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_2272

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_2272

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_2272
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_2272

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_2272.txt23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按照学的规律教——陈日亮阅读教学实践述评

许更生

作为叶圣陶语文教育“本然”观的勤勉实践者,陈日亮老师毅然选择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改的突破口。二十多年来,他一以贯之地倾注全力探索出了一条常人学习语文的常规之路。可以说,这是一条在“本然”观指导下的“本色”教学之路。

他认为,初中是基础教育的“养成教育”阶段,也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特别要重视学习行为的规范化,方法、习惯要求要特别严格而精细,丝毫马虎不得。否则,坏习惯一旦养成,则可能终身而积习难改。

为此,陈教师曾经精心拟定了一个阅读教学比较简易的三种课型,其训练内容与步骤是:内容主项细项课型

诵读注音·辨字·疏句预读会意释词·析句·统篇

发疑发现·表述·试解

准备个人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议读听记听取意见·记录要点

发言内容·语言·态度

复习作业①单项的、综合的②答题式、作文式范读练习作业①单项的、综合的②答题式、作文式

总结作业基础知识·方法习惯

其中每个项目的“练”,又都有十分严格而具体的操作要求。例如,“诵读”就要求“声出口,笔在手”。方法是采用各取所爱的杂然诵读,一般不全体齐读。这样的好处,一是区别于小学阶段的齐声诵读,更重要的在于,它从学生一接触课文开始就激发其“兴趣点”,使之热爱教材。

大而言之,这种始于杂然诵读的语文教学,也是“本然”观的一种体现。布鲁纳所谓的教学既要反映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又要符合“求知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其主张与叶老所说的“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是基本一致的。可惜,我们中学生自由诵读的时间确实少得可怜。诵读,作为学习语文的铁门槛,是任何教改成败的试金石。叶老说过:“诵读就是学生这种特殊的语言习惯的一种锻炼。”

值得提及的是,这种诵读并非简单的开口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陈老师规定,拼音要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如:“缅怀”(缅miǎn):追想(已往的事迹)。缅:遥远。/缅想。缅≠湎(沉湎:沉溺)。释词时一般要写出课文例句。通过一个阶段的严格训练,他班上的学生都能习以为常地达到这般严谨的要求。

当然,陈老师这些年来致力最多、费时最久、效果最佳的是“发疑”,他称之为“预读课中最重要的自学训练”。为了切实搞好阅读教学的这关键的第一步,他指导学生归纳出了“发现问题”的4种常用方法,即直觉、联系、比照和综合。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时,他又特别着重引导学生表述问题要准确,并且要说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避免一味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例如预读《论雷峰塔的倒掉》时,陈老师就肯定一位学生的发问:“作者既然用‘掩映’、‘湖光山色’、‘雷峰夕照’、‘西湖十景’这些优美的写景的语言,再用个‘破破烂烂’不是很不相称吗?”他指出,这一发问,立足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行前瞻后顾、联系对比的思考,显然要比只问“第一段为什么把雷峰塔说成是破破烂烂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要高出一筹。又比如,学生自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问疑:“在高度慨括的一篇讲话中,恩格斯怎么会用第一段那样的细节性描述,来写马克思的逝世?”“为什么第一段竟不出现‘马克思’三个字,而第二段则先说‘这个人’后又改说‘这个巨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写法意味着什么?”可以想见,若非训练有索,其思考钻研的水平难以臻此,甚

至连教师也“想不到”,真是后生可畏啊!

学生学习本国语文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殊之处,就是并非从零开始。一篇课文之中,也许百分之百的文字他都已经“认识”了,对其内容也能大体领会,然而,从特定的教学目的衡量,还不能认为他已经读“懂”了这篇文章。因而,对于任何一位高明的语文老师而言,最重要的“导读”之法,应当是教会学生从课文的貌似无疑之中生疑、发疑。朱熹老夫子当年就断然把“疑”与“悟”紧紧联系在一起,宣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不妨说,发疑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钻探机,唯有发疑,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言,从发疑开始解文也跟“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有同工之妙。赞可夫认为:“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兴趣,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喜悦。”发疑所造成的认知材料(课文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模式相矛盾冲突,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协调,这是激发新认识的最好的内在驱动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让学生像路遇“熟悉的陌生人”那样开始感知课文,那末,阅读课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在充分预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议读”,更是异彩纷呈,精妙迭出。陈老师是把《学记》中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作为议读课的指导原则的。他认为,议读贵在活跃思想,以达到训练思维和语言,悟得读书的方法;至于掌握了多少知识倒在其次。应该说,这是叶老“教材无非是例子”论的生动阐释,也是语文科区别于任何其他非技能性学科的重要方面。试问,数、理、化、史、地、生,哪门功课的教学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呢?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而超脱地宣称:学习课文并非主要为了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云云,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

