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将相和3

将相和3

将相和3
将相和3

巩固提升

一、形近字组词。

绳()击()卸()侮()

蝇()缶()御()晦()

二、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1.理()()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璧()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填空。

1.《将相和》一文选自司马迁的《________________》,文中“将”指___________,“相”指_____________。

2.文章以_____________ 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_____________的活动为线索。

四、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给加黑的字注音。

2.这段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廉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忍辱退让,而是以怨报怨,最终结果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纸上谈兵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

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1.解释词语。

一蹶不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军覆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怎样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相和资料

将相和资料 出处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背景 周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将相和教案设计带设计意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阅读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将相和”巧妙地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连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尤其与文路相合,相机再交流“廉颇、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这一学习方案,旨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实现对“将”、“相”的深度认识。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侧面描写秦王蛮横与无奈等手段,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品质。 本文的结构很独特,三个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都可独立成篇,而三个故事之间又有因果循环、紧密相连,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而这样复杂的关系,作者只是通过几个极简单的过渡句“过了几年”、“职位比廉颇高”,就将它们上下勾连,合成一个大故事,构思非常巧妙。 读懂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结构清晰,引导学生理清脉络不难;虽然学生已具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小故事的内容不容易;本文事件历史久远,课前搜集一定的背景资料来帮助读懂文本相当重要;评价人物是本课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虽然六年级学生阅读过不少写人的文章,但是实现立足每个小故事基础上的立足篇章整体来评价人物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3.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精品课件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6 将相和新课标改编版_61-65

总结: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我们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高山流水”,体会这两个故事之间的不同。

将相和蔺相如:智勇双全不畏强暴 以国为重廉颇:威震朝野知错就改 结构梳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 时候,主要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 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贵 品质和爱国情怀。 战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主题概括

拓展延伸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先生之所以这样评价《史记》,首先是因为它的史学价值。《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24史中的第一部史书。其次就是在古代史籍中,《史记》又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最后《史记》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部比较尊重历史的史书。

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把玉交给他。(用关 联词合成一句话。) 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玉交给他。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6 将相和 ”第三粒谷种高兴地拍手称快:“再说,我们的前途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来摆布呢,他们要我们受苦受罪,我们偏不接受!我们有权力安排自已的命运。现在,你来告诉我,什么是正义?” 看门人一下子呆了,为自己的自作聪明而惭愧,急忙跳起来和上帝换了位置。 过了七天之后,面包剩下的更少了,那个乞丐又来要东西吃。 限高飞机票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014375047.html, 狼每天出去捕猎,有时候捕不到还要饿肚子,但是只要是捕到猎物,肯定叫狐狸一起来分享,因为他喜欢听狐狸的好话。经过一片田野时,青蛙遇见了兔子让·雅克:“嗨!你好!我是青蛙。,就请主子来享用吧!”于是狮子说道:“喂!别人杀死的东西,我从来不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关于将相和的主要内容,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一)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 ·

传》改写的。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二) 《将相和》这一课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 ·

《将相和》教学设计(20200623205917)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 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 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 道理。 4. 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

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一一“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主要人物有蔺相如、廉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 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以前只是赵国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8.《将相和》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准备《史记》中的精彩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部编人教《将相和》教学设计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蔺相如廉颇的语言、行动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划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划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优秀教案_《将相和》

18.将相和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王亚丽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将相和

26.将相和 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多媒体课件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讲述了这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三个生动的故事,文末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既照应了题目,又暗点了中心。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 (2)“和”是什么意思? (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 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全班交流: (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 (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 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 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4.全班共同学习 (1)“颇”读pō,不读pó; (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 (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课)

《将相和》第一课时 柏树小学马洁一、教学分析: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重点对第一个小故事进行展开学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解决字词,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故事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深入角色,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

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标注 指导字音字形 2、思考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自己概括出小标题 3、解读课题 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深入阅读,感知人物 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

小学语文:将相和 教案

32* 将相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1.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

将相和的故事

将相和的故事 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

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 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 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 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 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继续阅读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18将相和 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优秀教案《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课件、表演的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6 将相和(教案)

6 将相和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理解“无价之宝、召集、大臣”等词语的意思。 2.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初步了解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生字“荆”。) 通过对“和”字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检查预习环节,根据课前的预习,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探究主题。 (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16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将相和教材解读

《将相和》教材解读 中宁三小吴莲霞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诸位一起分享教研的快乐。下面我就《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解读情况进行交流。如有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内容解读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二、课标学段目标解读 语文课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

标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到:能够认识200个生字,会写150个生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思考。通过课文的学习,体验、感受文章描绘的场景、形象、意境、故事,并在阅读、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教材编排意图解读 《将相和》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五组课文中,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 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除了《将相和》;还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体会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并从作品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借助资料独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初步领悟名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些方法,为六年级学习“外国名著名篇“这组课文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课作为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兼顾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育资料】将相和最新教案03学习专用

将相和最新教案03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将相和最新教案03课堂实录案例课文教后感教学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

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