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采集

1.静脉采血;颈静脉、前臂头静脉、后肢隐外静脉、隐内静脉

2.心脏采血;胸右侧第四或第五肋间

抗凝剂:

1.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片染色均无影响,通常配成10%

溶液,每2滴可使5毫升血液不凝固,但不能用于输血。

2.草酸钾:优点溶解度大,抗凝作用强,缺点能使红细胞缩小,不适合用于红细胞压积的

测定。

3.草酸铵与草酸钾合剂:草酸钾4克,草酸铵6克,蒸馏水1000毫升,不能用于输血。

4.枸橼酸钠:常用于血沉测定和输血时的抗凝剂,不适用于血液化学检查,配成3.8%溶

液,与采血量以1:10比例加入

5.肝素:不宜做纤维蛋白原测定,其抗凝血涂片染色时,白细胞的着染性较差。

血样保存最长期限:白细胞计数2~3小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21小时,红细胞沉降率3小时,红细胞压积测定24小时,血小板计数1小时放入冰箱内保存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计算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所含红细胞的数目。兽医临床多采用在试管内稀释的血液进行显微镜计数。目前应用广泛的是血球自动计数仪计数。

实验所需的试剂:

生理盐水、蒸馏水、酒精、乙醚及动物血液等

实验器材:

显微镜、计数板、计数器、血盖片、小试管、5mL吸管、吸(洗)尔球、脱脂棉、擦镜纸等

实验的主要方法及步骤(稀释法)

1.血液的稀释:用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血液作200倍或是400倍稀释

2 .寻找计数室:将计数板盖上血盖片平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在低倍镜、暗视野下寻找计数室

3 .充液:将配好的稀释液用吸管吸取一滴充在计数板与血盖片之间,并静置1~2min,等待红细胞全部下沉方可计数

4.计数:在高倍镜下计数,计红细胞计数室中的四角的及中央的一个总共是5个中

方格的红细胞数。分别按照一定的顺序及压线的原则。五个中方格分别用:x1、x2 、x3、

x4 、x5 表示。总数用X表示

5.计算: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总数用“R”表示

R=(x1+x2+x3+x4+x5)×5×10×血液稀释倍数,其中:x1~x5为五个中方格的红细胞数,5表时只数5个中方格的数目,故算出1mm2的红细胞数,则要乘以5 ,10表示:计数室的深度为0.1mm,要算出1mm的红细胞数,则要乘以10。

注:各种动物正常数值见书(注意单位)

注意事项

1.所用的器材必须是清洁干燥的

2.吸取液体的量一定要准确,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其结果

3.使用显微镜一定要规范,将其平放

4.充液时要将稀释液摇匀,量不可过多也不能太少,不能有气泡

5.寻找计数室时光圈要尽量关小,不要关死,否则在高倍镜下就看不到计数室

6.在计数时,不要把杂质和红细胞相混淆,否则就会影响结果

7.五个中方格一定要找准确,特别是中间的中方格的确定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绝大多数为相对增多,见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脱水等

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损失过多或生成不足所致,可见于各种贫血和失血、溶血、红细胞生成障碍等

二、白细胞计数

实验试剂

1%~3%冰醋酸或1%盐酸、蒸馏水、酒精、乙醚及动物血液等

实验器材

注意事项

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也有区别:

在计数时,不要把杂质和白细胞相混淆,否则就会影响结果四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数之间的误差不能超过20%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可见于多数细菌性感染和炎症,白血病时以白细胞的显著增多为特征

2.白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某些病毒性传染病,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等白细胞分类计数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

实验试剂

瑞氏染色液、缓冲液、蒸馏水、香柏油等

实验器材

载玻片、脱脂棉、玻璃铅笔、吸水纸、染色缸及染色架、试管架、显微镜、擦镜纸、分数计数器等

实验步骤

(一)血涂片的制作

1. 取两张载玻片,一张作为载片,选一张边缘比较光滑的玻片作为推片

2. 将被检血液滴在载片的右侧

3. 右手持推片置于血滴前方,并轻轻向后移动推片,与血液接触,待血液扩散开后,

再以30°~40°向前均速推进涂抺,即形成一血膜,迅速自然风干,所涂血片,血液分布均匀,厚度适当,对光观察呈霓虹色,血膜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适当空隙(以便注明畜别,编号及日期),血片制作完毕后,即可染色。

注意事项:涂片时,血滴越大角度越大,推片速度越快则血膜越厚,反之血片越薄。血片大薄,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血涂片过后,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

影响血液涂片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1.推片边缘不整齐

2. 载玻片不清洁

3. 推片角度

4.推片速度

(二)血涂片的染色(瑞氏染色法)

1. 待血膜干燥后,在血膜的两端用玻璃铅笔划两条竖线

2. 把玻片平放在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液数滴(以盖满血膜为度),染色1~2min

