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初二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最新初二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3章复习第1单元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一、生物行为

1、概念: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活动的总和。最明显的是动物,植物次之。

2、实例:①动物:燕子低飞、蚂蚁堵洞、温度和光照等影响猫头鹰和鼠的昼伏夜出等。

②植物:感应性有:感触性、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3、主要特点:有节律的变化。

4、意义:适应环境变化,是生存行为。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和检验,④得出结论,⑤交流评价。熟悉几个探究问题:P17、P22、P34、P49、P81、P108、P121了解每个探究的方法。

第2单元神奇的激素

一、植物激素

1、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①达尔文实验:胚芽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某种影响。

②温特实验: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胚芽的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③.郭葛实验:发现生长素

④向光性原因: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植物产生的生长素会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⑤.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物质。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利用它防治杂草)。

二、动物激素

㈠、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来源于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含量90毫克/100毫升即0.1%左右。

2、胰岛素:胰脏的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作用是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元和加快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过多→血糖含量过低→导致低血糖症。

3、胰岛素分泌P105图3-12

不足→血糖含量过高→导致糖尿病。

㈡、内分泌腺和激素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

1、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腺体内的毛细血管。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一般为消化液。

2、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所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P106图3-13)

①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能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②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高谢和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③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能加快心跳、扩张血管。

④胰腺内胰岛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平衡。

⑤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雄性由睾丸分泌雄性激素,雌性由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3、激素的特点:由内分泌腺分泌,在血液中含量极少,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激素分泌不正常带来的一些疾病(P107)

①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发育迟缓,身材异常矮小,但智力正常)。

②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人体各部位过度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

③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手大、脚大、指粗、鼻高等)。

④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血糖含量升高,出现高血糖)。

⑤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

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分旺盛——甲亢(情绪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心跳过快)。

第3单元神经调节

一、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物质)调节。

二、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过程。

三、信息的接受和传导——神经元:①即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②功能是接受和传导信息。③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而突起又分为树突(短而多,接受外界信息)和轴突(少而长,传递接受到的信息)。P111图3-16。

四、信息的处理——神经系统(P112图3-17、3-18)

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脑小脑:协调人体动作,保持身体平衡

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低级神经中枢,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1、人的神经系统受大脑控制

脑神经:12对,来自脑,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

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来自脊髓,主要支配身体的颈部、

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植物性神经:是脑神经和脊神经的一部分,分布于

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调节机体的营养、

呼吸、循环、分泌、排泄、生长和生殖等机能活动。

①、神经系统:传导并处理信息的系统。

②、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并决定和启动相应的反应。

③、周围神经系统:负责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通讯。

2、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

(1)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2)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是灰质,称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P113图3-19。

(3)脑的各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而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中有许多功能区,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P113图3-20。

大脑皮层功能区有:运动、皮肤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语言等,其中人类特有的是语言中枢。

(4)科学用脑。

3、脊髓:是脑干的延续。

(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2)大脑对脊髓活动有控制。

五、反射弧

1、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应答性反应,即对刺激而发生的反应。

3、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P115图3-22、P116【实验】膝跳反射。

大脑

脑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脑干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结构基础细胞体

结构树突

突起

基本单位——神经元轴突神经调节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

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基本方式:反射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神经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4单元体温调节

一、体温

1、体温恒定的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

2、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温度,可用腋窝、口腔和直肠温度代表,约37℃。

3、体温恒定的意义: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既有利于动物在较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二、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的结果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安静时:内脏。

2、产热的主要器官

运动时:肌肉和皮肤——骨骼肌。

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

另外,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

主要器官:皮肤。

3、散热 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 散热途径 的温度差。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 见P 124图3-35。

三、体温受脑控制: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中的下丘脑。(P 125图3-36)

气温高时→血液温度升至37℃以上→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增加汗液 1、体温调节 分泌、皮肤的血管舒张→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温度。 气温低时→血液温度降至37℃以下→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战栗和使 皮肤的血管收缩→增加产热、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温度。

2、另一种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如狗夏天伸舌头降温等。 第2章 《热力

学第一定律》练习题

一、思考题

1.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过程的功,都可用公式V W

C T =?计算,那两种过程所做的

功是否一样?

2.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一定量氢气和氧气从四种不同的途径生成水:(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爆鸣反应,(3)氢氧热爆炸,(4)氢氧燃料电池。在所有反应过程中,保持反应方程式的始态和终态都相同,请问这四种变化途径的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值是否相同?

