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找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3

2。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52。 (3)水结成冰,体积膨胀111。 (4)甲数比乙数少5

1。 (5)学校图书馆儿童读物占全部图书的75,儿童读物中的83是科普读物。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9。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5

4。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1)学生独立读题后,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信息。完成教材例题9中“阅

读与理解”的填空。

(2)分析与解答。

①找单位“1”。提问:题目中的5

4是把谁看作单位“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②画线段图进行分析。

交流画线段图的方法:题目中有“青少年”和“婴儿”两种量,一般要用两

条线段来表示;画线段图时,把单位“1”的量画在上面,比较量画在下面;把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5份,婴儿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的部分相当于5份中的4份。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板书线段图:

婴儿:

?次

③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结合线段图,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④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⑤全班交流。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种解题思路进行解答的。

解法一:75+75×54 解法二:75×(1+5

4) =75+60 =75×5

9 =135(次) =135(次)

⑥比较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回顾与反思。

①回顾分析题意时采用的方法以及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

②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教材第15页“做一做”。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介绍有关“噪音危害”的知识。

(3)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进行分析与解答。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818080?- )8

11(80-? =80-10 =80×8

7 =70(分贝) =70(分贝)

3.小结。“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 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先从关键句中找出单位“1”,然后画出线段图来弄清解题思路,再解答。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练习三第4、5题。

第8课时 分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7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有故事书40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8

5,作文书是连环画的10

7。学校图书室里有多少本作文书? 1.学生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做法。

3.提示课题:分数乘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内说一说,适当的时机师生进行点评)

2.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分数乘法的知识。

3.小组合作,优化整理。(课件演示)

课本第17页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5单元面积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

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 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除法的含义选择算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教材中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根据除法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体现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感受平均分,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和除法,关于这些的内容,你都知道了些什

么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师:看,这里有一些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些蚕中的数学问题。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问题探究 【 (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下图) 师:谁能把这题读一读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如果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题意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先画15只蚕,再画3个盒子,然后分一分,连一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师:很有想法。要求的问题怎么显示 > 师:(课件出示)这幅图你看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图中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师:图中的大括号上标注的是有15只蚕宝宝,3个盒子表示的是平均分成3份,在每个盒子下面画上问号,表示求每个盒子放几只 师:这道题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会根据题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1.复习 (1)口算。 2+9= 8+7= 6+9= 11-2= 15-7= 15-6= 12-9= 15-8= 15-9= (2)填空。 5+ □=13 8+ □= 16 □+9=18 □+7=12 6+□=12 7+□=14 2.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我们去看一看一(1)班和一(2)班同学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 【新课讲授】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例5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 生2: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生3: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请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 生1:我用减法计算,算式是:16-9=7(人)。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1: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师: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生2: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师:说得很清楚。但是,“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没用上呀。 生2:因为题目是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踢进了4个球”没有关系,所以“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可以不用。 师:有道理,这告诉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的问题来选择有用的条件,题目中往往有的条件是多余的,多余的条件不能用。 3.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用16-9=7(人)算出了还有7人没来,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 生1:因为7+9=16(人),所以还有7人没来是正确的。 生2:因为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所以解答正确。 师:这种用加法验证的方法很好。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算出答案后,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有几个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再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并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3、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种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第5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分数连乘应用题。教材第13页内容,第14页“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找准单位“1”的量。 2.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纸条,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口算: 【新课讲授】 1.教学例8。 (1)课件出示题目。 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2)出示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阅读与理解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3)分析数量关系。 ①学生折纸理解题目,展示交流。 萝卜地面积是大棚面积的一半,也就是480m 2的 2 1;红萝卜地面积是萝卜地面积的41。 ②画线段图理解。 (4)解答问题。怎样列算式?为什么呢? (5)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480× 2 1=240(m 2) 240×41=60(m 2) 综合算式: 480×21×4 1=60(m 2) 方法二: 480×8 1=60(m 2) 列成综合算式: 480×(21×4 1)=60(m 2) (6)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检验一下上面答案的合理性。

生:因为红萝卜地面积是60m2,萝卜地是它的4倍,而大棚面积是萝卜地面积的2倍。所以60×4×2=480(m2)。答案是正确的。 (7)比较两种做法的异同点。 教师总结:第一种做法是两次单位“1”不同,先求萝卜地有多少面积,再求红萝卜地有多大面积。第二种做法是先求红萝卜地占大棚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再求红萝卜地有多大面积。 2.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3.练习三的第3题。 【课堂小结】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课后作业】 1.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6 多位数乘一位数第7课时 解决问题(2)

