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上语文14《在柏林》优质课课堂教学设计

14* 在柏林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

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

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

《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

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图片,了解战争的危害。(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课件出示:

2.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14在柏林)

3.介绍作者。

(1)学生先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

(2)出示作者介绍,指名学生读一读。

课件出示:

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

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奥莱尔名篇中的精品,很值得大家欣赏与体会。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地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后面包含了一股强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了学

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

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课件出示:

举动神志不清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咔嚓咔嚓

提示:“咔嚓咔嚓”是拟声词,说说你积累的ABAB式的拟声词。

(2)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

....地

....,不假思索

嗤笑起来。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句,注意纠正读音及短句。

②引导学生理解“后备役”: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③指名学生读第二句,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生1:指手画脚:文中指小姑娘说话时不顾他人感受,得意忘形地做各种动作。

生2:不假思索:文中指小姑娘不经过思考,毫无顾忌地嘲

笑他人。

⑤齐读这两句话。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生: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分三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句子,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三步默读课文,概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场景。

2.指名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2)说说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男子都到哪里去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健壮”男子。

生: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生:为故事设置悬念,为后面头发灰白老人的出现做铺垫。

3.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用“______”画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1)学生快速默读,画出句子。

(2)学生交流,读句子。

课件出示: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3)交流。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生1: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生2:从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可看出。

独自沉思、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板书:虚弱多病)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生: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板书:嗤笑)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预设: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老妇人是不是有经神病,怎么没有人跟着一起。

老头可能想:我的夫人已经失去了三个孩子,现在没人照顾,你们不同情,竟然还嘲笑我们。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思考:

课件出示:

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又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小姑娘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之心,幼稚粗浅。(板书:神志不清傻笑)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课件出示: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

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3.请同学们自己用心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老妇人的身份,是战时后备役老兵的妻子。

生2: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

生3:老妇人神志不清,生活不能自理。

生4:老兵要上前线,无人照顾生病的老妇人。

4.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提示: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三个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更让人感受到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5.融入自己的感受,再读第3自然段,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三)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

2.指名回答。(板书:真相)

提示: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课件出示: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3.比较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1)找两名学生读这两句,思考:这两处“静”有什么区别?

(2)提示: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在流血。(板书:静)

4.小结:从老妇人的遭遇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因战争失去亲人、失去家园,这种痛苦引起了列车上所有人的共鸣,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苦难。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对文章两处“静”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词在不同语境下所表达的不同内涵。

四、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的理解。

提示: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

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缩影。

3.总结: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本文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就是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五、导读回顾,感悟技法

1.指名读导读,提出导读问题: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2.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自主批注,同桌交流批注。

3.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从情节的设置上一开始设置悬念: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因为他们都上前线了,从而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人物的刻画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老妇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三个儿子而神志不清。

从老兵的控诉中,不仅解开了看不到健壮男子以及老妇

人神志不清的谜团,还道出战争毁灭了一个家庭,甚至毁灭了千万个家庭。

从最后对车厢的描写中,警醒了人们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苦难。

【设计意图】

小说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这是一篇小说,虽是虚构的,但来源于现实存在过的战争。引导学生认识战争带来的苦难,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方面去发现战争带来灾难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

以战争为主题,根据你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小说等,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实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柏林》是一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给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创伤。其故事情节发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如何用小说的手法来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

1.品读语言,感悟主旨。以小说第一句话为例,“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不到一个男子?这是不合常理的。作者这样写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课文最后老兵的痛诉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没有男子,更是点明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合常理的地方:“缓慢”,教学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可以留白让学生结合战争这条线进行想象、品味。

2.巧用语言,把握情感。小说中每一处语言的出现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那么文中老妇人反复在数“一、二、三”,这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为何要不停数这三个数?这三个数到底有没有特殊的意义?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三个数展开,引导学生猜想老妇人可能在等待三个孩子,可能因没有等到而失望,导致神志不清等。

3.品析句子,领悟主旨。课文倒数第2段中老兵的痛诉可以说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点明主旨的所在。学生阅读

时对句子中重要信息的捕捉非常重要。因此,教学时,把课文重点句子的分析放在此处,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提取真相中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抹平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文章赏析