3. 在298 K ,101.3 kPa 压力下,一杯水蒸发为同温、同压的气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试将它设计成可逆过程。

二、填空题

1. 封闭系统由某一始态出发,经历一循环过程,此过程的_____U ?=;_____H ?=;Q 与W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

Q 与W 的数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状态函数在数学上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系统的宏观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与系统物质的量成正比的物理量均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300K 的常压下,2mol 的某固体物质完全升华过程的体积功_________e W =。

5. 某化学反应:A(l) + 0.5B(g) → C(g)在500K 恒容条件下进行,反应进度为1mol 时放热10k J ,若反

应在同样温度恒容条件下进行,反应进度为1mol 时放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已知水在100℃的摩尔蒸发焓40.668ap m H ν?=kJ·mol -1,1mol 水蒸气在100℃、101.325kPa 条件下凝结为液体水,此过程的_______Q =;_____W =;_____U ?=;_____H ?=。

7. 一定量单原子理想气体经历某过程的()20pV ?=k J ,则此过程的_____U ?=;_____H ?=。

8. 一定量理想气体,恒压下体积工随温度的变化率____________e p W T δ??

= ????。

9. 封闭系统过程的H U ?=?的条件:(1) 对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过程,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有理想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压力恒定为100kPa 下的一定量单原子理想气体,其_____________p

H V ???= ????kP a 。 11. 体积恒定为2dm 3的一定量双原子理想气体,其_______________V U p ???= ????m 3

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 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 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 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v=m/ρ)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 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 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 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 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PSS=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 2 m2)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 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 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质量与密度思维导图.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质量与密度思维导图

第一节:质量 一、质量一节主要内容导学 (1)质量的含义 (2)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4)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质量一节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结构网 1._________叫质量,通常用字母____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常用的还有_____、_____、_____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t=_______kg、1g=______kg、1mg =______kg 2.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_______,这说明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3.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_______。使用天平时要注意: (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_______,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_____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_______,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_______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4.天平使用的基本步骤: (1)把天平放在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反之,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处,这时横梁平衡. (3)把被测物放在盘中,按“先后”的顺序用镊子选择适当砝码,用镊子向盘里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平衡. (4)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被测物体的质量. (5)测量结束要用镊子将砝码夹回砝码盒,并整理器材,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三、质量一节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的思维方法 1. 本节重要的基本技能是天平的使用方法。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浙教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3.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如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水 H2O;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如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2+前2:2个钙离子,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周期,“列”称为族;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大。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第2章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 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内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12.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 和 水(H 2O )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 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13.在鉴定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的实验中,检验淀粉的物质是 碘液 ,遇到淀粉会变 蓝色 。在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时我们用的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14.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是: 15.检验二氧化碳,空气,氧气,氮气的方法是:将点燃的火柴放入集气瓶内,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无变化是空气,熄灭的是CO 2和N 2。这2者再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变浑浊的是CO 2,不变的是N 2 。 16.实验室里用盐酸和碳酸钙 制取CO 2,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 H 2O +CO 2↑ 。 17.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从而释放能量提供给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18.大气中能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的气体是 臭氧 ,分子式为 O 3 , 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 氯氟烃 ,而使其遭到破坏。 MnO2 △ △ MnO2

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章 耳的结构: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 耳的各部分功能: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耳蜗:有听觉细胞,把声音的振动转变为电信号。 声音是由于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引起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没有了。声音能在空气、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同一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传播最慢;常温下,空气中声速为340米/秒。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减少噪声的途径:1.减小噪声源的噪声(改造产生噪声源比较大的机器;更换噪声比较大的机器;用金属做成蜂窝状装置吧噪声源罩起来。如:安装消声器) 2.在传播途径过程中减弱(远离噪声或设置屏障。如高架桥或高速公路设置隔音板。如:将有噪声污染的工厂迁离居民区和办公室。) 3.在人耳处减弱(人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如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以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具。 第2章 形成视觉的条件:1、必须要有光线,可以是发光的,也可以是不发光的;2、眼必须在光传播的线路上,并且被眼接受。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到平面或其他平滑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线仍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上,反射光线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为对称。 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光从水或玻璃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当光垂直入射时,进入第二种介质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 另一侧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幻灯机;u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复习

《科学》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 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5)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初二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电路探秘 第一节电路图 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通路: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 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 短路:电路中没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的电流的比较: 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 4、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1)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2)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3)整个电路图最好呈矩形;(4)图要完整美观,横平竖直,简洁、工整。 5、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流到负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1、电流 (1)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3)电流的符号: I (4)电流的单位: 安培(A), 毫安(mA), 微安(μA)。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1)量程: 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 每小格表示0.02A 当使用0~3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1A 每小格表示0.1A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后读数”。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②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③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电路接完后,接通电源前必须先选较大的量程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①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②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③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④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 1、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 接通电路等等 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 Ps.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3、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如金属被腐蚀,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 4、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锗,硅.应用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5、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一般非金属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因此它们几乎不能导电。 6、电阻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 (2)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 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 力物体表面上,。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 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 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 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5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版)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 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5)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初二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初二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二上册数学思维导图》的内容,具体内容: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起来看看吧!汇总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知识点一.回顾知识点... 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起来看看吧! 汇总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知识点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 (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 amn (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 am-n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 (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 (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为正整数)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初二科学知识点总结上下册

