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给付行政与行政组织法的变革(一)

给付行政与行政组织法的变革(一)

给付行政与行政组织法的变革(一)
给付行政与行政组织法的变革(一)

给付行政与行政组织法的变革(一)

摘要:给付行政的发展,使得行政组织承担着多元化的行政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行政任务被不断交由私人承担,而一些私法形式的行政组织也开始出现。此外,很多行政任务也开始越来越依靠地方基层组织。由此,行政组织法的纵向职权以及横向职权如何配置,这都需要加以重新审视。

关键词:给付行政;行政组织法;行政任务;多元化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学理概念,给付行政一词源自德国,大多被用于侵害行政,或维护秩序行政的对比上。1]而作为一种对于社会现象的描述,给付行政被用来描述这样的社会背景,即伴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展,“行政法使行政与个人或团体之间产生了一种‘指导与服务性的’法律关系,来保障个人的福祉。”2]此种背景下,越来越多地开始要求国家逐渐承担公民的生存照顾义务并积极地给予人民各种利益。例如,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的提供以及各类补贴、贷款等,国家的职能也日益由消极转为积极。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给付行政一词的出现是与国家行政任务的变迁密切关联。而行政任务一词意指,行政机关依据法规范所承担的或者以合法的形式执行的所有事务。3]随着福利国家及其给付行政的发展,行政任务日益逐渐多元化,这使得已有的行政组织无力承担更多的行政任务与功能。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替代方式,例如私人开始在行政任务的实现中发挥更多作用。非政府组织等也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行政职能。在这种背景下,政府与其他组织之间如何协调以及原有的行政组织在横向以及纵向上如何分配职权,这都属于行政组织法所需要关心的问题。

而传统行政法学研究往往更多的以行政行为为中心,更多的围绕行政行为的类型化及其诉讼问题展开。回溯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学者对于行政组织法的关注仍不足以应对行政任务的多元化背景。本文试图以给付行政为中心,描述伴随行政任务多元化中的给付行政对行政组织法提出的挑战及行政组织法的应因之道。

二、行政组织型态的多样化

给付行政及福利国家的发展,使得行政任务不在集中于传统的秩序维护,而更多的任务表现为社会公共福祉的提供。在传统的秩序维护阶段,为确保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控制,行政机关的设置往往以科层制为中心。这种制度一旦确立,便总是运用其权力维护其地位,而不是促进变迁和革新。4]而在给付行政领域,单一的依靠行政权力来实现行政目标,似乎已经变得力不从心。例如,政府与穷人之间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关系,其目标在于给予公民基本的生存保障或者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险。而每个穷人要想获得社会保障金,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家庭调查,而由于地域不同,获得的社会保障金数额也可能不同。如果想要严格的划定某一界限,并严格依循某种组织设定规则,便容易忽略社会保障领域中的个性特征。而贫穷问题的解决,政府也并不能严格依循科层制来设定层层行政部门,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依靠社会自组织的力量来实现行政任务。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科层制设定已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此外,由于给付行政通常不需要强制。因此,行政机关在选择以公法形式抑或私法形式来实现行政任务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自由不仅与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有关,而且与给付或者使用关系的具体形式有关。5]这种选择自由也使得行政组织的型态,由于行政机关的选择而变得多元化。

1.承担行政任务的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仍旧作为重要的机构形式存在于给付行政领域之中。而实际上,尽管各国在给付行政领域引入了较多社会力量,而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很多项目仍旧是以政府机构行使管理权为主导的,这也是由于这一领域往往涉及到较多的资金与财政问题所致。例如,我国的社会保障领域,民政部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仍发挥着重要的监管职能。这两个部门作为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监管部门,负责灾害救济、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多种项目。从二者的权属

划分来看,前者主要负责维持公民最低生存的保障项目及有关紧急状态下的救助,而后者则负责一个更为常规化、持续化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涵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等,这些多与公民的劳动权益相关联。这些部门之间涉及到的核心问题是职权如何分配。行政机关的职权,其涵义为行政机关依法享有的对某一个特定社会事务的管理权限,这是行政权的具体化。“行政管理权限的划分问题是行政立法中最复杂的问题。许多法律草案起草了十几年也出不了台,原因之一就是对法律中所涉及到的行政管理权限划分不清”。6]给付行政涉及到的项目较多,而每一项目均关联到公民利益的实现;此外,诸如水、电、公共基础设施等项目,又往往涉及到丰富的经济利益,无论对政府权限而言还是对企业的实施而言,这都可能引发更多的部门利益之争。这都为相关部门的权限划分提出了挑战。

而基于选择自由,行政机关往往又可以选择私法形式的行政组织,这种情形又使得原有的行政机关从直接的参与者转为对其他组织的监督者,这些组织可能是企业、非营利组织等,这也改变了固有的官僚制设计。在这一阶段,行政组织的主要任务在于增进社会的公共福祉。

