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之二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之二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个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所以无论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乐道,先游为快。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的,它们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种桃柳。每当春天的黎明时刻,月落星稀,

晨钟初响,悠扬悦耳。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晓霭迷茫;放眼晓雾中的湖光山色,耳闻百鸟和鸣的啾啾之声,使人飘飘欲仙。

断桥残雪,是神话《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相会定情的地方。断桥是白堤与陆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桥,由于神话传说,使它家喻户晓。断桥两旁,桃披红云,柳笼绿雾,香风送爽,波光摇翠。待到冬末积雪末化时,这里又是观赏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苏东坡治理西湖后,作为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塔状如花瓶,浮漾水中。塔面有五个距离相等的圆洞。月明之夜,塔内点起灯火,水面上就会映出很多月亮。其景扑朔迷离,忽兮晃兮,胜似仙境。

推荐阅读:

西湖故事

流连于长堤上,泛舟在碧波间,满目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与我们北方的美景倒也无二致,但体味着历代文人墨客传诵千古的名句和故事,心境却就不同了。

公元823年,白居易来到了杭州,当上了杭州刺史。他上任的时候,正是西湖(当时叫做钱塘湖)日渐淤塞,湖水干涸,农田苦旱,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时候。为了改善杭州百姓的生存状况,白居易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冲破重重阻力,疏浚西湖,筑堤建闸,使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上数尺,增加了蓄水量,以供农田灌溉,并重新浚治六井(注:六处蓄水池,蓄水

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为市民提供引水),保证了城里居民的正常用水。面对自己的成绩,白居易在欣喜和自得之余,用诗句记下了当时西湖的盛况: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诗人的欣喜和自得是有理由的,白居易修整后的“钱塘湖”有10.8平方公里之大。西湖的疏浚,不仅起到了解民倒悬的作用,也为西湖留下了千古名胜——“白堤”,也就是诗中提及的由诗人亲自修建的“白沙堤”。

大凡真正的文人,大概其心都是相通的。到了宋代,关爱西湖的重任就由苏轼挑了起来。

苏轼在官场上几经贬谪,大起大落,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合计大约五六年时间,就是这五六年,他两次治理西湖。对治湖苏轼是作了系统的思考的。第一,治理西湖的资金来自西湖的治理。以湖治湖,以湖养湖。他认为,从湖底挖出的淤泥,是很好的肥料。这些泥土,要堆放,是负担,如果能合理利用,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苏东坡决定,从湖底运出一部分淤泥,用作农田的基肥;另一部分淤泥,用于填埋湖边的一些低地湿地。这样,原来的沼泽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苏东坡利用这些地,募集社会闲散人员和外地农民前来耕作;收获的一部分用来缴纳赋税,作为治湖的费用。由于许多人无地少地,有些游民原来偷鸡摸狗,现在有地可种,无业游民有了立身之本,便在这里耕种度日,游民变成农民,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很受社会的欢迎。

淤泥的另一部分用来建造一条沟通西湖的苏堤。西湖东西长30里,南北宽30里,环湖方百余里。原来从湖的此岸到彼岸,要环湖走一天。苏东坡用多余的淤泥建造了一条苏堤,并且在苏堤上造了桥,种了杨树、桃树。清明时节,桃红柳绿,为西湖添造了一个景点,又解决了淤泥的出路,而且由于就近堆放,节约了运输费用。湖畔的交通,也方便了不少。更加上他流传千古的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又为这西湖增添了无穷的韵味和雅致。

可以说正是这些胸中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成就了这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如今,漫步苏堤,令人不能不忆起当年这两位文学大师充满理想色彩的设计和心思,也只有这样一代文人才能做到将理想与现实,浪漫与实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处风景。

此外,宋代才子杨万里也对西湖大加赞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深刻地讽刺了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时西湖周边歌舞升平的“盛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们都为这个被苏轼比作美女的湖戴上了一朵艳丽的花。

走在西湖边,如同徜徉在历史与文化中,我们感动的是那份高雅,是古人对这一方青山碧水的热爱和保护。

西湖之美,美在那悠然远去的传说,美在那份精致、唯美的意境,美在这是一个有着文化灵魂的湖。

优秀课例:

[案例]

《西湖》教学实录片段

师: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你能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群山绵延起伏的景象读出来吗?生1:我来读(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他读得怎么样呢?谁来当小老师点评一下。