美国作家奥莱尔,仅仅用不足400字写成的小小说《在柏林》,文章短小精悍,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作者的笔写出了战争的血和泪,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文章的开头就说到“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列火车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为后来提到的战争的残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故事在体弱多病的老妇人的重复的“一,二,三,”中开始,很容

易判断出这个老夫人是个精神上有点问题的人,在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的笑声中引来了老头的狠狠的目光,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不懂得什么而对老妇人的话语作出了很平常的反应,但是老头为什么要和这两的小姑娘计较呢?这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使读者有很思考的空间,在全文中有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小姑娘再次笑的时候,导出了文章的高潮,可以看出开始老夫人说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弄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得继续,老的死了呢?轮到什么人去了?车厢里的静是人民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对老兵的遭遇的同情?

生命是一种奇迹。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有,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的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在战争中人类呐喊了数千年,但是仍然有一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好战者带着善良的面具呼唤着要统治世界,他们相信绝对的弱肉强食,对上天赋予人们的生命无情的夺走,他们不要血和泪换来的和平,他们只要从战争中让对手屈服。

在读完这篇小小说后没人不在强烈要求和平,这已经达到了小小说的目的,这也说明了作家超群智慧的演绎并不比大声的呐喊和有动作的画面差!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Teaching pla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Qual ity Course published by PEP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先进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只有在课堂上扎根生长, 并开花结果,新课程所预示的教育远景才能实现。以下是小泰为大 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 迎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啊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新朋友可调皮了,你们看它来了,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呢! 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找到了新朋友了吗? 师:你能来说说小松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我们认识了小松鼠,如此可爱的一个小生灵在作者笔下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呢?你们想知道吗? 师:那就打开课本读一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手画下自己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字词,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看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读了几遍?告诉老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字词拦路虎”? 生举手 师:同学们,字词拦路虎并不可怕,不是有句话说“集体的力量大”吗?下面咱们同学就以小组为单位,依靠集体的力量,扫清这些字词障碍,如果小组仍旧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提到班级上来,老师和大家一起解决。 生小组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7-01-12T17:26:07.44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作者:官斌[导读] 教学设计是一门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课程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威远县界牌镇新华小学校威远 642450)【摘要】教学设计,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对优化教与学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问题设计更是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目标设计很浅,明显深度不够;滥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师自问自答情况突出;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一切从学生出发,把语文与做人统 一起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启发,设计好问题,并且完善教学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一门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课程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实只要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为改善学生、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信息反馈、教学环境和教学技术等教与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提供了条件,如何促进这些要素之间形成一定的有效联系,发挥各要素的积极作用,形成课堂教学机制,并且由此推进教学的现代化,构成现代课堂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师生得以和谐发展。 一、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很浅,明显深度不够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在学校教育实施中,教师及教学设计者对教与学的目标进行设计时仍然倾向于认知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 2、滥用现代教学媒体 现在,电子白板已经普及到了乡村小学,所以多媒体技术就在教学设计领域生根发芽,直至现在长成参天大树,取得了在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绝对核心地位。最先,很多人还只是偶尔使用,但是尝到了甜头后,对媒体的崇拜使得许多老师误入歧途,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就是不完美的。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形式存在模糊的认识,片面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进行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有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认为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当然公开课成了现代教学媒体的演示课,最原始的教学手段却被忽视了…… 3、教师自问自答情况突出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教师话语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提问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种: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的问题。当教师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应时,很多教师选择了自问自答,这无异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 4、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人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年代,对于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达成没有明确的认识。很多人,仅仅在教研课时才会深入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过程评价。其实,对于知识技能、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活动,各个环节都应该想好评价标准。 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一切从学生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分析学生,并根据教材特点,除确定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准确地确定思想教育、情感渗透及思维训练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 2、语文与做人统一起来 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解决多媒体教学应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系统全面地贯彻教学设计思想,科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认真选择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理性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正确的多媒体教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就是将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原理转换成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避免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等错误现象。 4、教学过程注重启发,设计好问题 ①目的明确: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心中有数。②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要有有针对性:课堂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首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围绕一条教学主线提问,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步步深入,让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而达到教学目标。③语文课堂课堂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进一步深化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注意提问,让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的思维过程,达到激发思维、诱导思维过程,养成学生注意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为达到创新思维奠定基础。④语文课堂提问要集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相对集中,不能过于分散。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较多,往往造成老师在一堂课中提问过多,总想面面俱到,结果致使学生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微型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微型课教案 上传: 李信更新时间:2013-1-9 13:58:41 草虫的村落教案设计 教案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案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案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案时间: 1课时。 教案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教案