3. 加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用吸尔球吹匀,再染色3~5min

4. 用细小的流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待检

姬姆萨氏染色法:

先将血涂片用甲醇固定3~5分,然后置于新配的姬姆萨氏应用液中,染色30~60分取出血片,水洗,吸干,待检

(三)镜检

先用低倍镜找到图像,再用高倍镜观察血膜上细胞的分布情况及染色质量等。再换用油镜进行观察计数

计数方法:通常在血片的两端或两端的上下部按二区或四区计数法,有顺序地移动血片,分别记录各种白细胞数,最后计算出各种白细胞所占比例(%)

嗜碱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

杆状核晚幼

分叶核

单核细胞

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

注意事项

1. 载玻片应事先处理干净

2. 推制血片时用力要均匀,两张玻片不要压得太紧

3. 推片的边缘要平整光滑,否则血膜边缘不均匀且不整齐

4. 画线是起到防止染色液外溢的作用,对染色效果没有影响

5. 滴加瑞氏染液的量不宜太少

两个概念

1. 核左移:分析嗜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变化时,杆状核和晚幼细胞增多,甚至出现髓细

胞的比例增高,称为“核左移”

2. 核右移:若分叶核细胞显著增多,并且细胞核分为4~5叶甚至多叶的比例较多者,

则称为“核右移”,表示造血机能减退

临床意义

1.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炎症及重症烧伤、创伤

2.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病毒性疾病及各种疾病的重危期(如中毒性休克、胃肠破

裂等)

3,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某些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等)以及湿疹、疥癣等皮病

4. 嗜酸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疾病的重症期,也可见于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嗜酸粒细

胞长时间消失,表示预后不良,但消失后又重新出现,则说明病情好转

5.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慢性传染病、淋巴性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某些病

毒性疾病及血孢子虫病等

6. 淋巴细胞减少:当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时,伴随减少的常常是淋巴细胞。说明机

体与病原处于斗争阶段,此后淋巴细胞由少逐渐增多,往往是预后良好的指征

7. 单核细胞增多:原虫病、慢性细菌性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如马传染性贫血)

8. 单核细胞减少: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和各种疾病的垂危期

嗜碱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此种情况较少见,对其增多、减少的意义尚不是很清楚。诊断意义不是很大

四、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原理

红细胞遇酸溶解,游离出血红蛋白,并被酸化为褐色的酸性血红素,稀释后与标准色柱

比色,即可求得血红蛋白的含量

实验器材

血红蛋白试纸、血红蛋白标准比色板、血红蛋白吸管、比色管、比色架、小试管、脱脂棉等

实验试剂

3.8%枸橼酸钠、1%盐酸溶液、蒸馏水、酒精、乙醚等

血红蛋白试纸法

测定时,取试纸一条,吸附被检血液一小滴,待血完全浸透后,立即置于所附标准色板的小孔下,肉眼与色板色泽进行比较,选择颜色相同或近似者,即得血液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沙利氏血红蛋白测定法

(1)在测定管内加1%盐酸溶液至“2”刻度处

(2)用血红蛋白吸管吸20μL的血液,加入测定管内并混匀,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3)静置10min,然后向比色管内滴加盐酸溶液并摇匀,再与标准比色管进行比色。直到比色管内的颜色与标准比色管一致为止

(4)读取液体凹面的刻度,即为血红蛋白的含量

(5)将结果与正常值比较

临床意义

(1)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多见于机体脱水而血液浓缩和各种疾病,如腹泻、呕吐等

(2)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主要是由于红细胞损失过多或生成不足所致,可见于各种贫血和失血、溶血、红细胞生成障碍等

注意事项

?各种器材必须干净、干燥

?用血红蛋白吸血不能多也不能少

?读数时若管内有气泡,可蘸取酒精少许并接触气泡部位,即会消除

?血红蛋白吸管外壁的液体一定要擦干净,否则结果就会偏大。

?比色的时候一定要用光面比色,另外加盐酸的时候要一滴一滴加,不能过快,否则颜色就会变浅

五、红细胞沉降速率测定

器材与试剂

血沉管和血沉架,魏氏血沉管;

5mL刻度试管,3.8%枸椽酸钠溶液

1.取5mL刻度试管加3.8%枸橼酸钠1mL,再采静脉血4mL,将之混匀

2.用血沉管吸以上血液至“0”刻度处,用脱脂棉擦去管外壁的血液

3.将血沉管垂直放置于血沉架上,并开始计时,每隔15min计红细胞下降的刻度(毫米数),共计数四次值

注意事项

1. 血沉管必须垂直放置,如果倾斜血沉会加快

2. 血沉管必须是干燥干净的,否则也会影响血沉的速度

3. 室温条件要在20℃左右,否则会影响血沉的速度,温度升高,血沉加快;温度降低,

血沉减慢

4. 血液抗凝剂的比例应为4:1;否则也会影响结果

临床意义

1. 血沉加快:见于各种贫血、急性全身性感染、各种急性局部炎症、创伤、手术、骨折等细胞受到损伤及某些毒物中毒等

2. 血沉变慢:可见于脱水、高热性疾病、心力衰竭,以及某些引起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的肝脏疾患等