正是着眼于思维和语言相统一的训练,因此,陈老师十分重视“发散”、“聚合”和“承转”思维。他的议读课言路广开,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有时一节课中,学生会提出几十个问题进行议论、辨析。这样,由课文激发出来的种种活思想,变成了众人参与的智力的核裂变、核聚变式的连锁反应。形成了启迪心智的良好氛围。用叶老的话来说便是:“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进入“一个很舒服的境地”。87届高中毕业生洪兵回忆起当年热烈的课堂讨论时写道:“一切的一切,使得他的四周弥漫着一种《侍坐章》式的‘雅’的氛围,他幸福得透不过气来。”

为了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陈老师特别强调不用“暗示法”牵引学生“入我gòu@①中”;相反,他常常从学生的发言中“择善而从之”,修订自己的教学步骤甚至预拟答案。教《挥手之间》时,他过分渲染了毛主席登机挥手的意蕴和作用,一位女同学举手打断了他的讲解,当场质疑:“毛主席不可能在挥手告别时才思考问题,作出决定的。”他不但没有因这位同学以一个本属常识性范围的问题打断并否定自己的讲授而恼火,而是立即反观自省,当即歉意地表示可以重新讲一讲。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一重要细节作了阐述,使大家听了心悦而诚服。同样的,在教《鲁迅的精神》一课时,他用选择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准确判断课文第一段是如何概括鲁迅杂感的价值的。当他发现学生的回答出乎自己始料时,便当场修改了其中的某一选择项,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散文句中嵌入了“青年”、“阶级”等字样,以便起到点拨作用。陈老师说:“这样的临场设计,往往因为有的放矢,能收到更佳的指导效果。”

不用说,这种敢于舍弃并乐于把校正自己的“疏忽”视为喜出望外的收获的老师是令人敬佩的。这种平等的探讨和服从真理的精神和品格,既来自对学生的一颗爱心,也是对学问、事业的一种敬心。教学活动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师生二位一体的双向、多向活动。凡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友爱的地方,无论智慧还是人格都不可能充分和自由地发展。反之,“和易以思”,师生的彼此尊重和融洽,“这种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的推动力”。(苏霍姆

林斯基语)在这种氛围里,再艰难的学习过程也会充满兴味与情趣,不仅有思索和争辩,还会有幽默和笑声。

当然,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即“潜心会本文”,读出原汁原味来;而议的目的在于懂得读和读得懂。当争议双方相持不下,或是重点之处反而深入不下去,“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怎么办?陈老师提醒说:“强聒反滋其惑”,不要硬塞给结论。他还提出了“定向思路”三步十八字诀:“在哪里,有哪些;怎么样,何不同;为什么,意如何”,也就是指导学生自己怎样在课文中仔细寻找,认真揣摩,归纳出答题的方法和门径来。只有在认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才会议得有物、有据、有序。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把讨论的“焦距”始终聚焦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上,不使议论成了跑野马而脱离课文。因此,陈老师不仅常常提示“你从课文读出了什么”、“请以文为证”、“以文解文”,而且,往往在他的启发性问题中,巧妙地融进了一些课文的语句。例如,上《论雷峰塔的倒掉》一课,议论在“雷峰塔为什么是一座镇压的塔”这关键之处徘徊不前了。陈老师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从“塔底下压着白蛇娘娘”这一偏于直觉的答案,转向更充分更全面的联系、思考,便从反面设疑,提出:“白蛇是异类,是妖怪,法海降妖镇怪,而且实在办得很不错的’,怎能说是镇压呢?”这样一来,对立面出现了,学生的思路也随之转过了弯,进而进行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得出了正确、全面的答案。

“议读”之后还有什么工作要做呢?“议”完了就草草收摊会给教学带来什么后果呢?陈日亮老师的“范读课”做了科学的回答——范读课是体现并达到规范的一种阅读训练。这是一种带有阅读方法示范作用的课型。课前,陈老师往往编制一份具体详尽的“范读提示”,让学生循规蹈矩、严谨有序地去读去想。叶老曾指出,学生阅读程度差,一是由于不得法,二是因为读得少。确实,掌握任何技能、工具,首先必须方法正确,其次必须练得纯熟。因而,示范必不可少。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教师的全盘讲授来体现主导和示范,而陈老师的“范读”则重在方法指导和运用。其中,小作文式的范读作业对于培养阅读习惯和促进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高,效果特别显著。例如,读《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而写《贾雨村其人》,读《石壕吏》而写《老妇形象质疑》,读《木兰诗》而写《木兰是为忠还是为孝?》,读《白杨礼赞》而写《写楠木并非蛇足》,读《〈呐喊〉自序》,写与《藤野先生》比较阅读的《同中有异》,及各种副题为“品读××”的短作文等等。

