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高效笔记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高效笔记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高效笔记
教育测量与评价复习高效笔记

(一)研究对象教育测量与评价the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一课程性质

教育测量与评价主要是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门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具体应用。

(二)学科性质

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中,教育测量与评价可以看成是测量学和评价学内容的整合,而且侧重于教育测量,是综合性教育科学。又可以看成兼容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甚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内的学科群,所以这门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在教育学科分类中,教育测量与评价属于研究如何运用方法分析教育活动。总之教育测量学是应用性学科,又是综合性学科。

二教学内容组织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2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3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包括各种题型的设计和使用试题编排测评实施和评估等

4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和解释

5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6教育评价的方法:很多方法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测量与评价等等。综合是用多种评价。

7教育评价的应用,包括课程评价(课程大纲教学设计等)学生评价(老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评价同学的评价等)教师评价等方面

8教育质量评价

9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2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般原理和方法。

3掌握编制测量量表的方法和步骤。

4掌握评价方案设计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技巧。

5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

6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四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

1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是构成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掌握先进的教育测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教育测评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研究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美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

第一创办了大量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杂志。

第二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与教科书。

第三许多学术团体都加盟对教育评价的研究,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教育评价协会:全国教育测量委员会全国教育进展评估中心全国教育评价联合会等。

国际教育评估协会(IAEA):

1975年在日内瓦成立,当时有18个国家参加。其宗旨是帮助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通过发展和应用评价技术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二)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在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除了对教育效果(输出)要进行测量与评价外,还要针对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因素(输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作为突破口

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英国“11岁

考试”

(三)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测评更加科学化

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由于基础教育在整个结构和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尤为紧迫。(四)教育测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1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性向成就态度兴趣潜能及发展等作出一系列决策和判断,需要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多种方法,以弥补教师非正常观察的不足。

手段不再是唯一的书面考试,而是测量与非测量的一整套评价技术。目的不再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而是发现其优点长处,指出其缺点不足。

测量和评价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适合精英教育的学生。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思想方法对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国外教师教育普遍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这类课程。

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教师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对所有想当教师的学生至少要学习十门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

第一章教育与心理测量概述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问题

一教育测量概述

1测量的定义及要素

测量的定义:从广义上讲,就是根据某些法则与程序,用数字对事物在量上的规定性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测量的要素:

第一单位。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具有明确的意义和相等的价值;教育测量的单位常常是“分”,难以达到这个要求。第二参照点。量的计算的起点,一般有两种:绝对零点(理想的)和相对零点(只能加减,不能乘除);

第三量表(具):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的连续体。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四种测量量表

命名量表:用数字代表事物(名称量表)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类别量表);

顺序量表:按照事物的大小等级程度而;排列数字的量表。如“名次”;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如“温度”

比率量表:最高水平的量表,具有类别等级等距,并有绝对零点。如“长度和重量”。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2教育测量的含义和特点

(1)教育测量的含义: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广义: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化测定的一门教育科学,主要研究对教育或训练效果进行测量的原理与方法。

狭义:只对学习结果——知识技能的测量。

(2)教育测量的可能性:“凡物的存在必有其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3)教育测量的特点:间接性和推断性;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任何一个测量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教育测量必须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不能脱离教育目的和教材的要求,任意制定量表,随意进行测量。

3正确使用教育测量

1)慎选测验

(2)具备资格

(3)内容保密

(4)控制误差

(5)正确解释和看待结果

二关于教育(教学)评价

1评价的含义:广义地讲,评价泛指衡量判断人物或者事物的价值。

2教育评价的概念。当把“评价”一词特别地用于学校教育领域或课堂教学情境时,在一些情况下,“评价”就是“教育评

价”的简称。在另一些情况下,指的是教育目标分类中最高层次的认知能力水平——评价。国内外有不同的定义。

格兰朗德的观点

评价是为了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过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两方面再加上价值判断。

斯塔费尔比姆的观点

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他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美国教育评价标准委员会

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泰勒的观点

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德雷斯的观点

所谓评价,就是决定某种活动目的及程序的价值的过程。

日本的桥本重治的观点

评价是与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有明确关系的概念,是按照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育计划的效果等进行测量的过程。因此,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

布卢姆的观点

在《教育评价》一书中对“评价”作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在本质上是针对“教育评价”来说的;“评价是系统收集证据用以确定学习者实际上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确定学生个体变化的数量或程度。”

第二种解释实际上是针对教育目标分类来说的。教育目标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又分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教育评价包含的共同点

1强调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过程;

2强调用多种方法系统收集资料与信息;

3教育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育计划,也可以是课程;既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是某种教育现象教学活动教育目的或教育程序。

4强调为学生发展和教育决策服务。

教育评价的定义

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和教育目标,利用测量和非测量的种种方法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学生发展变化的各种要素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三概念辨析

(一)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教育测量是评价的依据,教育评价是测量的解释和具体体现。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测量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教育评价在定性和定量资料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测量关心的是数据的多少,评价关心的是价值的高低。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是一种单一的活动,而评价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一项综合的活动。

(二)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

不同学者对评价和评估的关系认识不同。

教育评价与评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根据《Collins汉英双解词典》,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的英语表示不同;第二从目前国内出版的著作来看;第三对“评估”一词的考究;第四从概念及习惯用语上讲。

从概念的分析和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评价教育评估和教育测量三个概念之间是两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交叉重叠又相对独立的关系。

(三)教育测验与考试

测验是测量的工具,用它能引起人的代表性的行为,以便对人的行为特性或心理特性进行测量与评价,是教育测验或心理测验的简称,考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测验的概念比考试的概念更广泛。在某些情境下,教育测验活动或者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评价活动。

教育测验(test):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程序;教育测量的工具

考试(examination):

广义的考试泛指人类社会一切测度和甄别人的身心各个方面之群体或个体差异的活动。狭义指由主试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在一定场所,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对应试者的德学才识体诸多方面或某方面所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测度或甄别的活动。

教育考试是根据教育内容和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与问题,按照一定的方式,对应试者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过程。

考试也是一种教育测验。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简史

1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2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3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4教育测量学科的发展

5美国的“八年研究”

6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

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1考试制度起始于西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侧重于日常考察

3两汉时期,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

1科举制度就是“开科取士”,即国家设立许多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开始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终结于清朝。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和独特的考试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和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举考试虽然对世界文官考试制度有过重要作用,但我国古代对科举制度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哲学等科学视角进行反思与改进。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

三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

11864年,英国人费舍完成《作业量表集》。

21894年始,美国赖斯编写测验,开展相关研究。

31904年,美国桑代克的《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标志着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桑代克的《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提出假设:“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的,总存在于数量之中”;美国麦柯尔:“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都可以被测量。”

公理:“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四教育测量学科的发展

1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教育测量学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编制了大量的教育测量。

2心理测验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教育测量学的发展,如1905年比纳等人发表的《比纳量表》英国斯皮尔曼的“能力结构二因素学说”以及武德沃斯的第一个标准化人格测验的问世,对教育测验起了一定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五美国的“八年研究”

背景:1929-1933年期间,经济危机。美国高中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许多人要求重新协定高中课程方案和教学大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协会负责人艾钦在1933-1940年间领导“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一应当帮助学生学习什么。

其二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目标,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其三怎么组织学习经验,使这些经验累积效果最大。

第四怎么评价教育效果。

“八年研究”的经验

其一传统测验是片面的。其二只是关注客观的信度。其三测验是教科书主义。其四对测验或考试的过分依赖必然养成个人主义与被动式的学习态度等。提出尊重儿童的个性兴趣和需要;教材不应脱离生活,进行启发式教育。

泰勒提出的两条原理

课程编制原理和评价活动原理。确定多元需要的价值目标—用行为表达教育目标—构建合宜的教育情境—选择包括测验在内的多种评价手段—对达标程度做出判断—对学生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建措施—修改教育方案,如此循环。泰勒在“八年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是一种确定行为实际变化的程度的过程。”

形成了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因此泰勒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思想和方法,在当今世界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以及对课程编制和教育目标管理都有现实意义。

