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断探索,其风格渐渐模糊,可能我们将其美名为现代化和多元化,但中国建筑千百年的积淀需要留存和发扬。遍历中国现在的城市,清末殖民时期留下的各类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引入的苏式建筑,改革开放后引入的欧美现代建筑,国人自行改良的钢筋混凝土盒子将城市面貌变得乏味、杂乱和平庸。一座座欧美风情小镇在全国各地兴起,一栋栋玻璃钢筋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急速膨胀,并逐渐蔓延。那些飞檐斗拱、红墙绿瓦、青砖石路早已被人们当作精神符号而收藏起来。在重视文化的中国人眼中,复兴中式特色建筑在新城镇化的今天必不可少,中国人居建筑应当传承下去,而不仅仅是当作文物留存。对此,伟光汇通集团看到、想到并做到了对中式建筑和中国古城镇的发扬,在他们看来,这是中国本土企业应负的使命和责任。

市因城而兴,兴建滦州古城成后,伟光汇通集团复兴了北方契丹民族的千年文化,散落民间的各类文化形式和民俗传统也都被寻回,并成为众人皆知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滦县城市新区。滦县人民和穿梭于此的众多游人共同体会着这些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至今,滦州古城建设经历四年,滦县也因为滦州古城而被人们记住,并且成为了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样板,文化旅游也成为国家未来重点支持的产业。

文化应当保护、传承和发扬。古滦州因滦河的养育而发展出璀璨的文化,今天的滦县因滦州古城的兴建而复兴。2013年起,滦县启动了“滦河千里行——母亲河溯源行动”,拍摄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辛亥滦州起义》,研山文峰塔、横山大觉寺等辽代古建筑陆续恢

营销管理中心

6 / 6

复重建,《滦河文化丛书》《滦州历史文化丛书》《滦州古建筑》等28部专著先后出版,其中报告文学作品《流淌着乡愁的滦州古城》正是对伟光汇通集团滦州古城5年开发建设的见证,而《滦州古城故事传说》则是为人们追述滦州古城遗忘千年的众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享受生活,尊重传统,不忘历史,滦县在备享文化润泽的同时,开始让文化的光芒照进现实。

千年古镇廿八都

千年古镇廿八都 如果仅仅一个地名也能给人一种隔世的味道,那么廿八都就是。在中国的古镇中,廿八都的名字是很奇特很有诱惑力的,光这名字,就强烈地吸引我到此游了一番。 廿八都在浙江衢州的江山市,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江山市至今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廿八都与我国江南的一些著名古镇相比,虽然名气不够响亮,游人不是很多,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有人称它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繁衍着142种姓氏,交流着13种方言,有着浙式、闽式、徽式、欧式等建筑特色,是一个有多种文化特色的小镇。古镇是深沉的 廿八都由战事而起,又因和平而兴。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被浙闽边界的仙霞岭阻挡,于是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仙霞古道,古道边上就是小镇廿八都。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廿八都险要的战略位置,这不仅因为它地处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更因为它有安民、枫岭、六石、仙霞四道关口,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932年公路没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福建浙江之间唯一的通道。廿八都镇南的浮盖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闽端口,《徐霞客游记》中称之为“怪石拿云,飞霞削翠”。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各朝代都在此驻军,古镇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浙闽枫岭营总府,最多时有马步兵1500多人。 到了清代,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仙霞古道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华)衢(州)沪杭各地。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是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伟光汇通滦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复兴一座城市再现千年历史

断探索,其风格渐渐模糊,可能我们将其美名为现代化和多元化,但中国建筑千百年的积淀需要留存和发扬。遍历中国现在的城市,清末殖民时期留下的各类建筑,新中国成立后引入的苏式建筑,改革开放后引入的欧美现代建筑,国人自行改良的钢筋混凝土盒子将城市面貌变得乏味、杂乱和平庸。一座座欧美风情小镇在全国各地兴起,一栋栋玻璃钢筋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急速膨胀,并逐渐蔓延。那些飞檐斗拱、红墙绿瓦、青砖石路早已被人们当作精神符号而收藏起来。在重视文化的中国人眼中,复兴中式特色建筑在新城镇化的今天必不可少,中国人居建筑应当传承下去,而不仅仅是当作文物留存。对此,伟光汇通集团看到、想到并做到了对中式建筑和中国古城镇的发扬,在他们看来,这是中国本土企业应负的使命和责任。 市因城而兴,兴建滦州古城成后,伟光汇通集团复兴了北方契丹民族的千年文化,散落民间的各类文化形式和民俗传统也都被寻回,并成为众人皆知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滦县城市新区。滦县人民和穿梭于此的众多游人共同体会着这些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至今,滦州古城建设经历四年,滦县也因为滦州古城而被人们记住,并且成为了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样板,文化旅游也成为国家未来重点支持的产业。 文化应当保护、传承和发扬。古滦州因滦河的养育而发展出璀璨的文化,今天的滦县因滦州古城的兴建而复兴。2013年起,滦县启动了“滦河千里行——母亲河溯源行动”,拍摄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辛亥滦州起义》,研山文峰塔、横山大觉寺等辽代古建筑陆续恢

营销管理中心 6 / 6 复重建,《滦河文化丛书》《滦州历史文化丛书》《滦州古建筑》等28部专著先后出版,其中报告文学作品《流淌着乡愁的滦州古城》正是对伟光汇通集团滦州古城5年开发建设的见证,而《滦州古城故事传说》则是为人们追述滦州古城遗忘千年的众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享受生活,尊重传统,不忘历史,滦县在备享文化润泽的同时,开始让文化的光芒照进现实。