当然,既是“范读”,多少要有老师的示范讲解。其中,主要是议读之后的讲评总结。这个阶段教师的“现身说法”应当鲜明地体现出“我即语文”(陈日亮老师)的高度境界,应当讲出精要,讲出精华,讲得精彩。教师讲好了,还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例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陈老师就以略带演讲的语调,洋洋洒洒地畅讲上一千三百多字的述评,以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更深刻的、整体的认识。应该说,启发式教学与示范精神是统一的,叶老等语文大师也认为:“学之而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预读一议读—范读”,是陈日亮老师在初中试验的“自学规程训练”的一种模式,在以规矩、程式训练了学习语文的基本习惯和能力之后,高中将何以为继呢?陈日亮老师的构想是:辅导自学,历练成习。从“养习”到“成习”,需要一个过程,难求旦夕之功。这其间,非经过反复不断的有一定量和质的要求的练习不可。把每一节语文课都上成思维和语言的练习课,关键是教师一定要真正站到“辅”的位置上来。陈日亮老师多次提到,如果把“教师为主导”改为“教师为辅导”,是否一定就削弱或降低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陈老师的高中课堂阅读教学,形式上大体有三种:一种是辅导示范课。由教师主读主讲一篇或一段,来个“得法养习”的现身说法,有时也在练习讲评课上进行。例如教朱自清的《散文二篇》,便以《绿》的头两段做出语言揣摩的示范,头一二句就让学生发现朱自清连用两个“我”是何意味。后来学生自学中因此而注意到全文竟然有21个“我”和19个“了”。他十分注意咬文嚼字,特别注意辅导学生发现文字增减、词语选择、语序调整和语式变换等

等新异的语言现象,力图培养丰富敏锐的语感。陈老师上这样的课,不是零敲碎打,而是有目的很完整的讲授,往往是一段很精彩的独角戏——注意,是“独角”!陈老师并不避讳讲授法,他认为在必要时来个淋漓痛快的畅讲,只要体现“示范”,讲得“得法”,何乐不为?例如总结《鸿门宴》一课,他结合学生作文《〈鸿门宴〉人物赞》所作的讲解,更是逸兴duān@②飞,引人入胜。形式主义地反对教师讲授,如同形式主义地提倡学生自学一样,都是片面的。

第二种形式则是更通常上的自学练习课。陈日亮老师总喜欢在示范之后就出示“学习常规”,印发人手一份,照章办事,而不用反复耳提面命。其中的要求明确具体,甚至连何时做什么,大致用多少时间,都有基本规定。在课前或课内照规自学,可进行自练,自测,互学,互测。教师也出题,但不是包办,而仍是体现示范与辅导。这样的课,陈老师直称其为“自修课”。教师在课上观察,了解。随机提示指导辅导,有时也与学生一起讨论甚至争论,令人感奋。这不正是学语文的自然生态,是一种对本然的回归吗!这里,还要特别介绍的是自学常规中有一项:记诵精要与精彩的文字内容。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忽视对加工得很好的包括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背诵积累,使语文训练既缺乏基础,也缺乏机制,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种对人的学习、掌握语言和言语规律的漠视,其低效和劳而无功也是可想而知的。陈日亮老师所教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识记”意识,不论考不考,都养成既善于“揣摩”又善于“记诵”的本领。

第三种形式是拓展阅读课。这不由得令人想起八十年代初陈老师曾经别出心裁地常年开设的“语文之窗”课,把徐迟、祖慰、陈祖芬、李延国、黄钢等所写的大批报告文学请进了语文课,大批优秀的、针砭时弊的杂文、时文也进入了语文“正课”的大雅之堂。这些作品,触及热点,怡情励志,开阔视野,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请听一听当年的一些“过来人”的感受吧:“极精彩的时文评介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既向我们展示了老师们的读书方法,又使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脉博,呼吸到新鲜的时代气息。建议增加这样的课时,”“真想再上一次‘语文之窗’课。……诱过这个窗口,我从怯怯窥探而终于流连忘返了!”“那一堂堂的‘语文之窗’课至今还历历在目。多少次,我仿佛又回到了那种激动的、活跃的、多少老师梦寐以求但又只能在语文课上出现的课堂气氛中。和许多同学一样,正是从那时候起,我立志从文。”不过,在今天高中的课堂上,陈老师已不再开这个“窗口”了,而是力求在有限的课时里,怎样让学生有“打通”和“迁移”的机会。陈老师每每叹惜:我们语文天生地不如数、理、化,不可能天天配五配十地配合着例题做练习,因而总得想法子补阙救短。除了课外要引导多读——他在学校组织了每月两个半天的周六“书市”,亲自充当“顾问”,还陪学生逛书店,指导订阅书刊,要求每人做剪报册。课上他总是常常印发辅读材料,即精选供比较和参照阅读的文章,帮助学生深化自学。如高一学年,学生就读到了朱自清的《温州的踪迹》中《白水深》《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等两篇文章,还有巴金的《爱尔克岛的灯光》、唐tāo@③的《回忆鲁迅先生》孙犁的《嘱托》,每一个学生手里都有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其中诸如第一篇《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一文就令学生大感受益。至于其他选自多种语文教学杂志的对课文解读评析的好文章,陈日亮老师更是经常印发给学生参读。