语文园地二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3个板块的内容。 查字典”,由儿歌、部首查字法的步骤和查字典练习3个部分组成。教材先安排一首儿歌让学生自主朗读,自然引出泡泡中的话题——“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接着借助“狐”字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项练习逐步掌握部首查字法,编排“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这一习题,是希望提醒学生查字典的练习要真正落实到阅读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养成遇到不认识的字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日积月累”编排了3句楹联诗句。“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大意是有山水的地方像图画、文章一样美丽,形容该地方风景优美,令人赞叹。“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自《红楼梦》中的五言律诗《杏帘在望》,此两句想象的是大观园中稻香村的景致。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说人们应该遵守的立身处世之道:“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我爱阅读”编排了一首表现农历时序的儿歌《十二月花名歌》,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正月至腊月十二个月中开花的花名和特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查字典 1. 通过范例引领和实践操作,明白部首的含义,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不认识的字。 2.逐步养成在阅读中勤查字典的习惯,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 1.学生已经在上学期学过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本课学习前可作简单复习,并让学生准备好字典。 2.查字典前安排了由《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改编的儿歌,教学时可让学生朗读这首儿歌,圈出不认识的生字,问问学生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教案1: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新授课 (一)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作者籍课文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朗读课文、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完整版)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基本方法 1.朗读法:以读代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理解、陶冶情感; 2.讲授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解疑,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3.练习法:实践,及时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背诵法:积累语言; 5.表演法:动作表演、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体验; 6.谈话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讨论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8.电教法:(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情境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发展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分角色表演)读写结合法: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交融、同步发展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 2、具体教学方法 字音教学:形声字——拼音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 字形教学: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式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字义教学(高年级):直观法(实物、教具,如“袖”“仰”) 联系法(生活实际、上下文,如“吏”) 选择法(让学生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例:“疾”在 字典里的意思,根据文本选择一个) 构字法(造字规律,如:“伞”、“笔”“掳”等字) 比较法(同义词、反义词) 运用法(组词、造句:也、把)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课时安排 4、教具准备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1)导入(2)整体感知(3)重点品读(4)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5)总结(4、5可对调)(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更要从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等方面创新优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开始教学前的计划和设想,是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的必备条件,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风,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发展从只注重教师的“教”,向重视教师教学,突出学生学法方面转变,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意识。 一、课堂教学设计要突出操作性 再精美的教学设计,不具备操作性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的设计没有任何意义。教学设计的操作性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落实。 1.依据标准和学情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课程设计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有效的目标。 首先,目标要明确。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写字、理解词语为例:甲教师的教学目标为:会写“荷、挨、莲、蓬、