彝人古镇:伟光汇通投资32亿,历时14年深耕的文旅小镇代表作

彝人古镇:伟光汇通投资32亿,历时14年深耕的文旅小镇代表作 滇中腹地楚雄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是昆明至大理的必经之地,作为这条黄金线路的中转站,楚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云南旅游第二次大开发的背景下,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学伟大胆地提出,以彝族文化为灵魂,恢复德江城的建筑风格,开发运营特色小镇,带动楚雄的文化旅游发展。 伟光汇通彝人古镇始建于2004年,2006年7月火把节期间,古镇正式开放运营。历经十年,古镇核心区全部建成。彝人古镇核心区创造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活、从活到火的奇迹。 如今彝人古镇经过10多年的运营,各方面都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尤其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吸引了云南省内外各大旅行社目光和流连忘返的游人。 “当初绝没想到古镇是现在这个样子,谁能想到几年后,这里能变成一个旅游景区,而且还是国家4A级景区。”曾经参与古镇建设的楚雄一位退休政府人员感慨地说道。 是啊!见过最初的古城,更懂得古城如今的美!走进古镇就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彝风、彝俗、彝居……踱步其中,仿佛回到了一所记忆与梦想之城。 走进彝人古镇,淳厚隽永的历史文化在你的眼前流淌,呼之欲出,人们恍若是到了江南,又疑置身在丽江,这就是彝人古镇给人最初的震撼。 横看成岭侧成峰,漫步古镇河畔,微波荡漾,垂柳依依,曲廊亭台,桥桥相望,这样的神韵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正因为有了彝族文化的灵魂,彝人古镇每年有上千万人次的客流量,在实现现代商业便利和生活化场景的融合的同时还把人们带入到了最原生态独

具魅力的场景中。 说到彝人古镇的场景这就不得不说彝族火把节了。无论你来自哪里,也不论你我是否相识,在这里相遇我们就是一家人,手拉手,肩并肩,扩散出一个又一个的彩环。人们穿着漂亮的彝族服装,手牵着手,嘴里哼着彝家的山歌跳着彝家的左脚舞,戴着漂亮的头饰,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开心的笑容。 如果说白天的彝人古镇是一位满腹文化而又深邃的少女的话,夜幕降临的彝人古镇则转身成为一位盛装的少妇,时而流光溢彩,时而俏皮旖旎,暖黄色的灯光与铺散开的河面交相辉映。这里的夜,静谧的别有一番味道。

千年古城,百年知府

千年古城,百年知府 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知府的洮南市,地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草原右翼。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历经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东胡、鲜卑、女真以及汉等民族寄居于此。由于与中原文化的广泛接触,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迅速地发展起来,到十九世纪末二十初,已发展成为辐射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1904年,清王朝在这里设府,统管五县。1915年北满、南满兴修四洮铁路和洮昂铁路,更促使洮南经济突飞猛进,商贾云集。东北军阀张作霖、吴俊升、万福麟等曾在此镇守,现存的吴大帅府、天恩地局、德安禅寺等多为当时所建,成为历史的佐证。

吴俊生朔像吴俊生墓 吴大帅府为原黑龙江省督军吴俊生于1927年投资所建,三层建设面积2925.3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砖混结构仿欧式建筑。工艺乃磨砖对缝,外装修饰以圆壁柱,显得大方庄重,气势不凡。 让洮南人引以为豪的吴大帅府,是座建于1926年的三层砖混欧式结构的楼房,座落城区中心偏北的兴隆街和古树街交汇处。这里曾是商业最为繁华的中心,该楼建设的初衷就为商用楼,“升平里”、“七间房”、“老马市”有名的商业老字号,都与之一街之隔。“吴大楼”是当时洮南最高的商用建筑楼,集金银细软、绸缎、花纱、针锦织品、裘皮装饰、服装、鞋帽、百货等类商品于一处,直至70年代初,历时45年。虽历尽风雨沧桑,该建筑仍是庄重大方,气势不凡。 天恩地局 始建于1906年的天恩地局,是扎萨克图郡王传至十二代乌泰时,他谎称办事方便,在洮南设蒙荒行局办事处,实则建其“王府行衙”,位于洮南兴隆东路北侧。该建筑仿造北京东、西王府和中旗图王府格局,耗资四万,占地6607平方米,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意欲开复乌泰的郡王爵,托借资奖励开边,鼓励垦荒,下谕恩赐光绪皇帝手书金匾一块,上刻镀金阳文“天恩地局”四个大字。由此,这座蒙荒行局也就成了钦定的“天恩地局”。如今虽经百年风化雨蚀,其整个建筑保存完好。 德安禅寺是洮南唯一的佛教寺院,座落于洮南城西关内,1927年始建,历史上鼎盛时期,香火旺盛,信徒和游人络绎为绝,由于历史原因,几经破坏,僧人和信徒被迫远走他乡。1996 年,经有关部门批准修复,并改名为“德安禅寺”。

伟光汇通:古镇建设行业的领军者

伟光汇通:古镇建设行业的领军者中国文化旅游古镇运营专家——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伟光汇通”),下辖云南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楚雄伟光经贸(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遍及旅游地产开发、普通地产开发、商业市场运作管理、贸易流通、酒店经营管理、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集团于2012年底在北京成立总部。 截止2013年5月开发并运营的项目有云南彝人古镇、唐山滦州古城、山东微山湖古镇、广西田州古城、云南石羊古镇、云南永定老街、云南西河印象、滇中楚雄大商汇等。 伟光汇通,自创建伊始,伟光汇通即坚守“为城市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平台、为股东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使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秉承“挖掘地缘历史-改善旅游生态-打造文化古镇-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运营理念,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整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运营新模式。 田州古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伟光汇通深入广西市场的首个项目。田阳是壮民族的发祥地,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乡,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世界长寿文化的重要地区。 田州古城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以古建筑为平台、壮族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商业旅游综合项目。项目以传承并发展古田州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为己任,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后,古城将集旅游、文化、居住、商贸、养生为一体,具备年聚集及分流上千万游客能力。