生2:我觉得他“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他把这两个词语读得很柔和,好象有回音了。让人觉得西湖的山很多很多,数也数不清。非常的美。

生3:我觉得“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这句话,他读得很平,不够美。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生3:我认为读的时候声音要高低起伏,因为这样才能读出西湖的山峦颜色很多很美。这个山的颜色就像山水画一样,同一种绿还有很多种,看起来很有层次感。

师:比方说……

生3:比方说有淡绿,有浅绿,有深绿,有碧绿,有草绿等等。所以读的时候应

该一高一低。

师:评点得真好,那么你乐意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3:我乐意。(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幅好嗓子。

生4:老师我有个建议,他要是配上音乐会更好。

师:你的建议很棒,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咱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好吗?生:好(齐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西湖的山美,西湖的水更美,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生5:我来读。(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师:咱们和刚才一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吗?

生5:我把“硕大”读了重音,说明西湖很大。

生6:我觉得他读得太响了。因为作者写的湖面师平静的,就像一面银镜,所以要读得轻一点,柔一点,读出“静”的感觉。

生7:还有“白鸥”那里要读出很高兴的样子。因为作者正在欣赏平静的湖面,这时有白鸥飞过,他的心情肯定是很高兴的。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评论得很热烈,老师将颁发给你们“朗读评论员”的小花,大家掌声祝贺。

师:让我们用朗读,去细细欣赏西湖的山美,水美。

(生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6课时 组文阅读课 图书《西湖的绿》《香港的夜》《杭州的柔和与坚硬》教案

第6课时组文阅读课 《西湖的绿》《香港的夜》《杭州的柔和与坚硬》 【课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一步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及地大物博的特点。 2.进一步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运用修辞手法,按一定顺序进行表达写作的方法。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精彩段落。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一步了解祖国山河壮丽及地大物博的特点。 2.进一步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运用修辞手法,按一定顺序进行表达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运用修辞手法,按一定顺序进行表达写作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推荐阅读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观赏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感受了既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的风光,更被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的美景深深陶醉……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那样令人向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继续感受祖国河山的魅力。二、阅读概览,初步领悟 自主阅读《西湖的绿》《香港的夜》《杭州的柔和与坚硬》 出示自学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想每篇文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你是通过哪些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的,请勾画出来。 2.画出文中描写不同景色特点的句子,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3.勾画好词佳句,试着背诵精彩段落。 三、互动交流,赏析精彩 1.自主完成以下表格内容,小组交流。 3.多种方式诵读,积累好词佳句。 【片段分享举例1】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片段分享举例2】 我看见它们时眀时暗,就象人在眨眼……在那里正奏着交响乐。 船似乎在转弯……还响着动人的乐曲。 【片段分享举例3】 杭州处处流翠泄绿……气象翻腾,形式浩荡。 海苏醒过来……瀑布般的海水倾泼下来了! 四、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1.借助关键语句会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写景时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会让文章更有条理。你能试试吗? 【作业布置】 1.继续搜集积累关于写景的词语,整理自己身边的美景图片等资料。 2.请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阅读《游漓江》《陶醉壶口》等文章。 【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西湖》教学设计

《西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_模板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_模板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七、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西湖美教学设计与反思

《西湖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音乐第五单元《姑苏风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感受江南文化及越剧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会由越剧填词的歌曲《西湖美》。 教学重点:在越剧欣赏中能学唱越剧调填词歌曲《西湖美》。 教学难点:能用越剧语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练声连音练习模唱练习 2、复习《太湖美》 二、感受西湖 1、在太湖美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天堂之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告别苏州,又将去哪里呢?学生回答。 2有同学去过杭州西湖吗?请谈一谈对西湖的印象。学生交流 3、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观看课件(背景音乐西湖美) 4、感觉怎样?你想说点什么? 5、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西湖禁不住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有关西湖的诗句) 6、配乐朗诵西湖美歌词 三、体验学唱 1、初听范唱 2、复听歌曲 3、听旋律,注意间奏

4 、填词演唱 5、重难点教唱 6、集体演唱 四、越剧欣赏 1、怎样让歌曲唱出越剧的味道呢?同学们了解越剧吗? 2、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 3、学生交流自己品出来越剧味道,师小结简单介绍越剧特点。 4、在歌曲《西湖美》中找一找越剧的影子,从歌词的字数、间奏来体会歌曲的戏曲特点,学生交流。 5、师生运用吴侬软语学唱歌曲,配伴奏音乐 6、学生表演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师小结! 师生再见!