第三节:教育测量的类型

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分类,不仅角度不同,而且看法不一。其中格朗兰德的分类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他在《教学测量与评价》中对教育测评进行了分类。

一按测评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

1形成性测量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的,在性质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单元测验。形成性测量与评价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的作用。2诊断性测量与评价

对经常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测量与评价,它的目的是对个人的问题行为及其原因进行诊断。诊断性多半是在形成性测评后实施。

3终结性测量与评价

用于教学结束后,在性质上相当于现在学校中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其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在教学目标之下,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业程度;其二是根据终结性测评的结果,评定学业成就,并通知学生家长或记入档案。

二按解释测评结果时的参照点分类

1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

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是将被试水平与测验常模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的一种测验与评价类型。也就是说,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对学生成就的解释采用的是相对的观点。

2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

将被试的表现与既定的教育目标或教育行为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该标准。测评和教育目标常连在一起,也称目标参照测量与评价。

3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

被试实际水平与其自身潜在水平相比较,以评价被试有无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为目的。在强调人性化动态化和个别化的教育评价潮流下,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按测评被试行为表现的性质分类

1最佳行为测量与评价

以测量被试的最佳行为表现为目的。凡是以成就或能力的高低行为评价基础的,都属最佳行为测量与评价。

2典型行为测量与评价

典型行为测评目的不在测评被试能力的高低,而是测评其是否具备某种典型行为。

四按测量与评价的内容分类

1智力测量与评价

目的在于测量被试的智力并对被试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作出评价。

2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

目的在于测量与评价个人的潜在才能,预测个人能力发展倾向。分为两种:一是关于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一是特殊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

3成就测量与评价

目的在于测评个人在接受教育或者训练后的成就。常见的两种:一是学科成就测验;一是综合成就测验。

4人格测量与评价

也称为个性测量与评价,其目的在于测评被试的人格心理特征。本测量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层面也很多。

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其他分类

(一)按测量对象

1个别测量与评价

指的是同一主试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测量一个被试。主试与被试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对于一些特殊的被试,如幼儿文盲等,只能采用个别测量与评价。但是个别测量费时费力,特别主试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胜任。

2团体测量与评价

指的是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测量多位被试。优点是节省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不足是不易有效控制被试的行为,容易产生误差。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

主要功能

教育测评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评定的功能判断的功能选拔的功能反馈的功能教育功能导向的功能威慑的功能预测的功能诊断的功能激励的功能改进学习的功能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等。根据格朗兰德的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实现教育判断的功能

包括测量评定的功能事实判断的功能价值判断的功能问题诊断的功能区分选拔的功能等。

二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

1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摸清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在教学或教育前,教师可以先针对学生实施一次测量,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之前已具有的背景知识,以作为有效教学的起点。

2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根据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结果,教师可以明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断教材的可用性,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测量与评价的结果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信息。

3作为补救教与学的依据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行为特征,以及不同的认知结构缺陷的所在,有针对提出符合个别需要的补救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4确保教学目标的达到

根据测评结果,教师可以知道目前的教学情况,是否需要修正目标或改变教学策略,是否需要改换教材以及教法等。三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

1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

3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

四行使教育管理的功能

1对教师的管理

一是教师资格评定;

二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评定;

三是教学管理水平的评定;

四是教师的个性评定。

2对目标的管理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进行的,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判断,能有效地促进被测量与评价的对象不断接近预定的目标。

3对过程的管理

利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可以全面地掌握教育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控制,为促进提高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

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误差

什么是误差

误差的来源

真分数理论

一误差(error)的定义和种类

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因素所产生的不准确的或不一致的结果。

定义的后半部分从准确性和一致性两方面对误差做了区分。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关系可以用射击靶环来说明。假设有

ABC三支枪,对准靶面中心固定位置后各放9枪,所得结果见图4-1。

随机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

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

系统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

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

二测量误差的来源

(一)测量工具引起的误差

(二)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

(三)被测对象引起的误差

心理测量工具往往是一套量表。当量表在测出人的某种心理特质时,若项目所测的东西与我们所欲测的目的之间出现偏差,则测量会出现误差。

1.施测环境: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声音桌面的好坏空间的宽窄都可能产生影响。

2.施测时限: 时限没有严格控制,过宽或过紧都会使测验结果存在误差。

3.主试因素: 主试的年龄性别外表言谈举止表情动作对测验过程的熟悉程度都可能会对测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意外干扰: 在施测环境复杂,特别是受测者较多时,容易发生意外情况。

5.评分记分back

1.应试动机

受测者对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作答态度注意力持久性和反应速度,从而影响测验成绩。

动机效应在人格测验中也有表现。

2.测验焦虑

测验焦虑是指受测者在应试前和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紧张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一般出现在能力和成就测验

对于人格测验如果主试没有讲清测验目的和出现不合适的表情动作,也会使受测者产生焦虑,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和本身有焦虑特质的个体。

焦虑和作业成绩的关系呈倒形的V字曲线,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作业成绩,焦虑水平太高和太低都不利于受测者水平的发挥。

3.测验经验

当使用一种新的测验形式的时候,由于被测者不熟悉,缺乏测验经验可能会影响测验成绩。

4.练习效应

有些测验需要第二次应用,甚至多次应用。比如,在开始一项教学改革前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前测,过半个学期后进行后测,看看成绩或能力有没有提高。这时就会存在练习效应。

在能力测验方面,练习效果的研究大体获得了以下结论:

(1)练习对于智力较高者,效果较为显著。

(2)着重速度的测验,练习效果较明显。

(3)再做同一个测验要比做复本的练习效果显著。

(4)两次测验之间的时距越大,练习效果越小,相距三个月以上,练习效果可以忽略不计。

(5)一般的平均练习效果,约在个标准差以下,但第二次再测时,练习效果即接近于零。

5.反应倾向

被试的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方式也会影响被试的测验成绩。

6.生理变因

受测者的疲劳失眠心境等都可以影响测验成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情绪体力等都存在着节律性的变化,生物节律会影响测验成绩。

三真分数(true score)

真分数:指一种测量工具在测量没有误差时得到的纯正值。(真正水平)

操作定义:无数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

观察分数:实测分数

观察分数接近真分数时,就说测量的误差较小。

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的数学模型:

经典测量理论假定:实得分数真分数测量误差存在下述线性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X=T+E (公式4-1)

式中X为实得分数或观测分数,T为假设的真分数,E为测量误差。

关于测量误差还有如下假设:

(1)如果对一个人测量无数次,其误差之和为0,平均误差为0,即

(2)误差与真分数相互独立,即

(3)一个团体的平均真分数等于该团体中所有被试实得分数的平均值。

(4)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实得分数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间有如下关系:

真分数的变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与测验目的有关的变异(有效的变异数Valid Variance)和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变异(无效的变异数Invalid Variance),即

(公式4-3)

式中,是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数,即有效的变异数;是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数,即无效的变异数。

将公式4-3代入公式4-2得下列公式:

第三章测量的信度

第一节什么是信度

第二节估计信度的方法

第三节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第一节:什么是信度

一信度的意义

二信度系数的作用

一信度的意义

信度即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信度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在测量学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

式中代表信度系数,代表真分数的变异数,代表实得分数的变异数,即总变异数。

根据公式3-1,信度还可以表示为:

误差变异越小,测量信度越高;误差变异越大,测量信度越低。

这个定义有两点要注意:

(1)信度是一组测量分数的特性,不是某个测量分数的特性。是对一个人测量多次或对一个群体进行测量得到一组测量分数的特性

(2)真分数的变异数不能直接测量,因此信度是一个理论上构想的概念,只能根据一组实得分数进行估计。

对于信度系数,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样本,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信度系数,因此一个测验可能不止一个信度系数。

(2)信度系数只是对测量分数不一致程度的估计,并没有指出不一致的原因。

(3)获得较高的信度系数并不是心理测量有效的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二信度的作用