2.私法形式的行政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其主题在于政府不断让渡一些职能于市场。通过民营化的方式,可以由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承担公共福祉的提供,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并促进社会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社会治理下的共赢。正如美国学者萨瓦斯所言:“民营化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7]在这种背景下,诸多行政组织也由原先的公法形式转为私法形式。其中,某些情形下可由国家依私法规定设立企业,例如电力公司负责提供电力等。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这些企业往往采取政府直接参股或完全占有全部资本的形式。此类行政组织的私法化,一般认为应受到私法或特别组织法规之拘束。其导致的结果之一为母体行政组织由原先自己承担行政任务履行最后责任的角色,转变为对子公司承担监督与影响之责。8]

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承担了较多的行政任务,但是其往往以私法出现,这些也应纳入组织法的视野。这些单位承担了更多的以公益为目的的给付职能,主要集中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而在我国政企改革中,一些特殊的企业模式也应加以区分,即所谓的“行政性公司”,这类企业往往既行使行政权力、担负行政职能,同时又进行商业活动。但是,这种企业不同于我们此处所言的公用企业,前者更多遵循市场规律,而后者则是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机构改革过程中,由原政府主管部门转变或改建而成,往往被称为“翻牌公司”,此种企业类型与政企分开的精神不相符合。实际上,设立国有企业,可能存在两种目标,一种为营利,另外一种则为组织的私法化,依此实现行政任务。因此,纯粹的依据公司法进行国有化改造,往往会忽视国有企业的不同功能。9]

3.承担行政任务的私人

除上述私法形式的行政组织之外,私人在给付行政中越来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完全的市场化模式,即将行政任务完全交由私人实现,其往往通过企业化模式运作,政府在资金等各方面已不再直接参与。在给付行政领域,较为典型的两种方式为外包(Contractingout)及特许经营。外包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涵垃圾收集、基建服务、道路养护、街道清洁等各个领域。而特许经营则一般适用于各种场所的特殊使用以及具有垄断性特征的领域。这些方式的出现是各国行政改革所具备的共同点。这些方式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公共行政任务空间。此外,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行政任务。一般而言,它们往往承担以下功能: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扶贫、保护环境、扶持弱势群体、帮助失学儿童、促进社区发展等,它能够有效地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它一般被看作是国家官僚政治与精英管理的替代选择和政府与市场二者之间的公共领域。

第三部门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立法中的表现,经历了从“社会团体”到“民间组织”的变化。根

据1989年10月国务院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属于社会团体。由于单位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由国家兴办的事业单位开始部分转向由私人或社会资金兴办,20世纪90年代“民办事业单位”开始出现。国务院1998年颁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为“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政部原社会团体管理司也被改为“民间组织管理局”。

从立法中来看,协会、基金会等都被纳入了第三部门。这一类型的组织在我国给付行政领域,尤其是社会保障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各种慈善协会与社会保障基金等,这减轻了政府财政积累以及实际承担社会服务的压力。此类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可能也存在某种授权或委托关系。政府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可将给付提供的职能委托给第三部门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协会或专业团体签订协议的方式实现职能委托。政府部门不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由第三部门通过非政府组织通过平等竞争机制获得政府的资助,签订相关合同并履行相应义务。

在目前行政改革中,第三部门的作用也是富有争议和令人关注的命题之一。例如,民间行业协会的发展与其自治性、政府对行业协会应持有的态度等。由于很多行业协会往往受控于业务主管部门,失去了其作为自治组织的应有之义。从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看,强调协会的自立性,并要求政府更好地辅助第三部门是方向之一。例如,为社会公益事业,诸如福利院、养老院等设施提供减免税的优惠等。

4.承担行政任务的公营造物

一般而言,给付行政一方面通过为个人提供特定目的的支持,如社会救助、助学金等,另一方面则通过建设公共设施(交通企业、养老院、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保障与改善公民的生活条件。10]而后者往往与德国法上的“公营造物”概念相关联。这一概念源自德国,其创始者为德国行政法学者奥托?麦耶(OttoMayer),根据他的定义,公营造物是人与物的结合。公营造物可能表现为,医院、图书馆、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设施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为公民提供文教性服务的机构。随着国家任务的不断扩充,国家承担了大量的服务行政任务,有些任务具有特殊性与技术性,出于执行的便利,便成立了公共营造物,以此来执行这些任务,其中最明显的如邮政、银行、铁路、公路、水电事业、专卖事业等。可见公共营造物的大量出现是行政分权的产物,行政机关与国家将其任务分散到其他独立的行政主体。因为,它虽然有使用人与工作人员,但是却并无相应的成员。11]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来看,尚不存在对于公营造物的明确规定,这也就使得当依托于这些公营造物实现行政任务出现问题时,缺乏足够的法律保障。此种型态在我国行政组织法中如何定位,以及在相关的法律上如何规定,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给付行政功能下的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

伴随着福利国家与给付行政的发展,各国纷纷建立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以及相关的公用设施。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开始发现福利制度所带来的物质主义非但能够带来人们所期望的幸福感,反而成为酿就新的城市贫困、社会排斥边缘群体的温床。12]在这种状况下,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等地方组织的功能被开始重新审视。这为行政职权的纵向配置,主要涉及到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的关联,注入了新的元素并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

1.中央行政组织的调整与职权分配

以我国为例,为适应机构改革以及不断增加的公共事务要求,民政部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变革。1998年以前,作为给付行政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其管理权限往往为“多龙治水”。例如,社会保险事项分属劳动部、人事部、民政部及铁道部以及交通