六、血小板计数

原理:尿素能容解红细胞及白细胞而保存完整形态的血小板,经稀释后在细胞计数室内直接计数,以求的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的血小板数。稀释液中的枸橼酸钠有抗凝作用,甲醛可固定血小板的形态。

试剂:尿素10.0克,枸橼酸钠0.5克,40%甲醛溶液0.1毫升,蒸馏水加至100毫升。待上述试剂完全溶解后,过滤,置冰箱可保存1~2周,在22℃~32℃在稀释液变质时,溶解红细胞能力就会降低。

方法:

1.吸取稀释液0.38毫升置于小试管中。

2.用沙利氏吸血管吸取混有EDTA二钠的新鲜血液至20立方毫米刻度处。

3.擦去管外血液,插入试管,吹吸数次,轻轻振荡,充分混匀。静置20分以上,使红细

胞溶解。

4.用毛细细血管吸取一小滴,充入计数室,静置10分,用高倍镜观察

在高倍镜下,血小板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折光小体,注意切勿误将尘埃等异物计入。

计算:1mm3中的血小板个数=X×200

注意事项:器械必须清洁,稀释液必须新鲜无沉淀,否则影响计数结果。采血要迅速,以防止血小板离体后破裂,聚集,造成误差。滴入计数室前要充分振荡,使红细胞充分溶解,但不能振荡过久或过于剧烈,以免破坏血小板,滴入计数室后,应静置一段时间。在夏季,应注意保持湿度,即将计数板放在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在计数板下隔以火柴棒,避免直接接触。由于血小板体积小,质量较轻,不易下沉,常不在同一焦距的平面上。因此在计数时,在利用显微镜的微螺旋来调节焦距,才能看清楚。

正常参考值:犬:55万个/mm3,猫:50万个/mm3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化疗时等,血小板破坏

增多见于匣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硬骨髓增生综合症等,继发性见于急性

感染、急性出血及急性溶血等。

临床基因检测实验室建设要求

临检实验室建设标准与要求 一、高通量测序(NGS)实验室简介 1.1NGS实验室又叫高通量测序检测实验室。NGS是下一代测序技术(N EXT G ENERATION S EQUENCING)即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简称。高通量测序技术是 对传统S ANGER测序(称为一代测序技术)革命性的改变,可同时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同时高通量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也称为深度测序 (D EEP SEQUENCING)。 1.2由于NGS技术对所检测的核酸模板进行大量扩增,容易出现实验室污 染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下降;另外NGS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多,实验过程处理不当易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下降或检测失败。因此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和规范化管理是NGS技术本身需要,也是在临床上顺利应用该技术前提。 二、NGS实验室临床应用的基本条件 2.1必须拥有符合临检中心相关规定的标准NGS实验室。 2.2检测设备必须符合标准NGS实验室设置要求:高通量测序仪及配套服 务器;高通量测序检测试剂盒;通用电脑;自动分析软件,实验室样本信息管理系统等。 2.3检测人员必须通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并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颁发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上岗证书。NGS实验室必须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操作程序(SOP)、建立系列质量管理文

件等,确保实验室日常运行符合国家卫生部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确保实验室卫生安全,确保实验室长期稳定运行。 2.4NGS临床应用必须在无菌无尘环境下进行操作。 三、NGS实验室建设基本要求 3.1主体结构 主体为彩钢板、铝合金型材。室内所有阴角、阳角均采用铝合金50内圆角铝,从而解决容易污染、积尘、不易清扫等问题。结构牢固,线条简明,美观大方,密封性好。 3.2标准的各区分隔和气压调节 将检测过程分成试剂准备、样本制备、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四个独立的实验区。整个区域有一个整体缓冲走廊。每个独立实验区设置有缓冲区,同时各区通过气压调节,使整个检测实验过程中试剂和标本免受气溶胶的污染并降低扩增产物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可打开缓冲区和PCR扩增区的排风扇往外排气,在实验区的外墙上和各扇门上都安装有风量可调的回风口,空气通过回风口向室内换气。 3.3消毒 在每个实验区和缓冲区顶部以及传送窗内部安装有紫外灯,供消毒用。在各区还设置移动紫外线灯,对实验桌进行局部消毒。 3.4机械连锁不锈钢传递窗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编辑本段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

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编辑本段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第七章 临床实验室检查