胀、仿、佛、裳、翩、蹈、蜻、蜓”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蓬、翩、蹈、裳”4个生字;会理解“挨挨擠挤、饱胀、破裂、翩翩起舞”4个生词。乙教师的教学目标:会写生字并理解生词。甲教师目标直指靶的,便于从操作系统中优选出方法。乙教师目标盲目,一旦操作起来,难免脚踩西瓜皮,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其次,目标要具体。以《掌声》理解内容为例:A教师理解课文内容。B教师理解课文中“掌声”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从小学会关心、爱护朋友和亲人。A教师目标显然太模糊。B教师目标具体,标得清楚,技术路线也好预定,提供了目标保证。 2.依据内容和环节设置过程 每堂的教学内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在过程环节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更要让整个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落花生》这课教学的设计片段: 师:我姓武,“武则天”的“武”(写“武”)。谁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生上讲台写自己的姓名。) 师:你的名字叫什么? 生:我的名字叫刘诗乐。 师:什么意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陈超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勾勒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图谱,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本文从以下几点着手探索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 一、课前了解学情,设计弹性教学方案 某小学语文组曾组织过以《凡卡》一文为教例的教研活动。 《凡卡》该教什么?教师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梳理出教学目标为:(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2)领悟作品的表达方法,包括对比、反衬、暗示等。教学重难点则为:了解凡卡在信中所述的苦难并理解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凡卡》要学什么?"这些"是不是学生想学的?教师们在某班做了一次学情调查:自读《凡卡》一文,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疑问?"让学生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根据调查反馈分析,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凡卡在鞋匠家的悲惨生活。但普遍对第11至14段内容缺少理解表述,有的直接指出第13段读不懂。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细节有感受,更多的是对细节提出了质疑。如第2自然段凡卡担心什么?叹气时想什么?为什么凡卡愿挨爷爷打不愿挨老板打?为什么凡卡老向窗户外面看? 经过分析整理,教师们对学生学习《凡卡》一课的阅读状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不需要教师指导即可读懂的是第8自然段,阅读难点是第11至14段及与全篇的关系;学生对文章某些重要细节不理解或者是看不到,这些内容是阅读的盲点。由此推断出,本课学习需要提升的阅读能力是对隐含信息的发觉与推断及在此基础上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凡卡》该如何教?明确了"学生已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及"想知道什么",三个板块的弹性设计水到渠成地诞生了。 板块一:读信的内容--走进凡卡的悲惨生活。 板块二:读插叙的内容-一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 板块三.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凡卡》教得如何?课堂上,朗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交替使用。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深切地感悟到语言的精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学生会的反复讲,不会的没有讲是教学的"无用功"。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制订一定要基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判断。唯有如此,才能设计出富有弹性的教学预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课上把握学情,灵活变更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面对"学情"临场开发教学资源的最佳策略。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把智慧用于课前预案的设计上,更要根据学情灵活应变,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新设计,动态生成,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相机诱导 阅读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或不确切的理解,教师要及时地捕捉这些"错误"和"问题",为我所用。 如笔者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用四个字归纳课文中的第四件事。学生的归纳大多集中在"关心阿三""关心女佣""关心佣人"三种。突然,有位男生把手举得老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文的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的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的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一、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很浅,明显深度不够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在学校教育实施中,教师及教学设计者对教与学的目标进行设计时仍然倾向于认知领域,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 2、滥用现代教学媒体 现在,电子白板已经普及到了乡村小学,所以多媒体技术就在教学设计领域生根发芽,直至现在长成参天大树,取得了在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绝对核心地位。最先,很多人还只是偶尔使用,但是尝到了甜头后,对媒体的崇拜使得许多老师误入歧途,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就是不完美的。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形式存在模糊的认识,片面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进行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3、教师自问自答情况突出 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是教师话语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提问的类型大致分为两种: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并

不知道的问题。当教师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应时,很多教师 选择了自问自答,这无异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 4、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一切从学生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分析学生,并根据教材特点,除确定语文 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准确地确定思想教育、情感渗透及思维训 练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 2、语文与做人统一起来 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含蕴着真善美的因素。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 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 动上。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解决多媒体教学应中的问题,最根本方法是系统全面地贯彻教学设计思想,科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认真选择多媒体教学策略和 方法,理性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正 确的多媒体教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就是将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原理转换 成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 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促进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从而避免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黑板搬家”、“电灌”等错误现象。 4、教学过程注重启发,设计好问题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授课老师:李贺云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冰、冷、江、坏、极、常、冬”7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卡片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认读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能流利地,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化成各种不同形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播放课件1) 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先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识字。 2.把词语从课文中抽出来,让学生认读。 3、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齐读没有拼音的词语,巩固识字。 三、自主合作,读懂课文。 1.和小组的伙伴相互帮助把课文进一步读通顺,读流利,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身边

