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真的难吗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真的难吗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真的难吗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真的难吗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真是难吗

近年来在科学教研活动的时候,几次听老师们反映五年级的科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小学科学各年级中难度最大的,因工作的需要,上学年我担任了五年级科学任课老师,教学实践之后颇有感触。

一.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难吗

教学内容难易度怎样,最有说服力是我们的老师与学生,一学期下来我的感觉是“难了一点”,这从我校三至六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可以反映出(均为两个班,约80人):

本校2010至2014年学年第二学期末小学科学五年级测试平均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期末考试中,五年级下册的得分是普遍低的,而且比较明显,当然这里有各年级试卷难易程度评价标准等因素,但是连续几年底5分左右,再结合我们课任老师平时的教学实践反映,以及本人教学体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真的难一些。

二.教材内容难在哪里

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沉与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实践下来,学生在理解上比较困难的是“沉与浮”“地球的运动”这两个单元,这也就影响了五年级下册测试学生得分比较低的重要原因。那么这两个单元究竟难在哪里呢?笔者分析主要山要下因素。

1.“两个规律“容易混淆

“沉与浮”这一单元表面上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实际上学生真正亲身经历并不多,又“沉浮现象”涉及了许多变量与科学术语。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重力)、密度及排开水量,而这些科学术语教学时,有些不能直接作

为教学语言进行交流,比如密度、重量与重力等,这就增加了教学时语言表述的清晰度。再则本单元从知识结构上分析,从物体沉浮现象时开始(第1课),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第2至6课),继而研究沉浮的变量(第7至8课),其中研究解释物体沉浮的规律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二是用密度的概念。教学实践表明,当两种解释原理综合在一起的时候,会造成混淆不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其中的一条规律也不是轻易弄清楚的)。我们回想起到了六年级杠杆这一单元关于省力有条理教学,部分学生也在困难,这里一下子涉及“两个规律”五年级学生自然有难度了,是可以理解的了。

2.容易受前认知的干扰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对于五年级学生他们的概念已经有一些朴素、真实的印象,比如太阳是从东到西,地球可能是不动的(没有参照物,也感觉不到动),四季变化可能与太阳远近有关等。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没有模拟实践的正确建立的概念,巩固概念的练习,那么在解决就问题的时候,会受到前认识概念的影响,赞成概念模糊而出差错了。

3.概念术语多,关联性强

第四单元难点是第6至8课研究地球的公转与地球相关现象,其中解释四季变化、极昼极夜相关现象总是出错,其主要原因概念多、关联性高,加上相对其它单元变化的现象学生可以亲眼目睹,自然印象清晰深刻,而“地球的公转与地球相关现象”只能通过模拟实验等进行解释,又经线、纬线、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晨昏线、地轴线、时区、北极星,北斗星等许多相关的术语出现会造成学生记忆中模糊。

总之这两个单元涉及的科学概念特别多,认识原理规律相对比较抽象且相互的关联性密切,对学生解决问题增加了难度,加上其它第二、三单元中“热胀冷缩”、“摆的研究“也是一定难度,自然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是比较难了。

二.反思与改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相对难了一些,并不是说明教材本身出了问题,重要的是我们老师要研究教材内容体系结构特点,分析学生在理解掌握过程中的关键点,组织好探究活动,分解难点,建立清晰有序的知识体系,争取良好

学习效果。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个体会。

1.从两个角度把握教材重难点

五年级下册是第一次教学,虽然课前也是花了时间进行研读准备,但是总因缺乏实践,经常犯了“成人视角式”的毛病(以成人的视角理解教材,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浮力”这一课,我按照备课计划,分“感受浮力”“测量泡沫的浮力”“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的浮力”和“解释上浮的原因”四个部分按部就班进行探索活动,似乎也顺利完成,然后在随后的作业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对于重力、浮力与拉力的关系与图解不能正确阐述与表示)。

之后与其它老师交流,认识到我自己对这部分是教学重点难点没有把握好,我只是采用教学讲解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大体进行了程序性的实验。之后进行了补课: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实验体会木块浮在水面、上浮中、沉在底部,重力、浮力与拉力的关系,另一方面引导思考对于用图解符号表示力的关系理由。另外图解画力作为五年级也是新的尝试,这里必须有一个师生共同探讨形成的过程,一定让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经历。另外当然这一课有4至5个实验,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建议二个课时完成。