充分保证了课堂上足够的练习,又得到既全面又有的放矢的指导与辅导;练有不足,教有未至,则再从课外得到补充、辅助乃至于匡纠,这是多么理想的学习结构!这又是一种简约型或者竟是集约型的教学模式。从中,我们体会到了陈日亮老师过去喜欢讲的一句活:“语文教学必须以少胜多,执简驭繁。”他的花式确实不多,但每一节课总是那么结打扎实。

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一再惊叹于基本的数理公式具有惊人的简洁之美。其实,无论读写听说,其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规律,也就是那么简明的几条罢了。重要的是要把它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像陈日亮老师那样,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使之历练得纯熟,形成习惯,终

身受用。质言之,语文教与学的“本然”,并不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它热切地呼唤着更多自己善读善写的教师捧着一颗爱心,亮出自己的功底和本色,营建时代需要的“高速公路”。殊途同归,回归到学习语文的高效益上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士下加冖下加一下加弓右加殳

@②原字为山下加而

@③原字为弓右加屮下加又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论述,为改革小学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阅读教学的实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研究性阅读策略研究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主旨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阅读实践中去,从中领悟语言的涵义,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掌握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研究性阅读的一般教学策略是: 1、抓重点词句,确定专题研读。 研读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缺乏研究经验、研究方法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引领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这是研究性阅读实施的关键。^ 口:1 ?从课题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以课题为切入口,让学生读题,在脑海中产生疑问:怎么做是“精彩极了”,怎么做是“糟糕透了”?为什么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便是研究性阅读这篇课文的专题。2.从课 文中的重点字词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确定阅读的专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杰出”与 “爱国”这两个词语入手确定阅读专题--“杰出”表现在哪里?“爱国”又表现在哪里?3 .从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入手,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可以抓住“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中心句确定研究专题,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各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据具体环境,确立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 “对话”是《课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 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 则涉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故《语文课程标准》是如此阐述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 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 教学方式。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 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 景,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 个性化解读。 (一)阅读教学“对话”的基本原则 1.对话是民主平等的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实质上教师仍然

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教学对话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 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 “对话”。 2.对话是互动共进的 即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 本的不同体验的方法,相互交换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学是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 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特别

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课型内容梳理

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课型内容梳理(一)主题阅读的主要课型 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八种课型,分别是: 1.单元导读 2.整体识字 3.自主识字 4.以文带文 5.读写联动 6.自主阅读 7.基础训练 8.展示分享 (二)各课型的主要策略及方法 单元导读课 一、教学流程,大致分两类: 1、单元导语+ 一篇精读文 2、单元导语+ 浏览数篇文章 二、单元导读课的过程分三步 精读篇 1、朗读和背诵“单元导语”。 2、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或背一背) 3、发放“基础训练”试卷。部署单元整体学习任务。