微山湖古镇位于山东滕州市,西临国家4A级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是“大微山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山湖古镇是伟光汇通布局山东文化旅游市场的扛鼎之作,不仅是古镇开发,包括红荷湿地景区运营在内,伟光汇通将在这里写就文化旅游产业的鸿篇巨制。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3000亩,总投资金额近百亿元。以东方文化为核心,集萃滕州七千年精粹,复苏历史悠久的古滕八景,并成为与其并驾齐驱的滕州新时代“第九景”。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可达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为鲁班、墨子等历史名人故里,微山湖古镇项目是“大微山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班墨文化为依托,集粹齐鲁文化历史根源,融文化体验、自然观光、休闲娱乐、会议演艺等为一体,将成为国家级文化健康产业示范区和世界级的生态休闲基地。

让城市更中国-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古镇西河印象盛大开街

让城市更中国-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古镇西河印象盛大开街5月23日,由伟光汇通成功打造的文化旅游项目——西河印象正式开街,这标志着大姚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河印象位于楚雄州大姚县西河两侧,是以大姚县现存古迹及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与国学文化为精髓,并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完美结合的历史文化街区。伟光汇通立意将其打造成为“攀楚旅游新驿站、大姚城市会客厅”。西河印象的建成,不但能有效改善大姚县城的人居环境,提升大姚县城市品牌形象;而且还能吸引来往于攀楚旅游线路的游客驻足于此,并以此为‘圆心’,让游客在饱览大姚县内名胜风景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伟光汇通集团作为国内文化旅游古镇运营行业的领军型企业,在城市运营、古镇运营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西河印象是伟光汇通继成功开发年接待游客达716万人次的彝人古镇、年接待游客达560万人次的滦州古城、以及今年此前刚刚开城的田州古城等多个文化旅游古城古镇之后的又一精品之作。 西河印象文化旅游项目自进入大姚之初,伟光汇通集团便致力于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拓展工作。同时,在工程建设方面,伟光汇通始终秉承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推进该工程的施工建设。西河印象项目自2013年7月开盘以来,项目销售已接近尾盘,精品文化商业旅游街区西河盛世-南街和西河盛世-北街已全部竣工交房;目前已有100多户各类商家入驻,餐饮、休闲娱乐人数每天已达上千人次。 西河印象的建成,有力推动了大姚县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现在已提供就业岗位500个以上,解决了大姚当地的部分就业问题,并为大姚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伟光汇通旅游优秀地产成功案例分析

从伟光汇通旅游地产成功案例里看当下旅游业发展形势 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近20年发展历程的集团化企业,伟光汇通依托独特的文化旅游运营模式,秉承“挖掘地缘历史-改善旅游生态-打造文化古镇-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旅游运营理念,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整合,致力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城市保存历史文化记忆,为游客营造富于独特人文价值的魅力空间。 田州古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伟光汇通深入广西市场的首个项目。田阳是壮民族的发祥地,是明代抗倭女杰瓦氏夫人的故乡,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世界长寿文化的重要地区。 田州古城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近9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以古建筑为平台、壮族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商业旅游综合项目。项目以传承并发展古田州历史和民族文化内涵为己任,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建成后,古城将集旅游、文化、居住、商贸、养生为一体,具备年聚集及分流上千万游客能力。 滦州古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占地2000亩,总投资50亿元,是伟光汇通进入河北省的第一个项目。项目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截止到2012年底已接待游客总量460万人次,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滦州古城以中国北方契丹文化为主导,复原上河图不夜盛景。项目经过前三年建设,不但创造了古城奇迹,也迅速拉升了滦县旅游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结构的转变,在城市资源汲取与健康发展间探索出一条属于滦县的发展模式,加快了滦县由资源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型,让工业老城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旅游方面,滦州古城不仅增加北戴河黄金旅游线文化价值,更直接提升了滦县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影响力,是旅游改变城市的践行者! 旅游地产市场基本呈现“一级城市靠地产,二、三级城市靠资源”的泾渭分明的发展态势。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级城市的旅游房地产基本上走“地产”路线,以人造景区、景点来配套于住宅、酒店、社区等的开发;而二、三级城市的旅游房地产则主要走“旅游”路线,依托区域的高等级旅游资源进行项目配置。同时,由于我国地理、经济发展特性,形成了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景观资源丰富等特点,旅游地产业率先在这一区域落足,而中、西部旅游地产不仅仅在数量上较少,且多集中在城市的附近相邻郊区。旅游与地产的结合不但是互补关系更是一种互惠关系。 旅游带动了地产项目的人气,促进了地产项目的价值上升;地产项目弥补了旅游的资金缺口、实现了短期盈利同时又借助了旅游的自然资源。旅游地产是房地产开发中的对于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应用的最卓有成效的一种模式。

沉封了千年的历史古城---杨家滩

沉封了千年的历史古城---杨家滩 杨家滩。一座活生生的城市,一个尘封千年的历史古城。缀饰在龙山山麓、孙水之滨,充溢湖湘地域的性灵与纯朴,张扬大湘中的悲壮和神奇,在历史和现实的罅隙,蒙纱而立。走马杨家滩古城,犹如走进了明清市井生活的淡彩画卷,走进了杨家滩人神话传奇的龙门阵里…… 杨家滩亦称杨市,古称连道县,曾有“湘中明珠”之称。据史书溯源,杨家滩古城至少起源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它曾是湘乡、邵阳、安化交界处的交通要道的特殊地位,盛极一时,“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为湘中地区的较为重要的政治经济集镇。特别是在近代,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的古老民谣足以反映当时的繁华景象。 杨家滩的繁荣兴盛与湘军的崛起紧密相关。清咸丰年间(1851),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州夺县、横扫大江南北,很快占领了半壁江山,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为挽救朝廷之危局,清政府任命在家“丁忧”守孝、时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奉旨在家乡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镇)操办团练,招兵买马,抗击太平军。杨家滩离荷叶塘不到百里,这一带的许多青年士子村夫前去投军。投奔到时任私塾教师罗泽南和朝廷吏部侍郎曾国