1.评价测验

信度系数是衡量测验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反应随机误差

一般能力与学绩测验的信度系数为0.90以上,有的可以达到0.95;标准智力测验的信度系数应达到0.85以上,个性和兴趣测验的信度系数可稍低,一般应达到0.70~0.80,(也有人认为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人格测验的信度系数,通常在0.80~0.85或更高些)。当信度系数小于0.70时,不能用测验来对个人进行评价,也不能用来进行团体间的比较;当信度系数大于0.70时,可用来进行团体间的比较;大于0.85时,可以用来鉴别个人。

2.用来估计个人的测验分数(真分数)

由于误差的存在,一个人通过测量得到的分数很难等于真分数。理论上,我们可以对一个人施测无数次,然后求得所得分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在这个假设的分布里,平均数就是这个人的真分数,标准差则为误差大小的指标。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用一组被试(人数足够多)两次施测的结果来代替对同一个人反复施测,以估计测量误差的变异数。此时,个人在两次测验中的分数差异就是测量误差。据此可制成误差分数的分布。这个分布的标准差(误差分布的标准差)我们称之为测量的标准误,是表示测量误差的大小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SE表示测量的标准误,即误差分布的标准差;Sx表示一次测量分数的标准差;rxx表示信度系数。

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标准误来估计个人测验的真分数的大小。

如果选用95%的可靠性水平(置信水平),即显著性水平(a值)为.05,,真分数有95%的可能落入X ±SE ,即X ±1.96 SE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写成X-1.96SE ≤ T ≤ X+1.96 SE,SE则用公式3-4代入。或有5%的可能落入这范围之外。这实际上也表明了再测时分数改变的可能范围。

例1,已知WISC-R的标准差为15,信度系数为0.95,对一名12岁的儿童实施该测验后,IQ为110,那么他的真分数在95%的可靠度要求下,变动范围应是多大?

注意几点:

(1)SE对真分数做的是区间估计,不可能由此得到一个确切的点。这就是说,测验分数不是一个定点,而是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因此,两次测验分数之间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

(2)置信水平确定后,估计的精度主要取决于SE,SE越小,范围越小,估计就越精确,反之也然。

(3)真分数不能等同于真正能力或心理特质,真分数中包括了系统误差。

3.用来对两种测验分数进行比较

来自不同测验的原始分数是无法直接进行比较的,只有将它们转换成相同尺度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比较。

如,某班期末考试,小明的数学成绩是80分,语文成绩是70分。另外,已知小明所在班级的数学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10分,语文平均成绩是60分,标准差是7分。

我们可以用“差异的标准误”来检验差异的显著性。

差异的标准误的公式为:

为差异的标准误,S为相同尺度的标准分数的标准差,Z分数为1,T分数为10。分别为两个测验的信度系数。

先将原始分数化成标准分数,然后将两个标准分数的差异与1.96SEd(0.05显著性水平)进行比较,如果其绝对值大于此值,则差异显著,否则差异不显著。

例2,某校五年级进行了两次数学测验,小张第一次考了85分,此次数学测验年级平均分是77分,标准差是8分,此次测验的信度系数是0.84;第二次考了95分,此次数学测验年级平均分是81分,标准差是10分,此次测验的信度系数是0.91;问小张这两次数学测验的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

第二节:信度的估计方法

一再测信度

二复本信度

三等值稳定性系数

四内部一致性系数

五评分者信度

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也叫重测信度,也叫稳定性系数。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对两次测验分数求相关,其相关系数就叫再测信度。其计算公式(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的变式)为:

式中X1X2为同一被试的两次测验分数,为全体被试两次测验的平均数,S1S2为两次测验的标准差,N为被试人数。

再测法的模式是:施测适当时距再施测

例2:假设有一份主观幸福感调查表,先后两次施测于10名学生,时间间隔为半年,结果如表所示,求该测验的重测信度。(为了便于理解和计算,本章估计信度的例子都是小样组,实际应用时应采用大样组。)

表5-1 某幸福感调查表的两次测试结果

计算再测信度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所测量的特性必须是稳定的。当然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但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2)遗忘和练习的效果基本上相互抵消。

在做第一次测验时,被试可能会获得某种技巧,但只要间隔时间适度,这种练习的效果会基本上被遗忘掉。

再测信度要考虑时间间隔的问题。到底多长合适呢?一般来说,无论对于那种被试,初测与再测的间隔最好不要超过六个月。

(3)再测法适用于速度测验而不适用于难度测验。

(4)应注意提高被试者的积极性。back

复本信度(Alternate Form Reliability),也称等值性系数(Coefficient of Equivalence)

用两个平行(等值)的测验对同一组被试施测,得到两组测验分数,求这两组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这就是复本信度。因为这反应了两个测验的等值程度,因此又称等值性系数。计算方法与再测法是一样的。

复本信度的模式是:复本A 最短时距复本B

例3:假设用AB两型创造力复本测验对初中一年级10个学生施测。结果见表5-2。请同学们自己计算。

表5-2 某创造力复本测验测试结果

复本信度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本信度的关键在于两个量表必须等值,即必须具有相同的难度区分度长度题型等。(平行测验)

(2)两次测验的时距应尽可能短促,以便避免知识的积累练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3)由于量表的两个复份在许多方面近似,所以信度系数有稍稍偏高的倾向。

(4)被试易出现疲劳失去积极性等反应,还会出现迁移。这些称为顺序效应,为了抵消顺序效应,可随机分配一半被试先做复本A再做复本B,另一半被试先做复本B再做复本A,以平衡顺序效应。

(5)复本法只能减少而不能完全排除练习和记忆的影响。

(6)对于许多测验来说,建立复本是相当困难的。back

三等值稳定性系数

等值稳定性系数是用两个平行的(等值的)测验,间隔适当时距施测于同一组被试得到两组测验分数,求这两组测验分数的相关,其相关系数就是等值稳定性系数。

等值稳定性系数的模式是:

测验A 适当时距测验B

计算方法同稳定性系数和等值性系数。

等值稳定性系数也是采用复本对被试施测,但等值性系数的测验要求两次测验的时间间隔尽可能短,而计算等值稳定性系数的两次测验却要求有一个适当的时距。

优点:

(1)因两次测试有适当的时间间隔,减少了复本法中的练习疲劳效应。

(2)只要时间间隔适当,可用于计算稳定性不高的心理特质的测验的信度。

注意:

等值稳定性信度系数的值一般要比等值性系数和稳定性系数要低。

等值稳定性系数是测验信度的最严格的考察,得到的是信度系数的下限。

四内部一致性系数

利用一次测验所获得的资料来计算信度系数。这样计算出来的信度系数反应的是测验内部的一致性,即测验项目的同质性,叫做内部一致性系数或同质性系数。

(一)分半法(分半信度)

(二)其它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的方法

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分半信度就是将测验题目分成等值的两半,分半求出量表题目的总分,再计算两部分总分的相关系数。

分半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是把一个量表按题目番号分为两半,一半是奇数题,另一半数偶数题。求出每个人的奇数题的总得分和偶数题的总得分,然后求出奇数题总得分和偶数题总得分的相关系数,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校正。校正公式有:

(1)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

式中,是两半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为整个测验的信度估计值。

采用斯皮尔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进行校正时,假定两半测验等值,亦即两半测验具有相同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当假定不能满足时,可以采用下面两个公式来估计信度。

弗朗那根公式:

式中分别为两半测验分数的变异数,为测验总分的变异数。r为信度值。

式中,为两半测验分数之差的变异数,为测验总分的变异数。r为信度值。

例4:有一个由100题构成的量表施测于10个高三学生。测验一次后,应试者即毕业离校。现在怎样评介测验结果的信度?

