带地区,我国有23O属,2300多种,各地均产,有些供观赏,有些入药,也有些供食用,还有产橡胶的。 显微特点:本科植物普遍含菊糖;常具各种腺毛、分泌道、油室;具各种草酸钙晶体。如奇蒿含簇晶,艾叶、苍术含方晶。 [分类]:分为2个亚科,即舌状花亚科(Liguliflorae,Cichorioicleae)和管状花亚科(Asteroideae,Tubuliflorae,Curduoideae),其构造如图所示。 一、管状花亚科 [主要特征]:植物体无乳汁;头状花全由管状花组成,或由舌状的边花和管状盘花组成;花柱圆柱状,具附器。 本亚科代表植物如下: 1、菊花 弘景曰: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表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时珍曰:本经言菊花味苦,别录言菊花味甘。诸家以者为菊,苦者为苦薏,惟取甘者入药。甘菊始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全体被白色绒毛。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 [功用和主治]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主要化学成分] 花和全草含挥发油,成分菊油环酮、单龙脑酞酸酯、菊醇、龙脑和乙酸龙脑酯,以及木犀草甙、大波斯菊甙等。 [最新动态] 俄发现菊花生长基因有助于培育转基因菊科植物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工程中心与荷兰科研人员合作,成功地发现了控制菊花生长的基因。有关专家认为,该科研成果将

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花粉超薄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6):461~465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花粉 超薄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Ξ 刘建全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宁 810001) 提 要 研究了国产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11属15种植物的花粉超薄结构。 研究类群的花粉超薄结构可分为2类:“千里光型”和“向日葵型”。多榔菊属、大吴风草属和毛 冠菊属为“向日葵型”,其余种类均为“千里光型”。根据花粉超薄结构类型,结合其它有关方面 的研究,认为大吴风草属与橐吾属并不近缘,而毛冠菊属可能接近于紫菀族。 关键词 花粉超薄结构,千里光族,款冬亚族,毛冠菊属 中图分类号:Q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70X(2000)0620461205 POLLEN WALL ULTRASTRUCTURES OF THE SUBTRIBE TUSSILAGININAE(ASTERACEAE:SENECIONEAE)OF THE EASTERN ASIA AND THEIR SYSTEMATIC AND TAXONOMIC SIGNIFICANCE Liu Jianquan (Northwest Plateau Institute of Bi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1) Abstract The pollen wall ultrastructures of15species,representing11genera in the Subtribe Tussilagininae and related taxa of Trib.Senecioneae(Asteraceae)from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EM.There are two types of pollen wall ultrastructure:“Helianthoid”and “Senecioid”.The“Helianthoid”type was detected in Doronicum,Farfugium and Nannoglottis while the“Senecioid”was found in the remained genera.Based mainly o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other evidence,it is suggested that Farfugium should not be related to the Ligularia,and Nannoglottis should be near to the Astereae. Key words Pollen wall ultrastructure,Senecioneae,Tussilagininae,Nannoglottis Jeffrey和Chen〔1〕将东亚千里光族划分为3个亚族:款冬亚族Tussilagininae(12属)、狗舌草亚族Tephroseridinae(3属)和千里光亚族Senecioninae(7属)。针对这一处理,后 Ξ收稿日:1999210231,修回日:2000203212。作者:男,1969年3月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系统与进化特别支持费(992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