浏览篇 1、朗读和背诵“单元导语”。 2、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在默读基础上,说一说,填写对照表。 3、发放“基础训练”试卷。部署单元整体学习任务。 三、处理好三种关系 1、单元导语与课文的关系,是大单元教学法的前提。 2、课文与课文间的关系。从课文题材、结构、写法、语言特色等方面,找课文间相同与不同。 (解决的方法:师举一,生反三。师出示文章分析或简单对比。生仿照、比较其他文章,也可以师把文章完成一半,另一半留给生,逐步让生自主独立完成。) 3、“单元导读”课与其他课型关系。 整体识字课 处理四个关系 1、阅读和识字的关系。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以读 书,带识字。 方法:将生字放在编写的短文中,短文多以课文内容缩写,尽可能将全部生字编在一个句子里或一个片断里。 2、“一主”教材和“两翼”教材中识字的关系。“整体识字”只教“人教版”教材生字。“两翼”教材顺其自然,不规定任务。 3、识字和写字关系,要分开处理,多识少写,先识后写。 4、“整体识字”和其他识字教学改革成果的关系。主题阅读识字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作为根本宗旨。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阅读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和积淀,以及培养学生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学生阅读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阅读教学呢? 我认为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道德情操,又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偶有心得,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根据需要采用恰当的阅读教学法,在阅读教法中根据不同需要,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阅读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生活中有黑才有白,有丑才有美,有恶才有善,而在语文教学中,判断语言文字的优劣,领略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这一切都可借助“比较阅读”这一手段,得以很好的实现。如何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呢?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1.1句子的对比。要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优美语句的绝妙之处,还需要老师的巧妙拨引,在抽取原句的基础上,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法再加置一个语意不变,但文采、修辞、表意皆逊色于原句的句子,其优劣便不言而喻了。 如教学《社戏》时,我如此设置了一组句子: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的心轻松了,身体也舒展了。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感觉到改句虽和原句语意相同,但远不及原句来的生动形象,而原句则让人过目难忘。 1.2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人是社会的人,因而他的思想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透过作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成长和蜕变的轨迹,还可以把握到时代的脉搏。 如:我在教《杜甫诗三首》时先介绍诗人的毕生主要经历和思想,再结合三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作具体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年轻时的杜甫抱负远大,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伍,因而《望岳》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人过中年,饱经战乱和人生疾苦的诗人四处颠沛流离,故而《春望》中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时伤世;诗人心念苍生,关注民生疾苦,于是又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如此知人论世,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很有意义。 1.3相同主题两篇文章的对比。如我在教‘安塞腰鼓》和《观舞记》后,将两文放在一起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完成下表。 文章不同点写作特点主题相同点《安塞腰鼓》多用短句,大量运用排比,表现阳刚美。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且里。《观舞记》主要使用比喻和排比,表现阴柔美。赞美印度文化,歌颂两国友谊。都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通过比较,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很好地掌握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总之,比较阅读能有交待为学生指点迷津,能高屋建瓴地帮助学生更多地领略语文世界的无限风光。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作者:————————————————————————————————日期: 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衡阳市珠晖区金甲小学张勤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二、倡导自主合作、交流,重辩论。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

从模糊走向清晰——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从模糊走向清晰——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从模糊走向清晰 ——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 (本文获2011杭州市小语专题论文一等奖) 小学课堂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116849553.html, 回澜小学茹亚萍摘要新课程实施至今再次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依旧是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是不可轻视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首先首先应明析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其次是凸显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本文将从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解析及学段阅读教学策略探讨几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提高效率目标解析学段特点教学策略 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问题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和比重不言而喻,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绝对是最多的。但投入和产出之比却总是让我们纠结,令我们反思。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笔者以为老师们对整个小学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和策略的模糊,尤其是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明显存在目标不明、模式统一的问题,“学段味”的不足不实,造成了课堂上的盲目教学与重复教学,最终也影响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观当前小学中、高学段的阅读课堂,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一)低位高就 笔者经常看到不少中年级的阅读课堂抛开了自己应尽的学段目标,却不遗余力地实施着并不属于自己学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上年级的《花钟》一文时,花了近20分钟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却将本文“段落”学习和语言积累的首要学段目标置于一旁。 (二)高位低就 同样,也常常有高段的阅读教学随意地降低了自己的学段目标,重复着中段的阅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高中教师,要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工作,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迫切的阅读期待。 要完成阅读教学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文本,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使学生对文章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创设情景、开展比赛、巧设问题等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要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每天必做的功课。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给学生推荐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的作品,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并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任务。为了落实阅读行为,我每天让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好的文段摘抄在作业本上,或者写一点读书感悟、读书随笔,逐步养成学生每天阅读的习惯。虽然开始时有点强迫的味道,但学生发现这种阅读对他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且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的时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片面性的、随意性的、错误的理解也是无效的阅读。这样的阅读难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要提高阅读能力则应通过阅读实践对作品的理解有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由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修正错误才能真正获得能力,这是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的。我们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论正确与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同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平等、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良好的教学风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近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活动的“牵”、“灌”、“关” 赵江先生说:“传统的阅读教学,大抵脱不了教本里的课本,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种思路与模式下的教学,不免会烙上繁琐分析、感性抽象、知识本位的印痕,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人文精神却也因此弱化和退隐。”是啊!这是当代课堂一个隐形的范式,就是教师主宰下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管教。学生必须听命于教师,达到教师规定的要求。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失落,他们总是处于被训诫、被灌输、被指挥的地位,独立思考受到抑制,情感体验荡然无存,创新意识惨遭扼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2016-01-28 17:41:15)转载▼ 一、课题研究缘由 最近几年,“绘本阅读”成为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深入到小学的校园中,走近了天真可爱的儿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纷纷投入到绘本阅读的教学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与实践后,笔者发现了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存在“绘本阅读教学图画观察不细致”、“绘本阅读教学多元理解不兼容”、“绘本阅读教学文本解读重深度”、“绘本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欠技巧”、“绘本阅读教学拓展延伸不丰富”等误区,有违儿童阅读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在国外,绘本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发达国家儿童首选的读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绘本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它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美观性,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心理特点,尤其是好的、优秀的绘本给人的感动和愉悦是长久的,也容易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人所接受,几乎没有文化差异的障碍。除此之外各国针对绘本设立的国际、国内奖项,如美国的凯迪克奖,英国格林威大奖,国际安徒生绘本大奖等,也展现了国外绘本发展的迅速和受重视的程度。在我国大陆,对绘本的了解与绘本阅读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近几年我国对于绘本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们的重视,如儿童文学研究博士著的《孩子,让我陪你一起成长》(2004年9月第一版)是一份关于绘本阅读的亲子家庭完美阅读计划。特别是彭懿教授著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不仅推荐世界经典的64本图画书,而且对于如何从头到尾阅读一本绘本进行方法介绍,可以说是开创中国绘本的新纪元。绘本也渐渐走入课堂,但书中的很多奥妙之处并未完全被发掘。 绘本顺应了低年级儿童阅读的特点,它色彩鲜艳,构图精美,强烈地吸引着低年级儿童的眼球,能较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精妙的故事内容还能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儿童绘本装帧精美,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引发了儿童对绘本最单纯的审美倾向。儿童还能在近乎轻松愉悦的阅读中,熏陶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更加自主、快乐、积极地走进绘本之中,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孩子享受阅读、热爱语文的积极情感。 (2)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绘本阅读教学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3)通过课题的研究,在低段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阅读氛围,不断丰富和更新学校的绘本资源库,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富有浓浓书香气息的童话乐园。 四、研究内容 (一)低年级绘本阅读图片、文字研究 绘本是以图画和文字为共同载体来叙述故事的,封面、扉页、环衬、正文、封底等都是构成绘本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都有作者精心设计的画面。引导学生阅读封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绘本的内容产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环衬,就好像为正文打开了一扇窗户,从中可以先睹为快,捕捉到故事的浓墨重彩之处……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看图,不要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要让学生从书的每一个细节去阅读,读懂读透故事,深入解读故事的内涵。 对于识字不多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些阅读材料仅仅是依靠文字叙述,就会对他们的理解造成障碍,而依靠几幅图画来表现,则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阅读并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并产生具有儿童特点的多种想象。作为老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要象呵护幼苗一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引领学生走入图文外的世界,为了提升阅读的效果创造条件。