(1)计算出每个应试者的奇数题总分(X1)和偶数题总分(X2),见表5-3。

采用分半信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若用分半法时,以按奇数题和偶数题分半为宜。

(2)在使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时要求全体被试在两半测验上的得分的变异数相等。当一个测验不宜分成对等的两半时分半信度不宜采用。

(2)当试卷中存在任选题时,不宜采用分半法。速度测验也不宜采用分半法。因为速度测验中试题的难度低,被试得分的多少主要是看答题的多少,分半法易使得分相同,从而夸大分半法的信度估计。

(3)如遇到有牵连的项目或一组解决同一问题的项目时,这些项目应放在同一半,否则会高估信度的值。

(4)将一个测验分成两半的方法很多(如,按题号的奇偶性分半按题目的难度分半按题目的内容分半等),因此,一个测验可以有多个分半信度值。提供分半信度值时,要说明分半的方法。

分半法实际上是对测验内部一致性的一个粗略估计。但对于同一个测验分半的方法是很多的,而且用不同的分半方法求出的分半信度都不一样,因此分半信度不是最好的内部一致性的估计。为了弥补分半法的不足,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

其他内部一致性系数(同质性信度)

1.库德-理查逊公式(K-R20公式)

库德(Kuder)理查逊(Richardson)针对分半法的不足,提出以项目统计量为转移,利用项目统计量来计算信度。称为K-R20公式。仅适用01记分。

式中k表示构成测验的题目数,pi为通过第i题的人数比例,qi为未通过第i题的人数比例,为测验总分的变异数。

2. 库德-理查逊另一公式(K-R21公式)

当测验项目难度接近时可以采用库德-理查逊提出的简便公式,称为K-R21公式。

式中k表示构成测验的题目数,为测验总分的平均数,为测验总分的变异数。

3.克伦巴赫(Cronbach)的α系数

库德-理查逊公式只适用于两级记分的测验,而对多级记分的测验,则可以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的α系数,克伦巴赫的α系数对两级记分的测验也是适用的。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测验的题目数,为某一测验题目分数的变异数,为测验总分的变异数。

例6:有一种包含6个论文式题目的测验,对5个应试者施行,得分见下表5-5,试求该测验的信度。

表5-5 被试在测验上的得分

五评分者信度

评分者信度(Scorer Reliability):

随机抽取部分试卷,由两个或多个评分者独立按评分标准打分,然后求其间的相关,所得的相关系数即为评分者信度。评分者信度的计算:

1.评分者为两个人时

若是连续变量的评分,且分布是正态则计算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可用计算机直接计算)。

若是等级评定或虽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但分布非正态,则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公式:

式中D为各对偶等级之差,是各D平方之和,N为等级数目。

当有相同的等级出现时,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的公式为:

式中,N为成对数据数目,n为相等等级数目。

例7:甲乙两位教师评阅10份试卷,他们对每一试卷各自所评的分数列入下表5-6,问这两位教师评分的一致性如何?

2.评分者为多个时

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来估计信度系数

式中,W为和谐系数,K为评分者人数,N为被评对象数,Ri为每一对象被评的等级之和。

出现相同等级时采用下面的公式:

式中,W为和谐系数,K为评分者人数,N为被评对象数,Ri为每一对象被评的等级之和,n为相同等级数目。

例8:六位教师各自评阅相同的五篇作文,每位教师给每一篇作文都评了等级(共五等),并列入下表5-7。求六位老师所评等级的一致性程度。

例9:三位教师评阅四份试卷,所评等级列入下表5-8。他们所评的等级的一致性程度怎样?

3.肯德尔和谐系数W的检验

(1)当3 ≤ N ≤ 7时,查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附表10,肯德尔W系数显著性临界

值表,用值查表。

(2)当N > 7,将所得W值代入下式

再测信度:估计信度中跨时间的一致性

复本信度:估计测验跨形式的一致性

等值稳定性系数:估计测验跨时间和形式的一致性

内部一致性系数:估计测验跨项目或两个分半测验之间的一致性

评分者信度:估计测验跨评分者的一致性

各种方法具有不同的意义,每一种信度系数不能代替其他的信度系数,所以编制或使用测验时,应该尽可能收集各种信度证据。back

第三节: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一分数分布范围的影响

相关系数受分数分布范围的影响,图5-1表明了分数范围对相关系数的影响。

其分数范围越广,信度系数就越大。反之也然。

上述关系也可从公式

中看出,一个测验的误差变异主要来自主试施测环境评分的客观性被试等因素,当除被试外的另一些因素固定后,受测团体越是异质,所得分数变异越大,信度系数越大。因此,信度系数与团体的异质性有关。

由于信度系数与被试团体的异质性有关,因此,如果一本测验手册中,所报告的信度系数是从全体中小学生的样本中得到的,我们不能认为把该测验用于小学五年级的团体时也能得到同样高的信度。当一个测验用于比常模更同质的团体时,要重新确定测量的信度。

团体异质性不同,分数的标准差亦不同。当将测验用于标准差不同的团体时,可用下面的公式(克莱公式)推算出新的信度系数:

式中S0为信度系数已知的分布的标准差,Sn为信度系数未知的分布的标准差,r00为原团体的信度,rnn为异质程度不同的团体的信度。

例10:一记忆力测验实施于某市全体初中生,其分数的标准差为10,信度系数为0.90,若将该测验施测于初二年级,其分数的标准差为6。求初二年级的信度系数的估计值。

由于信度系数与被试样本的异质程度有关,因此,在编制测验时,应把常模团体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爱好等分为更为同质的亚团体,并分别报告每个亚团体的信度系数,这样测验才能适用于各种团体。

二测验长度的影响

测验的长度,即题目的数量,也是影响信度系数的一个因素。一般说来,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因为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加大分数的范围。对此问题可以这样理解:

(1)题目数量多,在每个题目上的随机误差互相抵消。

(2)测验题目数量增多,可以改进项目取样的代表性,从而能更好地反应受测者的真实水平。

增加测验长度的效果可以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的通式来计算:

K为改变后的长度与原来长度之比,为原测验的信度,为测验长度是原来的K倍时的信度估计。

例11:有一个包括10个题目的测验,信度为0.50,若把测验增加到50个题目,其信度将增加到多少?

用同样方法可以算出题目数量继续增加时相关系数的值见表5-9

表5-9 题目数量对相关系数的影响

由表5-9可以看出,增加题目数量可以提高信度,但并非多多益善。测验过长是得不偿失的:(1)测验过长,编制测验要浪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施测时浪费受测者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大。(2)测验过长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从

而降低可靠性。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时还需要将过长的测验适当缩短,而不使其对信度有大的损害。

可以根据公式5-18求出K值要达到多少才能使信度达到理想的水平。

例12:一个包含50个题目的测验信度是0.75,欲将信度提高到0.90,需要增加多少题目?

注意:只有当新题目是与原题目选自同一总体,即与原题目具有同质性时,增加测验长度才能改进信度。

三测验的难度

如果测验太难,分数集中在低分段,如果测验太易,分数分布集中在高分段,这样都使分数分布的范围变窄,从而使信度降低。这表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的难度水平最为合适。

当测验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时,测验太难,受测者会对许多题目做随机反应,分数的差别将主要取决于随机误差,因而信度将趋于0。因此,如果题目允许猜测,应使整个测验稍微容易一点,以减少猜测机会,增加可靠性。洛德(Lord)提出在学绩测验中,为了保证其可靠性,各类选择题的理想平均难度为:

五选题:0.70;四选题:0.74;三选题,0.77;是非题:0.85。back

四施测环节

被试

主试

施测情景

施测间隔时间

练习

1.对5个学生进行某种测验,得分分别为1411131615。为了考察这个测验的信度,在20天后用原量表再次测验,得分分别为1312141516。试计算稳定性系数,并解释之。

2.有16人参加的一项测验,本拟再测一次以估计信度,但因学生毕业离校,无法再测,现把各人奇数题得分和偶数题得分分列后,请估计测验结果的信度。

3.4位教师评阅5份试卷,所评等级如下表,问评分是否一致?