高效率的课,老师一定会从教材内在的结构体系出发,悉心梳理知识的前后关系,分析把握其重点难点,进而采用相应方法与手段进行分解与完成,第二是老师要学生的视角出发,研判教学场景并在具体的环节中作出适宜的点拨与引导,共同经历问题的解决。

2.运用好质疑辨析的手段

教学探究活动一定多采用对比质疑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探讨,并要适时作相关练习进行辨析,尤其是相关概念容易混淆的。在具体的实验活动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我们采用对比质疑,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诸如“为什么*****”这样单一的提问方式,我们更应该结合课题,联系本课在单元知识体系的作用,采用连贯式,多式样,递进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教学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在师生实验马铃薯的沉浮两个实验后,并小结后(马铃薯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清水中要大一些),我补充了三个问题:

①这个对比实验什么不变,哪些因素变了?

(马铃薯的重力不变,水变盐水后,水中马铃薯受到的浮力变大了。)

②请用图解箭头表示两次实验中马铃薯的重力、浮力的情况?

(第一个图浮力线段箭短一些,第二个浮力与重力线段方向相反,长度相等)

③如果要使实验2中的马铃薯沉下去,你觉得用什么办法比较好?

(在实验2的浓盐水中加清水等,并进行验证)

三个问题基于对比质疑进行思考分析,前两个既有效复习本课知识点,又把前一课图解线段法进行运用,第3个问题通过逆向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3.技能与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小学科学学习切忌一味采用师生间讲解交流,通过简单的识记背出来,我们应该重点放在如何在激发兴趣上,重点放在如何在探索实验中思考感悟出其中的原理,结合五年级下册科学内容上相对比较难,我的感触比较深的尤其重视技能与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技能的掌握一定是通过学生的主动的求知趋动下,通过动手体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的能力。策略这里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师生间总结得出一般解题的具体思路或方法步骤,尤其要总结容易错误题目,得出的一些解题窍门。下面举例三个。

◆做过题目为什么还是错?

记得我在复习阶段练习一题: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应该拉得( 松)一些(填写“紧”或“松”) 。当时有9人错误(约全班的1/4),我问“为什么填写“松”?”有学生立即说了,因为到了天冷了时候,受冷电线会“冷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正巧在期末测试的时候,有一题选择题

有经验的电工拉电线时,应该是( )

A.冬天的时候拉得松一些,夏天的时候紧一些

B.冬天的时候拉得紧一些,夏天的时候松一些

C.夏天冬天拉得一样紧

试卷分析发现仍然有8人错误,这表明原先我们练习与讨论,对于那些错误认识的同学是几乎无效,也就是说学生他们不是不理解“热胀冷缩”,错误是另有它因。通过同事们探讨与学生生座谈,终于弄清楚原来主要原因是,学生误以为“夏天天热电线会伸长,应该要松一点”,他们把题目时空混淆了(其实夏天

电线已经伸长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创设轻松氛围,学会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意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任务。另外有些同学反映认为题目长搞糊涂了,老师要引导会读题,其实这题关键的意思:夏天电线是拉得紧还是松一点,从这个知识点出发题目就十分简单了。而这类问题的有效解决,不是仅靠讲解,一定要通过练习与辨析形成技能,才能得心应手。

◆图形结合,帮助理解

教学四季成因相关问题的简述,这里涉及南北半球、南北归线、直斜射、春夏秋冬四季、极昼极夜等,学生也容易搞糊涂,我们首先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各个名称概念,做到人人参与,合作交流完成,尤其是结合图形进行说明,初步给学生建立空间的模拟。接着适时的板书帮助学生整理系统性的知识。比如四季成因,以下图形结合,加上问题的因果关系的提问与交流,学生便于理解与记忆了。

地球:公转、倾斜

阳光:直射、斜射

温度:有规律的变化

形成了地球四季的变化

◆实践反思,熟能生巧,

再如,“请结合地球的四季变化图(86页)你们觉得阳光的直射点,与四个节季、极昼极夜有什么关联?”通过探讨学生总结,直射点在北半球,那北半球就是夏季,北极就是极昼,反之则反。