基于活动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116849553.html, 基于活动设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究 作者:程敏 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20年第02期 统编语文教材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和“名著阅读单元”。整本书阅读教学自然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与传统单篇课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区别。所以,探索符合整本书阅读教学一致的阅读教学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结合整本书阅读的三种基本课型来聊一聊整本书阅读课中的活动设计。 一、基于文体特征的导读课活动 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是在学生还没有倾力阅读之前的激趣课;是引领学生对全书做基本了解的预览课;是一点切入聊出学生已知之外的惊奇课;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言又止的悬念期待课。介于此,整本书的陌生化导读应追求纵观全局,整体把握的教学效果,如果能紧扣体现全书本质特征的文体特点设计课堂活动,或许可以比较切实地带领学生粗略而有趣地领略整本书的风貌。 大家熟知的部编版教材上册建议学生阅读的《西游记》,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学生对《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经典情节都比较了解,这些了解往往来源于动画片、电视剧、连环画及《西游记》青少版读物等。学生们对《西游记》的内容熟悉,但对《西游记》的文体形式陌生。依据学情,我们可以《西游记》的文体为切入点领着学生们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期待,请看这节导读课的活动设计。 活动一:巧借改编版与原著回目的对比,揭开章回体小说文体面纱; 活动二:提炼原文开头与结尾的范式,了解章回体小说文体特征; 活动三:借改编版与原著正文的对比,体味章回体小说语言魅力; 活动四:猜读原著中有关人物的韵文,明了章回体小说穿插的特点; 以上四个环节就是以《西游记》文体特点为主线进行的导读设计,整个设计以章回体小说独有的回目,独具特色的开篇收尾,极富有内涵的正文,穿插于正文中间的诗词韵文,这些语言形式为教学点,在与青少版《西游记》相比照中渐次展开《西游记》原著导读激趣的。 不难发现,这四个课中活动的子目标分别是了解回目、关注开头结尾、品味正文、赏析诗词韵文,它们又都归拢于总目标通过对章回体小说文体特点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期待。这四个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彼此勾连,按照由表及里、由易到