4. 有一种包含7个论文式题目的测验,对6个应试者施行,得分见下表,试求该测验的信度。

5已知某态度量表有6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第四章测量的效度

第一节效度概述

第二节内容效度

第三节构想效度

第四节效标关联效度

第五节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

第一节效度概述

一效度的意义

二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三效度的类型

一效度的意义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正确测量的程度。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它要测量的东西。效度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1)一个测验测量了什么特性?或者说,测验测到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吗?(2)它对所要测量的特性测得有多准?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测验目的,正确地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

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即

式中代表效度系数,代表有效变异数,代表总变异数。

和信度一样,这个效度的概念也是理论上构想的概念。不可能通过这个公式计算得到,我们只能靠已有资料对效度进行推论。

二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根据公式,可以用图6-1来表示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Sx2

Sv2 SI2 SE2

ST2

图6-1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从图6-1可以看出,当随机误差的变异数减小时,真实分数的变异数增加,测验信度随之提高。信度的提高只给有效变异数的增加提供了可能。至于是否能提高效度,还要看系统误差的变异数的大小。可见,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必须高。因此,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2.效度受信度的制约,信度系数规定了效度系数的上限。

根据信度和效度的定义()可以得到,这就是说,一个测验的效度总是受它的信度的制约,信度系数规定了效度系数的上限。

三效度的类型

考验效度的方法很多,每种方法侧重的问题不同,名称也随之而异。美国心理学会在1974年所发行的《教育和心理测验之标准》一书将测验的效度分为三大类,即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是指测验题目对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程度。

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是指一个测验对某种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概念或心理特质测得如何。

效标效度,即效标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指的是测验对我们所感兴趣的外在行为能够作出多好的预测。back

第二节内容效度

一什么是内容效度?

二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三内容效度与表面效度

四内容效度的应用和评价

一什么是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项目对欲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

一个测验要有内容效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要有定义得完好的内容范围

20以内的加减法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表现。

2.测验项目应是已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样本

如果把所有的内容视为一个总体,那么测验项目可以视为一个样本,这个样本要具有代表性,这个样本能够代表总体的程度就是内容效度。

二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一)专家判断法

(二)统计分析的方法

1.复本法

2.再测法

3.内容效度比

专家判断法是一种定性分析的方法,由专家对测验项目与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符合性判断。

我们以教育测验为例来说明应遵循的程序。

1.确定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范围。比如要考察某一学科测验是否有效度,就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列出这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2.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测验目的具体化为不同层次的测验目标。教育测验目标一般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分类标准,将测验目标分成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按不同层次的测验目标对知识点进行分类。

3.确定每一层次目标在整个测验项目中所占的比重。

4.编制测验双向细目表。(参见教材P16)

5.请专家对双向细目表以及测题是否符合双向细目表的内容要求测题的形式是否合适等进行评定。

6.对测题进行必要的修改,直至多数专家对测验的内容效度感到满意为止。最后,报告专家评定的情况,这个评定结果可以作为内容效度。back

统计分析的方法

1.复本法

克伦巴赫认为,内容效度可由一组被试在取自同样内容范围的两个测验复本上得分的相关来作数量上的估计。当相关高时,可以推论测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缺点:如果相关低,至少一个测验缺乏内容效度,但不能确定哪个测验缺乏内容效度。

如果相关高,也可能两个测验存在相同的偏差,两者效度都不高。back

2.再测法

在教学或训练之前施测某一测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训练后再次施测,如果后测的成绩显著高于前测,则可以认为测验能很好地反应学习或训练的效果,测验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3.内容效度比

让本专业的专家对取样的代表性进行分析,评价某一测验项目是否具有代表性,统计出专家中认为某一项目能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的人数,再用公式计算出内容效度之比

式中CVR表示内容效度比,ni表示专家中认为某项目具有代表性的人数,N表示参加评定的专家的总人数。

根据内容效度比,删除内容效度比低的项目。计算全部项目的内容效度比的平均数,作为内容效度的指标。back

三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指外行人从表面上看测验是否有效,测验题目与测验目的是否一致。

内容效度和表面效度的区别:

表面效度是外行对测验作表面上的检查确定的,而内容效度是专家对测验进行详尽的系统的评价建立的。

虽然两者都是对测验内容作出的主观判断,但判断的标准不同。前者只考虑测验项目与测验目的之间的明显的直接的关系,后者则同时考虑到测验项目与测验目的和总体内容之间的逻辑的本质的联系。

表面效度高的题目内容效度不一定高,表面效度低的项目内容效度也不一定低。

测验对表面效度的考虑:

表面效度不是效度的客观指标,不能保证测验的正确性,但能对受测者的动机产生影响,因而也会影响到测验的效度。如:“我偷过东西。”

编制测验时应根据编制测验的要求提高或降低表面效度,如人格测验,表面效度应该低,使被试看不出来,从而让被试作出真实的反应,能力测验应该提高表面效度,以激发被试的答题动机。back

四内容效度的应用和评价

内容效度适合于测验所要测量的内容总体能够明确界定的情况。因此尤其适合对教育测验的效度的考察。内容效度对各种用于人员选拔和安置的职业测验也是适用的。职业测验关心的是被试是否具有从事某项职业的知识技能等,那么要明确某项职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再对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取样,取出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

内容效度对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不是很合适,因为它们要测量的往往是较抽象的特质,其范围难以明确界定,没有明确的内容范围,就无法考证测验项目是否具有代表性。

缺点:缺乏理想的数量指标,因而妨碍了信息交流和各测验的相互比较。

第三节构想效度

一什么是构想效度?

二收集构想效度资料的方法

三对构想效度的评价

一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又称构念效度结构效度。构想/结构:心理学理论中所涉及的抽象而假设性的概念或特质,如智力焦虑外向动机等,它们往往用某种操作定义来定义可以用测验来测量。

构想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也就是测验分数能够说明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程度。考察构想效度的宗旨是要回答下面一些问题:一个测验测量的是什么心理构想?对这个构想测得有多好?测验分数中有多少变异数是来自测验所欲测量的构想。

欲建立具有构想效度的测验,必须先从某一构想的理论出发,导出各项关于心理特质或行为的基本假设,根据这些基

本假设设计和编制测验,然后审查测验结果是否符合提出的基本假设。

如,从一般的智力理论,可提出四项主要的假设:(1)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智商是相对稳定的;(3)智力与学业成就有密切关系;(4)智力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构想效度的证据是一个在研究中不断累积的过程

二结构效度的确定方法

(一)测验内方法

1.测验的内容效度

2.分析被试解答测题时的反应过程

3.考察测验的同质性

(二)测验间方法

1.相容效度(congruent validity)

2.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3.因素效度(factorial validity)

(三)效标关联法

(四)实验操作法back

结构效度的确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提出理论假设,并把这一假设分解成一些细小的纲目,以解释被式在测验上的表现。

依据理论框架,推演出有关测验成绩的假设。

用逻辑的和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

(一)测验内方法

1.测验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可以作为检验结构效度的一个方面

2.分析被试解答测题时的反应过程

在施行个别测验时,要求被试边想边说,从而可以分析被试解题时的心理过程,以核实测验是否真正测到了所要测量的心理构想。

如,人格测验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我喜欢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的缺点。”一个被试回答“否”,问他是怎么考虑的,他说:“一个人如果喜欢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的缺点,那他就是个小人。”

3.考察测验的同质性

这种方法是以测验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如K-R20,K-R21,以及 系数等)为指标,判断测验测的是单一特质还是多种特质,从而确定测验构想效度的高低。

测验同质是结构效度高的必要条件。

(二)测验间方法

1.相容效度(congruent validity)

计算受测者在新测验上的分数与原有的已知效度较高的同类测验上的分数之间的相关。

如,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氏量表是公认的效度较高的智力量表,后人编制的智力测验常计算与这些量表的测验分数的相关,以提供相容效度的证据。back

2.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一个有效的测验不仅应与其他测同一构想的测验有关,而且还必须与测量不同构想的测验无关。用此种方法确定的效度称区分效度。考察新编测验与某个已知的能有效测量不同特质的旧测验间的相关。

低相关:可以证明新测验相对独立于某些无关因素,但并不保证它一定有效。

高相关:这个测验的效度是可疑的。

3.因素效度(factorial validity):通过对一组测验进行因素分析,找到影响测验分数的共同因素,每个测验在共同因素上的负荷量,即每个测验与共同因素的相关,称作测验的因素效度。

(三)效标关联法

测验分数与效标行为的一致性有助于证明测验确实测量了某种构想。

根据效标选取不同的被试,组成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被试的测验成绩,看测验分数能否将它们区分开来。

如,两组被试,神经症被试和正常人

情绪顺应测验

测验对效标的预测能力,也可以提供构想效度的证据。

如,手指灵巧度测验

需要精细动作的职业的成功

(四)实验操作法

通过控制某些实验条件,观察其对测验分数的影响,也可以获得构想效度的证据。

如,举行两场考试,使被试相信一场考试关系重大,另一场考试无关紧要,在考试前进行焦虑测验,看被试的焦虑测验分数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分析原因。

三对构想效度的评价

构想效度的主要缺点是:

1.有些构想概念模糊,缺乏一致的定义。导致结果无法比较。

2.确定效度时没有明确的操作步骤和程序。

3.构想效度是通过对测验测量了什么没有测量什么的证据加以累积的,没有单一的数量指标来描述有效的程度。

比如,效度等于多少,证明效度高,等于多少,证明效度低。back

第四节效标关联效度

一什么是效标关联效度?

