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诗歌答题方法总括性结论及总结性报告

诗歌答题方法总括性结论及总结性报告

诗歌答题方法总括性结论及总结性报告
诗歌答题方法总括性结论及总结性报告

诗歌答题方法总结

转眼三月份已经过去了,考试离考生们又近了一步,考生们都复习好了吗?是否已经全面的复习过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答题方法总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第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

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第一、形象分析法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第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第三、表现手法分析法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理论探究汇总

2011年第 5期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一、引言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评价受到极大的关 注。多年来, 中小学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根据《英语课程 标准》 [1] 提出的评价理念, 在教学中进行实验和尝试, 出版相关著作 (徐恒汉, 2001;徐勇, 2001;沈玉顺 2002, 2006; 金娣, 王刚, 2002; 董奇, 2003; 张向葵, 吴 晓义, 2004 , 撰写相关的论文 (唐雄英, 2006; 张生, 2008等。国际上也有许多学者发表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 , 如 Rea -Dickins (2001 、 Taras (2005 、 Black &Wiliam (1998 、 Sadler (1989 等。根据国内的一些评价论述和现实的一些做法, 发现人们对评价的认识相差甚远, 尤其是对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看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认为平时考试、测验等是形成性评价, 期末考试是终结性评价; 二是把两者对立起来, 重形成 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三是把简单的反馈 (feed -back , 如 Good , Well-done 等, 当作是形成性评价, 忽视评价的过程性。因此, 重新审视评价理论, 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评价的涵义、内容与方法, 了解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 从而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二、评价的涵义 英语界一般使用

“ Assessment ” 来指对学生学习的评判或评价。早在 1967年斯克里文(Scriven 就在他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 评价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目标, 用可比较或可量化的尺度进行合理的评判。他在文章中说到, 评价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与评价咖啡机、 建筑方案或课程方案一样 [2] , 因此, 评价是日常生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斯克里文当时进行的是一项课程评估, 但他讨论的评价原则对所有评价都有关联 性。 斯克里文提出的“ 评价是一个单一过程” 的说法产生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说法容易产生歧义, 给人一种“ 终了、结束” 的感觉。事实 上, 英语的 summative 本身就有概括、总结的含义, 指执行前和执行中的经过改善的绩效。总结性评价有 不同的作用, 但这些作用不会影响评价的过程。既然评价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即对学习确定的标准或目标做出评判, 那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是一个相同 的过程 [3]468。形成性评价强调的是过程, 总结性评价强调的是结点或起点。此外, 评价要显示其形成性的 过程, 就必须通过 “ 反馈” (Feedback , 说明评价内容与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说明如何达到目标的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性总结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进展情况 自课题开题以来到现在,我们全组教师进行初步实施研究阶段,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积累经验.在学科教学模式 中我们已初具规模,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各位教师 能结合学科模式,自身教学风格,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我们能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大型赛课,如成功课堂教学竞 赛,达标课,通过亲自参赛和广泛的听评课,吸取他人之长,完 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参加教学论坛,学校业务理论培训, 自学新课改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我们课堂教学即 生动又有实效,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我们制定了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评 价方案,在课堂教学 实施过程中,极大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精神,使学生能以此为 动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并且在实施中,我们能不断 修改其中不完善的评价细则,并制成册. 其具体研究内容为: 1、根据课题实验方案,结合实验原则和实验目标,拟定研究计 划实验教师完成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加强理论学习. 2、主要研究以下两个内容:

(1) 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等. (2) 初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实验、探讨、总结,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模式仍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是教师的"导"必须真正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以" 学"定"导",为" 学"而"导",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以"主导"代替"主体"的课堂教学现状. 二、课题研究现状 当代教育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一种教育新理念.全国各地不少同仁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像目前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推行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法等,我们学校过去也在这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也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准备.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普遍意义上讲,至今尚未有成熟的方案.故作为一种教育新念,探求一套系统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极有意义的.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中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知识点一: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1.理解诗歌的内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古诗词考查的一项基本内容。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很含蓄,对阅读量有限,理解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那么,如何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审视标题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②了解作者 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课内我们学过陆游的诗,对陆游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明乎此,就可以明白,诗人是以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情况自喻。这两句是写,词人不屑跟排挤他的官僚们争夺荣华,也不怕投降派的妒恨和打击。 ③理解诗句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要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理解诗句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诗眼”。我国的古诗词讲究凝练,讲究一字传神,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关键词语和“诗眼”里。因此,我们要善于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情思。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从题目看,这诗是作者呈给张丞相的。那么,呈给张丞相要干什么呢?颈联的下句“端居耻圣明”给我们透露了信息:在这圣明之世,诗人不愿闲居着。显然,这是一首“干谒诗”,作者是求张丞相能推荐自己做官,为朝廷效力。 ④分析形象 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景色的鉴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如《天净沙秋思》,前三句话描写了秋天野外黄昏的景色,九个景物,烘托出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深秋落日,昏鸦归巢,人已还家,而游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好是坏,是达标还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是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是流线型的,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的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这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的、宽松的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基于教学过程中的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关注的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分析、判断和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的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和调整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

科研课题阶段性总结

科研课题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数学组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积极参与专题课改活动,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 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 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课题研究,这是做好课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 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数学新课程 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教学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 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 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 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具体做法: 1、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多媒体设备的 利用率、教学效果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反馈结果进行细致整理和分析,形成规 律性的认识,撰写了调查报告。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都 是非常中肯的,也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为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 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课题组教师对所任教的学年课本内容归纳整理,广泛收集素材,按照教材的内 容,形成有实效性的系列课件或课件库。 3、本学期课题组教师每人做了一节多媒体与新课程整合的公开课,有效地提高了 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优化了教学 效果。 4、结合理论学习,在我校组织的“前进杯”常态课展示中,全体数学老师都精心准 备了一节校级数学教学竞赛课,每一节课都较好的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在 数学组教研活动时,对暴露出来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使 得各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课堂的调控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这一阶段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我们同时要认识到我们的研 究工作还任重道远,各方面因素很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决不是随便用几 张资料、图片应景。要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教育规律和学生 认知心理,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数学教学,提高数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切实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将“在小学数学课堂 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成效用于指导教学,同时针对教学中存在实际的问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快速规范答题技巧 技法点拨 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刘禹锡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实施步骤和课题研究容,特制订本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 一、课题概述。 (1)课题来源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是非观念,要明辨善恶,要有良好的品德。自古以来,中国就重视道德教化,孔子曾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工作却仍需进一步加强。世纪之交,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容就是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入手,有