的伙伴听。 2.猜一猜我到底是什么? 四、美读课文,读中理解。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大家一定才出来了,一起说,是什么?(水)哦,原来是水啊,我们天天和水打交道,还不知道水会变了,那么,我提议,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水娃娃,也来变一变,好吗? 1、那我们水娃娃到底会变成一些什么了,请大家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 (1)、我们变成什么了?(云、雨、雹子、雪,教师相机板书图) (2)、那是怎样变成云的了?(齐读1――3句) (3)、观看课件欣赏云的色彩变化,指导朗读。(指名读――分男女读) (4)、学会用有“时候……有时候……”说话。 2,我们变成云在空中飘呀飘,可神气了,又怎么会变成雨、雹子和雪了呢?理解“落,打,飘”让学生注意学习语言文字用词的准确性。 (碰到冷风)教师相机板书图 (1)、那我们是怎么从天上下来的了?(听老师范读) 生略 (2)、那现在把这几个词交换一下,听听看行不行。 生略 (3)读这一段课文(互相读——指名读——表演读——试背) 3、瞧,我们多会变啊,那我们从天上下来了有跑哪里去了呢? (1)、欣赏课件,边看边说都看见自己在干什么? (2)、说说书上为什么这么写? (3)、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比读) 4、其实我们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有自己的性格,有时候我们很温和,有时候我们很暴躁。 (1)、看课件了解水的利弊。 (2)、自由读课文相关的句子。 (3)、指导朗读。(女生读“温和”部分,男生读“暴躁”部分) 五、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备注:黑体字带【】部分为解释说明部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以课标为依据,落实教材训练容。表述要准确、具体、可检。】 学习重点:通过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容,学习如何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说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应放在本课语言的学习、理解、运用及语文能力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两课时 【说明:课堂教学设计选择方法时,要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避免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脱节。例:教学目标提出“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落实这一目标。】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背诵萧红《小城三月》写景选段: 1.“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花挂着他了。” 2.“河冰发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3.“小城里被花给装满了……带着呼唤,带着盅惑……”“” 【说明:课前三分钟说话容要精心选择,必须在教案中体现训练的具体容,容可丰富多彩,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重点,并借此引领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每一节语文课前都要有此训练。】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板书课题,识记“”。(由“淘”换偏旁来记忆……) 【说明:导课要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尽量精炼有效。时间要控制,不要过长。有些课文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拼拼音、查字典。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再读课文。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争取把课文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明:每一遍读文都有不同目的,要把具体要求体现出来,并有大问题。】 3.出示带拼音生词 懦弱恼怒争辩羞耻流逝宫殿朴素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这一层面来思考新课程理 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最优化。全文从语文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科学 性原则,以学论教的原则五大原则入手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其中穿插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设 计的例子。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对新课改的一片赞誉声中走到现在理智地看待新课改, 这是一段极其曲折 的路。不能否定,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 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 息,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 早就知道课该怎么 上, 可现在却不知道了。 新课程就像一只紧随其后的老虎, 让教师担惊受 怕,惟恐自己的课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 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 可这时代变化太快, 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 有些专家又 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 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 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 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 也有许多的是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 不断解构自己的思想, 又在不断地建构自己的思想。 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可感 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不能放弃的。课改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须成功的,作为 一线教师,更需要 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 是各种问题集中体 现的场所,改革课堂教学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点。 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 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并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为例, 供大家参考。试图从这个层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学设计最优化。其中的观点未免浅陋 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语文性原则 引一段李海林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设计都是围 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 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 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 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文的接 触”。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 把掌握语文知识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 语文教学 不惜以牺牲文本言语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去迁就所谓的“道”或“知识” 。不仅让学生屈从于 语文知识,而且让鲁迅、茅盾、朱自清、曹雪芹、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等言语艺术的大师们 也屈从于一个个的 知识点! 在语文的天地里,语文知识涵盖了一切人。 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 章被所谓的知识点支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每天面对的语文课就是概括段意、分析文章结构、 理清思路,最后总 结全文的中心, 本该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变成了生生讨厌的知识课, 语文课 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容器,连文章的段意、中心思想,甚至词语解释都要 一字不落的背下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基本原则 新课程 互动 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 新课 我试图和大 以 如何使语文课堂教 ,语文教学的一切 “学生与语文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