二效标

三效标关联效度的估计方法

(一)相关法

1.积差相关

2.点二列相关

3.二列相关

(二)分组法

一什么是效标关联效度?

(一)效标关联效度的定义

所谓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验分数与某一外部效标间的一致性程度,即测验结果能够代表或预测效标行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程度。

又叫实证效度

(二)效标关联效度的种类

根据搜集效标的时间,可以将效标效度分为预测效度和同时效度。

同时效度:指测验与同时获得的效标行为的一致性程度。

同时效度的效标资料和测验分数同时搜集。

如,人格测验的结果可以用家长同学的评定作为效标。大学入学考试可以用中学成绩作为效标。

预测效度:指测验结果对效标行为的预测程度。

用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预测大学的学习是否成功,用人格测验预测是否会得心理疾病。

二效标

(一)效标的概念

效标即效度标准(V alidity Criterion),是指衡量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通常是指我们所要预测的行为。

效标有两个特点:

效标独立于测验的结果,即效标和测验分数两者是独立评定的。

效标反应测验的目的。

如,我们可以用飞行员的工作表现作为验证飞行员选拔测验的效标

用于心理病理测量的人格量表可以用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作为效标

(二)观念效标和效标测量

阿斯汀(A. W. Astin)将效标分为观念效标和效标测量。

观念效标:指从概念上确定所要选择的测验效标是什么。

用具体的测量指标表示效标行为水平的高低,这就是效标测量。

例如:大学入学考试的观念效标通常是“大学学习成功”,它的一种常用的效标测量便是大学头两年或一年相关学科的平均成绩。

好的效标测量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有效性

效标测量与观念效标必须是高度一致的。

(2)可靠性

效标测量必须正确可靠。也就是说要具有较高的信度。

(3)客观性

效标测量必须客观,避免偏见。如,当效标测量是主观评定时,一定要尽量避免主观偏见。

(4)经济实用性

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效标测量必须尽可能简单省时花费少。三效标关联效度的估计方法

效标关联效度一般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一个数量指标,因此有人将它称为统计效度。常用的估计方法有相关法分组法预期表法命中率法功利率法等。

确定步骤:明确观念效标;确定效标测量;考察测验分数与效标测量的关系。

(一)相关法

相关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计算效标关联效度的方法,测验分数与效标间的相关系数称为效标系数。测验分数与效标分数的数据性质不同,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不同。

1积差相关

当测验分数和效标分数都是正态连续变量,且两者存在线性相关时,可采用积差相关的计算方法。

测验分数是正态变量,且是连续变量,效标测量是二分名义变量(以是否达到某一标准表示),这是可采用点二列相关的计算方法。

如,对某个群体进行心理病理方面的人格测验,以是否患精神疾病为效标。back

3二列相关

二列相关适用的情况是,测验分数和效标的总体分布均为正态,测验分数为连续变量,效标测量被人为地分成两类。如,对初中生进行学习能力测验,以是否考上重点中学为效标

(二)分组法

根据受测团体在效标上的行为表现,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组别,看不同组别的测验分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测验分数差异显著,则说明该测验有较高的效度。

存在问题:

组间平均数差异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取决于团体的大小。当团体较大时,平均数的小差异在统计上也会变得有意义,但测验区分这些团体的实际价值很小。

重叠量的计算:

重叠量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方法是:计算出成功组中低于失败组平均数的人数,再计算出失败组超过成功组平均数的人数,两数相加除以两组总人数即为重叠量。

另一种方法是计算出处于两组分数分布的共同区域内的人数百分比(即两组分数分布的交叉区域的面积。)重叠量小说明测验是有效的。

因此,研究者在提供效度资料时,应该把平均数标准差统计上的显著性重叠量等一起报告,以防止实际上并无差异,只是由于样组规模大从而造成统计上差异的显著性。

(三)命中率

当用测验作取舍决策时,决策的正命中率和总命中率是测验有效性的较好指标。

总命中率指根据测验选出的人当中工作合格的人数,以及根据测验淘汰的人当中工作不合格的人数之和与总人数之比。

正命中率指用测验选出的人中合格者所占的比例。(只关心被选者中合格者有多少,不关心被淘汰者中是否有合格者)第五节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

一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

二对各种效度系数的要求

一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

(一)测验本身(测验的长度)

试题样本的代表性;题目难易度和区分度等;

测验的长度会影响测验的信度,同时也会影响测验的效度。测验长度与效度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是测验增长为原来的n倍的效度值,n为测验的增长倍数,为原测验效度,为原测验信度。

例:一测验的信度系数为0.50,效度系数为0.40,现想其效度增长为0.50,问测验的长度应增长为原来的几倍?(三)测验信度

信度要高

(四)其他与测量有关的环节

测验被式:同质性;身心因素

实施测验

评分记分

二对各种效度系数的要求

提高测验效度对各种心理测验都非常重要,但效度系数要达到多大才符合要求呢?这要根据各种测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智力测验分数与教师对学生的等级评定之间的效度系数一般在0.30-0.50的范围内。

相同科目的标准测验成绩与教师对学生名次的排列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应达到0.60-0.70之间,这是因为在测验的内容方面,标准测验常与教师评价基本一致,所以相关较高。

两种不同的智力测验或标准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应达到0.60-0.80,才能认为符合要求。

对效度系数大小的要求,也受原测验与获得效标的测验之间的相似性的制约。若两者不相似,则效度系数偏低;若相似,则效度系数会高些。所以,有的测验效度系数达到0.35即已符合要求,有的却要大到0.65-0.77才能认为是有效的测验。

第五章项目分析

( Item analysis )

第一节项目难度分析

第二节项目的区分度分析

第三节项目分析的相关问题

go

第一节项目难度分析

一难度的意义

二难度的计算

三难度与测验分数的分布

四项目难度分布与信度的关系

一难度的意义

项目难度(Item Difficulty)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二难度的计算

(一)计算难度的基本公式

(二)用极端分组法计算难度

(三) 项目难度受机遇影响的校正

(四)项目难度的等距量表

(一)计算难度的基本公式

1.以答对的百分比(或称通过率)来计算难度

对01两级记分(二分法记分)的测题:P 为项目的难度;R 为通过该项目的人数;

N 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例1,100人参加某一测验,其中第2题和第6题通过的人数分别为20人和30人,求第2题和第6题的难度。

以通过率表示项目难度时,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

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

有人也称P值为容易度。

2.当测题不是两级记分时(非二分法记分),计算难度的公式为

其中,为全体被试在该项目上的平均

得分;表示该项目的满分。

例2,某语文测验第五题的满分为12分,这道题考生的平均得分为8.5分,问该题的难度是多少?(二)用极端分组法计算难度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依测验总分的高低,按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试卷;

第二步:从得分最高的一份试卷开始依次向下选出全部试卷的27%,作为高分组

第三步:从得分最低的一份试卷开始依次向上选出全部试卷的27%,作为低分组

第四步:按下列公式计算难度

式中,P为难度;PH为高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PL为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

例3,某一次数学测验,100名学生中,高分组和低分组各有27人。其中高分组答对第一题的共有20人,低分组答对第一题的共有10人。请计算第一题的难度。

(三) 项目难度受机遇影响的校正

在是非题和选择题中,由于允许猜测,被选答案的数目越少,机遇的作用越大,就越不能反映项目的真实难度。为平衡机遇对难度的影响,可用下面的公式校正:

其中,CP:校正后的难度;P:未校正时的难度;K:为是非题和选择题选项的数目。

例4,一个五择一的测题,未校正前的难度指数为0.50,一个四择一的测题,未校正前的难度指数为0.53,请问校正后哪一题的难度大?