利于克服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百行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帮助广大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既是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的基本容,也是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且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由此,提出这个课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2)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4月上旬) 填写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立项批准后,写出开题报告。写研究实施计划,并进行理论学习与相关资料搜集,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2、实验研究阶段(2016年5月——2017年3月) 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结合所执教班级学生状况开展实践操作,就学生品德缺失、良好品德养成方式方法、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紧密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紧密结合 侯雪絮 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评价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展开,这是评价的基础,为此,在上课时,我们对学生有两个“可以”:可以质疑老师讲授的知识;可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且,我鼓励学生对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当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是主人时,孩子们的想象力会像展翅高飞的小鸟,在蓝天上自由翱翔,展示出他们智慧的无限浅能。当他们饶有兴趣的投入到学习过程,共同探求新知时,它们的想象远远超过我们的意料。如上《我心目中和学校》一课时,学生在画本上画出自己心目中学校的样子,有大树型的、苹果型的、飞船型的等等,我想,只有孩子才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了一种欢快与美好愿望。 二、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是评价的保证。 素质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以往对学生的片面评价,而是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以前,上课时,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学生能整齐划一的认真听讲上,因此,目光总是注意到那些做得不够好的学生身上,就会不断的批评、指责它们,而对于那些好孩子,则很少鼓励。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孩子们的积极与热情就这样被毁灭了。 三、过程性评价中的“多元化”尝试和重视纵向比较 在教学中,我校结合教学开展各种游戏、比赛、才艺表演等,然后由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鼓励自己,表扬他人的方法,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帮助他人的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在对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讨论以及制作、习惯等进行评价时,重视将学生的今天与昨天、前天进行比较,淡化优秀生与差生之间的评比,这样,我们发现每个学生都在进步,上课时,不再指责差生,而是给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从点滴对他们进行鼓励,并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给它们小印章、小花或星星等。 四、细化评价标准 1、过程性评价 学习态度积极: 喜欢学习品德课,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 喜欢学习品德课,上课认真听讲 喜欢学习品德课 合作交流: 解,在合作中能积极给与别人正确评价,在合作终 于小组成员共同提高。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交流,在合作终于小组 成员共同提高。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实践作业: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班班通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报告 本课题从2013年12月开始通过文献分析,掌握班班通应用效益相关资料,利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首先对学校管理、软硬件环境、资源共建共享、应用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问题解决提供前期准备工作,再到2014年4月开始依据上一阶段得到的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入课题申请和研究阶段,利用系统方法构建出班班通应用效益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通过讨论研究、论文撰写和课堂实践描绘出推进班班通效益的模型。在得知课题得以立项后,本课题组所有成员欣喜若狂,学校领导特别重视,马上组织了开题大会,邀请了县市级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讨今后课题研究步奏和具体的实施过程。经过将近一年半的贯彻实施,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 凭借一线教师的有利条件,以课堂为实验基地,通过学习交流及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班班通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学年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如何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更多方式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从多方面具体地体现和展示本课题的实验情况和效果,是我们这一年课题研究的工作重点。我们工作虽紧张,可却感觉很充实,虽然很忙碌,可我们却在不断成长,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困惑并存着。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课题组活动做法及体会汇报如下: 一、搜集资料,理论准备 研究课题,就必须多途径地学习理论知识。于是本课题组在开题之初就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新课程中的教学技能的变化》;《课程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构建》(王清、黄国华)、《媒体组合和学习步调对多媒体学习影响的眼动实验研究》(王玉琴、王成伟)、《多媒体学习——视觉信息与言语信息的系统整合》(苏爱玲、侯继仓)等理论书籍。 通过理论学习使实验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将“班班通”正确灵活地使用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打造真正的教师省力,学生轻松的优质课堂。 二、培训设备,操作准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超实用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比较

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得关系 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依据某些标准而进行得价值判断,就是好就是坏,就是达标还就是没有达标。 过程性评价就是对事物得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得评价,就是一直动态评价,可以说就是流线型得,针对某个点都做出评价,而所以点都汇成一条线而构成整体得评价。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得表现、所取得得成绩以及所反映出得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得发展做出得评价、就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得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得发展性评价。其目得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得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得主体与积极参与者。”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得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合作精神等进行得持续性评价。这就是重过程、轻结果得评价方式,而且在实施评价时,学生个体、同伴、教师可以共同参加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在一种开放得、宽松得与非正式得氛围中进行得。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得目得就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得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自主学习得能力。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就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得某项活动或过程以及生成得问题进行得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与完善。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设计得基础上,根据教学中客观存在得一些不确定因素(学生得学习状态、兴趣与关注得焦点,学习环境与外部干扰等),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得分析、判断与调查、测试等方式,获取信息,判定教学得效果、特点或不足、问题,为修改与调整方案提供必要得依据与参考。 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得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就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得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得差异性、针对性与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得建议与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几种形式:①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②表现性评价;③即时性评价;④档案袋记录。 形成性评价得特点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得作用与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简言之,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教学结果、表面上瞧,两种评价截然不同,实质上,二者绝非水火不容,而就是您中有我,我中有您。在教学实践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混淆二者得功能,作出无效或低效得评价。因此,有必要厘清两种评价得特点。首先,请读者分析两个案例,并解释属于何种评价。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明确、可行得目标:形成性评价得关键就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达到得学习目标。这一目标必须具有一定得挑战性,学生经过努力才能达到。教师在教学得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现有得知识、技能与学习目标之间得差距,引导学生采取行动,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并为新得目标做准备。 2。具体、有效得标准:形成性评价属于标准参照性评价,关键就是制定具体、有效得标准。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不用具体得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而就是参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XX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成果形成,提炼价值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实际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充分论证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在充分学习实施课题深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把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从最初的接近到现在的走进,对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的研究,每一步坚实而有力,体现在教师轻松教和学生快乐学的转变上。应该说,本阶段的研究很有成效,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研究情况 (一)、整体情况 1、在调研、总结、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并能够针对性地实施,保证课题的质量和实效。课题第二阶段小结。 2、加强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我校高中学生文言虚词的学习有深入地了解,并通过培训、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掌握一定研究策略,确保研究的方向、力度。 3、加强调研,通过问卷等形式取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真实情况分析、综合,形成新的意向,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 4、以课堂实验为主,成功开设精心准备的研讨课, 在过程 中注重分析,初步形成案例,使得课题研究有了更 明确的方向。 (二)文言虚词学习目的的兴趣指导