另外一个教学难点是部分学生总分不清阳光的直射点,以致乱了,我采用的方法是“一找二连三定”法效果不错。一找,就是找到的太阳中心点与地轴赤道中心点;二画,就是用尺连接地球点,三是确定地球点的位置(在北半球则是夏季,北极是极昼),几次实践操作与练习,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全册教案

实验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小学生五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人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B )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D )的物体容易沉。 A、轻 B、重 C、大 D、小 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浮。浮在水面的物体,( A )等于(C )。 A、浮力 B、压力 C、重力 D、动力 3、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B ),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D )。 A、下沉 B、下潜 C、上浮 D、上升 4、软木塞浮在(B )上,塑料块浮在(C )上,葡萄在(D )上,铜砝码漂浮在(A )上。 A、水银 B、油 C、水 D、糖浆 5、(B )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B )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A、伽利略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爱迪生 二、多项选择题。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AD)有关。 A、构成他们的材料 B、材料 C、液体 D、液体的性质 三、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四、判断题。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会改变。(×) 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3、潜艇既能在水中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 4、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压力。(×) 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同。(×)

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答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太阳和影子问题解答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 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二、太阳钟问题解答 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 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3、根据三角 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三、昼夜交替问题解答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答:逆时针转动。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一6;美国:-18 ――-12 ;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让学生进行计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词语来描述。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五年级上册科学作业本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小学科学五上《作业本》答案生物与环境单元1 种子发芽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活动记录: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推测两个组相同的条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种子发芽与水分有关系吗?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水分相同的温度、相同的光线、相同的环境水分不同找 6 颗绿豆种子,其中 3 颗种子放在干燥的杯中,另外3 颗种子放在湿润的杯中,然后同时放在实验室的窗台上。观察哪一组种子先发芽。(2)√ (3)√ 课堂练习:1、判断题。(1)×2 种子发芽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活动记录:略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1、选择题。(1)A 2、略。(2)C (3)A 4 蚯蚓的选择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选择题。(1)A (2)B (3)B (4)C 5 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记录:1、蔷薇—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2、略课堂练习:1、填空。草田鼠老鹰;草;田鼠、老鹰。2、判断题。(1)×(2)√ (3)√ (4)√(5)√ 3、看图回答。1

(1)略。(2)蘑菇果实兔子老鼠狼;草鹰;果实兔子刺猬鹰狼 6 做一个生态瓶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判断题。(1)√ (2)×(3)× 7 改变生态瓶活动记录:根据自己的生态瓶记录。略课堂练习:判断题。(1)×(2)×(3)√ 8 维护生态平衡活动记录:略课堂练习:1、判断题。(1)×(2)√(3)×(4)√(5)√ 2、简答题: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原退化,可能会变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会饿死,草原上的其他动物也会受此影响而迁走,草原生态被破坏,人类也无法生存。单元练习1、选择题。(1)B (2)C 2、填空题。(1)互相作用、互相依存(2)生态系统3、判断题。(1)×(2)√(3)×(4)√(5)√(6)√ 4、小麦田鼠鹰;萝卜兔子鹰小麦兔子鹰;萝卜田鼠蛇5、简答题。(1)破坏生态平衡,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动植物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食物减少、疾病增加,严重的将导致人类无法生存。(2)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检验对比实验的效果,没有对照组,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将无法确定。2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备课老师:彭必贤付进芝邹凤林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 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 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 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 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全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实验目的】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

最新浙教版5年级科学五上光单元检测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检测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满分27分) 1、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 。我知道象这样的物体还有( )、( )。 2、光是沿( ) 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 ) ,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 )分钟。 3、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4、人们发现( ) 和( ) 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奥运圣火火种就是用( )取得的。 5、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 )、( )、( )。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 7、在黑色纸、白色纸、黑色腊光纸、铝箔纸中,吸热本领最大的是( ),反射阳光本领最大的是( )。 8、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 )都要发生变化。一天中同一物体的影子最短的时刻是( )。我国古代发明的( )就是利用日影观测计时的仪器。 9、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及()有关。 10、当阳光照射到物体左边时,在物体的( )方向会出现影子。 11、当阳光照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 )和( )。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 ),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 )了。 二、判断题:(每小空1分,满分20分) 1、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一个光源。() 2、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3、光既能被分解,也能被混合;既能被反射,也能被吸收。() 4、光是沿四面八方任意传播的。() 5、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6、太阳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7、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两回事,没有什么关系。() 8、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吸热快。() 9、夏天人们穿浅色衣服,是因为浅色衣服比深色的漂亮。() 10、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1、物体离光源距离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9、所有的光源在发光时都会发热。() 12、皮影戏、手影游戏都是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13、汽车的反光镜是一块凸镜,它能比平面镜观察到更广的范围。() 14、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了氧气。() 15、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长;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短。() 16、眼睛的瞳孔可以控制光线的入射量。() 17、中秋夜的晚上,月亮又圆又亮,所以月亮是光源。() 18、太阳灶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光线、产生高温的原理。() 19、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20、光越强,温度越低;光越弱,温度越高。()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填空题大全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填空题大全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