部等各个部门。1998年之后,国家首先在政府内部理顺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在保留民政部并调整其职能之后,新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社会保险等事务。13]除此之外,两个部门的内设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与并立。以民政部的变革为例,1981年的机构精简中,民政部便撤销了史料室,将该室的烈士褒扬部分合并到优抚局;缩减信访局、优抚局、安置局和办公厅的编制,使民政部机关的总编制仍保持不变。而1998年机构改革中,则作出了多项调整。例如,将优抚局与安置司合并为优抚安置局;社会福利司与社会事务司合并为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司更名为民间组织管理局。调整后共有10个职能司(厅、局)。民政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改革是在整体机构改革过程中进行的。

经历数次的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在部门的设定方面已经较为合理,从整体上来看,中央政府基于财政以及一些需要政府信赖的事务考虑,依旧承担着一定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提供职能。例如,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以及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与实施,一些重大的国际扶贫项目的承担等等。因此,同其他部门改革一样,这往往是“运动式”的变革,缺乏整体上长期的规划及其设计。这也是今后行政组织法完善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2.地方行政组织承担的行政任务

在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地方治理作为实现善治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新型理念与制度,为许多学者与改革实践者所倡导。研究人员还发现,中央政府将行政与公共事务管理权下放至地方或者转移给民营机构、非营利组织,原因还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行政管理与财政能力都相对较弱,缺乏必要的人力与财力支持其战略发展。因此,中央政府也必然通过分权化治理的结构,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方式,实现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提供。14]在给付行政领域更是如此。例如,在德国战后,地方政府机关成为了福利政策的主要实施机构。地方在城市规划、交通、住房津贴,以及社会福利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幅度增加。即使在英国,也是如此,大量的地方政府部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提供以及社会福利职能。15]

在我国,从客观需要来看,由于现代行政事务的不断增加,随着现代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加,一些专业性或者更适合地方执行的任务已转由地方执行。同时,在给付行政领域,由于往往涉及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预算以及财政分配,因此为了缓解过多的财政压力,更多的事务也被转移到地方政府来执行。例如,在我国,大部分国营特困企业的职工集中在地方,相应的县级与乡镇级在大量的教育、医疗、贫困者的福利、公共项目等方面承担着大量的职能。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基层自治组织开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很多给付制度与这些部门之间原本就具有法律上的关联。例如,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这些均表明地方在承担给付行政职能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国并非分权制也并非联邦制国家,但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建设方面仍可以吸收某些联邦制国家地方治理的经验。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以给付行政为重心,地方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而对于中央政府而言,也开始出现以相关的行政事务为中心来调整行政组织类型的情形。这其中,直接关涉到给付行政的质量与提供程度的问题即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的问题。这是因为,对于给付行政而言,它往往直接关联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其中相关的资金分配是最为现实的要素之一。因而,财政分配体系的变革对于中央与地方行政组织实现行政任务,尤其是给付功能的实现而言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自1994年税务改革以来,中央向省级政府进行的转移支付比例大幅度提高,但仍不足以弥合相关的开支责任和税收资源间的落差。因此,从给付行政的实现来看,政府的财政预算应当在与公民密切相关的给付领域增加投入,例如,

社会保险、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以此,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的改革才具备了关键性支持,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

行政组织法

行政组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是(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认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6.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7.(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8.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9.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10.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11.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奥梅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12.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13.(锡盟)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4.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 1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 17.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18.(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9.(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20.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21.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22.组织界限之外和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23.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层级化); 24.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分部化); 2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谓(管理幅度); 26.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27.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权制); 28.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时无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28.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29.国务院是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30.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1.秦朝的裙县制奠定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32.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33.省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 34.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4)各层次; 35.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谈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

谈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对策 一、何谓行政组织变革 所谓行政组织的变革,是指行政组织根据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革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行政组织的变革是一种破旧立新的活动,即破除旧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营秩序。具体地说,这种变革可能是对一个行政组织内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组织成分进行更动,也可能对一个行政组织内的所有组成部分都进行更动,如组织目标、组织计划、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的规章制度以及人员和技术等等。 应注意的是,对行政组织内的任何部分的变革都会影响和波及到行政组织的其他方面。如行政组织目标的调适会带来技术、人员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而组织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管理的幅度以及权力的分配与重组等。因此,行政组织的变革往往是一个牵一线而动全身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然而,不变革的行政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行政组织若不能随环境改变而变革,就难以在与环境交换中保持健全发展的生态活力,并且反过来阻碍社会环境中政治及经济的发展。但是盲目地变革同样不利于行政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使行政组织消亡得更快。 因此,对行政组织的变革,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特别是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变革的动力,减少乃至消除变革的阻力,保证行政组织变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 行政组织变革也必然遇到阻力,这是因为行政组织变革只能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它不可能做到使所有的人在同样的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从各国实际情况看,行政组织变革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或抵抗力。不弄清这种阻力的来源、性质和力度的改革是一种盲目的改革,因此,为了保证行政组织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必要理清这些阻力。一般说,行政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有: ⒈误解方面的阻力。人们对行政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是怎样理解看待的,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加上行政组织变革前的信息沟通不够,更会引起一些有关人员的不满和误解,形成一些阻力。 ⒉利益方面的阻力。从实质上说,行政组织的变革意味着政府内权力、利益和资源的调整或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 ⒊成本方面的阻力。行政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改革与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这里所说的成本投资主要指:一所需用的改革时间;二改革中所造成的各种损失;三所需用的财政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82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组织法(1982修正) 【法规类别】组织法 【修改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1986) 【发布部门】101 【发布日期】1982.12.10 【实施日期】1982.12.10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修正1982年12月10日重新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二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二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各行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应当有适当的代表名额。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国家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二)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决算; (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 (四)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五)决定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的人选;