中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中小学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一、缘起 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积累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阅读量的不断扩大,语言知识会不断扩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从纯语言学习性阅读发展到语言应用性阅读,学习者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阅读材料的内容上,对题材内容发生兴趣,感到英语学习的进步和成就。《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高中学生课外累积阅读量达到30万字以上。“得阅读者得天下”。这是学生对阅读理解重要性的精辟概括。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占有很大比重,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是决胜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关键。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生主要接触的阅读材料为单篇短章以及书本。而英语整本书阅读与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生活化”“自主化” 及体验化的阅读理念正在催生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而整本书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养成读书习惯,学会自我阅读,提高英语语言素养。 二、实践 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小学开始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孩子的发展奠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针对目前的现状,笔者分别从书目的选择和家校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1、书目的选择 针对学生笔者长期任教小学和高中英语教学,从每学期的家访情况来看,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的家庭英语文学类藏书量很少,大部分部分家庭几乎为零。没有藏书,并不是说家庭没有经济条件。相反,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农村学生很难遇到他们此时此刻所需要的读物。 从上表来看整个阅读书目涉及体裁较为广泛,包括童话,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及文学作品等,词汇量要求适合各年段学生课标词汇。 2、阅读策略的选择 由于是第二语言的阅读,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于是笔者依据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选择了适合不同年段的阅读指导方式。 (1)初学者:大声读给你听 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这一规律

教研组学习记录: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时间: xx年5月10日地点:阅览室 参会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主持人:xx 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形式是通过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中心主题来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主题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的教学框架,是按照“精心筛选内容、寻找主题——用导语引入、直击主题——研读并讨论、参悟 主题——实践拓展,强化主题”,在这样一个开放性、整体性的引导学生对规 律感知的思路下,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选择。但是,摆在教学工作者眼前的问题是如何很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我们确 定了以下的基本模式。 一、精心筛选内容,不同角度提炼主题 在确定主题这一问题上,语文教材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 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从教材角度对阅读教学主题进行提炼和构建。在进行教学 工作之前,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内容,不断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课文主 题提炼的确切性。其次,生活实践是很好的阅读素材来源。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教学平台下,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叶能够激发出学生怎样的灵感,体现什么样的“秋”的主题。有了明确 的主题,教师便要开始围绕主题,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能够作为写作范文 的素材,让学生在反复、大量的阅读之后,通过寻找更多相关的主题或相反的 主题,来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语文阅读的重点。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主题 在确定了阅读的主题之后,教师就要将主题教学付诸于实践。教学过程的首要 步骤就是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此 同时可以进入课程的主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式的阅读呢?对此,教 师可以采用单元语来进行解说引导,通过情境创立、生活场景的链接与动画的 引入来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生活场景的链接是最佳选择,因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

对比第一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特定的任务,也有与第一/第三学段阅读任务相同但层次和程度不同的部分。总体来说,从文章构成来区分,不同年段有不同年段的侧重点:第一学段重点是字词,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那么第二学段就应该侧重于句段,通过句段等的学习,落实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两大任务: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教读书方法 第二学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既有不同方式的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从不同体裁样式提出了阅读任务,还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以不同方式习得阅读方法 第二学段中,我们需要注重下列几种阅读方式的指导。 1.继续学好朗读。对于朗读,小学个年段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说明各年段都要努力引导学生多朗读,并且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各个年段共同的重点目标。可以说,朗读好是各学段各篇课文各节语文课相同的首要任务。如果第二学段和另外两个学段一样,能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已经实现了本年段的重点目标,也就完成了首要的/保底的教学目标了。 “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音正确,发音清晰,

音量适中;“流利”要求朗读流畅自然,语速适中,停顿恰当,不结结巴巴,不时断时续;“有感情”要求学生能初步领会文章的感情,能通过声音,并与动作/神态等配合,传达一定的情绪/情感。 虽然各年段都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在各学段也有区别,它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目标要求也更高。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第一学段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取消了“学习”一词,表明课标对第二学段的朗读层次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用”。 2.提高默读水平。默读在第一学段已有要求,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要求。第一学段只提出“学习默读”,第二学段不但提出“学习默读”,还有具体的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可以说这是衡量默读是否达标的标尺,是教师检验学生默读水平是否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直观试纸。默读的要求要实事求是,不要过早在速度上给学生施加压力,因为课标在第三学段才有明确的默读速度的要求。 3.大胆尝试略读。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的速度。课标在第一学段没有提出略读的要求,在第二学段才提出了“学习