70%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态度表现为一般,他 们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从来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的。实际学习中,80%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习惯也相对较差,这些都无形中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狭窄。在恶性循环下,学生既无法对课本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难于主动将已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对文言学习的厌倦、疲惫与排斥。 1、积极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带给了课堂活跃的气息。以《游褒禅山记》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以便学生加深对文段内容的印象。因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文章能够有较多的接触与认识,从而有利于后期对文本展开进一 步地学习。 2、对话式的授课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学方法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反对。他认为这种方法不符合儿童的天性。在他看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运动的中心”。他认为对话的方式,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 握知识; 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 课堂中注意“对话”形式的灵活运用,将对推动文本的理解。 3、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随着现在教学设施的完善,多媒体已经为教学手段 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载体。 比如,在讲解《鸿门宴》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鸿门宴》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对文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解《滕王阁序》时,可以让学生享有一段视觉冲击后,对文本描写的景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瑰丽,以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高中生必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三看:题目,作者,小注)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2)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主要有:不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爱恨情长 2物象(即意象) “意”是指是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使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答题时需把握的依据。 主要有: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 *古诗词常见意象* 梅:坚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兰:淡泊名利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菊(黄花):隐逸高洁、不畏权贵 松: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草:1.象征顽强的生命力2.反衬荒凉偏僻,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抒发爱春惜春之情 4.寄托离愁别绪,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 杨柳(柳絮):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归、好友相别,或感叹自己飘泊不定 落花:表达年华易逝的感伤,或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落叶(落木):营造秋风萧瑟的氛围,表达惆怅落寞的情感 梧桐:抒发悲秋之情,象征孤独失意者 芭蕉:孤独忧愁,离愁别绪 桑梓: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孤蓬:飘泊不定、孤独寂寞 飞鸿(鸿雁):营造雄浑悲壮的意境,表达思乡之情 蝉:1.象征高洁2.悲秋,悲凉 猿:凄凉悲伤,孤寂悲苦 杜鹃(子规):忧愁忧思 鹧鸪:离别,悲情,相思,或昔盛今衰、世事无常 沙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产生的情感

鸿鹄:志向高远 夕阳(斜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惆怅、思乡、怀古等感情 浮云:在外漂泊不定 流水:1.愁绪2.人生短暂,年华易逝,盛衰兴亡变化 月:1.离别思乡2.寄托喜悦或凄美祝愿3.冷清凄凉 露:人生短暂,时光飞逝 西风(秋风):烘托衰败之景,落寞惆怅 长亭:送别之所,离愁别绪 关山:接指遥远地方,征人思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吴钩:报效祖国 栏杆(阑干):思念,寂寞,忧愁 *古诗词典故* 投笔:班超投笔从戎,弃文从武 破楼兰:建功立业“不破楼兰终不还” (苌弘)化碧:苌弘无辜获罪自杀,血化成玉,指正直的人为正义的事业蒙冤受屈 尺素:书信的代称 青鸾:西王母出行让青鸾送信,代指送信的人 东篱、三径:归隐田园 劳歌、南浦:送别歌,送别地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的悲痛 红豆:爱情或相思 鸡黍:招待客人的饭菜 关山月:征戍离别之情 3意境:指作者的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是诗歌突出的特征。把意境比作一个建筑的话,那么意象就是这个建筑的每一块砖石。 4塑造形象常见手法:1比兴2细节刻画3烘托渲染4对比衬托 5分析意境意象题答题技巧 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幅……图2.诗意地简短进行翻译3.概括营造出的氛围特点4.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概括特点:恬静优美、恬淡闲适;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幽深僻远、清幽明静;瑰丽清新、清新自然;孤寂冷清、凄苦悲凉(总之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 例题)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020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最全汇总(9个“套路”+9种常见情感+20篇诗词鉴赏)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

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