全国2012年01月自学考试00319《行政组织理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行政组织理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辖范围最广的是( D ) 1-2 A.企业组织B.事业组织 C.政党组织D.狭义的行政组织 2.在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中,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方法是( C ) 1-18 A.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D.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3.“在实行梯层等级的组织中,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趋向于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层级”,这是组织理论中的( B ) 3-75 A.帕金森定律B.彼得原理 C.跳板法则D.木桶原理 4.雷格斯认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组织模式是( B )3-73 A.融合型行政B.棱柱型行政 C.衍射型行政D.服务型行政 5.强调治国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维护行政组织的等级秩序看作是国家行政管理重要原则的是( A ) 4-88 A.孔子B.孟子 C.荀子D.老子 6.曾论述社会分工与组织的重要性,并提出“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的思想家是( C ) 4-90 A.墨子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7.制定目标时采用在过去信息的基础上逐渐改变现状,以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方法是 ( D ) 5-137 A.目标分解法B.目标综合法 C.资源规划法D.目标滚动法 8.认为目标管理是“目标”与“管理”的结合,其“管理”需要具备目标认知、责任与权力、资源整合与目标决策四个属性的管理学家是( D ) 5-134 A.韦里奇B.奥蒂奥纳 C.登哈特D.杜拉克 9.在行政组织中,人、目标、权责的最初结合形成( D ) 6-146 A.岗位B.职务

行政组织学

行政组织学 模拟一! 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B. 互利性组织)。 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D. 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险)。 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A. 非正式组织)。 1911年,泰勒发表了(B.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B. 克制型)。 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B. 需要层次)理论。 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D. 分权制)

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A. 《战略与组织结构》)。 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C. 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制。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D.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下列因素中属于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有(C,D)。 工作富有成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 勒温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A,B,C专制,民主,放任)三种类型。 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B,C,D) 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 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源于(A,B,C,D)法律,习惯,职位,暴力 乡级政府行使的职权有(A,B,C)。行政执行权,行政管理权,行政保护权。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系统中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 :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简述引起群体产生冲突的因素?(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行政组织法

一、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内容 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从现行有效的《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来看,行政组织法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设置、性质、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工作原则以及职务设置等内容。总的来说,现行组织法是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保障相对人权益的这一角度来加以规定的,对行政组织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还有许多没有规定。从应然状态看,行政组织法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组织的权限 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行政组织的权限呈扩张趋势,其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行政性,而不断向立法与司法领域渗透。对行政组织的权限,行政组织法应当就以下两个方面作出规定: 1.行政权的范围。 行政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对国家的行政事务进行组织、指挥和调控的权力。 行政权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对某类事务的管辖权,或者叫做事权,如国家对教育、卫生方面的管理权;二是对某类事务进行管理时的具体权限,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存在着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机关主要有计划权、审批权、分配权等。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机关主要享有许可权,检查权,以及处罚权等。 行政权的范围是指事权和具体权限之和,究竟哪些事权和具体权限可授予行政组织,哪些不能授予,应当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2.行政组织享有的其他权力。在我国,行政组织除享有行政权外,部分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构还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行政组织法需要对行政机关立法的事项、具体权限以及行政机关解决纠纷的范围、权限等作出原则规定,为其它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 行政组织的权限之所以需要行政组织法设定,主要是由人民主权理论以及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所决定。在我国,行政组织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行政组织一定的权力,法律没有赋予的权力,行政组织不得行使,当然行政组织更不得自行授权。 (二)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 建国以来我国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权力基本集中在中央,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推行的行政分权制,如实行财政分级包干、下放地方固定资产项目审批权等没有从根本上逾越集权制的模式,而行政分权制本身所固有的不稳定性,在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分配上的非均衡性以及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全国小轿车经营单位,它主要承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的国内总经销。 随着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从原来的只从事单纯的供销专业公司,逐渐转向为一个集整车销售、配件经营、储运分流、材料供应、组织串换、采购协调、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以及汽车租赁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资流通公司的方向发展。该公司在1992和1993年的销售额均居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百强之首。仅在199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亿元,实现利润亿元,上交营业税亿元。1994年,该公司以汽车大市场为活动舞台,发展桑塔纳小轿车大流通,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中相继建立了20多个合资、独资的销售分公司,与全国4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和分布合理的销售大网络。与此同时,公司在储运分流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而高效的以滚装船、火车专列和公路大型驳运车等先进运输和中转分流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致力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已采用美国著名的IBM公司的AS/400系列小型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与上级公司和全国各分销公司联网,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高层领导已逐渐意识到,原来的组织机构暴露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如不对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则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公司领导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研讨公司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经过分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下面三个主要原因,必须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 公司的目标有了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原是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性质比较单一,仅负责总公司系统内的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但自从成为桑塔纳销售的全国总经销后,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已大大地扩大了,仅桑塔纳整车的销售业务量就大大增加,在1995年要实现销售桑塔纳整车15万辆,1997年要达到30万辆;除此之外,还要经销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公司在浦东新建立的一个小分公司还被指定为“走私罚没车”的专