《春天举行音乐会》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尝试由浅入深,通过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春天。整个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通过听、动、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孩子都是聪明的,我们老师往往想民主教学,但又不敢真正做到民主。担心学生放了收不回,又担心学生不能胜任民主的学习方式,还担心自己控制不了民主的教学局面。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在探索春天的音响时,让学生用人声来模仿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等等。学生的模仿真实惟妙惟肖、五花八门。因此,越是民主的课堂教学,越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越会表现自己。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

2017三年级语文上册 6西湖教案 苏教版

6西湖 教学 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指导朗读背诵。学习比喻句。 重点 难点 1.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学习比喻句的写法,会写比喻句。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 西 湖 (hánɡ)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2 [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西湖,就是镶(xiānɡ)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②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点明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进一步突出了西湖的美丽。 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tiào),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dié)叠、连绵起伏的山峦(luán),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③这句话从哪些方面写西湖的山?]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shuò)大的银镜。[④把湖面比作“银镜”好在哪里?]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⑤白鸥给西湖增添了怎样的美?] 段导读: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3[⑥“织成的绿色镶边”说明什么?]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 1 知识点详解 ? 2 ①开头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总写杭州的美,引领全文。 ②比喻。“人间天堂”就足以表明杭州很美,很令人向往了,然而就在这个天堂里还有一颗最亮丽的明珠,它就是西湖。可以说杭州处处风光好,最美之景在西湖。 ③三个方面:一是写山的布局——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山;二是写山的形势——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三是写山的色泽——绿、青、浓、淡。 ④“银镜”不仅点明水面之平静,而且说明水之清澈,为后文写倒影作好铺垫。 ⑤白鸥使静态的景物活跃起来,而且使色彩变得丰富了,有了绿、青,又加上了白。 3 ⑥这句话写环湖的树,用“织成的绿色镶边”来说明树是经过精心栽培的,不是杂乱生长的。 4 ⑦重点句解析: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把满是“白堤”“苏提”比喻成“绿色的绸带”。从远处看,堤岸就像是绸带漂浮在水中,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 ⑧这两句话主要写小岛,但没有直接写三个小岛上的景色,而是通过写它们在湖水中的倒影,给人“仿佛仙境一般”的感受,让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⑨心境开阔,精神愉快。作者看到如画般的西湖,赞叹油然而生,流连忘返。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

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湖》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2.在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合作交流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的习作方法,感受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3. 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 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2. 感悟语言,体会意境,丰富语言及文化积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视频引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让学生欣赏西湖美景录像。 2.引入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这篇课文,亲自去享受一下吧!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西湖的迷人。 3、指导学生质疑。 估计学生会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1、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3、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静静的湖面上飞掠过点点白鸥的情景。 4、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何说它是人间仙境呢?指名读。 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 3、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师生对读,十里西湖中,孤山……白堤和苏堤……三个小岛…… 4、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结合理解“飘浮、掩映、典雅“等词语。相机出示图片并指导朗读。 5、师小结: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幻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 (四)学习课文的第四段。 1、月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播放第四自然段录音。 2、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月光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图文结合) 3、指导感情朗读。 4、配乐感情朗读。 5、师: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试着感情背诵。 学生用各种形式认读。 学生交流:杭州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学生交流后指名2—3人感情朗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西湖简介

西湖简介 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汉时称圣湖。唐时因湖在城西,始称西湖。原是与杭州湾相通的浅海湾,后由于泥沙堰塞。海面被隔断,在沙嘴内侧的海水,成为一个湖。古来人们一直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 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总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湖的传说 古时候,天河两岸各住着一位仙子,东边的叫玉龙,西边的叫金凤。他们十分要好,天天在一起玩耍。 一天早晨,他们起了个早。玉龙钻进河里,金凤飞向天空,游呀,飞呀,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仙岛上。 “玉龙,玉龙!”金凤忽然叫起来,“你看这块石头多漂亮呀!”果真是块光亮夺目的石头!玉龙高兴地说:“金凤,我们发现仙石了,要是能把它磨成一颗圆珠子,我肯定它会变得更加光彩照人。那时,它也许会成为天地间最宝贵的宝物。” 于是,玉龙、金凤立即把仙石打磨成一颗滚圆的珠子。他们又找来天河里的水,把它洗得更亮,使它变成了天地间最美的东西。 这件事被贪心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一个心腹,在一天夜里偷走了那颗宝珠,并把它锁进深宫。一天,王母娘娘做寿。席间,她把宝物拿出来给众仙开眼界,众仙无不称奇。 玉龙、金凤这天没有参加宴会。但是,正在仙岛上对坐垂泪的他们,忽然发现天空中有一道亮光直射过来。他们觉得那道光与宝珠放出的光芒像极了。于是,他们顺着光芒来到仙宫,发现宝珠竟然在王母娘娘手中。他们气极了,冲上去要抢宝珠。王母娘娘哪肯放手,拼命去护。这一来,宝珠竟骨碌碌掉向了人间。