第七章临床实验室检查 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项无网织红细胞增多 A.溶血性贫血 B.出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感染性贫血 2.下列哪一项属于核右移 A.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 B.中性粒细胞五叶核>5% C.外周血杆状核细胞增多 D.外周血三叶核细胞增多 E.出现早、中、晚幼粒细胞 3.不属于血常规检查的项目是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测定 D.血小板计数 E.白细胞分类计数 4.下列哪一项属于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A.高原生活 B.剧烈体力劳动 C.大汗淋漓 D.新生儿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贫血伴轻度黄疸最可能是 A.脾亢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生理性贫血 6.白细胞减少常见于 A.病毒感染 B.化脓菌感染 C.烧伤 D.大出血 E.慢性白血病 7.哪项血象改变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A.白细胞异常增多 B.红细胞减少 C.血红蛋白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大量原始和幼稚型白细胞 8.生理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见于 A.剧烈活动后 B.妊娠中、晚期 C.新生儿 D.早期高原生活 E.哺乳期 9.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肺炎球菌性肺炎 B.脾亢 C.伤寒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流行性感冒 10.血小板增加可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E.脾功能亢进 1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肺炎球菌性肺炎 B.心绞痛 C.急性心梗 D.急性溶血 E.伤寒 1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肺结核 B.支气管哮喘 C.肺癌 D.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E.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1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A.荨麻疹 B.伤寒 C.寄生虫病 D.缺铁性贫血 E.急性大出血 14.下列哪种情况血沉不增快 A.肺结核进展期 B.风湿活动 C.恶性肿瘤 D.心绞痛发作 E.心梗 15.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溶血性贫血 B.脾切除术后 C.正常新生儿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16.血小板增多见于 A.急性白血病 B.脾亢 C.DIC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急性大出血 17.绝对性红细胞增多见于 A.剧烈呕吐 B.严重腹泻 C.口服利尿剂 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E.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8.中性粒细胞胞浆中见粗大的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需考虑 A.阿米巴痢疾 B.疟疾 C.严重化脓性感染 D.白血病 E.晚期活动性结核病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患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均称为贫血,其中血红蛋白的降低值对贫血程度判断更重要。 5.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6.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7.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为(4.0—10.0)×1012/L。 8.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占50%—75%。 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中毒、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0.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和部分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电离辐射、使用某些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1.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不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即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患者。 12.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增多(>3%)即为核右移;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患者。 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1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15.血小板计数(PC或PLT)正常值:(100—300)×109/L。 16.女性月经期的第1日可引起血小板生理性减少。 1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 18.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19.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时,标本中应加入的抗凝剂为3.8%的枸橼酸钠0.4ml。 20.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患者。 [尿液、粪便检查] 21.做尿常规检查尿标本可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ml左右,但以晨尿最好。 22.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1000—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3.每升尿内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24.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 25.新鲜尿液若呈白色或黄色混浊为脓尿或菌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5个以上白细胞为镜下脓尿。 26.脓尿或菌尿、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7.尿液呈深黄色且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为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28.尿液呈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溶血的患者。 29.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的患者。

实验室诊断讲解

、血液一般检查 1?中性粒细胞升高 生理性 4?脾功能亢进、过敏性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 3?嗜酸性粒细胞 升咼:1.寄生虫病:血吸虫、蛔虫、钩虫 2?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坏死性血管炎 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 减少:1?伤寒、副伤寒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 4?淋巴细胞 升高:1?儿童常生理性增多 2.感染性疾病:病毒、结核等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 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减少:1?放射病、免疫缺陷等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贫血分度:轻度贫血: 90g/L~正常下线 中度贫血:60g/L~90g/L 血红蛋白增多:相对: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出汗过多 绝对:1?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或剧烈运动 2?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真红细胞增多症 6?血小板减少 1?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2?破坏增多:ITP 、脾功能亢进等 3?消耗过多: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等 7?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 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急性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实验室诊断分析 病理性: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 3?急性大出血、 急性溶血 5.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1?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2?组织损伤或坏死:手术、创伤、烧伤、心梗 4?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化学或药物中毒 6?白血病 粒细胞缺乏症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实验室检查详解