编号:54158543442893744576892562 学校:观音市阳沅镇普贤学校* 教师:黑白双雄* 班级:白云伍班* 第7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1例8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3~74第5,7~10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铺垫,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识。 完成教科书P73“练习十五”第5题。 师:谁能不计算直接得出结果? 学生尝试估一估,逐题分析解答。 2.简化知识点,导入课题。 师:你是怎么解决的? 【学情预设】4÷2=2(幅)。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学情预设】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题目问的“平均每天”,意思是每天画的同样多,4幅画是平均分的,所以用除法计算。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想一想,如果小红画3天,一共可以画多少幅画呢?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尝试回答。 师: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通过对除法定义的复习,为后面学习“归一问题”做好铺垫,同时设置了问题来◎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脱离具体情境的情况下灵活选用估大还是估小来解题。

制造悬念,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究 师:小红的妈妈昨天去超市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P71例8。 1.阅读与理解。 师:仔细读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搜集信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但是这里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找全并 说完整。 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学情预设】学生的表述可能只注重“需要多少钱”而忽视了“8个同样的碗”,教师注意要加 以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通过课件的演示效果,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便于学生 观察提问,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用什么办法表示题意更直观?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各种方法,如画示意图、线段图等。师生讨论,得出画示意图是比较 好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画示意图表示出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画示意图。 【学情预设】 预设2:前面学生已经有学习画线段图的经验,这里也有可能会使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也应予 以肯定。 师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阅读与理解”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数学信息,并在对比交流 中,体会到画示意图的方法简单明了,鼓励学生尝试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进行数学信息的呈现与分析。 2.分析与解答。 (1)交流分析。 师:仔细看图,要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 【学情预设】学生知道要先求出一个碗是多少钱,再算8个碗要多少钱。 师:谁能完整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二步分别求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要想知道8个碗多少钱,要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出8个碗 多少钱。 (2)自主解答。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注意让学生 充分交流说明先 算什么,再算什 么,建立解决此类 问题的模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

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二) 同步测试B卷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二)同步测试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4题;共4分) 1. (1分) (2019三下·沂源期末) 把一根木料锯成6段要30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5段要用________分钟。 2. (1分)用一种机床4台5小时可生产零件共1240个,现在用同样的机床6台8小时可生产零件________个. 3. (1分)战旗文化广场移栽一批树苗.如果每行栽21株,要栽20行,如果每行栽28株,要栽________行. 4. (1分)仔细想,认真填.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56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汽车6小时可以行驶________千米.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 (2分)学校第一次买6个电子计算器,第二次又买了5个同样的电子计算器。第一次用去360元,第二次用去300元。 6. (2分)叔叔3天阅览了30篇书稿,那么他一个月(按30天计)就能阅览900篇书稿。 7. (2分)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房住2 人,需要10间房。如果要住5间房,平均每间房住4人。 8. (2分)解放军运输车运送一批煤,如果每辆卡车装4吨,需要4辆车一次运完。如果每辆卡车装8吨,3辆车就能一次运完。 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民生小学少先队员进行表演,每列8人,可以排成6列,如果每列减少2人,可以排成多少列?下面列式正确的是()

A . 8×6÷2 B . 8×6÷(8﹣2) C . 8×6÷(8+2) 10. (2分) (2019三下·宝安期中) 一本故事书,东东计划5天看完,每天就要看120页.实际上他4天就看完了,平均每天看了()页. A . 600 B . 150 C . 480 11. (2分) (2018三下·云南期末) 4包奶糖24元,照这样计算,8包奶糖多少元?列式不正确的是()。 A . 24÷4×8 B . 24÷8×4 C . (8÷4)×24 12. (2分)买5千克大米需付14.2元,买5.4千克的大米应付款()元。 A . 15.336 B . 15.34 C . 15 D . 15.33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 (5分)小明打一篇稿件,如果每分钟打85个字要打39分钟。如果每分钟打65个字,要打多少分钟? 14. (5分) (2019三上·蔚县期末) 李老师拿200元钱买了3个足球,售货员找给他2元,每个足球多少元钱? 15. (5分)三(1)班同学手工课上折幸运星,全班同学5分钟能折110个幸运星。照这样计算,一节课40分钟全班同学可以折多少个幸运星?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5课时;解决问题 第 5 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知识回顾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 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一年级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2)【教案】