名著阅读课型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课型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语文组的课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课型研究》于2018年1月被立项,编号为:【yjk2018】48。两年来,在各位专家、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展顺利。现结题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况 (一)课题关键词界定 名著,《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有价值的出名著作。”本课题所谓的“名著”,指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具体指新课标推荐的名著、新教材上建议阅读的名著、新教材上节选过的名著和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其它经典文学著作。 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余映潮老师认为,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可以说,课型是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说,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本课题所谓的“课型”,指名著阅读课的类型。 (二)课题研究内容 名著阅读的课型有很多,大致包括:名著推荐课、名著鉴赏课、师生共读课、读后讲述课、名著讨论课、读书笔记指导课、课外名著检查课、读书交流课等等。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阅读情况,本课题选定“名著推荐课”、“名著指导课”、“名著鉴赏课”、“交流展示课”和“名著复习课”五种类型进行研究。 1.推荐型:是指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以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作为名著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名著,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推荐的具体指新课标推荐的名著、新教材上建议阅读的名著、新教材上节选过的名著和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 略

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者:魏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5期 群文阅读在全国许多地区强势推进,一些地区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大胆尝试,一时间方兴未艾。纵观自己掌握的群文阅读的课例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现行的群文阅读课堂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一、现行的群文阅读课堂仍将“懂内容”确定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问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往往只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蕴含什么思想意义,“懂内容”成为默认的阅读教学目标(或主要目标),“教懂”成为课堂的基本方式。观察我们的群文阅读课堂,仍在走这样的老路,在一些课例中发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懂内容”——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甚至不求甚解,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是肤浅的,教学目标存在偏差。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现行的很多群文阅读课更关注课堂的人文性而弱化了工具性,工具性或“语用性”的虚脱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教学效益也不理想。 策略: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应该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也应该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群文阅读进入我们的教学视野,就必须重视语文的教学性。群文阅读要把“表达形式”作为议题之一,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更高位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布局谋篇”的本领,关注作者文学创作手法等,例如作品里的幽默与讽刺、事物的象征意义、故事里的伏笔、故事中的转折、故事的结构等等,要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凭借群文阅读“多文本”的优势重点教一些阅读策略,比如求同,找出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比如求异,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差异;比如整合,把信息“碎片”像拼图那样“拼装起来”;比如判断,对不同文本的真伪、是非、优劣等做出自己的判断等。 二、现行的群文阅读课程资源良莠不齐 问题:教师是群文阅读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优秀教师对群文阅读的理解深刻,开发与设计群文的水平较高,但有一些对此教学形式研究不深、文学素养较弱的教师从阅读的素材上把“文”简单理解为“文章”,误以为群文阅读就是选取一定量文章进行阅读,只求数量而不看重文本的选编原则,将一些劣质的、糟糕的群文选材呈献给学生阅读,所选的文章有的选自《知音》《故事会》或一些品质不高的学生读本,这些文章的品质比教材里的一些“教材体”文章还差,将这样的文本带给学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无益,甚至产生副作用。 策略:教师在正确的群文阅读理念的指导下,应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按照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包括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阅读內容体系,区域或校际之间教师相互合作设计出一定数量的群文组合,建立一个资源库,提供给广大教师选择使用,同时不断地进行更新、补充与完善。 三、现行的群文阅读课堂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仍未得到落实。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在平时,我做了一些总结。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好奇心,给学生讲一些有代表性的小故事,如草船借箭等,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好奇心,并在假期里阅读一些名著和一些当代优秀散文,尤其是新课标里规定中学生必读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不同,他们感兴趣的课文也不同,每册课本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相反也有不感兴趣的文章,每次拿到新课本,都会让学生记下喜欢的课文和不喜欢的,以及不喜欢的课文中比较欣赏的那部分都一一记下,把不感兴趣的那部分和他感兴趣的东西或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从而完成阅读的目标。 二、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写阅读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可以看出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记笔记并且摘抄优美词句、优美句段。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读完后应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另外还要写心得。对一些阅读课文把重要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勾画出来。这样既了解了文章,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久而久之,就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联系实际生活,激励学生爱阅读。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而教,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听说读写,让学生感悟到学有所用,主动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阅读教学方法很多,这只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在这次研修中有更多的感悟。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与策略

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策略 第一部分 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按标施教 一、各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联系和区别 (一)读书技能要求: 低年级强调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学习默读。 中年级一是要继续抓好朗读,逐渐将其演变为预习要求;二是要学会并加强默读、略读的训练,并能粗知大意。 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朗读、默读技能,并能独立自能地阅读课文。 (二)识字教学要求: 低年级强调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 中年级依然要予以关注,但是写字的指导不必过细,要充分关注已有的知识经验。 高年级则强调自主识字,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 (三)阅读理解的要求: 低年级把理解定位在了解词句的意思上,能读懂童话、寓言、故事和诗歌。 中年级一是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二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高年级一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 性文章等。篇章林冲 (四)关于积累的要求: 低年级强调必须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丰富原始积累。 中高年级一要坚持抓好熟读背诵;二要注重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三要拓展阅读的范围,增加阅读量,逐渐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以上三个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和人文素养为目的, 以感受、理解、积累、应用为重点,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提升的目标体系。梭鱼、天鹅、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