藩的麾下,为腐败的清政府苟延残喘卖命效劳,他们跟随罗泽南、曾国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涌现了一大批以桥头李续宾、李续宜为代表的李家将和以杨家滩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为代表的刘家将。晋升为达官显贵,其中仅载入《清史稿》的就有:李续宾、李续宜、刘岳昭、刘连捷、刘岳晙、刘腾鸿、刘腾鹤、刘岳昕、周世宽等人。这些文武官员衣锦还乡后,大修宅氐,一时杨家滩、荷塘境内豪宅相连,慰为壮观。从杨家滩的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往下,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光远堂、佩兰堂、师善堂、云桂堂、静养堂、宝让堂等等建筑如连绵的群雕,气势恢宏。踏着光溜的青石板路,来到这些古朴斑驳的堂屋老院,仿佛走进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湘军名将扑面而来。 名震四方的“大夫第”——老刘家 在杨家滩的东边,现在还保存着一栋青砖花瓦马头墙、飞檐翘壁、雕梁画栋的古宅大院,世称老刘家。老刘家是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分期分区建成,持续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竣工,占地二三十亩。堂屋坐北朝南,前有孙水蜿蜒东下,远有龙山耸立对峙,后有闹市复兴街,四周有高墙相围,为统式建筑结构。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由光裕堂、怡然堂、六吉堂等堂院组成,有房屋数百间,原来

古镇运营专家伟光汇通打造完整产业平台 促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古镇运营专家伟光汇通打造完整产业平台促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挖掘地缘历史-改善旅游生态-打造文化古镇-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作为一家定位于“中国文化旅游古镇运营专家”的文化旅游投资公司,伟光汇通从其第一个项目彝人古镇开始,已完整地实践了其发展理念。像滦州古城、微山湖古镇和田州古城等经典项目也都集中体现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中国特色文旅小镇开发“三位一体”的开发思路,从古镇的建筑设计、街区规划、产业配套、城市管理等方面,使得这些项目最终都突破了单一的景区打造逻辑,形成了一个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更综合的小城镇业态。 伟光汇通始终认为,唯有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方能聚集旺盛旅游人气,支撑文化旅游古镇的繁盛昌荣与成功运营。因此,伟光汇通在古城古镇运营方面,充分融合了七类创新性文化旅游产品,以吃住行游购娱全体系运营,构建完整的文化旅游古镇综合产业平台。 文化演艺 旅游演艺活动的本质是对文化的展示,游客的文化需求则是旅游演艺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伟光汇通充分发挥我国“三里不同俗”的文化多样特性,整合地缘文化、梳理传统历史文脉、传承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探求心理。以地区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演出团体艺术表演和游客互动参与为展现形式,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和对旅游体验的精准把握,使文化演艺成为展示旅游和文化双重魅力的旅游娱乐产品。以此丰富古镇的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古镇形象,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消费,带动地方文艺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古镇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节庆活动 尊重和保护地方民俗文化是古镇运营的重要前提。伟光汇通根据对当地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保持了当地节庆等传统民俗的纯粹性。通过市场化的组织和策划,以传统活动的神秘

伟光汇通以“让城市更中国”为理念 打造文化古镇

伟光汇通以“让城市更中国”为理念打造文化古镇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如今,举国上下都在齐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共圆中国梦是每个华夏儿女的心愿,而中国广袤大地上的每一座城市也都在努力的探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近日,伟光汇通集团提出“让城市更中国”,意为使城市能够传承更多中式传统风貌,复兴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瑰宝,并以传承中国文化为核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文脉根基和产业动力。 伟光汇通作为一家有着20年发展历程的集团化企业,自创建伊始,即坚守“为城市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平台、为股东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使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秉承“挖掘地缘历史-改善旅游生态-打造文化古镇-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运营理念,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整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运营新模式。伟光汇通融汇古今精髓,将建城与运营合二为一,创造着更为深厚的城之意境。在令城市重现中式传统面貌的同时,更是将历史文化的瑰宝注到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之中,让中国风、中华魂成为一座城市的根脉传承下去,让生活于此的人民永远为之骄傲。借此,伟光汇通提出“让城市更中国”理念,并以此作为企业使命,致力于实现中国梦、城市梦、企业梦。 伟光汇通打造的永定老街位于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处的永仁县。自古以来这里是滇川要塞,因自然生态资源优良,被誉为是攀枝花的后花园。 永定老街通过过街楼、牌坊、戏台、四方街、苴却博物馆、水体、苴却广场等特色旅游设施,提升永仁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并植入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元素(如彝族赛装文化、砚文化),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增强永仁县城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永仁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和家乡自豪感。最终将把永定老街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使永仁成为出滇入川旅游线路上的重要站点,最终带动永仁旅游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章 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12007

第一章阿胶的起源及阿胶文化 阿胶(Ejiao,英文名:Colla Corii Asini),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原产于山东,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又称“傅致胶”(《神农本草经》),盆覆胶(陶宏景),驴皮胶(《千金方·食治》)。 典故:傅氏僧仁(阿胶鼻祖) 早起前汉,傅氏僧人拾贵门所弃牲皮煮济荒民,一时心急火武,无意煮至乌胶,民食体健。后辈尊称此胶物曰“傅氏胶”又为“傅致胶”(“致”与“制”互通)。后世偶有医家煮胶选上等胶品皆印“傅氏僧仁”铭念先祖以示纯品。这可以告诉我们为何被称之为“傅致胶”,也可以说明阿胶的来历与发明人。 阿胶性味甘、咸、平,质润无毒,入肝、肾、肺三经,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强壮益气,化痰定喘,止血安胎不可多得的良药。阿胶与其他药材相配伍,可治疗多种疾病,功效奇特,素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历代医书、本草对阿胶都有详细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化验,阿胶中含有明胶蛋白、硫、钙,其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很多人体所必须的胺基酸,比如:色胺酸(Tryptopan)、离胺酸(Lysine)、组胺酸(Histidine )、精胺酸(Arginine)等等。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阿胶在止血、促进钙的吸收、抗休克、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等方面均有独特疗效。