实验室检查说明 血糖(GLU) 一、参考值:空腹血糖:3.89~6.1mmol/L 餐后一小时血糖:<11.1mmol/L 餐后二小时血糖:<7.8mmol/L 二、糖尿病的诊断: (1).如果两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考虑糖尿病。 (2).如果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 (3).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考虑糖尿病(再次作空腹血糖检查)。 三.血糖的临床意义: (1).高血糖症: 1).生理性高糖血: ①.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 ②.过度肥胖; ③.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 2). 病理性高糖血:①.各型糖尿病; ②.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引起颅内压 升高刺激血糖中枢,有时血糖可达55 mmol/L; ③.脱水,血浆呈高渗状态。见于高热,呕吐,腹泻等 ④.感冒后可使血糖升高 ⑤.因外伤、手术、感染发热,严重精神创伤以及心肌梗死 等可使血糖迅速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低糖血症: 1).空腹低血糖: ①严重肝细胞受损及先天性糖原代谢酶缺乏 ②营养物质缺乏:尿毒症,严重营养不良 ③自身免疫病 2).反应性低糖血:①功能性饮食性低糖血 ②胃切除术后饮食性反应性低糖血 3).药物引起的低糖血。如胰岛素、优降糖等 四.糖尿病的临床表现:(1).多饮、多食、多尿、消瘦 (2)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皮肤瘙痒等 五.糖尿病治疗原则:(1).宣教 (2)饮食治疗:①.忌用甜食、糖蜜。 ②.提倡食用粗制米、面一些杂粮。 ③.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粗谷类、含糖分低 的水果 ④.限制饮酒 (3)加强体育锻炼,适当体力活动 (4)药物治疗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临检项目: 1.血常规: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 小板4大类,共20项。 看血常规主要看4项,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1012/L 成年女性:110-150g/L 3.5-5.0×1012/L 新生儿:170-200g/L 6.0-7.0×1012/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6.0×1012/L >170g/L 成女:>5.5×1012/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4.0×1012/L <120g/L

成女:<3.5×1012/L <11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降低则见于贫血、失血、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 粒细胞减少症:<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0.5×109/L 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出血、损伤、心梗、粒细胞白血病等; 粒细胞降低见于伤寒、再障、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某些抗癌药物等;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0.5%-5%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降低:伤寒、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0-1%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3%-8% 增多:伤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 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障、脾亢、DIC等;增多一般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细胞增多症等; 2.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 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3.有核红细胞:需要空腹抽血。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1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结果阳性可能疾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病,增多增生性贫血、红白血病、恶性贫血、癌肿。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病,所以心脏科的医生参与药物治疗,增强心功能是必要的。充血性心脏病需监测排血量。如果近期出现进展期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瓣膜严重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2 呼吸系统 尽可能采取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有利于控制输液量,避免心衰患者出现容量过剩或不足。3.3 术前活动能力的评判 手术操作者必须评估患者的康复能力和活动能力。无法下床或丧失活动力的患者,如脑卒中或痴呆者,由于无法行走,如果行膝下截肢可能导致膝关节挛缩和残端伤口破坏,最终不得不采取更高平面的截肢。 3.4 关节畸形 术前就存在的关节畸形,如膝关节或髋关节屈曲挛缩,本身恢复行走的能力就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行经股骨截肢。严重的关节炎是膝下截肢的相对禁忌证。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后,建议行膝上截肢。 3.5 骨髓炎 骨骼感染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外科治疗失败时,必须截肢,截肢的平面要高于感染的范围。如果指(趾)感染,行放射状截肢;如果是胫骨或腓骨的骨髓炎,则行膝关节离断;如果膝关节或股骨感染时,经股骨截肢。如果截肢的部位十分接近感染灶,最好把骨切缘送培养和药敏检查。3.6 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足往往造成足前部的感染和溃疡。处理这类病人时,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测量局部的患肢的供血状况。如果出现败血症,应采用斩断截肢术,开放创口,缓解淋巴管炎,待到局部的感染控制后,行膝下截肢。3.7 神经病变性溃疡 除了血管疾患,周围神经病变也能导致足部溃疡。如果尽早治疗,采用足部调整,改变足部的压力分布并且给予患者教育,多能治愈。截肢平面最好在有感觉的地方,否则仅仅足趾或足前部截肢,术后常复发溃疡。 3.8 糖尿病或肾衰竭 糖尿病患者伴有肾功能衰竭,伤口的愈合常不良。如果糖尿病足部坏疽伴有肾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者最好首选截肢。4 截肢术后并发症 4.1 血肿形成 术中仔细止血,残端放置引流物可防止、减少残端血肿的形成。要警惕主要血管术后出血,这种情况要在应用止血带下送手术室止血。由于残端血肿可以影响伤口愈合并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所以发现后需穿刺抽出积血并加压包扎。4.2 感染 糖尿病截肢术后病人感染发生率较其 他非糖尿病人高。发现脓肿应积极引流并做细菌培养,选用适合的抗生素。严重感染时需要行再次截肢术。 4.3 坏死 皮缘的小范围坏死可经保守治疗延期愈合。皮肤和深层组织的大范围严重坏死预示残端血供不佳,需即行边缘切除甚至再截肢术。4.4 关节挛缩 多为屈曲挛缩,与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应鼓励病人术后进行伸髋伸膝的肌力及关节锻炼,必要时行石膏外固定或手术松解。 4.5 神经瘤 神经瘤常在神经残端形成,当神经瘤受瘢痕压迫及牵拉后会引起疼痛。术中仔细柔和操作使神经断端回缩到正常软组织中可防止痛性神经瘤的发生。术后改变假肢的负重面可避免神经瘤受压至疼痛。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切除神经瘤。 4.6 幻肢痛 几乎每个截肢后病人都有幻肢感存在。但不影响假肢的佩戴,大多会自行消退。少数较重的幻肢痛可行理疗、神经封闭及精神治疗等综合治疗。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曲志成,吴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实验室检查包括有关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并 发症、血液黏稠度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多项检查指标,不仅提示临床用药的指征,也提示疾病的发展与预后。1 血糖检查 1.1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快速血糖取的是指尖血,包含毛细血管全血与组织液,而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而静脉血糖取的是不含组织液的单纯血液。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不过当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此时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而毛细血管接近动脉,所以进食后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也相应要高,但这正好与上述由于红细胞和组织液而导致的指血血糖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关系相反,所以在进 24 专题笔谈 (总184)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3期