行政组织学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O分) 1、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4) ①公司②学校③法院④政府 2、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2) ①长老②法老③国王④元首 3、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3) ①礼部②户部③吏部④刑部 4、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2) ①康有为②孙中山③毛泽东④宋教仁 5、职位是(4) ①目标与权责的结合②权责与人的结合③目标与人的结合④人、目标与权责的结合 6、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4) ①政策研究室②办公厅(室)③统计局④镇政府 7、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1) ①经济环境②政治环境③文化环境④国际环境 8、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4) ①利益、目标上的不同②价值观念上的不同③性格爱好的不同④分配资源的有限 9、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1) ①制定目标②执行目标③检查成果④反馈 10、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1) ①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式的变化②行政组织的规模过度膨胀 ③行政组织职能的不断扩张④行政组织人员的变化 1: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 2 )理论。 1.期望 2.需要层次 3.公平 4.权变

2: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 3 )。 1.“团体动力小组” 2.“拓展训练小组” 3.“组织发展小组” 4.“T训练小组” 3:本课程教材对于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 3 )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基础上提出的。 1.彼得.德鲁克 2.马斯洛 3.阿吉里斯 4.约翰.法莫尔 4: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 1 )个层次。 1.3 2.4 3.5 4.2 5: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 3 )的统一领导。 1.全国人大 2.同级人大 3.国务院 4.全国政协 6: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 4 )。 1.哈特 2.孔茨 3.西蒙 4.烈文 7: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 1 )。 1.《战略与组织结构》 2.《组织管理战略》 3.《战略管理》 4.《组织与战略》8:( 1 )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1.选择方案 2.科学预测 3.调查研究 4.收集情报 9:行政组织是追求( 1 )。 1.公共利益的组织 2.利润最大的组织 3.公共价值的组织 4.行政权利的组织10: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是( 2 ) 1.规制型管理 2.情感型管理 3.市场化管理 4.规范化管理 11: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 3 )。 1.非正式沟通 2.单向沟通 3.双向沟通 4.正式沟通 1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4 )。 1.罗森茨韦克 2.卡斯特 3.孔茨 4.帕森斯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2015年河南省专升本 管理学——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对()变革包括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与工作再设计等其他结构 参数的变化。 A.人员 B.目标 C.结构 D.技术与任务 2.组织变革按照()可以分为主动性变革和被动性变革。 A. 工作的对象不同 B.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 C. 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状况不同 3.()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 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 A. 战略性变革 B.结构性变革 C. 流程主导性变革 D.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4.战略性变革是指()。 A.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的变革 B. 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 C.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 D.组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 5.对()的改变包括对作业流程与方法的重新设计、修正和组合,包括更换机器设 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等。 A.人员 B. 结构 C.技术与任务 6.组织在解冻期间的中心任务是()。 A.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减少对变革的抵制 B.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 C.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D.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 7.()是导致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 A.变革 B.竞争 C.利益 D.文化价值 8.组织变革的第一步是()。 A.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B.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 C. 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D. 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9.改变员工原有的观念和态度是组织在()的中心任务。 A.解冻期间 B. 变革阶段 C. 再冻结阶段 10.根据冰山理论,下面选项中()不是水面上的冰山。 A. 规章制度 B. 组织结构 C. 组织行为体系 D. 生产发展 E. 任务技术 11.组织变革中,团队的阻力包括()和();个人的阻力包括()和 ()。 A.利益上的影响 B. 心理上的影响 C. 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D.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12.关于组织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是在组织的发展历程中自发形成的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案例 案例1 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原名为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的全国小轿车经营单位,它主要承担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桑塔纳的国内总经销。 随着上海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已从原来的只从事单纯的供销专业公司,逐渐转向为一个集整车销售、配件经营、储运分流、材料供应、组织串换、采购协调、库存管理、财务核算以及汽车租赁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资流通公司的方向发展。该公司在1992和1993年的销售额均居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的百强之首。仅在1993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134.9亿元,实现利润6.25亿元,上交营业税1.03亿元。1994年,该公司以汽车大市场为活动舞台,发展桑塔纳小轿车大流通,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中相继建立了20多个合资、独资的销售分公司,与全国40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和分布合理的销售大网络。与此同时,公司在储运分流上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逐渐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而高效的以滚装船、火车专列和公路大型驳运车等先进运输和中转分流机制;在管理上,公司致力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已采用美国著名的IBM公司的AS/400系列小型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与上级公司和全国各分销公司联网,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现代信息网络化的管理。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高层领导已逐渐意识到,原来的组织机构暴露了许多弊端与不足,如不对原来的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则必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有效运转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公司领导组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专家,根据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研讨公司组织机构的变革与创新问题。 一、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经过分析,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及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下面三个主要原因,必须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 公司的目标有了变化 上海汽车工业供销公司原是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所属生产企业的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公司,性质比较单一,仅负责总公司系统内的材料采购和产