(四)项目难度的等距量表(难度转换)

1.使用项目难度等距量表的理由

前面我们计算的难度是用百分比来表示难度。百分量表是等级量表,不是等距量表,缺乏相等的单位,只能表示事物之间位次的关系,不能用来对项目之间的难度作精确的比较,也不能由各试卷的难度来计算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例如,123三个项目的难度指数分别为0.500.400.30

2.方法

先将某题的通过率视作正态曲线下的面积,然后查正态分布表找出正态曲线右侧的面积所对应的Z分数。这一Z分数就可视为该题的标准难度。

Δ(delta)量表标准难度(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Δ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Δ=13+4Z (公式5-5)

希腊字母Δ表示标准化难度指数,Z为标准分数。Δ值是一个均数为13,标准差为4的正态分布。

例6 求难度指数为0.840.160.50的标准难度指数(Δ值)

Δ的取值范围:

标准正态分布的全距一般包括6个标准差的距离,即从-3到+3,当Z=-3时,表明通过率达到99.87%,这种情况极少发生,此时Δ=1;当Z=3时,表明通过率为0.13%,也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此时Δ=25。Δ的取值范围是1~25。三难度与测验分数的分布

测验的难度直接依赖于组成测验的项目的难度。通过考察测验分数的分布,可以对测验的难度作出直观的分析。

若测验项目的难度普遍较大,被试的得分普遍较低,使测验分数集中在低分段,其分数的分布呈正偏态;

若测验项目的难度普遍较低,被试的得分普遍较高,使测验分数集中在高分段,其分数的分布呈负偏态。

当测验的分数(预试结果)呈偏态分布时,可以通过改变项目难度的比例对测验的难度加以调整,通常,如果被试的取样具有代表性,对于中等难度的测验,其分数的分布呈现正态分布。

四项目难度分布与信度的关系

过难和过易的测验,会使测验分数的分布相对集中于高分段和低分段,从而缩小分数的分布范围。分数分布范围影响信度,范围越广,信度越高,分数分布范围越小,信度越小。1965年,艾伯尔用三套测验进行研究,发现当难度集中在0.50附近时,分数分布的范围较广。

总结:一般能力测验和成就测验的平均难度在0.50左右为宜。出现偏态情况时,宜对项目进行调整,以使测验分数的分布接近正态。但项目难度还与测验的目的有关,正偏态分布适合于筛选性测验(如选拔性测验竞争性测验),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最新《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②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 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战后大 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 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 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 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 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三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

投资学读书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界着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更多投资学领域的着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放长线钓大鱼。投资者应该相信,即使是小钱,只要看准好公司,长期投资也可以发大财,就是说对于投资者来说,分析的要尽量透彻,然后就是买入等待,“短线而言,股票市场投票机,人气旺的股票走高。但是,长线来看,股票市场是体重计,本只好的股票永远不会寂寞”。“如果你不愿意持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他十分钟“,这是巴菲特对于持股事件长短的形象说明,他善于长期持股,但是,很显然,前提是已经分析出这是优质股票。看了关于巴菲特等人的投资学着作后,才真正把他们当作风云人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尤金《代理问题和企业理论》个人读书笔记

《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读书笔记 碎碎片片 文章题目: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作者:尤金·法玛(Eugene F.Fama) 尤金·法玛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 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出处:本文原载于[美]《政治经济学杂志》第88卷第2期(1980年),第288-307页。 一、写作动机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关注着企业中的决策是由非股东的管理者的行为而产生的激励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但这些理论舍弃了古典的企业模型——经营企业仅仅是为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是统一的,而赞成集中研究控制企业但不拥有企业并与古典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的管理者的动力问题。代表有,鲍莫尔(1959)、西蒙(1959)、西尔特和马奇(1963)以及威廉姆森(1964)。 最近,经济学文献倾向于舍弃古典的企业模型但接受古典的经济行为形式,企业被认为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每一种要素为其自我利益所驱使。因此,强调在组织中通过契约来界定产权的重要性。代表有,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与詹森和梅克林(1976)。 作者认为,阿尔奇安和德姆塞斯,詹森和梅克林的见解——将企业看作是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是远远不够的。在古典理论中,代理者是企业的化身,既是管理者又是剩余风险的承受者。但,这种见解不能解释,现代大公司里企业的控制权和证券所有权是分离的。 二、主要观点 在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观点中,证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可以解释为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作者放弃了公司在任何意义上都是所有者的假定,并把企业家的概念搁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将管理与承担风险两种职能归给企业家,而着两种职能在将企业称为是一系列契约时,自然被作为分离的要素来处理。企业为来自其他企业的竞争所约束,被迫改进有效监督整个队伍及其个别成员业绩的手段。另外,企业的个体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内外部都要正确面对市场为他们的服务所提供的准则和机会。 三、分析框架 1、企业所有权概念的不相干性 管理是一种有特殊作用的劳动——协调投入活动和贯彻投入要素间达成的契约,都有“决策”的特性。风险承担者的作用,即接受不确定性和在每一个生产期结束时总收益与总成本间可能为负的结果。通常,风险承担者通过事先提供财富来保证契约的业绩。以这种方法,承担风险的职能和资本与技术的所有权就被结合起来。然而,资本所有权不应与企业所有权混为一谈。因此,理解控制企业决策并不必然是证券持有者的天职第一步是,消除企业由证劵持有者拥有的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二步,摒弃企业家这一角色的观念。 2、管理和承受风险:更仔细的考察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围)P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上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着作。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做实验--饿猪试验 1908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着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th20s-50s) 斯金纳:程序教学、教学机器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th60s-70s)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观点阐述有意义学习 4.完善时期:(20th80s) 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出版。

P14 ( C )可以对无法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现象进行研究。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P18 心理发展 0乳儿1婴儿3幼儿6~7童年11~12少年14~15青年25成年65 P20 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内容:建构主义发展观 认知结构:图示、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泛灵论”、没有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观、思维可逆、去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命题运算阶段、抽象思维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 理论介绍: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高级) 提出心理发展观: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近发展区:合作型学习