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 卫生状况; 是否有该废弃处理的物品没有及时清理现象(如纸板箱、废电脑、破仪器、破家具等); 实验室内有停放电动车、自行车等现象? 实验室内是否有烧煮食物、用餐现象? 实验室内是否有堆放私人物品现象? 是否有在实验室睡觉过夜现象? 是否有堵塞消防通道和在公共通道中堆放仪器、物品等现象; 化学实验室是否存在未经批准使用明火电炉现象? 是否有电路容量不适用高功率的设备现象? 是否有乱拉乱接电线、使用花线、使用木质配电板现象? 是否有电线老化现象? 是否有多个大功率仪器使用一个接线板的现象? 是否存在仪器使用完后,未及时关闭电源的现象? 是否存在接线板直接放在地面的现象? 烘箱、干燥箱等附近是否有气体钢瓶、易燃易爆化学品等? 是否有影响烘箱、干燥箱等散热的现象(如在其周围堆放杂物)? 是否存在使用干燥箱进行烘烤时,无人值守现象? 是否存在门开着但无人值守的现象? 剧毒品、病原微生物、放射源等存放点是否有防盗和监控设施? 是否发现向下水道倾倒废旧化学试剂等的现象? 是否存在在实验室门外堆放实验室废弃物的现象? 是否存在随意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是否有气体吸收装置? 第 2 页共 4 页

贮存化学试剂的机械有霜冰箱是否防爆改造? 机械无霜冰箱不得贮存化学试剂(必须停止使用); 是否有过期没有报废的冰箱; 新购机械冰箱是否贮存化学试剂; 是否存在影响冰箱散热的现象(如在冰箱周围堆放杂物现象)? 是否存在在冰箱放置食品的现象? 是否存在气体钢瓶未固定的现象? 是否存在危险气体钢瓶混放(主要指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等助燃气体混放)的现象? 是否存在危险气体钢瓶存放点通风不够的现象? 是否存在大量气体钢瓶堆放的现象? 是否存在忘关安全阀现象? 是否有相应的气体标识? 存放在独立气体钢瓶室的钢瓶连接时是否规范? 是否对气体连接管路进行检漏? 独立的气体钢瓶室是否有专人管理? 是否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 有害微生物实验室是否安全(包括采购、保存、实验、废弃物处置等方面) 有毒有害生物实验废弃物是否经高温高压灭菌? 在从事放射性实验场所是否有安全警示标识?及安全警戒线? 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是否佩带个人剂量计? 放射性废弃物是否有专门的存放容器和处置方案? 第 3 页共 4 页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4.0~5.5)×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3.5~5.0)×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6.0~7.0)×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0.04~0.05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0.5~5 0.05~0.5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0.1 4.淋巴细胞(L): 20~40 0.8~4

5.单核细胞(M): 3~8 0.12~0.8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doc

附件 2: XX省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表 实验室名称:地点: 实验室负责人: 序 标得号 检查内容准检查方法分 分 1生物安全组织管理10 单位有组成合理的生物安全委员会、 1 有成立文件得 单位法人为生物安全的法定责任人 有会议记录得 实验室负责人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1有任命文件得 人 现场询问第一责任人的职 责回答完整得 有生物安全手册( SOP)并且现行有2有生物安全手册得 效 安全手册现行有效得有生物安全培训制度2有培训制度文件得

标得号 检查内容准检查方法分 分 有培训记录得 有危害评估体系及规范的危害评估书 面材料,包括检测项目生物因子的危 害程度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 护水平等级等,并且风险评估报告已 得到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 2人员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及实验 室生物安全员(检验科每个专业至 少设一名生物安全员)需持证上岗 实验室从事相关实验活动需接受生物 安全培训,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 培训对象是否全面(应包括实验室管 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输人员、 废弃物处置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人员 等)4有评估资料得 内容完整得 有批文得 10 查看上岗证(每一个上岗 证得) 1有培训内容记录得 有培训人员签名得 2每一类型人员已接受培训得 培训内容是否全面(实验室生物安全 2 有每一大类内容得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应急处置预 案、化学和放射安全、生物危害和传