阿胶最初产于山东东阿。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东阿阿胶”几成阿胶的代名词。如今,阿胶不只在山东出产,除西藏以外,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药厂生产阿胶。但其历史、产量及规模都无法与山东阿胶相比。因此,阿胶文化的中心在山东,本文所讨论的阿胶文化的地理范围也仅限于山东。 第一节胶的应用起源 胶是一种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的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阿胶,是一种药用皮胶。其生产应用由来已久。我们要探讨阿胶的应用起源,就不得不从胶的应用起源说起。 那么,人们是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阿胶的呢?先秦文献显示,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并开始使用胶了。《周礼·考工记》记载:“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1]这里讲的是胶的种类及其颜色;“凡相胶,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泽,紾而抟廉”,[2]深暇,即有纹理;紾,即成团块状;抟廉,即有棱角。这里讲得是胶的鉴别,即红色有纹理,成团块状,有棱角者为好胶。 “鬻胶欲熟,而水火相得”,[3]这里讲的是胶的熬制,要熬出好胶,

千年古镇 描一段素色时光

千年古镇描一段素色时光

————————————————————————————————作者:————————————————————————————————日期:

千年古镇描一段素色时光-旅游管理 千年古镇描一段素色时光 文/刘晓岚、郑素琼图/铜梁区旅游局、黔江区旅游局、巫溪县旅游局 部份图片由庞卫真提供编辑/ VITA 袁晨雨 游走在山城古镇的日子,像浸润在三月春雨里的一段素色时光,空气中尽是淡泊与清润, 目光抚过斑驳的吊脚楼、残破的风火墙、描红绘金的古寺庙、光滑的青石板路,以及清幽的老水码头, 像是看到一个个古朴的巴渝魅影,重叠在水气中,伴着山谷的幽响,和清流的呜咽。 闭上眼,那残砖、断瓦、萋草,都传递出古镇沉沉的心跳,似在讲一个遥远的故事,又似在诉说往昔的繁华旧梦。 中山古镇 从千年古街到爱情天梯 古镇标签 地理位置:重庆市江津区 时间:1500年 在重庆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中山古镇静穆在千年时光里,迷蒙的雾气终年亲吻着这里葱郁的古树、清幽的笋溪河,以及依偎在河边的吊脚楼群。 中山古镇靠山临水,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三合场有可考历史为853年。清康熙33年,这里就设有办事机构,即笋里十二都,有无数现存的岩墓(又称蛮子洞),按史学

考证为汉墓,更证明其历史之亘古。 穿过一段逼仄的窄巷,走入古镇正街,一条700米的青石板路被吊脚楼群左右挟拥向远处延伸,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老槽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一家挨一家。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吊脚楼尽管显得残破,却难掩昔日风华,褪色后更散发着古老的气息。石板路随坡就势,步移景异,时而跨越水声潺潺的卷洞桥,时而从盘根错结的老榕树底下穿出,昏暗的光影、斑驳的阁楼、歪歪斜斜的灯笼,有着道不尽的沧桑、说不完的故事。 循着轰隆隆的水声走至街口,古镇豁然明朗,碧绿的笋溪河从这里出发奔流致远,河对岸有观音庙、龙塘古庄园、荣卢古庄园,以及绵延十数里的翠竹和遮天蔽日的古树,而连接两岸的则是一些巨型神秘的青石,它们垒在激流中形成天然石桥,天然石桥上方有“明清时修建的古石桥,站在古石桥上极目远眺”,只见吊脚楼群在高高的岩壁上错落有致的铺陈开去,脚下的笋溪河浪花翻飞、欢呼雀跃,半空中,薄雾轻笼、水珠四溅,愈发婉约和灵动。 来中山古镇的人,大都会徒步到15公里外的“爱情天梯”,感受刘国江与徐朝清相濡以沫50年的动人爱情故事。上世纪50年代,20岁的中山古镇村民刘国江爱上了大他10岁的“俏寡妇”徐朝清。为了躲避世人的流言,他们携手私奔至海拔1500米的深山老林,过起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为让徐朝清出行安全,刘国江一辈子都忙着在悬崖峭壁上凿石梯通向外界,整整50年,凿出6000级阶梯,这些阶梯有的是在山崖和土坡上顺势凿出;有的是用碎石块垒成;还有的是用树头搭就。石阶凿得并不规整,有些只能容下一只脚,还有些是生生在约90度的峭壁上凿出,要手脚并用才能攀上去,只有亲历天梯,才能感受到当年刘国江凿石阶的艰辛,故事爆光后,这6000多级的石阶被人们称为“爱情天

伟光汇通开创古镇运营新模式

伟光汇通开创古镇运营新模式 中国文化旅游古镇运营专家——伟光汇通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下辖云南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楚雄伟光经贸(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遍及旅游地产开发、普通地产开发、商业市场运作管理、贸易流通、酒店经营管理、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集团于2012年底在北京成立总部。 截止2013年5月开发并运营的项目有云南彝人古镇、唐山滦州古城、山东微山湖古镇、广西田州古城、云南石羊古镇、云南永定老街、云南西河印象、滇中楚雄大商汇等。 伟光汇通,自创建伊始,伟光汇通即坚守“为城市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平台、为股东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使命,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秉承“挖掘地缘历史-改善旅游生态-打造文化古镇-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运营理念,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机整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运营新模式。 伟光汇通历时8年打造“彝人古镇”,助力楚雄州建设成为彝族文化名州,2012年接待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如今,彝人古镇已经成为滇西旅游线的重要一站,亦成为云南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微山湖古镇承微山湖红荷湿地4A级景区而建,规划占地面积为3000多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近百亿元。古镇以微山湖红荷湿地公园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等产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城、休闲度假城、温泉酒店城、滨湖生态城,率先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养生旅游度假区,成为滕州新城市发展建设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