(完整版)冯忠良版本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 裴斯塔洛奇-----提出“教育要心理化” 心理测验最初由英国高尔顿提出 卡普捷列夫1877年《教育心理学》是迄今为知的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第一部教育心理著作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它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 (二)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实验教学运动的代表人)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最初倡导者是桑代克、奥苏泊尔)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1教育作为一种经验传递系统,是通过教育与学生的交往活动实现的 2教育系统的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 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以及媒体。3教育系统三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与教;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 第一节主要内容 总论、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信息、技能学习、广泛学习、教学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 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 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系统性原 则3 实践性原则4 综合创 造性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主要 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观察法 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查阅文献三、提出假设四、 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五、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六、 撰写实验报告 第一节桑代克的联结- 试误说 第二节巴浦洛夫的经典 性条件作用说 第三节华生的刺激-反 应说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 学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 认知结构。 一、认知学习观 (一)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二)学 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 个基本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掌握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 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2 结构原则(动作;图像; 符号)3 程序原则 4 强化 原则 三、发现学习观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二、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一)动机阶段(二)领会 阶段(三)习得阶段(四) 保持阶段(五)回忆阶段 (六)概括阶段(七)作业 阶段(八)反馈阶段 第一节班杜拉的观察学 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 验 榜样学习实验‘ 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 条件 (一)注意观察(调节着观 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 知觉) 影响因素: 1榜样行为的特性 (1)榜样的显著性,复杂 性、普遍性和实用价值影响 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2)人们对敌对的,攻击 性行为远较亲社会行为易 模仿,奖励比惩罚的行为易 模仿。 2榜样的特征 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 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越 相近越易引起注意; (1)受人尊重,地位较 高,有能力的…… 3 观察者的特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自然人性论二、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 中心疗法三、知情统一的 教学目标观 四、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五、学生中心发展观 三、当今建构主义理论的基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部分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整理好的笔记 精读散文(一)社稷坛抒情(秦牧) 一、(抒情内涵)主题思想1、围绕社稷坛的特殊场所生发联想2、通过对五色土象征意义的阐发3、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和最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未来的祝愿 二、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征(秦牧散文特征:文思活泼,联想丰富) 1、结构似松散、行文流水,仿佛各种意象漫不经心的随意组合,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①起始:描述社稷坛景象②中间:对照其他名胜,突出特点,展开想象③最后: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积累起来,才有今天的人类文明,这一中心 2、内在结构①显示了较为清晰的观念框架②论证的逻辑线索 三、重知识、重趣味,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问题风格 1、知识性(学术气息)①从社稷坛、五色土→古代五行观念②比较了古印度、古希腊世界万物起源的哲学思想 2、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联系(五行观念) 3、运用杂文和随笔的写法调合到抒情散文中,夹叙夹议加强谈天说地的趣味性;涉古论今投入感情, 以丰富的知识,给人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精读散文(二)黄鹂——病期琐事(孙犁) 一、主题思想1、通过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观感回忆和描叙 2、对照童年时代和战争时代的回忆 3、表达对“美的事物”的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 4、揭示“美”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充分显现,表达自己在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切向往 二、艺术特点1、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①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②四次不同场合写黄鹂,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不同侧面描写美的本质和意境 2、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表现主题①渲染:开头童年的回忆→神气和美丽 ②烘托:第一次抗战时见的黄鹂→声音和色彩→烘托美丽 ③白描:第二次猎鸟场景→对“老史”描写→突出灵性 ④最后两次黄鹂不同处境的对比 3、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文笔朴实、语言简洁又带感情色彩 精读散文(三)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一、主题1、通过对台湾春寒斜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2、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子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青少年时代的大陆记忆给他带来慰藉和痛苦,相 隔25年催生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滋养了对故乡的想象 3、通过塑造这一形象传达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 4、表现了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由衷的赞美 二、结构特征(多种感觉方式展开想象,多种意向会聚于统一意境) 1、以写诗的方法写散文,以情感和意境来组织和结构文章,将多种与雨有关的意向会聚于一体抒发情感①对人民忠诚→救担架员民工牺牲生命②关心群众利益、注意群众影响→借被子知是嫁妆要送回③关心同志→给“我”馒头开饭 2、写台北的春雨,交叉运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幻想等联想和想象方式编织成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六章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五章

第五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 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 I 客我 Me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

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 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 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19th Century. 1936 行动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自我传播的主要特性 自我传播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以下三点: ①隐蔽性,这种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其他人共享。 ②内动性,自我传播即人的自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这一切的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由自己开拓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 ③短途性,传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总是从甲流到乙,并从乙流动到甲,而自我传播就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主我和客我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瞬息之间就完成了一个自我的传播过程。 自我传播的形式: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感情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理解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投资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本杰明?格雷厄姆,其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 资领域产生了极为巨大的震动,影响了几乎三代的投资者,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沃伦?巴菲特,世 界著名天才投资者,被称为“股神”,福布斯排行榜上 名列前茅的世界级大富翁。还有马里奥?加比例,格 伦?格林伯格……通过这本书,我又接触并了解到了 更多投资学领域的著名人士,读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忠告,建议和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摘抄和感想。 价值投资者永恒不变的原则是——只投资于市 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价值投资理论的要诀:价格低于价值,并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就该买入该证券。通俗的说就是在安全的情况下,低买高卖。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济价值毫不关心,而是将精力集中于交易数据,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以及交易量,以此来研究预测证券未来价格走势。你必须知道自己有何学识,并要能够区分一般的能力和与生俱来的理解力。通俗的说就是要充分的了解自己,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理性投资,理性做事,不至于在超越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上遭遇失败。谨记债券市场上的名言——“不要与历史记录

抗争“”趋势是你的朋友““卖掉跑输的马,让跑赢的马 继续参赛”,看似简单的话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或 许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吗?不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巴菲特可能不会脱颖而出,也就是个普通人。秉持稳健投资和集中投资的理念,保住资本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像巴菲特一样谨慎的投资者投资市场的基础,是所有投资策略的基石。然而,保住资本额并不意味着咋投资市场上畏首畏脚,而应该积极展开管理风险,就是说要学会多方向投资,预测风险等等。充分了解股票投资,不了解股票市场就像是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争一样,最终的结果只会一败涂地,包括股票的概念,股票的发行,股票的交易,股票的种类,构成……做好投资前的准备工作,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投资态度,不然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影响下一步的正常投资。从新闻上看到了股民的种种反应,总觉得良好的心态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投资,有风险,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尽量调整心态,期望值不要太高。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这是巴菲特给投资者的一个建议,也是他自己百试不爽的投资方式,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作为普通投资者,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握好两件事:投资什么,什么时候投资。就像前面说的低买高卖一样。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真题笔记)

考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的参考书是什么?怎么读这些书呢?需要了解些什么信息? 我跟你分享下我的考研经验,参考书里面我会提到。 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验贴 现代文学方向参考书目共有14本。分别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 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这个书目就是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时一直以来给出的考研指定书目,自2009年起,北大不再指定书目,不过实际上院里的老师们讲,考研依然按照这些书出题,所以好好看这些书就行。 一门专业课,一门专业基础,共有300分。 其中,专业课150分中,名词解释为30分,共6个。每个五分。论述题五选四,每题30分。 文学基础,大综合50分。大题(论述题)为100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述题共占据了220分,可谓得论述者得天下。 1、招考信息:有关北大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考试信息,如:招生人数、录取人数、历年报考人数、考生来源情况、录取标准、复试分数线、复试人数、参考书目,等等。(这些信息在网上多逛逛你就能找到了,我就不赘述了。) 2、复习资料:包括历年专业课真题、北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授课讲义,一些专题复习笔记等。这个我是在网上买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完整,当然,价格也不低;这里就不具体说哪个网了,免得被怀疑是打广告。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网上买资料不要轻易地随意把钱打给陌生人,不安全,我就差点被骗。 根据我自己的考研经验,我整理了一下主流的一些方法论,摘论如下: 专业课,照搬教材定论只能及格,观点陈旧平庸也没有高分。这就对专业课的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那么基础再好,也只能仰天长叹。现当代文学对于作品的阅读不可或缺。北大出题总是会强调结合具体作品,结合具体作家,所以这一点十分关键。 因此,仅以现代文学方向来论,阅读作品和相关作品的评论是重点中的重点,阅读评论主要是参考论述观点,阅读作品最重要的是体会和感悟,解答论述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当然中间也不能缺乏一些经典的观点。因此我的思路是,整个现代文学来说,必须重点读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三本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中提及关键作品,必须有一个阅读基础,这是作论述题的关键。这部分几乎涵盖了整整120分的分值。 其次,就专业基础来说,对于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外国文学和外国文论四个方面,基础性的是理解外国文论的各种流派理论,这对于专业基础课中的大题是非常有益处的,因为,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七章.r

第七章 传播者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即专业化的媒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 控制分析: 1、传播者对大众传播过程的控制; 2、传播者所受的社会因素的控制。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传播的四种体制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梅尔文·德弗勒 希尔伯特、彼得森、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 1、集权主义传播体制 2、自由主义传播体制 3、社会责任传播体制 4、苏维埃-极权主义传播体制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媒介所有权:私有或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虽说不一定为政府所有,但一定是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 2、自由主义(自由竞争式) 发展于:1688年后,为英美采用;也影响其他地方 思想源泉:弥尔顿、洛克、密尔等人的启蒙思想著作;理性主义和自然权利的基本哲学思想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我修正过程”,依靠法庭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其他社会需要 弊端: ①大众传播媒介不受政府控制,但是受到资本控制。媒介所有者形成了垄断,使得其他声音的发出者根本无法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谈不上意见的自由竞争。 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利润,多注意肤浅和刺激性的新闻事件,娱乐内容也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 3、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式) 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 思想源泉:报业自由委员会的报告,媒介从业者的实践,媒介自律守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

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