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0、我们提水、背书包时,都会感到有一个向下的拉力,这个力叫重力。 21、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浮。热水比冷气轻,热水会上浮。 22、同样质量(重量)的实心小块,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就容易沉。同样体积的实心小块,质量(重量)大的容易沉,质量(重量)小的就容易浮。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解答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用手将水面上的泡沫向下压时,会感到有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是浮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冬天时会由于电线受冷收缩,电线就容易被拉断。 4、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比非金属强。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比较液体体积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8、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9、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把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叫做热传导。 10、一个沉的物体在空气中测得的重力是7.5N,在液体中测得的重力是5N,它受到的浮力是2.5N_。 11、一个能浮的物体自身的重力是2N,用6N的力把它压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4N。 12、写出人们在认识地球的历史过程中著名科学家的名字。(至少三位)托勒密、布鲁诺、哥白尼。 13、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_长短_和__方向_也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通过我的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重无关。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不同的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17、日晷利用光影计时,水钟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计时,摆钟的出现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18、热的传递方式有热传导、对流、热辐射三种。 19、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 20、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四季更替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2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膨胀_,受冷时体积__收缩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_热胀冷缩_。 23、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24、一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7牛,把它全部浸入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7牛,该石块所受水的浮力是__2牛__。 25、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被定为 0度经线。 二、判断题: 1、沉在游泳池水底的实心球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浙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中过关

1. 2. 3. 4. 5. 6. 7.中8. 9.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体积的变化称为_______。 10.热总是从温度_______的一端传递到温度_______的一端。(“较高”或“较低”) 11.像金属这样导热速度较快,导热性能较好的物体称为_______。 二、我会选择(20分) 1.用同样多的橡皮泥造船,甲船最多装10颗弹珠,乙船最多装15颗弹珠,说明() A、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大 B、乙船比甲船排开的水量大 A、冷胀热缩 B、热胀冷缩 10.下列这些物体属于热的不良导体的是()。 A、钢 B、铜 C、木头 D、铝 三、我会判断(20分) 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方法叫热传递。()

2. 在水中沉的物体可能在油中浮。 ( ) 3.人在游泳时会感到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 ) 4. 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 ) 5. 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原理。 ( ) 6. 能让我们热起来的方式都能给我们增加热量。 ( ) 7. 一扇门上有一道缝隙,夏天的时候门缝大,冬天时门缝小。 ( ) 8. 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 ) 9. 船从江河进入大海船体会下沉一些。 ( ) 10. 一杯100ml 的水放到冰箱冷冻室结成冰后体积会大于100ml 。 ( ) 四、简答部分(40分) 1.连一连(3分) 请用线将事物和对应的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方法连接起来 淹不死人的湖 改变物体的大小 钢铁造的轮船 改变物体的重量 潜水艇 改变液体的密度 2.想一想(4分) 酒精灯在“A 点”加热,请你标出热传递的先后顺序。 3.铜丝 纸 铝勺 木头 不锈钢管 玻璃棒 铁丝 皮革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4.我是一个聪明的思考者(15分) (1)怎么区别两种不同的液体?(至少写出三种方法) (2)你有哪些方法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呢?(至少写出两种方法) (3)一个泡沫塑料块自重1N ,把它完全拉入水中测得拉力为3N ,问这时泡沫塑料块的浮力是多少N ? 6.给自己平时学习科学的表现打打分,最高分为5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一个物体重5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19、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 20、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猜测:(与太阳、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西方两个重要学说: 学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3.地地心说(希腊)托勒密 1.地球是球体 球的2.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周 运动: 3.地球是中心,不动 4.傅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科摆 3.太阳不动,是中心 的基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础:方向自西向东 摆具周期 24小时一年 特点地轴倾斜有摆证据 1.傅科摆 1.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动方尔) 2.天体的东升西落 2.一年的四季变化向保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3.航天器、卫星的观察 持不变的特点。 原理:(“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 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以经线为标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15°为一个时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北京位于东八区。 7.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轴是倾斜的,北极星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8.四季的成因: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有规律地变化,所以形成了四季。 9.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的倾斜(倾斜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越大) 1 / 6 在我国,白昼最长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短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10. 线。