地的重要支撑。 既往愈发厚实,精彩不断更新。进入2013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向伟光汇通抛出橄榄枝,我们秉着“认真对待每一方土地,慎重作出每一个决策”的态度,将继续坚守使命,着眼全国布局,将我们的事业发扬光大,为城市打造更多旅游胜地,为未来传承更多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大美中国梦!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 ——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 一、东阿县城位置的变迁 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后魏(北魏太和十年),县城易址。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后魏复置东阿县于故城东二十里,今东阿县(平阴东阿镇)境西”。又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称:“自是及唐,东阿未迁治”。到宋开宝二年南迁,历时483年。《东阿县方志辑要》中说:城址今在何处目前尚是一个迷。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会十一年)因山洪冲毁县城,县令耿居正又将县城迁到大清河北新桥镇(今东阿县单庄乡旧城),时新桥镇地处交通要道,贸易繁荣,佛事兴盛,所谓通都大邑也!该镇建有“荐诚禅院”,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之作记。新桥镇历金、元两代至明朝洪武八年,为治242年。因黄河水患而城池陷落。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铜城镇正式确立为东阿县城。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县城。 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 1.古城阿城 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之际,此地称“柯”(今阿城镇西),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公及齐侯盟于柯。”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柯,当时鲁将曹刿曾以匕首挟持齐桓公,要求归还被侵占的土地。《左传》注:“柯,卫邑。”(杜预曰:“柯,齐邑今济北东阿也。”) 战国时期,“柯”改称“阿”,阿城地称“阿邑”。关于“阿”名,《尔雅》曰:“大陵曰阿”,“陵”就是丘陵。战国时,阿邑境内,济、濮二水由东南入阿,蜿蜒东北,奔流不息。河曲形成大的沙陵,故称“阿”。可知当年的阿城,地势高亢,四周低洼。从北面残存的高大城墙上的夯土,夯打城墙是取土中所包含的龙山时期的处处皆是的灰陶、绳纹陶片,可以

苏稽千年古镇的诗情画意

苏稽千年古镇的诗情画意 远古时代,人口的聚集、城市的兴盛,与纷繁的江河密不可分。触摸苏稽的过往,我们依稀可见,在三江汇聚的上游,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孕育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 历经岁月的洗礼,昔日的面貌仿如隔世,惟有那青石板、老房子组成的一幅水墨画,在夕阳之下显得格外静谧;只有那潺潺的流水声,铭记着逝去的一切。流离中有幸得见,这座千年古镇的前世今生。那些有幸保存的老房子,能够见证昔日的繁荣;那些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是繁华过后最好的见证。 嘉州多古镇,苏稽数翘楚。苏稽古镇,位于乐山与峨眉间,有峨眉河流经。据史料载,苏稽古镇大约形成于隋朝,始称“桂花场”。其后几代沿革,唐改苏稽戍,宋置苏稽镇,清设苏稽铺、苏稽乡。苏稽历史文化传说掌故盛多,素有“龙灯之乡”、“书画之乡”美称。 苏稽,依水而生,与绸结缘。峨眉河如同“母亲河”,孕育着子子孙孙,让后代繁衍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稽丝绸业亦是其支柱产业,甚至成为昔日的贡品,让富商们趋之若鹜。 苏稽美名,自古有之 与峨眉山、乐山大佛毗邻而居,苏稽小镇在文人墨客心中留下一席之地。其中最广泛流传的应属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的《苏稽镇客舍》。 送客都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 今天,当我们沿着峨眉河,寻觅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只有沿河聚居,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蔚为壮观。 如果追踪植物学的历史,原产地位于中亚热带的法国梧桐何时移居苏稽,并且独木成林,

长成参天大树?或许其中也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苏稽古镇的兴盛,与丝绸业的繁荣及河运发达密切相关。苏稽自古物产丰饶,谈到其特产,当说“嘉定大绸”。乐山丝织业历史悠久,唐代已有“水波绫”、“乌头绫”等名特产品。清代初年,苏稽丝绸业兴起,所产土绸“俗谓之邓阳绸”,再待发展嬗变,便成为著名的“嘉定大绸”。 “嘉定大绸”以当地产素丝为原料,采用传统“水织法”以木机织成,密致绵软,透气凉爽。到近代已远销南洋及欧美。由于丝绸畅销,苏稽一带成为丝绸业的重要产地。民国时,苏稽四乡居民约八百户,就有五百余户从事丝绸纺织业,号称嘉州丝绸之乡。 乐山学者唐长寿先生考证认为,“嘉定大绸”外销多由马帮取道南方丝绸之路。近代苏稽马家做大烟生意,自组马帮,便以丝绸走此道换取烟土牟利。也由于此,苏稽一带烟毒流害。黄炎培路经此地,触景生情,赋词道:滑竿儿,来去匆匆,十个劳工,九个烟容。临上征途吸一筒,算流差命合穷。君休问,西场水口,百盏灯红。 虽说车辚辚、马萧萧的喧嚣景象已归入历史烟尘,可“丝绸之乡”的印记还是得以些许延续,今天的苏稽仍保留着一个蚕桑村,同码头古井一道,讲述着那些丝绸之路的繁荣记忆。 镇上的杨码头,留有三座清末古宅,分别为陈氏宅、梁氏宅、谢氏宅,三宅正对峨眉河,且皆修建有渡口码头,每个码头边均有掘井以便清洗丝绸。苏稽丝织业与水运业相生。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房屋大多是由本地富商所建,但历经岁月的风霜,有的老建筑已经几易其主。四合院门口,3个码头出口石台阶直到水面,呈半圆形,越往下直径越大,原本平整的台阶上早已刻下码头工人深深的脚印。它记下了码头曾经的繁荣,也记载了码头工人的艰辛与苦难。 苏稽码头风韵别具,叫人流连忘返,古桥风姿绰约,幽幽不语。遥想当年,镇上商旅塞途,驿马驰行,而无一桥勾连河道两岸。过往行人,唯有木船摆渡,逢年过节,或是赶场,渡口繁忙而引发超载,船翻人亡时有发生。清代咸丰六年,嘉定父母官体恤民情,在峨眉河上建起一座漫水石桥,从此车马交通顺畅。 时至今日,站在桥上,人流仍是熙熙攘攘,繁华依旧。全桥均用雅石筑成,所用雅石大者,长五、六米,重约五吨。如此之巨,可想见当时从青衣江船运而下的壮观景象。细细算来,此桥还是乐山境内最长的古桥。今天的古桥繁华依旧,苏稽人日日行走于上而习以为常。 千年古镇,诗情画意 沿峨眉河顺流而上,“峨眉绿道”掩映在金灿灿的油菜花丛中。黑色路面,游人绿道,兼具旅游、散步、骑游等功能。这样的高等级绿道,在四川盆地郊区,并不多见。 苏稽古镇,位于峨乐景区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如何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市中区已在这方面进行长远的规划。 位于苏稽镇乐峨路上的乐山乌木珍品文化博物苑,“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