标得号 检查内容准检查方法分 分 染预防、应急救护等) 建立实验室人员的健康档案 ( 包括体2有健康体检档案得检、接 种、预防服药等 ) 档案全面完整得 3实验室设计20 实验室主入口有门禁系统、门上张贴 3 有门禁系统得 规范的生物危害标志 标志规范得 实验室有人员有准入规定,只有得到 1 有“准入规定”得 授权的人员方可进入 有授权签单得 实验室门为自动关闭的门 ( 有可视窗 2 门符合要求得 且带锁 ) ,所有门保持关闭 门保持关闭状态得 实验室污染区、清洁区分区明确,且 4 实验室分区明确 布局、走向合理 布局、走向符合从清洁区 到缓冲区再到污染区得

实验室检查指标

检查项目正常值的具体数值(选择/填空) 1.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2. 血红蛋白(女):110~150 g/L 3. 红细胞计数(男):( 4.0~ 5.5)×1012/L 4. 红细胞计数(女):(3.5~ 5.0)×1012/L 5. 白细胞计数:(4~10)×109/L 6.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0.50~0.70 7. 淋巴细胞百分数:0.20~0.40 8. 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 9. 网织红细胞:0.5%~1.5% 10. A/G值:1.5:1~2.5:1 11. 总胆红素:3.4~17.1μmol/L 12. ALT:5~25卡门单位 10~40U/L 13. AST:8~28卡门单位 10~40U/L 14. Bun:3.2~7.1mmol/L 15. Cr:88~177μmol/L 16. Ccr:80~120ml/min 17. 24小时总尿量:1000~2000ml 18. 夜尿量:<750ml 19. 昼夜尿量值比:3:1~4:1 20. 尿最高比重:1.020 21. 二氧化碳结合力:22~31mmol/L (50~70vol%)22. 钾:3.5~5.1mmol/L 23. 钠:136~146mmol/L 24. 氯:98~106 mmol/L 25. 血糖:血浆:3.3~5.6mmol/L (60~100mg/L) 血清:3.9~6.1 mmol/L (70~110mg/L) 26. 总胆固醇:2.9~6.0mmol/L 27. 甘油三酯(男):0.44~1.76mmol/L 28. 甘油三酯(女):0.39~1.49mmol/L 29. 低密度脂蛋白:2.07~3.12mmol/L 30. 血清淀粉酶:800~1800U/L 31. 尿液淀粉酶:1000~1200 U/L 32. 肌酸激酶:酶偶连法(男):38~174U/L (女):26~140U/L 肌酸显色法(男):15~163U/L (女):3~135U/L 连续监测法(同“酶偶连法”) 33. 尿沉渣检查中红细胞:<50万/12h 34. 尿沉渣检查中白细胞:<100万12h 35. 血气分析pH值:7.35~7.45 36. 动脉血氧分压:95~100mmHg 37.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 38. 动脉血氧饱和度:95%~98% 39. 碱剩余:0±3mmol/L 40. HCO3:22~27mmol/L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实验室检查

患者心悸2天,心电图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P波消失,代之以频率为550次/分f波。(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心率l28次/分。(3)QRS波群形态正常。要点:心房颤动。 心电图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P 波。(2)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3)有完全性代偿间歇。要点:室性过早搏动。 心电图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提早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2)P′-R间期正常。(3)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4)有不完全代偿间歇。要点:房性过早搏动。 试述交界性过早搏动的典型心电图表现。(1)提出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2)提早出现的QRS波群之前或之后可有逆行P’波,也可见不到逆行P波。(3)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简述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 答:急性心肌缺血表现在ST段,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或ST段抬高,在V1-2导联超过0.3mV,V3导联超过0.5V,V4-6与肢体导联超过0.1mV。 急性胸痛6小时患者,急查心电图主要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拟诊诊断。(1)窦性心律。(2)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呈qR型,伴ST段弓背抬高0.25mV。要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急性胸痛5小时患者,急查心电图主要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心率88次/分。(2)V1~3导联QRS波群呈QS型,伴ST段弓背抬高0.3mV。要点: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急性剧烈胸痛5小时患者,急查心电图主要表现如下,作出心电图拟诊诊断。(1)窦性心律,心率为98次/分。(2)V1~5导联QRS波群呈qR型,V1~6导联ST段弓背抬高0.3mV。要点: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风湿热病史20余年,反复急性发作,近半年活动后心悸、气急,就诊查胸部X线平片主要表现如下,作出诊断。(I)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2)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及左心室缩小。要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成年人血液检查结果示血清钾降低为2.66mmol/L,分析可能的病因。要点:1、钾盐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钾饮食、禁食或厌食等。2、钾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腹泻等及应用排钾利尿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等。3、钾在体内分布异常:见于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大量应用胰岛素等。 反复慢性咳嗽、咳痰病史十年,近2年来出现活动后气急、气喘,查胸部X线平片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检验,是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和血液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其重点是发现血液细胞量和质的异常,并结合临床和血象等资料所分析的结果,作出明确的诊断。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适应证): 1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2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患; 3 、协助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4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Niemann-Pick 病(可在骨髓中找到其特殊细胞)。 一、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各种造血因子作用下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成熟一般要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又可人为地分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中幼细胞和晚幼细胞四个具体阶段。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巨核细胞在发育中的阶段命名为原始巨核、幼稚巨核、颗粒巨核和产板巨核。 PPT4 显示的是血细胞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造血功能干细胞最后发育成红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PPT5 用图表显示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从原始- 幼稚- 成熟过程)。 PPT7 显示的是红细胞发育中各阶段形态变化规律示意图。可以看到从原红到早幼红到中幼红到晚幼红、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细胞体的变化,核的变化,核仁及染色体的变化。