行政组织法基本原则之探讨(下)(一)

行政组织法基本原则之探讨(下)(一) 四、组织效率原则 行政组织以能发挥效率、成效及效能为其目标,故行政组织之设置、调整、改组、废止等均应符合行政效率原则,否则行政组织必趋于腐化、僵化而无存在之必要,此为现代行政组织之立法趋势。1]在现代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中,组织效率原则具有重要地位。 (一)组织效率原则的涵义 组织效率原则是指对行政的组织,要以提高效率为宗旨。即组织行政,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效率问题自古与组织管理并存,凡是有政府组织存在的地方,就有效率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由于行政事务繁多,行政组织系统庞大,因而效率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二战以后在西方国家以及我国进行的多次行政改革,其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效率原则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可以说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制度是人类社会不断探索,寻求合理组织的结果。我国古代行政组织及其官制的演变,西方国家行政组织制度的发展,都体现了对合理组织,对效率的要求。 组织效率原则源远流长。这主要是因为统治的需要。无论是封建的专制统治,还是现代的民主政体,合理高效的行政组织都是维持其运转的基础。当然,不同的国家形式对行政组织的效率有不同理解,也有不同目标。在君主制下,行政组织的合理高效在于保障君主的绝对控制权;而在民主制下,行政组织的合理高效性则表现为尽可能地满足现代行政的需要和保障对行政权的控制。 (二)组织效率原则存在的理由 确立组织效率原则,是一种客观需要。该原则存在理由如下: 1、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需要 现代行政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职能也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具有五大职能: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文化职能和法制职能。2]就对国家、社会及个人承担的责任来看,行政组织应具有以下四项职能:即安全保障职能,经济发展职能,文化建设职能和社会保障职能。为充分履行这些职能,保障行政目标的实现,需要确立组织效率原则。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日趋强烈,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机会,充满挑战的时代,对各国政府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纷乱、变幻莫测的世界,各国政府必须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否则将会处于被动状态。而这无疑是以高效的行政组织系统为基础的。在国内同样如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政府同样要迅速把握时机,提供优质服务,吸收优秀人才和资本,以增进、提升本地的经济、科技势力。这也同样需要一个高效的行政组织系统。 2、是有效利用管理资源的需要 行政组织的存在与运转需要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管理资源。由于管理资源有限,而现代社会的行政职能又日益增长,因而对管理资源必须有效利用,而且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从这一角度看,确立组织效率原则十分必要。 3、是行政效益原则的要求 行政效益原则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较小的经济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效果。该原则是市场经济下行政法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对社会资源进行高效、合理配置的一种模式,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制度能保持一定的运行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3]具体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中,该原则要求对行政的组织简洁、高效。即要确立组织效率原则。不仅对行政的组织过程要符合效率精神,而且行政组织形成后的系统整体要能进行高效运作。 4、是保护公民权益的需要

周三多管理学习题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一、填充题 1.哈默和钱皮曾在《公司再造》一书中把“3C”力量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 为三种力量中尤以________最为重要。 2.组织变革就是组织根据________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________ ,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3.按照变革的程度与速度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变革和________ 变革。 4.按照工作对象不同,可分为以________为重点变革、以________为重点的变革和以________为重点的变革。 5.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必须考虑________;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________ ,以及________等问题。 6.人员的变革是指员工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上的改变。 7.结构的变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等其他结构参数的变化。 8.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个人阻力和团队阻力,其中个人阻力包括________的影响和________的影响;团队阻力包括________的影响和________ 的影响。 9.组织要想在动荡的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就必须顺势变革自己的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只有如此,组织才能有效地把握各种机会,识别并应对各种威胁,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10._______是导致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组织变革的主要目标是要________。 11.变革中主要的压力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 。 12.人员变革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成员之问在________ 的重新分配。13.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三个阶段。14.变革中________ 的目的是要能通过对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 15.组织存在两种能够产生不同结果的冲突,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16.组织中只有当目标结果具有________ 和________时,潜在的压力才会变为真实的压力。 17.常见的组织冲突来源于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以及________ 等。 18.________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________ 是指由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组织资源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员工发生相互抵触、争执甚至攻击等行为,从而导致组织效率下降,并最终影响组织的发展。 19.组织中的管理人员是以直线主管或参谋两类不同身份出现的,直线关系是一种________ 和________的关系,而参谋关系则应当是一种