西湖漫笔教学设计

西湖漫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三、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 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对比阅读 通过本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浙教版语文五下《绿》word教案2

绿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 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 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吸引着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些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

西湖春晓 教学设计

西湖春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与歌曲所营造的意境。 2、知识目标:走进西湖,了解西湖。 3、能力目标:随音乐节拍轻轻晃动圣体,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学生分析: 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在北方,所以对江南的生活、文化、音乐并不了解、熟悉,但这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欣赏《西湖春晓》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合唱的声音效果,并运用到今后歌曲的演唱中;课前请学生查阅关于西湖的资料(诗歌、图片、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进行课上交流,并在课下收入到个人成长记录中。 教材分析: 《西湖春晓》是由贺培真作词,贺绿汀作曲。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合唱歌曲,歌词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首歌曲的节拍采用6/8拍,好似小船在湖上飘荡的感觉,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镜中喧,船在画里摇”的意境。欣赏这首歌曲,在让学生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与西湖有关的音乐与文化,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西湖春晓》的合唱声音效果。 教学难点: 了解赞美西湖的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训练。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对杭州有什么了解吗?在北宋时期曾有人苏轼就曾在诗中这样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有多么的美丽。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一首赞美西湖的歌曲《西湖春晓》。 三、欣赏《西湖春晓》 1、初听歌曲,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出示课题并初听歌曲) 生:朝阳、绿水、青山。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歌中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复听歌曲)生:淡淡青烟漫山腰、皓皓朝阳上柳梢;这首歌曲是合唱……(出示歌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请大家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优美。 5、看来,同学们已经被优美的旋律感染了,这首歌曲的作曲家贺绿汀就是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他在创作这首歌曲时采用了6/8拍这种复拍子,营造了歌曲亦诗亦画的意境。21教育网 6、请同学们边听歌曲边轻声哼唱,并用身体来感受歌曲的韵律。 三、拓展——走进西湖 1、我们从歌曲中感受到西湖的美,可这远远不够,让我们走进西湖,更深层地去了解西湖。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西湖》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俗语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2、西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齐读课题。 二、检查。 1、分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读准了这些词语,老师就带大家去游览西湖。第一行谁来读? 苏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你将湖中的这几个景点读得真好。 这一行请大家想着词的意思来读。 放眼远眺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夜幕初垂琴声悠扬泛舟湖上 初和垂,都是翘舌音;琴是前鼻音,你读得很准。 你读出了词的意境。 宛如犹如一般格外 2、读了这四个词,你发现了什么?(一组近义词,一组反义词。) 3、齐读词语。 三、精读品悟。 1、咱们现在就去游览西湖吧。【播放西湖风光片】观赏了西湖的美景,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愉快、舒畅,这就是心旷神怡。) 2、【多媒体出示】引读: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 3、刚才看西湖,只是走马观花。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读,看看作者笔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自由读课文。 4、在西湖这幅硕大美丽的图画中,哪些美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山,湖,堤,岛,夜】 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画中的山、湖、堤,岛,夜美在哪儿? 6、西湖美在山。 找出写山美的句子?出示写山美的句子: “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变色】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师:大家看,一层又一层的山重叠在一起,这就叫“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呢?山高高低低的,而且连续不断,这就叫“连绵起伏”。 小结:正是因为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才会有

西湖七月半教案

不是荷花满池的六月,不是郁郁葱葱的七月,亦非秋凉即至的八月,而偏偏要写七月半的西湖,这是为何?六月太热,七月初无以看月,八月太凉,惟有七月半,有人,有月,有湖,一切都恰到好处,看湖看月,又可看观月之人,岂非妙哉? 西湖,在今浙江杭州,是江南著名风景区。旧称中元节。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又名维城,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张岱为明末 作者选择的角度独特:写了游人赏月的景象,写了民俗,作者眼中的