浙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要使一杯冷水变热,我们的方法有、等 2.如图所示,用密封的小塑料袋装一些冷水,然后把它浸在热水盆里。塑料袋 里的水会起来。我们还发现,塑料袋一开始沉在热水底部,过一会塑料袋开始 3.如图所示,把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他是 (填沉或浮) 4.水在变热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会发生变化 5.如图所示在试管里装满水,剪一小块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 如果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热,我们会看到气球 皮。如果把试管插在冷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我们会看到气球皮这种现象说明。 二、判断题 1.热水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观察到。我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 2.把冷水袋放入热水中热水把热量传递给了冷水。()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质量和体积大小都发生了变化。() 4.密封的冷水袋总是沉在热水盆底部。() 5.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温度高。() 三、选择题。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变() A大B小C不变 2.把一小袋冷水放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这一小袋冷水会() A浮在水面B先沉在水底,后浮在水面上 C停在水中D不发生变化 1.相同体积的五十摄氏度的热水和十摄氏度的冷水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者一样重B热水重C冷水重 2.往杯子里倒入热水开水等水冷却后液面。() A会上升一点B会下降一点C不变 简答题。 冬天小丽在喝酸奶的时候把酸奶盒放到热水里烫了一下,拿出酸奶盒时发现酸奶和鼓鼓的,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 培优训练 海洋中的洋流交汇时,往往寒流暖流自然分层,暖流在上,寒流在下,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三单元《电和磁》 1. 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 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 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 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 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 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 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 8. 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 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 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 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

电源插座上)。 10. 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 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13. 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 )表示。 14. 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 (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6. 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 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设计思路 1、“运动和力”单元: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围绕小车的运动展开的探究和制作活动。 研究不同的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重力、弹力、反冲力) 研究小车载重以及摩擦力 研究控制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动力大小、小车重量和摩擦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设计和制造一辆小车,举办一个赛车会 2、“时间”单元:循着人类计量时间的技术发展史的轨迹,引领学生感受时间 并对不同类型的计时器展开充分的探索。 估算时间活动 探究时钟发明之前人类白天和夜间的计时方法 研究蜡烛钟、水钟、摆钟的计时原理 从摆钟的计时原理深入研究重力摆运动快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加深认识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变化来测量时间,还会认识到一些有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装置也可以计量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时器的计时准确性在不断提高。 3、“生物与环境”单元: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从观察一处花丛开始,从花丛里动物的食物入手,研究生物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同生物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建造和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条件的观察活动,发展到探讨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认识。 4、“地球的运动”单元:引领学生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 从不同侧面对昼夜和四季现象进行探究和思考,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和逻辑推理的工具,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了解人类为认识这个客观事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从以上内容看出,本册教材的内容已从前出几册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物质的特性以及变化过渡到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方面。如: 相互关系:小车的运动速度和小车质量、摩擦力、动力大小的关系; 生物和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力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线长短的关系; 昼夜和四季变化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运动规律: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利用; 重力摆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二、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物质的质量(载重)也影响着运动。

苏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全册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习题解答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太阳和影子问题解答 1、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一是方向的变化:西----东,二是长度的变化:长---短--长。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3、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越低影子越长。 4、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越低,温度越低,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相反。 二、太阳钟问题解答 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答:人们利用了太阳位置和影子的关系的知识。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制作简单的太阳钟 实验准备:卡纸、指南针、硬纸板等 实验过程:1、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2、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数值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3、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三、昼夜交替问题解答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 答:逆时针转动。 2、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答:从时差具体计算:德国—6;美国:-18——-12;澳大利亚+1.30或+2或+2.30。让学生进行计算,或按白天、黑夜等词语来描述。 实验与制作 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相关主题