. 上册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氧气得到的气体是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复燃;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氢气+氧气,说明水通直流电 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或克/厘米)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或厘米3 33)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千克/米,合1.0克/厘米,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333 水的质量为1.0×10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3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 专业资料. . 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力物体表面上, 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2来表示压力产生的、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m) 2 2 4、2帕=2牛/米,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2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 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部向 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5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初二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初二上册数学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理念和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二上册数学思维导图汇总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 (m 、n 为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 amn (m 、n 为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 为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 am-n (a ≠,0m、n 都是正整数,且m>n)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 (a ≠0)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 (a ≠0,p 是正整数)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 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 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 为正整数)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 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 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汇总(2013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小循环 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 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途径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 水 循 环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2、水的重要性质

浙教版初二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总结 姓名 第1章 符号与粒子 一、写出元素符号或元素的名称: 氦- 锰- 金- 铝- 氯- 硅- 铁- H - C - N - O - Na - Mg - P - S - K - Ca - Cu - Zn - Hg - I - 二、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水- 二氧化碳- 金刚石- 氧化铜- 硫- 一氧化氮- 氧化铝- 五氧化二磷- 氯化氢- 氯气-- 硫化氢- 氧化钠- 氧化镁- 氖气- 氢氧化钠--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氧化钙- 碳酸钙-- 硝酸根离子 三、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CH 4- Fe 2O 3- Na 2S - FeCl 3 - Fe 3O 4 - ZnO - NaCl - MgCl 2 - KCl - CaCl 2- CuSO 4- K 2MnO 4— 四、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看懂、理解)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A x B 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 对原子质量 2.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个数 ×100%=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100% 3.物质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总质量纯物质的质量×100%=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分数 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100%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五: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的一种 ..微粒;原子是 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 (带电)= (带电),相对原子质量= +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O有那些意义(1)、(物质);(2)、 4. H 2 (元素);(3)、(分子);(4)、 (原子):(5)、(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如;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 净物叫,如;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叫,如。 6. “2”的含义:2Ca2+前2:表示,后2:表示 +22H 2O 前2:表示,后2:表 示。 CaO 此上方的2表示。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 >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列”称为;从左到右, 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都很 相似。 第2章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氧气约占;二氧化碳 约占。 2.氧气是一种色,味,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密度比空气略,通常用和方 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色,味,溶于水的气体, 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遇到变成红色。二氧化碳 的密度比空气,通常用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 水内变 ; 方程式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效应。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编(整理版,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11章 数的平方 11.1平方根与立方根 一、平方根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二、平方根的性质 1.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 0有一个平方根,就是它本身。 3. 负数没有平方根。 三、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另一个平方根是它的相反数,即-。因此,正数a 的平方根可以记作±,其中a 称为被开方数。 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四、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1. 概念不同; 2. 表示方法不同; 3. 个数及取值不同。 a a a

五、开平方 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六、立方根 1.概念: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 2.性质:任何数(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只有一个。 3a 3.表示:数a的立方根,记作,读作“三次根号a”。其中a称为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 4.一个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只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 七、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11.2实数 一、无理数 1.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2.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而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能写成分数的形式(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的形式。 二、实数及其分类 1.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2.实数的分类 (1)按概念分类 正整数 整数0 有理数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 实数负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负无理数

初二科学知识点

§1-1生活中的水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 温度而变化。 5.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 (1)分别写出A、B、C、D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环节名称: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 地表径流 (2)目前人类对地表径流 这个环节可以施加一定影响。 §1-2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说明了水是由 氢 和氧 组成的。电解水是个化学变化 过程。(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2.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 氧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用带火星的木条看是否能复燃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 氢气 ,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否燃烧,火焰淡蓝色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3.水的重要性质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凝固点是 0℃ ; 水的异常现象有, 4 ℃ 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实验现象可知,左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右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图上电源A代表正极。 5.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C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1-3水的密度 1.某种物质 单位体积的质量 叫做这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的定义公式是m=ρv。其两个变形公式是:m=ρv,V=m/ρ。 2.1克/厘米3=1000 千克/米3,0.9克/厘米3 = 900 千克/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00 千克/米3,它所代表的科学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 4.下列物质: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 海水> 水 > 酒精 。 6.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着等质量的水、酒精和食盐溶液,如下图所示则A 杯中是酒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