第7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1例6,完成P2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借助画图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熟悉的活动情境中,建立解决“比多少”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圆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感知模型 1.摆一摆。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在桌面上先摆出6个圆片。在圆片的下面摆一行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1)学生先摆,然后反馈摆了多少个三角形,怎么摆的。 (2)学生交流后,课件呈现摆的过程和比较后的结果。 2.画一画。 师:用摆一摆的方法可以比较多少,用画一画也可以比较吗?请在作业纸上画圆形,在第一行画8个,再在它的下面画一行正方形,要比圆形少3个。 (1)学生活动。(指名1至2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 (2)交流反馈。 【学情预设】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就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比多少”的问题,摆和画都不会有困难。摆和画的时候要注意一一对应。 师:像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就是原来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比多少”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设计意图】借助动手操作和画图活动,复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唤醒学生对于比较两个数多少的记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情境呈现,解决问题 1.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21例6。◎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感知比多少。

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4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或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笔记】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2)-优质教案.doc

第3单元分数除法 第6课时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能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数量关系。 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题意,看图写出代数式。 (1)苹果有akg,西瓜的质量比苹果轻。 西瓜比苹果轻()kg,西瓜重()kg。 (2)鸡有b只,鸭的只数比鸡少。 鸭比鸡少()只,鸭有()只。

指名汇报,并让其他的学生指出应把什么看作单位“1”。 2.根据题意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 (1)六(1)班有15人参加了合唱队,占全班人数的。六(1)班有多少人? (2)小明的体重是35kg,是爸爸体重的,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出例5。(将上题中第(2)题第二个条件变为“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其他不变,即为例5) 2.审题。 (1)看例题的插图,获取信息。独立填写“阅读与理解”, 复述题意,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题意,说说你对“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理解。 (3)理解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图表示父子两人体重的数量关系。 3.分析、解答。 (1)出示线段图。 (2)说说数量关系。 (3)学生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解法。 (5)阅读课本例5的“分析与解答”过程。 4.改变例5。

“回顾与反思”:看看小明的体重是否比爸爸轻,怎样检验? 课件出示,爸爸体重7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根据题意改变线段图。 (2)根据图意解答。 (3)启发学生与例5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上面用方程解答例5的思路与分数乘法问题的思路是统一的,我们应该好好理解、运用它。 三、实践应用 1.看图口头编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线段图,然后独立做,最后指名尝试编,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先尝试解答,后反馈并比较(1)、(2)和(3)、(4)的对比分析:为什么它的解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解题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八第7、8、9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1】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最新)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2页例8、“做一做”及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4~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填空。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情景引入】 小明家装修,要贴地砖,你会根据这个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72页例8。 1.出示例8情景图。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及长6米和宽3米,而地砖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要求用多少块地砖?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 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 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 再求一共铺的地砖块数:20×10=200(块) 答: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时 解决问题(2)

第2课时解决问题(2) 课题解决问题(2)新授课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探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数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实际问题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的转化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案 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苹果是总数的 1 3 ,2份苹果是总数的 2 3 。那么如何计算1份苹果有多少个呢?2份苹果又有多少个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兴趣维持1.阅读与理解。 (1)课件出示教材P101例2,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有12名学生在踢毽子,其中 1 3 是女生, 2 3 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说一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其中 1 3 是女生, 2 3 是男生”吗? (4)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5)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因为是 1 3 女生,要求女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学生以同样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数。

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数的其他方法,并让学生选取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 方法1:将解答的结果和画出的示意图一一对应。 方法2: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相加,4+8=12,解答正确。 ……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 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4.师: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自己列式独立解决课前的问题。 三.寓教于乐, 兴趣体验 互动环节: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材P102的第3题和第4题,做完后和同桌相互检查,相互指正,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整体的量除以分成的份数,求出其中的1份是多少。 用1份数的量乘几份就是几份所对应的量。 教学反思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 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 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交流将图形、语言、 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教师点评和总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 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 3.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要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检验呢?先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小结:5串是5个十,是50,还剩下8个,正好是58个。说明解答正确。4.拓展。 师: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