管理学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同步练习题范文

题步练习文化同八组织变革与组织项目 一.单项选择题 与工作再设计等其他结构)变革包括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1.对( 参数的变化。技术与任务结构 D.人员 B.目标 C.A.)2.组织在解冻期间的中心任务是(的观念和态度 B.改变员工原有A.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减少对变革的抵制变革驱动力和约束力的平衡 D.C.使新的组织状态保持相对的稳定。)是导致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3.(文化价值 D.竞争 C.利益A.变革 B..被称为“软文化”的是()4 D.组织文化 C.精神文化 A.侠义的文化 B.物质文化)5.组织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精神层D.C.道德规范 A.物质层 B.制度层 ).组织文化中,最直观也是最易感知的部分是( 6价值观念 D. B.物质层C.精神层A.制度层)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支柱。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7 D.组织素养 C.组织精神 A.组织的价值观B.伦理规范洪暴发,交通受阻,被困的几十辆汽车的司机们8.在某条交通流量很大的公路上,由于山有的去寻找清理工具,有的很快自愿地组合起来,有的拿起手机通知交通部门请求援助, 展工作。对于上述司机们的去安排食宿,大家在统一的指挥下,有条不紊、齐心协力地开)(行为和活动,你最倾向于以下哪一种评价? 的群体,与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没有什么不同A.他们只是一个临时性 效的分工。企业领导如果B.当紧急事件产生时,人们会自动地组合起来,并快速地进行有,一定会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经常营造出紧急事件 情况发生,因此在招聘员都具有奉献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有这样的C.受困的司机中大部分精神放在首位工时应把员工的奉献组合成了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个组织,他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这些司机事实上已经D. 年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当时,这家企业刚创学员小王,1995 9.某大学毕业的一名 MBA年来,小王工作热情很高,全身心地投入,H 省担任销售主管。几建不久,小王被分配到 年小王再次被提升为大区主管,负责指长,小王也被连续提升。1998 销售业绩连年快速增离开公30 万元。但最近,小王却准备挥 7 个省的销售工作,工资收入也连续翻番达到年薪说缺少们询问原因时,小王总是解释说:现在我所在的这家公司可以司,另谋高就。同学 ,你能了。根据小王的说法谁都可以发展,我已经只是这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中的一个部件)对他所在公司的发展情况作何判断? (,因为公司失去了创业初期的活力A.公司的发展潜力不大有了较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规范B.公司已经步入正轨,机D.公司会面临人才危C.无法做出判断 )组织更多地进行集权而不是分权?( 10.下面哪一条促使培养后备管理人员 B. A.决策信息的广泛性 D.组织命令的统一性 C.企业规模的扩大 人们常提到“文化冲突”这个术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化冲突之列11.在跨国合作中,)(交往双方由于经济利益要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A.交往双方因价值观与信念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B.活与工作习惯不同而导致的误解与摩擦C.交往双方因语言、生起的冲突D.交往双方因不同而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法规类别】组织法 【失效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对1978年底以前颁布的法律进行清理情况和意见报告的决定 【发布部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发布日期】1949.09.27 【实施日期】1949.09.27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务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基于民主集中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府。 第三条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第四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 第五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政务院,以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组织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为国家军事的最高统辖机关,组织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署,以为国家的最高审判机关及检察机关。 第二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六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委员五十六人,并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互选秘书长一人组成之。 第七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行使下列的职权: 一、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颁布法令,并监督其执行。 二、规定国家的施政方针。 三、废除或修改政务院与国家的法律、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 四、批准或废除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订立的条约和协定。 五、处理战争及和平问题。 六、批准或修改国家的预算和决算。 七、颁布国家的大赦令和特赦令。 八、制定并颁发国家的勋章,奖章,制定并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 九、任免下列各项政府人员; 甲、任免政务院的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各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各部的部长、副部长,科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各署的署

十二章 行政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行政组织理论 主讲老师:杨建成 第十二章行政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行政组织变革的原因与征兆 一、行政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 引起行政组织变革的外部因素有许多,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形态的变迁引发行政组织的变革 社会形态的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化与演进,它对行政组织的特征、规模和管理方式均会发生显著的影响。美国行政学者雷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对行政组织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影响。社会形态决定着行政组织的规模和独立性,社会形态的变迁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发展和变化。 (二)经济类型的转换、经济体制的转轨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 经济职能的增加永远是行政组织变革的根本动因。随着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代,作为公共管理组织的行政组织也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 经济体制的转轨对行政组织变革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在有些发展中国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大政府模式的行政组织也日益受到质疑,行政组织的大包大揽、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神话逐渐被打破,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廉价、精干、高效、灵活的行政组织体系日益成为公众的呼声。可以说经济体制的转轨只是一系列变革的开始,它正在引发一轮又一轮日益高涨的行政组织变革浪潮。 (三)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行政组织的变革 政治制度的更迭表现在质变和量变两个方面。政治制度的质变,是指新的政治制度代替旧的政治制度,是制度性质的根本性变化,它决定着行政组织为谁服务的问题。此时,行政组织的变革更多地表现为制度的重新设计与确立。政治制度的量变,是指在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某些具体政治制度的变动。无论政治制度的质变还是量变,都会引起行政组织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对行政组织的职责深度、权限范围、独立程度等发挥着深刻而具体的影响。 (四)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行政组织的变革 社会发展程度可从四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社会企事业组织的发育、独立和成熟程度;二是社会群团组织的独立程度和参与意识;三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介人程度和自身的现代化程度;四是公民素质的高低。它们都会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行政组织的变革。1.社会企事业组织一方面受到政府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给政府管理以巨大的反作用。政府对企事业单位有监督、协调、管制的权力,同时这种权力也受到企事业单位本身的独立自主程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制约,从而影响到行政组织的结构、职责、权力和管理方式。 2.社会群团组织的兴起和独立,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和标志。随着社团组织的独立性、自由度、参政程度的提高,它会在政府行政组织的外围形成强大压力,从而影响到行政组织的价值取向、职能行使、机构设置、管理方式等方面。 3.大众传播媒介,如言论、新闻、出版事业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传播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会促进行政组织自律意识的形成,进而养成公正行政、公开行政的民主管理方式。 4.公民文化素质的高低、政治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的强弱,对宪法、法律的尊重程度,对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的信仰程度,都将影响到公民对行政组织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影响到行政组织的动员能力和号召力,影响到行政组织职责权限的构架和行使。