特色旅游选择之伟光汇通

特色旅游选择之伟光汇通 特色旅游是旅游内涵延伸的新形式,在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各类旅游形式正竞相发展。这其中以常规旅游为主要形式,而特色旅游亦在悄然兴起,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 伟光和汇通两大集团,经过二十年打拼,已拥有数十亿的资产规模、逾千人的员工队伍、不断丰富完善的业务结构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文化旅游古镇开发运营道路上耕耘了近20年,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文化旅游古镇开发运营模式,目前已经由云南逐步走向全国,正朝着全国性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的目标前进。 彝人古镇位于云南楚雄,是伟光汇通文化旅游古镇运营的开山之作,集彝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景区已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得“中国最美十大主题公园”殊荣。 彝人古镇占地3161亩,总投资32亿元,为楚雄彝族文化走出楚雄、走出云南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平台,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成功嫁接。彝人古镇于2005年4月18日动工,2006年火把节正式接待游客,年接待游客量由2007年130万人次增长为2012年700万人次。 彝人古镇在建筑风格上延续了原德江城的风貌,再现南宋时期的盛世繁华;古镇建筑样式汇集了云、贵、川等地的彝族高档民居样式,同时,又吸取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江南水乡等园林景观精华,时间上广纳唐、宋、元、明、清,空间上博采东、西、南、北、中,荟萃经典样式,使之成为以彝族为主调的古典民居博物馆。 景区功能规划涵盖有彝文化主题园区、酒吧街、大型餐饮区、客栈区。商业业态丰富,酒店、民居客栈、特色餐饮、茶吧、酒吧等应有尽有,另有休闲酒吧

街、东盟风情街、韩国风情街等几条主题商业街区,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功能,充分满足市场各类需求。 滦州古城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占地2000亩,总投资50亿元,是伟光汇通进入河北省的第一个项目。项目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打造,截止到2012年底已接待游客总量460万人次,2013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 滦州古城以中国北方契丹文化为主导,复原上河图不夜盛景。项目经过前三年建设,不但创造了古城奇迹,也迅速拉升了滦县旅游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结构的转变,在城市资源汲取与健康发展间探索出一条属于滦县的发展模式,加快了滦县由资源城市向旅游城市的转型,让工业老城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在旅游方面,滦州古城不仅增加北戴河黄金旅游线文化价值,更直接提升了滦县的城市品牌和城市影响力,是旅游改变城市的践行者!