人有褒贬的,体现了超脱、风雅不同、世俗的情趣,提高审美情趣。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枭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

小学五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与启示《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描写了西湖绿的神奇。本教学设计破常规的抓住景物特点条分缕析的理性剖析为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绿的多彩、多姿、多情,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奥妙。 【设计特色】 围绕绿字,读中化景,思中显形,说中悟情。 【教学流程】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 1、课件呈现一片绿的广阔天地: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还有绿茵场、绿裙装 2、但西湖的绿与众不同,丰富多彩,柔情万分。先欣赏这情趣盎然的绿(课件展示),再请同学们细细地、用心地读课文35自然段。 (充分朗读,尽情想象;触摸语言,感受绿意。) 二、品味语言:拥抱绿 1、课文着重写了哪几处绿?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挑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 (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拔。) 3、请根据自已的理解发表意见。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报你选说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 (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的绿(多彩) 估计学生会说灵隐的绿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但不管说什么,只要是读中所悟,都应积极鼓励。根据感悟,或纠误中点拨,或补偏中引导,或肯定中提升。

教师引领学生读中体会,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丰韵传神的语言中去进一步感受这多姿多彩的绿。 (2)苏堤的绿(多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绿得多姿或绿得坚忍不拔等。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出她的多姿,读出她的意趣,读出她的坚忍不拔。 (3)花港观鱼的绿(多情)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三、体验积累:亲吻绿 1、西湖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选一处景点,根据课文的描述,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_三年级语文课文西湖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_三年级 语文课文西湖 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下面是wtt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西湖》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西湖》教案设计】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 1、齐诵《忆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板书课题。西湖,就是镶嵌在杭州这个“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自主学习,我尝试初读课文,自学提示: (1)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利用课后生字表或认识、理解这些生字词,并将这些字词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理清脉络: 把课文再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介绍西湖的。 合作交流,我参与 1、对子互相学习字词。(充分体现互助互学精神) 2、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展示探究, (1)展示字词。漂浮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犹如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心怡夜幕初垂注意读

好前鼻音“嵌、掩、绵”,后鼻音“扬、层、荡、漾、轻、旷”,翘舌音“初、垂”。注意区分多音字“华”在“华灯”中读“huá”。 (2)课文朗读。 (读好长句子,注意停顿: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3)理解词语:素、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掩映、心旷神怡、荡漾、宛如、悠扬(设计意图:读好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理解不懂的字词,为下面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4)作者是怎样介绍西湖的? 达标测试 1、我能把生字写的工整、漂亮。 2、我记住了好多词语。 西湖本周习惯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学校:芹池中心小学主备人:孟粉红审核: 课型:自主合作总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小主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我尝试 1、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能力目标: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新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西湖十景》教学设计

13西湖十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西湖十景的山水之美,了解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 2、学会用写意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方法,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3、培养关注、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墨色的浓淡、虚实表现西湖山水近景、远景、中景的关系 2、难点:能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国画工具、西湖十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工具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1)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请学生用一组形容词说说西湖十景,导入课题《西湖 十景》 (2)课件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联想苏轼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升西湖 十景的人文内涵 2、探究 (1)欣赏晴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韵味。说说: 这样的山、水、天给你怎样的感受? (2)欣赏水墨作品《夕照》,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雷锋夕照实景照片对比,感 受西湖之美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3)欣赏童中焘《三潭印月》,思考:画面中的三潭印月有何特点?画家又是 如何表现山、水、天交融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从如何凸显意境、国画用笔、墨色变化等角度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4)教师示范,用墨色的浓淡相融和用清水渲染墨色边缘的技法表现西湖山色 和水色交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水分与画面效果的关系,用淡墨表现远山和其他景色(5)同龄人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画面突出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作品采用了哪些用笔、用墨方法?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3、创作 (1)学习建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十景之一,用水墨晕染的技法表现印象中 的西湖山水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4、评价 举办以“西湖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画,并说说推荐理由 5、拓展 引导学生搜集、赏析表现西湖十景的国画作品 第二课时 1、导入: (1)画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水色交融的意境,回顾水墨表现技 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教案 Teaching plan of West Lake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西湖》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整理、筛选有关西湖的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建构网页框架,确立网页栏目,选定网页色调,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络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基本演示 《西湖》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第一课时 的时候,我尝试上了一堂网络课。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 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西湖的“绿”》教案及反 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已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