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点 (一)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1 、原始红细胞 直径15- 20um ,多为圆形或微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多呈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 ,位于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染色质为粗颗粒状,核仁1-2 个,胞浆量少呈油墨蓝色,胞浆中不含颗粒。 PPT8 的图片显示的是原始红细胞。 2 、早幼红细胞 直径10—18um ,细胞形态与原红相同,胞核变小,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常出现部分的浓染区域,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呈深蓝色,局部可有少量血红蛋白产生。 PPT9 显示的是早幼红细胞。 3 、中幼红细胞 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体积的1/2 。核染色质凝集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由于血红蛋白的形成,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PPT10 显示的是中幼红细胞。 4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体积的1/2 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浆量多,染成浅灰或成熟红细胞色。 PPT11 显示的是晚幼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第01篇:临床实验室管理练习题

临床实验室管理练习题 第一章 1.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临床实验室存在于 A.医疗机构 B.采供血机构 C.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 D.卫生检疫部门 E.以上都是 2.ISO15189是由以下那个组织或国家发布的 A.世界卫生组织 B.国际标准化组织 C.中国 D.美国 E.英国 3.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是哪年发布的 A.2007 B.2006 C.2005 D.2002 E.2001 4.我国负责临床实验室管理的专业机构是 A.CDC B.SFDA C.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D.卫生监督中心 E.医学会 答案:DBBC 第二章 1.质量管理记录的保存期限至少为几年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E.10年 2.室间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哪个问题 A.准确性 B.重复性 C.可比性 D.抗干扰性 F.线性 3.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哪个问题 A. 准确性 B.重复性 C.可比性 D.抗干扰性 F.线性 4.校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下哪个问题 A. 准确性 B.重复性 C.可比性 D.抗干扰性 F.线性 5.检验医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A.管理实验室 B.分析指控报告 C.与临床进行沟通 D.仪器维护 E.方法学研究 答案:BCBAC 第三章 1.下列各项中最易出现问题、潜在因素最多、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是 A.分析前的质量管理 B.分析中的质量管理 C.分析后的质量管理 D.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E.以上都是 2.样本需要长期保存时需要保存在 A.-20℃ B.4℃ C.-80℃ D.液氮 E.室温 3.分析过程质量保证,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完成分析检测结束的步骤,不包括 A.检验申请 B.患者的准备 C.样本检测 D.临床的咨询 E.临床的调查 4.样本采集时间要依据血循环中分析物水平的变化而定,保证每天样本采集时间恒定对于消除由日内变异造成的影响很重要。样本采集选择时间的最佳原则中不正确的是 A.最具“代表性”的时间 B.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C.症状最稳定的时间 D.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

常见病实验室检查.pdf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一、呼吸系统: Lab辅检: 1、普通感冒: ⑴血常规: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⑵病原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德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⑵X线胸片:多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3、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显示节段性片状密度增高影。 小叶性肺炎: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融合性斑点状阴影 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密度增高阴影。 ⑴血常规:WBC升高,N>80%,并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痰涂片:革兰染色阳性及荚膜染色阳性;痰培养及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PCR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 ⑶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炎症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3~4周后才完全消散。 4、肺脓肿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在90%以上,慢性病人可稍增高或正常。 ⑵胸片: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检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 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需要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治疗和发现病因,还可行肺泡灌洗术,协助局部引流。 5、肺结核 ⑴胸片:可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性质,是否典型的浸润型病灶,纤维钙化病灶及空洞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