东阿概况

平阴县东阿镇是一座历史古城,年代久远,声名远播。春秋时期为谷邑,曾为齐相管仲之食邑;秦代称谷城(相传,此地古代盛产五谷,神农氏曾尝五谷于此,故而得名);明朝洪武八年始为东阿县驻地。新中国成立前夕,因行政区划变革,东阿县城驻地移往铜城,原址则划归平阴县而成为一个镇至今,全镇面积95平方公里,人口4.2万, 辖5个办事处,55个行政村。 东阿镇位于济南、聊城、泰安三市交界处,是济南市的西大门和卫星城。东靠京沪路、西邻大京九,泰聊铁路、青兰高速、新老两条二二0国道贯穿全境,与鱼山曹植墓隔河相望,距国家级森林公园——腊山不足二十公里,离著名的水泊梁山也只45公里之遥,同家喻户晓的程咬金的故乡斑鸠店更是近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东阿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无南天之酷热、北国之寒冷,故而山清水秀,田良土沃。22%的山地,大小47个山头,分布在东南部,山上松柏葱郁,古树杂生,百草丰茂,泉水叮咚,浓荫密布,千姿百态。虽无名山大川之壮观,亦有自身独特之秀美,正所谓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不可相提并论。狮耳山的奇特、东黑山的险峻、少岱山庙会、黄石山的传说都各具魅力,令人神往。西北部,50%的平原,一望无垠,五谷杂粮、蔬菜林果生长其间。火红的高粱,金黄的谷穗,雪白的棉花,起伏的麦浪,挺拔的玉米,香气四溢的玫瑰,羞态可掬的桃杏……构成了一幅醉人的天然图画,正是典型的黄河下游的田园风光。置身其中,凭目远眺,让人顿生几分生于斯、长于斯、工作、生活于斯的喜悦与自豪。 悠久的历史,优良的环境,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流经全境九泉汇成的狼溪河,迷人的“古东阿八景”,见证历史的孟庄汉墓,造型奇特的明代永济桥,令人遐想的黄石公祠、苍桑古老的东城门……,遍布全境,美不胜收。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秦朝的黄石公、三国的曹植、晋朝的慧静和尚、宋朝的水利学家应言法师、明朝“文为一时之冠”的文学家于慎行,或分封于此,或做官于此,或隐居于此,或生长于此,他们都名噪一时,留下了不少佳作佳话,现存的诗词歌赋、策论碑文、兵书教义,以及民间传说,构成了东阿镇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东阿镇是著名的“阿胶之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注,阿胶因产于东阿而得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曾来东阿考察,给予阿胶极高的评价:“狮耳山前,狼溪河畔,千载珍品,扬名中外。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一九八八年给平阴东阿阿胶厂题词“祖国医药魂宝”。2003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山东福胶集团生产的“福”牌、“东阿镇”牌阿胶双获国家原产地标记认证,受原产地域保护,享有独家专用权。与此同时,东阿镇继被国家唯一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后,与茅台镇、景德镇一道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 近年来,东阿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干事创业、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四个不动摇”的工作理念,理清思路,放大优势,打造经济发展亮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始终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强镇”的理念不动摇,狠抓骨干企业扩规增效,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精心培育出以阿胶为主,肥料、机械、建材为辅的四大产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强。到2011年,已发展九天贡、济寿堂、东源堂、御仁堂等阿胶制品企业11家,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实施了乐喜施肥料公司的三次扩规,发展机械加工企业4家,建材企业14家。全镇四大主导产业迅速扩张,其中纳税过10万元的企业由2007年的6家发展为现在的30家,过百万元的企业达10家。 山东福胶集团东阿镇阿胶有限公司是主营福牌阿胶及系列药品、食品、保健品的现代集团公司,为国家大二型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全国中药五十强企业,前身是山东平阴阿胶厂,始建于1950年,是我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专业生产厂,位于东阿镇——阿胶的发源地,国家命名的“中国阿胶之乡”,阿胶因源产于此而得名。主导产品福牌阿胶采用祖传的熬胶技术,依靠得天独厚的狼溪河熬胶水源,以狮耳山乌驴皮为标准选用优质纯正的驴皮为原料,

千年古镇青村

千年古镇青村 一、遗迹留痕 1.概说青村史 青村镇在唐宋时代成村,溪水穿村而过,通流大海,两岸芦苇特密翠绿,故古名青溪。清雍正年间称青村港,民国始称青村镇。位于奉贤中部偏南,东与奉城镇为邻,南接海湾镇,西与南桥镇隔金汇港相望,北连金汇镇,辖区面积75.15平方千米。 唐朝至清雍正四年前属华亭县白沙乡,后属奉贤县白沙乡,民国时前、后属江苏省奉贤县第五、第三区,1949年5月,解放后属奉贤县第六区。1957年9月撤区建青村乡、三官乡、钱桥乡,次年3月更名为英雄乡,9月撤乡建英雄人民公社,三官乡、钱桥乡合并建幸福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24日奉贤县划归上海市管辖后改青村人民公社,1959年2月,幸福人民公社更名为三官人民公社,并析出钱桥、戚仓和近海3管理区建钱桥人民公社。1962年4月,析青村人民公社盐行、墩外、夏家、褚聚、卫季、大门6个大队与奉城人民公社析出的4个大队组建塘外人民公社。1968年2月,三官人民公社更名为光明人民公社。 1983年5月17日,政社分设建青村乡,1984年3月,建光明乡、钱桥乡。1994年2月撤青村乡建青村镇,6月撤钱桥乡建钱桥镇,9月撤光明乡建光明镇。 2001年8月奉贤撤县建区。2003年3月,析光明镇石家村归农业园区,2003年11月撤青村、光明、钱桥镇建新青村镇。2004年8月,析牌楼、杨王、西胡、庙泾、光明5村归南桥镇管辖。至2011年末,辖湾张、和中、石海、申隆一村、申隆二村、西吴、钱忠、南星、北唐、解放、新张、陶宅、工农、张弄、桃园、金王、元通、花

角、吴房、姚家、李窑、朱店、钟家、岳和24个村民委员会共377个村民小组,以及青村、光明、钱桥3个居委会共29个居民小组,2015年建红星居委会。2016年末,全镇常住人口103666人,大部分为汉族,另有回族、满族、壮族、朝鲜族等37个少数民族共1659人。总人口中户籍人口52804人,其中非农户口人,城镇化率%。 当今,青村镇农业形成以“万亩黄桃”、“万亩蔬菜”、“万亩水产”、“万亩生态园林”、“二万亩优质水稻”五大板块构成青村特色农业基地,2016年农业总产值7.18亿元;全镇拥有青港、光明、钱桥、商贸、奉城五大经济园区,有晨光文具、欧格米兰、菲林格尔等1538家企业落户,形成以输配电、化工、机械、电机、文具、服装六大产业的发展格局,2016年工业总产值124.45亿元;在册个体工商户1511户,社会商品销售额30.08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12亿元;2016年财政总收入19.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7亿元,完成营业税1.30亿元,增值税12.31亿元,企业所得税2.61亿元,个人所得税3.14亿元。2016年,青村镇人均收入33331元。 2004年,青村镇列为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市镇完整保存着明清市政古桥6座,以及区级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4处。 2006年,青村镇评为全国优秀乡镇,编入2016年《中国年鉴》,2008年~2016年连续命名为上海市文明镇。 二、古镇文化 1.繁华的青村港 唐初成陆。宋初有移民流徒和盐民、渔民居住,渐成村庄。溪水穿村而过,通大海,两岸芦苇茂密葱绿,故称青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