管理学教案——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1、组织变革: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变革不仅无所不在,而且还持续不断,这已成了常态” 2、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因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进步的影响;资源的变化;竞争观念的改变。 2)内部环境因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快速决策的要求;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二、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一)组织变革的类型 按变革的程度与速度分:渐进式与激进式 按工作的对象分:以组织为重点的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

按组织所处的经营环境分:主动性与被动性 按组织变革的不同侧重: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目标 1、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 2、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 3、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三、组织变革的内容 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对技术与任务的变革 第二节管理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一)组织变革的过程 解冻阶段→变革阶段→再解冻阶段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

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 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 评价变革效果,及时进行反馈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及其管理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任何变革都会遇到来自各种变革对象的阻力和反抗。原因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组织惯性,对变革不确定后果的担忧。 1、个人阻力:利益上的影响和心理上的影响 2、团体阻力: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人际关系调整的影响 (二)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管理对策 1、客观分析变革的推力和阻力的强弱 2、创新组织文化 3、创新策略方法和手段 三、组织变革中的压力及其管理 (一)压力的定义

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

《行政组织法研究》读书笔记 《行政组织法研究》是由应松年和薛刚凌两位博士所著,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即导论、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内容、行政主体、行政权、中央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组织法、社会中介组织、行政组织法的立法模式。本文将分别对这十个章节进行叙述。 研究新政组织法的必要性、研究思路、界定、功能与地位。必要性主要有四点:一、是推进行政组织法制化进程的需要,二、是完善其它行政法律制度的需要,三、是推进行政改革的需要,四、是完善行政法学体系的需要。研究思路主要从西方国家的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我国对其进行的研究入手。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来界定行政组织,具体而言,静态方面,行政组织是行政机关的集合体,而行政机构是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动态方面,主要包括行政主体的建立、行政机关的设置和行政改革,由此,作者将行政组织法具体界定为规范行政组织过程和控行政制行政组织的法,包括行政的基本组织制度、行政权的设置和分配、中央行政组织的设置、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和其他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内容,具有融实体法与程序法为一体、宪法性质、组织行政和控制行政的双重性质等性质。行政组织法具有以下几个功能:1、保障行政组织的过程民主、理性和公正,2、合理设置行政权,3、规范性政治的设置,4、控制行政组织的规模,等等。 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五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并总结了新房行政组织法律的特点。关于英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英国行政组织法的渊源主要有中央政府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和公法人组织法,英国长期以来实行行政分权制度,而行政主体制度是行政分权的法律技术。在英国,行政主体有三类,国家、地方政府和公法人。行政权力集中于内阁和首相手中,但形式上,英王和枢密院仍为最高统治者和最高行政机关,中央各部为内阁下设的职能部门,统一由内阁领导。关于美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美国行政组织法的渊源为美国联邦行政组织法、各州行政组织法等,行政主体主要有联邦、各州、地方政府、和公法人,美国联邦行政组织分为总统、总统办事机构、政府各部和独立机构4部,总统是联邦政府的行政首脑,行政组织的核心,总统办事机构则发挥参谋咨询作用,部是总统之下最重要的行政机关,具有执行性质,而独立管制机构主要有部内的独立机构,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单独的决定政策;隶属于总统的独立机构,具有跨部的性质;独立的控制委员会,对总统相对独立。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国会可以授予行政机构行政权。各州行政组织可分为州长和其他行政机关两部分。美国的地方制度由各州创设,地方实行自治。 关于法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法国行政组织法的渊源有国家行政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和公务法人组织法,法国法律承认的行政主体主要有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三类。国家行政组织设有中央行政机关,包括总统、总理、政府各部和咨询机构等;地方行政机关主要有大区派驻机构、生派驻机构和中央各部在地方的派驻机构。法国现行的地方制度是1985年宪法确定的,宪法规定地方团体实行自治管理。关于法国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其渊源主要有联邦行政组织法、各州行政组织法,其行政主体主要有国家、各州、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主体,联邦行政组织由联邦总理、联邦各部和联邦行政机构三部分组成。各州的行政组织主要包括各州州长、各部以及其他行政机构三部分。各州行政组织的职权分为两部分,执行联邦法律的权力和执行州法律的权力,德国的地方制度明确规定在《基本法》中,按照《基本法》地方实行自治。关于日本行政组织法,其主要渊源有国家行政组织法、地方行政组织法。日本的行政主体分为三类,即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和其他行政主体,日本国家行政组织由内阁、内阁辅助机构、总理府及行政省和审计机关4部分构成。总而言之,西方国家行政组织法律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各国宪法都规定了行政组织的基本设置和权限2、实行行政组织法定员额3、建立行政主体制度,实行行政分权4、强调行政组织的结构符合行政管理规律5、地方组织容议事机关和执行机关于一体6、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